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1

学者的本分图书

SSAPID:101-5658-6028-58
ISBN:978-7-5201-0793-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文集由三部分组成——传统士人的气节、近代变革的文化坚持、现代学术制度的确立。全书的旨趣是想借此反思如何维系现代大学的宁静和自由,如何能让学人有更多从容和淡定,并尽最大可能减少将学术生涯视为“一场鲁莽赌博”的紧张和焦虑。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胡成
编 辑:邵璐璐;智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索引

 自序 学者的本分*

 第一部分 传统士人

  乱世之际的气节崇尚

  摧残士气,必驱成一邪媚世界

   一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二 君子尽去,小人独存

   三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

  科举制与传统行政权力的尊师问道

  开掘本土历史中“自由”的文化资源

 第二部分 近代变革

  东华故事与华人历史的书写

  可是活着那就更妙了

  殖民暴力与顺民旗下的灰色生存

  “迁延”的代价

  激进主义,抑或暴力主义

   一 激进和保守在近代中国难以严格区分

   二 渐进改良主义者之所以渐进的忧虑

   三 诉诸暴力的价值取向延误了现代历史进程

   四 激进主义并非必然导致暴力主义

   五 消弭暴力主义须适时进行民主变革

  不敢轻慢理想之人

  端士习与正学风

  世间已无陈独秀

  “科学精神”与近代科学引进

  “都市远去”,何以“摩登犹存”?

 第三部分 学术制度

  知识分子的责任、使命和视野

   一 责任:维护人的尊严

   二 使命:开拓精神领域

   三 视野:普遍的爱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他没有“曲学阿世”

  两岸能否撰作共同的中国近代史

  超越“国族叙事”的“全球华人历史记忆”

  留学大潮与百年学术振兴之梦

  学术期刊处在危险之中

  “音像学术”是否正在到来?

  学术社群的自主与独立性

  “共享权力”与“学术自治”

  “罗斯事件”与大学的“言论边界”

  “反共歇斯底里”与教授的“职业尊严”

  “极端的年代”与学者的政治情怀

 附录

  关于匿名评审的两点浅见

  某历史学专业学术期刊的四份匿名外审意见书

   匿名外审意见书之一

    文稿具体审查意见

     1.文稿的学术价值

     2.文稿存在的问题

     3.具体修改建议

   修改说明之一

   匿名外审意见书之二

    文稿具体审查意见

     1.文稿的学术价值

     2.文稿存在的问题

     3.具体修改建议

   修改说明之二

   匿名外审意见书之三

    文稿具体审查意见

     1.文稿的学术价值

     2.文稿存在的问题

     3.具体修改建议

   匿名外审意见书之四

    文稿具体审查意见

     1.文稿的学术价值

     2.文稿存在的问题

     3.具体修改建议

   修改说明之三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的两份匿名外审意见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审阅意见书(一)

    一、基本资料

    二、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审阅意见书(二)

    一、具体评述

    二、修改建议

本文集由三部分组成——传统士人的气节、近代变革的文化坚持、现代学术制度的确立。全书的旨趣是想借此反思如何维系现代大学的宁静和自由,如何能让学人有更多从容和淡定,并尽最大可能减少将学术生涯视为“一场鲁莽赌博”的紧张和焦虑。

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研究院档案,全宗号393,案卷号83。

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档案馆,《傅斯年档案》,李15-3-4。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档案馆,索卷号01-27-015-01。

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on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1910-29,Roll 123,893.40,Social Matters;983.401.

《汉书》《后汉书》《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元史》《明史》《清史稿》《世祖实录》《世宗皇帝实录》《高宗实录》

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

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冯梦龙:《智囊》,巴蜀书社,1986。

《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2011。

黄卬等:《锡金识小录·备参上》,光绪丙中年刊本。

黄煜:《碧血录》,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4。

李贽:《藏书》,中华书局,1974。

李贽:《史纲评要》,中华书局,2008。

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台湾文献丛刊第85种,台北:大通书局,1960。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58。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

徐珂:《清稗类钞》第7册,中华书局,1986。

姚廷遴:《历年记》,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62。

易宗夔:《新世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章学诚:《文史通义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赵翼:《廿二史札记》,凤凰出版社,2008。

赵翼:《檐曝杂记》,中华书局,1982。

朱熹:《论语集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金惟鳌纂《盘龙镇志》,光绪元年修。

李铭皖、谭均培、冯桂芬修《苏州府志》,光绪八年修。

《北京大学日刊》《大中华杂志》《东方杂志》《独立评论》《国学季刊》《教育潮》《教育杂志》《京报》《历史科学》《民报》《清华招生向导特刊》《全民报》《人民日报》《申报》《时报》《时事新报》《现代史学月刊》《新民丛报》《新青年》《禹贡》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编《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1辑,中华书局,1964。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下),中华书局,1959。

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一),神州国光社,1953。

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1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沈云龙编《近代中国资料选辑》第2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辛亥革命史丛刊》编辑组编《辛亥革命史丛刊》第2辑,中华书局,1961。

《徐文定公逝世三百年纪念汇编》,圣教杂志社,1934。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政论选集》第3卷,三联书店,196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庚子记事》,中华书局,197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一)、(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蔡元培先生全集》,商务印书馆,1977。

《蔡元培选集》,中华书局,1959。

《蔡元培自述》,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顾颉刚:《古史辨》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顾颉刚日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

《郭沫若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

华学澜:《辛丑日记》,商务印书馆,1939。

《翦伯赞纪念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梁启超全集》第1册,北京出版社,1999。

《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岳麓书社,1985。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

任建树、张统模:《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孙德中编《蔡元培先生遗文类钞》,台北:复兴书局,1961。

《孙中山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

陶希圣:《夏虫语冰录》,台北:法令月刊社,1980。

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1卷,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1。

王树棣等编《陈独秀评论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魏源集》,中华书局,1983。

《我的学术之路——冯友兰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

《吴宓日记(1925~1927)》第3卷,三联书店,1998。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严复诗文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75。

张孝若编《张季子九录》,中华书局,1931。

张永通、刘传学编《后期的陈独秀及其文章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朱维铮点校《章太炎全集》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朱执信集》上册,中华书局,1979。

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艾伦·麦克法兰:《启蒙之所 智识之源——一位剑桥教授看剑桥》,管可秾译,商务印书馆,2011。

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李家永译,商务印书馆,2007。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9。

安托万·基扬(Antoine Guilland):《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黄艳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本·戴维(Ben-David,J.):《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沈力译,台北:结构群文化出版社,1989。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彼得·诺维克:《那高尚的梦想》,杨豫译,三联书店,2009。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陈平原、夏晓虹编《北大旧事》,三联书店,1998。

陈寅恪:《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陈寅恪:《寒柳堂集》,三联书店,2015。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15。

池田大作、阿·汤因比:《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蓝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江天骥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杜威全集》第2卷,张留华译,周水涛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彭刚、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06。

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商务印书馆,1963。

胡大年:《爱因斯坦在中国》,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黄贤强:《跨域史学:近代中国与南洋华人研究的新视野》,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黄贤强主编《汉学名家论集:吴德耀文化讲座演讲录》,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11。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商务印书馆,1982。

卡尔·杰拉西:《避孕药的是是非非》,姚宁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李明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劳伦斯·维赛:《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栾鸾译,孙传钊审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太平洋书店,1931。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国的逸乐与宗教》,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

林满红:《晚近史学与两岸思维》,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

路遥、程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1988。

罗尔纲:《师门五年记》,三联书店,1998。

马克斯·韦伯:《韦伯论大学》,孙传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1949~1960)》,何新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

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

内藤湖南、青木正儿:《两个日本汉学家的中国纪行》,王青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

皮埃·诺哈(Pierre Nora)编《历史所系之处Ⅲ》,戴丽娟译,台北:行人出版社,2012。

R.K.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上册,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98。

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塞西尔:《保守主义》,杜汝辑译,商务印书馆,1986。

汤因比:《历史研究》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林骧华、唐敏译,新星出版社,2010。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

王赓武:《王赓武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王希、姚平编《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现代史学的挑战——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1961~1988)》,王建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伟大科学家的生活传记》,陈仁炳译,江苏科技出版社,1980。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

严耕望:《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约翰·雷:《亚当·斯密传》,胡企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三联书店,1999。

张济顺:《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情报室编《英国皇家学会简史:1660~1960年》,中国科学院计划局,1979。

周天度:《蔡元培传》,人民出版社,1984。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五井直弘:《近代日本与东洋史学》,东京:青木书店,1976。

Alf Ludtke,ed.,The History of Everyday Life:Reconstructing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Ways of Lif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Aron,Raymond,The Imperial Republic: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1945-1973(Cambridge,Mass.:Winthrop Publishers,1974).

Bob Blauner,Resisting McCarthyism:To Sign or Not to Sign California’s Loyalty Oath(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Carole Fink,Marc Bloch,A Life in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Charles Homer Haskins,The Rise of Universities(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923).

Creator Higonnet & Patrice L.R.,Paris:Capital of the World,Translated by Arthur Goldhamm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E.P. Thompson,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New York:Vintage,1966).

Elizabeth Sinn,Power and Charity: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Tung Wah Hospital(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G.B.Endlott,A History of 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Margaret E.Stieg,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larly Historical Periodicals(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6).

Michael C.W.Hunter,Establishing the New Science:The Experience of the Early Royal Society(The Boydell Press,1989).

Richard Hofstadter and Walter P.Metzger,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Freedom in the United State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5).

Ruth Rogaski,Hygienic Modernity:Meaning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

Dorothy Stimson,Scientists and Amateurs:A History of the Royal Society(London:Sigma Books,1948).

陈方正:《毁灭与新生——土耳其的威权体制与民主历程》,《二十一世纪》1992年2月号,总第9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2分,2004年,第283~327页。

冯启宏:《战争与文化:近十年抗战时期文化史的研究回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3期,2006年9月。

郭廷以:《台湾的近代中国史研究的机会》,《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36期,2003年12月。

黄绍湘:《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重视美国史学史研究》,《世界历史》1983年第4期。

李剑鸣:《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与合理的学术评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罗志田:《“新史学”与民初考据史学》,《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青石:《对两岸研究抗战期间国共关系史现状的省思》,《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21期,1996年3月。

任东来:《抗战期间美援与中美外交研究》,《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2期。

王辑思:《对美国研究的几点浅见》,《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7期。

王致中:《封建蒙昧主义与义和团运动》,《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

许纪霖:《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读书》1999年第7期。

《学术世界中的无限乐趣:青年学者任东来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2006年第12期。

杨兴梅:《南京政府禁止妇女缠足的努力及其成效》,《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虞云国:《世间已无陈寅恪》,〔日〕《中国研究》总第18期,1996年9月号,第40~49页。

张济顺:《社会文化史的检视:1950年代上海研究的再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张玉法:《我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些回忆》,《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33期,2002年3月。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1915/1990),“General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cademic Freedom and Academic Tenure,”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53,3,393-406.

E.P. Thompson,“Patrician Society,Plebeian Culture,”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Vol. 7,No. 4,Summer,1974,pp.390-394.

Goodman B.,“Chinese Among Others: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review),”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ume 71,Number 2,December 2011,pp. 422-432.

“Journals under Threat:A joint Response form History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 Edi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of Japan,Vol.19,No.1,July 2009,pp.78-80.

P. Nyiri,“Chinese among Others: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review),” The China Journal,No. 62,July 2009.

Paul Betts,“The Twilight of the Idols:East German Memory and Material Culture,”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 72,No. 3,September 2000,pp. 731-765.

Paul Johnson,“The Answer to Terrorism?Colonialis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9,1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