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7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复员研究图书

SSAPID:101-5303-0065-06
ISBN:978-7-5097-1487-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复员的专著。全书以1945年9月教育部主持召开的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为切入点,以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体制转换为主线,在分别对收复区、光复区与后方三大区域教育复员各自不同的工作重点展开论述的基础上,对整个教育复员运动的成败得失做出中肯的评价。全书充分利用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并辅以报刊资料达数十种,使全书建立在较为坚实的资料基础之上。该书选题新颖,体例结构合理,内容充实,论证深入,是一部有关国民政府教育制度史研究的佳作。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贺金林
编 辑:高世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序

 后记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及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

   一 1949~1979年的研究状况

   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状况

   三 各专题方面的研究情况

    (一)教育行政与立法问题

    (二)国立中等以上学校的回迁

    (三)国立中等学校与青辅会

    (四)关于敌伪学校及其他未立案学校员生的甄审问题

    (五)关于国民政府时期华侨教育的研究

    (六)关于台湾光复后教育发展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余地与存在的困难

   一 研究余地

   二 存在的困难

 第一章 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

  第一节 抗战胜利前教育发展概况与教育复员准备

   一 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全国教育发展概况

   二 战时教育体制的形成

   三 抗战胜利前教育复员计划的拟定与修改

  第二节 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筹备与召开

   一 抗战胜利初的教育复员准备工作

   二 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筹备

   三 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召开

  第三节 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上的分歧与共识

   一 会议议案之提交情况与内容

   二 各组提案讨论审查之情形

   三 社会各界人士对会议的反响

  小结

 第二章 教育资源的调整与配置

  第一节 国立中等以上学校的回迁

   一 战后初期国民政府对学校回迁的规划与准备

   二 沿长江线学校回迁初期与政府粮弹运输之间的冲突

   三 后期天气与轮运衔接缺陷等因素对沿长江线学校回迁的影响

   四 其他学校回迁情形与总体评价

  第二节 对国立中等学校的处置

   一 国中处置规划

   二 国中的态度

   三 国中处置过程中省部矛盾与纠纷

   四 国中交由各省办理情形

  第三节 教育复员中的迁校、更名与归属风波*

   一 1946年重庆的迁校风波

   二 1947年北洋大学北平部的归属风波

   三 从迁校与更名、归属风波看战后高等教育资源调整中的困难

  小结

 第三章 教育体制的恢复与完善

  第一节 恢复设置县市教育局

   一 抗战期间新县制推行中的“裁局设科”

   二 各界人士对推行新县制的反应

   三 战后各县市恢复设置教育局概况

  第二节 中等以上学校公费制度的沿革

   一 抗战期间的贷金制度与免费、公费制度

   二 战后免费、公费制度的困境

   三 1947年奖学金制度的出台

  第三节 中小学教科书供应体制的沿革

   一 抗战以前的中小学教科书供应体制

   二 抗战期间由审定制到国定制的转变

   三 战后七联处供应体制的困境

   四 1947年后部编教科书版权的开放

  小结

 第四章 收复区教育的恢复与整理

  第一节 甄审、分发、转学及由此引发的风波

   一 各地临时大学补习班的开设

   二 临大补习班之分发结束及教员安置风波

   三 专科以上学生的转学风波

  第二节 青年复学就业辅导委员会

   一 青辅会之机构沿革

   二 1945~1946年的青辅会

   三 青辅会1946~1947年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三节 图书文物的接收与整理

   一 抗战尾声中的文物保护准备

   二 图书文物整理与发还工作

   三 战后初期对日图书文物的追偿工作

  小结

 第五章 光复区教育复员之准备与整理

  第一节 台湾教育复员准备工作

   一 国立海疆学校缘起与兴革

   二 台湾教育事业接管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台湾教育复员概况

   一 教育接收与学制调整

   二 师资补充与训练

   三 国语推行工作

  第三节 东北教育的恢复与整理

   一 伪满时期教育概况与战后东北教育复员之复杂背景

   二 东北临大补习班的开设与高等教育资源的调整

   三 东北教育复员中的危机

  小结

 第六章 教育复员中的边疆教育与华侨教育

  第一节 战后国民政府的边疆教育政策与措施

   一 边疆教育在抗战期间的发展与战后面临之困境

   二 教育部在教育复员中保持边疆教育现状的努力

  第二节 蒙旗教育复员

   一 抗战前后蒙旗教育的发展与挫折

   二 战后蒙旗教育的困难

   三 蒙旗教育恢复过程中的努力

  第三节 风雨飘摇中的华侨教育复员

   一 抗战期间国内华侨教育的发展

   二 华侨教育复员规划的制定

   三 战后华侨教育复员实施情形

  小结

 结语:国民政府教育复员之反思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行政院全宗档案:全宗号2、2(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教育部全宗档案:全宗号5、5(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善后救济总署全宗档案:全宗号2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侨务委员会全宗档案:全宗号2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国民党政府侨务机构全宗档案:全宗号37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青年复学就业辅导委员会全宗档案:全宗号11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央大学全宗档案:全宗号64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国立中央图书馆全宗档案:全宗号62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国立中央研究院全宗档案:全宗号393。

国民政府教育部编纂《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开明书店,1934。

教育部编《教育法令特辑》,正中书局,1938。

程方:《中国县政概论》,商务印书馆,1939。

毛独时编著《新县制的理论与实施》,杭州正中书局,1940。

教育部国民教育司编《国民教育法规汇编》第一辑,正中书局,1941。

施养成:《中国省行政制度》,商务印书馆,1946。

刘百川:《国民教育行政问题》,商务印书馆,1947。

林砺儒:《教育危言》,香港文化供应社,1947。

黄奋生:《中国边疆学会丛书·边疆政教之研究一册》,商务印书馆,1947。

安徽省政府教育厅编印《安徽教育要览》,1947。

行政院新闻局编《学校复员》,1947。

行政院新闻局编《侨胞复员概况》,1947。

国立北平研究院总办事处编《国立北平研究院抗战及复员期间工作概况》,1947。

王洸:《复员期间之长江区航运与航政》,交通部长江区航政局,1947。

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第一、二编,商务印书馆,1947。

中华年鉴社编《中华年鉴》,1948。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

广东教育月刊社编《中央及广东省现行教育法规》,1949。

台湾省教育厅编《台湾省第一届全省教育会议实录》,台湾省教育厅,1948。

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丙编,中华书局,1956。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中华民国驻日代表团日本赔偿及归还物资接收委员会编印《在日办理赔偿归还工作综述》(民国38年9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7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荣孟源主编、孙彩霞编辑《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

陈鸣钟、刘兴唐主编《台湾光复和光复后五年省情》上、下,南京出版社,1990。

万仁元、方庆秋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民国34~36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一~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一~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一~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一~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一~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伪满大学教育实况及抗战胜利后整理意见》(一~三),《民国档案》2001年第2~4期。

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史料》第4卷(1946~194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北京师范大学校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王文俊、梁吉生、杨珣编《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四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1~6),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编《南大百年实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主编《革命文献》、第58辑《抗战时期教育》、第60辑《抗战时期之高等教育》、第61辑《抗战时期之中等教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铁岭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铁岭文史资料》第1辑(内部发行),198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泉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泉州文史资料》第18辑(内部发行),198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泉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泉州文史资料》新1辑(内部发行),198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仙游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仙游文史资料》第6辑(内部发行),1988。

叶忠钜编《中华民国史实纪要》(初稿),(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

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政协铁岭县学习文史委员会编《铁岭文史资料汇编》第六辑(内部发行),1990。

秦孝仪主编《中国现代史史料丛编》第二辑,《台籍志士在祖国的复台努力》,(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0。

北京市档案馆编《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学生运动》,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编《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上、下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二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泉州鲤城文史资料》第12辑(内部发行),1994。

内蒙古教育志编委会编《内蒙古教育史志资料》第2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谢培屏编《战后遣返华侨史料汇编》(1~3),(台北)“国史馆”,2003。

《国民政府公报》(1945~1947)

《中央周刊》(1945~1947)

《教育部公报》(1937~1947)

《教育通讯》(1937~1948)

《教育杂志》(1937~1948)

《中华教育界》(1937~1948)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公报》

《台湾省政府公报》

《海疆校刊》

《海疆学报》

《现代华侨》(1939~1948)

《华侨评论》

《华侨先锋》

《华侨生活》

《华侨通讯》

《华侨教育公报》

《南洋杂志》

《粤侨导报》

《边疆通讯》

《边铎月刊》

《边政公论》

《西北通讯》

《蒙藏月报》

《文化先锋》

《学生杂志》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

《中央图书馆馆刊》

《图书季刊》

《现代周刊》

《国讯》

《政衡》

《世纪评论》

《观察》

《群众》

《传记文学》

《海潮音》

《中央日报》

《申报》

天津《大公报》

《民国日报》

天津《益世报》

《新华日报》

胡颂平:《朱家骅先生年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

王聿均、孙斌合编《朱家骅先生言论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3),1977。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中华书局,1980。

杭立武编著《中华文物播迁记》,(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0。

杨仲揆:《中国现代化先驱——朱家骅传》,《近代中国丛书·先烈先贤传记丛刊》之一,(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4。

李园会:《台湾光复时期与政府迁台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84。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罗宗洛:《罗宗洛文集》,科学出版社,1988。

Wen-hsin Yeh,The Alienated Academy: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1919-1937,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吴家莹:《中华民国教育政策发展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

王鸿宾等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陈友松主编《雷沛鸿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费正清、费维恺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陈立夫:《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台北)正中书局,1994。

王炳照、阎国华、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孟国祥、喻德文:《中国抗战损失及战后索赔始末》,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张元济:《张元济书札》(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

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7。

《钱宾四先生全集》编委会整理《钱宾四先生全集·文化与教育》,第41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第10册,三联书店,1999。

李新总编、汪朝光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五卷,中华书局,2000。

李新总编,朱宗震、陶文钊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中华书局,2000。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四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陈立夫、陈秀惠:《陈立夫访谈录》,新华出版社,2001。

周兴樑:《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陈学恂主编、田正平分卷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梅贻琦著,黄延复、王小宁整理《梅贻琦日记1941~194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魏建功:《魏建功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岳麓书社,2003。

周兴樑:《国民革命与统一建设:二十世纪初孙中山及国共人物的奋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9、10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闻黎明:《记一二·一运动中的大学教授与联大教授会——中国40年代的自由主义考察之一》,《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

孟国祥:《调查和追偿日本劫夺我国文物工作述要》,《民国档案》1992年第4期。

刘尚信:《战后国民政府教育复员述论》,《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叶龙彦:《台湾光复初期的师范教育》,《台湾文献》第44卷第1期,1993年3月。

罗久蓉:《抗战胜利后教育甄审的理论与实际》,(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下册,1993年6月。

Wang Fanshen,Fu Ssu-nien:An Intellectural Biography,Massachusetts:PhD Diss.,Harvard University,January 1993.

胡定荣、程斯辉:《我国近代县级教育行政体制变革的回顾与反思》,《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余子侠:《抗战期间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6期。

常云平:《试论抗战期间内迁重庆的高等院校》,《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别必亮、田正平:《华侨教育的历史考察》,《杭州大学学报》第27卷第4期,1997年12月。

李华兴:《论民国教育史的分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商丽浩、田正平:《近代教育收费制度的历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2期。

Shiwei Chen,Government and Academy in Republic China:History of Academia Sinica,1927-1949,Massachusetts:PhD Diss.,Harvard University,September 1998.

骆威:《国民政府台湾调查委员会述论》,《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4期。

桑兵:《近代中国学术的地源与流派》,《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黄新宪:《抗战胜利后的闽台教育关系》,《教育评论》1999年第5期。

郑克扬:《北大复校时期的傅斯年与郑天挺》,《文史精华》1999年第7期。

罗宗洛:《回忆录(续)接收台湾大学日记》,《植物生物学通讯》1999年第2、5期。

李正心:《论光复时期台湾高等教育祖国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12期。

杨世红:《国民党政府1945~1949年侨务工作述评》,《民国档案》2000年第4期。

李露:《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的教育立法》,《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严永晃:《海疆教育:华侨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别必亮:《近代国内华侨教育的政策与措施》,《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

汪毅夫:《魏建功等“语文学术专家”与光复初期台湾的国语运动》,《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

史习培:《光复初期台湾教育重建与两岸教育交流刍议》,《台湾研究》2002年第1期。

欧素瑛:《战后初期台湾中等学校之学风与训育(1945~1949)》,《国史馆学术集刊》(台北)2002年第2期。《光复初期的国立台湾大学(民33~38年)》,《国史馆馆刊》(台北)第24期。

蔡光明:《抗战胜利后的教育甄审与反甄审》,《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武汉市档案馆:《汉口市教育复员概况报告》,《民国档案》2003年第2期。

余子侠:《抗战时期国立中学的创办及其意义》,《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3期。

汪朝光:《国民政府对抗战胜利之初期因应》,《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2期。

王东杰:《民国高等教育中的国家: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杨奎松:《国民党人在处理昆明学潮问题上的分歧》,《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

季云飞:《陈仪与台湾教育事业之接收与重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应俊豪:《复员青年军与战后学潮的因应(1947~1948)》,《近代中国》(台北)第157期,2004年6月。

周兴樑:《历史人物研究评价的几个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周兴樑:《中国报刊资料与近现代史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吴仁华:《台湾光复初期教育改造透视》,《教育评论》2005年第1期。

沈岚:《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争夺沦陷区教育权的斗争——以南京及周边地区为中心》,《民国档案》2005年第2期。

广少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及其行政制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王晴佳:《学潮与教授:抗战前后政治与学术互动的一个考察》,《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