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0

北京的人口、社会阶层与空间结构图书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trata of Beijing

SSAPID:101-5682-7386-80
ISBN:978-7-5201-0594-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人口和社会阶层两个维度分析了北京的社会空间结构问题。研究发现:北京的社会空间结构是从中心到边缘的四个圈层的同心圆结构;北京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社会隔离,社会空间呈现马赛克格局;北京的外来人口更多地分布在北京第二、第三圈层的城市社区,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的外来人口相对较少,但是一些农村社区外来人口规模巨大;北京的社会极化主要表现在中心和边缘差异较大,单中心发展态势明显,社会中上层向心分布,社会下层向边缘分布。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君甫
编 辑:解书森;陈荣;陈雪;毕春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附录

 第一章 导论:理论视角、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视角

   (一)二元城市与社会极化理论

   (二)中国的城市二元结构理论

   (三)二元社会空间与空间极化理论

    1.社会隔离、二元空间与空间极化理论

    2.中国的城市社会隔离与二元空间研究

  二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问题

    1.北京的城市社会结构是不是二元社会结构?

    2.北京的社会空间结构是否出现社会隔离和空间极化?

    3.北京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空间结构的特征和趋势是什么?

   (二)研究的方法与数据

    1.阶层的分析方法

    2.研究的范围和尺度

    3.数据来源

 第二章 北京的人口与就业结构

  一 北京的常住人口结构

   (一)人口结构变迁

   (二)人口年龄结构

   (三)人口的文化程度

   (四)各区域人口结构

   (五)人口密度

  二 北京的外来人口结构

   (一)外来人口的户籍结构

   (二)外来人口的性别结构

   (三)外来人口的文化水平结构

   (四)外来人口居留时长结构

   (五)外来人口来京原因结构

   (六)外来人口年龄结构

  三 北京的就业结构

   (一)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二)就业的行业结构

   (三)就业的区域结构

  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京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 北京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二)企业负责人阶层

   (三)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四)办事人员阶层

   (五)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

   (六)产业工人阶层

   (七)农业劳动者阶层

  二 北京社会阶层的四元结构

   (一)农民和市民的二元结构

   (二)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二元结构

   (三)乡城移民和城城移民二元结构

   (四)小结

 第四章 北京各区县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 东城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东城区概况

   (二)人口与就业

   (三)东城区社会阶层结构

  二 西城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西城区概况

   (二)人口与就业

   (三)西城区社会阶层结构

  三 朝阳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朝阳区概况

   (二)人口与就业

   (三)朝阳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四 丰台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丰台区概况

   (二)人口与就业

   (三)丰台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五 石景山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石景山区概况

   (二)人口与就业

   (三)石景山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六 海淀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海淀区概况

   (二)人口与就业

   (三)海淀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七 房山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房山区概况

   (二)人口与就业

   (三)房山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八 通州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通州区概况

   (二)人口与就业

   (三)通州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九 顺义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顺义区概况

   (二)人口与就业

   (三)顺义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十 昌平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昌平区概况

   (二)人口与就业

   (三)昌平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十一 大兴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大兴区概况

   (二)人口与就业

   (三)大兴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十二 门头沟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门头沟区概况

   (二)人口与就业

   (三)门头沟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十三 怀柔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怀柔区概况

   (二)人口与就业

   (三)怀柔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十四 平谷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平谷区概况

   (二)人口与就业

   (三)平谷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十五 密云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密云区概况

   (二)人口与就业

   (三)密云县的社会阶层结构

  十六 延庆区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延庆区概况

   (二)人口与就业

   (三)延庆县的社会阶层结构

  十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各区县社会阶层比较

  一 各区县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比较

  二 各区县企业负责人阶层比较

  三 各区县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比较

  四 各区县办事人员阶层比较

  五 各区县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比较

  六 各区县产业工人阶层比较

  七 各区县农业劳动者阶层比较

 第六章 北京社会阶层的空间结构

  一 北京七阶层的空间结构

   (一)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空间分布

   (二)企业负责人阶层的空间分布

   (三)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空间分布

   (四)办事人员阶层的空间分布

   (五)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的空间分布

   (六)产业工人阶层的空间分布

   (七)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空间分布

   (八)小结

  二 北京三大阶层的空间结构

   (一)北京社会上层的地区分布

   (二)北京社会中层的地区分布

   (三)北京社会下层的地区分布

   (四)小结

  三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北京外来人口空间结构

  一 北京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变迁

   (一)北京人口的功能区分布

   (二)北京各区人口分布

   (三)北京人口的地区(乡镇、街道)分布

   (四)北京人口的环路分布

  二 北京外来人口的分布

   (一)外来人口的功能区分布

   (二)外来人口的区县分布

   (三)外来人口的地区(乡镇、街道)分布

   (四)外来人口的城乡社区分布

    1.城市社区的常住外来人口分布

    2.农村社区的常住外来人口分布

    3.外来人口聚集的城乡社区分布

  三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北京外来人口各阶层空间结构

  一 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各社会阶层空间分布

   (一)外来人口中党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空间分布

   (二)北京市外来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区域分布

   (三)北京市外来办事人员阶层区域分布

   (四)北京市外来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区域分布

   (五)外来产业工人阶层的区域分布

   (六)外来农业劳动者的区域分布

  二 各区县外来人口社会阶层比较

   (一)各区县外来人口中党政企事业负责人所占比例

   (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占各区县常住外来人口的比例

   (三)各区县常住外来人口中办事人员的比例

   (四)各区县常住外来人口中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比例

   (五)各区县常住外来人口中产业工人阶层的比例

   (六)各区县常住外来人口中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比例

  三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北京居民的收入差距与空间结构

  一 北京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 北京各区县居民的收入差距

  三 北京各功能区居民收入差距

  四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北京大都市社会结构、空间结构与发展趋势

  一 北京阶层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以户籍身份决定的四元社会结构

   (二)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形社会结构正在形成中

   (三)各阶层的收入持续增加,收入差距在扩大

  二 北京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从中心到边缘的四圈层同心圆结构

   (二)北京社会空间隔离与极化

   (三)北京社会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

  三 走向竞争与共生的社会

   (一)大步推进户籍改革吸纳社会精英

   (二)推动下层聚居区绅士化进程

   (三)率先统一城乡经济社会体制

   (四)适时调整超级街乡的行政区划

   (五)因地施策,力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解决居住问题

 前言

本书从人口和社会阶层两个维度分析了北京的社会空间结构问题。研究发现:从职业来看,北京社会阶层结构还是金字塔形结构;从身份来看,北京是四元社会结构。北京的社会空间结构是从中心到边缘的四个圈层的同心圆结构。北京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社会隔离,社会空间呈现马赛克格局。北京的外来人口更多地分布在北京第二、第三圈层的城市社区,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的外来人口相对较少,但是一些农村社区外来人口规模巨大。北京的社会极化主要表现在中心和边缘差异较大,单中心发展态势明显,社会中上层向心分布,社会下层向边缘分布。本书适合社会学、地理学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学者和学生阅读,也适合关心北京城市发展的一般读者。对房地产业人员和政府官员的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1]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400~2000年》,宋一然等译,商务印书馆,2015。

[2]陈映芳:《城市中国的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3]大前研一:《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邓锦绣、江裕真译,中信出版社,2015。

[4]德雷克·格利高里、约翰·厄里:《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多琳·马西:《保卫空间》,王爱松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6]丁成日:《世界巨(特)大城市发展——规律、挑战、增长控制及其评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7]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

[8]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

[9]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10]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

[1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

[12]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

[13]胡建国:《中国城市阶层:北京镜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4]胡玉萍:《当代北京人口(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5]金文朝:《韩国社会的两极化——1997年金融危机和不平等》,张海东、孙骁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6]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7]景天魁、何健、邓万春、顾金土:《时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8]黎熙元:《梦想与现实——香港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9]李斌:《中国城市居住空间阶层化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0]理查德·T.勒盖茨、弗雷德里克·斯托特、张庭伟、田莉:《城市读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1]李春玲:《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2]李君甫:《北京的住房变迁与住房政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23]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4]李晓壮:《迈向均衡型社会——2020北京社会结构趋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5]陆学艺:《200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6]马克·戈特迪纳:《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任晖译,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27]马歇尔、吉登斯等:《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8]曼纽尔·卡斯泰尔:《信息化城市》,崔保国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9]威廉·L.罗伯逊:《全球资本主义论:跨过世界中的生产、阶级与国家》,高明秀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0]马晓红、尹得挺:《当代北京人口(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1]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周振华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2]沈原:《市场、阶级与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3]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4]童大焕:《中国城市的死与生——走出费孝通陷阱》,东方出版社,2014。

[35]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资本主义还有未来吗?》,徐曦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6]夏建中:《城市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7]宣国富:《转型期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8]徐伟、杨波:《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异与分割》,科学出版社,2013。

[39]杨上广:《中国大城市经济空间的演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0]张天勇、王蜜:《城市空间与正义——我国城市化的问题批判与未来走向》,人民出版社,2015。

[41]张鹂:《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利与社会网络重构》,袁长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42]Shevkey E,William M.,The Social Areas of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9.

[43]Hall,P.,The World Cities,London:World University Library,1966.

[44]John,H.,Mollenkopf and Manuel Castells,Dual City:Restructuring New York,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1.

[1]包书月、张宝秀:《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4期。

[2]程业炳、张德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二元结构研究述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3]樊志达:《城市二元结构:拉美警示与中国式应对》,《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4]丁宪浩:《打破新二元社会结构,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5期。

[5]顾朝林、C.克斯特罗德:《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地理学报》1997年第5期。

[6]胡鞍钢、马伟:《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1949~2009)》,《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2年第1期。

[7]黄怡:《城市居住隔离的模式:兼析上海居住隔离的现状》,《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2期。

[8]黄宗智:《重新认识中国劳动人民——劳动法规的历史演变与当前的非正规经济》,《开放时代》2013年第5期。

[9]侯力:《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市二元结构”》,《人口学刊》2007年第2期。

[10]匡文慧等:《北京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GIS分析》,《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第8期。

[11]李君甫、李阿琳:《北京的社会空间分化与隔离:基于社会阶层分布的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12]李君甫、李阿琳:《北京社会阶层空间结构的特点、问题与优化》,《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13]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4]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2005年第1期。

[15]李翔:《城乡二元结构:困局与破局》,《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4期。

[16]李效民:《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问题及多维度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9期。

[17]李志刚、吴缚龙:《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地理学报》2006年第2期。

[18]倪娜等:《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与变动研究》,《社会问题》2012年第2期。

[19]宋伟轩:《西方城市绅士化理论纷争及其启示》,《人文地理》2013年第1期。

[20]苏敏:《城市新“二元结构”的危害与治理——基于深圳市龙岗区的实证分析》,《特区经济》2015年第1期。

[21]孙立平:《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1期。

[22]仇立平:《上海社会阶层结构转型及其对城市社会治理的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23]陶海燕、黎夏、陈晓翔:《基于多智能体的居住空间格局演变的真实场景模拟》,《地理学报》2009年第6期。

[24]王静雯等:《北京城市近10年人口分布演变态势分析》,《城市规划建设》2010年第1期。

[25]谢蕾蕾等:《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和分布结构特征研究》,《学术天地》2009年第10期。

[26]翟振武等:《北京市流动人口最新状况与分析》,《人口研究》2007年第3期。

[27]翟振武等:《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区:模式和发展趋势》,《人口研究》2010年第1期。

[28]赵卫华:《北京市社会阶层结构状况与特点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9]张林江:《“城市二元结构”的危害及其消解》,《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11期。

[30]Friedmann,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evelopment and Change,1986.

[31]Friedmann,J.,& Wolff,G.,“World City Formation: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2(3).

[32]Wirth L.,“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44).

[1]刘琳:《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杨上广:《大城市社会空间极化的空间相应研究——以上海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3]余佳:《“全球城市”的经济特质与二元劳动力市场——上海实证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1]鲁军、战瑾:《破除城市二元结构》,《大连日报》2006年4月6日,第B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