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4

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the View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SSAPID:101-6267-1768-28
ISBN:978-7-5201-2463-8
DOI:
ISSN:

[内容简介] 绿色发展观是发展理念上具有创新性的发展观,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出发,系统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产党人在绿色发展实践和理论方面的孜孜探索,为读者梳理当代中国绿色发展的图谱及对当下的启示。当前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准之一,践行绿色发展愈发关键和紧迫,本书对绿色发展途径的探讨给人们以启发和思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永芹 王连芳
编 辑:吕霞云;王京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序言

 第一章 绿色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困境

   一 生态贫困加剧

   二 生态风险凸显

   三 生态危机出现

  第二节 全球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

   一 生态保护的全球意识

   二 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

    (一)把环境保护纳入国策

    (二)将发展与环境关系升至国家战略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社会共识

    (四)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成为全党指导思想

   三 社会生产力的催生作用

    (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催生发展观念变革

     1.社会生产力决定发展观念变革

     2.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客观要求绿色发展观的产生

    (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供了现实基础条件

 第二章 绿色发展观的思想来源与理论指导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生态思想

   一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二)天地万物在自然界中有其内在联系与存在价值

    (三)尊重生命,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

    (四)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应知晓自然规律并遵从自然规律

   二 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道法自然”的内涵

    (二)“物我一体”的思想理念

    (三)“顺应自然”的生态实践

    (四)自然界万物存在的必然性与规律性

   三 佛家中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万物在佛性上的统一与平等的生态价值观

    (二)慈悲为怀的生态实践观

    (三)人们可以通过参悟万物的形式认识自然规律

  第二节 对西方现代发展观的理性批判

   一 “发展天然合理论”的辩证认识

    (一)对发展的伦理审视

    (二)对“发展天然合理论”的辩证认识

   二 “发展代价论”的理性反思

    (一)发展代价的本质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代价观

    (三)对发展代价论的理性反思

   三 “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价值批判

    (一)人类中心论的本质辨析及其理论批判

    (二)生态中心论的基本观点及其理论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思想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阐发

    (二)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阐发

    (三)列宁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阐发

   二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指导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绿色发展观的实践发轫

  第一节 毛泽东绿色发展思想

   一 毛泽东对人与之自然关系的认识

   二 毛泽东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运用

    (一)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要认识自然,更要善于改造自然

    (二)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人可以征服大自然

    (三)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绿色发展思想实践探索

   一 开发资源与合理利用资源并重

    (一)要合理利用资源

    (二)要尽可能地发展可再生能源

    (三)要善于节约利用资源,变废为宝

   二 发展林业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美化

    (一)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二)林业带动,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

   三 兴修水利实现农业、民生和生态协调统一

    (一)从战略高度强调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二)注重全面开发,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工作

    (三)水利建设要统筹兼顾,促进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 实行计划生育促进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五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设宜居环境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绿色发展思想评析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自然环境客观上得到了保护和改善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绿色发展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绿色发展思想的局限

 第四章 改革开放时期绿色发展观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邓小平绿色发展思想

   一 重视以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式解决生态问题

   二 发展森林资源绿化祖国

   三 用科技促进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

   四 人口规模应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

   五 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齐抓共进

  第二节 江泽民绿色发展思想

   一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环境资源

   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与途径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绿色发展思想的内在统一性

  第三节 胡锦涛绿色发展思想

   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是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生态文明建设迫切要求绿色发展

   二 坚持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呼唤绿色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绿色发展的探索

     1.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3.发展绿色经济

     4.倡导绿色消费

     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 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的全面形成

  第一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思想在实践中丰富与发展

   一 从生态文明建设到“五位一体”

   二 从“两山理论”到“美丽中国”

  第二节 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 科学发展

   二 绿色生态

   三 人类共同

   四 全面进步

   五 人民至上

 第六章 绿色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发展理念的创新性

   一 理念创新与绿色发展

    (一)发展理念创新是发展实践的先导

    (二)绿色发展内在地要求发展理念创新

   二 人与自然共生共荣

  第二节 发展方式上的生态性

   一 “先污染、后治理”的生态检视

    (一)发展方式在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二)“先污染、后治理”的局限性

   二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从增长到永续发展

    (一)绿色经济

    (二)循环经济

    (三)低碳经济

    (四)生态经济

  第三节 发展成果上的共享性

   一 打破零和博弈的局限

   二 共享绿色发展成果:从利己到共同发展

  第四节 发展目的的人本性

   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绿色诠释

   二 全面发展:从人性约束到人性解放

 第七章 绿色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绿色发展观开辟发展新境界

   一 文明形态维度下的绿色发展观

   二 社会形态维度下的绿色发展观

   三 发展方式维度下的绿色发展观

   四 愿景目标维度下的绿色发展观

  第二节 绿色发展观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当代实践的新成果

    (一)绿色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阐释

    (二)绿色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与时俱进

   二 世界文明向度的东方转换

    (一)绿色发展观是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

    (二)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文明潮流

   三 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一)绿色发展观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均衡发展为旨归,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观的超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绿色发展观促进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摒弃工业经济主导下的现代化路径依赖,创新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三)绿色发展观在解决“两大矛盾”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第八章 绿色发展观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加快国民绿色价值观念的转变

   一 绿色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 绿色价值观念的社会影响

   三 绿色价值观念的传播方式

  第二节 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

   一 科学认识经济发展中的绿色理念

   二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三 增强城镇化建设中的绿色因素

  第三节 加快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

   一 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二 转变传统生活方式

   三 养成绿色文明行为

  第四节 大力普及绿色文化与科技

   一 将绿色观念融入文化体系

   二 加强科技在绿色发展中的投入

   三 构建绿色文化体系

  第五节 完善绿色发展的制度建设

   一 加强绿色发展政绩考核制度建设

   二 构建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

   三 健全绿色发展法律法规

 结语

 前言

绿色发展观是发展理念上具有创新性的发展观,是发展方式上具有生态性的发展观,是发展成果上具有共享性的发展观,是发展目的上具有人本性的发展观,也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观作为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不但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生态思想,同时理性批判了西方现代发展观。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出发,系统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产党人在绿色发展实践和理论方面的孜孜探索,为读者梳理当代中国绿色发展的图谱及对当下的启示。当前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准之一,践行绿色发展愈发关键和紧迫,本书对绿色发展途径的探讨给人们以启发和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5。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专题文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2009。

《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2009。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出版社,2013。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

《科学发展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绿色发展》(汉),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省际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11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国家统计局:《当代中国发展报告:2013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季羡林:《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演讲录》,人民出版社,1996。

胡鞍钢:《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6,1995。

牛文元:《2010中国科学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0。

诸大建:《绿色的创新:诸大建学术日记2006》,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诸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诸大建:《循环经济2.0:从环境治理到绿色增长》,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刘湘溶:《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

潘利红、李韬:《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变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程伟礼、马庆:《中国一号问题:当代中国生态文明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2012。

郭艳华:《走向绿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严耕:《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赵建军:《如何实现美丽的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郭耕:《天人和谐:生态文明与绿色行动》,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张哲强:《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刘鸿志:《绿色发展的实证研究与探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刘文霞:《用“深绿色”理念引导经济发展》,人民出版社,2012。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主编《绿色转型: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2012。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全球格局变化中的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黄小寒:《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周鑫:《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杜秀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郁庆治:《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周人:《周易》。

庄子:《庄子·齐物论》。

老子:《道德经》。

荀子:《荀子·天论篇》。

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

〔英〕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法〕佩鲁:《新发展观》,张宁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麻省理工学院研究计划小组:《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88。

〔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王毅、张学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英〕特德·本顿:《生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英〕休斯:《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英〕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巴里·康芒纳:《与地球和平共处》,王喜六、王文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侯文惠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美〕萨克赛:《生态哲学》,文韬、佩云译,东方出版社,1991。

〔美〕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吴国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黄明坚译,中信出版社,2006。

A.Hurrell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in KenBooth and Stece Smith,eds.,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The Pennsy Lv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5.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6月11日。

习近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管理世界》2005年第7期。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求是》2010年第7期。

李克强:《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结构调整》,《光明日报》2009年11月12日。

秋石:《科学发展观就是社会主义发展观》,《求是》2005年第21期。

王梦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求是》2004年第3期。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

刘国光:《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4期。

解振华:《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国气象报》2009年8月31日。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1月16日。

袁银传、王喜:《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胡鞍钢:《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

胡鞍钢:《绿色发展与绿色崛起——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讨》,《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胡鞍钢:《中国:绿色发展与绿色GDP(1970-2001年度)》,《中国科学基金》2005年第2期。

胡鞍钢:《绿色现代化:中国未来的选择》,《学术月刊》2009年第10期。

胡鞍钢:《中国绿色发展与“十二五”规划》,《农场经济管理》2011年第4期。

诸大建:《中国发展需要绿色创新文汇时评》,《解放日报》2008年4月17日。

诸大建:《生态文明下的绿色发展》,《文汇报》2010年12月23日。

诸大建:《深入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新民晚报》2013年12月22日。

陈学明:《“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邱耕田:《发展的意义:机遇发展哲学视阈的一种分析》,《新华文摘》2008年第8期。

刘福森:《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新华文摘》2013年第1期。

邱耕田、张荣洁:《简论社会发展的代价规律》,《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杨多贵、牛文元:《可持续发展公理破缺与修正的理论探讨》,《生态经济》2001年第1期。

庄福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展观的演变与创新》,《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

余谋昌:《环境哲学的使命:为生态文化提供哲学基础》,《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刘湘溶、任建东:《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方式》,《求索》2000年第3期。

刘思华:《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编辑部:《发展观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国际上几种发展观》,《求是》2004年第5期。

赵建军:《中国绿色发展道路探析》,《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赵建军:《推进中国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及路径》,《城市》2011年第11期。

汪青松:《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与历史地位——兼与赵凌云、张连辉先生商榷》,《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5期。

燕华:《关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若干问题的战略思考》,《中国科技奖励》2010年第3期。

任平、陆树程:《走向新现代性的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发展观变革的哲学反思》,《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

詹宏伟:《当代国外发展观的演进述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

王学俭、宫长瑞:《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求索》2010年第1期。

张秀华:《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理论探讨》2009年第4期。

谭暑生:《老子的“有生于无”和现代科学的自然图景》,《自然辩证法研究》1990年第1期。

蒙培元:《“天人合一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齐鲁学刊》2000年第1期。

赵斌:《关于绿色经济与实践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

王艳冬:《为什么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求知》2004年第8期。

董艾辉:《中国生态危机的文化考量》,《求索》2007年第10期。

方世南:《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科学建构》,《学术研究》2003年第7期。

方世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潘玉君:《可持续发展下环境伦理与原则》,《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5期。

段明显:《可持续发展中代际公平研究的论述》,《林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赵跃龙:《脆弱生态环境与工业化的关系》,《经济地理》1996年第2期。

黄枬森:《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化社会理论的哲学思考》,《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赋斌:《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和谐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王乃明:《论和谐理念的内涵及其继承和发展》,《攀登》2007年第3期。

张井:《和谐的哲理》,《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周叔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个问题》,《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报》2004年第1期。

滕藤:《生态经济与相关范畴》,《生态经济》2002第12期。

莫神星、伍牧原:《论绿党的崛起与绿党政治》,《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王玉德:《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和现存的十大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梁燕君:《21世纪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环渤海经济》2005年第4期。

林莎、金盛红:《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第8卷第3期。

李捷:《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

杨多贵等:《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秦书生、王镜宇:《论以人为本的生态观》,《理论探讨》2005年第5期。

徐春:《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辨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

张剑:《生态殖民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钟瑛:《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评价研究述评》,《中共党史资料》2007年第4期。

林春逸:《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期。

李太莲:《生态问题与当代社会主义》,《岭南学刊》1998年第3期。

刘福森:《发展合理性的追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漆思:《现代性发展理念的内部陷阱》,《长白学刊》2004年第3期。

何传启:《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年第3期。

黄英娜、叶平:《世纪末西方生态现代化思想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孙家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世纪性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郑易生:《环境与经济双赢乌托邦的误区与现实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3期。

张叶:《绿色经济问题初探》,《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6期。

范燕宁:《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6期。

刘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

鲁从明:《马克思发展理论与当今社会主义新的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金碚:《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

鲁献慧:《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雷毅:《生态文明的深层建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张涵:《从文明范式看人类文明转型与中华文明复兴》,《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崔建霞:《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向》,《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崔建霞:《共生共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魏恩政、解芳:《人类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新发展观的确立》,《东岳论丛》2007年第3期。

杨旭海:《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辩证关系》,《吉林农业科技》2004年第4期。

杨小军、张建民:《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第6期。

郑广祥:《论人与自然和谐的三个维度》,《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2期。

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4期。

崔如波:《绿色经济:21世纪持续经济的主导形态》,《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崔如波:《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思考》,《探索》2000年第5期。

孟宪忠:《论生态市场经济》,《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关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视角——将性别意识纳入生态文化建设的主流》,《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洛桑灵智多杰:《基于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舒永久:《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期。

曲鸿亮:《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8期。

周志太:《提高科学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能力——从新的视角解析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刘帅:《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缘起及历史必然性》,《宁夏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武力:《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

金鸽:《马克思生态思想在中国语境的发展实践》,《创新》2013年第4期。

铁锴:《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评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鄢斌:《公民环境意识的变迁与环境法的制度调整》,《法学杂志》2007年第3期。

赵凌云、张连辉:《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与发展模式的历史互动》,《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苏宝梅:《我的和谐伦理观》,《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冯雷:《试论生态伦理实践的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陈向义:《论国内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局限性》,《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2期。

彭新武:《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层反思》,《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4期。

杨鲁慧:《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及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