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5

职业教育师资素养标准图书

Standard of Teachers' Quali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SAPID:101-5906-7580-80
ISBN:978-7-5201-2416-4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开启了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新征程。目前,职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建设已经卓有成效,而职教师资“高素质”建设的素养标准和培养资源开发却不多见。本书聚焦于职教师资的素养培养,从标准入手,创造性地开发了职教师资素养标准,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开发了用于职教师资素养提升的培养方案、核心课程、特色教材、数字化资源以及质量评价方案,其中不乏创新。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鹏 董鹏中 王伟
编 辑:陈颖;桂芳;薛铭洁;陈晴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作者简介

 前言

 

  绪论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现状分析

    (一)我国职教教师素养现状

     1.职业信念不强

     2.身心素养不高

     3.知识素养不够

     4.职业技能不足

    (二)职教师资素养培养现状

     1.培养目标不到位

     2.综合素质要求不具体

     3.相关制度建设没有跟上

     4.培养方式改革不彻底

    (三)我国职教教师素养培养课程开发现状

     1.课程目标定位模糊

     2.课程体系结构失衡

     3.课程实施方式落后

     4.课程评价机制简单

    (四)国外职教教师素养培养现状

     1.培养过程

     2.任职资格要求

     3.专业(能力)标准

   四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素养

     2.教师素养

     3.课程和课程开发

    (二)对教师素养结构的研究

     1.关于在职教师的教师素养结构

     2.关于师范生的教师素养结构

    (三)对教师素养现状的研究

     1.在职教师的教师素养现状研究

     2.师范生教师素养的现状研究

    (四)对职教教师素养的研究

    (五)对职教教师素养培养课程的研究

    (六)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及研究状况简析

     1.我国的相关研究多是宏观和中观的研究

     2.我国关于职教教师培养的研究少且多是理论研究

     3.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依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

    (七)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立足点

   五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上篇 职教师资素养标准体系研究

  第一章 职教师资素养标准研究

   一 职教师资素养概念的界定

    (一)国外相关研究

     1.美国

     2.英国

     3.日本

     4.德国

     5.澳大利亚

    (二)国内相关研究

     1.对教师素养概念的探讨

     2.对教师素养现状的研究

     3.职业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三)概念界定

   二 职教师资素养的比较研究

    (一)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比较研究

    (二)中职学生关键能力的比较分析

     1. “关键能力”的提出

     2.关键能力概念的发展

     3.关键能力在我国的发展

     4.关键能力的内涵

   三 职教师资素养现状研究

    (一)中职学校学生素养现状

     1.中职学生素养现存问题

     2.形成原因

     3.建议与意见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

     1.职教师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见附录二)

     2.职教教师素养胜任特征核检(问卷见附录三)

    (三)中职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现状分析

     2.研究结论

     3.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四)优秀中职教师职业素养结构

     1.现状分析

     2.研究结论

    (五)对职业教育主管职能部门的访谈

   四 职教师资素养标准设计的建议

    (一)形成过程

    (二)实证依据

     1.教师的职业境界

     2.教师的专业境界

     3.教师的事业境界

    (三)基本内容

  第二章 职教师资素养培养方案研究

   一 职教师资素养培养比较研究

    (一)课堂教学(第一课堂)素养培养相关研究

     1.国际职教教师的培养强调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2.职教教师教育课程学习领域的拓展

     3.对职教教师的培养更注重在微观层面的行动及其研究

    (二)文化实践活动(第二、三课堂)培养课程体系开发状况的相关研究

     1.国内文化实践活动(第二、三课堂)培养课程体系开发状况的相关研究

     2.国外文化实践活动(第二、三课堂)培养课程体系开发状况的相关研究

   二 中国职教师资素养培养现状研究

    (一)课堂教学(第一课堂)素养培养开展状况

     1.职教师资素养偏重于专项培养,综合培养略显不足

     2.职教师资素养培养偏重于显性职业素养,隐性素养培养略显不足

     3.职教师资素养培养目标偏重于就业率提升,对教育整体价值的关注略显不足

    (二)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第二、三课堂)开展状况

     1.各类活动比例不均衡

     2.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参与程度不够

     3.制度规范程度不够

     4.管理机制不健全

     5.第二、三课堂存在与第一课堂脱节现象

     6.物质投入欠缺

     7.第二、三课堂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三 职教师资素养培养方案设计的建议

    (一)开展现代全面的课堂教学(第一课堂)

     1.课堂教学素养培养的基础——课程设置

     2.课堂教学素养培养的要务——创新教学方法

     3.课堂教学素养培养的保障——考核和评价体系建设

    (二)开展兼容互补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第二、三课堂)

     1.教材内容与课程设置

     2.第二、三课堂实施建议

     3.构建评价机制

     4.构建激励机制

     5.构建第二、三课堂管理机制

     6.构建第二、三课堂保障机制

  第三章 职教师资素养培养课程开发研究

   一 职教师资素养培养课程开发比较研究

    (一)“职业教育道德与法律”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1.国内“职业教育道德与法律”课程开发状况的相关研究

     2.国外“职业教育道德与法律”课程开发状况的相关研究

    (二)“体育特长培养”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1.国内体育特长培养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2.国外体育特长培养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三)“心理素养拓展训练”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1.国内心理素养拓展训练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2.国外心理素养拓展训练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1.国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2.国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五)“表达与写作”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1.文献查阅

     2.会议研讨

    (六)“市场、职场、就业与创业”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1.文件学习

     2.文献分析

    (七)“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1.国内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2.国外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八)“艺术特长培养”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1.国内艺术特长培养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2.国外艺术特长培养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九)“数据应用与思维方法”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1.国内外数据应用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2.国内外思维方法课程开发状况相关研究

   二 职教师资素养培养课程开发现状研究

    (一)“职业教育道德与法律(职教信念与师德)”课程开发情况

     1.现状分析

     2.研究结论

    (二)“体育特长培养”课程开发状况

     1.现状分析

     2.研究结论

    (三)“心理素养拓展训练”课程开展状况

     1.现状分析

     2.研究结论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现状分析

    (五)“表达与写作”课程开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现状分析

     2.研究结论

    (六)“市场、职场、就业与创业”课程开发状况

     1.现状分析

    (七)“职业规划与指导”课程开展状况

     1.现状分析

     2.研究结论

    (八)“艺术特长培养”课程开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现状分析

    (九)“数据应用与思维方法”课程开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现状分析

   三 职教师资素养培养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职业教育道德与法律”课程开发建议

    (二)“体育特长培养”课程开发建议

    (三)“心理素养拓展训练”课程开发建议

     1.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

     2.关于教材建设的建议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发建议

     1.明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目标

     2.把握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3.改革课程设置

     4.改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5.开发适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

    (五)“表达与写作”课程开发建议

    (六)“市场、职场、就业与创业”课程开发建议

     1.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机制

     2.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内容体系

     3.采取灵活多样授课的方式,增强教育的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七)“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发建议

     1.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目标定位问题

     2.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内容安排问题

     3.课程文本编制问题

     4.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实施策略问题

     5.课程实施条件保障问题

     6.职业生涯辅导课程效果评价问题

    (八)“艺术特长培养”课程开发建议

    (九)“数据应用与思维方法”课程开发建议

     1.课程开发建议

     2.教材研发建议

     3.数字化资源库开发建议

  第四章 职教师资素养培养质量评价方案研究

   一 职教师资素养培养质量评价方案比较

    (一)国外相关研究

     1.英国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

     2.美国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

     3.法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

     4.荷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

     5.绩效技术

    (二)国内相关研究

     1.职教师资专业化

     2.职教师资培养的中外比较

     3.培养评价

     4.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5.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

     6.综合素质评价措施

   二 职教师资素养培养质量评价方案现状

    (一)调研分析

     1.现有职教师资培养评价体系的缺失

     2.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3.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对于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框架的确定

    (二)研究结论

   三 职教师资素养培养质量评价方案设计的建议

 下篇 职教师资素养标准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第五章 职教师资素养标准

   一 基本理念

    (一)德育为先

    (二)学生为本

    (三)能力为重

    (四)终身学习

   二 基本内容

   三 实施要求

    (一)作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二)作为中职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

    (三)作为中职学校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

    (四)作为中职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参考标准

  第六章 职教师资素养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

   二 培养规格

    (一)具有坚定的职教信念和良好的师德修养

    (二)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养

    (三)具有基本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关键能力

   三 学制和学分

   四 主干学科

   五 第一课堂核心课程

   六 素养培养课程和活动设置

   七 课程体系拓扑图

   八 课程体系及要求

   九 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

   十 教学实施与管理

    (一)实施原则

     1.德能并重

     2.知行合一

     3.服务学习

    (二)实施方式

    (三)管理机制

     1.素养培养运行管理机制

     2.第二、三课堂组织实施机制

     3.质量监控机制

   十一 教学评价

    (一)评价方式

    (二)评价原则

   十二 教学资源配置与要求

    (一)师资队伍

     1.学科带头人

     2.骨干教师

     3.兼职教师

    (二)实训实习环境

     1.校内实训场地

     2.校外实习基地

     3.其他资源

    (三)图书资料

  第七章 职教师资素养培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一 《职业教育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一 课程基本情况

    二 课程定位

    三 设计思路

    四 课程目标

    五 课程基本要求

    六 课程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

      第一讲 职业教育道德概述

       1.目的和要求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二讲 职业教育道德的基本原则

       1.目的和要求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三讲 职业教育道德的主要规范

       1.目的和要求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四讲 职业教育道德的实践要求

       1.目的和要求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五讲 职业教育道德的时代精神

       1.目的和要求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六讲 职业教育法律概述

       1.目的和要求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七讲 我国职业教育法律的基本精神

       1.目的和要求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八讲 做优秀的职业教育接班人

       1.目的和要求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1.社会实践目的

      2.社会实践内容

     (三)学时分配

    七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教学条件与课程资源

     (三)教学评价

    八 其他说明

   课程标准二 《体育特长培养》课程标准

    一 课程基本情况

    二 课程定位

    三 设计思路

    四 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技能目标

     (三)情感目标

    五 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本专科生一、二年级体育课程为必修课程

     (二)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大学二年级开设体育专项课

      1.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2.灵敏性培养

      3.协调性、柔韧性培养

      4.个人心理素质培养

    六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

     (二)教学建议

     (三)教学条件

     (四)课程资源

     (五)教学评价

    七 其他说明

   课程标准三 《心理素质拓展与训练》课程标准

    一 课程基本情况

    二 课程定位

    三 课程理念

    四 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依据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内容选择

     (四)课程类型及时间安排

     (五)教学方式方法

    五 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

     (二)教学建议

     (三)对教师的要求

     (四)教学条件

     (五)课程资源

     (六)教学评价

    七 其他说明

   课程标准四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一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标准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2.课程定位

      3.课程安排

    二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 内容标准

    四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实习实训中心

      4.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

    五 其他说明

   课程标准五 《表达与写作》课程标准

    一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定位

     (二)设计思路

    二 课程目标

    三 课程内容和要求

    四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

     (二)教学建议

     (三)教学条件

     (四)课程资源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3.建立开放式实训中心

     (五)教学评价

    五 其他说明

   课程标准六 《市场、职场、就业与创业》课程标准

    一 课程基本情况

    二 课程定位

    三 设计思路

     (一)教学原则

      1.实用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参与性原则

     (二)教学方法

     (三)活动建议

     (四)教学用具

    四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分类目标

      1.知识

      2.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 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

     (二)教学建议

     (三)学习建议

      1.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

      3.研究性学习

     (四)课程资源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名人传记和影视资料

      3.网上课程资源库

      4.加强实体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五)教学评价

      1.评价的主体

      2.评价的原则

      3.评价的内容

      4.评价方式及组织实施

    七 其他说明

   课程标准七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标准

    一 课程基本情况

    二 课程定位

    三 设计思路

    四 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技能目标

     (三)情感目标

    五 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

     (二)教学建议

     (三)教学条件

     (四)课程资源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实习实训中心

      4.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

     (五)教学评价

    七 其他说明

   课程标准八 《数据应用与思维方法》课程标准

    一 课程基本情况

    二 课程定位

    三 设计思路

    四 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技能目标

     (三)情感目标

    五 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七 其他说明

   课程标准九 《大学生艺术特长培养》课程标准

    一 课程基本情况

    二 课程定位

    三 设计思路

    四 课程目标

    五 课程内容及要求

    六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

     (二)教学建议

     (三)教学条件

     (四)课程资源

     (五)教学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

      3.对课程体系的评价

    七 其他说明

   课程标准十 《职教师资基本素养课外修炼》课程标准

    一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标准设计思路

    二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 内容标准

    四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积极开发和利用资源

      3.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

    五 其他说明

  第八章 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方案

   一 评价目标

   二 评价依据

    (一)评价主体多样性

     1.中介组织评价

     2.中职事业单位评价

     3.家庭评价

    (二)活动评价机制动态化

    (三)质量评价的实施是多元的、开放的

     1. “校企校”体制机制

     2.督导与评价活动多元化

   三 评价标准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二)素养培养教师队伍评价指标

    (三)学生入学基本情况

    (四)素养培养条件

    (五)第一课堂教学活动

    (六)第二、三课堂实践教学活动

    (七)毕业生综合素质

   四 评价实施

    (一)结果评价

     1.确定职教师资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2.了解职教师资素养培养方案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产生的效果

     3.为新一轮职教师资素养培养质量评价提供经验和依据

    (二)过程评价

     1.评价内容与时间

     2.过程评价

    (三)水平评估

     1.要有完备的评价指标

     2.要不断创新评价方式

     3.要加强评价的监督与管理

   五 评价结果应用

   六 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

[1]〔美〕James M. Banner Jr,Harold C. Cannon:《现代教师与学生必备素质》,陈廷榔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第2~6页。

[2]〔美〕戴维·尔普:《社会学》,刘云德、王戈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第109页。

[3]〔英〕菲利浦·泰勒等:《课程研究导论》,王伟廉等译,春秋出版社,1989,第38页。

[4]〔德〕葛洛曼等:《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石伟平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第283页。

[5]〔俄〕康德·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郑文樾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43页。

[6]〔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付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英〕斯坦托姆·汪琛译《怎样成为优秀教师》,《外国教育动态》1983年第1期。

[8]〔美〕沃勒:《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第536页。

[9]〔西〕奥尔托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徐小洲、陈军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第41页。

[10]〔美〕西克森米哈利,麦科马克:《教师的影响》,载自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第72页。

[11]〔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付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第29页。

[12]蔡桂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3]曹晔:《构建二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6期。

[14]陈敏、张俊超:《全球化时代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15]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第190页。

[16]陈幼德:《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及其培养模式的启迪》,《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2期。

[17]陈仲常:《高校人力资本特征及激励机制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8]陈祝林、徐朔、王建初:《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19]丁燕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1年第2期。

[20]冯子忠:《论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1]付雪凌、石伟平:《美、澳、欧盟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第81页。

[22]官晴华、徐强、王贵喜:《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素质现状比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16~119页。

[23]郭广银、杨明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41~42页。

[24]郭元婕:《美国国家科学教师培养标准述评》,《科研与决策》2008年第7期。

[25]《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143页。

[26]杭永宝:《职业教育的经济发展贡献和成本收益问题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7]和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状况与提高策略》,《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28]胡峰:《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素养》,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第24~26页。

[29]胡瑞峰:《中学教师专业素养之探讨——对进才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第21~22页。

[30]胡玺丹:《生物师范生“教师素质”目标达成度现状分析及教改设想》,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第18~39页。

[31]花明:《基于课改背景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职教论坛》2011年第20期,第81~82、84页。

[32]黄纯国:《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探析》,《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年第8期。

[33]黄日强等:《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34]黄日强、许祥云:《世界职业教育管理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

[35]姜大源:《关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再认识》,《中国职业技术》2007年第1期。

[3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第206~207页。

[37]姜大源主编《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8]焦英魁:《作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导入》,《学语文》2009年第3期。

[39]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面向21世纪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0]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1]赖赛珍:《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理性思考》,《职教论坛》2005年第30期,第49~51页。

[42]李国富:《职教“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析》,《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43]李金:《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4]李立红:《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地理教师素养的培养研究——以邢台市所辖县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第14~15页。

[45]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6]李芹:《我国高职师资培训低效性的根源及完善路径分析》,《教育导刊》2008年第5期。

[47]梁衡:《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谈》,《前线》2002年第10期。

[48]刘大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9]刘猛:《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第5~7页。

[50]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1]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http://edu. People.com.cn/GB/4816443.html。

[52]孟广平:《当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3]宁静:《当代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第4~5页。

[54]牛红玲:《对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及培训的成败分析》,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5]欧立红:《多元智能与生物教师素养及教学关系现状调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第7、10页。

[56]潘培道:《高职高专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基地建设的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57]曲铁华:《马艳芬德国职业教师培养培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外国研究》2007年第12期。

[58]任君庆:《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5期。

[59]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0]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0期。

[6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第19~20页。

[62]宋建超:《高中地理教师地理素养现状及提升研究——以济宁市部分普通中学为例》,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第6页。

[63]宋志娇:《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构建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4]孙业锋:《多元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第2期。

[65]陶红、王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养的调查分析——以惠州商业学校为例》,《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66]田森:《对“职业技术教育”称谓的评价——兼论高职教育的本质》,《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7]汪霞:《课程开发:含义、性质和层次》,《教育探索》2003年第5期,第23页。

[68]王会民:《我国普通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及对策研究》,《高等职业教育》2006年第12期。

[69]王建敏:《高中数学教师素养研究——以山东省某校三十二名教师为例》,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第21页。

[70]王爽:《大兴区直属高级中学非计算机学科教师信息素养与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状况的相关性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7期。

[71]王毅、卢崇高、季跃东:《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72]王玉振、杨丽:《关于提升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探讨》,《辽宁高职学报》2010年第2期。

[73]王珍、王宪成:《中外职业教育比较》,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74]魏德才、王荣珍:《职业学校教师素养浅谈》,《职业》2008年第3期。

[75]《吴南服国外如何发展职业教育》,《中国财经报》2006年11月23日(C4)。

[76]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77]夏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61~63页。

[78]徐朔:《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历史和现状》,《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79]杨晓江:《美国学者视野中的校园文化》,《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0期。

[80]杨越明、黎云章:《专科师范生素质的现状与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第26~28页。

[81]杨振升:《谈双师型高职教师的内涵及培养》,《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6期。

[82]姚延明:《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第6页。

[83]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1期,第41~46页。

[84]应雅泳:《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5]于京波:《我国高等教育师资培养的模式研究》,东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6。

[86]余邦文:《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其启示》,《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8期。

[87]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8]袁丽英:《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知行思交融原理与应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8期,第35~37、73页。

[89]袁峥嵘:《我所了解的日本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2002年第13期。

[90]张丹丹:《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必备素养及培养途径探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第3页。

[91]张怀宇:《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东北师范大学,2005。

[92]张家祥、钱景舫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

[93]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94]张静主编《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第243页。

[95]张念宏主编《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海洋出版社,1991,第681页。

[96]张千红:《新课程改革对师范生素质的新要求及师范教育的应对》,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第9、38页。

[97]张伟平:《新课改中教师素养的不足及其解决策略》,《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第9~10页。

[98]张文:《美国提高师范生质量的举措评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27~28页。

[99]赵普光:《中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00]钟佑洁:《德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第44页。

[101]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02]朱发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35期,第32~34页。

[103]朱巧芳:《试析高职校园文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第100~103页。

[104]朱孝平:《“双师型”教师概念:过去、现在与将来》,《职教论坛》2008年第7期。

[105]左新蕾:《以“拿来”促新生——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思考》,《现代语文》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