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1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百豪村卷图书

Case Studies of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and Alleviation in 100 Villages

SSAPID:101-6088-3611-06
ISBN:978-7-5201-3771-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百豪村基本信息及扶贫工作成果,评测了百豪村扶贫效果,分析了百豪村产业扶贫遇到问题的潜在原因以及百豪村贫困家庭福利依赖的问题,研究了百豪村基层治理与精准扶贫的关系,特别是驻村第一书记对当地的影响,最后在概括重点内容,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在精准帮扶个体家庭的趋势下,扶贫政策要根据地区及发展水平来分阶段实行,针对深度贫困地区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丛书
作 者: 侯慧丽 黄婉婷
编 辑:陈颖;郭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总序

 后记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的扶贫道路

   一 1978~1990年,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帮扶式扶贫

   二 1991~2000年,以促进区域发展为目标的开发式扶贫

   三 2000~2010年,新时期以“整村推进”为代表的综合开发阶段

   四 2010年至今,以全面消除贫困为目标的创新精准扶贫模式的扶贫攻坚新阶段

  第二节 “信息时代”的精准扶贫

   一 精准扶贫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 精准扶贫政策的科学内涵

    (一)精准识别

    (二)精准帮扶

    (三)精准管理

  第三节 本书的方法、结构与特点

 第二章 百豪村的基本状况及其扶贫之路

  第一节 百豪村基本状况

   一 自然环境

   二 村庄治理与基层民主

   三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四 社会文化环境

  第二节 东兰县的十年扶贫历史

   一 整村推进阶段(2009~2012年)

   二 扶贫新十年——精准扶贫阶段(2012年至今)

  第三节 百豪村精准扶贫项目实践

   一 生产性帮扶项目

    (一)东兰县油茶种植项目

    (二)东兰县低产板栗嫁接改造项目

    (三)广西民族大学产业扶持项目

    (四)扶贫部门“雨露计划”

   二 基础建设性帮扶项目

    (一)危旧房改造项目

    (二)进村道路硬化项目

   三 农村金融扶持项目

    (一)扶贫部门扶贫小额信贷

    (二)国家发改委部门对移民搬迁的金融扶持

   四 公共服务扶贫项目

    (一)教育方面的补贴

    (二)健康、卫生方面的补贴

   五 其他扶贫项目

    (一)生产生活补贴

    (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补贴

  第四节 百豪村精准扶贫的初步效果

   一 百豪村精准扶贫初步效果

   二 百豪村精准扶贫效果评价

 第三章 多维贫困视角下的百豪村贫困透视

  第一节 多维贫困视角理论及其研究发展

  第二节 百豪村致贫原因分析及贫困现状描述

   一 百豪村的致贫原因分析

   二 百豪村建档立卡户与非建档立卡户情况比较

    (一)基本人口信息

    (二)健康状况与劳动能力比较

    (三)务工状况比较

    (四)社会保险参与情况

    (五)生活水平

    (六)生活设施

    (七)饮水安全

  第三节 百豪村收入差距及其收入再分配效应

   一 扶贫政策与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理论背景

   二 百豪村村民收入支出和消费结构

   三 2016年百豪村基尼系数测算

    (一)不计入扶贫补贴的基尼系数测算

    (二)计入补贴性收入的基尼系数测算

   四 帕尔玛比值测算

  第四节 百豪村的多维贫困测量

   一 多维贫困测量方法介绍

   二 百豪村多维贫困指数具体测算

   三 不同群体的多维贫困状况比较

   四 各维度贫困指数分解测算

 第四章 产业扶贫与市场化

  第一节 产业扶贫与市场化

   一 百豪村产业扶贫项目

   二 百豪村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百豪村自然条件较差,很难形成规模性的农业产业

    (二)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村内缺乏劳动力资源,空心化趋势明显

    (三)政府主导的扶贫项目与产业发展市场化之间相脱离

  第二节 集体经济的缺失

   一 集体经济在扶贫中的角色

   二 百豪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百豪村生产条件薄弱,未来发展充满未知数

    (二)村干部思想桎梏不前,发展思路落后

   三 村产业扶贫成功模式经验借鉴

  第三节 发展产业扶贫对策建议

   一 建立以帮扶对象为中心的政策制定机制

   二 产业扶贫项目不仅要符合当地条件,也要考虑市场需要

   三 集合村民智慧,激发村集体发展潜力

   四 合理利用百豪村特色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式集体经济

   五 积极动员村内劳动力,走可持续的集体产业道路

 第五章 百豪村低水平的公共服务与贫困

  第一节 公共服务与贫困的关系

  第二节 百豪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一 百豪村公共设施近五年的建设成果

   二 百豪村教育卫生医疗现状

  第三节 百豪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

   一 出行难问题未得到完全解决

   二 百豪村用水难问题突出

   三 生活废物的处理破坏自然环境

   四 缺少完善的社区设施和活动场所

   五 基础教育仍是家庭主要的一笔开支

  第四节 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 继续加大对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百豪村村民的生活环境

   二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以村民为主体,切实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三 加大教育投资 扩大非农就业比例,警惕代际传递问题

 第六章 精准扶贫中的福利依赖

  第一节 何谓福利依赖

  第二节 百豪村贫困人口福利依赖的几个典型表现

   一 不以贫困“为耻”而以此作为获得利益的手段

   二 依赖于被扶助、过度消费

   三 维持贫困状态,不愿意退出贫困

  第三节 精准扶贫中福利依赖的几种解释

   一 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依然是福利依赖的思想基础

   二 贫困户识别中的瞄准偏差减弱了村民的贫困自卑感

   三 “运动式”扶助引发了贫困家庭期望值不断上升,扶贫满意度下降

  第四节 避免福利依赖对策建议

   一 建立对脱贫户的激励机制

   二 减少现金救助,建立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及其退出机制

   三 完善各类社会保险制度,预防贫困的发生

   四 在扶贫过程中精准识别,减少瞄准偏差,杜绝扶贫工作中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五 积极宣传家族式致富能人和积极脱贫户,树立脱贫致富标兵

   六 在扶贫方式上,防止运动式扶贫

 第七章 精准扶贫背景下百豪村基层治理现状

  第一节 驻村第一书记制度

  第二节 百豪村乡村治理现状

  第三节 百豪村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基层贫困治理能力

   一 百豪村精准扶贫与乡村基层政权建设

   二 百豪村第一书记与乡镇、村委会班子

   三 村委会基层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一)村委会对上级政府的依赖

    (二)村委会干部对第一书记的依赖

  第四节 完善基层治理对策建议

   一 为驻村第一书记提供更好的资源支持和行政权力支持

   二 强化第一书记对基层治理能力的带动和培养体制

   三 做好脱贫政策调研工作,多走访查看脱贫户

   四 落实基层扶贫监管执纪问责工作机制,查处干部不作为现象

 第八章 百豪村深度贫困治理路径分析

  一 建立可追踪扶贫效果的反馈机制

  二 结构性制度扶贫与文化性扶贫同时进行

  三 加快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四 发展集体经济,产业扶贫与市场运行规律相结合

  五 扶贫治理力量要与当地乡村治理相结合

  六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七 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比如建立贫困户网络信息平台,发展电商扶贫

 附录

  附录一 广西东兰县百豪村调研流程

   1.调研前期

   2.调研安排

   3.调研实施

  附录二 广西东兰县百豪村调查方法

   1.文献收集法

   2.实地观察法

   3.问卷调查法

   4.抽样方法

   5.访谈调查法

 文前辅文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丛书”编委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项目协调办公室

百豪村地处云贵高原、位于广西西北部,是省级贫困村也是国家级贫困村。自2015年开始,百豪村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当地的扶贫措施主要包括生产性帮扶项目、基础建设性帮扶项目、扶贫小额信贷、公共服务扶贫项目等。百豪村的扶贫工作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修缮的通村硬化道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危房改造工程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扶贫养殖苗为当地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百豪村的扶贫经验具有启发意义:建立起可追踪扶贫效果的反馈机制;同时进行结构性制度扶贫与文化性扶贫;加快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产业扶贫与市场运行规律相结合;扶贫治理力量要与当地乡村治理相结合等。

〔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丹麦〕埃斯平·安德森:《转型中的福利国家:全球经济中的国家调整》,杨刚译,商务印书馆,2010。

〔英〕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事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曹海林、任贵州:《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何以可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陈斌开、曹文举:《从机会均等到结果平等:中国收入分配现状与出路》,《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6期。

陈锋:《分利秩序与基层治理内卷化资源输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逻辑》,《社会》2015年第3期。

陈荣卓、唐鸣:《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农村民主管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都阳、蔡昉:《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变化及扶贫战略调整》,《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5期。

房连泉:《国际扶贫中的退出机制——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计划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第6期。

丰凤、廖小东:《农村集体经济的功能研究》,《求索》2010年第3期。

贡森、葛延风、〔挪〕斯汀·库勒(Stein Kuhnle):《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通过社会创新促进包容性的人类发展》,中译出版社,2016。

郭伟、曹琳剑:《拓宽我国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融资途径之我见》,《现代财经》2009年第6期。

郭熙保、周强:《中国农村代际多维贫困实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7年第2期。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6)》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韩克庆、郭瑜:《“福利依赖”是否存在——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一个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2期。

〔美〕乔治·吉尔德:《财富与贫困》,储玉坤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蒋翠侠、许启发、李亚琴:《中国家庭多维贫困的统计测度》,《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2期。

李红梅:《关于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探讨》,《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6期。

李棉管:《技术难题、政治过程与文化结果——“瞄准偏差”的三种研究视角及其对中国精准扶贫的启示》,《社会学研究》2017 年第1期。

李小云:《把深度性贫困的治理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老区建设》2017年第7期。

李燕凌、李立清:《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李志萌、张宜红:《革命老区产业扶贫模式、存在问题及破解路径——以赣南老区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林伯强:《中国的政府公共支出与减贫政策》,《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刘柏惠、寇恩惠.《政府各项转移收支对城镇居民收入再分配的影响》,《财贸经济》2014年第9期。

刘行玉:《村委会行为倾向考察与分析——以鲁东南夏村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2期。

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刘璐婵、林闽刚:《“福利依赖”:典型与非典型的理论透视》,《社会政策研究》2017年第2期。

刘小珉:《多维贫困视角下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基于CHES2011数据的分析》,《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

陆汉文、岂晓宇:《当代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与反贫困工作——基于城乡关系与制度变迁过程的分析》,《江汉论坛》2006年第10期。

罗震东、韦江绿、张京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特征分析——基于常州市的调查》,《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12期。

吕炜、刘畅:《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社会性支出与贫困问题研究》,《财贸经济》2008年第5期。

马秋茜:《完善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路径选择》,《河北学刊》2013年第1期。

聂荣、张志国.:《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动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10期。

史志乐:《1978~2015中国扶贫演进历程评述》,《中国市场》2016年第8期。

孙才志、汤玮佳等:《中国农村水贫困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协调关系研究》,《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7期。

孙祁祥、林山君:《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财贸经济》2014年第5期。

仝志辉:《农民选举参与中的精英动员》,《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万广华、张茵:《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中国贫困的影响》,《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王朝明、姚毅:《中国城乡贫困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1990~2005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王景新、严海淼:《少边穷地区村集体经济有效发展研究——来自新疆和田地区的调查》,《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30期。

王娟、张克中:《 公共支出结构与农村减贫——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1期。

王小林、Sabina Alkire:《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2期。

王亚华、舒全峰:《第一书记扶贫与农村领导力供给》,《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王延中、龙玉其、江翠萍等:《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以社会保险为例》,《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

魏涛:《 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多中心供给模式》,《攀登》2007年第1期。

谢小芹:《“接点治理”:贫困研究中的一个新视野——基于广西圆村“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基层实践》,《公共管理学报》2016年第3期。

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背景下驻村机制的实践困境及其后果—以豫中J县驻村“第一书记”扶贫为例》,《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薛继亮、李录堂、罗创国:《基于功能分类视角的中国村集体经济发展实证研究——来自陕西省三大区域494个自然村的经验》,《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0年第5期。

杨芳:《驻村“第一书记”与村庄治理变革》,《学习论坛》 2016年第2期。

杨龙、汪三贵:《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与分解——基于2010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的农户数据》,《人口学刊》2015年第2期。

杨宜勇、吴香雪:《中国扶贫问题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中国人口科学》2016年第5期。

杨振、江琪、刘会敏、王晓霞:《中国农村居民多维贫困测度与空间格局》,《经济地理》2015年第12期。

叶敬忠、汪淳玉:《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2期。

易定红、张维闵、葛二标:《中国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原因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于静、蔡文婷:《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规划对策》,《山西建筑》2012年第9期。

于潇、Peter Ho:《村委会行为、村干部特征与农民收入——基于CFPS 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7期。

张广辉:《村集体内部的土地红利分配:成员权和收益权的冲突与协调》,《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第11期。

张明艳、田卫民、孙晓飞:《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与对策》,《理论与改革》 2013年第4期。

张全红、周强:《中国多维贫困的测度及分解:1989~2009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张珊珊、吴春梅:《农村公共服务支出的济贫效应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张伟宾、汪三贵:《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2期。

张翼:《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第6期。

张昭、杨澄宇、袁强:《收入导向型多维贫困测度的稳健性与敏感性》,《劳动经济研究》 2016年第4期。

赵武、王姣玥:《 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 年第11 期。

郑杭生、李棉管:《中国扶贫历程中的个人与社会——社会互构论的诠释理路》,《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郑寿庆:《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1期。

周怡:《贫困问题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邹薇、方迎风:《怎样测度贫困:从单维到多维》,《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A. Sen,“Poor,Relatively Speaking,” 35,2(1983).

Ayala L.,M. Rodriguez,“What Determines Exit from Social Assistance in Spain?,” 16,2(2010).

B.O’Connor,“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Welfare Depen-dency,” 36,3(2001).

Chuliang Luo,“Economic Restructuring,Informa Jobs and Pro-poor Growth in Urban China,” 25,1(2011).

Henry Aaron,“The Foundations of the War on Poverty Reexamined,” 57,5(1967).

J. Kaplan,“Prevention of Welfare Dependency:An Overview,” 5,20(2001).

Lawrence Mead,“The Logic of Workfare:The underclass and Work Policy,” 501,1(1989).

M. Cooke,“A Welfare Trap? The Duration and Dynamics of Social Assistance Use among Lone Mothers in Canada,” 46,3(2010).

M. Hill,Social Polly in the Modem World:(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6).

M. Ybarra,“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 Why Applicants Leave the Extended Welfare Application Process,”38,1(2011).

N. Beaulieu,J.Y. Duclos and B. Fortin et al.,“Intergenerational Reliance on Social Assistance:Evidence from Canada,”18,3(2005).

Shenggen Fan,and ChanKang et al.,“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Rural Poverty:The Case of Rice Research in India and China,” 33,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