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国际儒学论丛(2018年第1期总第5期)图书

International Tribune of Confucian Studies

SSAPID:101-6176-2957-66
ISBN:978-7-5201-3168-1
DOI:
ISSN:

[内容简介] 《国际儒学论丛》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主办的以儒学研究为主旨的学术集刊。本辑分为儒家思想、儒学讲坛、国际儒学比较、儒学史研究、儒者访谈录、国际儒学动态等专题,论题涉及儒家礼乐文明、荀子思想研究、儒学的当代发展等方面,反映了国际儒学研究的一些新动向和新发展,有利于推动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孙聚友
编 辑:韩莹莹;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B2 中国哲学

 International Tribune of Confucian Studies Editorial Committee

 儒家思想

  阳明“良知论”解释学之世界学术意义

   一 当前西方哲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论危机

   二 中西学术理论交流问题

   三 现代阳明学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四 阳明心学和人文理论危机之克服

   五 人文理论实践观与“知行合一”新解

  韩国儒学“弘益人间”的主体思想与现代意义

   前言

   一 崔致远与“东人意识”

   二 箕子朝鲜与“东人意识”辨正

   三 《天符经》辨正

   四 《天符经》辨误

   五 “东人意识”的“正本开新”

  东方绘画的审美象征性和象形性

   一 绘画的审美概念

   二 色彩审美的象形性

   三 素色和五色的象征性

 儒学讲坛·珞珈山空中杏坛

  如何给中国文化定位?它有什么样的使命?

  儒学一些基本观念的再理解

  经典诠释的意义

   一 经典诠释的流传性

   二 经典诠释的扩展性

   三 经典诠释的恒常性和时代性

  儒家的公私观

   一 传统公私观念的研究

   二 传统公私概念历史溯源

   三 先秦儒家的公私观念

   四 宋明理学的公私之辨

   五 明清之际的公私之辨

   六 公私之辨评价

 国际儒学比较

  朱熹和王守仁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一 朱熹和王守仁的道德知行论

    (一)朱熹的道德知行论

    (二)王守仁的道德知行论

   二 朱熹和王守仁的道德教育思想特征

    (一)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特征

     1.体系化获取知识为主的主知教育

     2.训育和教化为主的教育

     3.重视定型化、体系化的教育内容

    (二)王守仁的道德教育思想特征

     1.本体体证为主的实践教育

     2.注重提升受教育者的自发性和能动性

     3.符合事宜的弹性教育

   三 结论

  栗谷大同社会论哲学思想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大同社会的思想渊源

   三 大同社会的志向和少康社会的强调

   四 大同和小康或王道与霸道的调和

   五 总结和现实意义

  崔致远《〈天符经〉解》与鞠曦《〈天符经〉解要》之比较

   一 崔致远《〈天符经〉解》与鞠曦 《〈天符经〉解要》的学理差异

    (一)对《天符经》原文的点校差异

    (二) 对《天符经》注解的逻辑起点差异

    (三)对《天符经》注解的学理依据差异

   二 两个《天符经》注解版本的不同时代意义

   三 方晓伟《崔致远思想和作品研究》一书的治学问题

 儒学史

  “礼”与“俗”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境遇反思

   一 “礼”和“俗”的基本含义

   二 礼和俗的区别与联系

   三 礼俗互融

   四 当代境遇及其反思

  《大学》研究的问题及方法论

   一 《大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从《大学》文本研究的角度来看

    (二)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

    (三)从个案研究的角度来看

    (四)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来看

    (五)从语言文字研究的角度来看

    (六)从总体回顾的角度来看

   二 研究简评

    (一)研究深度较浅,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二)研究角度的单维化

    (三)经学史视野研究角度较为缺乏

   三 研究的方法

    (一)将《大学》学史的研究放在中国传统经学史的视野下

    (二)从中国经典诠释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三)文献学的方法

    (四)传统文献和出土文献相结合的方法

 儒者访谈录

  阳明心学与现代社会发展

 国际儒学动态

  国际儒学论坛

 征稿启事

 《国际儒学论丛》编委会

《国际儒学论丛》愿意为儒学研究与国际交流尽绵薄之力。本刊的宗旨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是“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儒学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也将在国际化的百家争鸣中创新发展。无论您的文章持什么样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本刊都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