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2

创新市场与国家兴衰图书

how innovation market affects countries rise and fall

SSAPID:101-5971-0062-06
ISBN:978-7-5097-3872-6
DOI:
ISSN:

[内容简介] 创新市场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却被经济学家们长期忽视的市场。创新市场的市场结构决定了创新市场运行的效率。竞争性的创新市场会催生出大量创新,迎来经济繁荣;相反,垄断性的创新市场会抑制创新,使经济陷入衰退。本书对典型国家近现代创新市场的历史考察支持了上述观点。创新市场理论的政策主张是,政府应该通过提高创新市场的竞争性来构建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实现中长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创新市场理论拓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比新制度经济史学更正统,比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论思路更有益于政策制定。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朱全涛 吴欣望
编 辑:张丽丽;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后记

 ABSTRACT

 自序

 How Innovation Market Affects Countries’ Rise and Fall

 导读

 图表目录

 第一章 创新市场理论

  第一节 创新市场的含义

   一 什么是创新市场

   二 创新市场上的供求行为与市场均衡

    (一)新产品生产技术的市场

    (二)降低成本的技术

  第二节 创新市场的市场结构

   一 创新市场的市场结构特征

   二 买方垄断—卖方竞争的创新市场结构

   三 卖方寡占—买方竞争的创新市场结构

   四 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

   五 创新机构对创新市场结构的影响

  第三节 创新市场理论

   一 创新市场理论的要点

   二 创新市场理论与国家创新体系分析框架的比较

   三 创新市场理论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比较

   四 创新市场理论与新增长理论的比较

   五 创新市场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

  第四节 创新市场理论在历史分析中的运用

   一 主要思路

   二 主要发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对创新市场及相关市场的历史概览

  第一节 新技术、新构思和新知识的交易市场

   一 对专利技术交易市场的考察

   二 对基础研究市场的简要考察

  第二节 相关市场之一——发明型员工的劳务市场

   一 发明型员工劳务市场的特点

   二 发明型员工劳务市场的发展历程及市场结构

  第三节 相关市场之二——支持技术创新和转化的资本市场

   一 从无组织状态到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的建立

   二 现代风险投资行业格局的形成

   三 新技术融资市场的市场结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英国创新市场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创新市场的繁荣

   一 创新市场繁荣的直接表现和影响

    (一)创新市场繁荣的直接表现

    (二)创新市场繁荣的影响

     1.奠定世界工厂地位

     2.推动自由贸易政策

     3.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 早期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英国专利制度的诞生

    (二)英国早期专利制度的特点

     1.收费水平

     2.权利稳定性程度

     3.信息公开程度

     4.保护的其他方面

    (三)对英国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的实质影响

     1.促进技术创新

     2.促进技术实施

     3.通过信息公开来促进技术扩散

   三 对新技术的旺盛需求

    (一)投资环境的改善

    (二)海外贸易和人口因素

    (三)需求因素对创新活动的独特影响

   四 创新对英国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创新结束地区经济割据

    (二)专利制度的加速作用

    (三)政治体制对创新市场的影响

  第二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创新市场

   一 创新市场的表现和影响

    (一)创新市场低迷的直接表现

     1.发明型员工劳务市场的滞后

     2.专利技术交易市场的相对缓慢发展

     3.其他类型创新市场的表现

    (二)创新市场低迷的影响

   二 高等教育对创新市场的影响

    (一)分析大学对创新市场影响的理论框架

    (二)1840~1945年英国高等教育格局

    (三)导致英国高等教育格局形成的原因

    (四)高等教育格局对英国创新市场的影响

   三 科研体制的影响

    (一)产业界研发

    (二)政府资助研发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创新市场

   一 创新市场的持续低落及后果

   二 创新市场低落的原因

    (一)社会主义试验下难以持续创新的经济体制

    (二)缺乏竞争的科研体制

    (三)缺乏竞争的高等教育体制

   三 撒切尔改革及其影响

    (一)改革内容

     1.国有企业私有化

     2.教育改革

     3.工会改革

    (二)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德国创新市场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统一之前德意志地区创新市场的繁荣

   一 推动创新需求的自由贸易

    (一)自由贸易与创新需求

    (二)内部关卡的取消

    (三)关税同盟与政治统一

    (四)自由贸易驱动的竞争与创新

   二 从技术输入转向产品输出的创新市场

   三 研究型大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研究型大学建立的背景

    (二)研究型大学对创新的贡献

  第二节 第二帝国时期的创新市场

   一 新兴产业与经济繁荣

    (一)新兴产业的成就

    (二)创新推动的经济繁荣

    (三)产业界研发——从熊彼特的创新模式Ⅰ到模式Ⅱ

   二 高等教育对创新市场繁荣的贡献

   三 垄断的强化

    (一)垄断组织的发展

    (二)垄断组织推动的关税保护

    (三)对创新及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第三节 1919~1945年需求畸形的创新市场

   一 走向高度垄断

    (一)魏玛共和国时期

    (二)纳粹德国时期(1933~1945年)

   二 畸形创新与虚假繁荣

    (一)纳粹德国体制下的创新模式

    (二)畸形经济结构下的虚假繁荣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创新市场的复苏

   一 开放经济中的垄断竞争与产业创新

    (一)促进国内企业竞争的政策

    (二)促进经济开放的政策

    (三)集中与开放经济下的垄断竞争格局

    (四)经济表现

   二 研发格局的改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美国创新市场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独立到内战之前的美国创新市场

   一 创新市场的表现形式

    (一)新技术的创造与引进

    (二)新技术的交易与实施

    (三)运输革命

   二 支撑创新市场的专利制度

    (一)实质性审查

    (二)低收费、保护力度与保护范围

    (三)专利信息的推广

    (四)引入国外新技术

   三 早期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早期学院的普遍状况

    (二)对后来高等教育的影响

   四 经济面貌的变化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二)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的变化

     1.企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2.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

  第二节 南北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创新市场

   一 新技术市场的持续繁荣

    (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二)专利技术交易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三)“发明型企业家”群体

     1.特征

     2.例子

   二 企业内部研究的兴起

    (一)合并浪潮与产业集中的出现

    (二)企业研究实验室的兴起

    (三)垄断竞争格局下的产业创新

    (四)反垄断法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五)新技术供给的结构变化

   三 支撑创新的资本市场网络

    (一)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发展

    (二)证券二级市场的发展

    (三)区域性创新市场繁荣的典型例子

   四 高等教育对创新市场的影响

    (一)实用型人才培养

    (二)大学研究的兴起

   五 经济面貌的进一步变化

    (一)对创新市场表现的整体回顾

    (二)经济变化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创新市场

   一 创新市场的新特点

    (一)产业研发

    (二)新技术交易市场

     1.行业和时期分布

     2.企业间专利交易市场

     3.大学专利

    (三)基础研究市场

    (四)创业融资体系的发展

   二 影响创新市场的重要因素

    (一)政府在创新市场中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发展对创新市场的影响

     1.高等教育大众化

     2.高等教育机构的结构特征

     3.高等教育体系的竞争性

     4.高等教育体系的成就

    (三)强化专利保护趋势

     1.专利保护强度

     2.采取强化保护专利的司法体制及司法取向*

     3.专利保护对象的扩大

     4.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管理体制调整

     5.在国际范围内推进专利保护

   三 解释“新经济”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日本创新市场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创新市场

   一 江户时代末期的经济

   二 明治维新之后的技术引进

    (一)推动技术引进的因素

    (二)经济成效

    (三)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扩张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创新市场

   一 技术引进为主的创新市场

   二 技术引进与产品输出并举的创新市场

   三 技术引进与技术输出并举的创新市场

    1.产业界竞争性的增强提高了创新需求

    2.教育科研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新技术的供给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印度创新市场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创新市场

   一 殖民地时期的创新市场

   二 独立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的创新市场

    (一)混合经济体制对创新需求的抑制

    (二)教育体制对创新供给的影响

    (三)科研体制对创新供给的影响

  第二节 经济自由化改革及其对创新市场的影响

   一 增强创新需求的产业格局调整

   二 增强创新供给的教育科研体制改革

   三 创新市场特征与经济绩效

   四 未来经济展望

  本章小结

 摘要

创新市场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却被经济学家们长期忽视的市场。创新市场的市场结构决定了创新市场运行的效率。竞争性的创新市场会催生出大量创新,迎来经济繁荣;相反,垄断性的创新市场会抑制创新,使经济陷入衰退。本书对典型国家近现代创新市场的历史考察支持了上述观点。创新市场理论的政策主张是:政府应该通过提高创新市场的竞争性来构建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实现中长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创新市场理论柘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比新制度经济史学更正统,比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论思路更有益于政策制定。

包海波、盛世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专利制度创新及其绩效》,《科技与法律》2002年第4期。

蔡克勇:《高等教育史》,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陈杰:《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陈青川:《近代德国化学研究领先地位的确立及其原因》,《大学化学》1999年第1期。

陈廷柱:《19世纪德国大学成为世界大学理想的另类解读——基于多元价值论的大学理想研究视角》,《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4期。

陈武元:《日本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的政策》,《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陈晓玲:《日本反垄断法本土化过程对中国的启示》,《时代经贸》2007年第SB期。

陈艺波:《南亚大国之梦与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第2期。

邓常春:《近五年来印度专利法的修改对其制药业的影响》,《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2期。

邓艳:《印度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中国青年科技》2007年第7期。

樊春:《19世纪德国合成染料工业的兴起——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发展之实例》,《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年第2期。

冯维江、何帆:《日本股市与房地产泡沫起源及崩溃的政治经济解释》,《世界经济》2008年第1期。

付亚琼:《〈谢尔曼法〉诞生的历史背景》,《沧桑》2011年第2期。

郭芬云:《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高等教育现代化历史经验浅析》,《教育史研究》2009年第1期。

郭恒珏、许琳菲:《德国在哪里?联邦德国四十年》,三民书局,1991。

韩萌:《美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经验与启示》,《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年第1期。

侯翠环:《英国新大学运动及其历史意义》,《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侯国清:《印度经济自由化后的创新》,《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3年第8期。

华碧云:《艰难跋涉的印度工业化之路》,《中国金融》2006年第9期。

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分析与启示》,《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加里·M·沃尔顿、休·罗考夫:《美国经济史》,王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江昀、扬文武:《印度科技奖励制度及其社会影响》,《南亚研究季刊》1999年第2期。

姜晖:《美国专利法的历史沿革》,http://wenku.baidu.com/view/d897db1cc5da50e2524d7fc1.html.

蒋晖:《论英国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演变》,全国优秀硕士论文,2007。

节艳丽:《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史考察》,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4。

金海民:《德意志关税同盟》,《学习时报》2011年02月21日。

卡尔·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4。

李华锋:《论撒切尔政府打压工会的政策及影响》,《理论月刊》2011年第6期。

李俊江、何枭吟:《印度国有企业改革及其绩效》,《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李正楠、张杨:《战后初期对日解散财阀政策研究——以三井、三菱财阀为例》,《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理查德·R.尼尔森、曾国屏:《国家(地区)创新体系:比较分析》,刘小玲,王程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

厉以宁:《工业化与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

厉以宁:《工业化与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

连进军:《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试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段关键历史》,《煤炭高等教育》2004年第2期。

刘继荣:《中日两国近代技术引进的前提与背景比较》,《新西部》2011年第3期。

刘立:《反托拉斯法、专利政策与美国工业研究的兴起》,《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5期。

刘立:《科教兴国的机制——德国快速工业化的案例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年第4期。

刘赛力:《保守党连续执政十七年来的英国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期。

罗志如、厉以宁著《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人民出版社,1982。

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1986。

戚文静、朱现平:《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性和影响力——近十年来赠地学院的国内相关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0 期。

青木昌彦:《推进日本制度的大转变》,《日经新闻》2002年1月9日。

曲恒昌:《独具特色的印度大学附属制及其改革》,《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全守杰:《德国大学模式新证——论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与工科大学模式》,《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8期。

尚世浩、胡音慧:《美国专利制度的“分水岭”》,《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7期。

申丽:《19世纪德国大学对美国大学的影响——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例》,《知识经济》2010年第9期。

施一飞:《简论印度工业化的历史道路》,《社会科学》1985年第11期。

苏星:《论英国国有化、私有化与政府管制体制改革》,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3。

孙世龙:《十个人的德意志》,团结出版社,2011。

汤明:《美国反垄断法史上第一个重大案件——奈特案评析》,《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第12期。

天野郁夫、陈武元:《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土肥:《日本专利法简史》,《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第7期。

王健:《日本反垄断法的私人执行制度——历史演进与最新发展》,《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7期。

王小敏:《改革中的印度金融体系》,《中国金融》2011年第5期。

吴佩江:《日本专利法史要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夏尔·贝特兰:《纳粹德国经济历史》,商务印书馆,1990。

熊高仲、聂彩林:《二战后日本工业化与职业教育及其启示》,《天府新论》2009年第4期。

薛进文:《日本的教育与近代化》,《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颜崇立:《美国专利制度二百年》,《国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0年第4期。

杨洁勉:《撒切尔政府的非国有化政策》,《世界经济》1985年第9期。

杨平:《日本实用新型制度的历史及变革》,《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第9期。

易红郡:《美国州立大学的产生及发展》,《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易家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79。

詹鑫:《八、九十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与大众化改革》,《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张济洲:《美国高校科研经费分配的同行评议:本质、局限与改进——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为例》,《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10期。

张立:《印度服务业增长的绩效、原因与问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张少杰、郭雅娴、董碧松:《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支持模式研究》,《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3期。

张文静:《美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及其经验》,《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张燕君:《美国专利制度初探——制度演进与美国经济创新的历史考察》,《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朱科蓉:《英美教育市场化改革述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朱全涛、吴欣望:《创新与反特权垄断经济史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诸德教:《德国科研体制与科研队伍建设》,《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27日第4版。

Adam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London:W. Strahan and T. Cadell:1776).

Bengt-?ke Lundvall,“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London:Pinter Publishers,1992).

B. Zorina Khan,“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essons from American and European History,”Mssion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NBER,Study Paper,2002,http://www.iprcommission.org/papers/pdfs/study_papers/sp1a_khan_study.pdf.

Benoit Godin,“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System Approach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Project on History and Sociology of STI Statistics,”Working Paper No.36,2007.

Bob Allen,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B. Zorina Khan,“Property Rights and Patent Litigation in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1995).

B. Zorina Khan,Kenneth L. Sokoloff,“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5(2001).

Cull,Robert,Lance E. Davis,Naomi R. Lamoreaux,Jean-Laurent Rosenthal.“Historical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Size Enterprise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30(2006).

C Martinez,“Overview of Recent Trends in Patent Regimes in United States,Japan and Europe,”2003,http://www.oecd.org/dataoecd/14/32/11728593.pdf.

Chris Freeman,“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1995).

Christine MacLeod,Alessandro Nuvolari,“Inventive Activities,patents and early industrialization,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2006,http://www.dime-eu.org/files/active/0/MacLeodNovolariWP.pdf.

Chris Freeman,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1995,http://cje.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9/1/5.abstract.

Christine MacLeod,Alessandro Nuvolari,Inventive Activities,patents and early industrialization,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2006,http://www.dime-eu.org/files/active/0/MacLeodNovolariWP.pdf.David C. Mowery,“Firm Structure,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ial Research: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1900-1950,”The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4(1984).

David H. Hsu,Martin Kenney,“Organizing Venture Capital the rise and demise of Americ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1946-1973,”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4(2005).

David M. Hart,“Antitrus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US:ideas,institutions,decisions and impacts,1890-2000,”Research Policy 1286(2001).

Federer,J. Peter.“Advances 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Growth of the American Over-the-Counter Markets,1876-1929,”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68(2008).

Hubert Kiesewetter,“Competition for Wealth and Power:The Growing Rivalry between Industrial Britain and Industrial Germany 1815-1914,”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 2(1991).

I. Feller,“The American University System as a Performer of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in L. Branscomb,F. Kodama,R. Florida,eds.,Industrializing Knowledge: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99).

Jaffe,Adem B,“The U.S. Patent System in Transition:Policy Innov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Process,”Working Paper of NBER,7280,1999.

J Mokyr,“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and the beginnings of modern economic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2(2009).

Jurgen Kocka,“The Rise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Enterprise in Germany,”in Alfred D. Chandler,Herman Daems,eds,Managerial Hierarchies: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Cambridge,Mass,and London:Harvard Studies in Business History:2(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Kenneth Arrow,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in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HM Groves(eds.),1962,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Kenneth L. Sokoloff,B. Zorina Khan,“The Democratization of Invention in During Early Industrialization: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1790-1846,”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2(1990).

Kent Hill,Universities in the U.S.,Innovation System,A Product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s Productivity and Prosperity Project,2006,https://wpcarey.asu.edu/seidman/reports/innovation.pdf.

K Fukao-Real GDP in Pre-War East Asia:A 1934-36 Benchmark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Comparison with the U.S.,2007,http://gpih.ucdavis.edu/files/Fukao_Ma_Yuan.pdf.

Khan,B. Z. and Sokoloff,K. L.,“Patent Institutions,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Early Technological Change: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1790-1850,”in Berg M.,K. Bruland,eds.,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in Europe(Cheltenham:Edward Elgar,1998).

Khan,B. Z.,Sokoloff,K. L.,“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5(2001).

Khan,B.Z.,Sokoloff,K. L.,“Institutions and democratic invention in 19th century America:Evidence from‘great inventors’1790-1930,”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2004).

Lamoreaux,Sokoloff,“Inventors,Firms,and the Market for Technolog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s,”NBER Historical Working Paper No. 98,1997.

Lamoreaux,Sokoloff,“Intermediaries in the U.S. Market for Technology 1870-1920,”NBER Working Paper No. 9017,2002.

Lamoreaux,Naomi R.,“Margaret Levenstein,and Kenneth L. Sokoloff. Mobilizing Venture Capital During the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Cleveland,Ohio,1870-1920,”Capitalism and Society 1,2006,http://www.bepress.com/cas/vol1/iss3/art5/.

Lamoreaux,Naomi R.,Kenneth L. Sokoloff.,“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Independent Inventor:A Schumpeterian Story?”in Sally H. Clarke,Naomi R. Lamoreaux,Steven W. Usselman,eds.,The Challenge of Remaining Innovative:Insights from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Busines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Metcalfe,S.,“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Technology Policy:Equilibrium and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in P.Stoneman eds.,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Oxford /Cambridge:Blackwell Publishers,1995).

Mowery,David 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firm and Contractual Forms of Industrial Research in American Manufacturing,1900-1940,”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20(1983).

Michael Mandel,“Can America Invent Its Way Back?”Business Week 9(2008).

Michael E. Porter,Scott Stern,“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2001,http://www.isc.hbs.edu/Innov_9211.pdf,

Naomi R. Lamoreaux,Kenneth L. Sokoloff,Dhanoos Sutthiphisal,“The Reorganiza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NBER Working Paper 15440,2009.

Navin,Thomas R.,Marian V. Sears,“The Rise of a Market for Industrial Securities,1887-1902,”Business History Review 29(1955).

Nelson,R.,Rosenberg,N.,“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National Systems,”in Nelson,R.eds.,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New York,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93).

Nuvolari,A.,“Collective Invention during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Case of the Cornish Pumping Engine,”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8(2004).

N. Rosenberg,“Why do firms do basic research,research policy(with their own money),”Research Policy 2(1990).

N. Rosenberg,R. Nelson,“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Technical Advance in Industry,”Research Policy 23(1994).

Otto Keck,“The National System for Technical Innovation in Germany,”in RR Nelson eds.,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Paul Erker,“Emergence of Modern Business Structures?Industry and War Economy in Nazi Germany,”in Jun Sakudo,Takao Shiba,eds.,World War II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Business System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History:20,Proceedings of the Fuji Conference(Tokyo: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1994).

Petra Moser,“How do Patents Laws Influence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Nineteenth Century World Fairs,”Working Paper 9909,2003

PA Gompers,“The Rise and Fall of Venture Capital,”Business and Economic History 2(1994).

Rainer Fremdling,“Railroads and German Economic Growth:A Leading Sector Analysis with a Comparison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3(1977).

Reich,Leonard S.,“Industrial Research and the Pursuit of Corporate Security:The Early Years of Bell Labs,”Business History Review 54(1980).

Richard J. Sullivan,“The Revolution of Ideas:Widespread Patenting and Invention During the Engl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2(1990).

Robert J.Barro,Sala-i-Martin,Xavier,Economic growth(New York:McGraw-Hill,1995).

RR Nelson,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Steven B. Webb,“Tariffs,Cartels,Technology and Growth in the German Steel Industry,1879 to 1914,”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2(1980).

Sullivan,R.J.,“England’s‘Age of Invention’:The Acceleration of Patents and Patentable Invention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26(1989).

Sokoloff,Kenneth L.,“Inventive Activity in Early Industrial America:Evidence from Patent Records,1790-1846,”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4(1988).

Sheilagh Ogilvie,“Guilds,Efficiency,and Social Capital Evidence from German Proto-industry,”CESIFO Working Paper No. 820,2002.

Schankerman,Mark,“Estimates of the Value of Patent Rights in European Countries During the Post-1950 Period,”Royal Economic Society Economic Journal 384(1986).

Steve Bond,Dietmar Harhoff,John Van Reenen,“Corporate R&D and Productivity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Kingdom,”2002,http://cep.lse.ac.uk/pubs/download/dp0599.pdf.

Thomas K. McCraw,“Schumpeter’s Business Cycles as Business History,”Business History Review 80(2006).

Williams,“The market rou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British Experience 1976-1996,”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0(1997).

White,Eugene N.,“The Stock Market Boom and Crash of 1929 Revisited,”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4(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