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55

中国慈善捐赠机制研究图书

Mechanisms of Charitable Donations in China

SSAPID:101-5715-7978-67
ISBN:978-7-5097-721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针对现行中国慈善捐赠机制的功能特征、内在要素及相互关系、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等进行梳理研究,并开展实地调查和个案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对策,此外书中引进国外经验的介绍对于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作 者: 高鉴国
编 辑:谢蕊芬;佟英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前言

 作者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主题

  第二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 慈善与慈善组织

    (一)“慈善”的定义

    (二)慈善组织

   二 捐赠、受赠与受益

    (一)捐赠与捐赠者

    (二)受赠与捐赠对象

    (三)受益与受益方

   三 慈善捐赠机制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慈善捐赠状况研究

    (一)慈善捐赠发展动态

    (二)对慈善捐赠主体与中介机构的研究

    (三)对慈善捐赠法规与政策的研究

    (四)对慈善捐赠文化的研究

   二 慈善捐赠机制研究

    1.慈善捐赠机制的研究对象

    2.社会文化机制

    3.政策与制度机制

    4.组织运行机制

    5.激励机制

   三 对国外慈善捐赠的研究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途径

   一 慈善捐赠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交换理论

    (二)资源依赖理论

    (三)“国家—社会”理论

    (四)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

   二 分析框架

   三 研究方法

  第五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一 捐赠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二 捐赠中介组织与行为特征

   三 影响慈善捐赠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四 慈善募捐与救助方式

   五 中国慈善捐赠机制发展趋势

   六 西方国家慈善捐赠机制

 第二章 捐赠主体及其行为方式

  第一节 政府机关捐赠

   一 政府机关捐赠现状

    (一)部门财政转支

    (二)个体成员的集体捐赠

   二 政府机关捐赠特征

    (一)捐赠转送途径

    (二)动员机制

  第二节 企业捐赠

   一 企业捐赠现状

    (一)企业是社会捐赠的主体

    (二)表现形式与指向领域

     1.表现形式多样化

     2.指向领域

    (三)不同类型企业的捐赠水平

     1.民族企业的捐赠在社会捐赠总额中占主要部分

     2.国有大型企业在大额捐赠方面处于领军者的地位

     3.民营企业逐渐成为中国慈善捐赠的中坚力量

     4.外资企业更注重从参与和管理角度进行慈善捐助

   二 企业捐赠特征

    (一)捐赠动机由外力推动向内生动力转变

    (二)捐赠途径

     1.间接捐赠

     2.直接捐赠

    (三)动员与组织机制

     1.政府动员

     2.慈善组织劝募

     3.企业捐赠战略化与内部动员

  第三节 个人捐赠

   一 个人捐赠现状

    (一)基本状况

    (二)个人捐赠的积极变化

    (三)参与形式与指向领域

     1.参与形式多元化

     2.指向领域以救灾为主

   二 个人捐赠特征

    (一)捐赠转送途径相对集中

    (二)组织动员过程的单位化、社区化

    (三)个人捐赠的激励机制不足

  第四节 个体捐赠活动调查——以“慈心一日捐”广场活动为例

   一 调查背景与样本情况

   二 慈善捐赠者的认知与行为特征

    (一)社会公众中蕴藏着慈善公益意识和热情

    (二)民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

    (三)单位传达依然是捐款信息的主要来源

    (四)捐款指向更多侧重灾害或突发性事件、扶贫、残疾以及教育等领域

    (五)捐款人更愿意把钱直接捐给受助人或倾向于选择慈善机构作为募捐中介组织

   三 影响个体捐赠的因素

    (一)慈善机构公信力的高低对公众捐赠行为有重要影响

    (二)捐款数量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三)不同募捐场所和劝募方式适合不同对象

  第五节 SARS危机中慈善捐赠的特点与动机

   一 SARS危机中的慈善救助特点

    (一)明确社会捐赠的接收渠道

    (二)制定抗击SARS危机的特定捐赠条例

    (三)促使捐赠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二 SARS危机中的捐赠动机分析

    (一)同情与善爱

    (二)崇敬与钦佩

    (三)责任与支持

    (四)利益与公关

    (五)从众与服从

  第六节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捐赠中介机构及其行为特征

  第一节 慈善捐赠中介组织类型与发展状况

   一 慈善中介组织的类型

   二 慈善基金会类型及发展现状

    (一)公募基金会

    (二)私募基金会

  第二节 慈善基金会的组织运行机制

   一 资金筹募机制特征

    (一)多方联动、以基金制为依托的大额捐赠机制

    (二)以行政化手段为主导、市场化力量相结合的劝募方式

    (三)有限的经营收入与基金增值

   二 支出流向特征

    (一)以行政意志为主导到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使用机制

    (二)教育优先的常态化机制与救灾为主的应急性机制

    (三)以项目运作为载体的救助流向机制

  第三节 SD慈善总会运作机制的个案分析

   一 SD慈善总会组织机制

    (一)组织性质和使命描述

    (二)组织结构——双重属性

   二 管理机制

    (一)对组织成员的职责管理和激励管理

    (二)由政府场域到慈善场域转化带来的角色转变

   三 筹资机制

    (一)善款结构

    (二)筹款方式

    (三)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四 资源分配和使用机制

    (一)支出比例

    (二)财务报告

    (三)项目运作过程中的资源分配方式

   五 小结

  第四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筹资机制探究——以SD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例

   一 组织机制

    (一)组织性质与指向领域

    (二)组织结构

   二 筹资来源

    (一)个人

    (二)企业

    (三)私人基金会

   三 基于社会资本的筹资机制

    (一)作为筹资基础的信任

     1.以情感为基础的信任

     2.对大学良好形象的认可

     3.因个人魅力产生的信任

     4.以制度为基础的信任

     5.基于基金会信息披露形成的公信力

    (二)作为筹资平台的社会网络

     1.以校友为主体的网络

     2.以企业为主体的网络

     3.二级院系合作网络

     4.以公众为主体的社会参与网络

    (三)作为筹资保障的互惠规范

     1.作为非营利机构的政策和法规优惠

     2.对二级院系的激励性规范

     3.对捐赠者的鸣谢规范

   四 小结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影响慈善捐赠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分析

  第一节 文化因素

   一 影响慈善捐赠的传统文化因素

   二 影响捐赠行为的慈善意识

    (一)内在动机的多样性

    (二)意识结构的层次性

   三 中国慈善意识的现状

   四 提升慈善意识的主要途径

    (一)公共政策途径

    (二)文化倡导途径

  第二节 经济因素

   一 经济水平与慈善捐赠

    (一)慈善资源差异分布

    (二)慈善组织发育程度不一

    (三)慈善捐赠总量的地区差异

    (四)个人经济实力对捐赠的影响

   二 经济利益因素的驱动与影响

    (一)慈善组织的效益

    (二)企业的利益

    (三)个人的利益

   三 促进慈善捐赠发展的利益回馈途径

  第三节 税收因素

   一 税收对企业捐赠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

   二 税收对个人捐赠的影响

    (一)个人捐赠的税收政策

    (二)个人捐赠税收激励政策不足

   三 税收对非营利组织接受捐赠收入的影响

    (一)推动非营利组织接受捐赠税收优惠的因素

    (二)非营利组织享有慈善捐赠税收优惠的障碍

   四 公益性捐赠税收激励政策的落实和完善

  第四节 内外监督机制

   一 政府监管

    (一)现有监管体制及监管成效

     1.法律规章监督

     2.行政监管

    (二)政府监管机制的促进因素

     1.政府对发展慈善事业日益重视

     2.慈善事业规章渐趋完善

    (三)现存监管问题及改进方向

     1.相关监管法律规章有待完善

     2.缺乏客观全面的监管,审计监管效率低

     3.事后监督形式为主,缺乏全程监管保障

   二 社会监管

    (一)国内现有监管方式及其效力

     1.公众舆论监督

     2.媒体监督

     3.第三方组织监督

    (二)促进社会监督的有利因素

     1.舆论关注与新媒体技术的介入

     2.民间监督力量的不断壮大

    (三)主要困难与挑战

     1.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监督

     2.媒体监督的客观真实性面临挑战

   三 慈善组织自律

    (一)现有自律途径及效果

     1.理事会监管

     2.借助信息披露平台进行组织自律

     3.引入“第三方”内部监督

     4.行业性监督

    (二)慈善组织自律的推动力

    (三)现存的不足与挑战

   四 慈善捐赠事业多维监管体系的建立

  第五节 社区促进机制

   一 个案概况

   二 社区促进机制的机理与维度

    (一)参与机制

    (二)激励机制

    (三)约束机制

    (四)宣传机制

   三 社区慈善捐赠的特征

    (一)互益性与公益性的统一

    (二)对村庄基层政权组织的高度依赖

    (三)社区精英的“影响效应”

   四 小结

  第六节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慈善募捐方式及创新

  第一节 现代募捐的方式

   一 联合募捐、合作募捐与独立募捐

   二 慈善基金募捐与项目化募捐

    1.慈善专项基金

    2.慈善微基金

    3.项目化募捐

   三 参与式劝募与非参与式劝募

    1.步行筹款(walkathon or walk-a-thon)

    2.“爱心罐”灵活募捐活动

    3.筹款晚会

    1.电子公益

    2.捐赠热线

    3.手机短信筹款

    4.银行卡筹款

    5.数据库(直邮)筹款

   四 政令性募捐和关系募捐

    1.政令性募捐

    2.关系募捐

  第二节 募捐方式的改进

   一 募捐市场的变化

    (一)捐赠资源不断丰富

    (二)捐赠渠道便捷化

    (三)引入现代营销理念

    (四)募捐市场出现竞争

   二 针对企业的募捐

    (一)注重关系培养,满足捐赠需求,契合企业营销宗旨

    (二)分阶段劝募,开发慈善项目,实现企业和慈善共赢

   三 针对个体捐赠者的募捐

    (一)企业家、知名人士、明星等群体:“中国式精英募捐”

    (二)中产阶级群体:可持续的“募捐链”模式

    (三)网络群体:网络募捐模式

    (四)分散群体:“激励募捐”或“有奖募捐”方式

   四 募捐中的策略

    (一)正确的心理定位

    (二)不可或缺的情感因素

    (三)人际传播

    (四)适当的补偿回馈

  第三节 募捐方式的创新机制

   一 慈善资金管理方式多元化

   二 募捐财产类型多样化

   三 募捐信息公开化

   四 捐赠者档案管理现代化

   五 募捐工作队伍专业化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

   一 以组织为中心向以捐赠者为中心转变

   二 募捐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 无差别募捐向分众募捐转变

   四 募捐策略化

 第六章 慈善救助方式及创新

  第一节 慈善救助方式概述

   一 慈善救助主体与途径

    (一)救助主体

    (二)救助途径

     1.现金救助

     2.实物救助

     3.服务救助

   二 慈善救助的主要领域

    1.教育救助

    2.贫困救助

    3.医疗救助

    4.灾害救助

   三 慈善救助项目

    (一)慈善项目的开展情况

    (二)慈善项目的实施效果

    (三)慈善项目特点

   四 慈善救助资金流向分析

    (一)不同受赠主体接收救助资金情况

    (二)救助资金流向各个领域情况

  第二节 慈善救助方式的改进

   一 从救助主体上,民间力量逐步增强

    1.慈善组织数量迅速增加

    2.慈善组织运作模式转化与改进

    3.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二 从救助途径上,项目开展形式得到优化

   三 从救助结构上,救助形式多元化

   四 从救助机制上,社区慈善得到初步发展

  第三节 慈善救助方式的创新机制

   一 目前慈善救助事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公益慈善组织自身能力与承担的社会责任仍不相适应

    (二)救助形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救助资源分配不均

    (四)网络个体捐助需要规范

   二 创新慈善救助方式的任务与方向

    (一)增强慈善救助意识

     1.加强慈善文化的宣传,培育浓郁的慈善氛围

     2.加强慈善文化教育

    (二)优化慈善救助结构

     1.促进救助资源在受助者与各领域间的合理分配

     2.促进救助实践发展的层次化与多元化

    (三)深化社区慈善救助机制

    (四)提高慈善救助的专业化水平

     1.加强慈善工作者的人才队伍建设

     2.促进慈善工作的职业化

   三 国外慈善救助的经验与启示

    (一)美国的慈善救助模式——民间主导型

    (二)英国的慈善救助模式——官民合作型

    (三)对中国的启示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中国慈善捐赠机制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捐赠格局发展趋势

   一 慈善捐赠快速增长,发展空间依然广阔

   二 现代慈善捐赠主体格局正处在发育阶段

   三 捐赠领域趋向多元化,发展型捐赠增多

  第二节 组织管理机制发展趋势

   一 由“偏紧”走向“宽松”

   二 由“条块分割”走向“综合协调”,强调多元治理

  第三节 监督透明机制发展趋势

   一 初步建立起慈善捐赠组织评估机制

   二 逐步建立与完善慈善捐赠公开透明机制

  第四节 募捐机制发展趋势

   一 募捐筹资方式的多元化与市场化

   二 募捐筹资方式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第八章 西方慈善捐赠机制的基本模式与特点

  第一节 慈善捐赠概况

   一 基本现状

   二 捐赠行为特征

   三 捐赠收入对慈善组织的重要性

  第二节 社会基础与个人动机

   一 宗教价值与组织

   二 重视生前成就的文化传统

   三 志愿组织为基础的公共参与

   四 多元化的捐赠动机

  第三节 税收制度

   一 捐赠税收减免

   二 慈善组织的免税资格

   三 税收作为激励机制

  第四节 组织运行机制

   一 基金组织的分类操作

   二 筹款组织的分工动员系统

    1.独立筹款组织

    2.联合筹款机制

    3.商营公益筹款组织

   三 筹款事业的职业化

   四 多样化的募捐策略与手段

  第五节 管理与监督机制

   一 健全的法制与法治体系

   二 高效的政府监管职能

   三 信息公开与公众监督

   四 慈善组织的分类操作与内部治理

  第六节 总结与讨论

 后记

 索引

〔美〕巴奈特·巴伦:《美国非盈利部门的共同治理》,载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美〕贝奇·布查特·阿德勒:《美国慈善法指南》,NPO信息咨询中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贝希·布查尔特·艾德勒、大卫·艾维特、英格里德·米特梅尔:《通行规则:美国慈善法指南》,金锦萍等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美〕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美〕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吴振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美〕菲利普·科特勒、南希·李:《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公益事业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姜文波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美〕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美〕莱斯特·M.萨拉蒙:《第三域的兴起》,李亚平、于海编选《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角》,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美〕马克·T.布雷弗曼、诺曼·A.康斯坦丁:《慈善基金会和评估学:有效慈善行为的环境和实践》,陈津竹、刘佳、姚宇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版。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美〕乔尔·J.奥罗兹:《基金会工作权威指南:基金会如何发掘、资助和管理重点项目》,孙韵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美〕图洛克:《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学》,范飞、刘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托马斯·西尔克主编《亚洲公益事业及其法规》,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主译,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亚瑟·C.布鲁克斯:《谁会真正关心慈善》,王青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慈善事业研究中心:《2001—2011中国慈善发展指数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陈漭:《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陈旭清主编《公益模式创新与挑战:非公募基金会社会参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戴志敏、石毅铭、蒋绍忠等:《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邓国胜等:《民间组织评估体系:理论、方法与指标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丁元竹主编《问责性、绩效与治理——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治理状况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杜红波、高鉴国主编《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

郭国庆:《现代非营利组织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郭健:《社会捐赠及其税收激励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郭于华等:《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探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中国民间组织评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基金会中心网、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编《中国基金会透明度发展研究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李芳:《慈善性公益法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李韬:《沉默的伙伴——美国现代慈善基金会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林伟贤、魏炜:《慈善的商业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刘京主编《2003—2007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刘京主编《2008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刘京主编《2009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刘京主编《2010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

刘京主编《2011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版。

刘京主编《2012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版。

刘京主编《2013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年版。

刘太刚:《非营利组织及其法律规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刘忠祥主编《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卢汉龙主编《慈善:关爱与和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卢咏:《公益筹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吕氏春秋·察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马伊里、杨团主编《公司与社会公益》,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孟志强、彭建梅、刘佑平主编《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版。

彭建梅、刘佑平主编《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版。

齐炳文主编《民间组织:管理·建设·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单忠东主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施昌奎:《北京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苏力、葛云松等:《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孙立平等:《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孙伟林、刘忠祥主编《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陶传进:《社会公益供给——NPO、公共部门与市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佟丽华、白羽:《和谐社会与公益法:中美公益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王建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释:兼论我国现行非政府组织法律的冲突与选择》,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名主编《中国NGO研究2001——以个案为中心》,联合国区域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6月版。

王名等编著《美国非营利组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王粤、黄浩明主编《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王振耀主编《现代慈善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吴冠之编著《非营利组织营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萧美娟、林国才、庄玉惜:《NGO市场营销、筹募与问责:理论与操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解锟:《英国慈善信托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徐家良、廖鸿主编《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评估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徐麟主编《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徐宇姗:《论基金会:中国基金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杨团、葛道顺主编《公司与社会公益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杨团、葛道顺主编《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张兵武:《公益之痒——商业社会中如何做公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张梦中、马克·霍哲、胡象明、董克用主编《中国公共管理评论——公共管理的机遇与挑战》,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赵海林:《从行政化到多元化:慈善组织运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赵磊:《公益信托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郑功成、张奇林、许飞琼:《中华慈善事业》,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法制出版社编《赠与合同文本及相关法律规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3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社会服务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13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年版。

钟宏武:《慈善捐赠与企业绩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周志忍、陈庆云主编《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Friedman,Michael Jay:《美国民间慈善捐款新趋势》,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美国参考》2006年8月2日,http://usinfo.state.gov/mgck/Archive/2006/Aug/02-564499.html。

〔美〕Mike,Spector:《美国慈善捐赠额创新高》,《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2008年6月25日。

〔美〕黛博拉·斯米尔等:《同情与冷静:审慎思考特定和统计受害人对捐赠的影响》,选自《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第102卷第2期。

艾若:《关于公募非公募基金会比较》,http://wenku.baidu.com。

安体富、王海勇:《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国际比较与改革取向》,《地方财政研究》2005年第12期。

安晓露:《美国的文化与慈善业》,《学习月刊》2014年第11期。

包颖:《公益捐赠的税收“玻璃门”该破一破》,《中国社会报》2014年3月10日。

《财经》综合报道:《2010年美国人均慈善捐款706美元,总额2909亿美元》,财经网,http://http://overseas.caijing.com.cn/2011-09-27/110875992.html/。

才让多吉:《台湾惩处网络募捐个案救助启示》,《南方都市报》2013年9月22日。

蔡宁、田雪莹:《企业协同NPO与竞争优势的研究——基于网络的视角》,《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2期。

蔡勤禹、江宏春、叶立国:《慈善捐赠机制述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蔡勤禹、张家惠:《我国企业慈善发展现状与前瞻》,《文化学刊》2008年第3期。

曾桂林:《近20年来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曾桂林:《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史研究概述》,《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

常思亮:《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的路径依赖分析》,《教育与经济》2010年第1期。

陈成文、谭娟:《税收政策与慈善事业:美国经验及其启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6期。

陈东利、邵龙宝:《当下中国慈善文化困境与原因探析》,《兰州学刊》2011年第11期。

陈恩美:《〈公益事业捐赠法〉缺陷评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陈宏辉:《战略性慈善捐赠探析》,《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2期。

陈伦华、莫生红:《从问卷调查看我国公民的慈善价值观》,《现代经济》2007年第10期。

陈勤、陈毅:《慈善组织社会营销与个人公益消费动机研究综述》,《人类工效学》2007年第1期。

陈胜蓝、吕丹、刘玮娜:《激烈竞争下的公司捐赠“慈善行为”抑或“战略行为”——来自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经验数据》,《证券市场导报》2014年第5期。

陈天祥、姚明:《个人捐赠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广州市的问卷调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陈新春:《开发我国个人慈善的途径初探》,《当代经济》2009年第19期。

陈烨、高淑敏:《企业捐赠行为的动机及财务影响》,《企业导报》2013年第3期。

陈瑜:《试论美国慈善组织监管机制》,《兰州学刊》2012年第11期。

陈玉梅:《中美慈善事业比较研究》,《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陈玥、唐靖:《中国捐赠文化的现状及对策》,《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陈泽文:《社会资本视角下浙江省“富人治村”现象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陈支武:《企业慈善捐赠的理论分析与策略探讨》,《当代财经》2008年第4期。

陈志琴、俞光虹、周玲:《影响中美高校募捐的社会因素比较》,《高教探索》2005年第5期。

程芬:《“中国股捐第一人”牛根生到底捐了多少钱?》,《公益时报》2006年3月14日。

程介明:《大学筹款与捐赠文化》,《上海教育》2005年07A期。

代桂云:《青岛市慈善总会:打造慈善微基金品牌,开创慈善捐助新局面》,中国政协新闻网,http://cppcc.people.com.cn/n/2013/0310/c34948-20735565.html。

邓国胜:《个人捐赠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

邓国胜:《中国NGO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中国NGO研究》2011年第3期。

丁美东:《个人慈善捐赠的税收激励分析与政策思考》,《当代财经》2008年第7期。

董煜坤:《美国2013年大额捐款达34亿美元 脸谱老板最慷慨》,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

樊丽明、郭健:《国外社会捐赠税收政策效应研究述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7期。

房珊:《2006年中国慈善事业研究综述》,《学海》2007年第3期。

付园园、关叶萍:《美国高等学校捐赠资金管理体制探究及启示》,《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甘泉、刘翔霄:《慈善救助分配不均调查:有项目不缺钱缺患者》,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2014-11-06/082531103043.shtml/。

高功敬:《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现状、困境及政策思路》,《济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高卉:《嵌入性制度:美国慈善基金会的运行机制探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高鉴国、高功敬:《一个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历程——“牛群裸捐”案例分析》,载杜红波、高鉴国主编《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

高鉴国:《美国慈善捐赠的组织运行机制》,《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4期。

高力克、杨琳:《慈善中的社会与政府:温州与常州慈善模式比较》,《浙江学刊》2014年第5期。

高瑞立:《未来的新型公益筹款模式——数据库(直邮)筹款》,《社会与公益》2012年第12期。

葛道顺:《我国企业捐赠的现状和政策选择》,《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3期。

耿云:《西方国家慈善理念的嬗变》,《中国宗教》2011年第12期。

龚明聪:《个人捐赠的模型与制度分析》,《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2期。

龚韵、陈纲:《浅析我国当代慈善事业的法律构建》,《法与实践》2008年第3期。

郭鸿:《诺基亚与北京移动联手抗非典》,《国际商报》2003年5月26日第8版。

郭建:《社会捐赠运行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2009年第7期。

郭佩霞:《推动慈善捐赠的税收激励与政策完善》,《税收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郭婉君、刘恩允:《中美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环境比较研究》,《临沂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郭霞、迟爱敏:《我国捐赠文化运行的平台分析》,《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第11期。

郭霞:《捐赠文化缺失的社会环境创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2012年GDP(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核实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1/t20140108_496941.html。

《国家统计局: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1-20/。

韩冰:《国务院:落实捐赠减免税政策 增强慈善组织公信力》,《每日经济新闻》2014年10月30日第3版。

韩建军:《美2006年慈善捐助创纪录》,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6/26/content_6289796.htm/。

何光喜:《被动的自愿:对四城市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多因素分析》,载孙立平等编《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何汇江:《慈善捐赠的动机与行为激励》,《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何兰萍、陈通:《关于当前发展慈善事业的几点思考》,《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何卫卫:《准行政化——我国慈善组织运作的策略选择》,《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4期。

何艳玲:《街区组织与街区事件——后单位制时期中国街区权力结构分析框架的建立》,《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何忠洲:《地方政府的爱心之困》,《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8月20日。

洪江、张磊:《私人慈善捐赠的经济学分析》,《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侯江江、徐明祥、张侃侃:《基于网络的非营利组织募捐模式研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胡润研究院:《5·12抗震救灾民营企业捐赠报告》,2008年5月20日。

胡卫萍、刘婷婷:《保障我国社会公益捐赠机制顺利运行的思考》,《老区建设》2008年第12期。

黄丹、姚俭建:《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战略路径探讨》,《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黄浩明:《加强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黄家瑶:《社会责任视野下的企业慈善捐赠分析》,《东方论坛》2011年第1期。

黄少宏:《公务员将不得在社会组织中兼职》,《南方日报》2014年12月3日。

黄西谊:《英国慈善及其创新》,载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霍淑红:《20世纪以来美国慈善基金会对外援助的特征与动因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2期。

基金会中心网:《基金会数量(家)》,http://www.foundationcenter. org.cn/。

基金会中心网:《中基透明指数(FTI)》,http://www.foundationcenter. org.cn/。

季云岗:《非典捐赠如何分配使用和管理》,《中国社会报》2003年5月31日第1版。

贾留谦、任一明:《美国高等教育捐赠影响因素、主体分析与启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贾西津:《国外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江希和:《有关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比较》,《财会月刊》(综合版)2007年第7期。

姜士伟:《从公民社会理论看第三部门的合法性》,《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蒋建湘:《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化》,《中国法学》2010年第5期。

蒋彦鑫:《民政系统今年收到个人捐赠17亿元退税率为零》,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金慧:《慈善捐赠法律关系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11期。

金荣学、张迪、张小萍:《中美高等教育捐赠税收制度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

靳环宇:《论慈善事业的管理方式及其转型》,《社会保障研究》2013年第3期。

李朝阳:《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慈善文化问题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李春燕:《美国慈善捐赠意图实现的法律保障演进及其启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李华芳:《慈善》,《财经》2013年第17期。

李晋、侯雪竹:《曹德旺捐赠股票考验政府智慧》,《京华时报》2011年5月9日第C02版。

李骏:《慈善募捐与救助的一般数据特征——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为例》,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编《转型期慈善文化与社会救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李莉、陈杰峰:《协同治理:中国公募基金会与政府之间的现实博弈与关系走向》,《学会》2009年第11期。

李莉、梁栋:《浅议公益捐赠的税收激励机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第8期。

李芹:《慈善捐赠的社区促进机制——基于一个村庄捐赠活动的考察》,《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3期。

李培林、徐崇温、李林:《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李淑国:《贺铿认为“中产阶级”应成为小康社会主流公民》,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2002-12-15/26/253573.html。

李素丽、付春愔:《山东威海将单位募捐成绩纳入绩效考核引争议》,《新京报》2007年6月13日。

李伟阳、肖红军:《企业社会责任的逻辑》,《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10期。

李小健、白晓威:《2008年外资企业在华捐赠期待升温》,《公益时报》2008年1月15日。

李晓丽、杨帅:《〈公益事业捐赠法〉在中国实施陷入困境原因探析》,《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1期。

李怡心:《关于国外慈善事业的研究综述》,《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2期。

李亦亮:《公款捐赠之我见》,《北京观察》2004年第7期。

李跃:《应急性募捐与经常性小额募捐的机制分析与完善策略》,《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李珍刚、王三秀:《论非营利组织的筹资策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刘澄、刘志伟、叶波:《改进中国慈善捐赠的制度安排》,《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5期。

刘春生、王任达:《发展大学教育基金会,促进大学教育捐赠》,《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0期。

刘凤芹、卢玮静:《社会经济地位对慈善捐款行为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刘继同:《转型期中国政府与慈善机构关系的战略转变》,《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第1期。

刘琳:《善薪计划发布市民可用银行卡定期捐款》,《北京晚报》2012年5月28日。

刘美萍:《当前我国慈善捐赠不足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行政与法》2007年第3期。

刘能:《中国都市地区普通公众参加社会捐助活动的意愿和行为取向分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刘威:《反思与前瞻:中国社会慈善救助发展六十年》,《学术论坛》2009年第12期。

刘武、杨晓飞、张进美:《城市居民慈善行为的群体差异——以辽宁省为例》,《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刘选国:《中国公募基金会筹资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探析》,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编《中国非营利评论》第九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刘洲鸿:《非公募基金会:使命与责任》,南都公益基金会网,http://www.naradafoundation.org/html/2012-07/15197.html。

卢正文、刘春林:《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基于消费者视角》,《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陆根书、陈丽:《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特点探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陆根书等:《美国研究型大学开展社会捐赠的实践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罗公利、肖强:《企业公益捐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罗静:《鼓励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法制与经济》2008年第7期。

罗竖元、李萍:《论慈善意识的培育与慈善事业的发展》,《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马德峰:《慈善超市救助工程多维释义》,《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马昕:《非公募基金会及其管理体制研究》,《中国民政》2004年第6期。

蒙有华、徐辉:《美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探析》,《高教探索》2006年第6期。

蒙有华:《民间慈善基金会组织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教育学报》2007年第6期。

民政部:《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201306/20130600474746.shtml。

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406/20140600654488.shtml。

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http://www.mca.gov.cn/。

民政部慈善协调办公室、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7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中国公益慈善网,http://www.donation.gov.cn/jsp/。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9年上半年全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2012年2月。

南都公益基金会:《关于我们》,南都公益基金会网,http://www.naradafoundation.org。

南都公益基金会:《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调查》,南都公益基金会网,http://www.naradafoundation.org。

南锐、汪大海:《慈善环境对我国居民慈善捐赠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1997—2011年的数据分析》,《当代财经》2013年第6期。

尼克:《什么阻碍中国富豪行善》,《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第7期。

NPO信息咨询中心:《中国关于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汇编(1994—2004年)》,NPO纵横,http://www.12361.org.cn/fg4.htm/。

潘乾、尹奎杰:《英国慈善组织监管法律制度及其借鉴》,《行政论坛》2014年第1期。

潘勤、姜涛:《扬州敲响全国市政工程冠名权慈善拍卖第一槌》,《扬州晚报》2014年5月29日。

潘屹:《慈善组织和政府,谁做了谁的事情》,《中国社会报》2007年1月16日。

潘屹:《从社会政策的角度看慈善组织的发展——一个简单的中西比较》,载杨团等编《和谐社会与慈善中华——中华慈善文化论坛暨市长论坛文集(无锡,2006)》,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潘跃:《07年中国慈善捐赠报告发布:我国平民慈善捐赠32亿》,《人民日报》2008年2月2日。

彭迪:《基金会2011年度年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社会与公益》2012年第4期。

邱洪斌、周文翠:《论高校捐赠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认同》,《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1期。

秋风:《慈善活动是需要动员、需要组织的,由此就出现了“慈善企业家”》,《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8月22日第30期。

曲顺兰、张莉:《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对个人慈善捐赠的激励》,《税务研究》2011年第3期。

任振兴、江志强:《中外慈善事业发展比较分析——兼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思路》,中华慈善文化论坛(无锡)暨首届市长慈善论坛,2006。

阮兴文:《现代西方慈善捐赠的法理基础及其中国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山立威、甘犁、郑涛:《公司捐款与经济动机——基于汶川地震后中国上市公司捐款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上海企业慈善与公益活动调查报告》。

沈富强:《当前慈善捐赠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广东省地方税务局,http://www.gdltax.gov.cn/。

师璇、朱明雯:《改革税法制度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中国商界》2010年第1期。

石国亮:《中国居民的慈善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五大城市的调查分析》,《理论探讨》2014年第1期。

时正新、陈日发、任振兴:《福利彩票——中国特色的社会募捐形式》,《中国民政》2001年第1期。

史正保、王李娜:《试析我国慈善捐赠资金的监管》,《开发研究》2011年第3期。

史正保、陈卫林:《我国企业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制度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65期。

史正保:《我国捐赠税收制度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舒迪:《解读2008“市民与慈善”调查报告》,《人民政协报》2009年1月13日。

宋罡、江炎骏、徐勇:《企业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实证研究》,《财经论丛》2013年第3期。

宋宗合:《2012年度和2013年度慈善捐赠分析报告》,载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苏媛媛、石国亮:《居民慈善捐赠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五大城市的调查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

孙岳兵、陈寒非:《困境与出路:对我国民间慈善捐赠现状的思考》,《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陶海洋:《慈善研究及其不同学术观点述评》,《学术界》2008年第4期。

田凯:《机会与约束:中国福利制度转型中非营利部门发展的条件分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

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田利华、陈晓东:《企业策略性捐赠行为研究:慈善投入的视角》,《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田雪莹、蔡宁:《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研究——基于上海企业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20期。

田雪莹、叶明海:《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研究综述:现实发展和理论演进》,《科技与经济》2009年第1期。

汪开寿、唐祥来:《美国高等教育捐赠与我国的政策建议》,《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王传涛:《政府退出慈善是常识回归》,《新西部》2013年第8期。

王俊秀:《灾难将平民慈善推向高潮》,《中国减灾》2008年第6期。

王丽辉:《关于慈善捐赠激励的税收政策研究》,《北方经济》2013年第12期。

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王名、李长文:《中国NGO能力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载王名主编《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十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王名:《改革中国民间组织监管体制的建议》,《中国改革》2005年第11期。

王名:《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公共管理评论》2007年第1期。

王汝鹏:《复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公益时报》2007年10月16日。

王锐:《慈善捐赠的财税激励政策缺陷探究——兼论民间慈善组织面临的“四大困局”》,《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王锐:《慈善事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商业研究》2011年第1期。

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王文龙、万颖:《中国高校社会捐赠问题研究》,《高教探索》2012年第5期。

王雯:《美国公益基金会兴盛原因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美国研究》2009年第2期。

王锡源:《论社会转型时期慈善捐赠机制的完善——以上海慈善捐赠事业为例》,《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王兴梅:《感受非典募捐》,《时代潮》2003年第15期。

王雅:《深圳3年内将培育50—100个社区基金会》,《深圳晚报》2014年9月12日。

王振耀:《当慈善渗入文化 企业家怎么做》,《包头晚报》2014年7月17日。

吴桂英、李刚、黄元龙、陶澄滨:《慈善事业发展机制研究报告》,《浙江民政》2006年第10期。

吴桂英、李刚:《慈善事业发展机制研究报告》,浙江民政网,http://www.zjmz.com。

西安交通大学课题组:《国外民间组织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载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中国民间组织评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夏子坚:《中国现行社会捐赠机制的制度困境与政策选择》,《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

向常水、杨志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求索》2008年第10期。

肖强、罗公利:《企业公益捐赠的影响因素研究——以青岛市企业为例》,《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萧敬:《去年美国人慈善捐款接近三千亿》,智利华人网,http://www.datochinos.com/news/world/2008-12-29/3832.html。

谢宝富:《当代中国公益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谢静:《论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S1期。

谢娜:《我国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现状、问题及调整》,《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26期。

谢遐龄:《复兴慈善事业及其文化基础分析》,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编《转型期慈善文化与社会救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谢永超、杨忠直:《国际视角下的个人捐赠研究》,《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5期。

徐福海:《食品银行成就美国救助格局》,《中国减灾》2009年第10期。

徐海屏:《小额募捐在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第6期。

徐辉、杜志莹、王烨:《大额捐款:公募基金会“傍大款”时代或将终结》,《公益时报》,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ews-3314.html。

徐辉:《慈善基金增值迎来成人礼》,《公益时报》2009年6月30日。

徐兰君:《企业战略性慈善研究综述》,《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第10期。

徐龙晨:《深圳3年内拟培育50—100个社区基金会》,《南方都市报》2014年4月1日。

徐新:《追求公义——论犹太人的捐赠思想》,《福建论坛》2006年第6期。

徐雪松、任浩:《企业公益行为与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关系》,《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第1期。

徐永光:《八种形态基金会在中国》,基金会中心网,http://www.foundationcenter.org.cn。

徐永光:《非公募基金会迎来春天》,《中国青基会通讯》2004年第20期。

徐永光:《公募基金会改革转型:困境与创新》,载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徐永光:《徐永光十问慈善会》,《中国财富》2013年第7期。

徐永光:《中国第三部门的现实处境及我们的任务》,载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编《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徐宇珊:《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刍议——以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为例》,《学会》2006年第7期。

徐宇珊:《社会组织结构创新:支持型机构的成长》,《社团管理研究》2010年第8期。

许琳、张晖:《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许婷:《上市公司慈善捐赠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2006年上市公司慈善排行榜为例》,《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年第12期。

许文文:《组织渠道型公众募款——美国NGO公众募款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兰州学刊》2013年第6期。

杨方方:《慈善文化与中美慈善事业之比较》,《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杨方方:《发展现代慈善事业应该认识的几个基础性问题》,《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杨高举、王征兵、杨珽:《慈善捐赠:实验调查的计量分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年第6期。

杨继武、张英等:《李连杰撞墙——难以突围的壹基金与民间慈善》,《南方周末》2010年9月23日。

杨青:《北京开通“防治非典、奉献爱心”社会捐助热线》,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4/27/content_851145.htm。

杨晴川:《美国善款管理:自律与监管并重》,《中国社会报》2008年6月23日。

杨思斌:《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制困境及路径选择》,《法学杂志》2010年第3期。

杨团:《中国慈善机构一瞥》,《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1期。

杨团:《NPO发展阶段界分》,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 cass.cn。

姚俭建、Janet Collins:《美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分析——一种比较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姚建平:《中美慈善组织政府管理比较研究》,《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2期。

叶波、裴利芳:《中国大陆的个人慈善捐赠问题:一个制度分析框架》,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cenet.org.cn/。

叶立国:《试论我国慈善捐赠激励机制的构建》,《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叶丽雅:《中国经济十大悬念之十:股权捐赠或将开闸?》,《IT经理世界》2009年第24期。

佚名:《慈善捐助:美国人为何比英国人慷慨得多?》,中国评论通讯社,http://chinareviewagency.org/。

佚名:《上海公布市民与慈善万人问卷调查结果》,《社会福利》2009年第1期。

阴猛:《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立法状况述评》,《新余高专学报》2009年第1期。

殷洁、张伟:《试论志愿者精神对慈善捐赠文化的影响》,《前沿》2007年第1期

尤婧宏:《中美慈善税收立法比较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第18期。

由莉颖:《中美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状况分析》,《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8期。

于海峰、周浩杰:《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职业化发展探析》,《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1期。

俞祖成:《日本第三部门的“资源格差”困境及其对策创新——以京都地域创造基金为例》,载王名主编《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十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余卫强:《奉献爱心 成都慈善一日捐首破千万元》,《成都晚报》2005年11月1日。

俞李莉:《中美个人捐赠的比较研究》,《华商》2008年第20期。

俞祖成:《日本第三部门的“资源格差”困境及其对策创新——以京都地域创造基金为例》,载王名主编《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十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袁静、高红:《企业社会责任视阈下中美企业慈善捐赠比较》,《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袁磊:《捐赠免税需要更多可操作制度》,《深圳商报》2006年7月21日B版。

詹正华:《异质化下的NPO及其相关税收政策的定位与选择》,《当代财经》2003年第11期。

张传良:《中外企业慈善捐赠状况对比调查——在争做企业公民的道路上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差异何在?》,《中国企业家》2005年第17期。

张淳:《美国赈灾捐赠财产运用的信托法考量及对我国的启示》,《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张杰:《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制度环境析论》,《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张进美、刘武:《城市居民慈善认知状况及应对策略分析——以辽宁省14市数据为例》,《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第6期。

张磊:《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我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之建构》,《江苏高教》2013年第4期。

张立洁:《翟美卿: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编号001做中国的NO.1》,《三月风》2006年第8期。

张玲玲:《感恩生活,敬业工作》,山东慈善网,http://www.sdcs.org. cn/eap/。

张木兰:《2013年多家基金会募款过5亿》,《公益时报》2014年4月15日第4版。

张木兰:《公益组织如何介入“个体救助”》,《公益时报》2014年11月25日。

张奇林、黄晓瑞:《国外企业慈善研究述评》,《社会保障研究》2013年第4期。

张小萍、周志凯:《中国高校捐赠收入现状、问题及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23期。

张忻忻:《中国公募基金会名人专项基金合作模式探讨》,载王名主编《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十二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张雪琳:《“非典”时期的运营商》,《通信产业报》2003年5月14日第15版。

张彦:《社区慈善超市如何做久做大——以上海的经验为例》,《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张宇峰:《大学应当引领我国的捐赠文化》,《江苏高教》2007年第1期。

章高荣:《募捐是公益慈善组织基本权利》,《京华时报》2014年3月31日。

赵海林:《论项目导向型的慈善筹资机制》,《学术论丛》2009年第40期。

赵顺盘:《慈善:亟待厘清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政》2006年第2期。

赵新彦:《浅析慈善文化建设之深层理念培育》,《社会工作》2008年第11期下。

赵英彬、李玲:《公司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分析》,《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2期。

赵英彬:《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理性分析》,《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4期。

赵永林:《中国慈善捐赠现状及其原因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年第12期。

禇莹:《美国募捐专业人士管理体系探析》,《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8期。

郑功成:《关于慈善事业的理论与政策思考》,全国第三次慈善工作经验交流学术报告,1997。

郑功成:《让慈善事业运行在法治轨道上》,新华网,http://news. xinhuanet.com/gongyi/2014-08/18/c_126884567.htm。

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学海》2005年第2期。

郑淑臻:《中美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比较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25期。

中国电信集团员工捐赠资金管理委员会:《援藏捐赠资金使用情况及专题报告》,中国电信网,http://www.chinatelecom.com.cn/。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008年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网,http://www.cpff.org.cn。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

中华慈善总会:《儿童为本区域发展项目》,中华慈善总会网,http://cszh.mca.gov.cn。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9年全国性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监测报告》,http://www.charity.gov.cn/fsm/html/files/2011-12/30/20111230154211734 193395.pdf。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10年企业捐赠排行》,中国公益慈善网,http://www.charity.gov.cn/。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14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中国公益慈善网,http://www.charity.gov.cn/。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全国性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检测报告》、《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2011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2012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2013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9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0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3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中国慈善迎来快速发展时代》,中国捐助网,http://www.juanzhu.gov.cn/。

中民研究:《2014中国慈善事业十大特点》,中国公益慈善网,http://www.charity.gov.cn/。

《中侨互助会年度报告(2006—2007)》,http://www.successbc.ca/。

钟国栋:《调整税前扣除——鼓励国内企业捐赠的重要机制》,《中国社会报》2003年5月22日。

钟宏武:《正确看待慈善捐赠对企业的价值和作用》,《经济导刊》2007年第7期。

钟宏武:《中、日企业社会贡献比较研究》,《中国发展简报》2008年夏季刊第38期。

周其俊:《上海调查显示:96.5%市民捐过善款2年人均3.9次》,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

周秋光、孙中民:《政府在培育社会慈善理念方面的作用与责任研究》,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编《慈善理念与社会责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周秋光:《关于慈善事业的几个问题》,《求索》1999年第5期。

周中之:《当代中国慈善伦理的价值及其理论建构》,《齐鲁学刊》2013年第1期。

朱健刚:《从计划慈善走向公民公益》,载杨团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朱洁义:《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现状与高校社会捐赠》,《高教研究与实践》2010年第3期。

朱力、龙永红:《我国慈善资源的动员机制》,《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朱宪辰、宋妍:《国外捐赠行为研究述评》,《理论学刊》2008年第11期。

朱志刚:《以慈善意识为原动力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学理论》2011年第1期。

祝西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机制——志愿精神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超越》,《社会工作》2009年第3期下。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防治非典型肺炎社会捐赠款物管理工作的通知》(京政办发〔2003〕17号)2003年5月8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向防治非典型肺炎事业捐赠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06号)2003年4月29日。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04号)2008年7月30日。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59号)2010年7月23日。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07号)2012年12月29日。

财政部:《关于加强企业对外捐赠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3〕95号)2003年3月14日。

财政部:《关于企业公益性捐赠股权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财企〔2009〕213号)2009年10月20日。

广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办法〉的通知》(穗财资〔2007〕104号)2012年9月27日。

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广州市募捐条例》(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公告〔2012〕2号)2012年2月2日。

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4〕400号)2004年3月8日。

国务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1998〕251号)1998年10月25日。

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1998〕250号))1998年9月25日。

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湖南省募捐条例》(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10〕45号)2010年11月27日。

民政部:《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民政部令〔2005〕30号)2006年1月12日。

民政部:《关于加强和创新慈善超市建设的意见》(民发〔2013〕217号)2013年12月31日。

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2005年11月20日。

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2011年7月15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年6月28日。

山东省慈善总会:《山东省慈善总会章程》,2012年5月21日。

山东省慈善总会:《山东省慈善总会慈善专项基金管理办法》,2013年5月27日。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Fundraising Counsel,2006,Giving USA 2005,http://www.aafrc.org.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Fundraising Counsel,2007,Giving USA 2005,http://www.aafrc.org.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Fundraising Counsel,2008,Giving USA 2008,http://www.aafrc.org.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Fundraising Counsel,2014,Giving USA 2013,http://www.aafrc.org.

Anderson,Albert,Ethics for Fundraisers,Bloo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6.

Barnes,Nora G. and Fitzgibbons,Debra A.,“Business Charity Links:Is Cause Related Marketing in Your Future?” Business Forum,16,(4),1991.

Boris,Elizabeth T.,Philanthropic Found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An Introduction,Council on Foundations,2000.

Bremner,Robert H.,American Philanthrop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Brown,Eleanor,“Patterns and Purposes of Philanthropic Giving”,In Clotfelter,Charles T. and Ehrlich,Thomas eds. Philanthropy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America,Bloo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

Capek,Mary Ellen and Mead,Molly,Effective Philanthropy:Organizational Success Through Deep Diversity and Gender Equality,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6.

CIF (The Creative Initiatives Foundation),2007,http://www.creative-initiatives.org.

Cliff,Landesman,“The Voluntary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Doctoral Dissert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June 1995,http://perspicuity.net/sd/vpopg/vpopg.html.

Cornes,Richard C. and Sandler,Todd,“Joint Production and Public Goods”,Economic Journal,1994.

CRA (Canada Revenue Agency),Tax Advantages of Donating to Charity,CRA Website,2007,http://www.cra-arc.gc.ca/E/pub/tg/rc4142/rc4142-e.html#P227_9659.

Cuninggim,Merrimon,Private Money and Public Service:the Role of Foundations in American Society,M.E. Sharpe,1994.

Dove,Kent E.,Spears,Alan M. and Herbert,Thomas W.,Conducting a Successful Major Gifts & Planned Giving Program:A Comprehensive Guide and Resource,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02.

Dunlop,David R.,Major Gift Programs in Education Fundrais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New York: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Oryx Press,1993.

Feiock,Richard C. and Andrew,Simon A.,“Introduction: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Local Governm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6.

Flanagan,Joan,Successful Fundraising:a Complete Handbook for Volunteers and Professionals,United States:Contemporary Books,2002.

Foundation Center,Key Facts on U.S. Foundations,2014 Edition,http://www.foundationcenter.org/media/news/20141105.html.

Foundation Center,Highlights of Foundation Yearbook,2007,http://foundationcenter.org/gainknowledge/research/pdf/fgt07highlights.pdf.

Frank,Robert,“Motivation,Cognition and Charitable Giving”,In Schneewind Jerome B.,Giving:Western Ideas of Philanthropy,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6.

Gersick,Kelin E.,Generations of Giving:Leadership and Continuity in Family Foundations,Lexington Books,2004.

Gittell,Ross and Tebaldi,Edinaldo,“Charitable Giving:Factors Influencing Giving in U.S. States”,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vol. 35,2006.

Halfpenny,Peter,“Economic and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Individual Charitable. Giving:Complementary or Contradictory?”,Volunt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10 (3),1999.

Hodgkinson,Virginia A. and Weitzman,Murray S.,Giving and Voluntee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Washington,DC:Independent Sector. 1996.

Hodgson,Fiona,“The Top Ten Trends in British Philanthropy”,On Philanthropy,2007.

Hrywna,Mark,“Special Report”,The Nonprofit Times,July 1,2008.

IRS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Tax Information for Charities & Other Non-Profits”,2007,http://www.irs.gov/charities/index.html.

Mesch,Debra J.,Rooney,Patrick M. and Steinberg,Kathryn,“The Effects of Race,Gender,and Marital Status on Giving and Volunteering in Indiana”,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vol. 35,2006.

Mitchell,Robert C.,“National Environmental Lobbies and the Apparent Il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in C. Russell,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9.

Mixer,Joseph R.,Principles of Professional Fundraising:Useful Foundations for Successful Practice,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3.

Moe,Terry M.,the Organization of Interests:Incentives and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Political Interest Groups,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Pfeffer,Jeffrey and Salancik,Gerald R.,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New York:Haiper MYM Row,1978.

Prince,Russ A. and File,Karen M.,Seven Faces of Philanthropists:A New Approach to Cultivating Major Donors,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1994.

Ross,Gittell and Edinaldo,Tebaldi,“Charitable Giving:Factors Influencing Giving in U.S.”,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35,2006.

Salamon,Lester M. and Abramson,Alan J.,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Implications of the Reagan Budget Proposals,Washington,D.C.:Urban Institute,1981.

Sargeant,Adrian and Woodliffe,Lucy,Individual Giving Behaviour:A Multidisciplinary Review,New York: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Nonprofit Marketing,2007.

Schaff,Terry and Schaff,Doug,the Fundraising Planner——a Working Model for Raising the Dollars You Need,CA:John Wiley & Sons,Inc,1999.

Scherhag,Christian and Boenigk,Silke,“Different or Equal Treatment?Donor Priority Strategy and Fundraising Performance Assessed by 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Study”,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vol. 23,no. 4,summer,2013.

Schervish,Paul G. and Havens,John J.,“Embarking on a Republic of Benevolence?New Survey Findings on Charitable Giving”,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vol. 27,1998.

Srnka,Katharina J.,Grohs,Reinhard and Ingeborg,Eckler,“Increasing Fundraising Efficiency by Segmenting Donors”,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11(1),2003.

The Foundation Center,Foundation Giving Trends,2010,http://foundationcenter.org/.

The Foundation Center,Foundation Growth and Giving Estimates,2008,http://foundationcenter.org/.

Tocqueville,Alexis de,Democracy in America. ed. by Mayer,J. P.,trans. by George Lawrence,Garden City,N.Y.:Anchor Books,1969.

United Way of America,2000 Campaign Results,http://national.unitedway.org/aboutuwa/publications/2000campaignresults/.

UWA (United Way of America),The United Way System,2004,http://national.unitedway.org/aboutuw/.

Warwick,Mal Hart,Ted,Hart and Allen,Nick,editors,“Fundraising on the Internet:the Philanthropy Foundation”,Org’s Guide to Success Online,2s ed,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02.

White,Arthur H.,“Patterns of Giving”,Philanthropic Giving:Studies in Varieties and Goals,edited by Magat,Richard,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Wikipedia,“Charity Shop”,2014,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rity_shop.

Wilhelm,Mark O.,“The Quality and Comparability of Survey Data on Charitable Giving”,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vol. 3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