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16

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以中小企业为视角的实证分析图书

Credit risk management for commercial banks

SSAPID:101-5285-1292-69
ISBN:978-7-5097-0745-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风险管理的发展与现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理论与方法、中国中小企业信用及融资问题研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分析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华侨大学·数量经济学丛书
作 者: 王恒
编 辑:周丽;高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Abstract

 后记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不良授信案例分析

   一 企业过度经营,银行过度授信

    (一)企业盲目扩大经营范围,对新的业务经营及行业风险认识不足

    (二)银行授信扩张严重,盲目授信

   二 企业盲目扩大投资导致破产,银行贷款“三查”不力导致损失

    (一)企业方面

    (二)银行方面

   三 政府安排放贷,银行催收不力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风险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 金融风险管理的历史教训

   一 国际上金融风险的历史教训

    (一)衍生金融工具引起的银行倒闭、损失案例及教训

    (二)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引起银行破产倒闭的历史原因(教训)

    (三)美国伊利诺斯银行及美国储蓄贷款协会案例分析*

    (四)产生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的原因

   二 中国金融风险的历史教训

    (一)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及影响

    (二)中国资本市场系族企业的溃败原因及对金融(银行)的损害

    (三)金融危机及金融风险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第二节 风险管理

   一 风险管理的含义

   二 风险管理思维与范围的历史演变

    (一)第一阶段:风险管理的思想渊源

    (二)第二阶段:风险管理产生后至1970年前

    (三)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至90年代前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三节 风险管理主要理论

   一 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二 西方银行风险管理主要理论概述

    (一)资产管理理论

     1.商业性贷款理论

     2.资产转换理论

     3.预期收入理论

    (二)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三)资产负债综合风险管理理论(资产结构优化理论)

    (四)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

    (五)金融工程学

    (六)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七)资产组合理论

    (八)资产配置理论

    (九)资产定价理论

    (十)期权定价理论

    (十一)在险价值(VaR)模型

  第四节 主要国家和地区当前风险管理发展简况

   一 美国

   二 欧洲

   三 中国

  第五节 《巴塞尔资本协议》及演变

   一 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形成及主要特点

   二 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变

   三 2001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创新

   四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目的、作用和应用

   五 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评价

   六 从《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变看国际金融风险监管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 风险管理发展方向的争论

 第三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思想和技术的演进

   一 传统信用分析思想简述

   二 传统信用风险分析技术的缺点

   三 信用风险控制思想和技术的演进

  第二节 现代商业银行信用分析技术简介

   一 在险价值在银行信用风险中的应用

    (一)VaR方法

     1.VaR的概念及原理

     2.VaR的度量

    (二)运用CreditMetrics技术计算信用风险的VaR值

     1.单笔贷款信用风险情况的计算

   二 美国大银行使用信用风险模型的情况*

    (一)经济资本配置体系

     1.经济资本:概念框架和实施

     2.分配经济资本后银行内部使用状况

    (二)风险度量方法:集合模型和结构模型

     1.集合模型

     2.结构模型

    (三)自下而上的信用风险模型:建立模块

     1.时间段和信用损失的定义

     2.估值方法

     3.信贷相关的选择项

    (四)自下而上的信用风险模型:规定和估计

     1.不同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2.参数估计

     3.PDF的计算

     4.资本分配规则

    (五)信用风险模型近期可能使用

     1.在正式的风险资本要求下有选择地使用

     2.检查指导原则的改善

 第四章 中国中小企业信用及融资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国中小企业概述

   一 中国中小企业定义和分类

   二 中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三 中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生力军

    (二)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四 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一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目前融资环境的满意状况

    (二)融资的主要原因与用途

    (三)主要融资方式与渠道

    (四)各方为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所采取的措施

   二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特点

    (一)总体融资环境较差

     1.法律政策还不完善

     2.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健全

     3.社会中介组织发育尚不完全

    (二)融资渠道单一

    (三)融资成本较高

  第三节 中国中小企业信用现状及对策

   一 商业信用的主要特征

   二 国内外商业信用制度建设比较

    (一)对信用概念内涵的理解不同

    (二)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度不同

    (三)信用服务企业的市场发育程度不同

    (四)对失信者的惩戒制度不同

   三 中国中小企业信用现状分析

    (一)企业主缺乏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

    (二)企业信用信息透明度差,信息搜寻成本高

    (三)授受信主体信息不对称,市场道德风险较为严重

    (四)市场整体信用制度尚未健全,信用市场秩序混乱

   四 防范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方法与对策

    (一)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及法规建设

     1.完善信用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用市场的透明度

     2.建立健全企业与个人的信用评级制度,规范市场信息传递机制

     3.加强法制建设,改善信用秩序

    (二)积极稳妥开展信用担保业务

     1.组建支持管理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机构,制定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总体战略

     2.建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和支撑、民间机构参与、分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3.建立国家补偿机制,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长期稳定的资金补偿来源

     4.进一步建立完善以中小企业信用征集和评价为中心的信用担保征信制度

    (三)建立有针对性的信用风险度量技术体系

     1.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基本要素

     2.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

    (四)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融资制度建设

     1.加强银行发展战略的研究

     2.加强银行体制机制的建设

     3.加强外部环境的改善

 第五章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概述

   一 授信业务的概念

   二 授信业务的分类

    (一)按表内、表外业务划分

    (二)按授信对象划分

    (三)按行业划分

    (四)按授信特有品种划分

   三 授信业务各环节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

   一 中小企业的风险特征

    (一)个人化或家族式管理

    (二)关联风险较大

    (三)财务信息严重失真

    (四)融资渠道单一,投资行为短视

    (五)研发投入不足,产品生命周期短,市场竞争力不稳定

    (六)授信操作风险大,授信监控方面容易出现风险

    (七)担保风险

   二 中小企业信用与银行经营管理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风险评估

   一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内部风险评估指标

    (一)公司治理水平

    (二)经营/财务状况

    (三)经营管理水平

    (四)个人和企业信用

   二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外部风险评估指标

    (一)行业/管制趋向

    (二)宏观经济分析

    (三)法律环境分析

  第四节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传统方法

   一 信用评级

   二 授信客户准入

   三 授信评审

    (一)贷前调查

    (二)尽职调查(独立的尽职调查)

    (三)专业评审(民主的风险评审)

    (四)问责审批

    (五)授信执行

   四 授信五级分类(授信资产风险分类)

   五 授后检查(授后管理)

   六 风险管理的授信预警

 第六章 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经济计量模型实证检验

  第一节 某银行客户信用评级系统简介

   一 系统评级标准

   二 系统评级对象

   三 系统评级功能实现

   四 信用评级系统审批流程

    (一)二级分行(不含)以下机构

    (二)二级分行

    (三)一级分行

  第二节 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简介

  第三节 利用排序模型检验客户信用评级系统

  第四节 排序模型的预测

 第七章 授信风险限额的经济计量模型检验

  第一节 授信额度概述

   一 统一授信体制下的限额管理

   二 授信额度

    (一)授信额度的概念

    (二)确定授信额度的依据与审查要点

    (三)授信额度的部门分工

    (四)授信额度的管理

  第二节 授信额度的经济计量模型检验

   一 检验授信风险限额的意义

   二 授信风险限额模型设计和变量选择

   三 授信风险限额模型估计结果和分析

   四 授信风险限额样本的总体评估

   五 关注授信风险限额中的异常样本

   六 结论

 第八章 授信风险限额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检验

  第一节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第二节 授信风险限额的模型检验

   一 5变量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二 10变量经济计量模型

   三 10个变量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第三节 经济计量模型检验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检验给出的启示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第二节 与授信业务紧密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 操作风险中的依法合规问题

    (一)外部法规的时效性

    (二)业务操作的随意性

   二 授信业务中的反欺诈问题

    (一)认真分析掌握授信申请人的偿债能力和商业信誉

    (二)严格执行授信抵押担保制度

    (三)监控授信有关情况

   三 授后管理中的资产保全

    (一)不良资产的监控、催收和盘活

    (二)不良资产的清收

    (三)呆坏账核销

  第三节 研究工作前瞻

 附录

  附表一 授信风险限额的全部样本的相对误差

  附表二 经归一处理后的5变量人工神经网络数据

  附表三 经归一处理后10变量人工神经网络中增加的5个变量数据

 摘要

 序三

 总序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课题,本书选择目前与我国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授信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通过总结与归纳我国现行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方法,结合(收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的历史数据,运用数量经济方法,对影响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的有关经济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论证;同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历史特点,探索适应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对信贷风险管理具有实践价值的授信风险控制理论和方法。本书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在简要介绍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风险损失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引出本书写作的背景、依据以及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从国内外金融风险损失的历史教训入手,阐明现代风险管理是一个全球化的课题,同时探讨了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风险损失的异同之处。接着介绍了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演进过程以及在一些主要经济体的实践情况。最后,简要地介绍了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息息相关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及其演变过程。第三章在概述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思想及演进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技术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目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信用风险控制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情况。如我们熟知的信用矩阵、KMV以及在险价值(VaR)模型等,以及美国现行的经济资本配置体系,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结构模型和集合模型等。第四章详细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信用以及融资现状,指出中小企业信用低下是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直接原因。第一节针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定义及分类,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特点。第二节详细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融资途径等,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具体原因。第三节结合中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现状,通过对国内外商业信用制度建设的比较,提出一些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方法。第五章从我国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实务入手,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的实践方法。第一节简要地介绍了授信业务的概念、分类以及各授信环节的相互关系。第二节介绍了中小企业的风险特征以及商业银行授信中小企业的风险博弈关系。第三节介绍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的风险评估指标,分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两种情况加以论述,最后详细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的传统方法。第六章主要以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定量分析和经济计量检验。第一节选取某银行信用评级系统为检验对象,从标准、对象、实现方法以及审批流程等方面对其客户信用评级系统进行必要的介绍,使读者对所选取的检验对象有较深入的认识。第二节介绍了本章所运用的经济计量检验方法: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第三节从检验变量的选择入手,利用排序模型从众多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变量中,选取对信用评级系统影响较大的变量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最后确定排序多元模型的最终形式,得出各解释变量对客户信用评级系统的影响力系数。第四节利用建立的排序模型进行期望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运用排序模型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是可行的。第七章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的风险限额作为样本,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影响中小企业授信风险限额的企业财务及经营管理指标进行计量检验。第一节简要介绍了商业银行对企业授信额度的概念、目的以及统一额度管理的意义。第二节首先介绍了检验企业风险限额的意义以及授信风险限额检验模型的设计和变量的选择标准。接着详细论述了模型的确立、估计以及结果分析。最后对模型进行总体评估,得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向大客户过度授信这一重要结论;更为重要的是,得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授信主要关注的企业经营管理指标,如企业信用等级、所有者权益、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流动负债等,为进一步研究商业银行授信的风险偏好提供了依据。第八章结合第七章经济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另一个角度对授信风险限额进行再检验,同时对两个模型方法和结论进行比较,得出两个模型的优缺点。第一节简要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第二节首先回顾了授信风险限额的经济计量模型,接着建立了5个变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然后又建立了一个10个变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与以上两个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5个变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经济计量模型的拟合优度基本上差不多,而10个变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优度明显强于经济计量模型。从而比较了两种建模方法的异同点: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适应输入输出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特点,因而可以容纳和利用更多的信息,这是它优于线性经济计量模型的地方。线性经济计量模型只能容纳具有线性关系的信息,排斥非线性关系的信息,但是它能确定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力系数,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却不能。这说明了两种模型各有长处,不能互相替代。同时也给出了对两种模型根据需要而作出选择的空间。第九章是本书的结尾部分,首先是对本书的研究工作作出概括性的总结,同时指出工作中的不足;接着介绍了与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密切相关的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如依法合规、反欺诈以及资产保全等。这些不是依靠掌握风险控制理论和方法就能解决了的,然而这些又在授信风险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以及法律监管等尚不完善、透明的状况下,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对一些尚待开展的工作作了前瞻性的概括,以此作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书主要创新点在于:(1)针对中国银行目前使用的客户信用评级系统,选用一个地区分行的实际数据,利用排序多元离散选择经济计量模型对评级系统进行检验,检验其信用评级系统中指标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冗余指标,各指标的分值设置是否合理,对评级结果的影响程度是否符合原先的设计思想,从而为客户信用评级系统的修订完善提供参考意见。(2)利用中国银行对制造业企业的授信风险限额以及授信企业的财务数据,结合企业信用评级状况,建立加权最小二乘法经济计量模型,用经济计量软件EViews得出模型评估结果,分析影响授信风险限额的诸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从而为银行制定正确的授信风险限额或修改既有的风险限额提供参考意见。(3)通过对风险限额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再检验,比较经济计量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检验授信风险限额时的异同之处,分析各方的优缺点,以求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4)本书旨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提供信贷风险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是基于实践指导的应用研究。本书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惯用的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对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的方法进行分析检验,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具有实践指导和应用价值。这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具有理论探索和实务操作创新的意义。作为一篇数量经济学方面的专著,本书侧重于对目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理论的实践检验,同时对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中,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在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望读者以及有意于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学者及同人批评指正。

[1]M. lee,1999. “Nonparametric Estimation and Test for Quadrant Correlation in Multivariate Binary Response Models”. Econometric Reviews,Vol. 18,No.4.

[2]Francis X. Diebold and Kenneth D. West,2001. “Forecasting and Empirical Methods in Finance and Macro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etrics,Vol. 105,No.1.

[3]Aguals S.,L. Forest,D. Rosen,2000. “Building a Credit Risk Valuation Framework for Loan Instruments”,Algo Research Quarterly 12,pp. 21-46.

[4]Altman,E.I.,1989. “Measuring Corporate Bond Mortality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e 44,pp.909-922.

[5]Altman,E.I.,R. Haldeman,P. Narayanan,1977. “Zeta Analysis:A New Model to Identify 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pp.29-54.

[6]Altman,E.I.,H. Suggitt,2000. “Default Rates in the Syndicated Bank Loan Market:A Mortality Analysi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4.

[7]Bhattacharyya,S.,J.C. Leach,1999. “Risk Spillovers and Required Return in Capital Budgeting”.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Vol. 12.

[8]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1988.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 July,Basel,Switzland: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9]P.M. Robinson and Y. Yajima,“Determination of Cointegrating Rank in Fractional Systems”,Journal of Econometrics,February 2002,Vol.106,No.2,p.217.

[10]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1996. Amendment to Capital Accord to Incorporate Market Risks. Basle Committee,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asle.

[11]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1999a. Credit Risk Modeling:Current Practices and Applications. April,Basel,Switzland: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12]G. F. Loudon,W.H. Watt and P. K. Yadav,“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Parametric ARCH Models”,Journal of Aplplied Econometrics,March 2000,p.117.

[13]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01 a. The New Capital Accord. March,Basel,Switzland: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14]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01b. The Standardised Approach to Credit Risk. April,Basel,Switzland: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15]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02a. China’s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s. BIS Working p. 115.

[16]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02b. Internal Ratings,Business Cycle and Capital Requirements:Some Evidence from An Emerging Market Economy. BIS Working p.117.

[17]R. Paap and P.H. Franses,“A Dynamic Multinomial Probit Model for Brand Choice with Different Long-run and Short-run Effects of Marketing-Mix Variables”,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December 2000,Vol.15,No.6,p.717.

[18]Bessis,J.L,1998. Risk Management in Banking. John Wiley & Sons Ltd.

[19]Black,F.,J. Cox,1976. “Valuing Corporate Securities:Some Effects of Bond Indenture Provisions”,Journal of Finance 31,pp.351-367.

[20]Black,F.,M. Scholes,1973.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1,pp.637-654.

[21]Carey,M.,1998. “Credit Risk in Private Debt Portfolils”. 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 53,pp.1363-1387.

[22]Carey,M.,2000. Dimensions of Credit Risk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Economic Capital Requirements. NBER Working,p.7629.

[23]Carty,L.,D. Lieberman,1996b. Defaulted Bank Loan Recoveries. Special Comment,Moody’s Investors Service,November.

[24]Carty,L.V.,1997. Moody’s Rating Migration and Credit Quality Correlation,1920-1996. Special Comment,Moody’s Investors Service,July.

[25]Chance,D.M.,1990. “Default Risk and the Duration of Zero-coupon Bonds”. Journal of Finance 45,pp.265-274.

[26]Christopher James,1996. “RAROC Based Capital Budget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A Case Study of Bank Capital Allocation”. Risk Management in Banking,October,pp.13-15.

[27]Chunsheng zhou,1997. A Jump-diffusion Approach to Modeling Credit Risk and Valuing Defaultable Securities. Working Paper,Federal Reserve Board.

[28]Chunsheng zhou,2001a. “An Analytical of Defaul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Default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4(2).

[29]Chunsheng zhou,2001b. “The Term Structure of Credit Spreads with Jump Risk”,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p.25.

[30]Collin-Dufresne,P.,R.S. Goldstein,J.S. Martin,2001. “The Determinants of Credit Spread Changes”. Journal of Finance 56,pp.2177-2207.

[31]Credit Suisse,1997,Credit Risk + A Credit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Credit Suisse Financial Product.

[32]Crouchy,M.D. Galai,R. Mark,200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rrent Credit Risk Model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4,pp.59-117.

[33]Dai,Q.,K.J. Singleton,2000. “Specification Analysis of Affine Term Structure Models”. Journal of Finance 55,pp.1943-1978.

[34]Duffee,G.R.,1998. “The Relation Between Treasury Yields and Corporate Bond Yield Spreads”. Journal of Finance 53,pp.2225-2241.

[35]Duffee,G.R.,1999. “Estimating the Price of Default Risk.”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2(1),pp.197-226.

[36]Duffie,D.,K.J. Singleton,1997. “An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rate Swap Yields”. Journal of Finance 52,pp.1287-1321.

[37]Duffie,D.,K.J. Singleton,1999. “Modeling Term Structures of Defaultable Bonds”. The Review of Fiancial Studies 12,pp.687-720.

[38]Falkenstein,E.,1998. Integrating Quantitative Risk-Management through Economic Risk Capital. Bank Accounting and Finance,Fall.

[39]Falkenstein,E.,2000. “Accounting for Economic and Regulator Capital in RAROC Analysis”. Bank Accounting and Finance,Vol.11.

[40]Federal Reserve System Task Force on Internal Credit Risk Models,1998. Credit Risk Models at Major U.S. Banking Institutions: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and Implications for Assessment of Capital Adequacy. Working Paper,Federal Reserve Board,May.

[41]Fons,J.S.,1994. “Using Default Rates to Model the Term Structure of Credit Risk”.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50,pp.25-32.

[42]Foss,G.W.,1995. “Quantifying Risk in the Corporate Bond Markets.” 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 51(2),pp.29-34.

[43]Gordy,M.B.,2000a. “A Comparative Anatomy of Credit Risk Model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4,pp.119-149.

[44]Gordy,M.B.,2000b. Credit VaR Models and Risk-bucket Capital Rules:A Reconciliation. Working Paper,Federal Reserve Board,March.

[45]Hayt,G.,2000. “How to Price Credit Risk.” Risk Magazine 13(2),pp.60-61.

[46]Hamilton,T. David,L.V. Carty,1999. Debt Recoveries for Corporate Bankruptcies. Special Comment,Moody’s Investors Sevice,June.

[47]Gupton,G.M.,C.C. Finger,M. Bhatia,1997. CreditMetrics:Technical Document. New York:J.P. Morgan & Co. Incorporated.

[48]Harris,M.,A. Raviv,1996. “The Capital Budgeting Process,Incentives,and Information”. Journal of Finance,p.51.

[49]Harris,M.,A. Raviv,1998. “Capital Budgeting and Deleg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moics,p.50.

[50]Hull,J.,A. White,1995. “The Impact of Default Risk on the Prices of Options and Other Derivative Securiti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pp.299-322.

[51]Iscoe,I.,A. Kreinin,D. Rosen,1999. “An Integrated Market and Credit Risk Portfolio Model”. Algo Research Quarterly 2(3),pp.21-37.

[52]James,C.,1996. RAROC Based Capital Budget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A Case Study of Bank Capital Allocation. Working Paper,the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53]Jarrow,R.A.,S.M. Turnbull,1995. “Pricing Derivatives on Financial Securities Subject to Credit Risk”. Journal of Finance 50,pp.53-85.

[54]Jarrow,R.A.,S.M. Turnbull,1997. “A Markov Model for the Term Structure of Credit Risk Spread.”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0,pp.481-523.

[55]Jarrow,R.A.,S.M. Turnbull,2000. “The Intersection of Market and Credit Risk”. Banking & Finance 24,pp.271-299.

[56]Jarrow,R.A.,Fan Yu,2001. “Counterparty Risk and the Pricing of Defaultable Securities”. Journal of Finance 56,pp.1765-1789.

[57]John,K.,A. Saunders,L.W.,Senbet,2000. “A Theory of Bank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Compenstaion”.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Vol. 13,No.1.

[58]John,C.,Hull,A. White,2000. “Valuing Credit Default Swaps Ⅰ:No Counter party Default Risk”. The Journal of Derivatives,Fall.

[59]John,K.,A. Saunders,L.W. Senbet,2000. “A Theory of Bank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Compensation”.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Spring,Vol.13,No.1.

[60]Kimball R.,1997. “Innovations 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Banking”. New England Economic Review,May/June.

[61]Kimball R.,1998. “Economic Profit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Banking.” New England Economic Review,July/August.

[62]Koyluoglu,H.U.,A. Hickman,1998. “A Generalized Framework for Credit Risk Portfolio Models”. Risk Magazine Forthcoming.

[63]Lando,D.,1998. “On Cox Processes and Credit Risky Securities”. Review of Derivatives Reseach 2,pp.99-120.

[64]Merton,R.C.,1974. “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 Journal of Finance 29,pp.449-470.

[65]Merton,R.C.,1976. “Option Pricing When Underlying Stock Returns are discontinou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pp.125-144.

[66]Milbourn,T.,A. Thakor,1996. Intrafirm Capital Allocation and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Working Paper,London Business School.

[67]Saunders,A.,1999. Credit Risk Measurement:New Approaches to Value at Risk and Other Paradigms. John Wiley & Sons Ltd.

[68]Schonbucher,P.J.,1998. “Term Structure of the Defaultable Bonds”. Review of Derivatives Research 2,pp.161-192.

[69]Stein,J.C.,1997.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Corporate Resources”. Journal of Finance,p.52.

[70]Wilson,T.,1997a. Portfolio Credit Risk(1). Risk Magazine 10(9),pp.111-116.

[71]Wilson,T.1997b. Portfolio Credit Risk(2). Risk Magazine 10(10),pp.56-61.

[1]〔美〕马丁·迈耶:《美国金融大灾难》,何璋译,海南出版社,2001。

[2]〔美〕米歇尔·科落赫、丹·加莱、罗伯特·马克:《风险管理》,曾刚、罗晓军、卢爽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瑞士〕Manuel Ammann:《信用风险评估——方法·模型·应用》,杨玉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英〕比尔·维特主编《风险管理与危机解决》,李正全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英〕布赖恩·W.克拉克:《国际信贷管理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英〕特伦斯·C.米尔斯:《金融时间序列的经济计量学模型》,俞卓菁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联合课题:《2005年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2005。

[8]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2006。

[9]泊宁:《信用风险计量法简介(3~6)》,《城市金融论坛》1999。

[10]曹荣湘:《风险与金融安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陈捷:《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及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12]陈乃醒:《中小城市企业信用担保》,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3]陈生:《信贷风险管理程序》,《中国金融》1998年第2期。

[14]陈生:《信贷风险评级制度》,《中国金融》1998年第3期。

[15]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6]陈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黑龙江金融》2002年第7期。

[17]陈忠阳:《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发展探析》,《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10期。

[18]程建伟:《行为金融理论与当代金融学的发展》,《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3月。

[19]程鹏、吴冲锋、陈江:《信用风险度量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上海金融》2000年第8期。

[20]程鹏、吴冲锋、陈江:《信用风险度量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上海金融》2000年第8期。

[21]程鹏、吴冲锋、李为冰:《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方法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2年第1期。

[22]程小伟、陈伟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性及其防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第19卷第3期。

[23]戴达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与对策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24]〔瑞士〕迪迪埃·科森、于格·皮罗特:《高级信用风险分析——评估、定价和管理信用风险的金融方法和数学模型》,殷剑峰、王唯翔、程炼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段兵:《信用风险管理的工程化趋势及应用》,《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

[26]范南:《模型及其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借鉴》,《金融论坛》2002年5月。

[27]范英:《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识别》,《科技与管理》2000年第4期。

[28]方洪全、曾勇:《对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比较》,《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应用》2004年6月。

[29]方洪全、曾勇:《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实证研究及比较分析》,《金融研究》2004年第1期。

[30]冯燮刚:《商业银行公司贷款决策的定量评估与实证分析》,《金融论坛》2003年5月。

[31]高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2]高英杰、李岩璞:《建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金融与投资》2003年10月。

[33]顾孟迪、雷鹏编著《风险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4]郭奎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发展》,《上海金融》1998年第5期。

[35]韩枫:《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上海金融》2003年6月。

[36]何运强:《信用评级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7]黄芳芳:《信用风险计量法简介(1~2)》,《城市金融论坛》,1999。

[38]霍再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9]〔英〕基思·卡思伯森、德克·尼奇:《金融工程——衍生品与风险管理》,张陶伟、彭永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0]江其农、周好文主编《银行信贷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1]姜青舫、陈方正:《风险度量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42]景学成:《亚洲金融危机风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3]孔松泉:《基于银行微观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12月。

[44]李立平:《基于资产负债表外的结构融资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3月。

[45]李荣强:《从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实践看农行信贷管理改革》,《广西农村金融研究》(双月刊)2001年2月。

[46]李社环、邵健:《整体风险管理:提高我国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的又一良策》,《上海金融》2003年10月。

[47]李细枚:《浅谈资产组合理论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时代金融》2006年12月。

[48]李扬、刘华、余维彬等:《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和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9]李毅敏、李仲飞:《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测量方法的演进及借鉴》,《华南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

[50]李银珠:《风险管理的基础:构建商业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体系》,《武汉金融》2004年6期。

[51]李志辉:《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2]李宗怡:《美国大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及其借鉴》,《国外财经》2000年第2期。

[53]梁琪:《宏观经济环境与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3月。

[54]梁琪:《企业信用风险的量化度量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55]梁琪:《应用组合理论管理信用风险浅析》,《中国城市金融》2000年第6期。

[56]梁琪、黄鹏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探索》,《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57]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58]梁世栋、李勇等:《信用风险模型比较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2月。

[59]林汉川、夏敏仁:《企业信用评级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60]刘传哲:《加强银行风险研究构架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金融科学——中国金融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61]刘桂峰:《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根本性好转的策略与途径》,《投资研究》2001年第8期。

[62]刘莉亚:《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8月。

[63]刘中华:《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与完善》,《上海金融》1998年第1期。

[64]娄树本、刘治泰:《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6期。

[65]娄祖勤:《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66]吕耀明、林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67]吕耀明:《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及其借鉴》,《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第12期。

[68]马德伦、王志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分类标准》,《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第11期。

[69]毛晓威、巴曙松:《巴塞尔委员会资本协议的演变与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进展》,《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

[70]孟繁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研究》,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1]孟阳:《信用度量制模型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度量管理》,《现代财经》2003年第3期。

[72]彭江平:《基于风险价值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与系统开发》,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73]秦海英:《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金融风险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4]裘清:《构筑我国商业银行现代化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75]任素凤:《贷款风险分类量化模型的建立》,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76]沈沛龙、任若恩:《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方法的比较研究》,《经济科学》2002年第3期。

[77]施锡锉、邹新月:《典型判别分析在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财经研究》2001年10月。

[78]石俊志:《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12期。

[79]石晓军:《信用风险度量、组合管理:理论基础与模型》,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01。

[80]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81]宋清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管理探析》,《投资研究》1998年第5期。

[82]孙建林:《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83]田宏伟、张维:《信用风险的动态测量方法》,《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1期。

[84]汪芹:《发展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财经研究》2002年3月。

[85]汪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86]汪煦逸:《商业银行客户资信评价模型综合判别模型》,《金融研究》2002年第7期。

[87]王春风、万海晖、张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与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第1卷第1期。

[88]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89]王春峰、万海晖、张维:《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9期。

[90]王春峰、万海晖、张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及其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1月。

[91]王立军:《商业银行授信管理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92]王晓群:《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93]王一林:《转轨时期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4]王羽:《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综合管理》,《新金融》2001年第4期。

[95]王元月、卢光志等:《信用风险量化方法的发展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96]王志民:《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金融风险防范》,《现代管理科学》2001年第6期。

[97]武剑:《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行业风险评级与信贷管理》,《新金融》2003年第2期。

[98]武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要点》,《新金融》2001年第7期。

[99]厦门大学金融研究所课题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增量防范与存量化解》,《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100]向文华:《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相关性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01]萧维:《企业资信评级》,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02]肖北溟:《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模型的构建及实证检验》,《金融论坛》2004年第4期。

[103]熊福生:《风险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04]徐振东:《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12期。

[105]许崇正主编《银行信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6]许国栋、李心丹:《风险管理理论综述及发展》,《理论探讨》2001年9月。

[107]许谨良:《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108]严太华、程映山、李传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和管理模型的应用分析》,《重庆大学学报》2004年7月。

[109]阎庆民:《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0]杨国义主编《银行信贷风险内控与客户信用调查实务全书》,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

[111]杨军:《银行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12]杨中军:《美国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第2期。

[113]杨中军:《商业银行客户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14]姚秀臻:《资产组合管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有效方法》,《国际金融研究》1997年第4期。

[115]逸舟:《信用风险计量法简介(7~9)》,《城市金融论坛》,2000。

[116]英国皇家银行学会(CIB)布赖恩科伊尔编著《信用风险管理》,周道许、关伟译,中信出版社,2003。

[117]友邦时骏企业管理顾问公司:《风险管理——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18]于立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2。

[119]于立勇、周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衡量的一种新标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120]于研:《信用风险的测定与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21]余志红:《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管理》,《经济管理论坛》2005年1月。

[122]俞建国主编、吴晓华副主编《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123]詹君:《制度、制度变迁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研究》2001年第5期。

[124]詹原瑞:《银行信用风险的现代度量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25]张贵清:《信用风险评级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126]张静琦:《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27]张菊:《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28]张玲、白效锋:《试论信用风险计量法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金融理论与实践》2000年5月。

[129]张玲、张佳林:《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发展趋势》,《预测》2000年第4期。

[130]张庆、石静:《新资本协议与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评级》,《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3期。

[131]张维、李玉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综述》,《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第1卷第3期。

[132]张维、李玉霜:《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综述》,《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9月。

[133]张晓松:《西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及其借鉴》,《金融研究》2000年第12期。

[134]张亦春、王灵敏:《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问题研究》,《投资研究》1998年第2期。

[135]章彰、罗军:《信用风险模型在美国大银行的实践》,《西南金融》2003年第2期。

[136]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7]赵龙:《德隆真相》,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

[138]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编译《风险管理手册》,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39]中国人民银行朔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信用制度与信贷制度的恶性循环:对国有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

[140]周爱民:《金融计量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141]周玮、杨兵兵:《试论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1期。

[142]朱毅峰、吴晶妹:《信用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3]邹宏元:《金融风险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44]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数理分析》,《统计与决策》2002年第2期。

[145]邹新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