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8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分析与评价图书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in China

SSAPID:101-6026-5593-29
ISBN:978-7-5097-1716-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确定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保障水平并对其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分析和评价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和第二层次企业年金的保障水平,本书首先分析和比较了替代率这一核算指标,对当前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做了梳理并述评;然后分别用两种方法,确定基本养老金的合意替代率水平并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替代率进行评估,提出了替代率的指数化调整方案;在测算企业年金替代率时,尝试着引入随机波动模型和MCMC模拟方法,对现行政策下年金基金的最优资产配置、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率、年金替代率和替代率的敏感性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对年金实践中的部分突出问题,如“中人”补偿机制和投资监管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补充。

相关信息

丛书名:管理科学与工程丛书
作 者: 徐颖
编 辑:冯咏梅;蔡莎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附录二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附录五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附录一 相关运算程序

 后记

 前言

 附录四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

 附录三 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规定

 摘要

 第一章 社会养老保险概述

  第一节 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基础

   一 概念辨析

    (一)基本养老保险

     1.强制性

     2.互济性

     3.普遍性

     4.保障性

    (二)企业年金

     1.企业年金的定义

     2.企业年金的分类

     3.企业年金的性质

    (三)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二 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理论

    (一)生命周期假说

    (二)大数法则数理基础

    (三)代际交叠模型

    (四)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基本原理*

     1.现收现付制筹资模式的数理模型

     2.完全积累制筹资模式的数理模型

     3.部分积累制筹资模式的财务平衡条件

  第二节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

    (一)基本养老保险*

     1.覆盖范围

     2.资金筹集模式

     3.基金来源

     4.给付标准

    (二)企业年金

     1.实施方式和管理机构

     2.筹资模式和税收抵扣

     3.支付方式和支付条件

    (三)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二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

    (一)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发展势头良好

    (二)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积累额占GDP的比重过低

    (三)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发展失衡

 第二章 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研究述评

  第一节 养老保障水平评估指标——替代率

   一 替代率的概念

    (一)目标替代率

    (二)平均替代率

    (三)交叉替代率

   二 替代率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保障水平(替代率)研究的简要述评*

   一 替代率的理论范畴和统计口径

    (一)目标替代率、平均替代率和交叉替代率

    (二)其他替代率范畴

     1.缴费替代率、待遇替代率

     2.合意替代率、潜在替代率与实际替代率

   二 研究框架与计量技术

    (一)研究框架

     1.一般均衡分析

     2.局部均衡分析

    (二)计量技术

     1.世代交叠OLG模型

     2.线性支出消费模型

     3.保险精算模型

     4.其他统计模型

   三 主要研究内容

    (一)替代率确定的理念和原则

     1.替代率确定的两种观念

     2.替代率确定的原则

    (二)根据现行制度规定测算和分析替代率水平

     1.直接测算现行养老制度的替代率

     2.模拟分析现行养老制度的替代率

    (三)通过对比分析替代率水平探讨养老金制度的合理性

     1.对新制度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对政策的运行效果进行分析

    (四)确定替代率的合理区间

     1.以劳动者个人工资为测算基准

     2.以城镇人均工资为测算基准

     3.以社会平均工资为测算基准

     4.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测算基准

     5.以基本消费支出为测算基准

     6.以劳动剩余为测算基准

    (五)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确定最优替代率

   四 简要述评

    (一)对理论范畴的理解和认识不一致

    (二)简单地套用国外的模型和公式

    (三)测算的前提假设不够合理,随意性较大

     1.把工资收入作为替代率测算基础的假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2.对通货膨胀和物价因素的考虑过于简单

     3.关键参数设定的随意性较大,计量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其他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1.对部分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

     2.拓宽替代率问题的研究角度

     3.对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和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需要综合分析

 第三章 基本养老保险合意替代率测算分析

  第一节 合意替代率的测算方法和模型

   一 基本思想和出发点

   二 基本方法和模型设计

    (一)基本消费支出法

    (二)人均可支配收入法

  第二节 合意替代率的实证分析

   一 合意替代率下限分析

    (一)数据准备

    (二)参数估计和测算结果

    (三)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1.有必要设定养老金替代率的最低标准,以维护退休人员的正当利益

     2.替代率最低标准为40%,其不断下滑的势头应得到有效扭转

     3.低收入群体的相对保障水平持续下降,未能分享社会发展成果

     4.贫富差距扩大,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应该向低收入群体倾斜

   二 合意替代率上限分析

  第三节 替代率的指数化调整机制

   一 养老金替代率调整的必要性

   二 替代率的调整方案

   三 结论和政策建议

    1.为始终保持养老保险制度的适度保障水平,养老金替代率应进行适时调整

    2.养老金替代率指数化调整是较好的适时调整手段

    3.按物价指数调整养老金替代率有利于保持养老金的长期收支平衡

    4.指数化调整所需要的成本,原则上由社会统筹账户承担

    5.为实现社会公平,可以针对不同收入阶层实行歧视性调整政策

 第四章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替代率评估分析*

  第一节 基本方法和测算模型

   一 制度计划实现的替代率含义及其模型

    1.现收现付制下社会统筹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

    2.基金制下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

    3.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

   二 制度实际实现的替代率和能够实现的替代率

    (一)制度实际实现的替代率

    (二)制度能够实现的替代率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 关键参数假设

    1.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λ

    2.工资增长率g

    3.个人账户的投资收益率i

    3.其他参数

   二 测算结果

    (一)制度计划实现的替代率

    (二)制度实际实现的替代率

    (三)制度能够实现的替代率

    (四)一个简单的比较

  第三节 对现行制度设计替代率的综合评价

   1.现行制度为居民提供的真实保障水平并不高,不能达到其计划实现的标准

   2.当前基本养老制度更加追求制度运行的效率,从而降低了社会公平程度

   3.当前制度明显高估个人账户的替代率水平,计发月数应以退休职工的平均余命计算

   4.确定年金计发办法降低了退休者的实际养老水平,应该以生存年金方式发放

 第五章 企业年金替代率分析方法和模型

  第一节 精算方法和基本模型

   一 分析思路和前提假设

   二 年金替代率现金流模型

   三 影响替代率水平的各因素分析

    1.银行存款利率

    2.年金投资组合资产配置比例

    3.工资增长率

    4.开始工作年龄

    5.平均退休年龄

    6.缴费率

    7.年金给付期的贴现率

    8.管理费率

    9.最高生存年龄及生存概率

  第二节 随机波动模型和MCMC模拟

   一 随机模型的历史渊源

   二 SV-T随机模型及贝叶斯分析

    1.参数μ的后验条件分布

    2.参数φ的后验条件分布

    3.参数τ的后验条件分布

    4.参数 的后验条件分布

    5.参数θ0的后验条件分布

    6.参数θt(t=1,2,…,N)的后验条件分布

   三 MCMC方法及WinBUGS模拟

 第六章 企业年金替代率评估分析

  第一节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组合及收益率测算

   一 年金基金投资组合最优资产配置

    (一)资产组合配置研究现状

    (二)投资组合目标规划模型及实证分析*

   二 年金基金投资组合资产收益率实证分析*

  第二节 对现行企业年金制度替代率的评估分析*

   一 企业年金替代率实证分析

   二 结论和进一步的建议

    1.当前企业年金的替代率水平并不高,但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达到目标水平

    2.提高年金替代率水平的关键是提高年金资产的投资收益率

    3.改善年金资产的投资环境是提高投资收益水平的重要举措

  第三节 企业年金替代率敏感性分析*

   一 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

    (一)个人账户总缴费率σ的敏感性

    (二)股票收益率r3t的敏感性

    (三)年均工资增长率g的敏感性

    (四)职工加入企业年金计划时的年龄m的敏感性

    (五)其他影响因素的敏感性

     1.年金给付期投资收益率r的敏感性

     2.基金财产净值收取管理费率f的敏感性

     3.银行存款利率r1t的敏感性

     4.国债收益率r2t的敏感性

   二 结论和进一步的建议

    (一)影响年金替代率的各因素,其敏感性强弱和方向不同

    (二)影响年金替代率的各因素,其敏感性随参数取值的变化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

     1.随变量的增大敏感性缓慢增强

     2.随变量的增大敏感性快速增强

     3.随变量的增大敏感性基本不变

    (三)提高年金替代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调整影响替代率的关键参数

 第七章 企业年金其他若干问题

  第一节 企业年金“中人”补偿机制问题*

   一 企业年金“中人”补偿模型及相关假设

    (一)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

    (三)企业年金“中人”补偿模型

    (四)基本参数设置

    (五)典型个体的选取

   二 模拟结果及分析

   三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二节 企业年金投资监管问题*

   一 OECD成员企业年金投资组合监管模式

    (一)监管模式的三种类型

    (二)审慎监管与定量限制监管模式的比较

   二 年金投资组合监管模式的效率分析

    (一)投资监管模式对资产配置的影响

    (二)投资监管模式对企业年金经营绩效的影响

   三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监管模式的发展趋势

   四 OECD成员年金投资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当前的企业年金投资监管模式

    (二)定量限制年金监管模式的改革路径

 总序

确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保障水平并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分析和评价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和第二层次企业年金的保障水平,本书首先分析和比较替代率这一核算指标,对当前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作梳理并述评;然后分别用两种方法,确定基本养老金的合意替代率水平并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替代率进行评估,提出替代率的指数化调整方案,在测算企业年金替代率时,尝试引入SV-T随机波动模型和MCMC模拟方法,对现行政策下年金基金的最优资产配置、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率、年金替代率和替代率的敏感性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对年金实践中的部分突出问题,如“中人”补偿机制和投资监管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补充。

1.蔡向东:《统账结合的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

2.陈秉正、郑婉仪:《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预测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3.陈芳芳:《我国企业年金替代率问题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4.程永宏:《现收现付制与人口老龄化关系定量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5.褚福灵:《论养老保险的缴费替代率与待遇替代率》,《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第1期。

6.褚福灵:《养老保险金替代率》,《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7.丹尼斯·E.罗格、杰克·S.雷德尔:《养老金计划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8.邓大松、李琳:《新旧养老保险政策的替代率测算及其敏感性》,《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7期。

9.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人民出版 社,2005。

10.封进:《公平与效率的交替和协调——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世界经济文汇》2004年第1期。

11.高建伟、邱菀华:《现收现付制与部分积累制的缴费率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第2期。

12.郭琳:《中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13.韩光华:《企业年金缴费调整机制研究》,中美日保险经营与监管国际论坛,2006。

14.胡晓义:《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社会与保障》2003年第5期。

15.贾洪波、温源:《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优化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16.姜德琪:《美国雇主养老金计划及对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9期。

17.李峰:《基于MCMC模拟的贝叶斯金融随机波动模型分析》,《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8.李珍:《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19.林东海、丁煜:《养老金新政:新旧养老保险政策的替代率测算》,《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10期。

20.林羿:《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1.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工资替代率敏感性研究》,《世界经济》2005年第10期。

22.刘贵平:《关于我国未来退休职工工资替代率水平的初步研究》,《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23.刘子兰:《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4.刘子兰:《养老金制度和养老基金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5.柳清瑞、苗红军:《基于部分积累制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确定》,《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第7期。

26.柳清瑞:《养老金替代率的自动调整机制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3期。

27.卢仿先、陈芳芳:《企业年金提高退休收入替代率的实证分析》,《金融经济》2006年第8期。

28.孟庆平:《养老金新政: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最优保障水平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财政研究》2008年第1期。

29.米红、邱晓蕾:《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兼论不同收入替代率的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30.穆怀中:《老年社会保障负担系数研究》,《人口研究》2001年第7期。

31.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32.邱东、李东阳、张向达:《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及其影响的研究》,《财经研究》1999年第1期。

33.宋世斌、冯羽、彭俊:《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调整的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34.孙博、雍岚:《养老保险替代率警戒线测算模型及实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5期。

35.孙建勇主编《企业年金运营与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6.唐运舒:《“做实做小”个人账户对个人养老金水平的影响》,《统计研究》2007年第5期。

37.王清:《有关基本养老金替代率需澄清的几个问题》,《天津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38.王晓军:《对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入替代率的定量分析》,《统计研究》2002年第3期。

39.王晓军:《社会保障精算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0.王晓军:《中国养老金制度及其精算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1.王永康:《试论我国养老金工资替代率的适度水平》,《运城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

42.吴祥云:《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若干问题的讨论》,《新疆财经》1999年第6期。

43.徐颖、李晓林:《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研究述评》,《求索》2009年第9期。

44.徐颖、王建梅:《对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替代率的评估分析》,《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4期。

45.徐颖、张春雷:《基于MCMC随机模拟的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测算》,《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24期。

46.徐颖、张春雷:《企业年金“中人”补偿机制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12期。

47.徐颖、张春雷:《中国企业年金替代率敏感性研究——基于随机模拟方法的分析》,《金融经济》2009年第10期。

48.徐颖、张春雷:《中国企业年金替代率水平研究——基于随机波动模型的研究》,《财贸研究》2009年第2期。

49.徐颖:《OECD国家企业年金投资监管的绩效评价及其借鉴》,《浙江金融》2008年第10期。

50.杨帆、郑秉文、杨老金等:《2007年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51.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52.杨再贵:《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替代率和人口增长率》,《统计研究》2008年第5期。

53.袁志刚:《人口年龄结构》,《养老金制与最优储蓄率》2000年第11期。

54.袁志刚:《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55.袁志刚:《养老保险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6.张春雷:《我国企业年金替代率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7.张俊岭、侯志强:《国际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8.张莉:《论养老保险的替代率》,《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第4期。

59.张美中、李克强、胡维清、周玲瑶:《企业年金——中国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60.张新敬、宋世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替代率水平研究》,《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3期。

61.张永清:《正确认识当前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和工资替代率》,《中国劳动》2000年第12期。

62.张勇、王美今:《中国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的协调机制研究》,《南方经济》2008年第1期。

63.赵俊康:《我国养老金目标替代率的统计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64.郑婉仪、陈秉正:《企业年金对我国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收入替代率影响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11期。

65.周小川:《社会保障与企业盈利能力》,《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6期。

66.朱青:《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7.Bollerslev T.,“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Journal of Economics,1986,31.

68.Bollerslev T.,“A Conditionally Heteroskedastic Time-series Models for Security Prices and Return”,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7,59.

69.Chib,S.,and Greenberg,E.,“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Simulation Methods in Econometrics”,Econometric Theory,1993,12(3).

70.Chib,S.,Greenberg,E.,“Understanding the Metropolis-Hastings Algorithm”,Am. Sta.,1995,49.

71.Davis E.P. and Steil B. “Institutional Investors”,MIT Press Davis,2000.

72.Davis.,Pension Fund,Retirement-Income Security and Capi-tal Market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3.Elena Vigna,Steven Haberman.,“Optimal Investment Strategy for Defined contribution Pension Schemes”,Insura-nce: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2002,28(2).

74.Engle R.F.,“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ce of United Kingdom Inflation”,Econometrica,1982,50.

75.Feldstein,Martin,“The Optimal Level of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May(1985),issue 2.

76.Galer,R.,“‘Prudent Pension Rule’,Standard For the lnvestment of Pension Fund Assets”,Financial Market Trends,No.83,OECD,Paris,2002.

77.Haberman,S. and Sung,J.H.,“Dynamic Approaches to Pension Funding”,Insurance: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1994,15(2).

78.Juan Yemo,“Pension Funds in Latin America:Recent Trends and Regulatory Challenges”,2000.

79.OECD,Pension Statistics:Pension Markets in Focus,October,2006,No.3.

80.OECD,Survey of Investment Regulations of Pension Funds,June,2006.

81.Peter A.Diamond,“National Debt in a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5,55.

82.Russell Gerrard,Steven Habermana,Elena Vigna.,“Optimal Investment Choices Post-retirement in a Defined Contribution Pension Scheme”,Insurance: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2004,35.

83.Samuelson,P.A.,“An Exact Consumption 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Dec.(1958),Vol.66,No.6.

84.Samuelson,P.A.,“Optimum Social Security in a Life-cycle Growth Model”,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October(1975),Vol.16,No.3.

85.Sandman,G.,and S.J.Koopman.,“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s via Monte Carlo Maximum Likelihood”,Journal of Economics,1998,87.

86.Sangjoon Kim,Neil Shephard,and Siddhartha Chib.,“Stochastic Volatility:Likelihood Inference and Comparison with ARCH Model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8,65.

87.Scollnik,D.P.M.,“Actuarial Modeling with MCMC and BUGS”,N.Am.Actuarial J.,2001,2.

88.Steven Habermana,Elena Vigna.,“Optim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Risk Measures in Defined Contribution Pension Schemes”,Insurance: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2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