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3

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成因传播与影响力研究图书

SSAPID:101-5998-3856-63
ISBN:978-7-5097-8103-6
DOI:
ISSN:

[内容简介] 巴金《随想录》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高峰”,在于它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把心交给读者”是巴金“抒真情”方式最显著的体现。《随想录》对内传播影响力在于批判“极左”思潮,启蒙国人灵魂;真诚忏悔救人心,文学救世救社会。巴金《随想录》对外传播影响力在于,巴金作品研究成为中外文化互为流播的有效媒介。

相关信息

丛书名:文澜学术文库
作 者: 张静
编 辑:刘宇轩;陈凤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中国文学

 总序

 绪论 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研究意义

  一 巴金《随想录》:当代文坛反思“文革”的杰作

  二 “说真话”药方疗治“病变”的当今社会

  三 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意义重大

  四 重新认识巴金信仰的无政府主义,有益于思想解放

 第一章 《随想录》忏悔意识渊源成因与传播价值

  第一节 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渊源:中西方忏悔意识流播

   一 法国卢梭《忏悔录》,照亮启蒙新前程

   二 托尔斯泰《忏悔录》,再现全世界良心

   三 中国古代忏悔意识的源起与流播

    (一)忏悔源于《论语》内省情结,李杨忏悔母题绵延千余

    (二)《西游记》救赎意识浓厚,《红楼梦》忏悔主旨鲜明

   四 中国现当代忏悔意识的传播

    (一)五四前后思想解放,名家张扬忏悔精神

    (二)“文革”造就忏悔的社会基础,当代作家为历史真诚忏悔

  第二节 中国的“忏悔录”典型代表作:巴金《随想录》

   一 忏悔意识表现:自我解剖与自我反省

   二 忏悔意识成因:自身、现实、中外文化渊源

   三 忏悔意识意义:思想解放与精神遗响

  第三节 《随想录》忏悔意识传播价值之一:中国文艺气象变迁的“晴雨表”

   一 胡风与巴金:鲁迅旗帜下的助手与干将

   二 几十年文艺运动:风云变幻、惊心动魄

   三 《怀念胡风》:中国文艺春天的到来

  第四节 《随想录》忏悔意识传播价值之二:中国文艺战线上高悬的“明镜”

   一 冯雪峰与巴金:鲁迅精神的直接传承者

   二 “反右”与“文革”:时代高悬的“明镜”

   三 拨乱与反正:中国文艺春天的到来

 第二章 《随想录》忏悔意识传播形式:“抒真情”

  第一节 试论抒真情文学手段及其对“文革”社会的声讨

   一 “为情而造文”,巴金践行“真情”论

   二 以真情还原历史,以真情声讨“文革”

   三 追求“真情”要义,探索“表情”手法

  第二节 试论抒真情方式对后世社会的辐射

   一 拥抱“丹柯之心”,朴素美辐射社会

   二 “真情”温暖人间,“真情”指引文学大业

   三 “人民作家”的赞誉,文学名人的尊崇

  第三节 大师圣火的接力与流播

   一 鲁迅的葬礼,巴金接过大师的圣火

   二 迁葬的仪式,巴金延续圣火的光亮

   三 百年的祭奠,圣火挺过噩梦般的厄运

  第四节 大师风范的折射与传播

   一 鲁迅人品魅力,光耀巴金人生

   二 大师文学技法,巴金实践传承

   三 七十春秋追随,传播鲁迅精神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知识分子问题研究

   一 “文革”之前:中国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的两面旗帜

   二 “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遭受残酷迫害的典型写照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新生与重塑

 第三章 《随想录》忏悔意识传播途径:“说真话”

  第一节 “大鸣”“大放”与“说真话”之探析

   一 “大鸣”“大放”“大跃进”,吹响“文革”前奏曲

   二 迎击极“左”思潮与当下颓风,“讲真话”大放思想光芒

  第二节 论“讲真话”利器及其锋芒对社会的辐射与流播

   一 “讲真话”内涵丰富多彩,践行“讲真话”碍难重重

   二 批斗会催生谎言,封建专制为假话根源

   三 社会教育文学等领域传播,褒贬不一百家争鸣

 第四章 《随想录》忏悔意识传播层次:从现代文学馆到“文革”博物馆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馆之父”

   一 诸多缘由与因素,促成建立文学馆

   二 竭力奔走与呼吁,旧馆新馆终落成

   三 服务中外学术研究,促进民族文化建设

  第二节 建立“文革”博物馆及其难以实现原因之探析

   一 批斗批臭“牛鬼”,难忘“血淋淋的魔影”

   二 为了不让“文革”再来,为了反对封建主义

   三 极“左”思潮与封建主义的缘由,伟大民族需要真诚忏悔

  第三节 浅议“文革”中的“毒草病”与“样板戏”

   一 “香花毒草论”出笼,文学园地拔除“毒草”

   二 “样板戏”出笼,加重批斗狂潮

  第四节 论“牛棚”生涯与“长官意志”

   一 大小“牛棚”齐设立,“牛鬼”们备受煎熬

   二 君主专制孕育“长官意志”,“长官意志”“文革”横行

   三 “文革”之前“奴在身者”,“文革”之中“奴在心者”

 第五章 《随想录》忏悔意识传播影响力研究

  第一节 巴金《随想录》对内传播影响力研究

   一 批判极“左”思潮,启蒙国人灵魂

   二 真诚忏悔救人心,文学救世救社会

   三 文豪学者高评价,《随想录》影响深远

  第二节 《随想录》忏悔意识对外传播影响力:中外文化互为流播的有效媒介

   一 巴金翻译名著,传介外国文化

   二 翻译巴金名著,传播中华文明

   三 频授国际大奖,见证文化传播

  第三节 《随想录》忏悔意识对外传播影响力经典个案分析:架设中法友谊的一座桥梁

   一 玛伦河畔,巴金在他乡走上文坛

   二 半个世纪,法国掀起“巴金热潮”

 内容摘要

艾晓明:《青年巴金及其文学视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阿部知二:《同时代人》,载《现代中国文学4(老舍巴金〈骆驼祥子〉〈憩园〉)》,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70。

〔英〕艾尔默·莫德:《托尔斯泰传》,宋蜀碧、徐迟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美〕爱德华·威尔逊:《生命的未来》,陈家宽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巴金:《随想录》,作家出版社,2005。

巴金:《生之忏悔·〈黑暗之势力〉之考察》,载《巴金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巴金:《巴金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91。

巴金:《巴金译文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巴金:《巴金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巴金:《巴金全集》第2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巴金著,贾植芳等编:《我的写作生活》,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巴金:《忆鲁迅先生》,载《人民文学》创刊号,1949。

巴金:《再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巴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载《赞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

巴金:《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巴金:《信仰与活动》,《水星月刊》1935年5月10日第二卷第二期。

巴金:《一封信》,《文汇报》1977年5月21日。

巴金:《他们的罪行应当得到惩处》,《解放日报》1955年6月12日。

巴金:《关于胡风的两件事》,《文艺日报》1955年7月。

巴金:《纪念雪峰》,香港《大公报》1979年9月4日。

巴金、胡风等人:《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译文》1936年6月16日。

巴金:《怀念老舍同志》,香港《大公报》1979年12月25日~26日。

巴金:《忆》,《文学丛刊》,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

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馆典礼上的讲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3期。

巴金:《致青年作家》,《文艺报》1987年1月3日。

巴金:《新年试笔》,《解放日报》1959年1月1日。

〔俄〕别尔嘉耶夫:《自由的哲学》,董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白桦:《苦恋》,《争鸣作品选编》(第一辑),北京市文联研究部,1981。

本报评论员:《“五七”干校是看书学习和参加劳动的好地方》,《文汇报》1992年11月23日。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陈思和:《巴金研究十年(1978—1988)》,香港文汇出版社,2009。

陈思和:《人格的发展——巴金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陈思和主编《文学探索丛书》,鲁贞银著,《重读胡风》,香港文汇出版社,2010。

陈思和编著《解读巴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陈思和、李辉:《巴金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陈思和、李辉:《巴金研究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陈思和、李存光主编《生命的开花——巴金研究集刊卷一》,文汇出版社,2005。

陈思和、李存光主编《一粒麦子落地——巴金研究集刊卷二》,上海三联书店,2007。

陈思和、李存光主编《一双美丽的眼睛——巴金研究集刊卷三》,上海三联书店,2008。

陈思和、李存光主编《一股奔腾的激流——巴金研究集刊卷四》,上海三联书店,2009。

陈思和、李辉、岑光主编《巴金在法国(1927-1928)》,《巴金研究论集》,重庆出版社,1988。

陈思和、辜也平主编《巴金:新世纪的阐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陈思和:《巴金提出忏悔的理由》,《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8月6日第6版。

陈思和:《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复旦学报》2005。

陈思和:《〈随想录〉:巴金晚年思想的一个总结》,《香港文学》1989年第11期。

陈思和:《关于“讲真话”的一封信》,《香港文学》2003年第5期。

陈早春、万家骥:《冯雪峰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84。

陈独秀:《答张永言》,《青年杂志》第1卷第4期。

陈竞:《学者吴福辉在沪与读者共话巴金:“他永远是座活火山”》,《文学报》2007。

陈丹晨:《巴金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开明出版社,1993。

曹禺:《致巴金——响应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人民日报》1981年4月2日。

曹禺:《心中的巴金》,《人民日报》1987年1月18日。

陈熙涵:《冰心之女忆长辈:巴金冰心憎爱最分明》,《文汇报》2004年12月24日。

谌容:《只因为是真话》,《文艺报》1986年9月27日。

崔恩卿、高玉琨主编《走近老舍——老舍研究文集》,京华出版社,2002。

〔奥地利〕茨威格:《罗曼·罗兰》,杨人楩译,商务印书馆,1947。

陈丹晨编:《巴金评说七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

邓小平:《邓小平论文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窦应泰:《巴金最后32个春秋》,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端木:《最后的遗产》,《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25日。

冯雪峰:《雪峰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冯雪峰:《冯雪峰致包子衍信(三)》,《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4期。

冯雪峰:《关于巴金作品的问题》,《中国青年报》1955年12月20日。

冯骥才:《文坛的节日》,《人民日报》2003年11月25日第17版。

丰子恺:《丰子恺散文集》第6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丰子恺:《丰子恺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傅光明:《平民写家老舍·小传》,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傅光明:《老舍文学的北京地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傅光明:《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傅光明:《“舍予”+“基督”=“赴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5期。

〔苏〕高尔基:《文学论文选》,孟昌、曹葆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高行健:《巴金在巴黎》,《当代》1979年第2期。

高皋、严守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的复查报告》,《人民日报》1980年7月21日。

郭沫若:《拨开云雾见青天》,《光明日报》1957年6月27日。

郭沫若:《跨上火箭篇》,《人民日报》1958年9月2日。

谷苇:《论巴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谷苇:《巴金的情》,《行政与人事》1996年第4期。

胡风:《回忆参加左联前后》,《新文学史料》1985年第1期。

胡志明:《卡夫卡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黄裳:《读巴金〈随想录〉》,香港《大公报》,1980。

贾植芳、唐金海、张晓云、陈思和编《巴金作品评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贾蕾:《巴金与域外文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姜小玲:《老舍之子舒乙谈我眼中的巴金》,《解放日报》2006年11月4日。

姜小铃:《〈收获〉刊文纪念巴老逝世一周年》,《新闻午报》2006年9月14日。

金净:《科学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匡兴:《托尔斯泰和他的创作》,北京出版社,1982。

〔法〕卢梭:《忏悔录》,陈筱卿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

〔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李存光:《巴金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李存光编《世纪良知巴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李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人民出版社,1989。

李辉:《历史切勿割断,讥讽大可不必——再谈巴金〈随想录〉》,《文汇报》2003年6月18日第11版。

李致:《我的四爸巴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李致编《巴金的内心世界——给李致的200封信》,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李致、李舒主编《巴金这个人——献给中国当代文学大师巴金百年华诞》,成都时代出版社,2003。

刘屏:《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刘慧英编《巴金:从炼狱走来》,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李方平:《〈随想录〉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独立》,《青海大学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

刘白羽:《巴金世纪——写给巴金的贺辞》,《人民日报》2003年11月25日。

刘再复:《里程碑式的作品》,《文艺报》1986年9月27日。

卢启元主编《中国当代散文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匈〕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老舍:《老舍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楼肇明:《搏动着赤子之心的诗篇——读巴金〈随想录〉一、二集》,《当代》1981年第4期。

陆正伟:《巴金:这二十年(1986—200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黎活仁、李小良、张永德:《我们对巴金〈随想录〉的意见》,香港《开卷》1980年第9期。

厉正宏:《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荣誉称号》,《解放日报》2004年11月26日第1版。

梅志:《我陪胡风坐牢》,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茅盾:《“左联”的解散和两个口号的论争》,《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2期。

彭小花编著《巴金的知与真》,东方出版社,2005。

卜召林等:《20世纪中国文学与道德》,新华出版社,2007。

芾甘:《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香港文汇出版社,2009。

秋石、黄明明编《我们都是鲁迅的学生——巴金与黄源通信集》,文汇出版社,2004。

无名氏:《柔剑的剑刺向哪里》(来稿摘要),《读书》1958年第19期。

茹志鹃:《我心目中的巴金先生》,《文汇月刊》1982年第1期。

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编《巴金先生纪念集》,香港文汇出版社,2008。

四川作家协会编著《论巴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宋曰家:《巴金: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美〕索罗金:《巴金选集》,莫斯科·彩虹出版社,1991。

孙郁:《鲁迅与巴金》,《辽宁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孙兰、周建江:《“文革”文学综论》,远方出版社,2001。

舒乙:《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舒乙:《再谈老舍之死》,《北京文学》1994年第8期。

舒乙:《巴金的三件大事》,新加坡《联合早报》副刊,1996年6月1日。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

铁凝:《铁凝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唐金海、张晓云:《巴金的一个世纪》,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唐金海、张晓云编著《巴金年谱》,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谭兴国:《走进巴金的世界》,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

唐弢:《追忆雪峰》,《文汇增刊》1980年第1期。

唐弢:《回顾是为了前瞻》,《人民日报》1981年4月10日。

谭洛非、谭兴国:《巴金美学思想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王元化:《讲真话》,《文汇读书周报》2003。

王尧:《乡关何处:20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6。

武汉大学《批判“四人帮”资料》编写组:《批判四人帮资料》(二),武汉大学出版社,1976。

伍厚恺:《简论卢梭〈忏悔录〉的文学地位》,《成都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王友贵:《巴金文学翻译初探》,《巴金研究》2000年第1期。

汪应果:《巴金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汪应果:《巴金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吴中杰:《“讲真话”说的历史内涵》,《世界》2006年第2期。

王西彦:《焚心煮骨的日子》,香港昆仑制作公司,1991。

王西彦:《炼狱中的圣火——论巴金在“牛棚”和农村“劳动营”》,《花城》1996年第6期。

徐开垒:《巴金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徐岱:《巴金的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徐复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徐懋庸:《巴金在台州》,《社会与教育》1933年第5卷第13期。

谢辉:《巴金等荣获“上海希望工程突出贡献奖”》,《光明日报》2004年3月24日。

萧乾:《更重大的贡献》,《文汇报》1994年4月1日。

余秋雨、陈思和主编《巴金与一个世纪——“走近巴金”系列文化演讲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杨匡汉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下册),东方出版社,2006。

阎焕东编著:《巴金自叙——掏出自己燃烧的心》,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日〕增田涉:《鲁迅印象记》,《海外回响——国外友人忆鲁迅》,高长虹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张俊才、李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张英:《巴金在“文革”中》,《东方纪事》1988年第6期。

张慧珠:《巴金随想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

张洁:《旧势力、旧制度的无畏的批判者》,《文艺报》1986年9月27日。

张学正:《巴金、孙犁晚年的心态》,《中华读书报》2004年5月26日。

张明高、范桥编《周作人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张放:《关于〈随想录〉评价的思考》,《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6期。

《中国文艺家协会宣言》,《文学界》1936年7月10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讲座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郑育之:《无私无畏的冯雪峰同志》,义乌市雪峰研究会主编,《雪峰研究通讯》第4期。

周扬:《1979年5月1日周扬致楼适夷信》,《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4期。

周立民编《另一个巴金》,大象出版社,2002。

章含之:《跨过厚厚的大红门》,文汇出版社,2002。

赵丹:《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人民日报》1980年10月8日。

朱文华:《试论近代中国的“民族反省”思潮》,《复旦学报》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