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99

客观处罚条件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the Objective Punishment Conditions: Elements of the Offense or Punishment Condition

SSAPID:101-5810-5263-85
ISBN:978-7-5097-8033-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客观处罚条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者和实践者对于客观处罚条件定位与性质的分歧、客观处罚条件的机能、客观处罚条件与刑法及犯罪等的关系、客观处罚条件立法现象对我国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前人的一些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关信息

丛书名: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法学系列
作 者: 吴情树
编 辑:赵慧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内容摘要

 《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编辑委员会

 序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后记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选题的研究状况

   (一)德、日的研究状况

   (二)我国台湾的研究状况

   (三)我国大陆的研究状况

  三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四 选题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客观处罚条件基础论

  第一节 客观处罚条件的语义界定

   一 客观处罚条件的用语表达

   二 客观处罚条件的概念内涵

    (一)客观处罚条件之“客观”的含义

    (二)客观处罚条件之“处罚”的含义

    (三)客观处罚条件之“条件”的含义

  第二节 客观处罚条件的理论概览

   一 客观处罚条件的产生背景

   二 客观处罚条件的理论演进

    (一)德国刑法中的客观处罚条件理论

    (二)日本刑法中的客观处罚条件理论

    (三)我国台湾刑法中的客观处罚条件理论

  第三节 客观处罚条件的法律特征

   一 客观处罚条件具有客观性与超过性

   二 客观处罚条件具有实体性与法定性

   三 客观处罚条件具有非专属性与不确定性

  第四节 客观处罚条件的立法介评

   一 德国刑法中的客观处罚条件

   二 日本刑法中的客观处罚条件

   三 我国台湾刑法中的客观处罚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客观处罚条件定位论

  第一节 刑法教义学中的客观处罚条件

   一 犯罪论中的客观处罚条件:犯罪实体要素说

   二 刑罚论中的客观处罚条件:刑罚权发动条件说

   三 二元论中的客观处罚条件:纠结于犯罪论与刑罚论之间

  第二节 客观处罚条件还原论

   一 德国学者的见解

    (一)绍尔(Sauer)的见解:既是构成要件要素,也是违法性要素

    (二)奥托(Otto)的见解:征表结果无价值而提高行为的违法性程度

    (三)雅科布斯(Jakobs)的见解:作为事后溯及的不法条件

    (四)阿图尔·考夫曼(Arthur Kaufmann)的见解:责任主义原则的一种例外

    (五)施魏克特(Schweikert)的见解:基于风险责任(危险责任)的考察

    (六)伯恩曼(Bemmann)的见解:客观处罚条件没有独立存在的空间

    (七)萨克斯(Sax)的见解:基于不法构成要件与法定构成要件之区别的考察

   二 日本学者的见解

    (一)中野次雄的见解:基于犯罪本质的分析

    (二)泉二新熊的见解:基于构成要件的分析

    (三)曾根威彦的见解:基于结果无价值论的分析

    (四)松原芳博的见解:基于可罚的违法性的分析

    (五)堀内捷三的见解:基于可罚责任的分析

  第三节 客观处罚条件独立论

   一 可罚性的含义与内容

    (一)“可罚性”的含义

     1.形式意义上与实质意义上的可罚性

     2.广义与狭义的可罚性

    (二)“可罚性”的内容——“当罚性”与“需罚性”

     1.德国刑法中的当罚性与可罚性

     2.日本刑法中的当罚性与需罚性

     3.本书所理解的当罚性与需罚性

   二 独立的犯罪成立要件说:基于犯罪与刑罚统一的考虑

    (一)德国学者的观点

    (二)日本学者的观点

   三 独立的刑罚权发动条件说:基于犯罪与刑罚分离的考虑

  第四节 走出客观处罚条件的定位困境

   一 客观处罚条件的定位出路

   二 客观处罚条件的类型展开

    (一)纯正的客观处罚条件与不纯正的客观处罚条件

     1.纯正的客观处罚条件

     2.不纯正的客观处罚条件

    (二)外在的客观处罚条件与内在的客观处罚条件

     1.外在的客观处罚条件

     2.内在的客观处罚条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客观处罚条件机能论

  第一节 客观处罚条件的立法机能

   一 贯彻刑事政策的机能

   二 保障法秩序统一的机能

  第二节 客观处罚条件的司法机能

   一 客观处罚条件是一种限制刑罚事由

   二 限制刑事实体处罚范围的机能

    (一)提高了司法人员认定犯罪的门槛

    (二)设置了司法人员发动刑罚的屏障

   三 控制刑事程序追诉的机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客观处罚条件关系论

  第一节 客观处罚条件与犯罪概念

   一 客观处罚条件与构成要件符合性

   二 客观处罚条件与违法性

    (一)构成要件与违法性、有责性之关系

    (二)违法性根据与客观处罚条件之关系

   三 客观处罚条件与责任

    (一)客观处罚条件与责任主义原则的关系论争

    (二)责任主义的含义

  第二节 客观处罚条件与危害结果

   一 客观处罚条件与基本危害结果

   二 客观处罚条件与加重结果

  第三节 客观处罚条件与其他阻却刑罚事由

   一 客观处罚条件与个人的阻却刑罚事由

    (一)客观处罚条件与一身的阻却刑罚事由

    (二)客观处罚条件与个人的撤销(解除、减轻)刑罚事由

   二 客观处罚条件与追诉条件

    (一)客观处罚条件与告诉

    (二)客观处罚条件与追诉时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客观处罚条件启示论

  第一节 我国学者眼中的客观处罚条件

   一 我国学者对客观处罚条件的介绍

   二 我国学者对客观处罚条件的评价

  第二节 我国学者对客观处罚条件的态度

   一 肯定说: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要素

   二 借鉴说:客观超过要素的提倡

   三 否定说:我国犯罪构成没有存在客观处罚条件的空间

   四 本书的立场

    (一)我国刑法存在刑罚意义(纯正)的客观处罚条件

    (二)我国刑法不存在犯罪意义(不纯正)的客观处罚条件

  第三节 客观超过要素中“超过”的规范诠释

   一 义务犯与支配犯概念的提出

   二 义务犯:违法性的根据在于义务违反

   三 支配犯:行为人主观上缺乏对客观超过要素的意志支配

   四 具备客观超过要素犯罪的归责依据

    (一)客观归责依据

    (二)主观归责依据

  第四节 我国刑法中罪量的法律性质

   一 我国刑法中罪量的规定

   二 我国刑法中罪量的法律性质

   三 罪量要素与责任主义

  本章小结

 文前辅文

 附录 追忆在马克昌先生门下求学的日子

1.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克昌主编《外国刑法学总论》(大陆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4.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5.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6.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12卷),法律出版社,2007。

8.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9.储槐植:《刑事一体化》,法律出版社,2004。

10.储槐植:《美国刑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2.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2。

13.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2002年第10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4.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5.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

16.陈兴良:《走向哲学的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

17.陈兴良:《走向规范的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

18.陈兴良:《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1998。

19.陈兴良、周光权:《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0.陈兴良主编《犯罪论体系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1.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2.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

23.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

24.张明楷:《刑法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5.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26.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

27.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8.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9.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0.梁根林主编《犯罪论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1.贾宇主编《刑事违法性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2.陈忠林主编《违法性认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3.黎宏:《刑法总论问题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4.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法律出版社,2000。

35.王安异:《刑法中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之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36.陈家林:《外国刑法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37.何庆仁:《义务犯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8.熊琦:《德国刑法问题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

39.韩忠谟:《刑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0.陈朴生:《刑法专题研究》,三民书局,1983。

41.洪福增:《刑事责任之理论》,台湾刑事法杂志社,1988年印行。

42.洪福增:《刑法之理论与实践》,台湾刑事法杂志社,1988年印行。

43.蔡墩铭主编、甘添贵副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

44.蔡墩铭:《刑法精义》,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5。

45.林山田:《刑法通论》(上册、下册,增订七版),台湾大学法学院图书部,2001。

46.林山田:《刑法各罪论》(修订五版,上下册),台大法学院图书部经销,2006。

47.林山田、许泽天:《刑总要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

48.甘添贵:《刑法之重要理念》,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

49.甘添贵:《体系刑法各论》(第一卷、第二卷,修订再版),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

50.陈子平:《刑法总论》(2008年增修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1.林东茂:《一个知识论上的刑法学思考》(增订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2.柯耀程:《变动中的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53.黄荣坚:《基础刑法学》(第三版,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4.黄荣坚:《刑法问题与利益思考》,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995。

55.黄荣坚:《刑罚的极限》,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999。

56.黄常仁:《刑法总论——逻辑分析与体系论证》(最新增订二版),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57.许玉秀:《当代刑法思潮》,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58.许玉秀:《主观与客观之间——主观理论与客观归责》,法律出版社,2008。

59.林钰雄:《新刑法总则》,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

60.邱忠义:《刑法通则新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

61.余振华:《刑法违法性理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

62.余振华:《刑法深思·深思刑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

63.张丽卿:《刑法总则理论与运用》,神州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

64.张丽卿:《交通刑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

65.李文健:《罪责概念之研究——非难的实质基础》,台湾春风煦日论坛,刑事法丛书系列2,1998年7月初版。

1.〔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德〕贝林:《构成要件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3.〔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6。

4.〔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等:《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5.〔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

6.〔德〕克劳斯·罗克辛:《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第二版),蔡桂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德〕冈特·施特拉腾韦特:《刑法总论Ⅰ——犯罪论》,杨萌译,法律出版社,2006。

8.〔德〕约翰内斯·韦塞尔斯:《德国刑法总论》,李昌珂译,法律出版社,2008。

9.〔德〕格吕恩特·雅科布斯:《行为、责任、刑法》,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0.〔德〕格吕恩特·雅科布斯:《规范·人格体·社会——法哲学前思》,冯军译,法律出版社,2001。

11.〔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分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13.〔日〕西原春夫:《刑法的哲学与根基》,顾肖荣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

14.〔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的理论》,王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15.〔日〕龙川幸辰:《犯罪论序说》,王泰译,法律出版社,2005。

16.〔日〕野村稔:《刑法总论》,全理其、何力译,法律出版社,2001。

17.〔日〕川端博:《刑法总论二十五讲》,余振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8.〔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日本刑法各论》(第三版),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9.〔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新版第2版)、《刑法讲义各论》(新版第2版),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0.〔日〕曾根威彦:《刑法学基础》,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5。

21.松原芳博:《刑法总论重要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22.〔韩〕李在祥:《韩国刑法总论》,韩相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3.〔韩〕徐辅鹤、金日秀:《韩国刑法总论》,郑军男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4.〔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

25.〔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注评版),陈忠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6.〔俄〕库兹涅佐娃、佳日科娃主编《俄罗斯刑法教程(总论)》(上卷·犯罪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27.〔法〕卡斯东·斯特法尼:《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28.〔美〕道格拉斯·N.胡萨克:《刑法哲学》,谢望原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9.〔美〕乔治·P.弗莱彻:《刑法的基本概念》,蒋爱惠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0.〔美〕保罗·H.罗宾逊:《刑法的结构与功能》,何秉松、王桂萍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31.〔美〕H.L.A.哈特:《惩罚与责任》,王勇、张志铭、方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1.储槐植、杨书文:《复合罪过形式探析——刑法理论对现行刑法内容的新法律现象之解读》,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

2.张明楷:《客观超过要素之提倡》,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

3.张明楷:《行政违反加重犯初探》,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4.陈兴良:《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罪量要素——立足于中国刑法的探讨》,载《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秋季号。

5.陈兴良:《定罪之研究》,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6.梁根林:《责任主义原则及其例外——立足于客观处罚条件的考察》,载《清华法学》2009年第2期。

7.冯军:《德日刑法中的可罚性理论》,载《法学论坛》2000年第1期。

8.许发民:《风险社会的价值选择与客观归责论》,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9.周光权:《论主要罪过》,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

10.周光权:《论通过刑法减轻控方责任——兼及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协调》,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1.周光权:《明知与刑事推定》,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2期。

12.周光权:《论内在的客观处罚条件》,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6期。

13.丁英华:《德日犯罪论体系中的可罚性理论》,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4.单广芹、闫格:《日本刑法中的可罚性理论》,载《科学教育家》2007年第12期。

15.左良凯:《论“客观超过要素”之不存在——兼与张明楷教授商榷》,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6.杨书文:《质疑“客观的超过要素”概念》,载《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7.王娜、曹熙:《试论外国刑法中的客观的处罚条件》,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2期。

18.彭泽君:《日本刑法中的可罚的违法性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借鉴》,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6期。

19.徐德华:《犯罪结果与大陆法系客观处罚条件——以我国刑法第129条规定为视角的考察》,载《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11期。

20.刘士心:《犯罪客观处罚条件刍议》,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1.吴海涛:《客观的超过要素比较研究》,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2.李智保:《对“客观的超过要素”的质疑与辩解》,载《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年第1期。

23.张波:《对“客观的超过要素”的质疑——兼谈犯罪的故意》,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4.王钧、李智保:《对“客观的超过要素”的质疑与辩解》,载《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5.陆诗忠:《刍议“客观的处罚条件”之借鉴》,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6.毛冠楠:《“客观的超过要素”相关问题研究——与张明楷教授商榷》,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7.熊琦:《论我国刑法的一个体系性困境——以中德刑法比较为视角》,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8.王钰:《客观处罚条件之提倡——从比较视野切入》,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2010年第2卷,总第22卷),法律出版社,2010。

29.张旭、王勇:《我国刑法中的罪过形式理论再分析——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为视角》,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0.胡东飞:《“复合罪过形式”概念质疑——以对滥用职权罪为视角》,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6期。

31.何立荣:《犯罪结果概念探析》,载《学术论坛》2000年第4期。

32.周铭川、黄丽勤:《论丢失枪支不报罪之限制处罚范围要素》,载《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33.郭立新、李金明:《大陆法系国家违法性理论初探》,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4.李立景:《论告诉才处理的法律定位》,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3期。

35.欧锦雄:《“复合罪过形式”质疑》,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5期。

36.王安异、毛卉:《我国刑法理论中的复杂罪过研究》,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6期。

37.陈清浦、郭亚:《刑法中的严格责任若干问题研究》,载《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8.韩哲:《丢失枪支不报罪的客观可归责性分析》,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法律出版社,2007。

39.韩哲:《关于丢失枪支不报罪主观罪过形式的探讨》,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5期。

40.林维:《刑法归责构造的欠缺——以丢枪不报罪为中心》,载《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1999年年会论文》。

41.〔德〕雅科布斯:《罪责原则》,许玉秀译,载《刑事法杂志》第40卷第2期。

42.〔德〕许遒曼:《刑法上故意与罪责之客观化》,郑昆山、许玉秀译,载《政大法学评论》第50期。

43.〔德〕骆克信:《客观归责理论》,许玉秀译,载《政大法学评论》第50期。

44.〔日〕松原芳博:《客观的处罚条件》,王昭武译,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5.黎宏:《论“客观处罚条件”的若干问题》,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6.许玉秀:《刑法的任务——与效能论的一次小小的对话》,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47卷第2期。

47.许玉秀:《当代刑法理论之发展》,载王兆鹏主编《当代刑法学之理论与发展——蔡墩铭教授荣退感念专辑》,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48.王容溥:《法秩序一致性与可罚的违法性》,载《东吴法律学报》2008年第10期。

49.黄常仁:《沧海旧法——论聚众斗殴罪》,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44卷第2期。

50.王皇玉:《德国法上关于艾滋病传染问题之刑法评价》,载《月旦法学》2001年第73期。

51.吴丽琪:《德国刑法之妨害名誉罪》,载《辅大法学》1991年第10期。

52.薛智仁:《聚众斗殴罪之研究》,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44卷第4期。

53.《论可罚性阶层的确立——一种刑法刑事政策化进路》,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54.黑静洁:《客观处罚条件之理论辨析——兼论客观处罚条件理论在中国刑法中的定位》,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7期。

55.黑静洁:《客观处罚条件之理论梳理与中国语境下的审视》,载《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第4期。

56.郭晓红:《规范构成要件要素视野下的“数额较大”——以盗窃罪数额的认识错误为视角》,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9期。

57.王钰:《对客观处罚条件性质的历史性考察》,载《清华法学》2012年第1期。

58.余双彪:《论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情节严重”》,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8期。

59.王骏:《违法性判断必须一元吗?——以刑民实体关系为视角》,载《法学家》2013年第5期。

60.涂龙科:《犯罪论中数额的地位》,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4期。

61.张小虎:《论处罚条件理论及其形态消解》,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62.魏汉涛:《“个人解除刑罚事由”制度探究》,载《法商研究》2014年第4期。

63.屈学武:《中国刑法上的罪量要素存废评析》,载《政治与法律》2013年第1期。

64.王莹:《情节犯之情节的犯罪论体系性定位》,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3期。

65.柏浪涛:《构成要件符合性与客观处罚条件的判断》,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6期。

66.王强:《罪量因素:构成要件要素抑或处罚条件》,载《法学家》2012年第5期。

67.张振山:《狭义客观处罚条件论》,载《刑事法评论》(第2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8.王俊:《客观处罚条件视域中的交通肇事罪研究》,载《北大法律评论》(2012第13卷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9.王俊:《客观处罚条件的一个理论回归——兼论刑事政策学与刑法教义学的关系》,载《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2年第1期。

70.刘军:《当罚、可罚与要罚:犯罪构造客观要件的逻辑递进》,载《政法论丛》2014年第5期。

71.王昭振:《刑法中定量因素的故意规制研究——“客观超过要素”理论的再诠释》,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5期。

72.王昭武:《法秩序统一性视野下违法判断的相对性》,载《中外法学》2015年第1期。

1.许恺哲:《客观处罚条件之研究》,台湾成功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2。

2.依智麒:《论犯罪行为应罚性——以刑法第一八五条之三为例》,中国文化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8。

3.薛智仁:《参与群殴行为之处罚基础与立法》,台湾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

4.陈凯翔:《肇事逃逸行为之犯罪化依据——自“应罚性”角度出发》,中国文化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8。

5.王明伟:《赌博行为应刑性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9。

6.高艳东:《刑事可罚根据论纲》,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张丽:《论刑罚对犯罪的制约》,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8.张晶:《风险刑法初论》,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

2.冯军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黄道秀译:《俄罗斯刑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许玉秀主编《新学林分科六法·刑法》,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5.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顾肖荣、郑树周译校,上海翻译出版社公司,1991。

1.松原芳博:《犯罪概念与可罚性——客观处罚条件和一身的排除处罚事由》,成文堂,1996。

2.松原芳博:《客观处罚条件的走向——与盖斯纳的“客观的处罚条件与责任主义的调和可能性”相接》,载《宫泽浩一先生古稀祝贺论文集》(第2卷),2000。

3.松原芳博:《破产犯罪的不法构造与成立要件——以实行行为与破产宣告确定之间的事实上的牵连关系为中心》,载《樱井孝一先生古稀祝贺·破产法学的轨迹与展望》,2001。

4.松原芳博:《构成要件与客观的处罚要件》,载《现代刑事法》第66号,2004。

5.松原芳博:《犯罪结果与刑法规范》,载《三原宪三古稀祝贺论文集》,2002。

6.松原芳博:《欺诈破产罪中不利益处分行为与破产宣告(确定)之间的关系》,载《九州国际大学法学论文集》第5卷第1~2号,1999。

7.浅田和茂:《客观的处罚条件》,载西田典之、山口厚、佐伯仁志编《新·法律学的争点系列·刑法的争点》,2007。

8.曾根威彦:《处罚条件》,载〔日〕阿部纯二等编《刑法基本讲座》(第2卷),东京法学书院,1994。

9.曾根威彦:《处罚条件与不法构成要件机能》,载曾根威彦《刑事违法论的研究》,成文堂,1998。

10.堀内捷三:《责任主义与客观处罚条件》,载平场安平、平野龙一等编《团藤重光博士古稀祝贺论文集》(第2卷),有斐阁,1984。

11.佐伯千仞:《客观的处罚条件》,载佐伯千仞《刑法中的违法性理论》,1974。

12.斋藤诚二:《客观处罚条件之备忘录(一)》,载《成蹊法学一号》(第1号),1969。

13.中村晃兆:《客观的可罚条件论批判》(一),载《法律论丛》第33卷第4期,1959。

14.北野通世:《客观处罚条件》(一),载《山形大学纪要》第24卷1号,1993。

15.北野通世:《客观处罚条件》(二),载《山形大学纪要》第25卷1号,1994。

16.北野通世:《客观处罚条件》(三),载《山形大学纪要》第25卷2号,1995。

17.北野通世:《客观处罚条件》(四),载《山形大学纪要》第26卷1号,1996。

18.北野通世:《客观处罚条件》(五),载《山形大学纪要》第26卷2号,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