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8

世界视野中的扬州区域社会发展图书

Yangzhou Regional development on global perspective

SSAPID:101-5502-0365-22
ISBN:978-7-5097-3266-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城市与区域社会发展相互促进。首先从宏观历史的角度,运用全球史的视角对世界历史上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一个初步的梳理。研究古代文明世界与城市的因缘关系,研究中世纪欧洲和亚洲地区发达的城市文明和区域社会,特别是研究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伊斯兰城市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也研究欧美近代城市化国家的城市的发展历程,探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这有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这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下,区域社会经济与城市共同发展,相互推动。也有一种典型,那就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片面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脱节。这种城市发展游离于区域之外,是一种畸形的城市发展,它不是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更不是以城市文明的扩展到区域为结果的。其次,从微观和现实的角度,考察扬州城市与苏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这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研究,简要研究扬州城市的历史发展,概括扬州城市与区域经济相互关系。二是现实研究。研究当代扬州的发展状况与区域发展间的关系,考察两者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淮扬文化研究文库
作 者: 陆伟芳
编 辑:孙燕生;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图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城市与区域社会理论

  一 传统城市与区域理论

   1.圈层理论

   2.中心地理论

   3.增长极理论

  二 城市与区域的现代新理论

   1.戈特曼的大都市带理论

   2.麦吉的城乡融合区理论

   3.佩尔斯的城市主导区域理论

  三 城市与区域到城市—区域

 第二章 城市与区域到城市—区域

  一 英国的城市—区域社会

   1.区域促进城市

   2.郊区化的近域推进

   3.都市区:广域发展新阶段

  二 美国:城市促进区域社会

   1.传统城市化——单核城市的邻域发展

   2.近域郊区化

   3.大都市化的广域发展

   4.城市—区域的全域推进

 第三章 城市与区域平行线

  一 拉美城市与区域

   1.传统城市的邻域扩展

   2.“拉美奇迹”和拉美城镇化

   3.拉美陷阱:邻域与近域

  二 巴西的城市与区域社会

   1.巴西传统城市化

   2.过度城市化——城市游离于区域社会

  三 墨西哥的城市与区域鸿沟

 第四章 历史扬州

  一 从城到城市

   1.区域古扬州

   2.城市隋唐扬州

   3.五代宋元时期扬州城

   4.区域中心明清扬州

  二 江北小城扬州

   1.边缘扬州

   2.走出江北小城

 第五章 大扬州

  一 域之大

  二 量之增

   1.速度扬州

   2.工业扬州

   3.夯实家底

   4.大交通

  三 人之众

   1.城市人

   2.扬州生活

  四 质之跃

   1.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

   2.扮靓扬州

   3.大扬州

 附录1 世界运河城市可持续发展扬州宣言

 附录2 扬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一、全市常住人口

  二、家庭户人口

  三、性别构成

  四、年龄构成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六、人口地区分布

 附录3 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要点

 附录4 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要点

 附录5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第一章 总则

   1.1 规划缘由

   1.2 规划依据

   1.3 指导思想

   1.4 规划重点

   1.5 规划期限

   1.6 规划范围

    1.市域

    2.城市规划区

    3.主城区(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

  第二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1 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2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3 市域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2.4 城镇发展战略

   2.5 城镇空间规划

   2.6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

   2.7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铁路

    2.公路

    3.城际快速客运轨道交通

    4.港口

    5.航道

    6.航空

   2.8 市域旅游布局

   2.9 生态敏感区控制

   2.10 基本农田保护区

   2.11 市域空间管治

    1.沿江发展区

    2.丘陵发展区

    3.里下河发展区

   2.12 生态市建设

    1.生态市建设的战略定位

    2.生态市建设目标

    3.生态市建设空间框架

  第三章 市域沿江开发规划

   3.1 市域沿江地区

   3.2 规划指导思想

   3.3 沿江城市空间结构

   3.4 沿江城市职能

   3.5 沿江地区交通联系

   3.6 沿江地区基础设施

   3.7 沿江开发战略

   3.8 长江岸线利用

   3.9 沿江产业开发

    1.工业开发

    2.沿江农业开发

    3.沿江物流业开发

    4.沿江旅游业开发

   3.10 沿江产业园区布局

   3.11 沿江生态经济功能分区建设

  第四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4.1 城市性质

   4.2 人口规模

   4.3 建设用地规模

  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5.1 城市发展战略

   5.2 城市发展总目标

   5.3 经济发展目标

   5.4 社会发展目标

   5.5 人民生活目标

   5.6 城市建设目标

   5.7 环境保护目标

   5.8 主要定量指标

  第六章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6.1 城市发展方向

   6.2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6.3 分区控制要求

    1.老城区

    2.西部分区

    3.东部分区

    4.河东分区

    5.西南分区

    6.东南分区

    7.西北分区

    8.东北分区

    9.港口分区

    10.瓜洲分区

    11.蜀冈—瘦西湖分区

    12.扬子津分区

  第七章 建设用地布局

   7.1 规划原则

   7.2 建设用地规模

   7.3 建设用地布局

   7.4 工业用地规划

   7.5 居住用地规划

   7.6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2.商业服务用地规划

     (1)商业服务中心

     (2)市场用地

    3.文化娱乐用地规划

    4.体育用地规划

    5.医疗卫生用地规划

    6.教育用地规划

     (1)高等教育

     (2)中等职业教育

     (3)中小学教育

   7.7 仓储用地规划

  第八章 交通体系规划

   8.1 综合交通建设目标

   8.2 对外交通规划

    1.铁路规划

    2.港口与航道

    3.公路规划

     (1)高速公路

     (2)一级公路

     (3)公路客运站

     (4)货运站规划

   8.3 城市道路系统

    一、快速路

    二、主干路:形成“九纵”“八横”主干路系统

   8.4 广场与公共停车场

   8.5 城市公共交通

    1.公共交通发展目标

    2.公共汽车车辆发展

    3.公交线路安排

    4.城市快速客运交通

    5.公交站场规划

   8.6 货运交通

    1.规划目标

    2.货运线路

     (1)过境及中转通道

     (2)城区运输配送通道

    3.货运站场

  第九章 城市水系整治规划

   9.1 规划原则

   9.2 规划目标

   9.3 水系整治与利用

   9.4 航道

   9.5 骨干防洪河道整治

   9.6 历史河道保护

   9.7 河道绿化与景观

  第十章 城市绿地系统

   10.1 规划目标

   10.2 绿地系统

   10.3 防护绿地

   10.4 生产绿地

   10.5 公共绿地

    1.市级综合公园

    2.区级综合公园

    3.社区公园

    4.带状公园与专类公园

   10.6 其他绿地

   10.7 附属绿地

   10.8 绿化树种

  第十一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1.1 保护原则

   11.2 保护要素

   11.3 保护规划总体框架及要求

   11.4 老城区传统格局保护

   11.5 重点保护区

    (1)东关街历史街区

    (2)仁丰里历史街区

    (3)湾子街历史街区

    (4)南河下历史街区

    (5)湾头茱萸古镇古闸历史街区

    (6)瓜洲古镇江口后街历史街区

    (7)隋及唐子城遗址文物埋藏区

   11.6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11.7 古树名木保护

   11.8 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的保护

   11.9 名城资源利用

  第十二章 空间景观规划

   12.1 城市景观特征

   12.2 空间景观规划目标

   12.3 景观规划的基本构架

   12.4 特色景观区

   12.5 主要轴线与景观道路

   12.6 节点

   12.7 标志性建(构)筑物

   12.8 景观视线走廊

  第十三章 旅游规划

   13.1 旅游定位

   13.2 旅游发展总体目标

   13.3 旅游空间布局

   13.4 旅游产品

   13.5 旅游配套设施

  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14.1 环境保护总体目标

   14.2 生态建设目标

   14.3 水环境保护

   14.4 大气环境保护

   14.5 声环境保护

   14.6 固体废弃物处理

    1.固体废弃物调控目标

    2.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处理与利用

   14.7 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五章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5.1 给水规划

    1.水源

    2.水源保护

    3.用水量预测

    4.水厂建设

    5.管网规划

   15.2 排水规划

    1.规划原则

    2.雨水系统

    3.污水系统规划原则

    4.城市污水总量及处理能力

    5.各污水处理厂收集范围及规模

   15.3 供热规划

    1.规划原则

    2.热源规划

   15.4 燃气规划

    1.规划原则与目标

    2.气源厂、站规划

    3.管网规划

   15.5 供电工程

    1.规划目标

    2.电源建设

    3.220kV电网规划

    4.110kV电网规划

    5.线路建设规划

    6.高压走廊

   15.6 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工程

    1.邮政规划

    2.电信规划

    3.邮电局所规划

    4.广播电视规划

    5.信息化建设

   15.7 环卫设施规划

    1.规划原则

    2.规划目标

    3.环卫设施规划

   15.8 其他

  第十六章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16.1 城市防洪

    1.规划范围

    2.规划标准

    3.规划原则

    4.城市防洪总体规划

    5.防洪区划分

    6.工程等级及标准

    7.排涝总体规划

    8.设计暴雨

    9.排水管网设计

    10.排涝水位

    11.河道与排水管网的衔接

    12.利用防洪工程蓄水调水改善水环境

   16.2 人防工程

    1.规划指导思想

    2.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的目标

    3.城市建设中人防工程建设要求

    4.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6.3 抗震规划

   16.4 地质灾害防治

   16.5 消防规划

    1.规划原则

    2.消防站规划

    3.消防给水

    4.消防通道

  第十七章 郊区规划

   17.1 规划范围

   17.2 人口规模

   17.3 规划战略与目标

   17.4 城镇布局

   17.5 农村居民点改造

   17.6 交通控制用地

   17.7 基础设施布局

   17.8 农业与生态保护用地

  第十八章 近期建设规划

   18.1 近期建设规划基本任务

   18.2 近期发展规模预测

   18.3 近期建设重点

   18.4 用地分类控制

   18.5 对外交通建设

   18.6 主要城市道路建设

   18.7 市政基础设施

   18.8 公共设施

   18.9 居住区建设

   18.10 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

   18.11 工业与仓储

   18.12 绿化建设

   18.13 河道整治

  第十九章 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19.1 规划期限

   19.2 规划目标

   19.3 城市结构形态

  第二十章 规划实施措施

   20.1 明确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

   20.2 有效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20.3 建立有效的规划决策和反馈机制

   20.4 加强区域空间管制与协调

  第二十一章 附则

 附录6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公示版)

  一 总则

   1.修编目的

   2.指导思想

   3.修编重点

   4.规划期限

   5.规划范围

  二 发展目标与策略

   1.总体发展目标

   2.城市建设目标

   3.空间发展策略

  三 市域城镇体系

   1.城镇化发展战略

    (1)区域联动策略

    (2)差别推动策略

    (3)辐射带动策略

   2.市域人口与城市化水平

   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4.城镇空间结构

   5.市域交通

   6.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7.市域旅游规划

  四 规划区(市区)城乡统筹发展

   1.规划策略

   2.城乡空间布局

   3.城镇体系

   4.人口与用地规模

  五 中心城区性质与规模

   1.城市主要职能

   2.城市性质

   3.规模

  六 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发展方向

   2.总体布局结构

   3.城市发展轴带

   4.城市中心体系

   5.分区发展引导

  七 建设用地规划

   1.公共设施用地

   2.居住用地

   3.工业仓储用地

   4.绿化用地

  八 城市道路交通

   1.总体目标

   2.快速路

   3.主次干路

   4.公共交通

   5.老城区交通

  九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保护体系与框架

   2.名城保护

   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4.文保单位保护、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

  十 城市总体设计

   1.总体目标

   2.设计策略

   3.总体空间组织

   4.高度分区

   5.视觉廊道

  十一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

   2.排水工程

   3.供电工程

   4.燃气工程

   5.供热工程

   6.环卫工程

  十二 水系规划

   1.规划原则

   2.规划目标

   3.城市水系布局

   4.城市水系的功能划分

   5.历史水系

   6.水质治理措施

  十三 环境保护规划

   1.环境质量目标

   2.污染物总量控制

   3.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技术指标

  十四 综合防灾规划

   1.总体目标

   2.消防工程

   3.防洪排涝工程

   4.人防工程

   5.抗震工程

    (1)抗震设防标准

    (2)疏散救护体系规划

 表目录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与区域社会发展经历了从相互脱节到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本书用宏观的全球性视野对城市与区域理论进行梳理,提出从区域与社会分离到区域-社会发展融合的四阶段理论假说——邻域、近域、广域到全域,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城市与区域有机融合。作者以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假说,来考察扬州城市的发展,认为扬州自古至今的发展,几乎一直停留在邻域发展阶段,直到最近的扬州区域调整,大都市区规划的进行,扬州才开始走向近域式扩展。大扬州概念的提出,使扬州摆脱邻域式蔓延,走向城市与区域发展融合的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扬州市地方志年鉴统筹委员会:《扬州年鉴2009》,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编《世界资源报告1990~1991》,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盛长元、徐莉君、徐菊芬:《扬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董雷主编《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王旭:《美国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王冰:《扬州古城变迁简史》,董学芳主编《扬州唐城考古与研究资料选编》,扬州唐城遗址文物保管所、唐城遗址博物馆,2009。

于洪俊、宁越敏著《城市地理概论》,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

李其荣著《对立与统: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苏振兴著《发展模式与社会冲突:拉美国家社会问题透视》,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邱正锋、冯汉国:《亭桥烟雨》(扬州名桥),扬州:广陵书社,2006。

沈嘉荣:《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历史考察》,《江苏史论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范金民、夏维中:《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屠启宇、金芳等:《金字塔尖的城市国际大都市发展报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林玲:《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邬仓萍等著《世界人口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康少邦、张宁:《城市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谭天星、陈关龙:《未能归一的路——中西城市发展的比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诸祖煜:《东方明珠:唐代扬州》,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英〕克拉潘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上卷,姚曾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英〕克拉潘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下卷,姚曾广译,北京:商务印书,1986。

〔英〕肯尼思·O.摩根主编《牛津英国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英〕彼得·霍尔:《城市和区域规划》,邹德慈、金经元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美〕G.W.施坚雅:《中国封建封建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王旭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美〕G.W.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

〔美〕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纽约 伦敦 东京》,周振华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美〕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倪文彦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法〕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3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组译,第2卷,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涂光楠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美〕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查利普:《简明拉丁美洲史》,王宁坤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美〕M.P.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于同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澳〕安东蓠:《说扬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国城市》,李霞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

Abbott,Carl,The Sunbelt:Concept and Definition,in Gerald Nash ed.,The Urban West,Kansas,1979.

Abbott,Carl,The New Urban America:Growth and Politics in Sunbelt Cities,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7.

Abbott,Carl,Urban America in the Modern Age,1920 to the Present,Arlington Heights,IL,1987.

Beauregard,Robert A.,Atop the Urban Hierarchy,New Jersey,1989.

Bernard,Richard M.,ed.,Snowbelt Cities:Metropolitan Politics in the Northeast and Midwest since World War II,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

Bernard,Richard M. and Bradly R.Rice,eds.,Sunbelt Cities:Politics and Crowth since WWII,University of Texas,1983.

Briggs,Asa,Victorian Cities,London:Odhams Press Ltd,1963.

Burnett,John,A Social History of Housing 1815-1985 (2nd.),London and New York:Methuen,1986

Cegden,P.E.,Migration and Geographical Chang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Checkland,S.G.,The Rise of Industrial Society in England,1815-1885,Harlow:Longman,1964.

Clark,Peter(ed.),The Cambridge Urban History of Britain,1540-1840,Vol.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Daunton,Martin(ed.),The Cambridge Urban History of Britain,1840-1950,Vol.3,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Dennis,Richard,English Industrial Citie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A Social Geograph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Dobriner,William M.,The Suburban Community,New York:G.P.Putnam’s Sons,1958.

Draznin,Yaffa Claire,Victorian London’s Middle- class Housewife,Westport Conn:Greenwood Press,2001.

Edarida,Francois B,A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 1851-1990,Routledge,1991.

Fishman,Rober t.,Megalopolis Unbound. Kasinitz,Philip. Metropolis:Center and Symbol of Our Times.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5.

Flinn,M.W.,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1700,Macmillan,1978.

Fox,Kenneth,Metropolitan America,Alan Altshuler et al eds.,Governance and Opportunity in Metropolitan America,National Academies Press,1999.

Friedmann,John,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Cambridge,Mass.,1966.

Gilbert,Edmund W.,Brighton:Old Ocean’s Bauble,Flare Books,1975.

Gottdiener,Mark,The New Urban Socioloy,Boston,2000.

Gunn,Simon & Rachel Bell.,Middle Classes:Their Rise and Sprawl. London:Cassell,2002.

Helm,Croom,Suburbia,London & Sydney,1986.

Jordan,Ellen,The Women’s Movement and Women’s Employment in Nineteenth Century Britai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

Jones,Emrys,Metropolis:The Worldps Great Cit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Kriedte,P. et al.,Industrialization before Industrializ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Lawton,R.,Population and Society 1730-1900 in R.Dodgson and R.Butlin(eds),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England and Wales,London:Academic,1978.

McKelvey,Blake,American Urbanization:A Comparative History,Glenview,IL,1973.

Morris,R.J. & Richard Rodger,The Victorian City:A Reader in British Urban History 1820-1914,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3.

Muir,Ramsay,A History of Liverpool,S.RB. Press,1907.

Perkin,Harold,The Origins of Modern English Society,London and Henley:Routledge & Kegan Paul,1976.

Rubinstein,W.D.,Britain’s Century:A Political and Social History 1815-1905,London and New York:Arnold,1998.

Rusk,David,Cities without Suburbs,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1995.

Schneer,Jonathan,London 1900:The Imperial Metropolis,New Haven &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9.

Shwartz,Barry,(ed),Changing Face of the Suburb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

Skipp,Victor,The Centre of England,London:Eyre Methuen,1979.

Soja,Edward W,Postmetropolis:critical studies of cities and regions,Blackwell. Oxford. 2000.

Teitelbaum,M.S.,The British Fertility Decline,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Thompson,F.M.L.(ed.),The Cambridge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1750-1950,Vol.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Waller,P.J.,Town,City,Nation:England 1850-1914,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Walton,John K.,The English Seaside Resort:A Social History 1750-1914,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3.

Ward,David,Cities and Immigrants:A Geography of Change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Welvin,Jame,English Urban Life,1776-1851,London,1984.

Wilson,James Q,City Politics and Publicy Policy,New York,1988.

U.S. Bureau of the Census,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Colonial times to 1970,Washington,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5.

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经济学译丛》1988年第9期。

李瑞光:《国外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综述》,《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17期。

郭熙保、陈澍:《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

史育龙、周一星:《戈特曼关于大都市带的学术思想评介》,《经济地理》1996年第3期。

郭震洪、李云娥:《从增长极理论探讨中心经济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薛晴、霍有光:《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考察》,《经济地理》2010年第11期。

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评述》,《南开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徐楠:《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3期。

吴启焰:《城市密集区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机制》,《人文地理》1999年第1期。

吴传清、李浩:《西方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及其启示——以Megalopolis、Desakota Region、Citistate理论为例》,《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

吴传清、刘陶、李浩:《城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协调机制探讨》,《产经评论》2005年第12期。

韩立民:《“发展极”、“增长点”与“回浪”浪效应理论评述》,《东方论坛》1996年第3期。

颜鹏飞、邵秋芬:《经济增长极理论研究》,《财政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期。

王小玉:《“核心—边缘”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李树琮:《深化研究城市与区域理论》,《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卢中华、王郡华:《城乡一体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何伟:《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主要理论研究回顾》,《淮阴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张利民:《城市史视域中的城乡关系》,《学术月刊》2009年第10期。

陆伟芳:《中产阶级与近代英国城市郊区扩展》,《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陆伟芳:《近代英国城市群落与城市发展定位》,《世界历史》2004年第6期。

王旭:《美国城市史与区域史问题》,《求是学刊》2008年第1期。

王旭:《大都市区化: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美国研究》1998年第4期。

王旭:《20世纪美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理论意义》,《世界历史》2006年第5期。

林广:《以城市包括农村——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透视》,《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5期。

李丽萍编译《论美国中心城市与郊区之间的联系》,《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第6期。

徐和平、蔡绍洪:《当代美国城市化演变、趋势及其新特点》,《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5期。

刘建芳:《美国大都市化衍生的中心城市与郊区的矛盾及其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张晓莲:《美国城市郊区化与都市区发展》,《城市问题》2001年第4期。

孙一飞、马润潮:《边缘城市:美国城市发展新趋势》,《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增刊。

陈明、彭桂娥:《美国150年城市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8期。

石光宇、孙群郎:《美国全球城市形成初探》,《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吴缚龙:《城市发展中的分散化现象》,《城市问题》1990年第2期。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何一民:《农业·工业·信息:中国城市历史的三个分期》,《学术月刊》2009年第10期。

宗传宏:《大都市带:中国城市化的方向》,《城市问题》2001年第3期。

赖琼:《扬州城市的空间变迁》,《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赖琼:《历代扬州城市平面布局考》,《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冯春萍、宁越敏:《美日大都市带内部的分工与合作》,《城市问题》1998年第2期。

郭九林:《美国大都市连绵带的综合考察及其启示》,《经济地理》2008年第2期。

孙群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世界历史》2005年第1期。

程相占:《西方大都市带思想要略》,《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唐路、薛德升、许学强:《1990年代以来国内大都市带研究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2006年第1期。

王海涛:《城市的重建与郊区化:美国城市化的新趋势》,《长江建设》2001年第5期。

韩俊、崔传义:《巴西城市化过程中贫民窟问题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第6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研究所美国、巴西城镇化考察团:《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公共政策研究部:《城市化背景下的贫民窟挑战及对策:国际经验与启示》,《脑库快参》2005年第14期。

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考察组:《巴西“贫民窟”现象反思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决策咨询通讯》2007年第5期。

马里奥·伦戈《城市研究面临的挑战:拉美观点》,《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化局扬州城考古队:《扬州城考古工作简报》,《考古》1990年第1期。

程洪、陈朝娟:《论20世纪拉美城市化进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拉丁美洲研究》2006年第2期。

杨启藩:《墨西哥人口城市化回顾与展望》,《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第1期。

范红忠、周阳:《日韩巴西等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过度集中问题》,《城市问题》2010年第8期。

马凤岗、张弘:《试析二战后拉美农村人口迁移城市的原因及影响》,《临沂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韩琦:《拉丁美洲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问题》,《拉丁美洲研究》1999年第2期。

张宝宇:《巴西城市化问题刍议》,《拉丁美洲研究》1999年第2期。

张家唐:《拉美的城市化与“城市病”》,《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刘文龙、罗平峰:《近代拉美与美国城市化的不同进程与经济职能》,《拉丁美洲研究》2000年第5期。

李瑞林、李正升:《巴西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及启示》,《城市问题》2006年第1期。

俞金尧:《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

吴洪英:《21世纪初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初步分析》,《拉丁美洲研究》2011年第4期。

联合国拉美经委会著,海金英译《拉美都市化和危机》,《经济与发展报告》1984年第406期。

王勤金:《从考古发现试论扬州唐城的四至》,《东南文化》1986年第1期。

俞永炳、李久海:《江苏扬州宋三城的勘探与试掘》,《考古》1990年第7期。

李久海:《论扬州宋三城的布局和防御设施》,《东南文化》2000年第11期。

余大庆:《论中国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性》,《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2期。

戴光中:《面向城乡互动的扬州市域空间结构重组》,《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尤勇:《区域协调背景下的同城化解析》,《江苏城市规划》2010年第5期。

马树生:《关于加快扬州中心城市发展的思考》,《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刘雨平:《转型期城市形态演化的空间政策影响机制——以扬州市为例》,《经济地理》2008年第4期。

刘雨平、耿磊、陈眉舞:《都市区构建与区域协调发展——扬州都市区的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09年第12期。

张京祥、刘雨平:《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经济地理》2008年第1期。

叶美兰:《封闭:中国近代城市现代化困境的症结——以扬州为个案》,《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6期。

叶美兰:《近代扬州城市的发展模式——兼与周边城市比较》,《学海》2003年第6期。

叶美兰:《近代扬州城市人口结构的变迁与城市现代化》,《江苏地方志》2003年第6期。

叶美兰:《近代扬州城市现代化缓慢原因分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叶美兰:《试析制约扬州城市现代化的主观因素》,《学海》2006年第1期。

李云虎:《数度兴衰话交通——漫谈交通对扬州经济昌、萧的影响》,《综合运输》2000年第7期。

季鹏:《地理环境变迁与城市近代化——明清以来扬州城市兴衰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盛长元、徐莉君、徐菊芳:《扬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董雷主编《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Careless,J.M.S.,Metropolis and Region:The Interplay Between City and Region in Canada History before 1914,Urban History Review,Apr.1979. No.3.

Coleman,D.C.,Proto-industrialization:a concept too many,Economic History Review,1983,Vol.36.

Ewing,R.,Is Los Angeles-style sprawl desirable?Journal of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Winter 1997,63(1).

MF,World Econimic Outlook,September 2003,December 2010.

Muller,Peter O.,“The Suburban Transformation of the Globalizing American City”,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97/5.

SVEIN,T. Urban-Rural Inter-relationship:Condi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d,2004,19(2).

Stelter,Gilbert A.,A Regional Framework for Urban History,Urban History Review,Vol.ⅩⅢ,No.3,February 1985.

美国人口统计署,U.S. Census Bureau http://www.census.gov/

美国2010年人口统计资料:http://2010.census.gov/2010census/

英国全民统计办公室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http://www.ons.gov.uk/

英国人口统计办公室网络公开出版物:http://www.ons. gov.uk/ons/publications.

http://www.allbusiness.com/professional-scientific/architectural-engineering-related/214284-1.html#ixzz1ao4IDvLK.

Peter Hall,Megacities,World Cities and Global Cities,A rchive,1997/2,http://www.megacities.nl/lecture_1/lecture.html,2006-1-12.

布鲁金斯:《2010美国大都市现状——人口统计变化的前沿》,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大都市政策项目发布,2010年5月9日,www.brookings.edu/metroamerica.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17/content_7806970.htm[EB/OL].

Division U N P.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07 Revision Population Database.http://esa.un.org/unup/p2k0data.asp,2009.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Change:2000-2010,2010 Census Brie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