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儒道研究(第二辑)图书

SSAPID:101-5737-7030-09
ISBN:978-7-5097-6863-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深入研究儒家和道家的义理和发展史,探讨儒家和道家在历史上彼此影响的过程与以及对于各自思想形态的影响,儒家道家思想的现代演化,儒道思想对于现代文明的意义,以及儒教和道教的相关理论问题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卢国龙
编 辑:袁清湘;韩莹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中国哲学

 儒学研究

  柏格森生命哲学与现代新儒家道德哲学

   一 柏格森生命创化学说与现代新儒家道德本体论

   二 柏格森自我论与现代新儒家道德主体论

   三 柏格森直觉主义与现代新儒家道德方法论

  析论谢幼伟的孝道论

   前言

   一 简介谢幼伟先生的学思

   二 对英哲罗素误解儒家孝道之批评

   三 论孝与中国社会

   四 孝治与民主

   五 论孝道的实践

   六 余论

  由“天人关系”看先秦儒家的生态思想

   一 自然天道观的初步建立

   二 自然天道观的哲学化

   三 “天人相分”的天道观

   四 先秦儒家生态思想价值所在

  姓氏与社稷关系考辨

 道家与道教

  正言若反:《道德经·绝圣弃智章》释义

   (一)

   (二)

   (三)

   (四)

   (五)

  张三丰生卒年代考及生平考

   张三丰生卒年代考

    一 关于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的考证

    二 驳斥上述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的考证

    三 关于张三丰为宋末元初人的考证

   张三丰生平考

    一 出生于宋末元初

    二 入仕出世于元朝

    三 逝世于元末明初

    四 享誉于有明一代

    五 衍传结集于清代

  《修真图》道教修炼思想浅析

   一 《修真图》所体现的内丹术思想

   二 《修真图》所体现的“存思术”思想

   三 存思术与内丹术的糅合

   四 结论

 儒教信仰

  从半神到人到神:儒家圣人观的演变*

   一 半神半人:孔子的圣人观

   二 人伦之至:孟荀的圣人观

   三 圣人通天:汉儒的圣人观(上)

   四 神道设教:汉儒的圣人观(下)

   结论:从神灵走向神圣

  段正元对《大学》的现代诠释

   一 《大学》的作者、年代与主旨

   二 段正元讲《大学》

    (一)段正元与道德学社

    (二)段正元谈《大学》的作者、时代与主旨

    (三)段正元对程朱诠释《大学》的批评反思

    (四)《大学》之学——大人之学

    (五)《大学》之道——先后合一、天人一贯、性命双修之道

    (六)《大学》之道——实行实践之道

    (七)《大学》之道——下学上达,超凡入圣之道

    (八)《大学》之道——合三教,统万教

   结语

 儒教重建与儒教发展

  梁启超和孔教运动

  儒教形态的历史演变与现代模式建构

   一 儒教形态的历史演变

    (一)儒教的“上古形态”

    (二)儒教的“封建形态”

    (三)儒教的抽象形态

     1.孔子述作六经

     2.孔子代天立言

    (四)儒教的大一统形态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儒教国家的定型

     2.纬书——儒教经学的“通神解释”

     3.《白虎通义》——大一统儒教国家的最高法典

   二 儒教“现代形态”的早期探索

    (一)“中体西用”的儒教主张

    (二)康有为的宗教改革思想

    (三)儒教“现代形态”的雏形——孔教会

    (四)“儒教非教论”的流毒

   三 儒教“现代形态”的模式建构

    (一)蒋庆“重建儒教的构想”

    (二)周北辰“儒教现代改制的构想”

    (三)深圳孔圣堂——儒教的现代改制实践与模式建构

     1.道场模式

      (1)华夏儒庙

      (2)孔圣堂

      (3)公共祠堂

      (4)家庭神位

     2.组织模式

     3.礼乐模式

     4.宣教模式

     5.教育模式

     6.企业模式

     7.经济模式

  复兴中华圣儒教 实现大同梦中国

   一 为什么要复兴儒教

    1.儒教是中华文化之“根”

    2.儒教信仰严重缺失

    3.历史呼唤儒教复兴

   二 怎样复兴儒教

    1.普及“五经”,正本清源讲清楚

    2.培植德本,孝治天下民和睦

    3.礼乐教化,移风易俗有秩序

    4.兴建庙堂,请回上帝正信仰

    5.同心同德,小康中国梦大同

   三 复兴儒教的历史意义

 乡村儒学与乡村建设

  乡村儒学的缘起与意义

   一 乡村儒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 重建现代乡村儒学传播体系

    (一)建立定期化的乡村儒学讲堂

    (二)构建完整的乡村儒学传播体系

   三 乡村儒学实验的初步效果

   四 反思与前瞻

  重建中国社会新组织构造

   一 从事乡村建设之缘由与目的

    (一)乡村建设运动之缘起

    (二)不满于乡村建设运动之现状

    (三)相同之问题:梁漱溟与毛泽东不同之选择

    (四)从事乡村建设运动之目的

   二 新团体生活——乡村组织

    (一)传统社会之乡约及其补充改造

    (二)从理性求组织——乡农学校

  泗水县北东野村乡村儒学发展情况调查

   一 北东野村乡村儒学普及的背景

    (一)当代儒学所面临的形势

    (二)尼山圣源书院乡村儒学教育的成果和挑战

   二 对北东野村乡村儒学的调查和结论

    (一)对于乡村儒学课程的体验

    (二)对于北东野村村民学习儒学状况的考察

   三 对北东野村的基督教调查和结论

    (一)对于圣水峪镇基督教活动的体验

    (二)对基督徒村民的走访

   四 北东野村儒学和基督教发展的比较和结论

 三教关系

  近代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儒释道的冲击

   一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与传教自由

   二 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及宗教文化的冲突

   三 基督宗教对儒、释、道三教的冲击及其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激发

  出世与入世之间:净明道的援儒入道思想

   前言

   一 忠孝之本

    1.儒家伦理之忠孝观念

    2.道教修行之忠孝观念

   二 正心净明

   三 出世与入世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