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9

吉林文化发展报告(2024)图书

Report on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of China'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2023)

SSAPID:101-6265-5716-18
ISBN:978-7-5228-3154-1
DOI:
ISSN:

[内容简介] “十四五”以来,吉林省以全面推进文化强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等战略为引领,进一步强化高标准文化供给,积极培育高质量文化产业,不断推动高水平文旅融合,在完善政策体系、挖掘弘扬吉林文脉精神、推动重大主题艺术创作、发展文旅新业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助推文化数字化、打造吉林文化标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书由总报告、历史文脉传承、文旅融合发展、红色文化赓续、公共文化服务、文学艺术探索六大板块组成,对吉林省从“十四五”开局到2023年的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并针对发展中的难点与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吉林蓝皮书
作 者: 郭连强 周笑梅
编 辑:郭峰;顾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编委会

 Abstract

 法律声明

 摘要

 主要编撰者简介

 Ⅰ 总报告

  B.1 “十四五”以来吉林省文化发展报告

   一 吉林省文化发展的宏观环境

    (一)“1+N”“N+1”,融合成为时代发展普遍范式

    (二)数字化、智能化,人类加速进入数字文明时代

    (三)为人民、为人类,中国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优化政策、稳中有进,经济社会发展在震荡中企稳复苏

    (五)“一主六双”“三大板块”,吉林锚定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二 吉林省文化发展的重要成就

    (一)强化理论武装,筑牢吉林文化发展根基

     1.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2.全方位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3.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

    (二)高位谋篇布局,吉林文化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三)发掘保护吉林文脉,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1.启动“吉林文脉”传承工程

     2.构建文物保护利用体系

     3.夯实非遗传承保护新格局根基

    (四)加速文化治理转型,助推吉林重大主题创作

    (五)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塑造吉林公共文化新型空间

     1.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

     2.2017~2021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3.探索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

    (六)探寻文旅融合创新,培育吉林文化产业新业态

     1.文化与旅游事业投入提升

     2.文旅发展重大行动重大工程有序开展

     3.文化产业效益提升

     4.文化产业核心领域稳步发展

     5.内容创作成果丰富

     6.文化创意产业加速发展

     7.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有所提升

    (七)推进文化数字化,拓展吉林文化发展空间

     1.推进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

     2.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3.推进吉林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

     4.推进智慧文旅建设

    (八)打造吉林文化标识,推动文化传播交流

     1.塑造吉林文化品牌

     2.推动吉林文化传播

     3.推进吉林文化交流

   三 吉林省文化发展展望与建议

    (一)高举旗帜,把牢方向,强化创新理论引领

    (二)笃定自信,赓续文脉,弘扬吉林文化精神

    (三)深谋远计,整体布局,绘就吉林文化新篇

    (四)融合发展,数字赋能,推动业态创新繁荣

    (五)传导带动,均衡拉动,改善文化空间格局

    (六)重塑治理,开放包容,激活社会多元协同

    (七)以小博大,夯实根基,撬动文化飞跃发展

 Ⅱ 历史文脉传承

  B.2 从“长白丛书”到“长白文库”:吉林省地方大型历史丛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规划

   一 吉林地方文献的宝库——“长白丛书”

   二 新时代重新编撰“长白文库”缘起

   三 “长白文库”出版的时代意义

  B.3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 基本情况

   二 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普查不够全面,非遗挖掘有待加强

    (二)传承群体出现断层,培养模式相对落后

    (三)非遗资料梳理不足,档案建设不够系统

    (四)各方工作缺乏协同,保护机制仍需完善

    (五)区域保护较为孤立,地域特色不够鲜明

    (六)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创新发展能力不强

   三 对策建议

    (一)组织系统田野调查,建构非遗培育体系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助力非遗持续传承

    (三)统筹全省各方资源,健全非遗保护机制

     1.建设非遗数字档案

     2.落实政策完善机制

     3.强化区域保护联动

    (四)推动非遗产业发展,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1.培育非遗品牌意识

     2.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3.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B.4 吉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状调查及保护策略研究

   一 吉林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状

    (一)吉林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类别分布情况

    (二)吉林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地区分布情况

    (三)吉林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民族分布情况

    (四)吉林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情况

    (五)吉林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性别结构情况

    (六)吉林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受教育的情况

    (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经济收入情况

   二 吉林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基本情况

    (一)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情况

    (二)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情况

    (三)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情况

    (四)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情况

    (五)传统舞蹈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情况

    (六)传统美术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情况

    (七)民俗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情况

    (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情况

    (九)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情况

    (十)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情况

   三 吉林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传承人认定制度有待完善

    (二)老龄化严重,传承人断层

    (三)传承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传承方式

    (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不够

    (五)吉林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六)吉林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相关资源数据库建设不足

   四 对策建议

    (一)完善传承人认定机制

    (二)依托兴趣,加大认知力度

    (三)充分利用媒介,进行多元传承

    (四)加大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力度

    (五)通过多种渠道培养传承人

     1.举办非遗项目培训班

     2.国家相关机构对传承人定期组织培训

     3.高校开设非遗课程,培养非遗所需的专业性人才

    (六)加强非遗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B.5 吉林市历史文化遗产发掘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 吉林市历史文化源流

   二 吉林市历史文化遗产分布与利用

    (一)吉林市历史文化遗产分布

    (二)吉林市历史文化遗产利用概况

   三 吉林市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对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诠释不充分

    (二)历史文献研究与现实应用不能有效衔接

    (三)城市历史文化推广力度与宣传力度还不够,缺少鲜明凝练宣传标识

   四 吉林市历史文化遗产发掘对策研究

    (一)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吉林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通过保护传承促进开发利用,进而促进推广工作

    (二)进一步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的推广工作,挖掘遗址历史内核,拓展精品文旅产业

    (三)深入打造吉林市“一江秀水,两大奇观,三叠碧湖,四座神山”城市文化名片

  B.6 关于吉林省夫余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 夫余历史文化及其特色

    1.地域分布特色鲜明

    2.民族特色鲜明

    3.人文特色鲜明

    4.历史脉络清晰

   二 吉林省夫余历史文化开发的有利条件

   三 吉林省夫余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夫余历史文化资源的辨识度和认知度较低

    2.夫余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 可行性建议

  B.7 满族说部的满语文传承现状及对策

   一

   二

   三

 Ⅲ 文旅融合发展

  B.8 吉林省“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一 “三地三摇篮”历史内涵

   二 “三地三摇篮”研究现状

    (一)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相关研究

    (二)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相关研究

    (三)抗美援朝后援地相关研究

    (四)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相关研究

    (五)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相关研究

    (六)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相关研究

   三 “三地三摇篮”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意义及路径

   余论

  B.9 吉林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品牌创新对策研究

   一 查干湖景区旅游文化产业构成要素

    (一)查干湖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二)查干湖独特的民族文化

    (三)查干湖的食品特色

    (四)查干湖的历史文化资源

   二 查干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瓶颈

    (一)查干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查干湖景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 查干湖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一)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提高服务质量与培养专项人才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四 查干湖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创新

    (一)深耕查干湖渔业品牌

    (二)打造东北西部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

    (三)打造湖泊湿地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

  B.10 吉林省冰雪旅游目的地文化品牌形象建设研究

   引言

   一 冰雪旅游目的地文化品牌形象的概念及建设意义

    (一)冰雪旅游目的地文化品牌形象的相关概念

    (二)冰雪旅游目的地文化品牌形象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游客对目的地品牌形象感知的形成

     2.有利于冰雪旅游目的地文化品牌的传播

     3.有利于吸引投资、管理人才和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

     4.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和提高其文化素质

   二 冰雪旅游目的地文化品牌形象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服务化水平

    (三)互联网技术应用程度

   三 吉林省冰雪旅游目的地文化品牌形象建设现状

    (一)吉林省冰雪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和市场概况

     1.特色优势的资源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冰雪旅游产品

     2.底蕴深厚的历史塑造了极具特色的冰雪旅游文化

     3.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规模巨大的冰雪旅游市场

    (二)吉林省冰雪旅游目的地的特征

    (三)吉林省冰雪旅游目的地文化品牌形象的发展现状

   四 吉林省冰雪旅游目的地文化品牌形象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化不够突出,品牌定位不明晰

    (二)冰雪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三)冰雪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四)冰雪旅游文化品牌宣传力度不足

   五 吉林省冰雪旅游目的地文化品牌形象建设策略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二)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冰雪旅游文化品牌

    (三)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四)扩大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

    (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塑造数字化旅游形象

    (六)培养专业化人才,提高服务化水平

  B.11 吉林省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一 我国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 吉林省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一)政府引导模式

    (二)体育驱动模式

    (三)文化带动模式

    (四)旅游主导模式

   三 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与吉林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

    (一)尚未健全融合发展机制

    (二)融合发展缺乏整体布局

    (三)整体融合发展程度不高

    (四)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匮乏

   四 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与吉林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与吉林省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路径

    (二)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与吉林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2.重视产业集群发展

     3.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

     4.增强跨区域深度合作

     5.积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B.12 长春市“十四五”以来文化和旅游事业产业发展报告

   一 长春市文旅事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1.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二)长春文旅品牌体系逐步完善

     1.深耕冰雪避暑双品牌形象

     2.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3.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三)文旅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1.保持市场主体良好发展韧性

     2.积极布局重大产业项目

     3.推动文旅消费市场回暖

    (四)文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1.文物保护工作落实有力

     2.博物馆事业建设步伐加快

     3.优秀文化传承发展效果显著

    (五)提升长春文旅传播影响力

     1.开拓宣传路径

     2.加大城市形象推介力度

   二 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针对性不强,产业发展支撑力不足

    (二)产业大而不强,龙头企业作用发挥不足

    (三)基础设施网络不畅,城市综合吸引力不足

   三 对策建议

    (一)实施政策、环境提质工程“增潜力”

     1.加强产业规划、政策平台建设

     2.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培育专业人才

     3.注重优化“生态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二)实施事业、产业提升工程“活市场”

     1.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市场主体

     2.丰富文旅业态,延伸产业链条

     3.立足全要素提升,扩大终端消费

    (三)实施文化、旅游提效工程“惠民生”

     1.坚持文化“润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发展大众旅游,推进旅游业集约化发展

     3.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文旅产业吸引力

    (四)实施软件、硬件提档工程“塑热点”

     1.深度挖掘利用长春红色资源,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

     2.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3.推进城市更新和环境保护,提升长春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能力

  B.13 通化市文旅融合发展方向及对策研究

   一 通化市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一)人参、葡萄酒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二)冰雪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三)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二 现阶段通化市文旅融合发展的短板

    (一)文化赋能旅游产业不够

    (二)产业发展格局需进一步优化

    (三)景区面临四季运营难题

    (四)支撑旅游的大交通基础不强

   三 通化市文旅融合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

    (一)国家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二)万亿级产业建设目标明确

    (三)“双高铁一机场”大交通格局加快构建

   四 通化市文旅融合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

    (一)深度挖掘梳理文化和旅游优势资源

    (二)优化全域文旅产业空间布局

    (三)全力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四)建立鸭绿江边境旅游城市发展联盟

    (五)不断丰富文旅消费新业态

    (六)多措并举实现“引客入通”

 Ⅳ 红色文化赓续

  B.14 吉林省东北抗联密营遗址一体化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一 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的当代价值

   二 吉林省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概况

   三 吉林省东北抗联密营遗址保护利用的现状

    (一)近年来吉林省东北抗联密营遗址保护利用取得的成效

     1.发掘工作进展明显

     2.经费投入有所增加

     3.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

     4.宣教载体功能日益凸显

    (二)当前吉林省东北抗联密营遗址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1.发掘与保护利用不同步

     2.保护利用经费投入不足

     3.开发利用机制不畅

     4.宣教载体功能发挥不充分

   四 加强吉林省东北抗联密营遗址保护利用一体化的建议

    (一)明晰保护开发责任,成立红色资源保护开发督察组定期检查指导

    (二)借助民营资本拓宽保护利用经费来源

    (三)加强顶层设计,跨领域整合部门职能

    (四)聚焦创新路径增强宣教实效性

     1.创新宣教模式,变被动“等人来”为主动“走出去”

     2.转变宣教思路,紧紧围绕增强感染力设计流程

  B.15 吉林省东北抗联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一 吉林省东北抗联文化资源的基本状况

   二 吉林省东北抗联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

    (一)开发体系基本形成

    (二)学术研究不断深入

    (三)教育功能日益凸显

    (四)文旅融合初见成效

   三 吉林省东北抗联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提升空间

    (一)文化内涵挖掘要由外到内

    (二)文化品牌塑造需由表及里

    (三)资源开发利用应由浅到深

   四 吉林省东北抗联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路径

    (一)深入阐释内涵,擦亮文化招牌

    (二)持续发掘资源,激活教育功能

    (三)推进文旅融合,打造多元业态

    (四)加大保护力度,创新发展模式

    (五)加大推介力度,扩大辐射范围

  B.16 吉林“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的传播成效与优化对策

   一 凝练吉林“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的重大意义

    (一)进一步彰显吉林红色文化历史底蕴

    (二)进一步阐扬吉林红色文化当代价值

    (三)进一步讲好吉林故事

   二 吉林“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的传播成效

    (一)“三地三摇篮”传播路径有效拓展

    (二)“三地三摇篮”文化内涵深度阐释

    (三)“三地三摇篮”赋能跨界融合

    (四)“三地三摇篮”提升吉林红色文化影响力

   三 浙江发挥“三个地”政治优势的经验借鉴

    (一)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二)深入理论研究阐释

    (三)宣传手段多措并举

    (四)注重与主题教育结合

   四 吉林“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传播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阐释

    (二)推出文艺创作精品

    (三)拓展多元传播路径

    (四)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五)与主题教育紧密结合

  B.17 吉林省西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与提升对策

   一 吉林省西部红色文化资源分布状况

   二 吉林省西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

    (一)升级改造红色文化旧址、场馆等设施成效显著

    (二)积极推动“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三)有效发挥革命旧址的党史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

    (四)挖掘红色文化新时代内涵并加强宣传推广

    (五)绘就红色蓝图,规划未来发展

   三 吉林省西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缺乏系统性

    (二)群众文化基础薄弱,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三)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相关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四 提升吉林省西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普查,深入挖掘吉林西部现存重要红色文化资源

    (二)加强组织领导,逐步确立开发利用统筹管理机制

    (三)引入市场运行机制,拓宽红色文化项目融资渠道

    (四)发挥舆论宣传作用,提高红色文化知名度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吉林西部红色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Ⅴ 公共文化服务

  B.18 吉林省公共文化新空间发展研究

   一 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的内涵

    (一)公共文化新空间的定义

    (二)公共文化新空间的建设背景

   二 公共文化新空间的特点

    (一)使用场景的丰富化

    (二)文化活动的多元化

    (三)参与受众的广泛化

   三 国内部分发达省份相关经验做法

    (一)北京市“寺锦·回龙观城市会客厅”

    (二)上海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

    (三)重庆市“沉浸式+”文化空间

    (四)三市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的几点启示

     1.顺应群众需求

     2.突出高位统筹

     3.融入地域特色

     4.坚持思路创新

   四 吉林省公共文化新空间发展现状

    (一)文化设施利用率低,更新不及时

    (二)文化服务内容单一,缺少吸引力

    (三)传播文化方式陈旧,模式套路化,缺少新意

    (四)文化服务主体单一,思路难创新

   五 推进吉林省公共文化新空间工作对策建议

    (一)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方面

     1.保障基础阅读空间

     2.构建地域化特色空间

     3.打造多业态服务空间

    (二)公共文化新空间行政管理方面

     1.加强厅局企事业单位沟通,盘活场所资源

     2.深化放管服,引入社会力量

     3.探索社区多元共建

  B.19 吉林省公共图书馆传承吉林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路径与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公共图书馆传承吉林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一)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营造学习传承传统文化良好氛围

     1.古籍传承,古韵体验

     2.以书会友,赠书惠民

     3.全民阅读,同沐书香

    (二)创新展览展示活动内容和方式,阐释吉林优秀传统文化

     1.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2.展现长白山自然人文精神

     3.传承东北抗联红色基因

     4.展示非遗民俗文化

     5.融合“冰雪阅读”与旅游

    (三)丰富公共数字资源,宣传和共享吉林优秀传统文化

     1.举办古籍线上展览

     2.打造文化专题片

     3.设置地方特色专栏

    (四)打造品牌文化论坛,筑牢吉林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1.品牌论坛传播吉林声音

     2.馆校合作探索服务新模式

   二 吉林省公共图书馆传承吉林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和不足

    (一)相关经费与政策保障缺乏,图书馆发展受限

    (二)地方馆藏文献资源不足,呈现形式单一

    (三)基层图书馆薄弱,软硬件设施落后

    (四)专业性人才缺乏,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三 吉林省公共图书馆传承吉林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拓展经费渠道,争取专项资金,保障图书馆事业发展

    (二)深入挖掘开发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吉林特色的文献体系

    (三)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培训

    (四)积极帮扶基层图书馆,实现行业均衡发展

    (五)借鉴省外先进经验和新模式,创新传承吉林优秀传统文化方式

  B.20 吉林省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现状与对策

   一 吉林省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所取得的成就

    (一)博物馆参观人数较同期稳定增长,社会教育活动呈现良好势头

    (二)乡村博物馆蓬勃发展

    (三)公众服务让文化传承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1.举办种类多样、贴近人民群众的文化展览

     2.开展内容丰富的特色社会教育活动

    (四)虚拟平台扩大文化传承辐射面

     1.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

     2.打造吉林特色精品H5系列融媒体展览

    (五)通过合作交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吉林特色文化

     1.通过馆校合作推动文化传承进校园

     2.通过馆际合作形成文化传承合力

   二 吉林省博物馆行业在文化传承工作中的限制性因素

    (一)文旅融合的发展契机有待更充分开发利用

    (二)博物馆资源融入中小学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不足

    (四)人才梯队结构失衡,中坚力量不足

   三 促进吉林省博物馆行业文化传承工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与政府部门及社区合作,助推文旅公共服务

    (二)与中小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延伸博物馆教育职能

    (三)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

  B.21 吉林省民族类文化馆及群众艺术馆文化影响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一 吉林省民族类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发展概况

    (一)设施完善,构筑群众文化新空间

    (二)服务基层,提升文化惠民品质

     1.开展丰富的“文化普惠”市民公益培训

     2.广泛开展青少年公益培训和文体活动

     3.扎根基层,举办多种惠民展演

    (三)基地传承,保护发展非遗文化

    (四)文旅融合,提高区域民族文化品牌知名度

    (五)数字创新,培育公共文化新动能

   二 吉林省民族类文化馆、群艺馆文化影响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一)中小型文化馆综合影响力趋于弱化

     1.自身定位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要

     2.主体文化服务形式较为固化

    (二)职工队伍趋于老龄化,青年骨干不足

    (三)数字化建设处于两难境地

   三 提升吉林省民族类文化馆、群艺馆文化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一)推陈出新,优化民族区域文化服务

     1.拓展基层公共服务模式,增强民族村镇社区文化活力

     2.合理开发,深入挖掘各民族非遗文化

     3.以新型文化综合体为载体,鼓励民族类文化馆开展沉浸式体验服务

    (二)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塑造文化新地标

     1.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2.尝试开展文创产品研发与推广

    (三)推动数字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1.公众服务数字化

     2.宣传教育数字化

     3.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

    (四)突出专业性,强化群文服务队伍建设

     1.制定适于各民族人才专项灵活用人机制

     2.加强民族文艺人才培育与培训

    (五)广拓渠道,扩大文化交流合作

     1.省内外文化系统交流

     2.文化展会交流

     3.高校交流合作

 Ⅵ 文学艺术探索

  B.22 吉林省2021~2023年文学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探寻

   一 文学发展现状

    (一)文学创作情况

    (二)活动开展情况

   二 未来发展路径探寻

    (一)挖掘冰雪文化,开展冰雪文学主题创作

    (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文学主题创作

    (三)积极推动文学母本向其他形式转化

    (四)网络文学创作向国际化迈进

  B.23 吉林生态文学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 吉林生态文学发展现状分析

   二 吉林生态文学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深入生活、扎根黑土地是吉林生态文学创作的基础

    (二)先进的生态理念是吉林生态文学创作的灵魂

    (三)丰厚的动植物学知识储备是吉林生态文学借以超越平庸的翅膀

    (四)将生态文学创作与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相融合更能相得益彰、魅力无穷

    (五)学习国外生态文学创作经验,适当与国际接轨,对生态文学创作有一定助益

    (六)紧跟时代、抓住时代热点是吉林生态文学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七)积极促进生态文学向影视、动漫、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转化是未来发展增长点

    (八)组织青年学生等群体积极参与生态文学写作是吉林生态文学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

    (九)写好吉林生态文明故事、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实现生态强省服务是生态文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B.24 长影集团电影创作与电影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 长影集团电影艺术创作现状

    (一)农村题材影片

    (二)现实生活题材影片

    (三)喜剧题材影片

    (四)历史战争题材影片

   二 长影集团的大电影产业发展创新

    (一)长影的体制改革

    (二)长影集团的大电影产业链的逐步建立

    (三)大电影产业转型和大发展的转折期

   三 未来展望

    (一)区域以及精品发展不平衡

    (二)产品类型单一

    (三)电影技术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欠缺

    (四)版权保护力度不足

     1.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2.找准定位,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

     3.加强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

  B.25 文旅融合背景下长春市小剧场戏剧发展研究

   一 文旅融合背景下长春市发展小剧场戏剧的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长春市文化精神,彰显文化价值

    (二)有利于繁荣长春市戏剧创作,提升整体水平

    (三)有利于丰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消费结构

    (四)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城市软实力

    (五)有利于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二 文旅融合背景下长春市小剧场戏剧建设现状

    (一)长春市小剧场戏剧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二)长春市小剧场戏剧剧目创作现状

    (三)长春市小剧场戏剧创作队伍建设现状

    (四)长春市小剧场戏剧市场化发展现状

    (五)长春市小剧场戏剧文旅演艺发展现状

   三 文旅融合背景下促进长春市小剧场戏剧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长春市小剧场戏剧良性发展

     1.提高剧本创作的重视程度

     2.倡导“共享戏剧人才”理念,加强人才引进

     3.成立长春市小剧场戏剧艺术委员会,设立专项扶持基金

    (二)多元开发长春市小剧场戏剧演出场所

     1.开发建设小剧场戏剧演出空间

     2.完善长春市现有剧场,提升演出场所品质

     3.升级改造原有公共文化设施,使小剧场戏剧与其他文化艺术相融合

     4.联合有演出场所的在长高校,形成演出联盟

     5.打造演艺新空间,形成小剧场集群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专业化程度

     1.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2.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健全艺术人才人事管理制度

    (四)加强专业管理和市场化运营

    (五)加强艺术引领

 皮书网

 皮书数据库

宋俊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2023年第3期。

王丹:《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向》,《文化遗产》2023年第3期。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第1期。

苑利、顾军:《传统仪式类遗产保护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周茜茜、萧放:《遗产与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本的当代实践》,《文化遗产》2023年第1期。

陈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冯骥才总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上、下),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李荣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道路》,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满珂:《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传承·发展》,科学出版社,2022。

宋俊华、王开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汪欣:《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汪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年(2003~2013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张志颖:《非遗成果转化与合理利用》,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

郑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沉思录》,上海远东出版社,2021。

黄永林:《非遗传承人传承动机及保护政策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林继富、杨文:《制度引擎:非遗传承人能力建设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黄永林、李媛媛:《新世纪以来中国非遗保护政策发展逻辑及未来取向》,《民俗研究》2023年第1期。

温雯、赵梦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场景与构建路径》,《理论月刊》2022年第10期。

张彬:《区域文化视野下吉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黄永林、肖远平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苑利、顾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1-8批吉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网,2023年2月13日,http://whhlyt.jl.gov.cn/ggfw/whcg/whgj/202302/t20230213_8668316.html。

邵汉明主编《吉林省历史文化资源名录》,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郑毅主编《吉林市城市发展史史料辑录》,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编《吉林市市区文物志》,内部资料,1983。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编《永吉县文物志》,内部资料,1983。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编《舒兰县文物志》,内部资料,1985。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编《桦甸县文物志》,内部资料,1986。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编《蛟河县文物志》,内部资料,1986。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编《磐石县文物志》,内部资料,1987。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编《吉林市郊区文物志》,内部资料,1984。

刘振华:《永吉杨屯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8期。

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永吉县学古东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6期。

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泡子沿前山遗址和墓葬》,《考古》1985年第6期。

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永吉杨屯大海猛遗址》,《考古学集刊》第5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市猴石山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93年第3期。

陈永祥:《蛟河新乡砖厂遗址调查》,《博物馆研究》1998年第3期。

邵蔚风:《吉林市东团山遗址局部调查简报》,《博物馆研究》2001年第1期。

陈全家等:《吉林桦甸仙人洞旧石器遗址1993年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2007年第3期。

王迅:《郭尔罗斯考略》,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刘加绪:《前郭尔罗斯简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

刘海洋:《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0。

高婕、田敏:《民族旅游的困惑与选择——中国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能否双赢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6期。

卢元昕:《民族文化资源嵌入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探索——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年第2期。

王伟、吕萍、多海:《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基于吉林省“双线”规划及其实践》,《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行稳致远 打造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吉林日报》2022年2月17日。

张亮竹:《净月潭瓦萨滑雪节对长春冰雪旅游产业影响的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郑媛媛:《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推动对策》,《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年第12期。

刘润萍:《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影响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商业大学,2022。

李茜燕:《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以吉林省为例》,《企业经济》2014年第12期。

郭文尧、刘维刚:《构建吉林省冰雪全产业链发展策略》,《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

陈博:《多元视角下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20。

徐翠蓉、张广海:《新时代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周杰:《产业融合: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

尹华光、姚云贵、熊隆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

钟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武当山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刘旻航、李树梅、王若光:《我国民俗体育的现代功能及社会文化价值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徐丽娟:《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创新体系构建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3年第13期。

付晓:《加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旅游经济迅速复苏》,《中国会展》2023年第8期。

孙九霞:《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与新趋势》,《人民论坛》2023年第9期。

陈萌、王瑞、魏晓峰、杨光:《黑龙江省冰雪文旅产业的创新、融合与发展》,《冰雪运动》2022年第6期。

孙乐勤:《公共图书馆闯文旅融合新路》,《文化产业》2023年第20期。

高颖、王丽云、王玮:《休闲时代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途径初探——以舟山为例》,《旅游纵览》2023年第8期。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习近平著作选读》(1~2卷),人民出版社,2023。

中央档案馆、东北三省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总目录2卷,甲种本66卷,乙种本2卷,共70卷),1989~1991。

东北三省省委党史研究室:《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丛书》(总第7、8、9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2013。

《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编《东北抗日联军史》(上、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

吉林省档案馆:《日本关东宪兵队报告集》(四辑84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解放军出版社,2015。

张洪兴:《东北抗联精神》,白山出版社,2010。

王志强:《东北抗战遗迹保护与利用——东北抗战遗迹联盟工作报告书(2015-2017)》,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

王广义:《国外有关中国东北抗联的历史资料与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史守林:《东北抗联史研究述评》,《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8期。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三地三摇篮——吉林六大红色标识》,内部资料,2022。

庄严:《关于进一步加大我省“三地三摇篮”社会宣传和开发力度的建议》,《吉林人大》2023年第6期。

国莉莉、曲向东:《浅谈“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的时代价值与开发利用》,《新长征》(党建版)2023年第7期。

何显明:《“三个地”书写浙江精神的历史谱系》,《今日浙江》2019年第19期。

曾骊:《互联网新技术背景下浙江“三个地”传播体系的活化研究》,《观察与思考》2020年第8期。

朱国贤:《着力建设与浙江“三个地”相适应的“四个高地”》,《党建》2020年第1期。

王可航:《墨雅余香 纸润流芳——吉林省图书馆藏珍籍展》,《吉林画报》2018年第1期。

刘一鸣、邹雅婷:《文旅融合视域下公共图书馆活化地方传统文化研究》,《图书馆学刊》2021年第12期。

范红梅:《公共图书馆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实施》,《文化产业》2022年第16期。

陈卫东等:《2022年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图书馆论坛》2023年第5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8》,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2019》,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1》,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2》,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2。

郝晓光:《二人转艺术传承中的探索与思考——以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为例》,《东方收藏》2023年第3期。

筱唐、贾春文、赵娅丽:《吉林省博物院 记录白山黑水的另一页》,《东北之窗》2023年第5期。

褚逊:《吉林省博物院H5系列展览的探索与尝试》,《文物天地》2021年第11期。

党云峰:《吉林省吉林市:公共文化服务让生活更有获得感》,《中国文化报》2023年9月4日,第2版。

姜茜:《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特色》,《剧影月报》2015年第3期。

宋宝珍:《关于小剧场的文化思考》,《艺术评论》2011年第10期。

高龙民:《小剧场话剧创作“三题”》,《上海戏剧》2002年第12期。

何素玉:《以小剧场建设带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秦淮实践》,中国旅游新闻网,2021年1月20日,http://www.ctnews.com.cn/paper/content/202101/20/content_54007.html。

戴晨:《我国小剧场戏剧的市场化发展及其积极意义》,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1。

侯琳:《中国小剧场戏剧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5。

胡月:《市场细分背景下小型舞台演艺产业化运营研究——以我国二线城市小型歌舞剧、话剧等表演艺术为典型》,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17。

刘彦君:《当代戏剧文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艺术百家》2010年第6期。

李瀛、徐楠:《北京小剧场差的不只是钱》,《北京商报》2009年4月20日,第C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