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1

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No. 3 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图书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Education in China No.3

SSAPID:101-5191-0606-28
ISBN:978-7-5201-2908-4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包含两类研究主体和对象:女大学生与女教师。在第一部分对女大学生的研究中,首先梳理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次探讨了当前女大学生生存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在第二部分对女教师的研究中,首先梳理了我国高校女教师的发展历程,其次揭示了当前我国高校女教师的发展仍旧存在的边缘化问题,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妇女教育蓝皮书
编 辑:张建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摘要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Abstract

 主要编撰者简介

 Ⅰ 总报告

  B.1 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性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高校女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

    一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二 高等教育中女大学生生存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高等教育发展

     (二)我国当前女大学生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 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两性平等教育的法律法规

     (二)进一步修订与完善现行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中的性别歧视和盲点内容

     (三)将性别意识纳入教育决策层的主流

     (四)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

     (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教育

     (六)加强建设高校女性研究机构,促进女性课程开展

   第二部分 高校女教师发展历程、问题与建议

    一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二 我国高校女教师发展的历史变迁

     (一)男女区别:高校女教师的缺席

     (二)解除女禁:高校女学生的初现

     (三)在场与失语:女性参与高等教育铺陈

     (四)男女平等:女性成为高等教育的言说者

    三 我国高校女教师发展的问题

     (一)学术地位

     (二)职务差别

     (三)收入差异

     (四)观念盲视与固化

    四 对策建议

     (一)性别意识纳入主流决策层

     (二)性别意识在文化中构建

     (三)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实践

 Ⅱ 专题报告

  B.2 促进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机制的研究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概述

   二 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

    (二)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三 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机制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机制

    (二)欧盟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机制

    (三)日本女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机制

    (四)我国女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机制

    (五)中外女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机制的比较与借鉴

   四 建立女大学生就业机制的途径

    (一)优化政府职能,完善法律监管和社会保障机制

    (二)优化女性专业内涵,构建学校就业指导机制

    (三)实施网络联盟,构建就业信息共享机制

    (四)提升女大学生自身素质,构建女性就业竞争机制

  B.3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一 导言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二)数据来源

   二 女大学生自身状况

    (一)女大学生城乡分布

    (二)女大学生学历层次

    (三)女大学生高校类型

    (四)女大学生专业类型

   三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女大学生就业方式状况

    (二)女大学生就业地点

    (三)女大学生就业行业情况

    (四)女大学生就业单位性质

    (五)女大学生职业类型

    (六)女大学生工作时间和收入

    (七)女大学生专业与工作一致程度

    (八)女大学生工作满意度

    (九)小结

   四 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一)自身因素方面

    (二)人力资本方面

    (三)国家制度方面

    (四)高校方面

  B.4 近十年来女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基于学生发展理论的实证研究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

   二 相关研究的梳理与综述

    (一)学生发展理论与女大学生的发展

    (二)社会资本理论与大学生发展

   三 近期我国女大学生发展的总体状况

    (一)女大学生的总体规模与结构

    (二)女大学生的总体就业情况

   四 近十年来女大学生的发展情况:定量分析

    (一)女大学生的个体特征

    (二)女大学生的家庭背景

    (三)女大学生的学业发展

    (四)女大学生的工作与实习经历

    (五)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六)女大学生对高校教育的评价

   五 主要结论与政策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调整与女大学生发展

  B.5 近二十年我国高校女教师队伍发展研究

   一 近二十年我国高校女教职工队伍发展趋势

    (一)女性在高校教职工构成中的比例变化

    (二)性别视角下的女教师队伍构成变化

   二 近二十年女专任教师构成变化趋势

    (一)职称结构

    (二)学位结构

    (三)年龄结构

   三 女教师生存状态分析

    (一)高校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二)工作家庭冲突

    (三)心理健康状况

   四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高校女教师地位

    (一)国际视野中的女教授

    (二)国际上女教师队伍发展目标

    (三)我国高校女教师队伍地位的判断

    (四)女性在高级职称中比例低的原因分析

   五 高校女教师发展未来展望及建议

    (一)未来发展展望

    (二)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现实策略

  B.6 中国高校青年女教师发展状况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我国高等教育中青年女教师的基本状况

   三 高校青年女教师研究评述

    (一)青年女教师的职业发展依然存在性别不平等

    (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青年教师成就动机之性别差异

    (三)家庭主义视角下女性的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问题

    (四)男女平权主义的批判性视角

   四 高校的体制分化形成了青年女教师分化的职业发展路径

    (一)重点大学集中了一批专业性强、学历高和有职业抱负的青年女教师

    (二)职业型院校的青年女教师多以兼业方式建构职业生涯

   五 青年女教师深感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

    (一)青年女教师的生育和养育压力

    (二)社会转型和传统性别观念加重了青年女教师的工作和家庭负担

    (三)青年女教师面对生育和抚育压力时的策略

   六 青年女教师与组织的性别环境

    (一)高校市场型竞争下的组织文化

    (二)高校组织的社会网络的性别差异

    (三)组织中的性别分工和学术分层体系中的性别差异

   七 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B.7 高校女生社会参与状况调查报告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方法

   三 高校女生社会参与基本状况

    (一)社会关系的建立

    (二)参与学校活动

    (三)参与社会活动

    (四)参与政治活动

   四 结论与讨论

    (一)高校女生社会参与的主要特点

    (二)政策建议

  B.8 高校女性管理者工作满意度研究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 工作满意度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一)工作满意度相关理论

    (二)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现状

   三 高校女性管理者满意度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问卷情况

    (二)整体满意度情况分析

    (三)群体差异:不同因素对个体满意度的影响

   四 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针对满意度现状分析发现的问题

    (二)提高女子高校女性管理者工作满意度的建议

  B.9 我国高校人事制度对专任女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一 从社会性别分析的角度审视近十年来普通高校专任女教师队伍的发展状况

    (一)师生性别结构变化分析

    (二)教师学历结构变化性别分析

    (三)教师年龄结构变化性别分析

    (四)教师职称结构变化性别分析

    (五)教师职务及岗位分布变化性别分析

    (六)教师人才交流变化性别分析

   二 高校人事制度对专任女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

    (一)高校教师录用制度对高校专任女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

    (二)退休制度对高校专任女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

    (三)职称评审制度对高校专任女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

    (四)人才培养制度对高校专任女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

    (五)科研课题申报、立项、评审制度对高校专任女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

   三 建立健全促进普通高校专任女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

    (一)建立先进性别文化的教育培训制度,普及社会性别意识教育

    (二)国家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高校女教师队伍建设的法律与政策体系

    (三)普通高校制定出台专任女教师队伍培养规划和措施,为女教师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

    (四)政府、高校建立促进女教师工作家庭平衡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

    (五)鼓励高校专任女教师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与制度环境的良性互动

  B.10 高校女教师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一 导言

   二 数据和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分析方法

   三 高校女教师常见慢性病患病情况

    (一)高血压患病情况

    (二)高血糖患病情况

    (三)高脂血患病情况

    (四)脂肪肝的患病情况

    (五)心电图异常情况

    (六)小结

   四 常见慢性病患病风险的性别差异

   五 高校女教师常见妇科疾病患病情况

    (一)慢性宫颈炎患病情况

    (二)阴道炎患病情况

    (三)乳腺增生患病情况

    (四)子宫肌瘤患病情况

    (五)小结

   六 高校女教师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七 进一步提升高校女教师健康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女教师自身

    (二)学校应该为女教师的健康做出一定的努力

    (三)政府的责任

  B.11 京津沪渝四直辖市高校女校长发展状况研究

   一 高校女校长研究状况简要述评

   二 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数据的获取时间

   三 主要发现

    (一)京津沪渝四地高校女领导的基本信息

    (二)京津沪渝四地高校女领导数量和规模上的发展

    (三)京津沪渝四地高校女校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

    (四)我国高校女校长发展面临的挑战

   四 促进我国高校女校长发展的政策建议

   五 研究的困难、不足与后续

 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No.3 ——高等教育中的女性 编委会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报告包含两类研究主体和对象:女大学生与女教师。在第一部分对女大学生的研究中,首先梳理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即接受高等教育的女生增多,层次不断扩大。其次探讨了当前女大学生生存发展存在的问题:女性入学机会在城乡、地域方面差异显著;高校中男女专业分布不均;女性教育回报低于男性;高校中女性学课程未进入主流课程体系。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建立健全两性平等教育的法律法规;修订和完善现行教育政策和法规中性别歧视和性别盲点方面的内容;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育决策主流;努力构建先进性别文化与观念;加强女大学生自立自强的教育;加强女性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促进高校女性课程的开展。●在第二部分对女教师的研究中,首先梳理了我国高校女教师的发展历程。其次揭示了当前我国高校女教师的发展仍旧存在着一定边缘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学术地位较低,女性工作相对贬值;第二,职务差别明显,高校管理层的性别失衡现象明显;第三,收入差异,女性实际收入低于男性;第四,高校中仍存在性别观念的盲视区。据此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将性别意识纳入主流决策层;第二,性别意识在文化中重构;第三,在高校内部改革中进行推动两性平等的性别尝试。

丁海宁:《促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政策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8。

杜晓培:《大学生就业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8。

奉海英:《大学生就业政策及保障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9。

郭黎岩:《促进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就业机制的研究》,《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侯捷:《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制度研究及其借鉴意义》,《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33期。

邝小淋:《就业性别歧视与女性就业支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0。

李晓明:《女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就业指导》,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刘畅、辛彗:《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公平感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6期。

刘小燕:《我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刘远柱:《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以大学生村官为例》,《黑河学刊》2011年第7期。

卢红丹:《女工“三期”劳动权利保护问题辨析》,《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彭伊凡:《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0。

邵存林:《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10。

宋红梅:《试论女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法治保障》,《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王辉:《欧盟女性就业政策透析》,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7。

王静:《完善女大学生就业政策》,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3。

许文刚:《女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法社会学研究》,《大家》2012年第9期。

王晓瑞:《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分析》,《北方文学旬刊》2010年第4期。

王煜:《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以培华学院为例》,大学生论文联合对比库,2014,第156~160页。

闫秋实:《论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政府作用》,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

杨阿滨:《中外就业政策及其实践效应国际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杨艳红:《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

《〈就业促进法〉热点解读》,《工会博览》2007年第10期。

余意:《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1。

张军民:《略论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及对策》,《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8期。

张秀萍、夏薇、韩经:《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启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赵悦品、杨炜红、史彦辉:《国外大学生就业政策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科教文汇》2009年第8期。

朱广花、赵晓琳:《构建女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的调整与思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孟宪范:《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郝登峰等:《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马书臣:《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历史演进与政府角色转换》,《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马万明、张胜前:《大学生就业指南》,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田成诗:《中国就业的宏观经济决定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徐小洲:《大学生创业技能发展战略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曾湘泉:《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双转型”背景下的就业能力提升战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闵维方、蒋承:《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角》,《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1期。

鲍威:《学生眼中的高等院校教学质量——高校学生教学评估的分析》,《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4期。

马冬卉、陈敏:《美国高校学生发展理论及相关问题探讨》,《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5期。

秦飞:《近十年来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述评》,《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孟祥斐、徐延辉:《高层次女性人才的性别意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1期。

李洁、王颖、石彤:《社会性别观念对女研究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之女大学生典型群体调查数据的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第3期。

石春燕:《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社会学思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Chickering A. W.,Gamson Z. F.,“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7(1987):3-7.

郭冬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曹爱华:《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冲突与协调发展》,《高教探索》2008年第5期。

陈建武、张向前:《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集美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党曼:《我国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研究》,《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董鹏、郑慧敏、崔风涛等:《我国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实证研究》,《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2年第4期。

高耀明、黄思平、夏君:《高校女教师的生存状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荆建华:《对国内高校女教师发展问题研究的元分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李宝峰:《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李晓园、贺湘、万玉群:《高校女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西省八所高校的调查数据》,《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12期。

李雪艳、姜淑梅:《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干预策略》,《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2年第22期。

林健:《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的冲突与平衡》,《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刘卫萍、钱旅扬:《南京市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校医》2006年第6期。

邱秀芳、张卫、姚杜鹃:《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肖一妙、吴光现、侯彩云:《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年第15期。

杨文娇、王映红:《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基于7所高校的实证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张登印、俞国良、沃建中等:《大学教师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第4期。

赵兰香、李乐旋:《女性主观偏好对我国科技界性别分层的影响》,《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6期。

赵艳丽:《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赵叶珠:《中国高校女教师队伍发展的现状分析》,《中国教育学前沿》2007年第3期。

Poole Millicent,L. Bornholt,F. Summers,“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the Gendered Nature of Academic Work:Some Cross-cultural Explorations,” 1997(3):373-396.

UNESCO,Women and Higher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 Thematic Debate,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Paris,October 1998.

陈伟芬:《高校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研究——以宁波地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

陈卫旗:《中学教师工作满意感的结构及其与离职倾向、工作积极性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第1期。

董秀成:《浅析浙江传媒学院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杜秀芳:《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提高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9期。

何振、林秋妤:《工作满意度的构成因素及测量方法》,《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12期。

金风华:《高校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性别差异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金风华:《高校女性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质性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李志英:《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1。

李子彪:《他们为何想调离工作——对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社会》1986年第6期。

聂伟进:《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江苏省11所高校为例》,《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10期。

聂文娟:《群体情感与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外交评论》2011年第4期。

刘菊香:《先进性别文化建设与女性高层次人才发展》,《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束佳:《高校女性管理者性别与角色矛盾分析》,《科技风》2009年第14期。

孙杰:《五四时期的妇女个性解放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谢钢:《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心理浅析》,《技术经济》2000年第5期。

杨少辉:《城市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来自湖南长沙城区小学的调查》,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3。

臧莉娟:《关于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几点思考》,《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张爱淑等:《高校女性管理者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戴智华:《高校女教师科研创新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上海管理科学》2011年第3期。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各级各类学校女教师、女教职工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www.moe.gov.cn。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2》,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3》,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荆建华:《从学术职业的学术性看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现实困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李洁、武勤、任锡源:《社会性别意识对博士生职业生涯发展影响研究——北京市高校博士生调查实证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9期。

秦晓红:《高校女教师劳动权的法律保障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王俊:《学术共同体的性别隔离——对一所研究型大学女教师叙说的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2期。

王娟华:《高校专任女教师压力解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谢慧盈:《高校女教师低职业成就的文化原因》,《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禹旭才:《高校女教师的发展困境:社会性别视角的审视》,《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5期。

周应江:《以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法律 以法律推进保障性别平等——〈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女性与法律”栏目15周年回眸》,《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3期。

祝平燕:《社会转型期妇女参政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

〔美〕埃尔查南·科恩特雷、G.盖斯克:《教育经济学》,范元伟译,格致出版社,2009。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刘梦:《社会工作与性别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教育统计年鉴·2012年度》(内部资料)。

湖北省妇联:《湖北妇女社会地位研究》,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

全国妇联国际部:《联合国妇女儿童重要文件汇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杨颖秀:《教育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陈丽:《云南大学女教职工妇科病普查分析》,《中国校医》2003年第3期。

戴树人、高昆、王鹏:《四川大学教职工1691名健康体检结果分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方敏霞、翁美雯、陈芳:《高校体检2351例调查分析》,《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第2期。

方向葵:《我校教职工2003年体检结果分析》,《中国校医》2004年第5期。

冯玉英:《广西大学女教工妇科病调查分析》,《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1期。

侯杰、杨中东:《某高校851名教职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社区医学杂志》2005年第9期。

金启明:《高校1072例教职工体检健康状况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第5期。

李川苹、夏远俊:《1281名高校女教职工妇科健康体检结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第5期。

李正秀、刘佩健:《扬州大学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职业与健康》2007年第5期。

林春梅、刘晓丹、吴世菊:《2421名高校教职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及对策》,《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年第12期。

刘博、常玲、卢云涛:《高校教职工体检人群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第26期。

刘芳萍、曾荣芳:《某高校女职工体检结果分析与保健对策探讨》,《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年第2期。

刘广进:《河南工业大学教职工B超体检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第9期。

刘平、冷丽佳、景存仁等:《高校女教职工妇科疾病调查结果分析及干预措施探讨》,《中国妇幼保健》2008年第1期。

鲁建民、庄贵华:《西安某高校在职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中国校医》2013年第5期。

孟宏林:《2004~2010年某高校女性生殖健康体检数据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1年第20期。

曲辉:《高校教职工3年体检结果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2年第19期。

撒义蜀、袁启远、高俊蓉:《西南交大教职工体检结果调查分析》,《中药与临床》2004年第4期。

史元平、蒋旅萍、杨薇薇:《从2002年教职工体检情况谈“三高”的防控》,《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4期。

王永红、刘正淑、唐兰等:《568名大学女职工乳腺及妇科健康状况分析》,《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吴淳、苗志明:《江苏某大学女职工妇科疾病普查结果分析》,《中国校医》2008年第1期。

吴国英、陈步红、张海云:《某大学女教工妇科病普查结果分析》,《中国校医》2010年第4期。

谢碧霞、常磊芳、谢红亚:《湖南某高校中青年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5期。

颜春霞:《某高校已婚女性教职工妇科疾病普查结果分析》,《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年第2期。

晏永莲:《女教职工妇科普查结果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年第8期。

易英、石立红:《北医大女教工妇科病调查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0年第2期。

袁琳:《某民族学院已婚教职工妇科普查分析报告》,《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第8期。

岳兰:《921例女教职工妇科常见病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年第17期。

张虹、刘健、梁秋菊:《1763名高校教职工B超体检情况分析》,《中国校医》2007年第5期。

张淑芳:《教职工健康体检1433例B超结果分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郅淑棉:《3027例教工体检心电图分析》,《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9期。

朱云霞:《重庆师范大学1274例健康体检调查分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3期。

毕斯塔:《“和平与文化多样性”与大学女校长论坛的战略角色——在第五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曹燕、陈敬良、罗尧成:《中美重点高职院校校长的特征比较及其启示》,《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2期。

陈雪洁、张丽军:《领导管理领域女性成才的条件与障碍》,《理论界》1995年第6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培养和扶持我国女性科研人员的政策措施》,载陈至立《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状况研究与政策推动》,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第186~187页。

何达倩:《美国高教界女性校长的家庭成长背景探究》,《理论月刊》2008年第3期。

何龙群:《浅论大学校长的职责》,《光明日报》2009年6月3日,第007版。

胡滨:《高校女性领导人才选拔培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9,第21~22页。

贾瑞磊:《高校领导行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9,第18~42页。

蒋莱:《女性领导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向》,《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马延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的战略性意义与可持续发展》,《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李培元:《交流合作互鉴共荣 提升女性领导力——在第五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李艳征:《新时期的女性领导者与“双性管理”》,《职业圈》2007年第23期。

林文漪:《五届十年成果丰硕——在第五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凌健、陈飞、谢玲霞:《我国“985”高校校长团队的人口特征分析》,《经营与管理》2013年第8期。

刘春元:《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女性政治角色》,《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刘继南:《教育发展、性别平等与社会进步——在世界大学女校长非洲论坛上的主题发言》,《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刘莉:《女性管理者的性别角色与人格特征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2,第2~4页。

刘丽华:《浅论高校女校长的新领导观》,《江苏高教》2007年第1期。

刘利群、包蕾:《“第二届大学女校长国际论坛”情况简介》,《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6期。

刘利群、包蕾:《沟通·合作·发展——“第二届大学女校长国际论坛”会议综述》,《现代传播》2004年第6期。

刘利群、张敬婕:《老龄化背景下的女性高等教育——“第四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筹备会暨老龄化背景下的女性高等教育研讨会”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4期。

刘云萍:《陈乃芳:呵护“北外”的女校长》,《国际人才交流》1998年第7期。

龙小农:《发展·平等·开放:世界大学女校长非洲论坛综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吕惠兰:《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构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陆士桢:《大学女校长管理特色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缪莹:《女性参与高校行政管理的思考》,《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第2期。

牛维麟、詹宏毅:《中国大学校长素质调查》,《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17日,第7版。

欧桃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与大学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3,第35~37页。

潘利梅、赵保全:《高校女干部成长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瞿卫星:《江苏省首批“名校长”成功的内在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1,第9~16页。

陈至立主编《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状况研究与政策推动》,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第67~71页。

沈慧婷、丁秀伟、吴启迪:《第一位民主推举的大学校长》,《中国妇女报》2009年10月14日,第A03版。

宋静波:《我国高校管理中女性领导者的特质及职业发展障碍》,《新课程研究》2011年第6期。

孙杰:《重构高校女性管理者话语权》,《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年第7期。

王福友:《美国大学校长领导能力开发及启示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王珺:《如何打破大学女教师发展的“玻璃天花板”》,《中国妇女报》2013年10月8日,第B01版。

王琴:《大学女校长的使命与作为——第五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综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王琴:《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的品牌传播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11期。

潇潇:《一片冰心在玉壶——访我国最年轻的大学女校长吴启迪教授》,《上海高教研究》1995年第2期。

晓庄:《女性领导者的三大“长板”》,《中外管理》2011年第3期。

徐启生:《美国越来越多女性执掌高校》,《光明日报》2007年3月13日,第12版。

徐盈盈:《从女权主义视角透析女性领导魅力和领导风格的理论建构》,硕士学位论文,北京燕山大学,2010,第38~41页。

徐玉斌、詹美娜:《我国本科院校校长个人特征分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佚名:《我国高校第一位民主推举的校长——吴启迪教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张苏:《女校长的领导力》,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第51~58页。

张雪彦:《民办女校长领导力提升策略——以参加〈非你莫属〉节目的女校长为例》,《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年第5期。

张燕玲、胡中锋:《高校管理中女性领导者角色的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张莹:《高校女性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2,第20~37页。

赵立莹:《超越“玻璃顶”:美国大学女校长案例研究》,《理工高教研究》2008年第6期。

赵梦岩:《新形势下高校女性领导力的开发》,《经营管理者》2013年第10期。

赵曙明:《美国的大学校长》,《高等教育研究》1989年第1期。

赵艳艳:《美国大学校长成功因素探析》,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3,第17~19页。

郑畅:《我国高校女性校领导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6期。

周丽娜、王琴:《跨越大洲,超越玻璃天花板——世界大学女校长欧亚论坛综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周有恒:《福斯特哈佛第一位女校长》,《创新科技》2007年第10期。

李汇群、周丽娜:《第五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文化与教育的包容性发展——大学女校长的使命与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第38~80页。

刘利群、张莉莉:《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和谐世界,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上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第3~29页。

刘利群、张莉莉:《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和谐世界,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下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第133~140页。

刘利群、张玲:《沟通·合作·发展:第二届大学女校长国际论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第1~16页。

钱焕琦:《吴贻芳:金陵女子大学校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第1~2页。

王琴、周丽娜:《第四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女性领导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第3~58页。

姚玉芹:《大学女书记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第1、42、84、118、143页。

张玲、刘利群、龙耘:《女校长国际论坛: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第1~14页。

张永英:《妇女参与权利和决策》,载柯倩婷《中国妇女发展20年:性别公正视角下的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第138~161页。

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第90~107页。

朱冰:《中国大学女校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