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1

澳门司法制度新论图书

A New Study on Macau Judicial System

SSAPID:101-5580-0372-86
ISBN:978-7-5097-663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对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司法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和论述,同时对近年来澳门司法改革的热点问题及最新进展做了重点说明,具体内容包括审判制度、检察制度、警察制度、廉政公署及财产利益申报制度、律师制度、司法援助制度、执行制度、仲裁制度、调解制度、登记公证制度、特区赔偿制度等。作者在介绍和分析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就目前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完善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丛书
作 者: 赵琳琳
编 辑:张志伟;王玉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总序

 第一章 审判制度

  第一节 法院的组织体系及运作机制

   一 第一审法院:初级法院及行政法院

    (一)初级法院

     1.民事法庭

     2.刑事起诉法庭

     3.轻微民事案件法庭

     4.刑事法庭

     5.劳动法庭

     6.家庭及未成年人法庭

    (二)行政法院

    (三)第一审法院的运作

     1.法庭组织及权限

     2.法官编制

   二 中级法院

    (一)管辖范围

     1.上诉审

     2.第一审

     3.处理管辖冲突

     4.其他

    (二)评议会及开庭听证

   三 终审法院

    (一)管辖范围

     1.审理部分一审案件

     2.审理上诉案件

     3.统一司法见解

    (二)终审法院院长

    (三)终审法院院长办公室

    (四)办事处

  第二节 法官制度

   一 条件和任免

    (一)法官的条件

    (二)任免

     1.推荐法官的独立委员会

     2.任用方式

   二 权利和义务

    (一)法官的权利

     1.物质保障权

     2.身份保障权

     3.独立审判权

     4.特别权利

     5.司法假期

    (二)法官的义务

     1.审判义务

     2.不得兼任义务

     3.谨言义务

     4.回避义务

   三 考核与奖惩

    (一)法官委员会

     1.组成

     2.权限

    (二)评核程序

    (三)纪律程序

   四 职业培训

    (一)培训机构

    (二)培训事项

  第三节 审判的基本原则

   一 法定法官原则

   二 公开审判原则

   三 独立审判原则

   四 直接言词审理原则

   五 自由心证原则

   六 一事不二审原则

    (一)维护生效裁判的既判力

    (二)保障人权

    (三)禁止重复起诉

  第四节 审判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审级制度设置不当

   二 刑事起诉法庭职权过大

   三 司法资源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一)法院设施有待改善

    (二)法官编制有限

   四 审判中文化程度有待加强

   五 司法效率不高

  第五节 审判制度的改革设想

   一 调整审级制度

   二 优化专门法庭

    (一)充分利用家事法院

    (二)合理调整刑事起诉法庭的职权

     1.域外刑事预审制度的改革动态

     2.澳门预审制度改革的具体设想

     3.完善对于预审法官的监督机制

    (三)优化轻微民事案件法庭的配置

     1.扩大适用范围

     2.进一步简化轻微案件诉讼程序

     3.尝试跨域小额诉讼

    (四)建立交通事故审判法庭

   三 尝试参审制

    (一)参审制的意义

     1.普法教育

     2.弥补法官知识的缺陷

     3.促进法律改革

    (二)澳门建立参审制的具体设想

     1.适用范围

     2.参审法官的选任

     3.参审法官的培训

     4.参审法官的职权

     5.保障与惩戒机制

   四 加强法官建设

    (一)完善法官进场机制

    (二)建立法律职业内部流动机制

   五 简化程序与提高效率

    (一)加强程序分流

     1.扩大简易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

     2.简化简易诉讼程序的审理流程

    (二)强化审判管理

    (三)普及中文和司法效率评估

   六 推进诉讼电子化

    (一)运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

    (二)建立网上信息查询平台

    (三)尝试电子简易程序

   七 平衡审判与媒体、大众的关系

    (一)法官个人慎用社交媒体

    (二)法院公开审判方式需要革新

     1.建立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

     2.开通法院社交媒体账号

   八 开拓诉讼外纠纷解决手段

 第二章 检察制度

  第一节 检察院的组织体系

   一 机构建制

    (一)一院建制

    (二)三级派任

   二 内部组织

    (一)检察长办公室

     1.司法辅助厅

     2.律政厅

     3.司法合作厅

     4.人事财政厅

     5.支援厅

    (二)独立运作的刑事诉讼办事处

    (三)检察院人员

  第二节 检察官制度

   一 条件和任免

   二 权利和义务

   三 奖惩与晋升

  第三节 检察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 法治原则

   二 检察一体原则

   三 独立行使检察权原则

   四 客观公正原则

  第四节 检察工作的具体内容

   一 在法庭上代表特区

   二 领导刑事侦查

    (一)领导侦查的权力

    (二)其他侦查权限

   三 提起公诉

    (一)起诉条件

    (二)免除刑罚情况之归档

    (三)诉讼程序之暂时中止

     1.适用对象

     2.适用条件

     3.被中止诉讼人的义务

     4.中止的持续时间及效果

     5.决定程序与救济机制

   四 法律监督和咨询

   五 维护合法权益

   六 刑事司法协助

    (一)澳门与内地刑事司法协助的现状

     1.直属于行政长官的工作小组

     2.一则案例引发的关注

    (二)澳门与内地刑事司法协助的难点

     1.死刑犯问题

     2.政治犯问题

     3.双重犯罪问题

     4.本地居民不引渡问题

  第五节 检察改革

   一 优化调整职权

    (一)赋予大多数强制措施的决定权

    (二)扩大不起诉裁量权

    (三)弱化领导侦查的权力

   二 引入刑事协商机制

    (一)协商顺应现代刑事司法的发展潮流

     1.葡萄牙的刑事协商程序

     2.澳门周边地区刑事协商的立法与实践

    (二)协商符合澳门刑事司法的实际需要

    (三)协商有利于保护被害人及实现社区和谐

    (四)澳门引入刑事协商需要配套制度

     1.尝试辩诉交易

     2.发展刑事和解

   三 加强程序分流

    (一)刑事政策两级化的体现

    (二)起诉法定主义的削弱

    (三)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需要

    (四)理顺诉讼职能的要求

   四 推动刑事司法协助

    (一)坚持“一国两制”的前提尽快完成两地刑事司法协助协议

    (二)充分利用已生效的国际刑事公约

    (三)有效使用国际刑警的合作机制

    (四)加强两地检察机关的个案协查

    (五)发挥法院的职能和作用

 第三章 警察制度

  第一节 警察部门的架构及职能

   一 警察总局

    (一)职责

    (二)附属单位

     1.局长办公室

     2.情报分析中心

     3.行动策划中心

     4.资源管理厅

     5.电脑及资讯科技部

     6.新闻及公共关系办公室

   二 治安警察局

    (一)任务

    (二)职责

     1.一般任务范围内之职责

     2.一般任务范围外之职责

   三 司法警察局

    (一)组织框架

    (二)职权

     1.专属职权

     2.在预防犯罪事宜上的职权

     3.在调查犯罪及协助司法当局事宜上的职权

    (三)监督机制

   四 海关

    (一)职责

    (二)权限

    (三)机关及附属机构

   五 保安部队事务局

    (一)职责

    (二)机关设置

   六 保安部队高等学校

  第二节 警察的条件和权利义务

   一 招募

    (一)录取要件

    (二)修读制度

    (三)淘汰制度

   二 职程

    (一)治安警察局职程

    (二)司法警察局职程

     1.刑事侦查员职程

     2.助理刑事侦查员职程

     3.刑事技术辅导员职程

     4.刑事技术鉴定员职程

   三 权利和义务

    (一)一般义务及特别义务

    (二)权利保障

    (三)纪律监察

  第三节 警方服务和执法

   一 警方服务

    (一)出入境事务

    (二)预防和打击犯罪

    (三)交通事务

     1.维持交通秩序

     2.处理交通意外

     3.宣传教育工作

     4.特别行动

    (四)准照/许可

    (五)其他

   二 警民合作

    (一)警方联络和街头巡逻

    (二)社区警务

   三 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

  第四节 警察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部门职能重叠

   二 问责和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

   三 警检关系错位

  第五节 警务改革

   一 机构定位与职权调整

    (一)将治安警察局与司法警察局合并

    (二)刑事警察与行政警察的权责区分

    (三)限缩检察官对警察侦查的指挥调度权

    (四)警察有权进行微罪处分

   二 完善绩效评估和申诉机制

    (一)绩效评估机制

    (二)申诉机制

   三 通过社区警务实现犯罪预防

   四 大力发展科技和信息建设

   五 加强区际和国际警务合作

 第四章 廉政公署及财产利益申报制度

  第一节 廉政公署的职能

   一 廉政公署的职责与权限

    (一)主要职责

    (二)具体权限

   二 港澳廉政公署的区别

    (一)法律依据不同

    (二)组织架构不同

    (三)具体职能不同

  第二节 廉政公署的组织架构

   一 廉政专员

   二 主要内设单位

    (一)廉政专员办公室

     1.综合事务厅

     2.社区关系厅

     3.资讯处

     4.研究组织部

    (二)反贪局

     1.调查一厅及调查二厅

     2.调查三厅

     3.技术支援厅

     4.财务及资讯调查处

     5.财产及利益申报处

    (三)行政申诉局

     1.行政申诉厅

     2.审查及研究厅

    (四)情报处

  第三节 廉政公署的机构运作

   一 反贪

    (一)公共部门的职务犯罪

     1.公务员的概念

     2.受贿罪

     3.行贿罪

     4.其他

    (二)私营部门的贪污贿赂犯罪

    (三)公、私部门的欺诈犯罪

    (四)在选民登记及有关选举中实施贪污犯罪及与贪污相关联的欺诈犯罪

    (五)保密制度

   二 行政申诉

    (一)申诉程序

    (二)发出劝喻或向行政长官呈交调查报告

   三 宣传教育

   四 纪律监察委员会

   五 对外合作和交流

  第四节 财产及利益申报

   一 适用范围

    (一)申报义务人

     1.公共职位据位人

     2.公共行政工作人员

     3.公开财产及利益申报书第四部分的人士

    (二)一般原则

   二 申报书的内容

   三 申报方式

    (一)提交的期限

    (二)提交的地点

   四 申报不实的法律后果

   五 申报书的取阅

    (一)取阅方式

    (二)取阅条件

  第五节 廉政公署的改革及发展

   一 加强贪腐预防

    (一)定期检讨和修正廉政政策

    (二)扩大财产申报范围

    (三)运用廉政自我评价工具

    (四)其他

   二 增强违法纠错的权威性

   三 尝试行政调解

   四 完善外部监督

   五 实施污点证人制度

    (一)现行制度

     1.贪污贿赂犯罪

     2.有组织犯罪

     3.选举犯罪

    (二)运行不畅的原因

    (三)澳门污点证人制度的出路

     1.污点证人豁免的启动程序

     2.嫌犯身份的转换和程序的拆分

     3.法官享有最终的豁免决定权

   六 建立证人保护制度

    (一)保护机构

    (二)保护范围

    (三)保护方式

     1.身份保密

     2.特殊方式作证

     3.身体保护

     4.迁居、整容、变更身份

     5.追究惩罚和损害赔偿

    (四)例外

   七 促进周边和国际交流合作

 第五章 律师制度

  第一节 概述

   一 历史沿革

   二 功能

    (一)法律服务功能

    (二)维权功能

    (三)监督功能

    (四)担当公义功能

  第二节 律师执业条件及其权利义务

   一 入职资格

   二 实习律师

    (一)申请注册

    (二)实习期间

    (三)实习内容

     1.上课部分

     2.实务部分

    (四)实习律师的权限

    (五)实习律师的义务

    (六)导师制度

     1.导师的义务

     2.导师的报告

    (七)实习的最后评核

    (八)确定注册

   三 执业范围及限制

    (一)执业范围

    (二)强制注册

    (三)委托程序

     1.诉讼委任

     2.授权书之公证

     3.律师发出之证明

   四 取得内地法律职业资格的澳门居民在内地从事律师职业的管理

   五 权利与义务

    (一)权利

     1.执业保障权

     2.通信权

     3.阅卷权

     4.独立自主权

     5.获取技术协助权

     6.拒绝作证权

    (二)义务

     1.职业保密

     2.不得兼任

     3.回避

     4.禁止广告和招揽客户

     5.律师对顾客之义务

     6.律师间之相互义务

     7.律师对律师公会之义务

     8.律师对社会之义务

     9.民事及刑事责任

  第三节 律师执业机构

   一 律师执业机构的发展历程

   二 律师事务所的设立

   三 港澳特区律师事务所与内地律师事务所的联营

    (一)联营条件

    (二)联营规则

  第四节 律师管理体制

   一 律师公会

    (一)组成

    (二)职责与权限

   二 律师业高等委员会

    (一)组成

    (二)运作

  第五节 现行律师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门槛设置不公

   二 培养周期过长

   三 本地化程度不高

  第六节 律师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 落实《澳门基本法》的规定

   二 入行门槛公平化

   三 提高法律服务质量

    (一)规范内部管理

    (二)加强外部合作与竞争

   四 加强对律师业的管理和监督

   五 尝试统一司法考试

    (一)建立统一司法考试专门机构

    (二)报考资格

    (三)考试方式与内容

    (四)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授予

 第六章 司法援助制度

  第一节 司法援助委员会

   一 职权

   二 组成

    (一)成员的委任及任期

    (二)主席与副主席

    (三)运作

  第二节 一般司法援助

   一 援助对象

    (一)适用主体

    (二)经济能力不足的标准

     1.家团成员的范围

     2.可支配财产的组成

     3.可支配财产的法定限额

   二 援助范围

   三 援助形式

   四 费用标准

   五 申请和审批程序

    (一)必须递交的文件

    (二)审批

    (三)废止司法援助的情况

    (四)款项退回机制

   六 救济机制

  第三节 公职司法援助

   一 立法目的

   二 适用对象

   三 援助形式

   四 公职司法援助委员会

   五 给予司法援助的程序

   六 丧失司法援助优惠

  第四节 司法援助制度之完善

   一 修补制度漏洞

    (一)一般法援

    (二)公职法援

   二 拓宽服务内容

    (一)加强法律咨询服务

    (二)发展非诉讼法律援助业务

   三 建立质量跟踪机制

    (一)律师名册和律所签约制

    (二)抽查、评估和奖惩制度

   四 加强法律援助协作

   五 衔接法学教育

 第七章 执行制度

  第一节 监狱制度

   一 历史发展

   二 法律规范

    (一)法律

    (二)行政法规

    (三)法令

     1.《核准剥夺自由处分之执行制度》

     2.《核准澳门狱警队伍之纪律制度》

     3.《核准路环监狱规章》

     4.《规范在徒刑及收容保安处分之执行及其效果方面之司法介入制度》

     5.《监狱保安/看守人员(狱警队伍)职程》

     6.《关于转移被判刑者之协定》

   三 监狱工作

    (一)行刑原则

     1.行刑个别化原则

     2.禁止歧视原则

     3.行刑安全原则

     4.行刑社会化原则

     5.保障基本权利原则

    (二)学校教育及职业培训

     1.学校教育方面

     2.职业培训方面

    (三)文娱活动

    (四)设施

   四 未来发展

    (一)将监禁作为最后手段来使用

    (二)开放式处遇

    (三)发展社区司法

    (四)加强司法协助

  第二节 社会重返制度

   一 更生服务

    (一)善导宿舍(中途宿舍)

    (二)爱心雇主协助就业

    (三)巩固家庭关系

    (四)经济支持

    (五)举办课程讲座

    (六)其他服务

   二 恢复权利

    (一)法律上的恢复权利

    (二)司法恢复权利

   三 强制戒毒

   四 假释制度

    (一)立法规定

    (二)实践情况

    (三)检讨

     1.放宽条件

     2.加强对法官决定的监督

     3.充分利用电子科技手段

     4.假释后的充分帮扶

   五 未来发展

    (一)专门立法

    (二)发掘民间资源

  第三节 违法青少年教育监管制度

   一 监管对象

   二 监管主体

    (一)警察部门

    (二)社会工作局

    (三)社会重返厅

    (四)少年感化院

     1.职能与宗旨

     2.机构设置

     3.个案处理流程

    (五)教育暨青年局

   三 监管措施

    (一)措施的种类

     1.增设“警方警诫”

     2.司法训诫

     3.增设“复和”

     4.遵守行为守则

     5.社会服务令

     6.感化令

     7.将“半收容”改为“入住短期宿舍”

     8.收容

    (二)适用原则

     1.适当及适度原则

     2.获取所需解释和报告

     3.监管措施与刑罚同时执行

   四 未来发展

    (一)司法处遇与社区处遇相配合

    (二)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加强青少年违法预防

  第四节 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

   一 现状

    (一)被害人的告诉权和自诉权

    (二)作为辅助人的权利与义务

    (三)获得人身保护的权利

    (四)获得民事赔偿的权利

    (五)特别法中的被害人保护

   二 未来

    (一)加强被害人的人身安全保护

    (二)重视被害人的隐私权保护

    (三)建立被害人补偿制度

  第五节 民事执行之诉

   一 诉讼前提

    (一)形式前提——执行名义

     1.给付判决

     2.经公证员作成或认证的文书

     3.私文书

     4.特别规定赋予执行力的文件

     5.澳门以外地方的法院或仲裁员所作的裁判

    (二)实质前提

   二 初步阶段

    (一)属选择之债时给付的选择

    (二)附条件之债或取决于另一给付之债

    (三)由申请执行人作出之结算

    (四)由法院作出之结算

    (五)对结算之反驳

    (六)就结算及执行一并提出反对

    (七)由仲裁员作出之结算

    (八)仅部分已确定或可要求履行之债

   三 支付一定金额之执行

    (一)通常程序

     1.传唤及反对

     2.查封

     3.对债权人之传召及对债权之审定

     4.支付

     5.赎回

     6.执行之中止、终止及撤销

     7.平常上诉

    (二)简易程序

   四 交付一定物之执行

   五 作出事实之执行

  第六节 行政执行

   一 一般规定

    (一)自发遵行

    (二)不执行的正当原因

   二 针对私人之执行

   三 针对公法人之执行

    (一)支付一定金额之执行

    (二)交付一定物或作出一事实之执行

     1.声请

     2.答复或反驳

     3.裁判

    (三)针对违法不执行之保障

     1.旨在落实执行之强迫措施

     2.违法不执行法院在行政上司法争讼程序中作出之裁判

 第八章 仲裁制度

  第一节 仲裁与ADR

   一 ADR的兴起

   二 ADR的优势

    (一)自愿性

    (二)灵活性和经济性

    (三)非严格适法性

    (四)保密性

    (五)专业性

  第二节 仲裁规范

   一 《民事诉讼法典》

    (一)仲裁协定

    (二)由仲裁员作出的结算

    (三)仲裁裁决的执行

    (四)对澳门以外地方仲裁员所作裁决之审查

   二 法令

   三 仲裁机构规章

    (一)《消费争议仲裁中心规章》

    (二)《澳门世界贸易中心仲裁中心内部规章》

    (三)《澳门律师公会自愿仲裁中心规章》

    (四)《保险及私人退休基金争议仲裁中心规章》

    (五)《楼宇管理仲裁中心规章》

   四 国际公约

   五 区际协议或安排

   六 其他

  第三节 仲裁种类

   一 自愿仲裁和必要仲裁

    (一)自愿仲裁

    (二)必要仲裁

   二 内部仲裁与涉外仲裁

    (一)《内部仲裁法》

     1.仲裁范围

     2.仲裁协议

     3.仲裁庭

     4.仲裁程序

     5.仲裁裁决

    (二)《涉外仲裁法》

     1.适用范围

     2.仲裁程序及裁决效力

   三 机构仲裁和临时仲裁

  第四节 仲裁机构

   一 消费者委员会消费争议仲裁中心

    (一)加盟商号与诚信店制度

    (二)仲裁程序

    (三)与轻微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异同

   二 世界贸易中心仲裁中心

    (一)仲裁员与调解员

    (二)仲裁程序

   三 律师公会自愿仲裁中心

   四 金融管理局保险及私人退休基金争议仲裁中心

    (一)中心架构

    (二)仲裁程序

   五 房屋管理局楼宇管理仲裁中心

    (一)中心组成

    (二)仲裁流程

  第五节 仲裁制度与实践之反思

   一 诉诸诉讼的传统观念

   二 仲裁机构设置和仲裁范围划定的不合理

   三 缺乏专业的仲裁员队伍

   四 仲裁制度设计存在缺憾

    (一)司法干预过强

    (二)临时仲裁未被充分利用

    (三)简易仲裁的缺失降低仲裁效率

  第六节 仲裁之推广与完善

   一 宣传和教育

   二 法院引导

   三 优化调整仲裁机构

   四 扩大仲裁范围

    (一)提高争议金额的上限

    (二)缩小不受理案件的范围

    (三)引导更多类型的纠纷进入仲裁

     1.医疗纠纷仲裁

     2.劳动争议仲裁

     3.其他

   五 建立专业仲裁员队伍

    (一)仲裁员的资格准入

    (二)仲裁员的职业操守

   六 完善仲裁规范

    (一)推广声明加入制度与有条件的强制仲裁

    (二)增设简易仲裁程序

    (三)限制上诉

    (四)明确仲裁员的法律责任

  第七节 加强跨域仲裁合作

   一 粤港澳仲裁合作的契机

    (一)深圳国际仲裁院

    (二)广州南沙国际仲裁中心

    (三)珠海横琴国际仲裁院

   二 建立电子化合作平台

 第九章 调解制度

  第一节 调解概述

   一 调解的含义及分类

   二 调解作为纠纷解决方式的优缺点

  第二节 澳门调解之现状

   一 司法调解

    (一)检察院调解

     1.初步试行调解

     2.试行调解

    (二)法官调解

   二 非司法调解

    (一)街坊会

    (二)仲裁机构

    (三)民事登记局

    (四)劳工事务局

    (五)其他

  第三节 调解主体的多元化

   一 法院

    (一)加强诉讼内调解

    (二)支持和指导诉讼外调解

     1.提供咨询服务

     2.建立法院附设调解制度

    (三)衔接诉讼内外调解机制

   二 律师

   三 行政机关

   四 民间组织

  第四节 调解员的专业化

   一 调解员的资格准入

   二 调解员的培养

   三 调解员的责任

  第五节 调解范围的扩大化

   一 家事调解

    (一)家事调解的意义

    (二)家事调解机构和调解员

    (三)家事调解程序

   二 交通事故调解

    (一)现状

    (二)设立交通事故调解专门机构

    (三)建立交通事故受害人援助计划基金

   三 医疗纠纷调解

    (一)澳门医疗诉讼之现状

    (二)澳门医疗纠纷调解机制之完善

     1.建立医疗纠纷的专门调解机构

     2.设立医疗纠纷调解优先程序

     3.医疗鉴定的质量控制和程序救济

   四 在线调解

    (一)ODR的基本形式

    (二)ODR的发展前景

    (三)澳门发展ODR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五 合作调解

    (一)内地—澳门联合调解中心

    (二)粤港澳商事调解联盟成立

    (三)异地调解书的审查及确认

  第六节 调解程序的规范化和多元化

   一 调解的原则

    (一)自愿与合法原则

    (二)保守秘密

    (三)尊重当事人的权利

    (四)适当赋予调解强制执行力

   二 调解—仲裁

   三 紧急调处机制

   四 利用移动客户端平台调解

 第十章 登记公证制度

  第一节 登记制度

   一 物业登记

    (一)登记范围

     1.须登记的事实

     2.须登记的诉讼及裁判

    (二)登记效力

     1.对人的效力

     2.登记之优先

     3.登记之瑕疵

    (三)登记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特定性原则

     3.连续性原则

    (四)登记行为

    (五)登记公开

   二 民事登记

    (一)登记范围

    (二)登记方式

     1.记录

     2.附注

    (三)登记证明力

     1.登记瑕疵

     2.登记无效

     3.登记虚假

     4.登记注销

     5.登记更正

    (四)对决定的申诉

     1.行政申诉

     2.行政上诉

     3.司法上诉

    (五)法律责任

   三 商事登记

    (一)登记范围

     1.与商业企业有关的事实

     2.与自然人商业企业主有关的事实

     3.与法人商业企业主有关的事实

     4.其他事实

     5.须登记之诉讼及裁判

    (二)登记效力

     1.登记优先

     2.登记瑕疵

     3.登记无效

     4.诱发登记

    (三)《汽车登记规章》

    (四)《航空器登记规章》

  第二节 公证制度

   一 公证的概念及特征

    (一)公证的概念与功能

    (二)现代公证制度的特点

   二 公证机构与公证员

    (一)公证署

    (二)公证员的条件

    (三)公证员的权限

     1.一般权限

     2.特别权限

     3.对私人公证员权限之限制

    (四)特别机关

   三 公证业务及运作机制

    (一)业务范围

    (二)回避制度

    (三)保守职业秘密及提供资讯

    (四)公证行为

    (五)公证效力

    (六)拒绝作出公证行为

    (七)对公证员决定的申诉

    (八)对公证行为的责任

  第三节 登记制度改革

   一 简化更改姓名的程序

   二 建立授权书登记制度

   三 构建物业买卖“公证登记一体化”制度

  第四节 公证制度革新

   一 公证员的本地化

    (一)规范公证人资格

    (二)取消公私证并存的体制

   二 公证文书语言的中文化

   三 公证人法律责任的强化

    (一)公证赔偿制度

    (二)公证责任保险制度

   四 公证收费的合理化

   五 公证方式的创新化

    (一)引入公证调解

    (二)发展电子公证

     1.公证文书电子化

     2.域外电子公证的发展动态

  第五节 登记公证之跨域协作

   一 涉外公证员培训

   二 公证文书的互相承认

   三 调查取证的配合与协助

 第十一章 特区赔偿制度

  第一节 特区赔偿的基本理论

   一 特区赔偿的概念及意义

    (一)概念与分类

    (二)意义

     1.完善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

     2.转变行政理念的需要

     3.保障人权的需要

   二 特区赔偿的特点

  第二节 特区赔偿的归责原则

   一 过错责任原则

    (一)主观过错原则

    (二)客观过错原则

   二 违法责任原则

   三 无过错责任原则

    (一)危险责任

    (二)符合规范行为之责任

   四 评价

  第三节 特区赔偿的一般构成要件

   一 侵权主体

   二 侵权行为

   三 侵权损害结果

   四 因果关系

  第四节 特区赔偿的范围

   一 行政赔偿

    (一)赔偿行为主体

    (二)赔偿范围

     1.现行规定

     2.建议增加共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

   二 司法赔偿

    (一)刑事司法赔偿

     1.现行规定

     2.建议增加司法事实行为的赔偿

    (二)民事、行政司法赔偿

   三 精神损害赔偿

   四 免责范围

    (一)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行为造成损害的

    (二)依照刑法相关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

    (三)因他人过错致使损害发生的

    (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公共设施损坏的

  第五节 特区赔偿的方式和标准

   一 赔偿方式

   二 赔偿标准

  第六节 特区赔偿的程序

   一 确认与协商程序

   二 赔偿争议裁决程序

    (一)三种审理模式

    (二)专设特区赔偿委员会

    (三)引入听证程序

    (四)设置救济程序

   三 支付程序

   四 追偿程序

 结语

 《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丛书》编委会

 前言

本书主要对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司法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和论述,同时就近年来澳门司法改革的热点问题及最新进展做了重点说明,具体内容包括审判制度、检察制度、警察制度、廉政公署及财产利益申报制度、律师制度、司法援助制度、执行制度、仲裁制度、调解制度、登记公证制度、特区赔偿制度等。作者在介绍和分析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就目前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完善建议。本书既有具体的针对性,又有很强的操作性,对澳门相关法律制度和体系的改革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澳门法律翻译办公室编《澳门的宪政制度及司法组织》,法律翻译办公室,1995。

陈光中主编《审判公正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陈业宏、唐鸣:《中外司法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7。

范剑虹:《澳门与欧盟相关国家法治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范愉、刘臻荣、连艳:《物业纠纷调解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高家伟:《国家赔偿法》,商务印书馆,2004。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小组编、韩苏琳编译《美英德法四国司法制度概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何家弘主编《刑事司法大趋势——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

何勤华:《比较法学史》,法律出版社,2011。

何勤华主编《检察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华荔:《澳门法律本地化历程》,澳门基金会,2000。

黄道秀:《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新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金邦贵主编《法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

柯葛壮:《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

林诚二:《民法债编总论——体系化解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林建伟、李双其等编著《台湾地区法治进程的个案考察——以“扁家弊案”的世纪审判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12。

林乾、赵晓华:《百年法律审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林钰雄:《检察官论》,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刘静仑:《比较国家赔偿法》,群众出版社,2001。

刘立宪、谢鹏程主编《海外司法改革的走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刘强主编《英国社区刑罚执行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刘嗣元、石佑启编著《国家赔偿法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罗东川、蒋惠岭主编《探寻司法改革的成功之道——亚太经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米健主编《澳门法律改革与法制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米健、李丽如主编《澳门法学:澳门回归一周年纪念文集》,法律出版社,2001。

深圳市律师协会民事法律业务委员会编《律师参与调解的技巧与艺术》,法律出版社,2012。

沈冠伶:《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纷争处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

沈志先主编《法院管理》,法律出版社,2013。

宋朝武:《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宋明:《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

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导读》,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田禾主编《司法透明国际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涂龙科、吴波:《祖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法律比较研究丛书:刑法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

汪建成等:《欧盟成员国刑事诉讼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王大伟、付有志:《世界警察理论研究综述》,群众出版社,1998。

王公义主编《中外司法体制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

王西安:《国际条约在中国特别行政区的适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王鹰:《人民警察与公民权利保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吴家友主编《法官论证据》,法律出版社,2002。

吴景钦:《法官应该我来当——各国人民参与审判制度》,法治时报社,2012。

萧蔚云:《论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制》,澳门科技大学,2005。

谢望原:《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许福生:《刑事学讲义》,自版,2001。

杨小君:《国家赔偿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杨宇冠:《人权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叶赞平:《中外法院制度散论》,法律出版社,2012。

余定宇:《寻找法律的印迹——从古埃及到美利坚》(修订·典藏版),法律出版社,2010。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张斌生主编《仲裁法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张建伟:《司法竞技主义:英美诉讼传统与中国庭审方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张建伟:《刑事司法体制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张晓茹:《家事裁判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赵燕芳、周友清:《澳门民商及物业登记法律制度》,澳门基金会,2000。

朱新力主编《行政法律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

最高人民法院港澳台司法事务办公室编《现代司法制度下调解之应用——首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司法高层论坛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

〔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

〔德〕克劳思·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

〔德〕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

〔德〕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法〕德尼·西蒙:《欧盟法律体系》,王玉芳、李滨、赵海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法〕皮埃尔·特鲁仕主编《法国司法制度》,丁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美〕M.谢里夫·巴西奥尼:《国际刑法的渊源与内涵——理论体系》,王秀梅译,法律出版社,2003。

〔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何家弘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

〔美〕柯恩、唐哲、高进仁:《当代美国死刑法律之困境与探索:问题与宁例》,刘超、刘旷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美〕肯尼思·基普尼斯:《职责与公义——美国的司法制度与律师职业道德》,徐文俊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美〕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廖湘文、高雪原译,法律出版社,2001。

〔美〕马丁·梅耶:《美国律师》,胡显耀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美〕蒙罗·H.弗里德曼、阿贝·史密斯:《律师职业道德的底线》,王卫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美〕诺内特:《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等:《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蔡彦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葡〕Almeida Costa:《葡萄牙法律史》,唐晓晴译,澳门大学法学院,2004。

〔葡〕Manuel Leal-Henriques:《澳门刑事诉讼法教程》(第2版),卢映霞、梁凤明译,法律及司法培训中心,2011。

〔日〕小岛武司、伊藤真编《诉讼外纠纷解决法》,丁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

〔意〕安娜·迈什蒂茨、西蒙娜·盖蒂主编《欧洲青少年犯罪被害人-加害人调解:15国概览及比较》,林乐鸣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英〕阿德里安A.S.朱克曼主编《危机中的民事司法——民事诉讼程序的比较视角》,傅郁林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等:《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第四版),林一飞、宋连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英〕保罗·布兰德:《英格兰律师职业的起源》,李红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英〕迈克尔·努尼:《法律调解之道》,杨利华、于丽英译,法律出版社,2006。

〔英〕西蒙·罗伯茨、彭文浩:《纠纷解决过程:ADR与形成决定的主要形式》(第二版),刘哲玮、李佳佳、于春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英〕本·鲍林:《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警务合作》,倪铁译,《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年第1期。

António Ganh?o:《澳门司法领域的社会重返》,《行政》第17/18期,1992。

António Manuel Macedo de Almeida:《澳门司法本地化的大挑战》,《行政》1992年第3/4期。

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论司法与澳门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问题、行政当局与社会组织》,《行政》1991第3/4期,总第13/14期。

Natacha Aguiar:《里斯本消费争议仲裁中心》,“澳门消费者委员会仲裁制度”研讨会论文,澳门,2005。

《德国刑事追诉措施赔偿法》,贾红梅译,《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

陈爱娥:《新世纪的国家赔偿法制》,载《2007年行政法学会论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

陈华强:《论澳门律师本地化面临的挑战》,《澳门法制研究会会刊》2013年第4期。

陈兴良:《限权与分权: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警察权》,《法律科学》2002年第1期。

陈祖辉:《浅谈社区司法的理念与实践——复归式正义的取向》,《社区发展季刊》第107期,2004。

程竹汝:《传媒的公共问责功能与司法独立》,《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3期。

褚剑鸿:《侦查机关与侦查犯罪权限之比较研究(下)》,《法令月刊》第48卷第9期,1997。

董武全:《法官的德国考察惊艳之旅——德国司法案件管理实务对我国司法改革的启发》,《司法改革杂志》,第94期,2013。

段学明:《法国起诉裁量权的发展及启示》,《人民检察》2006年第7期。

范愉:《诉前调解与法院的社会责任》,《法律适用》2007年第11期。

赴香港、澳门考察团:《香港、澳门打击有组织犯罪的立法及检控策略》,《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郭颖玫:《简述澳门仲裁法律制度》,载《仲裁研究》(第32辑),法律出版社,2013。

何赖杰:《司法的民主化与平民化——论德国刑事参审制度》,《司法改革杂志》第83期,2011。

蒋建峰、靳维卓、段晓晖:《加拿大安大略省法律援助制度概览》,《中国司法》2006年第4期。

赖建国:《澳门仲裁法制修改研究》,《行政》2012年第1期,总第95期。

蓝瀛芳:《法国公证人的法律地位》,《律师杂志》第227期,1998。

黎裕豪:《澳门刑事诉讼中的自由心证原则和不利益变更禁止原则》,《人民检察》2010年第12期。

李傲:《美国律师调解职业技能研究》,《求索》2004年第4期。

李建良:《论公法人在行政组织建制上的地位与功能》,《月旦法学杂志》第84期,2002。

李明鸿:《日本电子公证制度之新开展》,《公证法学》2008第5期。

林萍章:《医疗调解前置主义之争议》,《月旦法学杂志》第216期,2013。

林山田:《论刑事程序原则》,《台大法学论丛》,第28卷第2期,1999。

林钰雄:《谈检察官之双重定位》,《刑事法杂志》,第42卷第6期,1998。

刘博、罗刚:《我国医疗纠纷调解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第3期。

刘泉、杨天潼、刘良:《德国医疗纠纷处理办法及相关问题》,《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年第4期。

刘晓兵:《法国公证法律援助制度》,《中国司法》2010年第5期。

刘因之:《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律师制度》,《人民检察》2007年第20期。

娄胜华:《澳门社团组织的法律制度分析:历史与现实》,《行政》2006年第2期,总第72期。

吕清:《刑事调解在欧洲的复兴与发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马进保:《澳门特区的司法本地化进程及其影响》,《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米万英:《澳门物权研究》,《澳门研究》2003年第2期,总第17期。

齐树洁、谢广汉:《葡萄牙仲裁制度最新发展之评析》,《法治研究》2012年第10期。

钱贤良:《澳门独特的违法青少年教育监管制度》,《人民检察》2008年第3期。

强世功:《法律共同体宣言》,《中外法学》2001年第3期。

邱聪智:《庞德民事归责理论之评介》,《台大法学论丛》,第11卷第2期,1982。

施鹏鹏:《法国参审制:历史、制度与特色》,《东方法学》2011年第2期。

孙启强:《美国之认罪协商制度》,《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6期。

汤鸿沛、张玉娟:《德国、法国与中国国家赔偿制度之比较》,《人民司法》2005年第2期。

陶建国、武丹:《日本刑事裁判中的裁判员制度》,《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4期。

王春芳:《监管、教育、协助违法青少年重返社会——专访澳门法务局少年感化院胡洁如院长》,《澳门月刊》2011年第8期。

王军益:《美国法律援助制度简况及启示》,《中国司法》2011年第2期。

伟思明:《新〈澳门物业登记法典〉的基本原则》,《法域纵横》第7期,2000。

吴东镐:《韩国国家赔偿法研究——公共营造物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所引起的国家赔偿责任》,《美中法律评论》2007年第7期,总第32期。

吴景芳:《国际刑事司法互助基本原则之探讨》,《台大法学论丛》,第23卷第2期,1994。

向朝阳、马静华:《刑事和解的价值构造及中国模式的构建》,《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

谢淑霞:《澳门司法援助制度之反思》,《行政》第20卷,总第76期,2007。

徐京辉:《澳门刑事起诉法庭制度探析》,《澳门检察》2006年第6期。

徐京辉:《论刑事侦查中的强制措施》,《澳门检察》(创刊号),2000。

许昌:《澳门公共行政在廉政制度建设中稳步推进》,《“一国两制”研究》2012年第1期,总第11期。

杨家庆译:《葡萄牙证人保护法》,《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3期。

杨亲辉:《行政监察专员制度比较研究》,《人大研究》2008年第1期。

杨振江:《海峡两岸跨区犯罪执行程序若干问题》,《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杨振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刑事赔偿制度》,《法律适用》2013年第3期。

姚秀兰:《澳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律师制度之比较》,《现代法学》1999年第1期。

叶少媚、邓丽冰:《澳门社区矫治服务历史回顾与展望》,“预防犯罪及更生康复——前瞻与挑战”国际研讨会论文,香港,2011。

英文:《欧洲国家警察体制综述》,《公安研究》2002年第3期。

曾忠恕:《澳门的律师和助理律师》,《律师世界》1997年第6期。

张滨、胡亚林:《国外ADR处理医疗纠纷模式介绍及启示》,《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第6期,总第430期。

张淑钿:《香港特区与澳门特区民事司法协助模式的突破与缺憾》,《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2期。

张耀、廖龙:《公证制度在香港》,《中国公证》2010年第4期。

赵林:《赴德国公证考察报告》,《中国司法》2002年第8期。

中国公证协会赴意大利培训考察团:《意大利公证制度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国公证》2007年第2期。

朱力宇、袁钢:《欧盟监察专员制度的产生及运作》,《欧洲研究》2007年第1期。

2013年1月7日签署的《关于澳门特别行政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互认可和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

《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规章》。

《法院及检察院办事处组织架构》。

《检察官委员会内部规章》。

《检察院司法官及司法辅助人员查核规章》。

《推荐法官的独立委员会内部规章》。

《中级法院运作规章》。

第1/2013号法律《修改第11/2003号法律〈财产申报〉》。

第10/1999号法律《司法官通则》。

第11/2003号法律《财产申报》。

第110/99/M号法令《行政诉讼法典》。

第13/1999号行政法规《检察长办公室组织与运作》。

第13/2001号法律《进入法院及检察院司法官团的培训课程及实习制度》。

第164/2001号行政长官批示《设立廉政公署人员纪律监察委员会》。

第19/2000号行政法规《终审法院院长办公室组织和运作》。

第19/2009号法律《预防及遏止私营部门贿赂》。

第2/2000号法律《司法官薪俸制度》。

第20/2010号行政法规《修改司法警察局的组织及运作》。

第20/2011号运输工务司司长批示《委任楼宇管理仲裁中心仲裁委员会的成员》。

第21/2009号法律《聘用外地雇员法》。

第22/2001号行政法规《治安警察局的组织与运作》。

第22/2007号行政长官公告命令公布《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相互认可和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

第223/2010号行政长官批示《委任廉政公署人员纪律监察委员会成员及主席》。

第259/2002号行政长官批示《设立保险及私人退休基金争议仲裁中心》。

第29/96/M号法令《核准仲裁制度》。

第3/2009号行政法规《廉政公署部门的组织及运作》。

第3/2013号行政法规《修改第3/2009号行政法规〈廉政公署部门的组织及运作〉》。

第32/2009号行政法规《初级法院增设一刑事法庭》。

第34/2004号行政命令《公布初级法院的法庭设置》。

第35/2004号行政法规《初级法院法庭的设立及转换》。

第36/2009号行政法规《修改核准〈检察长办公室组织与运作〉的第13/1999号行政法规》。

第38/2004号行政法规《修改第13/1999号行政法规》。

第38/2011号行政法规《修改核准〈检察长办公室组织与运作〉的第13/1999号行政法规》。

第4/2012号法律《修改第10/2000号法律〈澳门特别行政区廉政公署〉》。

第4/2013号法律《修改第21/2009号法律〈聘用外地雇员法〉》。

第40/2013号运输工务司司长批示《委任楼宇管理仲裁中心仲裁委员会的成员》。

第46/99/M号法令《物业登记法典》。

第48/96/M号法令《刑事诉讼法典》。

第5/2001号行政法规《法律及司法培训中心的组织及运作》。

第55/98/M号法令《核准〈涉外商事仲裁专门制度〉》。

第55/99/M号法令《民事诉讼法典》。

第56/99/M号法令《商业登记法典》。

第59/99/M号法令《民事登记法典》。

第62/99/M号法令《公证法典》。

第63/99/M号法令《法院诉讼费用制度》。

第66/2011号行政长官批示《设立楼宇管理仲裁中心》。

第66/99/M号法令《私人公证员通则》。

第7/2004号法律《司法辅助人员通则》。

第7/2008号法律《劳动关系法》。

第7/97/M号法律《司法人员以及登记局及公证署人员之职位及职程制度与报酬通则之大纲》。

第9/1999号法律《司法组织纲要法》(由第7/2004号法律及第9/2004号法律作出修改)。

第9/2003号法律《劳动诉讼法典》。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法院行政司法上诉第790/11-ADM号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中级法院合议庭裁判第162/2003号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中级法院合议庭裁判第220/2003号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中级法院合议庭裁判第260/2010号刑事上诉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中级法院合议庭裁判第279/2003号民事上诉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中级法院合议庭裁判第379/2011号刑事上诉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中级法院合议庭裁判第43/2010号民事上诉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中级法院合议庭裁判第477/2013号行政上诉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中级法院合议庭裁判第591/2011号上诉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中级法院合议庭裁判第82/2013号民事上诉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中级法院合议庭裁判第904/2010号民事上诉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合议庭裁判第19/2008号刑事上诉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合议庭裁判第19/2011号民事上诉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合议庭裁判第23/2005号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合议庭裁判第29/2010号民事上诉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合议庭裁判第31/2007号刑事上诉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合议庭裁判第36/2007号案。

《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会刊》,第四届立法会,第二立法会期(2010~2011),第二组,第Ⅳ-17期。

澳门检察院检察长何超明在2013~2014澳门特别行政区司法年度开幕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10月17日。

澳门律师公会主席华年达在2012~2013澳门特别行政区司法年度开幕典礼上的讲话,2012年10月17日。

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暨普查局:《2006年中期人口统计总体结果》,http://www.dsec.gov.mo/Statistic/Demographic/GlobalResultsOfBy-Census2006/GlobalResultsOfBy-Census20062006Y.aspx,最后访问时间:2014年4月27日。

澳门终审法院院长岑浩辉在2008~2009澳门特别行政区司法年度开幕典礼上的讲话,2008年10月22日。

澳门终审法院院长岑浩辉在2013~2014澳门特别行政区司法年度开幕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10月17日。

Antoine Buyse,Michael Hamilton eds.,Transitional Jurisprudence and the ECHR:Justice,Politics and Righ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C.H.van Rhee,A.Uzelac,Enforcement and Enforceability:Tradition and Reform,Intersentia,2010.

Christopher J.S.Hodges,Iris Ben?hr,Naomi Creutzfeldt-Banda, Consumer ADR in Europe,Hart Pub.,2012.

Claire Wilson,Hong Kong Mediation Ordinance:Commentary and Annotations, Sweet Maxwell/Thomson Reuters,2013.

Cristina M.Ruggiero,Judicial Power in a Federal System:Canada,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LFB Scholarly Pub.,2012.

Hanneke Senden,Interpretation of Fundamental Rights in a Multilevel Legal System:An Analysis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and the Court of Just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Intersentia,2011.

Mohamed S.Abdel Wahab,Ethan Katsh and Daniel Rainey eds.,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Theory and Practice-A Treatise on Technology and Dispute Resolution,Eleven International Pub.,2012.

Olivier Luc Mosimann:Anti-Suit Injunction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The Hague,Eleven International Pub.,2010.

Rebecca Probert and Chris Barton,Fifty Years in Family Law:Essays for Stephen Cretney,Intersentia,2012.

Ronald A.Brand and D.Wes Rist,The Export of Legal Education:Its Promise and Impact in Transition Countries,Ashgate,2009.

Simon Greenberg,Christopher Kee,J.Romesh Weeramantry,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An Asia-Pacific Perspectiv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Amnon Straschnov,“Government Attitude toward Arbitration,” Contemporary Asia Arbitration Journal,Vol.1,Issue 1,2008.

Angelica Rosu,“Mediation - Voluntary or Mandatory Procedure,” Acta Universitatis Danubius Juridica,Vol.6,Issue 1,2010.

Black Michael,Venoit Wendy Kennedy,Pierson George J.,“Arbitration of Cross-Border Disputes,” Construction Lawyer,Vol.27,Issue 2,Spring,2007.

Carlos Ribeiro de Alencar,Ivo Gico Jr,“Corruption and Judicial System:The (In)effectiveness of the Judicial System against Corruption,” Direito Gv Law Review,Vol.7,Issue 1,2011.

Cristina Casian,“Mediation in Labour Relations,” Romanian Review of Private Law,Issue 3,2013.

D.J.Brown,“Challenges Facing Canadian Federal Offenders Newly Released to the Community:A Concept Map,” Journal of Offender Rehabilitation,Vol.39,No.1,2004.

Elsie Leung,“Mediation - A Cultural Change,” Asia Pacific Law Review,Vol. 17,Special Issue on Mediation,2009.

Geetha Ravindra,“Reflections on Institutionalizing Mediation,” Dispute Resolution Magazine,Vol.14,Issue 3 and 4,2008.

Gergely L.Szoke,“The Possibility of Online Mediation under the Hungarian Mediation Act,” Masaryk University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Vol.1,Issue 1,Summer,2007.

Hiroshi Fukurai,“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for Japan’s Judicial Reform:Impact of the Justice System Reform Council Recommendations on Criminal Justice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Criminal,Civil,and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Hastings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Review,Vol.36,No.2,2013.

Jeffrey Krivis,“Taking Mediation Online-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is an Option When Distance Sseparates Parties,” Dispute Resolution Magazine,Summer 1998.

Karen Williams,“Elder Mediation in Australia,” Elder Law Review,Vol.7,2013.

Koen Lenaerts,“The Rule of Law and the Coherence of the Judicial System of the European Union,” Common Market Law Review,Vol.44,Issue 6,2007.

Luke Nottage,Stephen Green,“Who Defends Japan:Government Lawyers and Judicial System Reform in Japan,” Asian-Pacific Law and Policy Journal,Vol.13,Issue 1,2011.

Melissa Hanks,“Perspectives on Mandatory Mediation,”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Law Journal,Vol.35,Issue 3,2012.

Moses Oshundeyi,“The English Judicial System:Process of Becoming Legal Professionals,” Ankara Bar Review,Vol.4,Issue 1,2011.

Paolo Mengozzi,“The Judicial System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nd Its Recent Evolution,” 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urts and Tribunals,Vol.5,Issue 1,2006.

Richard M.Calkins,“Mediation:A Revolutionary Process that is Replacing the American Judicial System,” Cardozo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13,Issue 1,2011.

Sheila M.Murphy,“Reflections on Judicial Independence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Human Rights,Vol.36,Issue 1,Winter 2009.

Takayuki Ii,“Japan’s Judicial System May Change,But Its Fundamental Nature Stays Virtually the Same:Recent Japanese Reforms on the Judicial Appointment and Evaluation,” Hastings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Review,Vol.36,No.2,2013.

Tony Kwok,“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o Anti-Corruption-The Hong Kong ICAC Experience,with a View on New Approaches in the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Practice Meets Science:Contemporary Anti-Corruption Dialogue Volume 1-Contributions to the International Anti-Corruption Summer Academy 2011,Intersentia,2012.

Wang Liming,“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Judicial Mediation System,” Asia Pacific Law Review,Vol.17,Special Issue on Mediation,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