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7

2019年中国广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图书

Analysis and Forecast on Economy of Guangzhou in China (2019)

SSAPID:101-5707-5861-18
ISBN:978-7-5201-5546-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由广州大学、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与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广州市政府研究室、广州市统计局等联合主编,包括总报告、产业发展篇、民营经济篇、财税与投资篇、大湾区研究篇、交通建设篇、专题研究篇和附录八个部分。

相关信息

丛书名:广州蓝皮书
编 辑:张丽丽;邵建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1]王奎荣:《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云南日报》2018年3月4日。

[2]孙世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2018年8月16日。

[3]《嘉兴工业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这些数据全省名列前茅》,《嘉兴日报》2018年10月29日。

[4]原磊:《适应新常态,重塑工业经济增长动力》,《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3期。

[5]张卫华、江源、原磊、于建勋:《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转型升级研究》,《调研世界》2015年第6期。

[6]刘世锦:《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6年第1期。

[7]《用好监测考核这个“晴雨表”和“指挥棒”》,中国江苏网,2018年6月11日。

[8]《高质量发展具体该怎么做?江苏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微信江苏,2018年5月29日。

[9]张会文:《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评价与路径研究》,《工业经济研究》2018年5月5日。

[10]孟凡达:《德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工业经济研究》2018年5月5日。

[11]刘智华等:《广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路径选择研究》,广东统计信息网,2018年10月30日。

[1]侯红明等:《广州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策略若干建议——广州市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情况调查与分析》,《管理创新》2017年第13期。

[2]《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3]《广州开发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4]《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

[1]张辉、郭德来、王昉:《从地方税收贡献的角度对茂名滨海新区行业招商引资的建议》,《南方论刊》2013年第4期。

[2]朱云飞、高桂玲:《我国税收收入要素密集度研究——税收收入现代化分析的另一种视角》,《公共财政研究》2017年第6期。

[3]李达:《“亩均税收贡献额”综合分析及实践应用》,《税务研究》2018年第2期。

[4]王桂玲:《供给侧视阈下地方税源结构转型升级研究——基于省域税收数据资料的比较分析》,《财会通讯》2018年第11期。

[5]杨龙:《加快促进深圳智慧产业发展 抢占智慧城市发展战略高地》,《深圳特区报》2018年5月8日第C02版。

[1]Beaverstock J.,Smith R.G. and Taylor P.J.,“World City Network:A New Metageography?”,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0,90(1).

[2]Beaverstock,J.,“Transnational Elites in the City:British Highly-skilled Intercompany Transferees in New York City’s Financial District,”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2005,31(2).

[3]Castells M.,The Informational C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regional Progress,Oxford U K & Cambridge USA:Blackwell,1989.

[4]Castells M.,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Oxford:Blackwell,1996.

[5]Derudder B. and Taylor P.J.,“Change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2000-2012,”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16,68.

[6]Derudder B.,“Mapping Global Urban Networks:A Decade of Empirical World Cities Research”,Geography Compass,2008,2 (2).

[7]Hall,P.G.,& Pain,K.,The Polycentric Metropolis:Learning from Mega-city Regions in Europe,New York:Routledge,2006.

[8]Hennemann,S.,& Derudder,B.,“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Connectivity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2014,41(3).

[9]Hoyler,M.,& Watson,A.,“Global Media Cities in Transnational Media Networks,”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2013,104(1).

[10]Martinus,K. & Biermann,S.,“Strategic Planning for Employment Self-containment in Metropolitan Sub-regions,” Urban Policy and Research,2017,36(1).

[11]Martinus,K.,“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 Resource Production System:Long Distance Commuting,Population Growth and Wealth Redistribution in the WA Goldfields,”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6,54(4).

[12]Meijers E.,“Polycentric Urban Regions and the Quest for Synergy:Is a Network of Cities More than the Sum of the Parts,” Urban Studies,2005,42(4).

[13]Sassen S. The Global city:New York,London,Tokyo,Princeton,N. 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14]Sigler,T. & Martinus,K.,“Extending Beyond ‘World Cities’ in World City Network (WCN) Research:Urban positionality and economic linkages through the Australia-based corporat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Special Issue on Global Networks,2016,49(12).

[15]Taylor P,J.,“Urban Economics in Thrall to Christaller:A misguided search for city hierarchies in external urban relation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9.

[16]Taylor P.J.,Hoyler M.,Verbruggen R.,“External Urban Relational Process:Introducing Central Flow Theory to Complement Central Place Theory,” Urban Studies,2010,47(13).

[17]Taylor,P.,Derudder,B.,World City Network:A Global Urban Analysis(2nd Ed),London:Routledge,2015.

[18]董超、修春亮、魏冶:《基于通信流的吉林省流空间网络格局》,《地理学报》2014年第4期。

[19]董志良、路紫、白翠玲:《中国网络信息流的空间结构模式分析》,《地球信息科学》2005年第3期。

[20]高鑫、修春亮、魏冶:《城市地理学的“流空间”视角及其中国化研究》,《人文地理》2012年第4期。

[21]顾朝林、庞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地理研究》2008年第1期。

[22]顾朝林:《济南城市经济影响区的划分》,《地理科学》1992年第1期。

[23]马学广、李贵才:《全球流动空间中的当代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10期。

[24]马学广、李贵才:《西方城市网络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第4期。

[25]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地理研究》2006年第2期。

[1]许学强、李郇:《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经济地理》2009年第1期。

[2]任思儒、李郇、陈婷婷:《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经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城市规划》2017年第3期。

[3]罗小龙、沈建法:《从“前店后厂”到港深都会:三十年港深关系之演变》,《经济地理》2010年第5期。

[4]汪行东、鲁志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岭南学刊》2017年第5期。

[5]马向明、陈洋:《粤港澳大湾区:新阶段与新挑战》,《热带地理》2017年第6期。

[6]封小云:《粤港澳经济合作走势的现实思考》,《港澳研究》2014年第2期。

[7]翁海颖、封小云:《香港与“珠三角”的产业合作及区域创新布局》,《经济前沿》2009年第Z1期。

[8]唐子来、李涛、李粲:《中国主要城市关联网络研究》,《城市规划》2017年第1期。

[9]程玉鸿、许学强:《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演变及广州区域地位的变化》,《经济地理》2003年第5期。

[10]程玉鸿、许学强、薛德升:《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镇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兼论广州与深圳区域地位的变化》,《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第3期。

[11]吴旗韬、张虹鸥、叶玉瑶等:《基于交通可达性的港珠澳大桥时空压缩效应》,《地理学报》2012年第6期。

[12]黄振东、杨斌:《港珠澳大桥驱动下珠江两岸经济关联格局演变》,《世界地理研究》2017年第3期。

[13]Yeh A.G.O.,“Hong K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Competition or Cooperation?” Built Environment (1978-),2001,27(2).

[14]Xu J.,Yeh A. G. O.,Turning of the Dragon Head?Spatial Restructuring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2006.

[15]Yang C.,“From Market-led to Institution-based Economic Integration:The Cas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Hong Kong,” Issues & Studies,2004,40(2).

[1]王宪明:《日本东京湾港口群的发展研究及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王宏彬:《湾区经济与中国实践》,《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第11期。

[3]李睿:《国际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及启示》,《港口经济》2015年第9期。

[4]罗增庆:《地区经济一体化与粤港澳税收合作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罗增庆、赵雪:《加强粤港澳税收协调与合作推进三地经贸发展——美国州际税收协调带来的启示》,《涉外税务》2013年第4期。

[6]辜胜阻、吴沁沁、吴华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六大举措》,《经济日报》2018年1月11日。

[1]Copeland,B.R.,Taylor M.S,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Theory and Evidenc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2]Grossman,G.M. and Krueger,A.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in P.M. Garber (ed.),The Mexico-U.S. Free Trade Agreement,Cambridge,MA:MIT Press,1993.

[3]John,A.,and Pecchenino R.,“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 of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The Economic Journal,1994,104.

[4]Lopez R.,“The Environment as a Factor of Production:Th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27.

[5]Selden T.,Song D.,“Neoclassical Growth,the J Curve for Abatement,and the Inverted U Curve for Pollu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5,29.

[6]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世界经济》2006年第11期。

[7]陈向阳:《环境成本内部化下的经济增长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8]刘晓伟:《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12期。

[9]吴丹、吴仁海:《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VAR模型分析——基于广州、佛山、肇庆经济圈的实证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0]孙倩倩:《天津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1]方伟成、孙成访:《深圳市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