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3

中国保证保险制度研究图书

Studies on surety & fidelity bonds in China

SSAPID:101-5385-3719-08
ISBN:978-7-5097-1178-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采取归纳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以美国等西方国家成熟的保险制度经验为借鉴,系统地分析构建中国特色保证保险制度体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的核心内容包括:保证保险制度产生的理论渊源;保证保险制度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基本条件;保证保险独特的费率制度;保证保险业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保证保险的法律适用;健全和完善中国保证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关信息

丛书名:河南大学经济学学术文库
作 者: 何绍慰
编 辑:任文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后记

 总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本选题有助于丰富我国保险发展理论

    (二)本选题有利于引导我国保证保险业务的经营实践

    (三)有利于营造保证保险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保证保险研究现状

   二 国内保证保险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与本书的主要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本书结构安排

   三 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保证保险概述

  第一节 保证保险的概念、种类及基本特点

   一 保证保险的基本概念

   二 保证保险的主要种类

    (一)确实保证保险

     1.合同保证保险

     2.商业保证保险

    (二)忠诚保证保险

     1.金融机构保证保险

     2.雇员忠诚保证保险

    (三)我国已开发的主要保证险种

     1.工程合同类保证保险

     2.雇员忠诚保证保险

     3.消费信贷类保证保险

     4.质量保证类保证保险

   三 保证保险的基本特点

    (一)保证保险是一种风险回避机制而非风险分摊机制

    (二)保证保险通常具有三方当事人

    (三)保证保险的直接目的是保护权利人而非投保人的利益

    (四)保证保险费从性质上看是一种“服务费”

  第二节 保证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一 国外保证保险制度的发展沿革*

    (一)确实保证保险的起源与发展沿革

    (二)国外忠诚保证保险的发展情况

   二 中国保证保险发展回顾*

  第三节 发展我国保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发展我国保证保险的必要性

    (一)保证保险是我国保险业重要的业务增长点

    (二)构建保证保险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

     1.切实保障权利人的正当权益

     2.提升义务人信用,增强交易能力

     3.规范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

    (三)构建保证保险制度是深化我国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二 建立和完善我国保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

    (一)严重的信用缺失问题呼唤保证保险制度

    (二)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给中国保证保险市场带来严峻的挑战

 第三章 保证保险制度产生的根源与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是保证保险制度产生的根源

   一 市场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

   二 保证保险机制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缓解

  第二节 保证保险制度的市场竞争优势*

   一 保证保险制度更加合理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同权益

   二 保证保险制度的交易成本通常比其他担保方式更为经济

    (一)保证担保的交易成本

    (二)保证保险的交易成本

    (三)保证保险与保证担保机制的交易成本比较

     1.信用考察成本(Q1、Q2)

     2.占用银行信用的成本(B1、B2)

     3.平均索赔成本

     4.费用成本(P1、P2)

   三 中国保证保险制度被市场广泛接受的基本条件

    (一)探索多元化的赔偿方式,并加强承保选择和保险期内的风险管控

    (二)加强信用建设,保证清偿能力

    (三)保险人应充分考虑对投保人(义务人)的适度授信

    (四)构建完善的保证保险风险识别和控制体系

    (五)保持市场充分竞争,并实现保险机构规模化经营

    (六)积极应对专业担保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兼业担保机构的业务竞争

 第四章 中国保证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保证保险经营状况

   一 中国经营保证保险的主要保险公司及其险种特点*

    (一)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

     2.个人消费贷款保证保险

     3.产品质量保证保险

     4.住宅质量保证保险

     5.保证保险履约保证函

     6.雇员忠诚担保保险

    (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分期付款购车履约保证保险

     2.雇员忠诚保险

     3.中小企业短期抵押贷款保证保险

    (三)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

     1.机动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

     2.商品房抵押贷款合同履约保证保险

     3.旅游消费贷款信用保证保险

     4.机械设备按揭贷款履约保证保险

     5.个体经营户贷款履约保证保险

     6.产品质量保证保险

     7.雇员忠诚担保保险

    (四)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五)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产品质量保险

     2.产品质量综合保险

     3.汽车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

    (六)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雇员忠诚担保保险

     2.产品质量保证保险

     3.房屋按揭贷款保证保险

     4.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

     5.住宅装修消费贷款保证保险

     6.出国留学保证金贷款保证保险

     7.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保证保险

    (七)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八)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九)太平保险有限公司

    (十)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二 中国保证保险典型险种的基本状况

    (一)工程合同保证保险

    (二)雇员忠诚保证保险

    (三)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

    (四)住宅质量保证保险

    (五)住宅抵押贷款保证保险

    (六)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

   三 中国保证保险主要业务指标分析

    (一)保费规模

    (二)业务比例

    (三)赔付比例

    (四)保险渗透率

    (五)人均保费

  第二节 困扰我国保证保险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 对保证保险的本质特点缺乏科学认识

   二 现行费率制度无法满足保证保险市场费率合理性要求

    (一)保证保险风险性质的特殊性*

     1.基础合同关系对保证保险定价具有很大的影响

     2.许多保证保险都具有不可撤销性质

     3.保证保险更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

     4.纯粹的预期损失概念难以解释保证保险费率

     5.保证保险中的保险人具有弥补代偿损失的多重机制

    (二)保证保险费率厘定的复杂性

    (三)中国保险公司尚不具备自主厘定保证保险费率的条件和能力

   三 业务管理不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一)保证保险承保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承保审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2.现行抵押机制不合理

     3.承保技术手段落后

    (二)保险期内的风险管控问题

    (三)保证保险理赔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赔案调查不够细致和严格

     2.理赔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3.追偿机制不健全

   四 人才和技术瓶颈

   五 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

    (一)社会认同度不够

    (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尚不彻底

     1.市场竞争不充分

     2.市场竞争不规范,政府干预现象较为严重

     3.政府投资体制改革不到位

    (三)社会信用缺失现象严重

     1.工商企业领域的信用缺失

     2.保险中介机构的信用缺失

     3.金融领域信用缺失

    (四)中介服务不健全

     1.一些重要领域的中介服务缺失

     2.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3.执业道德规范有待完善

    (五)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第五章 中国保证保险制度的法律适用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保证保险的法律属性

   一 保证保险的属性之争

    (一)保证保险是担保而不是保险

     1.保证保险不符合《保险法》中关于保险利益的规定

     2.保证保险中保险事故的认定与保险不同

     3.保证保险的合同当事人关系、保证保险的设立目的、保证保险“保费”的性质等也与普通商业保险存在很大的不同(详见本书第二章的相关论述)

    (二)保证保险是保险而不是担保

     1.保证保险的行为性质与保证担保存在根本区别

     2.法律对担保人和保险人具有不同的限制性规定

     3.保证保险与保证担保的功能和运作机制有别

     4.保险人与保证担保人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

   二 保证保险具有保险和担保的双重特征

   三 保证保险应被界定为一种特殊的财产保险制度

    (一)把保证保险界定为特殊的财产保险符合国际惯例

    (二)将保证保险界定为特殊的财产保险有利于相应纠纷案件的审理

    (三)把保证保险界定为担保行为也不符合我国现行法律要求

  第二节 保证保险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 法律适用上的“折中主义”将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

    (一)保证保险“形式”与“实质”在法理上的轻重问题

    (二)法律适用程序上的冲突问题

   二 保证保险纠纷应该严格适用《保险法》和《合同法》等相关民事法规

  第三节 中国保证保险业务纠纷案件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一 保证保险合同的独立性问题

   二 保证保险合同解除权——最大诚信原则的适用问题

    (一)最大诚信原则适用的主体

    (二)投保人违背最大诚信原则与保证保险合同的效力问题

   三 保证保险的除外责任——意外事故和不可抗力问题

   四 保证保险追偿权的行使问题

 第六章 我国保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展望

  第一节 我国保证保险制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我国保证保险制度的发展机遇

    (一)政策保障更加明确

    (二)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三)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

    (四)稳定的经济增长

   二 我国保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一)外资金融保险机构的冲击

    (二)普通民事担保机制的竞争

  第二节 发展我国保证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

   一 突破保证保险制度发展的困境

    (一)深入领会保证保险的本质

    (二)成立专门的保证保险费率厘定机构

     1.保证保险费率不适当的后果通常比普通商业保险更为严重

     2.我国保险公司尚不具备自主厘定保证保险费率的条件和能力

     3.由专门机构厘定保证保险费率是国外的成功经验

    (三)完善业务管理,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1.保证保险承保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

     2.保证保险承保期内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

     3.保证保险理赔环节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选拔优秀人才赴美国参加认证培训

     2.建立中国自己的保证保险培训体系

     3.考虑在现有认证考试中加入一定的保证保险业务知识

    (五)优化我国保证保险经营的外部环境

     1.增强保证保险的社会认同度

     2.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3.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培育社会信用文化

     4.加强保险中介服务建设

     5.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二 促进现有保证保险重要险种的发展与完善

    (一)工程合同保证保险

     1.我国工程合同保证保险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2.维护和发展我国工程合同保证保险制度的基本策略

    (二)雇员忠诚保证保险

     1.困扰我国雇员忠诚保证保险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2.完善我国雇员忠诚保证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

     1.困扰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2.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发展对策

    (四)住宅质量保证保险

     1.我国住宅质量保证保险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2.发展我国住宅质量保证保险制度的基本策略

    (五)住宅抵押贷款保证保险

     1.制约我国住宅抵押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主要因素

     2.完善住宅抵押贷款保证保险的基本思路

    (六)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

     1.困扰我国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发展的主要难题

     2.我国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的发展对策

   三 积极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保证保险新险种

    (一)金融机构保证保险

    (二)公务员保证保险

    (三)司法保证保险*

    (四)中介机构执业保证保险

    (五)农业生产资料质量保证保险

    (六)被拆迁居民合法权益保证保险

    (七)业主支付保证保险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本书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建议

   一 本书研究的不足

   二 后续研究建议

[1]白亚波:《重视保证保险的科学性》,《保险研究》2004年第4期。

[2]陈百灵:《保证保险合同研究》,对外经贸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陈会平:《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资料质量保证保险》,2006年6月5日《中国保险报》。

[4]崔爱茹:《外派劳务人员履约保证保险的思考》,《中国保险》2004年第1期。

[5]邓志敏:《保证保险在消贷中的角色》,《中国保险》2003年第10期。

[6]邓晓梅:《中国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方有恒:《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发展的人才需求》,《保险研究》2006年第7期。

[8]冯涛:《保证保险纠纷中保险责任法律分析》,对外经贸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2005。

[9]郭明瑞:《担保法》(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4。

[10]贾海茂:《积极发展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中国金融》2003年第10期。

[11]嘉思瑶、宋若峰:《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行为探讨》,《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4期。

[12]何绍慰:《论保证保险与CPA的互动发展》,《上海保险》2006年第11期。

[13]李永钧:《“车贷险”发展方向》,《上海汽车》2004年第1期。

[14]李玉泉、卞江生:《论保证保险》,《保险研究》2004年第5期。

[15]梁慧星:《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2006年3月1日《人民法院报》。

[16]刘峰:《析消费信贷保证保险面临的风险》,《保险研究》2003年第11期。

[17]刘怡:《浅析忠诚保证保险的开办与普及》,《西南金融》2002年第9期。

[18]刘美霞:《解密国外住宅质量保证保险》,2003年3月19日《中国建设报》。

[19]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0]刘冬姣:《保险中介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1]刘建英:《我国保险经纪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保险研究》2005年第10期。

[22]陆荣华:《住宅质量保证保险在我国的现实状况》,《保险研究》2005年第3期。

[23]陆永汉、张四维、王茜:《构建我国保险信用体系的设想》,《保险研究》2002年第9期。

[24]莫芳:《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法律性质及相关问题探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25]潘金生:《中国信用制度建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6]彭喜锋:《对保险法司法解释中保证保险条款的商榷》,《上海金融》2004年第12期。

[27]蒲夫生:《现阶段商业银行汽车贷款保证保险问题分析——兼评保监会〈关于规范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金融论坛》2004年第7期。

[28]宋刚:《保证保险是保险,不是担保》,《法学》2006年第6期。

[29]孙月平:《从四个层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现代经济探索》2006年第2期。

[30]汤玉甲、隋绍先:《论营造保险中介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保险研究》2002年第9期。

[31]陶后军:《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经营风险分析》,《金融纵横》2003年第9期。

[32]庹国柱:《信用保证保险的概念与分类之质疑》,《上海保险》2002年第4期。

[33]魏君涛:《论保证保险与保证担保的关系》,《保险研究》2000年第6期。

[34]吴占权、汤明远:《住宅抵押贷款保险的风险防控》,《农村金融研究》2005年第11期。

[35]吴正红、张帛宁:《国外住宅质量保证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借鉴》,《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11期。

[36]吴定富:《中国保险业发展蓝皮书》,新华出版社,2007。

[37]许谨良:《保险学》(第1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8]许谨良:《财产保险原理和实务》(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9]许谨良:《保险学原理》(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0]云月秋:《论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保险研究》2002年第8期。

[41]严宏:《关于构建中国保险业信用体系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2]曾国平:《市场经济与产业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3]曾鸣:《浅论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上海保险》2002年第3期。

[44]张海荣、侯春丽:《保证保险是一种有别于保证的独立担保形式》,2004年1月14日《人民法院报》。

[45]张祖平、孙圣林:《保证保险的风险控制》,2002年9月26日《中国保险报》。

[4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7]张英:《履约保证保险合同案件实务初探》,《法治论丛》2005年第5期。

[48]周玉华:《保险合同与保险索赔理赔》(第1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49]邹海林:《保险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

[50]《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2年10月28日通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编。

[51]《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

[52]《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53]《中国保险年鉴》,1981~1997年,中国保险年鉴编辑部。

[54]《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监会[2004]3号令),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

[55]《关于保证保险条款备案有关法律问题的复函》(保监厅函[2006]335号),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11月27日。

[56]《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2月8日。

[57]《关于规范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04]7号),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1月15日。

[58]《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6月15日。

[59]《二零零七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1月31日。[60]《关于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的复函》(保监法[1999]16号),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1999年8月30日。[61]《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2]第23号,2002年10月8日。[62]《关于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进一步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的意见》(建市[2006]326号),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6年12月7日。

[63]《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10月15日。[64]Sigma2006年第6期。

[65]Aremn Shahinian,1996,“Strategic Use of The General Indemnity Agreement in Settling Bond Claims Over A Prinicipal’s Objections”,ABA Tort and Insurance Practice Section,Fidelity and Surety Law Committee.

[66]Athula Alwis and Christopher M.Steinbach,“Credit & Surety Pricing and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Market Convergence”,Casualty Actuarial Society Publications.

[67]BIS,2000,“Principl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redit risk”,BIS Working Paper.

[68]Cashion Jr.,Matthew K.,2003,“Look at Surety Bonds”,Engineering News-Record,Vol.250.

[69]Doris Hoopes,2000,“Commercial crime insurance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 bonds”,Insurance Institute of America.

[70]Edward C.Lunt,“Surety Rate-Making”,Casualty Actuarial So-ciety Publications.

[71]Gabriel Moss Q.C.,David Marks,1999,“Rowlatt on Principal and Surety”,Fifth Edition,Sweet&Maxwell.

[72]Gary A Wilson,Wayne J Marotelli,2000,“Bad faith and sureties:Recent developments”,Defense Counsel Journal.Chicago,Vol.67.

[73]Gorke,Thomas P.,1996,“Guaranteeing performance:The role of surety bonds”,Risk Management,New York,Vol.43.

[74]Harlan C Meredith,1962,“Fidelity and Surety Bonds”,Journal of Accountancy (pre-1986).

[75]Janaka Y.Ruwanpura and Samuel T.Ariaratnam,1999,“Bonding Procedures for North American and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Contracts”,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Vol.11.

[76]Jeffrey S.Russell,2000,“Surety Bonds for Construction Contracts”,ASCE press.

[77]Judith H.B.,Maxwell.E.,2005,“Surety Bonds”,ASHRAE Journal.

[78]krizan E.G.,1998,“Bonding,Insurance Falling Short”,ENR.

[79]Lynna Goch,2001,“High-Tech Fidelity”,Best’s Review.

[80]McKee B.,1992,“Letters of Credit May Substitute for Surety Bonds”,Nation’s Business,Vol.80,Issue 5.

[81]Nicholas Legh-Jones,Andrew Longmore,John Birds,David Owen,1997,“MacGillivray on Insurance Law”,Sweet and Maxwell,9th Edition,London.

[82]Richard C.Lewis,2000,“Contract Suretyship,From Principle to Practice”,John Wiley&Sons,Inc.

[83]Richard E.Tasker,G.wayne Murphy,Sr.,1997,“Practical Guide to Construction Contract Surety Claims”,Aspen Law & Business.

[84]Regan J.,1999,“Power of Attory”,Federal Surety Bond Seminar.

[85]Robert A Babcock,1999,“Surety’s rights under the general indemnity agreement”,Federation of Insurance & Corporate Counsel Quarterly,Iowa City,Vol.49.

[86]Robert F.Cushman,George L.Blick and Charles A.Meeker,1990,“Handling Fidelity,Surety,and Financi-al Risk Claims”,Second Edition,John Wiley&Sons,Inc.

[87]Toni Scott Reed,2004,“Construction and Surety Law”,Construction and Surety Law,Vol.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