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5

北京街道发展报告No.1 西长安街篇图书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s Sub-district Offices No.1: West Chang'an Avenue Chapter

SSAPID:101-5151-8536-56
ISBN:978-7-5097-9249-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西长安街作为“京城第一街道”的特殊街情,分析、延展和丰富“红墙意识”,与首善标准相结合,对社区教育体系建设、生命全周期服务体系、社区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区域化党建、社区“微”治理、作风建设常态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红墙文化”特色品牌、“睦邻之家”、西单大数据人流监测预警系统、“温馨家园”、“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创新、百姓生活服务中心等典型经验。

相关信息

丛书名:街道蓝皮书
作 者: 连玉明 朱颖慧
编 辑:吴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摘要

 代前言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是提升服务能力

 主编简介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Ⅰ 总报告

  B.1 西长安街:以“红墙意识”和首善标准提升地区治理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

   一 西长安街街道集中体现国家政治中心功能

    (一)第一街道

    (二)红墙基因

    (三)古都底蕴

   二 强化“红墙意识”,六化并举开创地区治理新局面

    (一)安全稳定长效化

     1.保障重点活动,确保安全稳定

     2.深化平安建设,落实属地责任

     3.健全组织体系,提升工作水平

    (二)城市管理精细化

     1.整治辖区问题,创造宜居环境

     2.做好绿化工作,创建花园社区

     3.加强城管监督,建立监管机制

    (三)公共服务品牌化

     1.创建“5S”精益服务体系

     2.创建“幸福家庭生命全周期公共服务体系”

     3.创建社区行政服务国家标准

    (四)商业发展现代化

     1.推动融合发展

     2.构建管理格局

     3.推进结构调整

    (五)社区治理特色化

     1.完善社区民主自治制度

     2.制定社区考核评价体系

     3.探索社区工作体制改革

    (六)基层党建科学化

     1.加强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武装,创建学习型组织

     2.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紧密联系群众

     3.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做好人才保障

   三 强化担当意识,以首善标准进一步提高治理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

    (一)把握四大机遇

     1.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机遇

     2.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带来的机遇

     3.西城区发展和管理转型带来的机遇

     4.推进“三金海”和谐宜居示范区建设的机遇

    (二)直面四大挑战

     1.维护安全稳定和突发事件防治压力大

     2.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人口规模调控压力大

     3.老旧平房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压力大

     4.城市管理和环境治理压力大

    (三)抓住四个根本

     1.服务是第一职责

     2.稳定是第一责任

     3.发展是第一要务

     4.民生是第一情怀

    (四)聚焦十项任务

     1.全力维护区域和谐稳定

     2.全力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

     3.全力抓好人口规模调控

     4.全力抓好“全响应”平台建设

     5.全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6.全力提升老旧平房区治理与服务水平

     7.全力推动西单商业区转型升级

     8.全力推进社区治理

     9.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

     10.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四 地区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和思考

    (一)关于拆迁维稳工作

    (二)关于人口规模控制

    (三)关于老旧平房区治理

    (四)关于西单商业区发展

    (五)关于社会组织培育

 Ⅱ 数据报告

  B.2 西长安街街道基于工作人口的地区公共服务问卷调查报告

   一 调查样本情况

   二 社区服务机构认知度

    (一)街道办事处认知度:59.3%的人表示“知道”

    (二)社区居委会认知度:67.6%的人表示“知道办公地点”

    (三)社区认同度:67%的人表示会以社区为荣

   三 社区服务参与度

    (一)社区服务项目参与度:家政服务参与度最高

    (二)社区文化活动参与度:曾参与的占比达59.1%

    (三)社区公益事业参与度:治安、绿化、助老助残居前三位

   四 地区生活便利度

    (一)停车资源情况:16.7%的受访者认为停车条件很不好,影响工作

    (二)交通便利度:59.1%的受访者从公交车或地铁下车后走到单位时间不超过10分钟

    (三)早餐便利度:44.1%的受访者能较方便地找到正规早餐点

   五 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

    (一)社会保障服务:医疗保险和住房保障满意度最高

    (二)医疗卫生服务:45.4%的受访者表示“就医方便”

    (三)公共安全:69.0%的受访者对社会治安表示满意

    (四)城市管理:50.7%的受访者认为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违章停车

    (五)市政公用事业:仅25%的受访者对城市规划布局满意

    (六)消防安全情况:58.8%的受访者认为防火设施很好,会安全逃生

   六 社区公共服务需求度

    (一)硬件设施需求:66%的受访者需要体育健身点

    (二)服务项目需求:医疗保健、便民利民服务和青年课外服务位列前三

    (三)服务缺口情况:专业人员缺乏、服务资源宣传不足是存在的最大问题

   七 基本数据结论

   八 政策建议——提升公共服务参与度,加强服务宣传

    (一)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居民主体意识

    (二)加强街道管理,发展街道文化

  B.3 西长安街街道基于社区居民的地区公共服务问卷调查报告

   一 调查样本情况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二)特定群体分析

     1.空巢或独居老人:人均收入在1560~3400元的比例较高

     2.流动人口群体的构成特征:以个体工商户为主

   二 社区服务满意度:总体满意度达69.9%

    (一)社区服务的总体满意度:69.9%的社区居民表示满意

    (二)分社区服务满意度:西黄城根南街社区满意度最高

    (三)社区居民对居委会服务最满意

   三 社区存在的问题:“居民停车不方便”“健身活动场所和设施不足”“托儿所、入学难”位列前三

   四 受访者家庭问题:住房紧张最为严重

   五 社区服务匹配度分析:托儿所缺口最大

   六 社区养老:紧急救助呼叫系统需求最高

    (一)居家养老仍是社区养老模式的主导

    (二)养老服务项目需求最多的是紧急救助呼叫系统

    (三)重点群体养老项目需求分布

   七 基本结论

   八 数据分析反映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统筹管理解决停车难问题

    (二)以需求为导向缩小服务项目缺口

 Ⅲ 理论报告

  B.4 终身学习理念下的社区教育体系

   一 终身学习理念与社区教育体系

    (一)终身学习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二)终身学习理念下的社区教育

    (三)我国终身学习理念下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态势

   二 以强化“红墙意识”为核心推进社区教育体系建设

    (一)健全社区教育长效机制

    (二)搭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三)加强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1.按照“1121”工程标准配备文化活动室

     2.创建街道“红墙文化”特色阵地

     3.统筹利用驻区单位社区教育资源

    (四)有序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三 我国终身学习理念下的社区教育实践探索

    (一)浦东新区:社区教育由基础性向内涵性提升

    (二)闸北区:建设具有闸北特色的学习型城区

    (三)闵行区:全面构建“1+1+13+503”社区教育网络

   四 进一步完善西长安街街道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以“红墙意识”统领社区教育体系建设

    (二)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教育需求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社区教育载体

    (四)加强对驻区单位教育资源的统筹与利用

    (五)积极推动社区教育国内外交流

  B.5 “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一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概述

    (一)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

     1.公共服务的内涵

     2.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

     3.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概述

    (二)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三)社会组织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二 西长安街构建生命全周期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一)构建生命全周期服务体系是西长安街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1.构建生命全周期服务体系的背景

     2.辖区居民对生命全周期的各阶段的需求

    (二)西长安街构建生命全周期服务体系的主要做法

     1.建立“一个阵地”

     2.完善“一个机制”

     3.推动“六个结合”

     4.实施“六项工程”

    (三)西长安街构建生命全周期服务体系取得的成效

   三 对西长安街构建生命全周期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优化服务模式

    (二)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标准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完善相关制度

 Ⅳ 调研报告

  B.6 关于西长安街社区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一 社区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一)体制之困:社区泛行政化严重

    (二)人员之困:保障不完善职业认同感低

    (三)治理之困:多元主体治理局面尚未形成

   二 西长安街街道五大举措推进社区工作体制机制改革

    (一)建立四大委员会,整合社区资源破解治理难题

    (二)开展政府能力建设活动,规范和提升服务事项

    (三)制定社区考核评价体系,规范社区管理与建设

    (四)规范社区公共服务大厅,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

    (五)探索街道社区双向挂职,拓宽社工的向上渠道

   三 西长安街街道社区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完善架构,凝聚社会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

    (二)规范服务,探索“5+2”ד8+1+1”工作模式

    (三)强化保障,解除社工的后顾之忧,拴心留人

  B.7 关于西长安街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的调研报告

   一 “准物业”管理产生的背景

   二 西长安街“准物业”管理的基本情况

   三 西长安街“准物业”管理的实践探索

    (一)“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居民自治”的管理模式

    (二)居民自管与政府扶持相结合

    (三)居民自管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四 西长安街“准物业”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准物业”管理模式被大多数居民接受和认可

    (二)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提升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五 “准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不清晰

    (二)居民结构复杂,困难户较多

    (三)现有物业管理体制不顺畅

   六 提升“准物业”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可持续的管理机制

    (二)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构建更加完善的“准物业”管理

    (三)培养社区领袖,形成具有街道特色的准物业管理模式

  B.8 关于西长安街西单商圈区域化党建的调研报告

   一 区域化党建背景下的流动党员管理

    (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常见问题

    (二)区域化党建覆盖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

   二 西单商圈的基本情况与流动党员管理难点

    (一)西单商圈基本情况

    (二)西单商圈区域化党建特点和流动党员管理难点

   三 西单商圈区域化党建统领流动党员服务与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理清流动党员的管理信息

    (二)强化对流动党员的服务理念

    (三)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

    (四)加强流动党员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引导

  B.9 关于西长安街社区“微”治理的调研报告

   一 社会治理理论的演变——网络化治理

    (一)社会治理的根本是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平等合作

    (二)“互联网+”与社会治理创新——网络化治理

    (三)“微”时代下“指尖上的政民对话”

   二 西长安街义达里社区治理步入微信时代

    (一)建立“睦邻之家”和“老邻居”微信群

    (二)搭建政民间“线上”沟通与“线下”服务对接平台

    (三)推动居民间互通有无、互助互促

    (四)促进社区自治组织培育

    (五)创建常态化沟通协商平台

   三 西长安街社区“微”治理模式的价值意义

    (一)通过搭建“微”平台,增强群众参与意识

    (二)通过建立“微”服务,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三)通过激活“微”需求,培育居民责任意识

    (四)通过培育“微”机制,创新自治形式

   四 “互联网+”下关于社会治理创新的思考

    (一)互联网的传播特征为建立社会信任机制奠定了基础

    (二)互联网的开放性为政府和公民社会平等对话奠定了基础

    (三)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为社会治理思维方式和治理方式创新奠定了基础

    (四)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为公共服务朝多元化供给模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B.10 西长安街街道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的调研与思考

   一 作风建设常态化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

    (一)作风建设要持续并做到清廉、务实、为民

    (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三)作风建设需要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机制

   二 以“六个坚持”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坚持党要管党,强化党委在群众实践活动中的主体责任

     1.各级重视,指导有力

     2.组织严密,推进有序

     3.树立典型,示范引导

    (二)坚持理论先导,通过学习教育夯实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

     1.严格制度集体学

     2.带着问题对照学

     3.领会精神重点学

    (三)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为中心深化作风建设

     1.征求意见范围“广”

     2.认识问题站位“高”

     3.聚焦问题改得“实”

    (四)坚持自我剖析,确保提高专题民主生活会质量

     1.找准突出问题,深刻剖析根源

     2.敞开心扉交心,谈通谈透思想

     3.贯彻整风精神,严肃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五)坚持持续改进,构建作风建设的常态化机制

     1.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方案

     2.紧贴街情实际,整改落实有效

     3.着眼制度建设,坚持常态长效

    (六)坚持经验总结,在回头看中提升作风建设的整体水平

     1.领导示范带头,表率作用明显

     2.聚焦“四风”问题,活动重点突出

     3.群众参与广泛,全程接受监督

     4.坚持边查边改,群众比较满意

   三 教育实践活动对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的思考

    (一)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成效与不足

     1.思想认识有了新提升,政治意识、宗旨意识更加强化

     2.工作作风有了新转变,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3.工作能力有了新提高,组织建设、队伍建设更加有力

     4.地区发展有了新进步,驻区单位、居民群众更加满意

    (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有三点启示

     1.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三观”问题

     2.必须要注重建章立制,把制度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3.必须要紧贴街道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的四点建议

     1.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始终保持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面貌

     2.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在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中推动街道全面发展

     3.全面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落地生根

     4.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Ⅴ 案例报告

  B.11 西长安街“三个一流”打造“红墙文化”特色品牌

   一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

    (一)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逻辑起点

    (二)社区文化建设滞后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二 以红墙文化为核心打造居民精神家园

    (一)加大基层文化投入,建设一流文化设施

    (二)培育特色文化团队,建设一流的文化队伍

    (三)弘扬红墙文化,打造一流的特色品牌

   三 “红墙文化”特色品牌建设的特色与经验

    (一)站位高

    (二)系统化

    (三)接地气

    (四)标准高

   四 “红墙文化”特色品牌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一)以“历史化”为主线,提升“红墙文化”品牌价值

    (二)以“故事化”为重点,提升“红墙文化”品牌内涵

    (三)以“社会化”为抓手,提升“红墙文化”品牌效应

  B.12 义达里社区:“睦邻之家”开启熟人社区之门

   一 “睦邻之家”的设立背景

   二 “睦邻之家”的基本情况

   三 “睦邻之家”的主要做法

    (一)成立工作小组,开展需求调研

    (二)建立长效机制,提供综合服务

    (三)针对社区实情,解决难点问题

    (四)关注时事民生,开展特色活动

   四 “睦邻之家”取得的成效与启示

    (一)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

    (二)营造了社区邻里之间的和谐氛围

    (三)畅通了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渠道

    (四)提升了社会管理服务创新模式

    (五)积累了扩大民主自治的经验

  B.13 西单大数据人流监测预警系统的运用及思考

   一 西单商业区需要进一步提高治理水平

   二 西单人流预警系统为精细化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一)“智慧西单”框架下的西单人群预警系统

    (二)西单人流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

    (三)西单人流预警系统的运行成效

   三 关于深化西单人流预警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信息化先行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条块结合是实现数据开放共享的必由之路

    (三)线上线下同步是拓展网格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支撑

  B.14 西长安街创建“温馨家园”构建和谐街区的实践

   一 实施残疾人救助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实施残疾人救助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二)实施残疾人救助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手段

    (三)实施社会救助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二 西长安街建设“温馨家园”服务残疾人

    (一)西长安街大剧院“温馨家园”基本情况

    (二)多项举措推进“温馨家园”发展

     1.实施康复工作,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2.开展就业工作,促进残疾人就业

     3.实施扶贫解难工作,解决生活困难

     4.组织残疾人文体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5.开展其他助残工作,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温馨家园”建设显成效

   三 西长安街创建“温馨家园”的经验借鉴

    (一)结合和谐社区建设,积极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

    (二)建立残疾人就业的保障机制

    (三)加强残疾人保障和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B.15 西长安街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 将规范的管理文化引入城市管理之中

    (一)扁平化管理:简化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

    (二)精细化管理:实施社会分工,提升服务质量

   二 扁平化、精细化管理在西长安街街道城市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一)西长安街街道积极探索扁平化、精细化管理模式

    (二)建立社区环境卫生扁平化管理的工作机制

    (三)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精细化管理,营造整洁的市容环境和生活环境

     1.认真做好胡同整治和胡同精细化管理

     2.制定中南海周边地区精细化环境保障工作方案

     3.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保障城市运行精细化管理

   三 西长安街扁平化、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启示

    (一)实施城市规范管理的首要条件是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

    (二)实施城市规范管理的核心是构建科学的城市运行管理机制

    (三)实施城市规范管理的根本是抓住细节推进管理改革

  B.16 西长安街创新“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实践和思考

   一 “全响应”是西城区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大创新

    (一)构建“全响应”模式是加强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

    (二)构建“全响应”模式是基于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有益实践

   二 西长安街街道“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主要做法

    (一)精细化的网格布局

    (二)“三网融合”发挥网格化作用

    (三)开发数字化的业务工作

   三 “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经验启示

    (一)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功能

    (二)“全响应”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基础平台

    (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基层治理多元化

  B.17 西长安街:创建国际“安全社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 构建安全社区的意义

    (一)维护了人的生存健康权

    (二)弥补了现行社区安全管理的缺陷

    (三)推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

   二 西长安街创建国际安全社区

    (一)西长安街街道的基本情况

    (二)西长安街建设国际“安全社区”的主要做法

     1.建立跨部门的合作组织机构

     2.构建多领域的安全保证体系

     3.四项要求推进安全社区建设

   三 国际“安全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在保障老年人安全方面取得了成效

    (二)在保障残疾人安全方面取得了成效

    (三)在加强社会治安方面取得了成效

    (四)在交通安全方面取得了成效

    (五)在消防安全方面取得了成效

    (六)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取得了成效

   四 西长安街建设国际“安全社区”的启示

    (一)安全社区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安全社区建设要成立跨部门的组织机构

    (三)安全社区的建设要发动全员参与

  B.18 西长安街:建立“百姓生活服务中心”推进社区基础服务

   一 西长安街街道加强社区基础服务的背景意义

    (一)顺应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二)改善民生,满足西长安街街道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

   二 西长安街街道建立“百姓生活服务中心”推进社区基础服务的主要做法

    (一)以“百姓生活服务中心”为创新服务点

    (二)搭建网络服务平台,推动“百姓生活服务中心”建设

     1.搭建“一刻钟生活服务圈”网络服务平台

     2.夯实“睦邻之家”服务品牌

    (三)加大对五小摊点的服务规范化管理

    (四)打造优质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服务建设的新格局

   三 西长安街街道建立“百姓生活服务中心”,推进社区基础服务的思考与启示

    (一)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二)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建设

    (三)着力提高社区信息化建设

 Abstract

 街道蓝皮书编委会

 《北京街道发展报告No.1西长安街篇》编写组

李媛媛:《深化“红墙”意识打造“京城第一街道”品牌——以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为例》,《成人教育》2013年第4期。

乔雪峰、苏民:《党旗高扬在“京城第一街道”》,《经济日报》2012年9月15日。

《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5S”精益服务体系提升居民幸福感 交上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盘点我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八大成效》,《北京西城报》2014年10月22日。

《探索计生服务新模式,构建生命全周期公共服务体系——北京市西城区“长安幸福家园”工作纪实》,《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年第9期。

北京市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北京西城区试点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2期。

王海燕:《西城西长安街街道试行居民议事厅制度》,《北京日报》2007年1月5日。

张海涛、于志强:《北京西城区长走进社区与百姓畅谈“十三五”》,http://bj.people.com.cn/n2/2016/0303/c82838-27859295.html,2016。

国务院法制办:《北京市规划委出台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并积极推进试点工作》,2011。

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西长安街街道制度汇编》,2010。

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西长安街街道“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

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西长安街街道年度大事记(1994~2014)》,2015。

西城区统计局、西城区经济社会调查队:《西城区特色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解析(2015年1~8月)》,2015。

周冲:《北京社区公共服务提供现状与居民需求调查》,《前线》2013年第12期。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理论学习》2012年第12期。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理论学习》2012年第12期。

图亚:《关于群众文化创新的思考》,《大众文艺》2013年第8期。

李媛媛:《深化“红墙”意识打造“京城第一街道”品牌》,《成人教育》2013年第4期。

王永红:《终身学习理念下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第1期

刘尧:《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探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黄云龙:《我国社区教育的嬗变、发展态势及其实践策略》,《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8期。

徐魁鸿:《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历史、问题及对策》,《职教论坛》2012年第4期。

刘小刚:《成都市武侯区社区教育“三三模式”案例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周雄英:《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黄小云:《文化自觉与社区教育的内在契合——以温州社区教育发展为案例》,《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2期。

阮李全、冯子轩:《论我国社区教育体系的建构》,《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陈烁:《“社区课堂”的魅力——浦东社区教育20载演绎史》,《浦东时报》2014年12月19日。

《闵行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quxian/minhangqu/2014/03/07/621509.html,2014年3月7日。

孙庆:《上海市社区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沈望舒:《重释“红墙意识”新义》,《西城调研与决策》2015年第6期。

艾丽:《西城区社会单位资源开放工作研究报告》,《北京市西城区二〇一三年度优秀调研成果选编》,2014年11月。

徐玉钦:《“以人为本”是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4期。

郁建兴:《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历程、社会政策与体制机制》,《学术月刊》2011年第3期。

郑卫东:《上海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探析》,《招标与投标》2013年第4期。

北京市西城区人口计生委、西城区计划生育协会:《探索计生服务新模式,构建生命全周期公共服务体系——北京市西城区“长安幸福家园”工作纪实》,《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年第9期。

榆林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榆林日报》2011年12月24日。

徐逸伦:《地方政府建设公共服务体系路径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11。

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实施〈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的意见》,http://www.bjshjs.gov.cn/86/2010/10/18/23@3576.htm,2010年10月18日。

毛莉、李玉:《从“管理”到“治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22日。

李冈:《探索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为例》,《行政管理改革》2014年第1期。

王兴华、霍克;《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长征》2011年第12期。

饶沛:《老旧小区如何推行“准物业”管理》,《百姓生活》2012年第12期。

赖茂生:《社会管理视角下的社区物业服务创新》,《现代物业(上)》2014年第12期。

罗夏:《产权与治权关系对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影响》,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陈艳青:《城市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实践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严诣:《流动党员的组织困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祝灵君:《政党发展与组织变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4期。

杜彬伟:《区域化党建及其功能定位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陈文光、彭柏林、雷建、冯磊:《论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改革》1994年第11期。

张志安、曹艳辉:《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传承与协同》,《新闻与写作》2012年第12期。

张建松:《政务微信的社会影响与传播策略研究》,《新媒体》2015年第51期。

鲍宗豪、宋贵伦:《重视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红旗文稿》2014年第11期。

陈发胜:《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重要讲话精神》,《闽西日报》2014年3月28日。

姜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

祁峰:《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法制日报》2015年7月9日。

鲍为群:《新形势下加强机关党的作风建设初探》,《改革与开放》2013年第24期。

郭美辰:《关于建立健全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共产党员》2015年第14期。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

姚广才:《基层文化建设浅议》,《攀登》2010年第2期。

何婷婷:《探讨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大众文艺》2014年第23期。

梁颖:《基层群众文化团队建设与发展》,《黄河之声》2014年第5期。

郎友兴:《从小区到新故乡:社区文化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浙江社会科学》2013第5期。

冯钢:《现代社区何以可能》,《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景天魁:《社区文化与社区发育的逻辑》,《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陈建:《西长安街建24小时社区服务站》,http://www.bj.chinanews.com/news/2013/0124/27789.html,2013年1月24日。

西城区新闻中心:《西城区:“全响应”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北京日报》2014年1月21日。

王夕:《北京西单商业街监控人潮预警系统首次启用》,《北京科技报》2009年10月10日。

刘欢:《人群聚集有风险可迅速预警 目前已覆盖西单等重点区域》,《北京日报》2015年1月5日。

徐恒:《大数据助力人群聚集安全预警管理》,《中国电子报》2015年1月12日。

余向东:《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李远飞:《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构研究》,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胡仕勇、梅紫:《公共服务状况对残疾人就业影响研究》,《调研世界》2015年第4期。

叶素文:《实施扁平化管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汪中求:《精细化管理之基本理念》,《中国商贸》2008年第9期。

周宏春、李新:《中国的城市化及其环境可持续性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霍焰:《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研究——以大港区规划管理为例》,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西城区新闻中心:《西城区:“全响应”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北京日报》2014年1月21日。

艾丽:《“全响应”:北京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西城实践》,《中国社会报》2015年1月23日。

马顺龙:《民勤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提升服务功能》,《甘肃日报》2015年11月6日。

蔡艳:《我国安全社区的构建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陈文涛:《安全社区建设相关若干问题探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年第5期。

赵帆、石晶、黄溪:《国际化大都市的社区安全治理——北京东城国际安全社区建设状况》,《国家治理》2014年第14期。

郑君:《安全社区基础建设的有效抓手》,《劳动保护》2015年第13期。

陈雅丽:《社区服务研究:理论争辩与经验探讨》,《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12期。

郭安:《关于社区服务的涵义、功能和现有问题的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郭苏梅:《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 完善基层公共服务和管理网络》,《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