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0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4-2015)图书

Annual Report of Social Governance Development in Beijing(2014-2015)

SSAPID:101-5599-3195-19
ISBN:978-7-5097-7379-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社会矛盾治理篇、基层社会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违法犯罪治理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2014折北京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蓝皮书
编 辑:周映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Contents

 摘要

 北京蓝皮书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BⅠ 总报告

  B.1 2014年北京市社会治理的总体发展及问题分析

   一 2014年北京社会治理发展现状

    (一)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1.以首都战略定位明确北京市社会治理的目标

     2.以调整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北京人口结构为重点治理首都“特大城市病”

     3.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治理首都“城市病”的根本出路

    (二)增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推动社会组织承担更多公共服务

    (三)推行参与式民主协商机制,提高社区治理的水平

     1.北京市东城区建立的社区“一委三会一站”机制,推进了社区多元主体的参与共建

     2.西城区通过成立地区管理委员会推动驻区单位参与社会治理

     3.朝阳区实践的“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也取得了好的参与效果

     4.海淀区建立的“四方议事”制度,形成了居民公共事务治理的协调机制

    (四)社会治理手段信息化,网络和通信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五)虚拟社会日趋复杂化,北京市网络治理取得一定新进展

   二 北京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依法进行社会治理的制度环境不足

    (二)参与社会治理的长效化、规范化机制不健全

    (三)公众的参与意识不足

    (四)社会主体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三 进一步提升北京市社会治理水平的思路与对策

    (一)健全法制,形成社会主体依法参与治理的制度环境

    (二)完善机制,规范治理主体参与的程序

    (三)创新渠道,拓展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

    (四)重视教育,培育社会力量依法参与治理的能力

 BⅡ 社会组织治理篇

  B.2 2014年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的概况与进展

   一 2014年北京社会组织规模数量持续增长

   二 北京社会组织人力资源日益丰富

    1.北京社会组织的从业人数

    2.北京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学历情况

    3.北京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职称情况

    4.北京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

   三 北京社会组织的资产有所增长,财务状况有所改善

    1.北京社会组织的资产情况

    2.北京社会组织的收入情况

    3.北京社会组织的支出情况

   四 北京社会组织的机构更为健全,制度更加规范

    1.北京社会组织的制度建设情况

    2.北京社会组织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五 北京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日益扩大,规范化程度更高

    1.北京社会组织的党组织队伍不断扩大

    2.北京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形式不断创新

    3.北京社会组织的党组织活动不断丰富

   六 2014年北京社会组织管理改革的顶层设计

    (一)北京扎实做好社会组织管理综合改革意见起草工作

    (二)北京社会组织管理的政策法规创制取得一批成果

    (三)北京围绕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关键议题开展前瞻研究

   七 2014年北京社会组织管理的重点改革任务

    (一)北京全面深化社会组织登记体制改革

    (二)北京进一步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三)北京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渐成体系

    (四)北京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

  B.3 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 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几个特点

    (一)北京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各个领域的治理

    (二)北京社会组织开始探索参与治理的活动方式

    (三)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取得了初步的社会效益

   二 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缺乏总体的规划引导

    (二)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尚缺乏稳定的资源

    (三)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推进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思路与对策

    (一)推进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二)推进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对策措施

     1.进一步明确北京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领域,确定社会组织参与北京社会治理的方向

     2.进一步完善北京社会组织的法规体系,加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法制保障

     3.进一步优化北京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扩大社会组织参与北京社会治理的规模

     4.进一步提升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

     5.建议在各级财政预算中设立社会组织经费专项,丰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

     6.进一步健全社会组织治理结构,增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7.进一步开辟社会组织发展资源筹集的路径,增强社会组织参与北京社会治理的实力

     8.进一步强化对北京社会组织的监管评估,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形象

  B.4 北京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 北京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现状

    (一)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

    (二)不断优化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内容

    (三)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流程日益规范化

   二 北京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主要成效

    (一)完善了“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网络

    (二)扩大了专业化社会服务的有效供给和覆盖面

    (三)激发了社会组织的创新活力

   三 北京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规模仍较小,统筹力度不足

    (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流程的管理还不是很到位,规范性不够

    (三)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法律保障

    (四)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能力有待提高,缺乏竞争力

   四 进一步完善北京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模式的建议

    (一)以强化统筹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顶层规划

    (二)以优化流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规范性

    (三)以提升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政府和社会组织两大主体的能力建设

  B.5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实践探索、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提出及发展类型

   二 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基本概况

    (一)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产生的背景

    (二)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发展现状

   三 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的枢纽型作用

    (一)联合上下游社会组织推动产业升级

    (二)开展同业组织行业研究,协助政府制定产业规划

    (三)搭建互动平台进行政策宣讲与交流

    (四)加强行业规范,及时反映企业诉求

   四 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与政府职责边界不清

    (二)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内部认同不高

    (三)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问题

   五 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一)厘清与政府的职责边界

    (二)加强内部协调管理,优化资源整合与配置机制

    (三)加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

   结语

  B.6 运用法治思维强化“两新组织”管理的新探索

   一 商管协会的成立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商管协会的成立及运行机制

     1.建立两级机构,依法登记备案管理

     2.制定协会章程,依法推进协会发展

     3.开展行业约束,规范商户经营行为

     4.加强沟通协调,配合部门依法行政

     5.强化教育引导,培育商户法律意识

     6.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协会有序运行

     7.建立工作机制,推进协会工作规范

     8.坚持党、团并进,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9.积极搭建平台,推动商户融入网格

    (二)商管协会成立后取得的主要成效

     1.实现了对辖区“两新组织”管理的全覆盖,密切了党群关系

     2.促进了行业规范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秩序

     3.“两新组织”积极参与平安建设,推动了辖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两新组织”积极融入网格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了辖区社会服务管理水平

   二 商管协会进一步发展完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三)组织发展不够均衡

    (四)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三 进一步推进商管协会发展完善的思考和建议

    (一)依法实行精细化分类管理,加大协会自我约束力度

    (二)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商管协会自身建设,发挥在“两新组织”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四)理顺基层管理体制,提高备案管理规范化水平

  B.7 对一个流动人口自治组织成长的学术观察

   一 天坛街道“纳百川”亲情会案例

    (一)“纳百川”亲情会的由来

    (二)“纳百川”亲情会的结构和功能

    (三)“纳百川”亲情会的基本做法

     1.以基层党组织为阵地,强化对流动人口自治组织的组织领导

     2.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推进流动人口自治组织工作实现长效化

     3.以行业为骨、网格为伞、活动为纽带,形成流动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局面

   二 天坛街道“纳百川”亲情会协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基本经验

    (一)充分调动了流动人口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有利于配合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增强社会稳定

    (三)有利于更好地表达流动人口的利益诉求,维护其合法权益

    (四)加深了流动人口对工作地、生活地的归属感,促进了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的融合

   三 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自治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正确定位角色

    (二)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引导

    (三)发挥组织作用、建立自治网络

 BⅢ 社会矛盾治理篇

  B.8 北京市行政争议化解机制研究

   一 北京市行政争议解决现状

    (一)信访总量连续三年下降,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上升趋势明显,法治化解决矛盾的观念和能力逐步提升

    (二)行政复议维持率居高不下,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违反程序决策的问题凸显

    (三)北京市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收案数量居四直辖市之首,公民法治意识和政府内部纠错能力逐步提升

   二 当前化解行政争议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争议在各类社会矛盾问题中居于突出位置

    (二)行政争议中反映出的各类矛盾往往涉及底线生存,易引起极端行为

    (三)行政争议解决机制有待完善,社会风险增大

   三 化解行政争议的思考与建议

    (一)强化“约束行为,规范程序”理念,完善三大制度的定位和功能

    (二)努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信访与行政复议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重点解决导致人民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权益受损的行政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等突出问题

    (四)加强理论研究,优化制度配置,切实推进信访与行政复议的衔接转换

   四 结语

  B.9 北京市商事争议仲裁创新机制研究

   一 多元争议解决工作再创佳绩

    (一)仲裁案件的数量及标的额明显提升,案件类型更趋多元化

     1.仲裁案件数量增幅明显

     2.仲裁案件标的额明显提高

     3.案件类型更趋多元化

    (二)独立调解工作稳步推进

    (三)建设工程争议评审落地并逐步开展

   二 仲裁委员会的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

    (一)制定和发布了新的仲裁规则,进一步提升仲裁工作的制度化水平

    (二)更加重视研究工作,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

    (三)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升仲裁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三 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几个不足

    (一)商事主体的纠纷仲裁意识仍有待加强

    (二)仲裁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三)仲裁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 北京市商事仲裁机制的完善

    (一)以公正高效为基础,强化宣传工作,提升商事仲裁的民众认知度

    (二)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提升仲裁工作的专业性水平

    (三)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仲裁委的国际影响力

   五 结语

  B.10 立案阶段委托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引言

   一 制度实践——北京法院立案阶段委托调解的运行情况

    (一)北京法院立案阶段调解工作的探索

    (二)北京法院立案阶段委托调解工作机制及成效

    (三)北京法院立案阶段委托调解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二 制度瓶颈——立案阶段委托调解的制约因素

    (一)制度优势不明显

     1.当事人诉讼的经济成本相对较低

     2.当事人预期的诉讼时间成本不高

     3.当事人选择纠纷解决途径时成本和收益的综合考量

    (二)基本认识不统一

     1.关于立案阶段委托调解制度的设置初衷认识不统一

     2.关于法院能否强制启动委托调解程序认识不统一

     3.关于委托调解是否应坚持保密性原则认识不统一

    (三)调解组织专业性不够

     1.社会发展对人民调解的冲击

     2.行业调解组织在调解领域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四)与诉讼衔接不够畅通

    (五)律师排斥委托调解

   三 制度构建——立案阶段委托调解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诉讼制度,突出调解优势

     1.建立诉前强制委托调解制度,合理配置纠纷解决公共资源

     2.适度提高诉讼费,同时完善保障诉权的配套制度

     3.探索建立符合审判规律的弹性审限制度

     4.弱化诉讼中调解,强化法院审判的规范、指引功能

    (二)构建诉前委托调解网络

     1.建立行业调解平台,充分发挥行业调解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化解纠纷的作用

     2.建立人民调解平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三)规范诉调对接机制

     1.规范诉前强制委托调解程序

     2.实现非诉讼调解组织程序和结果的对接

     3.平衡调解保密性原则与法院查明事实的关系

    (四)完善保障措施

     1.探索调解费用的激励引导机制

     2.加强对非诉讼调解组织的建设

     3.调动律师选择委托调解的积极性

  B.11 进京上访问题对策研究

   一 进京上访行为的类型分析

    (一)政府越权型上访

    (二)政府权力缺位型上访

    (三)完全无理型上访

   二 “接访”与“截访”应对政策的不足

    (一)“积极接访”的应对政策

    (二)“变相截访”的应对政策

   三 完善进京上访的应对措施

    (一)宏观上的应对:政治体制改革

     1.建立政府官员的民主考核机制

     2.树立法院权威,保障司法独立

     3.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微观上的应对:上访行为应严格限制入罪

 BⅣ 基层社会治理篇

  B.12 从社会治理视角浅析鲁谷社区体制改革现状

   一 鲁谷社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简要回顾

    (一)鲁谷社区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二)鲁谷社区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三)鲁谷社区成立后取得的主要成绩

     1.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2.创建社区代表会议制

     3.重视社会组织培育和发挥其作用

     4.创建区域化党建格局

   二 鲁谷社区体制机制创新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一)政府职能转变依然不能完全到位

    (二)社区自治体系作用的发挥依然不够充分

    (三)社会组织发育水平有待提高

   三 鲁谷社区今后改革创新的思路与内容

    (一)进一步加强鲁谷社区委员会和“居民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民主自治进度

    (二)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力度

    (三)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确保环境秩序面貌焕然一新

  B.13 公众参与城市治理与公众参与城管执法的矛盾和对策研究

   一 公众参与城市治理与公众参与城管执法的学理分析

    (一)相关概念简述

    (二)公众参与城市治理与公众参与城管执法主体不对等

     1.公众参与的主体

     2.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主体不受行政行为利害关系的限制

     3.城管执法具体行政行为中公众参与主体受到利害关系限制

   二 公众参与城市治理与公众参与城管执法间的矛盾

    (一)公众参与城市治理主体与公众参与城管执法主体的矛盾

    (二)依法行政与天生“缺陷”的矛盾

    (三)高涨的热情与有限响应的矛盾

    (四)法律素质与具体执法之间的矛盾

   三 缓解矛盾,形成城市治理合力

    (一)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公众有序参与城市治理

    (二)搭建平台,做实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

    (三)综合执法,共同治理

    (四)尊重民意,鼓励自治

    (五)塑造专业,提升形象

  B.14 首都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研究

   一 从“平安奥运”到“平安北京”,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二 从单纯治安防范到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平安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一)工作内容上,由单一的治安防范向综合性的社会治理转变

    (二)工作模式上,由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向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互联、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治理力量互动转变

    (三)队伍结构上,由以离退休干部职工为主向各阶层广泛参与、力量来源多元化转变

   三 从传统动员方式到弘扬志愿服务理念,平安建设的组织发动形式不断创新

    (一)弘扬志愿理念,激发社会活力

    (二)完善组织体系,规范运行方式

    (三)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四)政府-市场-社会,多元机制保障

     1.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法治保障

     2.充分发挥社会协同的参与优势

     3.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常态激励机制

   四 从“人海战术”到网格化精细管理,志愿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一)实施实名防控

    (二)实施区域防控

    (三)实施等级布控

    (四)实施网格巡控

    (五)健全平安指导员制度

   五 推进新时期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的问题和建议

    (一)强化首都群防群治工作的社会动员

    (二)进一步推进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的规范化

    (三)加强首都治安志愿者协会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

    (四)提高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五)不断拓展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工作职能

    (六)以现代理念提升社会治理公众参与工作思路

 BⅤ 人口问题治理篇

  B.15 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一 北京市流动儿童的特征

    (一)流动儿童的规模迅速增加

    (二)北京市流动儿童所占比例较高

    (三)北京市流动儿童具有跨省流动的特点,且流动时间较长

    (四)流动儿童未充分享受九年义务教育

   二 北京市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发展与现状

    (一)公立学校入学难

    (二)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的创立和发展

    (三)流动儿童入学的两难境地

   三 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要树立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执政理念,使流动儿童有学上

    (二)吸纳社会资源、尊重和鼓励民间组织的参与,使流动儿童上好学

    (三)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构建人性化的城市规划蓝图

    (四)学习和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树立首都北京的良好形象

  B.16 外来务工人员在京需求与融入分析

   一 调查群体的基本分布状况

    (一)外来人口的户籍特征

    (二)外来人口的受教育特征

    (三)外来人口的就业特征

    (四)外来人口的自我评价

   二 外来务工人员在京的需求与融入情况

    (一)总体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在北京的社会融入和公共服务获取水平仍比较低,存在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

    (二)具体来看,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分布和融入情况在不同方面存在差异

     1.就业动因分析

     2.居住需求分析

     3.社会支持和社会融入分析

     4.社区参与和服务供给分析

     5.文化需求满足情况

     6.工作权益保护

   三 结论与预期性建议

 BⅥ 网络社会治理篇

  B.17 2014年首都网络犯罪治理新进展

   一 首都网络犯罪新动向

    (一)网络犯罪复杂性加深

    (二)网络犯罪逐利性增强

    (三)网络犯罪组织性加强

   二 首都网络犯罪治理新进展

    (一)专项行动治理常态化

    (二)部门联动治理法治化

    (三)行业自律治理协作化

    (四)社会合作治理多元化

   三 进一步完善网络犯罪治理的意见

    (一)加强源头治理

    (二)完善法律治理

  B.18 全球社交媒体中北京传播主体现状与对策:基于Twitter的样本分析

   一 研究设计

   二 北京地区传播主体现状

    (一)关于北京的传播主体中北京本地区所占比例较小,需进一步增强北京在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可传达性

    (二)北京地区传播者中个体仍是活跃力量,其中传媒从业人员占有显著比重

    (三)官方和非官方的大众媒体是机构传播主体中数量超过半数的组成部分,文化企业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播主体

    (四)传播主体的数量增长与我国国内社交媒体发展阶段具有吻合性,体现了全球社交媒体发展的阶段态势

    (五)传播主体发推文数量差异悬殊,形成少数大量发推文的主体和低发推文量的“长尾”之间的尖锐对立

    (六)在视觉传播、图像传播的方式和实际能力上,官方或非官方的媒体机构居于前列

    (七)北京的传播主体其粉丝数量不低于国内外其他主体,国家级官方媒体在吸引粉丝上具有一定成效

    (八)传播主体的“被收藏数”和内容吸引力上,机构与个人、国内与国外传播者的差异化态势值得关注

    (九)传播主体的粉丝数量和其关注他人数量呈正相关,意见领袖的“45度角仰视”的大众传播结构并无有效数据支持

    (十)主体的传播效果与推文数量规模等“单向化”的Web1.0传播要素关系不显著,而更强调Web2.0的主体互动性与媒体社交性

   三 存在的问题

    (一)在全球社交媒体“公共领域”转型中,北京地区传播主体的自我发声能力和形象传播能力还有待探索提升

    (二)全球社交媒体公共领域中,关于北京的负面声音和报道长期存在,其管理和应对存在着复杂性

    (三)传播主体的结构分布仍然比较单一和集中,其中一些重要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还有待强化

    (四)主体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仍有待继续拓展

   四 管理与发展对策

    (一)妥善引导首都北京一些特定的驻外机构和单位开展国际社交媒体传播,增强对外传播话语权

    (二)积极扶持和利用国外具有中间性的组织机构,强化北京声音的国际传播

    (三)建立完善的对全球重点社交媒体的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加强北京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信息反应能力

    (四)重视社交媒体时代北京在全球传播中的整合营销和“社交意识”,促进社交媒体与其他传播主体和手段、方式的立体结合,从而加强城市形象传播

  B.19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法律保护

   一 问题的提出:网络时代北京市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现状

   二 北京市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案件的四个主要特征

    (一)利用网络手段成为重要特征

    (二)电信等领域员工成为犯罪多发人群

    (三)业务单位往往疏于管理

    (四)违法成本低,查处难度大

   三 加强公民个人信息法律(刑法)保护的对策分析

    (一)北京市检察院、市高级法院应出台有关法律适用的指导意见

     1.利用罪名之间的竞合关系,密织法网

     2.从多个维度归纳案件事实,提高司法人员适用刑法认定犯罪的能力

     3.在学理解释中明确疑难案件的处理原则

    (二)加强预防,堵截利用互联网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渠道

    (三)加大对利用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处罚力度

     1.增大违法犯罪的成本

     2.集中办理一批要案疑案,形成震慑效应

    (四)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立法建议

     1.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刑法

     2.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3.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立法解释,明确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B.20 北京高校学生的传谣意愿与谣传感知

   一 传谣意愿及其理由

   二 谣传特征及其感知

   三 影响传谣意愿的谣传感知

 BⅦ 违法犯罪治理篇

  B.21 北京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的管理研究

   一 北京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数量逐年增多

    (二)违法犯罪人员低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三)团伙作案的特点越来越显著

    (四)青少年重新违法犯罪的现象日益突出

   二 北京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工作的衔接不够畅通

     2.管理工作的覆盖面相对有限

     3.管理工作偏重形式的现象较为严重

     4.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不强

     5.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

   三 北京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管理的对策思路

    (一)颁布规范性文件,实现北京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管理的规范化

    (二)构建北京市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信息数据库,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做好组织保障工作,夯实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管理的工作基础

    (四)工作前移,畅通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管理工作的衔接机制

    (五)加强工作协调,提高管理工作的效果

  B.22 北京市青少年团伙犯罪危险因子研究

   一 研究述评

   二 变量测量

    (一)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3.社会环境

    (二)个体经历

   三 差异性检验

   四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B.23 未成年人涉性犯罪实证研究

   一 未成年人性犯罪的特征分析

    (一)犯罪主体特征

     1.身份特征

     2.年龄、户籍特征

     3.文化程度

     4.前科劣迹

     5.性别分布

     6.家庭情况

    (二)案件特点分析

    (三)案件处理情况分析

   二 未成年人性犯罪的成因探讨

    1.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未成年人实施性犯罪的重要诱因

    2.家庭环境较差或教育不当

    3.学校教育及管理不当

    4.未成年人个体生理、心理因素对性犯罪的影响

   三 未成年人性犯罪的防控对策

    1.加强未成年人性教育工作和少女的性侵害自护教育

    2.控制色情资讯,净化媒体环境

    3.家庭和学校要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工作

    4.相关政府部门应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减少性犯罪的机会

  B.24 北京市特殊人群毒品犯罪的预防与治理

   一 特殊人群毒品犯罪的概况

    (一)特殊人群的概念

    (二)特殊人群毒品犯罪的态势

   二 北京市特殊人群毒品犯罪的现状

    (一)外国籍人涉毒犯罪案例日益增长

    (二)少数民族人员及未成年人涉毒犯罪较为泛滥

   三 治理涉毒特殊人群存在的问题

    (一)欠缺可操作的法律规范

    (二)社区矫正制度流于形式

   四 涉毒特殊人群的防治对策

    (一)加强禁毒预防宣传教育

    (二)完善签证和续签复检制度

    (三)落实社区矫正制度

  B.25 治理组织残疾人乞讨行为的法律适用研究

   一 现有法律法规不足的分析

   二 禁乞与打击组织残疾人行乞行为的关系问题

   三 依法打击组织残疾人行乞行为的若干思考

    (一)在立法上进行宏观性调整

    (二)在执法上发掘上游违法犯罪

     1.注意从对行乞残疾人救助中获取线索

     2.注意区分是否构成违法

     3.注意区分是否构成犯罪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4~2015)》编委会

 Abstract

 皮书数据库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年度系列报告,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综治研究所联合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首都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专家及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撰写的关于北京社会治理发展的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社会矛盾治理篇、基层社会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违法犯罪治理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2014年北京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高度强调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同时,党和政府的领导人第一次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提出了首都治理的问题,对未来北京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北京市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把调整和优化人口结构作为北京市破解人口难题、寻求有效人口治理方略的根本途径。在社会治安方面,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效初显,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违法犯罪数量降至2004年以来最低,比近十年峰值下降四成。在网络治理方面,通过专项行动治理常态化、部门联动治理法治化、行业自律治理协作化、社会自护治理机制化,互联网络秩序显著好转。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工作举措,政策法规研究和创制取得一批成果,全市社会组织规模数量持续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改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工作体系正常运转,社会矛盾总体得到控制等。总体来说,北京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不可否认,北京社会治理工作仍需要从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格局等方面加大创新改革的力度和深度,社会期待的不断提升与社会公众参与不足之间的矛盾需要更具可操作性的措施和方案去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调整基层治理的权力格局,如此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就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为施政理念,加速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尽快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王名主编《社会组织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0号: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1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王名等:《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徐家良等主编《中国社会组织评估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石国亮:《中国社会组织成长困境分析及启示》,《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5期。

康晓光等:《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罗观翠、王军芳:《政府购买服务的香港经验和内地发展》,《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9期。

冯俏彬、郭佩霞:《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理论基础与操作要领初探》,《中国政府采购》2010年第7期。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

燕云:《密云县鼓楼街道加强“两新组织管理”》,《长安》2014年第6期。

密云县政法委:《密云县鼓楼街道建立商管协会,探索“两新组织”服务管理新模式》,《北京政法信息》2011年第33期。

范愉:《ADR原理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与法治的可持续发展》,《法制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9期。

程露:《国际商事仲裁公开问题研究》,南昌大学2013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现代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

吕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仲裁全球化趋势》,载《中国对外贸易·中国仲裁》2003年第8期。

方鹏飞:《论国际商事仲裁证据规则及其确定与适用》,吉林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林振通:《司法ADR探究与法院附设调解制度构建》,http://court.gmw.cn/html/article/201107/18/73985.shtml,访问时间:2011年7月18日。

肖建国:《司法ADR建构中的委托调解制度研究——以中国法院的当代实践为中心》,《法学评论》(双月刊)2009年第3期。

范愉主编《ADR原理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刘峰、徐鸿武:《中外公众参与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

周德钧、王之:《分享城市阳光:流动儿童的成长困境与融合教育之道》,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袁连生、王红、丁延庆等:《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及财政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周皓:《流动儿童发展的跟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相德宝:《自媒体时代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刘林利:《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田智辉:《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刘肖:《理智与偏见——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欧亚、王朋进:《媒体应对——公共外交的传播理论与实务》,时事出版社,2011。

姚建龙:《青少年犯罪概念研究30年:一个根基性的分歧》,《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姚建龙:《理性对待流动青少年犯罪》,《青年学报》2014年第3期。

杨雅华:《乞讨的法学思考:以流浪乞讨的救助与规制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12。

王保庆:《中国乞丐调查:我国城区乞讨群体现状与对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林彦、叶必丰:《乞讨行为规制与乞讨权诉讼:美国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法律出版社,2011。

王牧、张凌:《中国有组织犯罪实证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

刘莹:《有组织犯罪侦查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