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0

自我认同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图书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Self-identity Perspective

SSAPID:101-5902-5985-01
ISBN:978-7-5201-0107-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教师的自我认同是依据其专业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而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其专业自我觉醒、建构、生成与调适的认同过程。本书通过对认同与自我认同理论以及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认同的内涵与特性,着重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中价值、身份与角色的自我认同问题,进而研究了在“空间情境”、“故事情境”与“问题情境”中教师的自我认同及其特性。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孙二军
编 辑:吴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序一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自我认同缘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1.1 自我认同与教师的主体性

   1.1.2 自我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系统

    1.1.2.1 空间纬度的目标系统:“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

    1.1.2.2 时间纬度的目标系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我”

    1.1.2.3 理性与德性: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

   1.1.3 自我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

    1.1.3.1 自我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动力系统

    1.1.3.2 自我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系统

    1.1.3.3 自我认同与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工作满意度

   1.1.4 自我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线索

    1.1.4.1 重视教师的反思性理解

    1.1.4.2 语言的转向——重视教师的叙事与叙述

    1.1.4.3 历史向度的深度感——重视教师的专业经历

    1.1.4.4 碎片中的整体性——重视教师的专业经验

  1.2 研究边界与逻辑主线

   1.2.1 研究范畴与边界

   1.2.2 研究的逻辑主线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1.1 教育学研究的延伸,具有一定的学理价值

    1.3.1.2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介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3.1.3 对教师教育热点问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3.2.1 对教师专业价值、身份与角色等的合理辨识与主动建构,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3.2.2 对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认同的多层面透视,能够促进其专业生涯管理

    1.3.2.3 认同危机的化解与合理认同的实现,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3.2.4 专业发展中的合理认同有利于社会与学校等与教师自我的对话与协商

    1.3.2.5 专业发展中的合理认同,蕴含着教师反思性的专业发展路径

  1.4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路线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1.5.1.1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1.5.1.2 关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及动力问题

    1.5.1.3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及途径问题

   1.5.2 教师认同与教师自我认同的相关研究综述

    1.5.2.1 教师认同与教师形象、角色与人格等密切相关

    1.5.2.2 教师的自我认同与社会情境密切相关

    1.5.2.3 教师的自我认同没有确切定义,只是在自我叙述、反思过程中不断被重新定义的

    1.5.2.4 教师自我认同与教师生活史的相关研究

    1.5.2.5 教师自我认同与教师访谈的相关研究

    1.5.2.6 教师自我认同的方法路径研究

   1.5.3 相关研究引发的思考

  1.6 核心概念的界说

   1.6.1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认同

   1.6.2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认同危机

    1.6.2.1 认同与认同危机

    1.6.2.2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认同危机

   1.6.3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合理认同

  1.7 创新与不足之处

   1.7.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认同理论与教师的自我认同

  2.1 认同理论的概述

   2.1.1 认同理论的研究综述

    2.1.1.1 认同概念的辞源分析

    2.1.1.2 认同概念的学术界定

    2.1.1.3 不同学术视野下的认同理论

   2.1.2 认同的内涵、特征与分类

    2.1.2.1 认同的内涵

     (1)认同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经历

     (2)认同是一种结果,是意义感、身份感和归属感的获得

     (3)认同是社会性的,是群体及其成员资格与角色的联结

     (4)认同是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一种关系

    2.1.2.2 认同的特征

     (1)认同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2)认同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认同的整合性与碎片性

     (4)认同的内敛性与外散性

     (5)认同的理性与非理性

   2.1.3 认同与认同危机的界说

   2.1.4 认同与认同感的辨析

  2.2 自我认同的理论概述

   2.2.1 自我认同的内涵

   2.2.2 自我认同与人的主体性

   2.2.3 自我认同与人的意义感、身份感与归属感

   2.2.4 自我认同与人的经历及反思性理解

   2.2.5 自我认同与现代生活的动力品质

   2.2.6 自我认同与羞耻感、自豪感

   2.2.7 自我认同的危机

  2.3 教师的自我认同

   2.3.1 教师自我认同的内涵与特征

   2.3.2 教师自我认同的研究边界

   2.3.3 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自我认同

 第三章 教师自我认同与专业发展的多维透视

  3.1 多维透视的概述

   3.1.1 何谓多维透视

   3.1.2 多维视域中“我”的线索

  3.2 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认同的空间维度分析

   3.2.1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他者认同

    3.2.1.1 教师的社会认同及现实境遇

    3.2.1.2 教师的组织认同及现实境遇

   3.2.2 教师的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

    3.2.2.1 教师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在价值层面的交互与协商

    3.2.2.2 教师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在专业身份层面的交互与协商

    3.2.2.3 教师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在角色层面的交互与协商

  3.3 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认同的时间维度分析

   3.3.1 基于专业生涯周期的教师自我认同及专业发展

    3.3.1.1 教师专业生涯的周期与教师的自我认同

    3.3.1.2 教师的专业生涯与教师的内在深度感

    3.3.1.3 “新手—熟手—专家”教师的自我认同与专业发展

   3.3.2 基于不同阶段职业锚的教师自我认同及专业发展

    3.3.2.1 教师的职业锚

    3.3.2.2 不同阶段的职业锚与教师的自我认同及专业发展

   3.3.3 “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自我认同

    3.3.3.1 “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1)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及其框架

     (2)缘何以“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作为划分依据

     (3)“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内涵

    3.3.3.2 “非关注”阶段教师的自我认同

     (1)“非关注”阶段教师的自我认同及其对专业发展的影响

     (2)“非关注”阶段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职业锚

    3.3.3.3 “虚拟关注”阶段教师的自我认同

     (1)“虚拟关注”阶段教师的自我认同及其对专业发展的影响

     (2)“虚拟关注”阶段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职业锚

    3.3.3.4 “生存关注”阶段教师的自我认同

    3.3.3.5 “任务关注”阶段教师的自我认同

    3.3.3.6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教师的自我认同

  3.4 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认同的“情境”维度分析

   3.4.1 生活在“空间情境”之中的教师及其自我认同

    3.4.1.1 教师的“空间情境”

    3.4.1.2 “空间情境”中的教师及其自我认同

   3.4.2 生活在“故事情境”之中的教师及其自我认同

    3.4.2.1 教师的“故事情境”

    3.4.2.2 “故事情境”中的教师及其自我认同

   3.4.3 生活在“问题情境”之中的教师及其自我认同

    3.4.3.1 教师的“问题情境”

    3.4.3.2 “问题情境”中的教师及其自我认同

  3.5 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认同的“静态”维度分析

   3.5.1 教师自我认同的合理性

   3.5.2 教师自我认同的主观态度

   3.5.3 “静态坐标轴”中教师的自我认同

    3.5.3.1 教师自我的积极、合理认同

    3.5.3.2 教师自我的消极、合理认同

    3.5.3.3 教师自我的消极、不合理认同

    3.5.3.4 教师自我的积极、不合理认同

  3.6 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认同的“动态”维度分析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认同危机

  4.1 自我认同的危机及其成因

   4.1.1 自我认同的危机及其特征

    4.1.1.1 认同与认同危机

    4.1.1.2 自我认同危机的特征

   4.1.2 自我认同危机的成因

    4.1.2.1 自我的觉醒

    4.1.2.2 社会的转型

    4.1.2.3 冲突的加剧与对话的缺失

  4.2 教师的认同危机

  4.3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认同危机

   4.3.1 教师的价值认同危机与意义感的丧失

    4.3.1.1 教师的价值认同危机

    4.3.1.2 教师自我意义感的丧失

   4.3.2 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

    4.3.2.1 教师“教学专业”身份的困惑

    4.3.2.2 教师身份的冲突与泛化

    4.3.2.3 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影响

   4.3.3 教师的角色认同危机

    4.3.3.1 教师的角色与角色冲突

    4.3.3.2 教师角色冲突引发的认同危机及其影响

   4.3.4 教师个人语言的失音

    4.3.4.1 教师的个人语言

    4.3.4.2 教师个人语言的缺失

    4.3.4.3 教师语言的转向:叙事与叙述

   4.3.5 教师个人定向的偏差

    4.3.5.1 教师自我定位的偏差

    4.3.5.2 教师自我规划的偏差

    4.3.5.3 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对职业锚的轻忽

   4.3.6 教师创造性的衰竭

    4.3.6.1 教师的创造性与自我认同危机

    4.3.6.2 教师的创造性的日渐衰竭

   4.3.7 教师的焦虑、压力与倦怠

    4.3.7.1 教师的焦虑与工作压力的加剧

    4.3.7.2 教师的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降低

   4.3.8 教师道德框架的分裂与教师的德性修养

    4.3.8.1 教师个人道德框架的分裂

    4.3.8.2 教师的德性修养

  4.4 对教师专业发展中认同危机的理性思考

   4.4.1 缘何要化解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认同危机

   4.4.2 合理认同与教师认同危机的化解

 第五章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合理认同

  5.1 合理认同观念的提出

   5.1.1 认同的合理性问题

    5.1.1.1 合理性的内涵

    5.1.1.2 合理的认同

     (1)合理的认同需要恢复和保持认同中的关键成分

     (2)合理的认同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相互塑造

     (3)合理的认同是理性与非理性属性的妥善结合

     (4)合理认同是个体认同与集体认同在社会性空间中的相互塑造

   5.1.2 自我的合理认同

    5.1.2.1 自我认同的合规律性

     (1)自我认同需要恢复和保持认同中的关键成分

     (2)自我认同是理性与非理性属性的妥善结合

    5.1.2.2 自我认同的合目的性

     (1)自我的主体性叩问

     (2)合理的价值认同、身份认同与角色认同

    5.1.2.3 交往理性视野下的合理认同

     (1)合理认同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相互协商与相互塑造

     (2)自我的合理认同需要回归生活世界

     (3)自我的合理认同需要重视语言的转向

   5.1.3 教师专业发展中合理认同的内涵

  5.2 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认同的合规律性

   5.2.1 恢复和保持认同中的关键成分

   5.2.2 重视教师专业理性与非理性属性的妥善结合

  5.3 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认同的合目的性

   5.3.1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叩问

   5.3.2 实现教师专业价值、身份与角色的合理建构

  5.4 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认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5.4.1 重视教师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相互协商与塑造

   5.4.2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语言转向

 第六章 合理认同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及策略

  6.1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觉醒与生成

   6.1.1 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需要合理地辨识自我、定位自我

    6.1.1.1 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认同的同一性

    6.1.1.2 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认同的差异性

   6.1.2 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需要有效地规划自我

    6.1.2.1 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重视自我反思与自我规划

    6.1.2.2 “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自我规划

   6.1.3 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需要有效地叙述自我、反思自我

    6.1.3.1 在“空间情境”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6.1.3.2 在“故事情境”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6.1.3.3 在“问题情境”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6.1.4 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认同危机中需要学会调适自我

  6.2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叙事”与“反思”

   6.2.1 教师专业发展的语言转向——叙事与反思

   6.2.2 教师需要在叙事中进行反思

    6.2.2.1 对教师专业经历的叙述与反思

    6.2.2.2 对教师专业经验的叙述与反思

   6.2.3 教师的叙事——用叙述把握我们的生活

    6.2.3.1 强调教师的“三维叙事探究空间”

    6.2.3.2 重视教师自我的声音

    6.2.3.3 重视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故事

    6.2.3.4 重视教师的自传性叙事

    6.2.3.5 教师叙事的误区

   6.2.4 教师的反思——用反思性理解生成自我

    6.2.4.1 注重教师反思的三种因素

    6.2.4.2 关注教师反思的四种方式

    6.2.4.3 关注教师反思性能力培养的路径

    6.2.4.4 重视反思型教师的培养

  6.3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对话”与“协商”

   6.3.1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对话

    6.3.1.1 有效地与他者进行对话

    6.3.1.2 积极地与自我进行对话

    6.3.1.3 重视对话中的协商

   6.3.2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协商

    6.3.2.1 教师自我与他者的价值协商

    6.3.2.2 教师自我与他者的身份协商

    6.3.2.3 教师自我与他者的角色协商

  6.4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心理机制的培育与自我调适

   6.4.1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积极心理机制的培育

    6.4.1.1 培育教师的羞耻感与自豪感

    6.4.1.2 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6.4.1.3 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6.4.2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重视自我的积极调适

    6.4.2.1 引导教师正确地面对焦虑

    6.4.2.2 促进教师积极地调适压力

    6.4.2.3 帮助教师有效地克服倦怠

 序二

 后记

教师的自我认同是依据其专业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而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其专业自我觉醒、建构、生成与调适的认同过程。在时空、故事及问题情境中,教师的自我认同呈现“动静结合”的特点,这不仅折射出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认同—认同危机—合理认同”的内在逻辑,也直接关涉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目标、动力及路径等。在多维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关注自我认同的规律与特点,并在合理认同的前提下,实现“自我”的觉醒与生成、叙事与反思、对话与协商,共同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

Anthony Giddens,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ne,Cambridne:Polity Press,1991.

Antone,Mc.Cormick,D.E.Donato R.,“The Student Teacher Portfolio as Autobiography:Develop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7(1).

B.A.O.Williams,Problems of the Self,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

Baruch A.Brody,Identity and Essen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Beijaard D.,“Teachers′ Prior Experiences and Actual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Teacher and Teaching,1995(2).

Beijaard D.,Verloop N.,Vermunt J.D.,“Teachers Perceptional Identity: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a Person Alknowled Geperspective”,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0(16).

Cooper,K.,Olson,M.R.,The Multiple of Teacher Identity,In M. Kompf,W.R.Bond,D.Dworet,London/Washington,D.C.,The Falmer Press,1996.

Douwe Beijaard,Paulien C. Meijer,Nico Verloop,“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4(20).

Dworet,R.Terrance Boak(eds.),Chang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Identities and Knowledge,London:Famer Press,1996.

Editorial,“Emotions as a Lens to Explore Teacher Identity and Change:Different Theoretical Approaches”,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5(21).

Eli Hirsch,The Concept of Ident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Giuseppina,Chiara,On Identity:A Study in Genetic Phenomenology,Martinus Nijhoff,1976.

Goldron,J. & Smith,R.,“Active Location in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999(6).

Grundy S.,Robinson J.,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mes and Trends in the Recent Australian Experience,Maidenhead:Open University Press,2004.

J.C.Turner,M.A.Hogg,P.J.Oakes,S.D.Reicher,M.S. Wetheerll,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A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Oxford:Blackwell,1987.

L.Lingard,K.Garwood,C.F.Schryer,M.M.Spafford,“A Certain Art of Uncertainty:Case Presen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3(6).

Maria Flores,“Contexts which Shape and Reshape New Teacher Identities:A Multi-perspective Study”,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6(22).

Michael Samuel,David Stephens,“Critical Dialogues with Self:Developing Teacher Identities and Roles:a Case Study of South African Student Teach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0(33).

Mitchell,“Teacher Identity:A Key to Increased Collaboration”,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1997.

Moore M.,Hofman J.E.,“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Israel”,Higher Education,1998.

Ralf Dahrendorf,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Samuel,M.,Stephens,D.,“Critical Dialogues with Self:Developing Teacher Identities and Roles:A Case Study of South Afric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0(5).

Volkmann M.J.,Anderson M.A.,“Crea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Dilemmas and Metaphors of a First-year Chemistry Teacher”,Science Education,1998(3).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

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杨寿堪:《冲突与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周伟忠:《冲突论》,学林出版社,2002。

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

罗素:《幸福之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重庆出版社,1994。

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1。

莫利、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克兰迪宁、康纳利:《叙事探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和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叶澜、白益民、王枬、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郝文武:《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2。

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三联书店,1994。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陈静:《身份认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张文质:《幻想之眼——一个教育者的内在冲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曲铁华:《教师劳动价值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Stephen D. Brook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诺曼·K.邓金:《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陈婴婴:《职业结构与流动》,东方出版社,1994。

陈永明:《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John McIntyre,Mary John O’Hair:《教师角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费奥斯坦、费尔普斯:《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克里希那穆提:《重新认识你自己》,群言出版社,2004。

布里尼克:《自我与人格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贝利:《追求专业化发展:以自己为资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利布里奇、图沃-玛沙奇、奇尔波:《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Elizabeth Holmes:《教师的幸福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迪尔奥:《师生沟通的技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Germaine L. Taggart,Alfred P. Wilson:《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徐斌艳:《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张维仪:《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透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黄威:《教师教育体制国际比较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皇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朱永新、袁振国:《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于漪:《现代教师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吴志功:《21世纪高师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调查及对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饶见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务》,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王建军:《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程方平:《国外教师问题研究》,沈阳出版社,2000。

王兰英:《教师的价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操太圣、卢乃桂:《伙伴协作与教师赋权——教师专业发展新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阮成武:《主体性教师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周淑卿:《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张德锐:《教学档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九州出版社,2006。

王少非:《在经验与反思中成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于伟:《现代性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陶志琼:《教师的境界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舒志定:《教师角色辩护——走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刘云杉:《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教师角色演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陈大伟:《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马一波、钟华:《叙事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宋文广:《教师教育发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土屋基规:《现代日本教师的养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王玉华、杨朝晖:《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及其重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王成兵:《略论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认同危机问题》,《学术论坛》2004年第2期。

欧阳康:《合理性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冯小平:《从人的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看人的价值》,《哲学研究》1997年第1期。

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兰州学刊》2005年第4期。

张华夏:《论价值主体与价值冲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张敏:《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杨启亮:《论主体性教师素质的培养》,《教育评论》2000年第2期。

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教育科学》2002年第1期。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阮成武:《教师专业形象的价值取向与现实建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阮成武:《专业化视野中教师形象的提升与统整》,《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沈之菲:《近十年西方教师认同问题研究及启示》,《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11期。

顾雪英:《职业价值结构初探》,《心理学探新》2001年第1期。

张军凤:《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4A期。

曲正伟:《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4A期。

尹力:《教师身份泛化:法治视野下亟待化解的问题》,《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姜勇:《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后现代化转向》,《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

吴永军:《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维度》,《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0期。

田国秀:《师生冲突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探究——基于刘易斯·科塞的冲突分类理论》,《教师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4期。

王俊明:《近年来国内关于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综述》,《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董泽芳:《社会转型时期的教师角色冲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蔡笑岳:《试析教师角色的心理适应与冲突》,《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第5期。

宋晔:《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刘次林:《教师的幸福》,《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冯伯麟:《教师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于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教育研究》1997年第10期。

李慧敏、雷庆:《由“教化”到“内生”的教育——探求安东尼·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的教育意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第1期。

康丽颖:《学校的责任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卢乃桂、操太圣:《论教师的内在改变与外在支持》,《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教育研究》1994年第10期。

吴小贻:《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解读及实现》,《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俞国良、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张贵新、饶从满:《反思型教师教育的模式述评》,《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童爱玲:《教师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