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8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7图书

REPORT ON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No.7

SSAPID:101-5869-5058-96
ISBN:978-7-5097-1294-8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7》收录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科研人员2006-2007年发表或撰写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本书中大部分稿件研究都比较扎实,每个作者都围绕“三农”相关的不同主题,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做了比较深入的调研。文集中部分文章采取了基础性研究的方法,例如:《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发展现代农业》一文论述了组织形式 、制度安排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农村文化发展:问题与对策》一文总结了我国农村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等等。也有部分文章采用了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例如《“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综合影响评价》一文,用数据对比的方式,细致地对项目的结果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对项目的推进给予了理论支持;《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机制与效果----以宁夏为例》一文,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现实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进一步推进中可能引起的负面效果;等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编 辑:周映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前言

 农村文化发展:问题与对策*

  一 农村文化的内涵、功能与作用

   (一)农村文化的内涵

   (二)农村文化的功能

    1.传承文明功能

    2.社会和谐功能

    3.生活服务功能

    4.经济发展功能

   (三)农村文化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经济发展给文化进步提供物质基础

    2.经济发展影响各种文化类型的社会功能

    3.政治发展给文化事业提供活力

    4.文化进步给经济发展和政治改善提供社会资本

  二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成就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1.农村文化投入

    2.农村文化设施

    3.农村文化主体

    4.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

    1.农村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2.农村文化市场稳定发展

    3.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出现恢复性增长,现代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4.民间文化不断繁荣

  三 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动向

   (一)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1.各级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2.政府没有承担起农村文化建设应有的职责

    3.文化建设投入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

    4.文化管理体制仍然难以适应文化发展的需求

    5.文化专业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匮乏

    6.对个体和私营文化企业的管理不够规范

   (二)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动向

  四 现行农村文化建设政策的评价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行政策

    1.政府主导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

    2.政府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并引导社会各界投入的政策

    3.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创新政策

    4.有重点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

    5.稳定和发展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政策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1.“文化三下乡”

    2.“文化建设运动”和“文化建设工程”

    3.“文化节”

    4.创新农村社区文化

   (三)农村文化建设政策与做法的评价

    1.现行农村文化建设政策的评价

    2.关于农村文化建设做法的评价

  五 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全面深化对农村文化发展的认识

    1.深化对发展农村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2.深化对农村文化本身的认识

   (二)抓好特色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形式

    1.大力举办民间艺术节

    2.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积极发展社区文化

    4.正确引导宗教活动

   (三)进行体制创新,构建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机制

    1.建立与新时期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管理机制

    2.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长效机制

   (四)大力培育农村文化产业

    1.协助企业培育竞争力,打造文化品牌

    2.培育精明强干的文化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及其他相关人才

    3.积极培育和引导农民的文化消费观念

 对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一 农村综合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二 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经验

   (一)安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基本情况和做法

    1.较大幅度调整乡镇区划和村级规模

    2.精简并调整乡(镇)党政机关内设机构

    3.改革乡镇领导体制

    4.尝试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

    5.广泛推行乡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

   (二)安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经验

    1.努力靠近改革的既定目标

    2.改革的具体模式多种多样,不搞一刀切;容许试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选定改革模式和进程,允许尝试和创新

    3.积极探索为民服务机制的创新

    4.改革平稳推进,没有出现大的震荡

  三 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1.基层改革的动力不足

   2.综合改革的配套机制和后续保障措施尚不够完善,如何继续推进和巩固具有不确定性

   3.乡镇综合改革根本目标是提高乡镇政府为农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和制度保障,但究竟怎样才能真正提高还有待深入探讨

   4.综合改革主要还停留在乡镇层面,缺少上下联动改革,改革难以深入

  四 积极稳妥推进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的几个具体建议

   1.增加弹性,减少约束,积极稳妥地把乡镇机构和领导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2.扩大试点,鼓励创新,加强横向比较与交流

   3.启动上下联动改革,让垂直管理部门加入综合改革进程

   4.组织开展对相关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政策选择

  一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2.农业风险有增无减

   3.农业发展面临全球化的挑战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恶化

  二 分三步走,推进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三 建立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增强力度、扩大范围、完善机制

   1.增强力度

   2.扩大范围

   3.完善机制

 我国农户要素资源收入贡献的比较分析

  一 农户要素资源的收入贡献

   1.农户非要素资源收入及其与城镇居民的比较

   2.不同农户的要素收入贡献比较

  二 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不同要素资源的贡献

   1.农户经营规模与家庭经营纯收入

   2.农户固定资产与家庭经营纯收入

   3.不同要素资源对家庭经营纯收入的贡献

  三 农户工资性收入的贡献

  四 劳动力数量和受教育程度对工资性收入贡献的估计

  五 主要结论与建议

   1.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差距最大

   2.扩大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对于农民增收潜力最大

   3.低收入农户对家庭经营收入依赖性强

   4.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差距的最主要根源

   5.劳动力素质是报酬性收入差异的根本原因

 “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综合影响评价

  一 研究方法和数据

   (一)基本假设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来源

    1.“妇基会”项目管理系统

    2.对项目受益区的全面问卷调查(以下简称“项目县调查”)

    3.实地调查

    4.捐赠人(机构)调查

  二 “母亲水窖”项目的运行情况

   (一)项目筹资

   (二)项目实施

    1.目标瞄准

    2.工程类型

    3.配套项目

    4.后续管理

   (三)项目的监督和管理

  三 “母亲水窖”项目对农户的经济影响分析

   (一)“母亲水窖”项目对农户家庭生活的影响

    1.农户取水时间和获取燃料时间的变化

    2.农户住房结构的状况及其变化

    3.农户主要饮水来源的变化

    4.农户家庭生活燃料的变化

    5.食品消费状况的变化

    6.耐用消费品及生产性资产的变化

   (二)“母亲水窖”项目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1.农户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变化状况

    2.农户现金收入来源结构的变化

    3.影响农户收入因素的统计相关性分析

    4.影响农户收入水平和收入水平变动的多元回归分析

  四 “母亲水窖”项目对农户的社会影响

   (一)显著降低农村妇女的劳动强度,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

   (二)扩大了妇女的社会参与,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1.市场参与情况

    2.培训活动的性别参与状况

   (三)农户卫生习惯和卫生环境改善

    1.农户洗衣服频率变化

    2.农户厕所类型的变化

   (四)村民和儿童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五 “母亲水窖”项目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一)“母亲水窖”项目对社区生活的介入和影响形式

    1.资金(或物资)的投入

    2.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大量介入

    3.外部人员的进入

   (二)“母亲水窖”及配套项目对项目村的影响

    1.“母亲水窖”项目对村庄经济的影响

    2.“母亲水窖”项目对村庄社会关系的积极影响

    3.“母亲水窖”项目对村庄治理和政治参与的意义

    4.“母亲水窖”项目对村庄环境和生态的积极意义

  六 “母亲水窖”项目对慈善公益事业的贡献

   (一)开发一个打动人心的公益产品

   (二)公益产品的开发与国家战略重点紧密配合

   (三)不断搭建新的宣传平台和爱心载体,保证了项目资金流的持续稳定

   (四)围绕“母亲水窖”这一产品,延伸开发配套新产品和项目

 西北贫困地区乡村债务结构及成因分析*

  一 调查区县基本情况和乡村债务现状

   (一)乡村债务定义和调查区县、乡镇的基本情况

    1.关于乡村债务的定义

    2.调查县和乡镇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区县和乡镇债务现状

    1.安定区和绥德县债务现状

    2.调查乡镇债务现状

    3.调查村债务情况

  二 贫困地区乡镇、村债务结构

   (一)乡、村债务结构

    1.乡镇和村级债务的结构

    2.乡、村债务的风险程度

   (二)乡镇、村债务用途结构

   (三)乡镇、村债权现状与结构

  三 乡镇、村债务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履行职能形成的债务

    1.从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发放教师工资形成的债务

    2.从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

    3.发展生产形成的债务

    4.突破工程计划形成的债务

   (二)非履行职能形成的债务

    1.代垫农业税形成的债务

    2.挪用干部、教师工资形成的债务

    3.乡镇政府和村组织办公场所建设形成的债务

  四 化解贫困地区乡村债务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一)防止新债务产生的思路

    1.坚决杜绝在农村地区搞脱离财政能力的“三个工程”

    2.坚决杜绝资金不到位就进行工程建设和坚决杜绝随意扩大工程建设规模

    3.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坚决落实一事一议制度

    4.完善“村财乡管”和“乡财县管”制度

   (二)化解存量债务的思路

    1.因农业税尾欠形成的乡镇和村庄债务,不应由乡镇和村庄来负责消化

    2.因“普九”形成的债务,也不应该由乡镇和村庄负责来消化

    3.上级政府承诺工程款没到位形成的债务,由上级政府负责消化

    4.因生产和建办公场所形成的债务,可采取统筹消化的办法

    5.农业综合开发形成的债务,也应采取统筹消化责任的办法

   (三)政策建议

    1.摸清债务情况、结构,为最终解决乡村债务早做准备

    2.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保证乡村的正常运转

 旅游业对农村和农民的影响*

  一 旅游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一)旅游扶贫的进展

   (二)观光农业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旅游城镇的发展

  二 旅游业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及其度量——三个案例分析

   (一)案例基本情况

   (二)调查方法

   (三)基本结论

    1.农民在旅游业中所获得的就业份额、收入份额和受益特征

    2.旅游业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三 关于农民参与旅游业的方式的探讨

 利益表达、法定秩序与社会习惯

  一 社会行动取向的意义

  二 行动目标和利益表达

  三 行动规则和合法秩序

  四 行动路径和社会习惯

  五 结论:以法抗争与合法政治

 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机制与效果*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政策过程、作用机制及效果

   (一)政策与制度

   (二)公共政策的过程、效果与机制

  三 宁夏科特派的内容、作用机制及效果

   (一)宁夏科特派的内容

    1.“三保两优先”的保障政策

    2.“三不三奖”的激励政策

    3.鼓励科技创业

    4.投入保障机制

    5.整合金融资源

    6.立足创业抓项目

    7.鼓励建立利益共同体

   (二)宁夏科特派的政策目标、政策客体和目标群体

   (三)宁夏科特派的作用机制

    1.科特派鼓励特派员创业的机制

    2.特派员带动农业生产者增收的机制

   (四)宁夏科特派的政策效果

  四 宁夏科特派的效果的案例分析

   (一)温室大棚蔬菜特派员

   (二)甘草种植特派员

  五 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主要结论

    1.科特派具备公共政策的属性

    2.科特派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机制分为两个环节,广大农业生产者是其最终目标群体

    3.从短期看,特派员是科特派的最大受益者

    4.特派员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在政府项目基础上,主要依赖于特派员的创业活动与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之间的天然联系

    5.可以通过衡量科特派缓解农业生产者面临的短缺形势的程度来评价其效果

    6.科特派需要与相关部门的改革和政策措施进行配合

   (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科特派与传统科技推广体制之间的关系

    2.科特派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发展现代农业

  一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全球化的影响

  二 发展现代农业、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一)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农户)的构成发生了变化

   (二)双层经营中“统”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三)发展现代农业要走内涵式规模经营的道路

  三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务农劳动者的收入则要扩展农业的产业链条

  四 发展现代农业和扩展农业产业链需要发育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和契约联结方式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市场化、商品化、专业化程度提高的必然产物

   (二)如何看待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公司+农户这种组织形式或契约联结方式

   (三)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地位和可行的发展途径

  五 结语

 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性评价*

  一 农业可持续性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目标导向的农业可持续性概念

   (二)生产导向的农业可持续性概念

   (三)属性导向的农业可持续性概念

  二 农业可持续性的评价

   (一)农业可持续性的评价框架

   (二)农业可持续性的评价尺度

   (三)农业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

  三 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性的评价模型与指标

   (一)环境模型

   (二)资源模型

   (三)经济模型

   (四)可持续度

   (五)评价指标

  四 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一)不同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县市分布

    1.总体分布

    2.贫困县分布情况

    3.非贫困县的分布情况

   (二)处于不同可持续性阶段的县(市、区)变化来源分析

  五 结论与讨论

 烟草行业反哺农业的机制与模式*

  一 烟叶生产的基本形势

   (一)烟叶生产的变化

    1.烟叶种植比较效益下降,种烟农户数大幅度下滑

    2.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量逐年下降

    3.种烟区域逐年减少

   (二)烟草行业反哺农业的资源优势

  二 烟草部门反哺农业的主要方式

   (一)资金投入模式及其在国家支农战略中的地位

   (二)投入模式

    1.直接资金投入模式

    2.人力资本投入模式

    3.“社会资本”投入模式

    4.社会事业投入

  三 烟草种植业的“扶贫产业”性质及其在国家扶贫战略中的地位

   (一)烟草种植——西部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

   (二)烟草种植在西部贫困地区的比重及作用

   (三)烟叶税对地方经济和政治的重要意义

  四 烟草行业反哺农业的“外部效益”分析

   (一)烟叶耕作制度对其他经济作物产量影响分析

   (二)烟路工程外部效益分析

   (三)烟水配套工程的外部效益分析

  五 烟草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对反哺农业的影响

   (一)烟草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一个背景分析

    1.国际社会以及有关国内机构所发起的控烟运动的压力及其应对条件

    2.未来烟叶生产成本上升所产生的压力及其应对条件

    3.中国烟草行业融入国际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的压力及其应对条件

   (二)关于烟草业反哺农业需要讨论的若干问题

    1.关于烟草行业反哺农业的角色定位问题

    2.关于烟草反哺农业的力度问题

    3.关于烟草反哺农业的政策效力问题

    4.烟草行业反哺农业的决策主体和执行主体问题

    5.烟草反哺农业的方式问题

    6.关于烟农合作社发展问题

   (三)烟草行业反哺农业模式的基本评价

    1.这个模式具有二元结构特征

    2.这个模式的突出特征是烟草系统较高程度的一体化垄断经营

    3.烟草系统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的主要优点

    4.烟草系统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的主要缺点

  六 烟区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调整建议

   (一)“二元结构下的一体化垄断经营”模式将长期存在

   (二)关于调整国家烟草政策的建议

   (三)烟草反哺农业的模式选择与策略调整

 中国大米市场价格共因子分析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一)研究方法

    1.共因子模型介绍

    2.对α、α⊥、γ和γ⊥的估计和计算

    3.对共因子的进一步检验

   (二)数据说明

  三 估计结果

   (一)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结果

   (二)共因子估计结果和p-t分解

    1.粳米市场

    2.籼米市场

    3.对估计结果的进一步解释

  四 结论

 和谐金融与普惠金融体系

  一 和谐社会、和谐金融和普惠性金融体系

  二 我国“三农”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加大资金投入的重要性

  三 农村金融体系框架和金融改革发展的要求

  四 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

  五 对银监会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看法

 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作用的探讨

  一 引言

  二 样本与数据

   (一)抽样过程

   (二)样本的实际构成

  三 农户借贷的规模、结构及特征

   (一)规模

   (二)结构

  四 农户借贷的用途及特征

   (一)农村信用社贷款用途

   (二)私人借贷的用途

   (三)小额信贷的用途

  五 信贷的分配不平等

   (一)信贷分布

   (二)信贷基尼系数的计算

   (三)信贷基尼系数的分解

   (四)改善信贷分配的不平等

  六 结论

 公益性小额信贷的发展方向

  一 公益性小额信贷长期没有合法身份

  二 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与农村金融新政中三种新型金融机构的比较

   1.出资主体和资金性质不同

   2.组织目标不同

   3.组织法律形式和所有者地位不同

   4.监管原则不同

  三 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制度建设方向

   1.明确非营利、公益性和可持续的基本原则

   2.几种可能的选择

   3.监管——行业自律

  四 结论

 中国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制度安排的症结与出路

  一 概况

  二 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制度安排缺陷及其影响

   (一)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所有权

   (二)资金产权不清晰

   (三)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的治理结构落后

  三 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的出路

  四 结论

 试论合作社的本质属性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 所有者——使用者同一:合作社的本质属性

  二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制度环境: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二)历史条件: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变革时代的产物

   (三)市场条件:市场失灵、无法获得公平合理的价格

   (四)产业基础:农产品生产初具产业规模

   (五)组织基础:农户的专业化生产

   (六)创办人供给: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合作事业倡导者和推动者

   (七)法律和政策环境:政府不可或缺的立法和政策扶持

 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促进政策分析

  一 各国对于促进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援助措施

   (一)财政资金支持

    1.赠款

    2.贷款

   (二)减免税赋

   (三)提供业务机会

  二 实施合作组织促进政策的国际经验

   (一)对合作组织促进政策的不同见解

   (二)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合作组织促进政策中的经验和教训

    1.如何看待合作社

    2.设立合作社的必要条件

    3.合作社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4.政策失当的可能后果

  三 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财政资金的主要援助对象

   (二)实施财政资金援助的主要措施

    1.经营资金

    2.其他费用

   (三)发展信贷合作组织

 合作社在中国农村的地位和作用*

  一 历史的简单回顾

  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合作组织的体制变迁

   1.人民公社的体制改革

   2.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改革

   3.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

  三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1.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2.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中国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组织农民共同致富方面,发挥了多种作用

    1.在传播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2.在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3.提高了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尽管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中国兴起,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治理机制分析*

  一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与运转

   (一)协会组织的基本架构

   (二)协会办事机构的运转与经费来源

    1.协会办事机构的运转

    2.协会的经费来源

  二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决策机制

   (一)协会决策层的产生

   (二)决策的民间化趋向: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转化

   (三)分会的决策机制

  三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行业治理

   1.行业服务

   2.行业自律

   3.行业代表

   4.行业协调

   5.政府授权的行业治理

  四 农产品行业协会治理的制度性软约束

  五 结论及启示

   1.民间化是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政府的退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应一概而论

   3.加强协会职能建设,提高协会的治理能力

 土地征收公正补偿与市场开放

  一 引言

  二 公正补偿和公平市场价值

  三 规划管制和平等待遇

  四 我国的农用地统征和土地发展权归公

  五 结论和建议

 地权与村治模式*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土地留用地政策

   (一)原因分析

   (二)留用比例

   (三)留用地主体

   (四)所有权性质

  三 非农地的经营与集体经济组织的重建

   (一)政府的角色

   (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组织因应

   (三)土地产权的集体化——上收与并社和村组征地

   (四)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与村治结构的重构

  四 南海村级组织的特色

  五 总结:土地制度与农村组织

 农村宅基地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 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

  二 宅基地管制制度的效力

  三 宅基地交易对宅基地管制的冲击

  四 宅基地管制与司法的冲突

  五 结论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系列是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的窗口,收入文集的成果能代表其在一个时段的整体科研水平。本书收入的是从农发所科研人员2006年至2007年两年间的研究成果中遴选出来的论文或研究报告。本书的文章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多为以统计数据和二手资料为依据的研究性文章,提出的对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书围绕新农村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农村金融等主题展开研究,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为全国关心“三农”问题的人士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古土:《我亲身经历的乡镇机构改革》,《乡镇论坛》2006年第2期。

杨开保等:《机构改革后乡镇民政工作陷入困境》,《乡镇论坛》2006年第2期。

红岩:《机构精简开支增加中国乡镇机构改革面临艰难抉择》,《乡镇论坛》2005年第3期。

李熠煜:《当代农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研究》,《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

陈少勇:《关于当前我国乡镇机构改革实践走向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Aksoy,M.Ataman and Beghin,John C. eds.,Global Agricultural Trade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Washington,DC:World. Bank,2004,p.125.

李先德:《OECD国家农业支持和政策改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简报》2006年第17期。

李仰斌:《解决中西部地区农村饮水困难的思路与对策》,《中国水利》2001年第9期。

刘文朝:《“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发展研究》,“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课题结题报告,2003。

宋胜菊:《“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内部控制研究报告》,“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课题结题报告,2003。

国家统计局:《2001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牛竹梅:《乡村债务现状、负面影响及消减对策》,《山东经济》2002年第1期。

韩俊:《中国县乡公共财政危机:表现、成因、影响与治理——湖北省襄阳县、河南省鄢陵县、江西省泰和县案例研究》,农村公共财政国际会议报告,2002。

朱永久:《乡村负债问题与对策》,《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4年第28期。

胥德勋、周剑波:《基层政府高负债与高金融相关性分析及对策建议》,《西南金融》2004年第2期。

樊纲等:《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林红:《对“旅游扶贫”论的思考——兼议西部旅游开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蔡雄、连猗、程道品、白丁著《旅游扶贫 功能·条件·模式·经验》,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国家旅游局:《新世纪 新产业 新增长》,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李周、操建华等:《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的研究》,农业出版社,2004。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

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林荣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詹姆斯·斯科特:《农民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抗与生存》,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

中央政法委员会研究室编《维护社会稳定调研文集》,法律出版社,2001。

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的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

武力、郑有贵:《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肖唐镖:《二十年来大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二十一世纪》2003年第4期。

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

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集体维权行动》,《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19卷,2001年春/夏季。

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动机及社会效应》,《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

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4期。

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于建嵘,2004b,《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研究报告。

阎耀军:《社会稳定的测量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控系统》,《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赵树凯:《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第三届中外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2003)论文集。

李小雨、何赛雄、张永成:《沟通缓解了农民和基层政府的矛盾》,《乡镇论坛》2004年第7期。

王晓毅:《冲突中的社会公正——当代中国农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课题研究报告,2003。

章敬平:《南平寓言》,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钟珉源:《南平经验:为“三农”问题求解》,《南风窗》2004年第5期。

简小鹰:《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第3期。

朱杭、刘仁平:《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村科技体制创新》,《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刘飞翔:《科技特派员制度生命力的探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段平利:《制约西部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的瓶颈分析》,《理论导刊》2006年第1期。

杨金鑫:《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探索破解“三农”困境》,《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9期。

李国强:《科技特派员制度对于破解“三农”难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涂远承:《“南平经验”对破解“三农问题”的启示》,《小城镇建设》2004年第3期。

滕辉、谭洪江:《论农业科技体制创新中的政府行为》,《学术探索》2003年第2期。

檀学文:《大城市规模过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6。

Friedman,Lee S.,“Microeconomic policy analysis”,New York:McGraw-Hill,1984,pp.5-8.

〔日〕大岳秀夫:《政策过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孔祥智:《中国农家经济审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顾焕章、张景顺:《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求机制》,《农业技术经济》1997年第2期。

Brown,J. B.,Hanson,M. E.,Liverman,D. M. et al.,Global sustainability:towards defini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87,11(6):713-719.

Swaminathan,M. S.,“The hindu:survey of Indian agriculture”,in Challenges ahead:time for new orientation,The National Press,1988,4 -12.

Brklacich,M.,Bryant,C. & Smith,B.,Review and appraisal of concept of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system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1,15:1-14.

Douglass,G. K.,The meanings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In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G. K. Douglass,Ed.),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84:3-30.

Stockle,C. O.,Papendick,R. I.,Saxton,K. E.,et al.,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American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griculture,1994,9:45-50.

Hansen,J. W.,Is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 useful concept?Agricultural systems,1996,50:117-143.

Nambiar,K. K. M.,Gupta,A. P.,Qinglin Fu et al.,Biophysical,chemical and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for assess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the Chinese coastal zone. 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1,87:209-214.

段红霞,王华东:《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4期。

牛文元:《中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分析》,《自然资源学报》1996年第4期。

杨亚会:《北京郊区农业发展可持续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黄金良、陈健飞:《福建农业发展时段的可持续性分析及其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2期。

李鹏:《中国稻谷市场供求状况与政策分析》,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论文,2001。

万广华、周章跃、陈良彪:《中国水稻市场整合程度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8期。

王群勇、张晓峒:《中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价格发现机制》,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2005。

喻闻、黄季焜:《从大米市场整合程度看中国粮食市场改革》,《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Baillie,R.T.,Booth,G.G.;Tse,Y. and Zabotina,T.,“Price Discovery and Common Factor Models”,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5(3):309-321,2002.

De Jong,F.,“Measures of Contribution to Price Discovery:A Comparison”,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5(3):323-327,2002.

Gonzalez-Riera,G.and Helfand,S.M.,“The Extent,Pattern,and Degree of Market Integration:A Multivariate Approach for the Brazilian Rice Market”,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83(3):576-592,2001.

Gonzalo,J.and Granger,C.W.J.,“Estimation of Common Long Memory Components in Cointegrated Systems”,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13(1):27-36,1995.

Johansen,S.and Juselius,K.,“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on Cointegration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Demand for Money”,Oxford Bulletion of Economic Statistics,52(2):169-210,1990.

Fong,K.and Zurbruegg,R.,“How Much Do Locals Contribute to the Price Discovery Process”,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10(3):305-320,2003.

陈锡文:《当前的农村形势和农村工作》,《时事报告》,2007年2月。

杜晓山、刘文璞等著《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杜晓山:《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框架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中俄国际经济研讨会,2004年4月20日。

唐双宁:《中国城乡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与加大农村投入的新思考》,2006年7月31日《金融时报》。

唐双宁:《解决中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问题是当前重点》,2006年11月24日《金融时报》。

项俊波:《重视弱势金融体系的构建 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006年12月26日《金融时报》。

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吴国宝等:《中国农村贫困户信贷研究》,交给中国国际扶贫研究中心的报告,2006。

汪三贵、杨颖:《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状况及其变化》,第三次贫困与扶贫政策研讨会会议材料,2003年2月。

赵泉民:《农村民间借贷兴盛的内蕴、效应及对策》,《农村经济问题》2003年第10期。

郭沛:《农村非正规金融:内涵、利率、效率与规模》,《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8月。

朱守银:《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8月。

吴国宝:《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1996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兼析1997年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阎芳:《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及城乡收入差距》,《2000~2001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J.D.冯匹斯克等编著《发展中经济的农村金融》,汤世生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

德尔·W.亚当斯编著《农村金融研究》,张尔核译,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

Adams,D.W.,D.H.Graham,and J.D.Von Pischke,Undermining Rural Development with Cheap Credit,Westview Press. Boulder,Col.,1984.

Heidhues,F. & Schireder,G.,“Rural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1 Jan 1999,http://mfgdev.forumone.com/content/atricle/detail/3030.

焦瑾璞、杨骏著《小额信贷与农村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美〕保罗·米格罗姆等著《经济学、组织与管理》,费方域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美〕亨利·汉斯曼著《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曹子娟主编《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孙同全著《扶贫小额信贷与公益信托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孙若梅著《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CGAP.Key Principles of Microfinance,2004.

United Nations. 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s for Development. 2006.

缪恩克勒:《合作社法律原理十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业合作社发展——培训员手册》,中加合作社促进与发展项目——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加拿大合作社协会,2003。

尹树生:《合作经济概论》,三民书局,1980。

唐宗焜:《中国合作社政策与立法导向问题》,《经济研究参考》2003a年第43期。

唐宗焜:《〈合作社促进建议书〉草案审议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经济研究参考》2003b年第43期。

谈世忠、邱伟矩、杨得贞:《前进中的非洲农业》,农业出版社,1982。

杜吟棠:《北欧三国的农民合作社模式》,杜吟棠主编《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齐莉梅:《日本农协组织的制度变迁》,杜吟棠主编《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国鲁来:《德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杜吟棠主编《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国鲁来:《合作社制度及专业协会实践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4期。

Alfred Hanel,Genossenschaften und Wirtschaftsordnugen,in:Genossenschaftliche Selbsthilfe und struktureller Wandeln,Marburg 1992.

Jochen R?pke,Genossenschaften und Wirtschaftssystem,in:Genossenschaftliche Selbsthilfe und struktureller Wandeln,Marburg 1992.

吴志雄等:《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调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余晖:《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郭红东等:《浙江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完善与创新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03。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贾西津等:《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翟鸿详:《行业协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鲁篱:《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

张经:《行业协会与中国入世》,工商出版社,2001。

史景星、毛林根:《行业协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金晓晨:《商会与行业协会法律制度研究》,气象出版社,2003。

陈清泰:《商会发展与制度规范》,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潘劲:《对两种类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比较研究》,《调研世界》2004年第5期。

潘劲:《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治理机制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Schneiberg,Mark,and Hollingsworth,J.Rogers(1990),“Can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Explain Trade Associations?” In Masahiko Aoki,Bogustafon,and Oliver Williamson(eds),The Firm as a Nexus of Treaties,London and 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

Jerald A.Jacobs,Association Law Handbook,The Bureau of National Affairs Inc.,Washington DC,1986.

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6期。

陈晨等:《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1期。

黄组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Lawrence Blume and Daniel Rubinfeld,“Compensation for Takings:An Economic Analysis.” 72cal.l.re.569,590-94(1984).

Fischel & Perry Shapiro,“Takings,Insurance,and Michelman:Compensation o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s of Just Compensation Law.”,Journal of Legal Studies,17(1988):269-93.

Daniel A. Farber,“Economic Analysis and Just Compensation”,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1992)12:125-138.

Theodore J.Novak,Brian W.Blaesser & Thomas F.Gesebracht,Condemnation of Property,1994,Wiley Law Publications.

Dennis R. Capozza,and R.W.Helsley,“The Stochastic City.”,J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89)26(3):295-306.

G.C.V-an Kooten,Land Resources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BC Press,1993.

Robert Innes,“Taking,Compensation,and Equal Treatment for Owners of Developed and Undeveloped Property”,The Economics of Land Use,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3.

Blume,Rubinfeld,and Shapiro,“The Takings of Land:When Should Compensation Be Paid?”,Quartly Journal of Eeconomics,100(1984):71-92

Mills,Edwin S.,“An Aggregative Model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Metropolitian Are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 and Proceedings,May 1967,pp.197-210.Reprinted in Readings in Urban Economics,ed. Matthew Edel and Jerome Rothenberg. New York:Macmillan,1972. The First General-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Urban Economy.

William Alonso,location and land us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