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70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based on coordinated urban and rural areas

SSAPID:101-5108-8670-23
ISBN:978-7-5097-4141-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构建20年的风雨历程向世人昭示,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是一项异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制度安排和路径依赖的复杂性、艰巨性远远超过国内决策、管理及专业人士的现有估计,也超过国际机构及国际知名专家的估计。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林义
编 辑:高雁;梁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文前辅文

 书稿各章撰写人

 后记

 导论

  一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重大意义

   (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理论和政策价值

  二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相关研究评述及文献综述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评价

    1.国际机构和学者对构建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成果评价

    2.国外机构和学者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代表性成果的评价

    3.国内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相关研究成果评价

   (二)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问题研究成果的评价

    1.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历程、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相关研究

    2.围绕农民工社会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问题开展研究,并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三)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长效机制的资金需求与财政保障能力研究综述

    1.社会保障基金测算的研究现状

    2.社会保障隐性债务与财政可持续性研究现状

  三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创新、制度框架与政策思路

   (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分析

   (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与机制创新研究

   (三)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需求和财政保障能力研究

   (四)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创新

   (五)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及长效机制的配套改革研究

   (六)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研究

   (七)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典型案例研究——基于成渝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案例研究

  四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创新

   (一)基本思路与方法

   (二)研究方法

    1.系统综合的分析方法

    2.跨学科研究方法

    3.田野调查、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4.精算模型等计量方法

    5.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6.比较分析方法

   (三)成果的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1.在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上的特色和创新

    2.研究方法的创新

    3.提出统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分析思路及政策建议

 第一章 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与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挑战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挑战

    (一)城乡分割和地区发展失衡

    (二)人口老龄化挑战日益突出

    (三)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加速

    (四)内需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五)经济全球化潮流势不可当

  第二节 我国新时期面临的社会风险严峻挑战

   一 我国已经进入高社会风险的新阶段

   二 我国新时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风险挑战

    (一)制度性风险的挑战

    (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风险挑战

    (三)生态风险的挑战

    (四)金融风险的挑战

    (五)人口安全风险的挑战

    (六)公共安全风险的挑战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0年历史经验与构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一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0年历史经验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30年改革的成就

     1.国民社会保障从单纯依靠国家到接受责任分担,初步实现了观念革新

     2.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了体制转型

     3.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初步达到了稳定社会的效果

     4.国企改革与社保制度完善相辅相成,后者成为前者的有力保障

     5.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法制建设步伐加快,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1.社会保障改革理念存在着片面性

     2.社会保障总体目标确定后,缺乏长期战略规划

     3.社会保障责任划分模糊,导致责任分担机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4.社会保障资金统筹层次亟待提高,关系转移和保障公平问题十分突出

     5.社会保障城乡分割矛盾突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完善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30年改革的经验总结

   二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然要求

    (三)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加速的必然要求

    (四)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五)应对内需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缺陷及其原因分析

   一 我国现行二元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一)城乡社会保障项目和覆盖面差异大

    (二)城乡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差异大

    (三)城乡社会保障筹资方式不公平

    (四)城乡社会保障运行机制成熟度有明显差距

   二 我国现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缺陷

    (一)社会保障制度尚未法制化

     1.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严重滞后

     2.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

     3.缺乏社会保障的法律监督、实施机制

    (二)社会保障机制不合理

     1.责任分摊机制失衡,企业负担过重

     2.补充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严重滞后

     3.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不规范

    (三)社会保障责任不明晰

     1.历史责任重,转制成本高

     2.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权责脱节

     3.缺乏风险和责任约束机制

    (四)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存在严重隐患

     1.社会保障资金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

     2.筹资困难

     3.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分散、混乱,缺乏监督

     4.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层次低

    (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健全

     1.社保基金管理机构没有明确地与政府分离

     2.政出多门,机构重叠,相互掣肘

     3.管理层次过多,权力分散,缺乏有效的监督

   三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环境因素

    (二)我国农村和城市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因素

    (三)参考和借鉴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因素

    (四)我国财政的资金紧缺和公共投入不足因素

  第五节 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战略意义

   一 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一)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二)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公民权的需要

   二 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二)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加速的客观需要

    (三)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客观需要

   三 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突出的经济意义

    (一)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

    (三)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应对内需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

   四 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对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长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创新研究

  第一节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创新的必要性

    (一)社会保障理论的新发展

     1.社会保障内涵的新发展

     2.世界社会保障理论的新发展

    (二)现实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需要

     1.中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本土化”迷失

     2.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发展的“困境”

   二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创新的可行性

    (一)社会保障理念的转型:从“效率”到“公平”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学习:从“照搬”到“创新”

    (三)社会保障技术的变革:从“移植”到“调适”

  第二节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创新的内涵、方法及思路

   一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创新的内涵

    (一)理论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1.理论创新的内涵

     2.理论创新的特点

    (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1.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创新的内涵

     2.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创新的内涵

   二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创新的方法

    (一)历史研究方法

    (二)比较研究方法

    (三)制度分析方法

    (四)跨学科研究方法

    (五)系统分析方法

   三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创新的思路

    (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强化问题意识的思路

    (二)批判与创新结合,坚持与时俱进的思路

    (三)破除“西方中心论”的迷信,树立科学思维方式的思路

 第三章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方法与路径

   一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理论与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二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反思

    (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反思之一:忽视中国国情对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制约

    (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理论与政策反思之二: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理论构建和政策思路

    (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理论与政策反思之三:管理协调与综合配套成为改革推进的一大难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改革推进

    (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理论与政策反思之四:理论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明显不足,理论成果的指导力和解释力明显不足

   三 探索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制度分析方法

    (一)历史分析是制度分析的基石

    (二)系统分析、整体分析、跨学科分析是制度分析框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三)比较分析和跨文化研究是制度分析框架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

    (四)行为方式、决策模式、社会心理、文化等在深层次上制约并影响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制度构建和制度运行

  第二节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难点分析

   一 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在实现制度全覆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二 覆盖城乡社会保障构建及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问题

  第三节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需要重视的几个关键理论和政策问题

   一 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议题,置于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

   二 努力探索适合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中国模式

   三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必须整体布局,稳步推进,协调配套

   四 强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下的社保基金管理

   五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需强调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系统思维

    (一)建立社会保障政策委员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建立社会保障政策委员会的国际经验值得重视

    (三)社会保障政策委员会的构成及职责

 第四章 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国外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概述

   一 国外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的背景分析

    (一)统筹城乡理念的提出,根源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割

    (二)统筹城乡理念是对西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反思

    (三)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日渐迫切的需求

    (四)经济社会转型与风险社会来临促使城乡统筹提上议事日程

   二 国外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障的一般性探索

    (一)社会养老金的定位和分类

     1.按类型划分的社会养老金体系

     2.按角色定位划分的社会养老金

     3.社会养老金与救助制度的联系和区别

    (二)社会养老金的主要特点分析

     1.社会养老金支出成本低

     2.社会养老金的设立门槛较低

     3.社会养老金是一种体现国家责任的基础养老保障制度

  第二节 印度社会养老金制度探索

   一 近现代印度政治经济发展与城乡社会保障建设

    (一)印度独立后的经济与社会

     1.制约近现代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历史根源

     2.影响印度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三个潮流

     3.印度独立后的十一个五年计划对养老保障事业的关注度

    (二)印度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养老保障事业发展与路径选择

     1.养老保障理念与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2.印度现阶段养老保障模式选择的原因分析

   二 印度国家养老金计划(NOAPS)概况与评述

    (一)NOAPS运行概况和相关政策

     1.NOAPS概况

     2.执行NOAPS的基层机构以及申请和给付流程

      (1)城乡基层机构——村级潘查亚特制度(Gram Panchayat)*和纳加尔帕里卡(Nagar Palika)

      (2)NOAPS的申请和给付流程

    (二)NOAPS的实践探索——以拉贾斯坦邦经验研究为例

     1.对制度的了解程度和覆盖率

     2.贫困者领受资格标准的确定

     3.养老金的用途构成

     4.养老金制度的行政管理

     5.小结

    (三)印度国家养老金计划评估

     1.印度NOAPS的影响和评价

     2.印度NOAPS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南非社会养老金构建探索

   一 南非社会养老金计划的历史与概况

    (一)南非社会养老金的发展历史

     1.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社会养老金的发展和变迁

     2.始于种族隔离末期的社会养老金新发展

    (二)南非社会养老金制度概况

     1.南非的养老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

     2.南非社会养老金制度举要

   二 南非社会养老金的社会经济影响

    (一)影响南非养老金独特运行效果的因素

     1.特殊的家庭结构与养老金政策影响养老金反贫困效果

     2.南非(黑人)劳动力就业状况影响养老金运行效果

    (二)南非社会养老金反贫困效应的综合影响

     1.南非社会养老金具有巨大的反贫困效应

     2.社会养老金与家庭内部再分配和家庭结构的影响

     3.社会养老金对就业的影响

  第四节 巴西的社会养老金计划探索

   一 巴西社会养老金的历史沿革

    (一)殖民地时期及建国初期

    (二)军事独裁时期

    (三)1988年以来的社会养老金制度建设

   二 巴西城乡社会养老金计划概述

    (一)巴西农村养老金(PR计划)概述

     1.PR计划的基本政策规则

     2.PR计划的特色

     3.PR计划的制度机理和实质

    (二)巴西社会救助养老金(BPC计划)

     1.BPC计划基本政策规则

     2.BPC计划的管理框架和独立性

     3.BPC计划与农村养老保障

   三 巴西社会养老金计划评述

    (一)BPC计划评价

     1.BPC计划的目标定位效果

     2.BPC计划与缴费型养老金的互补关系

     3.BPC计划具有不可替代的反贫困效应

    (二)PR计划评价

  第五节 国外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经验及启示

   一 国外社会养老金体系建设经验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外社会养老金建设的总体经验和成就

     1.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社会养老金是一种高效的反贫困手段

     2.社会养老金具有积极的综合社会效应

     3.长期来看,社会养老金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发展中国家社会养老金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1.受家庭结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养老金可能对劳动供给造成负面影响

     2.制度的监管和执行水平有待提高

     3.救助型社会养老金可能具有较大的隐性成本

   二 国外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对新农保制度的反思

    (一)立足本国实际,推进社会养老保障发展

    (二)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关键

    (三)加快农村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重要战略举措

    (四)高度重视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

    (五)完善新农保制度的反思

 第五章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

  第一节 政府包揽型全民免费医疗保障模式

   一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及其改革发展

    (一)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的管理框架

    (二)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制度的改革进展

    (三)英国农村地区社会医疗保障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 英国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评价:经验启示与面临的挑战

    (一)高度强调政府在医疗保障与卫生服务提供中的作用发挥

    (二)公平性强,全面覆盖

    (三)保障全面,待遇水平较高

    (四)家庭全科医生的看护作用值得借鉴

  第二节 政府主导型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一 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及其改革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法定疾病保险与法定护理保险制度

    (二)私人疾病保险制度

    (三)德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进展

   二 德国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评价:经验启示与面临的挑战

    (一)德国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主要特色及经验启示

    (二)德国社会医疗保险模式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 日本、韩国强制性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简析

    (一)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

    (二)韩国的强制医疗保险

  第三节 政府补缺市场主导型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一 美国市场主导型城乡医保体系的历史变迁及制度构成

    (一)美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历史变迁

    (二)美国市场主导型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构成与主要特征

     1.公共医疗保障体系

     2.商业医疗保险体系

     3.美国的商业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改革:“管理式医疗保险”

   二 美国市场主导型城乡医疗保障体系面临的困境及最新改革

    (一)美国市场主导型医疗保障体系面临的困境

     1.医疗费用连续几十年持续攀升,企业保费负担增长过快

     2.政府财政负担沉重

     3.数量庞大的人群无保障或保障不足

    (二)美国市场主导型医疗保障体系的重大改变——奥巴马的医改法案

     1.给已有保险的人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以提高保障水平

     2.给没有保险的人提供在他们经济支付能力范围内的可靠选择,以扩大保障覆盖范围

     3.缓解医疗保险体系给美国家庭、企业和政府带来的开支增长压力

   三 美国市场主导型城乡医保体系发展与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医保制度的建设在坚持效率的同时必须注重公平性

    (二)在医疗费用控制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美国有诸多先进技术和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三)美国在强化商业健康险市场监管、确保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节 政府主导的强制性个人医疗储蓄模式

   一 新加坡以个人医疗储蓄为基础的3Ms医保体系及其成功之处

    (一)新加坡三位一体的3Ms医疗保障体系

     1.Medisave:以个人账户建立的强制性医疗储蓄计划

     2.Medishield和Medishield Plus:互助性重大疾病医疗保险

     3.Medifund:最后的医疗救助安全网

    (二)新加坡模式的成功之处及应具备的制度基础

   二 新加坡模式对我国统筹城乡医保制度发展的启示

    (一)在医疗保障资源配置中综合运用政府与市场的不同作用,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

    (二)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服务需求的差异性

    (三)借鉴新加坡个人储蓄账户的多功能机制设计,改革我国医保个人账户的运作方式

     1.设置个人账户积累额上下限

     2.在医疗费用支付方面既灵活又严控

     3.利用医疗储蓄购买大病补充保险和老年护理保险,实现多层次保障

    (四)借鉴新加坡医疗救助基金的运作模式,为赤贫阶层提供最后的“安全网”

  第五节 发展中国家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探索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 发展中国家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发展的制度探索

    (一)印度低水平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和“全国农村健康计划”

    (二)巴西的“统一卫生体系”与“家庭保健计划”

    (三)泰国的“30泰铢计划”

    (四)墨西哥的社会医疗保险

    (五)马来西亚低水平的免费医疗制度

    (六)越南的全民免费医疗尝试

   二 发展中国家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探索对我国的启示

    (一)强调政府在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中应尽的责任和作用发挥

    (二)医疗保障水平应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每一种制度模式都有其不同的适应性,不同地区应选择不同的医疗保障方式

    (四)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充分发挥非正规制度的补充作用

    (五)加大农村公共卫生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第六章 我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机制设计的创新研究

  第一节 我国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的创新模式及选择研究

   一 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

    (一)社会公正的基本内涵

    (二)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必须秉持社会公正的基本理念

   二 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一)适度普惠的原则

    (二)统一规划、城乡双向推动的原则

    (三)政府主导与责任分担原则

    (四)可持续原则

    (五)以人为本的原则

    (六)弹性原则

   三 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的创新模式与选择

    (一)合理界定国家、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责任定位及职能边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

     1.国家(体现为政府)在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责任定位和职能边界

     2.市场(体现为市场经济主体和市场机制)在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定位和职能边界

     3.企业在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定位和职能边界

     4.社会组织在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定位和职能边界

     5.家庭和个人在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定位和职能边界

    (二)以缴费型的社会保险为主体,选择性的社会救助和普惠性的社会福利为补充,构建统筹城乡的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

    (三)重视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有机协调,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节 我国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的创新性制度构建研究

   一 统筹城乡多层次养老保障的创新性制度构建

    (一)现阶段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分立

     1.制度模式上的分立

     2.参保对象资格认定上的分立

     3.筹资机制上的分立

     4.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和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上的分立

     5.基金管理层次的分立

    (二)统筹城乡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的创新性制度框架设计

    (三)重视培育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快养老金市场的发展

    (四)通过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提高养老保障质量

   二 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障的创新性制度构建

    (一)我国现阶段多元并存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1.参保对象

     2.筹资机制

     3.补偿机制

     4.统筹层次

     5.经办服务

    (二)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整合与优化

     1.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发展的战略目标

     2.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

     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优化

     4.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整合

  第三节 我国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的创新性机制设计

   一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衔接机制创新

    (一)新农保与老农保的制度衔接

    (二)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接续

    (三)新农保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制度衔接

    (四)新农保与计划生育家庭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

    (五)新农保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

    (六)参保人跨地区转移新农保的制度衔接

   二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偿付机制的统筹衔接

    (一)调整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偿付结构,尽快建立普通门诊统筹制度

    (二)逐步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偿付水平,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上的差距

    (三)改革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付费方式,以多元付费方式取代按项目付费制

    (四)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和医药价格形成机制

   三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适度积累规模及基本养老金目标替代率的测算

    (一)职工基本养老金目标替代率测算的基本思路

    (二)基础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水平测算

    (三)名义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水平测算

    (四)实账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水平测算

    (五)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水平测算

    (六)职工基本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水平测算

    (七)基于基本养老金目标替代率测算结果的政策分析

   四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模式创新

    (一)中央政府成立或委托专门机构集中管理运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优劣势和制约条件分析

    (二)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中管理运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优劣势和制约条件分析

    (三)市场私人机构分散管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优劣势和制约条件分析

    (四)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体制的选择

    (五)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资产组合

    (六)个人账户持有人对基金管理的选择权

    (七)个人账户积累资金的可携带性

    (八)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支付方式

    (九)政府对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最低投资收益率的担保机制

 第七章 我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资金需求与财政保障能力研究

  第一节 社会保障资金需求与财政保障能力的历史总结

   一 社会保障资金需求与财政保障能力的理论释义

    (一)社会保障资金需求的界定

     1.社会保障资金需求是现实的需求,而非理论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

     2.社会保障资金需求是制度的需求

     3.社会保障资金需求是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量

     4.社会保障资金需求是对政府财政资金的需求

    (二)财政保障能力的界定

    (三)社会保障资金需求与财政保障能力平衡的影响因素

     1.政府财力

     2.分配机制

     3.弱势群体组织力量

     4.制度设计与目标选择

     5.执政党立场

   二 社会保障资金需求现实分析

    (一)城镇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分析

     1.养老保险资金需求分析

     2.医疗保险资金需求分析

     3.社会救助资金需求分析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财政资金的需求分析

      (2)医疗救助资金需求分析

      (3)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需求分析

      (4)灾害救助资金需求分析

     4.社会福利资金需求分析

     5.优抚安置资金需求分析

      ①优待资金需求=优待对象人数×人均优待费用

      ②抚恤资金需求=优待抚恤对象人数×人均标准

      ③安置资金补助需求=安置服务补助需求+安置对象住房等资金需求

     6.就业扶持资金需求分析

     7.住房保障资金需求分析

     8.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金需求分析

     9.企业改革补助资金需求分析

    (二)农村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分析

     1.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资金需求分析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需求分析

     3.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需求分析

     4.农村社会福利资金需求分析

     5.农村抚恤支出资金需求分析

    (三)城乡社会保障资金需求综合分析

   三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总结与评判

    (一)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数额的变化

    (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社会保障资金需求的平衡分析

     1.中央与地方的缺口分析

     2.城乡缺口分析

      (1)城镇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分析

      (2)农村社会保障资金需求与财政支出的平衡

      (3)未分城乡的社会保障资金需求与财政支出的平衡

     3.缺口的项目分析

      (1)缺口项目

      (2)超付项目

    (三)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国际对比

     1.以社会保障占GDP比重为基准的比较

     2.以人均GDP为基准的比较

  第二节 社会保障资金需求与财政保障能力预测(2010~2030年)

   一 城镇社会保障资金需求预测

    (一)养老保险资金需求预测

    (二)医疗保险资金需求预测

    (三)社会救助资金需求预测

    (四)城镇高龄老人津贴资金需求预测

    (五)住房保障资金需求预测

    (六)就业支持资金需求预测

    (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需求预测

    (八)企业改革补助

   二 农村社会保障资金需求预测

    (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资金需求预测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需求预测

    (三)社会救助资金需求预测

    (四)社会福利资金需求预测

     1.农村“五保供养”资金需求预测

     2.农村80岁以上老人津贴资金需求预测

   三 城乡综合社会保障资金需求预测

    (一)未分城乡的社会保障资金需求预测

    (二)城乡综合社会保障资金需求预测

   四 财政保障能力增长预测

    (一)方案1

     1.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

     2.财政支出的预测

     3.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预测

    (二)方案2

  第三节 财政保障能力与社会保障资金需求的动态平衡测试

   一 社会保障资金需求与财政保障能力的缺口分析

    (一)方案1缺口分析

    (二)方案2缺口分析

    (三)方案3缺口分析

   二 退休年龄调整对资金需求与保障能力平衡的敏感性分析

    (一)中国目前有关退休年龄的现状

    (二)最优退休年龄与死亡率的动态经济学分析*

    (三)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替代率的敏感性分析

    (四)结论

   三 隐性债务偿还对资金需求与保障能力平衡的影响分析

    (一)按照现收现付方式偿还

    (二)按照各半分担的部分积累方式偿还

   四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最优规模的确定

    (一)社会保障最优支出规模的柯布—道格拉斯模型

    (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最优规模的回归分析

    (三)结论

   五 社会保障资金需求与财政保障能力长期平衡机制的建立

    (一)廓清政府社会保障责任边界与深度

    (二)健全社会保障基金预算

    (三)着力城乡统筹与制度整合

     1.按照科学发展观,用统筹的思路安排并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2.选择跨越分立、直步统合的养老保障改革方略

     3.统账分管分责

     4.把握三个平衡

    (四)完善社会保障资源配置的公共决策机制

 第八章 我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第一节 我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及新挑战

   一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综合性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缺乏部门联动机制

    (二)乡镇社区经办服务体系不健全,产权保护机制缺失

     1.乡镇劳动社会保障所的管理体制不合理

     2.社区“两保站”建设滞后

    (三)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绩效评价问题

     1.评价主体笼统,监督乏力

     2.评价目的不明确,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3.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缺少科学性,规范化、制度化程度偏低

    (四)社会保障治理模式已不适应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发展

     1.中央与地方政府社会保障责权划分不清晰,财权与事责不对称

     2.社会保障经办服务不能满足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

    (五)社会保障政策的公共选择偏好显示机制缺失

    (六)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条块分割,未发挥应有功效

   二 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经办能力与城乡居民的社保服务需求不匹配

    (二)社会保险基金产权被稀释,安全问题突出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

   三 城乡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社会救助项目管理运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

     2.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方面

     3.部分乡镇、村(居)委员会的民主评议和入户调查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存在简单化地凭印象核定家庭收入的现象,“人情保”“关系保”还不同程度存在,将不符合政策的人员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

     4.落后地区乡镇社会救助管理办公环境简陋,效率低

     5.城乡医疗救助方面

     6.敬老院建设方面

     7.救灾救济资金

     8.农村五保供养问题

     9.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10.艾滋孤儿救助

    (二)社会救助部门缺乏部门联动机制

    (三)低保证明已经成了“金字招牌”,社会救助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四)社会救助各子项目缺乏MIS和DISS系统支撑,管理效率不高

  第二节 我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构建的总体思路及基本框架

   一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思路

    (二)模式选择

   二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构建的基本框架

    (一)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框架

    (二)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体制框架

     1.测度贫困线的常用管理方法

     2.保障标准的确定

     3.资金来源

     4.社会救助的政策定位

  第三节 完善我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

   一 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综合性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和理顺社会保障政府治理机制

    (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优势,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治理路径,实现经办服务流程再造

    (三)制定和优化社会保障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增强社会保障微观主体的满意度,改善短板效应,提高管理绩效

    (四)构建社会保障政策的公共选择偏好显示机制

    (五)建立和实施社会保障人才战略工程

   二 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建立适度集中的垂直型经办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社保公共服务能力

    (二)理顺和规范社会保险关系和基金流转环节,加强社保基金监管

    (三)加大劳动保障监察的财政投入,创新监察机制

    (四)加快建立新农保管理服务体系

    (五)探索和创新新农合管理体制

    (六)创新乡镇劳动社会保障所管理体制

    (七)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网络的建设

    (八)建立公共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机制,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第九章 统筹城乡视角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改革探索

  第一节 统筹城乡视角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进展分析

   一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

    (一)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初期探索

    (二)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探索创新

     1.新农保地方探索的政策支持

     2.新农保地方试点模式的“百花齐放”

    (三)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国家普惠

   二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运行分析

    (一)新农保试点扩面迅速

    (二)新农保参保人数遇拐点激增

    (三)新农保基金累计结存呈倒“V”形发展趋势

    (四)新农保养老金支付额增长趋势明显

    (五)新农保自费试点与国家试点同步推进

  第二节 统筹城乡视角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改革探索

   一 统筹城乡视角下东部地区新农保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北京模式

     1.新农保北京试点的起步

     2.新农保北京模式的构建

     3.新农保北京模式的成形

    (二)天津模式

     1.天津模式与北京模式的区别

     2.天津新农保地方试点时期的创新

    (三)江苏模式

     1.南京模式

     2.宜兴模式

     3.泰州模式

    (四)浙江模式

     1.浙江模式

     2.嘉兴模式

    (五)广东模式

     1.广州模式

     2.东莞模式

   二 统筹城乡视角下中部地区新农保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郑州模式

     1.《指导意见》出台前郑州新农保创新

     2.《指导意见》出台后郑州新农保试点

    (二)芜湖模式

   三 统筹城乡视角下西部地区新农保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成都模式

    (二)陕西模式

     1.陕西省模式

     2.宝鸡模式

    (三)新疆呼图壁模式

    (四)德阳模式

  第三节 统筹城乡视角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政策评估

   一 统筹城乡视角下新农保试点政策评估的原因

    (一)《指导意见》影响地方先期试点的创新发展

    (二)《指导意见》禁锢地方现行试点的改革创新

   二 统筹城乡视角下新农保的政策评估

    (一)评估对象

    (二)评估思路

    (三)评估内容

     1.统筹城乡视角下新农保制度水平的评估

     2.统筹城乡视角下新农保制度弹性的评估

     3.统筹城乡视角下新农保制度外部性的评估

     4.统筹城乡视角下新农保扩面水平的评估

     5.统筹城乡视角下新农保政策推进的评估

  第四节 统筹城乡视角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设计方面

    (一)设计理念存在缺陷

     1.覆盖人群的城乡分离加重制度“碎片化”

     2.较低的制度水平模糊了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层次

    (二)参数设计存在问题

     1.缴费方式不尽合理

     2.制度模式名不副实

     3.账户产权界定模糊

    (三)运营管理规定不足

     1.待遇调整的长效机制未建立

     2.基金管理仍为制度盲点

     3.业务经办政策支持有限

   二 制度运行方面

    (一)参保扩面存在问题

     1.“一冷一热”的参保形势严峻

     2.非均衡推进滋生新的不公平

     3.扩面推进缺乏良性机制

    (二)激励机制被扭曲

     1.“捆绑条款”弱化政策效果

     2.低替代率为制度持续埋下隐患

    (三)地方财政面临较大压力

    (四)农保基金保值增值堪忧

    (五)业务经办能力备受考验

  第五节 统筹城乡视角下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政策建议

   一 制度构建上注重“一横一纵”的设计理念

    (一)鼓励地方试点创新,适时整合试点政策

    (二)建立长效补贴机制,区分普惠养老金与基本养老金的保障层次

   二 参数设定上强调灵活性和长效性

    (一)缴费方式的确定

    (二)待遇调整长效机制的建立

   三 政策细节上考虑制度历史文化的现实背景

    (一)“捆绑条款”的细节处理

    (二)扩面推进的良性机制

     1.鼓励家庭成员互济参保

     2.规范大龄和超龄人员的参保激励措施

   四 切实提高新农保制度水平

   五 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思路需拓宽

    (一)短期而言

    (二)中期而言

    (三)长期而言

   六 新农保基金的业务经办力量需扩充

    (一)东部地区

    (二)部分经济状况较好的中西部地区

    (三)经济较为落后的广大中西部地区

 第十章 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发展思路

  第一节 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 救助项目设立——低保制度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与其他救助项目的良性互动探讨

    (一)我国低保制度面临新挑战

     1.低保制度覆盖率问题

     2.低保制度待遇问题

     3.贫困内涵、救助理念的变化和相对贫困群体的产生

     4.低保扩面的思考

    (二)发展专项救助制度,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构建

     1.发展专项救助,有助于扩大救助覆盖群体

     2.发展专项救助,有助于间接提高救助待遇水平,促进社会公平

     3.完善专项救助的难点和契机

    (三)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植根于农村社会结构的特殊救助项目

   二 社会救助管理机制面临挑战

    (一)社会救助的目标定位

     1.社会意识与目标定位

     2.技术手段、人员因素与目标定位

    (二)社会救助的动态管理和工作激励

  第二节 国外城乡社会救助的经验及启示

   一 德国与巴西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德国社会救助历史发展概况及项目分类

    (二)巴西社会救助制度历史沿革及分类

   二 德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览

    (一)德国的失业救助

    (二)德国的社会救助

     1.常规社会救助项目

     2.特殊救助

    (三)针对境内外国人的救助

    (四)德国的社会救助与再就业

   三 巴西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概览

    (一)巴西的城市社会救助项目

     1.Bolsa familia项目

     2.社会救助养老金(BPC)

    (二)巴西的农村社会救助项目

   四 结论与启示

    (一)社会救助历来是应对贫困和失业问题、加强社会风险管理、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

    (二)一国社会救助制度必须植根于该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的制度土壤上,并且与该国其他的社会保护机制保持高度的协调和配合

    (三)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在社会救助的供给和管理中的职责与定位,是提高社会救助分配绩效的关键所在

    (四)社会救助需明确国家的“统”和地方的“分”

    (五)注重社会救助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作用,重视社会救助的脱贫效应

    (六)丰富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内容,完善制度内涵和外延

    (七)重视家庭在反贫困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社会救助体系乃至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不可脱离本国的历史和传统

  第三节 完善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构建的战略思考

   一 我国统筹城乡社会救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一)提升社会救助制度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的必要性

    (二)高度重视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二 我国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构建的发展思路

 第十一章 成渝试验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成渝两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演进

   一 成都市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

    (一)农民工综合保险

    (二)征地农民社会保险

    (三)“双放弃换社保”

    (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

    (五)农民养老保险

   二 重庆市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

    (一)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大渡口区试点方案

     2.九龙坡区试点方案

    (三)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养老保险

     1.2008年1月1日以后的新征地人员

     2.2007年12月31日以前原征地人员

    (四)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

    (五)农村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制度

  第二节 成渝两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

   一 成都市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二)城乡医疗保障制度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3.城乡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

     4.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制度

    (三)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二 重庆市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二)城乡医疗保险制度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2.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

    (三)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第三节 成渝两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比较

   一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比较

    (一)制度覆盖水平方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稳定扩大

    (二)社会保障待遇方面,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差距有所缩小

    (三)制度衔接度方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基本一致,为城乡之间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提供了方便

    (四)社会保险管理方面,城乡社会保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

   二 成渝两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共同点

    (一)整体框架一致

    (二)改革路径相似

    (三)面临问题难点相同

     1.尽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的状况依然突出

     2.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3.城乡社保服务体系建设亟须加强

     4.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依然面临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形式多样化的挑战

     5.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缺乏吸引力

   三 成渝两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同点

    (一)城乡社会保险具体方案存在一定差异

    (二)管理体制整合力度不同

  第四节 成渝两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 社会保障必须围绕城乡统筹发展配套推进

   二 构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向是城乡一体化

   三 构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四 构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完善相关制度、体制和机制

   五 构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务必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

   六 构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应重视经办机构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本书立足于中国城乡社会保障改革发展实践,系统借鉴国际经验,创新性地研究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前沿、制度框架、机制设计及关键政策问题,探索中国创新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制度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和资金保障机制及管理体制。力求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因素的制约和互动中,创新性地研究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思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框架及政策思路,为中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人民出版社,2008。

[2]唐滢:《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1期。

[3]张秀兰、徐月宾、方黎明:《改革开放30年——在应急中建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邱晓华:《消费领域的四个问题——在中国国情论坛上的讲演》,《中国信息报》2006年7月31日。

[5]林义:《用创新思维应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新挑战》,《四川省情》2007年第4期。

[6]U.Beck,Risk Society,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

[7]朱庆芳:《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1978~2006)——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彭远春:《我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其防范》,《理论月刊》2009年第8期。

[9]胡鞍钢:《各类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党政干部文摘》2005年第8期。

[10]董全瑞、赵哲:《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1]郑抗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4——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天津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环境:健康的基石》,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13]刘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及其管理》,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2。

[14]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5]魏礼群:《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国务院研究室调研成果选》,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

[16]刘振江:《我国人口安全问题研究》,《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7]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

[18]马永清、曲凯音:《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安全与应急机制构建》,《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4期。

[19]尹蔚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成就和经验》,《党建研究》2008年第11期。

[20]马冰:《当前中国社保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科技与经济画报》2008年第1期。

[21]温海红、段雅慧:《构建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条件分析》,《理论月刊》2009年第6期。

[22]林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建议》,《社保财务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4期。

[23]李景韬:《我国建立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分析》,《甘肃科技纵横》2007年第2期。

[24]黄君录:《形势与政策》,中华书局,2009。

[25]尹诚民:《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对策分析》,《理论探索》2004年第4期。

[26]杨天宇、贺庆宏:《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缺陷及其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7]高和荣:《论中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必然性及其整合途径》,《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6期。

[28]李迎生:《论我国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与现阶段的政策选择》,《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29]林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建议》,《社保财务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4期。

[30]陈峰燕:《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建设探索》,《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1]李鸿敏、郭翔宇:《试论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2]史平、沈欣、沈鸿新:《新农村策划学》,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

[2]〔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2004。

[3]〔英〕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4]陈小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和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

[6]汪泽英、何平等:《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7]曹明贵:《构建统一性与判别性相结合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

[8]刘俊霞:《公民社会保障权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9]樊小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0]何平:《城乡统筹中的社会保障》,《中国劳动保障》2006年第9期。

[11]杨翠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统筹改革思路》,《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2]郭金丰:《统筹城乡发展视野中的社会保障问题》,《求实》2004年第10期。

[13]李鸿敏、郭翔宇:《试论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4]米红:《从覆盖到衔接:论中国和谐社会保障体系的三步走战略》,《第二届中国社会保障论文集》,2007。

[15]杨再贵:《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国社会保障的科学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16]郑功成:《应当分层分类保障农民工的权益》,《经济日报》2001年11月9日。

[17]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10期。

[18]宋斌文、竞玮:《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理论探讨》2004年第3期。

[19]张时飞、唐钧:《土地换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唯一可行之策》,北京劳动保障网,2004年9月7日。

[20]董克用:《城乡结合部(北京市)“失地农民”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经济科学》2004年第4期。

[21]马驰、张荣:《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农村经济》2004年第3期。

[22]杨盛海、曹金波:《失地农民路在何方》,《中国改革》2004年第11期。

[23]张时飞:《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框架》,《中国改革论坛》2004年第11期。

[24]雷晓康、席恒:《三道防线:构建中国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5]杨翠迎、黄祖辉:《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6]李迎生:《论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角色》,《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7]李珍:《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8]张丽、孔径源:《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无须另起炉灶——访国家发改委就业和分配收入司司长》,《中国社会保障》2005年第7期。

[29]胡晓义:《关于逐步提高养老保险层次——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札记之二》,《中国社会保障》2004年第1期。

[30]冯兰瑞:《社会保障社会化与养老基金省级统筹》,《中国社会保障》2002年第10期。

[31]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2]王晓军、赵彤:《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省区差异分析》,《社会保障研究》2006年第2期。

[33]林毓铭:《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管理体制的思考》,《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4期。

[34]杨娟:《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中国社会保障的科学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5]郦先春、陈丹琪、涂婉姝:《加大资金转出,实现跨区转移》,《中国社会保障》2008年第5期。

[36]林红:《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险转移机制》,《劳动保障世界》2008年第2期。

[37]何文炯:《养老保险转移,平衡利益是关键》,《中国社会保障》2008年第5期。

[38]胡鞍钢等:《政府与市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39]高培勇:《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框架,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财税专题研讨班讲话汇编》,人民出版社,2000。

[40]林治芬:《公共财政下的社会保障管理》,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41]臧玉磊:《分税制、转移支付与城乡社会保障供给均等化》,《中国社会保障的科学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2]蔺丰奇等:《论公共财政框架下的社会保障预算》,《中国社会保障的科学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3]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4]贾康:《财政与发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5]蔡社文:《未来5~10年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趋势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46]杨骥川:《建议建立养老保险财政储备金制度》,《光明日报》2003年3月7日。

[47]国际劳工局编《社会保障:新共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48]〔美〕达尔默·D.霍斯金斯等:《21世纪初的社会保障》,侯宝琴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49]林卡、陈梦雅:《社会政策的理论和研究范式》,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50]〔韩〕朴炳铉、高春兰:《儒家文化与东亚社会福利模式》,《长白学刊》2007年第2期。

[51]张秀兰:《发展型社会政策: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操作化模式》,引自李培林、王思斌、梁祖彬等《构建中国发展型的社会政策——“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政策”笔谈》,《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52]张洁宇:《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反思:我们现在怎样做中国人——张旭东教授访谈录》,《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17日。

[53]李沛良:《论中国式社会学研究的关联概念与命题》,《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4]厉以宁:《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商务印书馆,1984。

[55]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56]周弘:《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57]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58]景天魁:《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华夏出版社,2001。

[59]林义:《社会保险制度分析引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60]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61]〔德〕威廉·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朱绍文译,商务印书馆,1997。

[62]〔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63]林万亿:《福利国家:历史比较的分析》,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4。

[64]林义:《制度分析及其方法论意义》,《经济学家》2001年第4期。

[65]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6]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67]J.Adam(ed.),Economic Reforms and Welfare in USSR,Poland and Hungary,Social Contract in Transformation,London:Macmillan,1991.

[68]J.Oi,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69]张军:《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解析——基于历史和比较的视角》,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70]龙冠海:《社会学》,台湾三民书局,1966。

[71]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年第5期。

[1]Holzmann,R.and J?rgensen,S.,Social Risk Management: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ocial Protection,and Beyond,Social Protection Discussion Paper,World Bank,Washington,D.C.,2000.

[2]罗伯特·霍尔茨曼、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养老金制度》,胡劲松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威廉姆森等:《养老保险比较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

[4]〔德〕考夫曼:《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商务印书馆,2004。

[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总论卷),人民出版社,2011。

[6]周弘:《福利的解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7]桂世勋:《加快推进流动就业人员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人民网,2011年3月。

[8]林义:《社会保险制度分析引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9]林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10]林义:《制度分析及其方法论意义》,《经济学家》2001年第4期。

[11]林义:《我国社会保险理论研究中的几个误区》,《保险与社会保障问题探索》,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2]林义、林熙:《国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新探索及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林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R.C.马宗达等:《高级印度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6。

[3]弗朗辛·R.弗兰克尔:《印度独立后政治经济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赵冈、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史论》,新星出版社,2006。

[5]王红生:《90年代以来印度的潘查亚特制度建设与政治改革》,《南亚研究》2009年第2期。

[6]杨立华:《南非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救助制度》,《西亚非洲》2010年第9期。

[7]Larry Willmore,Universal Pens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2006.

[8]Help Age International Social Pensions Database,http://www.pension-watch.net,2011.

[9]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World:Europe 2004,http://www. ssa. gov.

[10]Barrientos,Armando,“Cash Transfers for Older People Reduce Poverty and Inequality”,Draft Background Paper for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6.

[11]Robert Palacios and Oleksiy Slunchynsky,Social Pensions Part 1:Their Role in the Overall Pension System,World Bank,2006.

[12]Anand Kumar and Vneet Anand,“Poverty Target Programs for the Elderly In Indi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National Old Age Pension Scheme”,1995.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Chronic Poverty Report,No.9,2008,No.2,2006.

[13]Farrington,John and Saxena,N.C.,“Protecting and Promoting Livelihoods in Rural India:What Role for Pensions?” In ODI Opinions,February 2004.

[14]India,The project OASIS report.Expert Committee for Devising a Pension System for India,2000.http://www.oasisindia.org.

[15]Arrington,John and Saxena,N.C.,“Protecting and Promoting Livelihoods in Rural India:What Role for Pensions?” In ODI Opinions,February 2004.

[16]Puja Vasudeva Dutta,“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Pensions in India:The Case of Rajasthan”,The World Bank Social Protection & Labour,No.6,2008.

[17]Kumar,Anand:The welfare state system in India in Vivekanandan,B and Kurian,Nimmi(eds):Welfare States and The Future,Palgrave Mcmillan,New York,2005.

[18]Anne Case and Angus Deaton,Large Cash Transfers to the Elderly In South Africa,The Economic Journal,Sep.1998.

[19]Esther Duflo,Grandmothers and Granddaughters:Old Age Pensions and Intrahousehold Allocation in South Africa,2003.

[20]Sagner,Ageing and social policy in South Africa:Historical perspectiv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Eastern Cape,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2000.

[21]Larissa Pelham,The politics behind the non-contributory old age social pensions in Lesotho,Namibia and South Africa.

[22]Kate Amber,bargaining with grandma:the impact of the south African pension on household decision making,university of Michigan,population study center,2011.

[23]Marianne Bertrand etc.public policy and extended families:evidence from pension in South Africa.The word bank economic review,Vol.17,No.1,27-50.

[24]Stephen Devereux,Building Social Protection Systems in Southern Africa,European Report on Development 2010.

[25]Sher Verick Employment,Unravelling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South African labour market,ILO Employment Sector Employment Working Paper No.48,2010.

[26]Swiss life network:South Africa. http://www.worldlingo.com/ma/enwiki/zh_cn/Demographics_of_South_Africa.

[27]Ana.Lucia.Kassouf etc.,Impact evaluation of the Brazilian pension program BPC on family welfare,PEP network,2010.

[28]Marcelo Medeiros etc.,targeted cash transfer programmes in Brazil:BPC and the Bolsa Familia,International Poverty Centre,Working Paper No.46,2008.

[29]Changes in living conditions of elderly brazilians:the unexpected results of the increacingly Widespread coverage of rural non contributory pensions.

[30]Social assist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atabase,Version 2.0,March 2006.

[31]Helmut Schwarzer/Ana Carolina Querino:Non-contributory pensions in Brazil:The impact on poverty reduction.

[32]Non-contributory pensions and poverty preven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Brazil and South Africa,September 2003.

[1]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郑杭生、洪大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1~2004》,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李卫平等:《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管理世界》2003年第4期。

[5]G.布罗姆、汤胜蓝:《中国政府在农村医疗合作保健中的角色与作用》,《中国卫生经济》2002年第3期。

[6]〔美〕托尼·赛奇:《中国改革中变化的政府角色》,《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2期。

[7]仇雨临、孙树菡:《医疗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李扬、陈文辉:《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9]夏宗明:《发展中国家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的几种模式》,《卫生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10]朱玲:《乡村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金融研究》2000年第5期。

[11]林义:《制度分析及其方法论意义》,《经济学家》2001年第4期。

[12]林义:《国际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发展新特点和新趋势》,《学海》2004年第5期。

[13]李政伦、李军:《医疗保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14]庹国柱、王国军:《农村合作健康保险的制度与组织形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3期。

[15]田勇、冯振翼:《医疗保险基本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16]丁纯:《德英两国医疗保障模式比较分析:俾斯麦模式和贝弗里奇模式》,《财经论丛》2009年第1期。

[17]丁纯:《德国医疗保障制度:现状、问题与改革》,《欧洲研究》2007年第6期。

[18]段家喜:《市场、政府与全民医疗保障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19]丁少群:《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模式比较与制度选择》,《改革》2005年第9期。

[20]丁少群:《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2期。

[21]朱俊生、齐瑞宗等:《论建立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2期。

[22]高连克、杨淑琴:《英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北方论丛》2005年第4期。

[23]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4]郭小沙:《德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欧美医疗保障体制比较》,《德国研究》2007年第3期。

[25]黄安年:《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6]高连克:《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及启示》,《人口学刊》2007年第2期。

[27]刘同奎等:《美国医疗保障制度与卫生体制改革概述》,《国外医学管理分册》1998年第4期。

[28]朱铭来、陈妍、王梦雯:《美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述评》,《保险研究》2010年第11期。

[29]陕西保监局:《美国医疗保障体系和奥巴马医改》,(内部资料),《保险监管参考》2009年9月25日。

[30]刘盾、袁伦渠:《美国医疗保障体系的第三方代理机制》,《国际劳动》2009年第7期。

[31]吴伟东:《激烈的利益博弈——美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挑战与前景》,《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第12期。

[32]王勤:《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经济管理》2007年第11期。

[33]郑普生、田柯:《新加坡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保制度的借鉴》,《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年第12期。

[34]赵斌、严婵:《新加坡的医疗保障体系》,《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第4期。

[35]董维真著《医疗卫生融资政策是否可以借用?——新加坡医疗储蓄账户模式及其上海翻版》,吴文方译,中国社会政策网(www.chinasocialpolicy.org),2007年3月6日。

[36]陈新中、俞云燕:《从新加坡经验再看通道式个人账户的功能》,《卫生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37]黄晓燕、张乐:《印度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南亚研究季刊》2006年第4期。

[38]刘成军、张宜民、冯学山:《印度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年第5期。

[39]傅小强:《中国医改该向谁借鉴——印度贫富各有所依》,《中国社会保障制度》2005年第12期。

[40]彼得·林德特:《福利国家是终将消亡还是要推广》,《比较》2006年第32期。

[41]石光、雷海潮、高卫中:《巴西和智利卫生改革考察报告》,《卫生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42]Weizhen Dong,“Can Health Care Financing Policy Be Emulated?The Singaporean Medical Savings Accounts Model and its Shanghai Replica”,Journal of Public Health,No.7,2006.

[43]Barr,Michael D.,“Medical savings accounts in Singapore:A critical inquiry”,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Policy and Law,Vol.26,No.4,August 2001.

[44]Lim,Meng-Kin,“Shifting the burden of health care finance:a case stud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n Singapore”,Health Policy,2004.

[45]Phua K.H.,“Financing Cost-effective Healthcare for Ageing Populations in Asia:Is the Singapore Model the Answer?At Regional Conference on Cost-effective Healthcare”,http://www.cehealth.com,No.23,October 2004.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人民出版社,2008。

[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

[3]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总论卷),人民出版社,2011。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人民出版社,2011。

[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医疗保障卷),人民出版社,2011。

[6]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救助与福利卷),人民出版社,2011。

[7]彭华民:《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8]彭华民:《社会福利与需要满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景天魁、毕天云、高和荣:《当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从小福利迈向大福利》,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11]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3]童星、林闽钢:《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人民出版社,2011。

[14]王国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

[15]顾昕:《走向全民医保:中国新医改的战略与战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16]顾昕:《全民医保的新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阿尔弗雷德·格雷纳:《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费梅苹:《社会保障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刘钧:《社会保险缴费水平的确定:理论与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4年第2期。

[5]马树才、孙长清:《长期经济增长与中国财政支出规模优化研究》,《统计研究》2004年第12期。

[6]王利军、穆怀中:《中国养老保险财政支出最优规模测算》,《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7]郑伟强:《提前退休使养老保险制度更脆弱》,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年8月31日。

[8]李红岚、武玉宁:《提前退休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第2期。

[9]丁文杰、傅兴宇:《“提前退休风”冲击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参考报》2006年8月31日。

[10]郭席四:《我国转型期提前退休的危害及其控制》,《决策参考》2005年第12期。

[11]Sebnem Kalemli-ozcan.“Mortality Change,the Uncertainty Effect,and Retirement,”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August 2004.

[12]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3]孙炳耀、杨建敏:《中国失业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取向》,http://finance.sina.com.cn,2001年10月22日。

[14]Cangiano,Marco,Cottarelli,Carlo,Cubeddu and Luis,“Pension Developments and Reform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IMF Working Paper,WP,No.15,1998.

[15]董克用:《有关养老保险新政策的分析与评价》,《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3期。

[16]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17]刘钧:《社会保险缴费水平的确定:理论与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4年第2期。

[18]贾康、杨良初:《可持续养老保险体制的财政条件》,《管理世界》2001年第3期。

[19]边恕、孙雅娜、穆怀中:《养老保险缴费水平与财政负担能力——以辽宁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为例》,《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3期。

[1]林德桑:《论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战略选择》,《第二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论文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龚维斌:《中外社会保障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3]陈仰东:《实施社保“百千万工程”》,《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第5期。

[4]陈仰东:《执行机构体制必须转型》,《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第1期。

[5]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三联书店,2005。

[6]《陕西: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与社保机构能力建设》、《广东:统一管理与社保机构能力建设》,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网站,http://www.cnss.cn/new/sblt2/。

[7]段家喜:《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何平:《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思考》,《第二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论文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9]林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10]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11]林毓铭:《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林毓铭:《社会保障与政府职能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13]林瑜胜:《论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14]孟醒:《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5]彭宅文:《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地方政府治理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6]钱振伟:《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及失业保障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7]石宏伟:《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江苏大学,2007。

[18]隋杭:《对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5期。

[19]杨燕绥、阎中兴等:《政府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0]王思斌:《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

[1]劳伦斯·汤普森:《养老保险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罗伯特·霍尔茨曼:《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

[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人民出版社,2008。

[6]林义:《社会保险制度分析引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7]林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8]米红、杨翠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基础理论框架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9]刘昌平:《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扎德:《模糊集与模糊信息粒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林义:《国际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的新趋势》,《社会保障制度》2005年第1期。

[12]刘贵平:《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方案的优势与不足》,《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2期。

[13]杨翠迎、庹国柱:《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4期。

[14]陈颐:《农村养老保险:一种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学海》2004年第5期。

[15]何文炯、金皓、尹海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与退》,《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6]刘汉屏、李英娟:《论分层分类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0期。

[17]尚长风:《破解农村养老保险困境的创新制度及评价》,《财政研究》2007年第9期。

[18]刘福垣:《社会保障的本质及其应有逻辑》,《中国社会保障》2001年第8期。

[19]周惠萍:《农村养老保险歧义问题再分析》,《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8期。

[20]经庭如、奚畅:《拓展渠道促进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21]杨翠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统筹改革思路》,《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2]涂余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探讨》,《前沿》2006年第6期。

[23]邹德新、曹旭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农业经济》2006年第11期。

[24]林义:《破解新农保制度运行五大难》,《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第9期。

[25]蒲晓红、朱方明:《论社会保障基金的入市主体》,《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7期。

[26]米红:《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建议》,《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27]华迎放:《国外农村养老保险的经验与启示》,《体制改革》2008年第1期。

[28]胡晓义:《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2010年第11期。

[29]杨燕绥:《社会保障的“十二五”:从稳定到繁荣》,《社会保障制度》2010年第5期。

[30]卢海元、刘德清:《新农保:一路走来》,《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第9期。

[31]刘进才:《公共政策评估的模糊数学方法》,《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32]成欢、蒲晓红:《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存在的争议及思考》,《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9期。

[33]杨翠迎、孙珏妍:《推行新农保 瞻前顾后很重要》,《中国社会保障》2010年第10期。

[34]李守军:《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中的子女代缴行为:内蒙古个案》,《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35]杨翠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何去何从——对农村养老保障现状与问题的思考》,《商业研究》2005年第8期。

[36]王瑜、杨翠迎、米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消费风险知觉与风险降低策略分析》,《中国保险》2008年第10期。

[37]杨立雄:《建立非缴费型的老年津贴——农村养老保障的一个选择性方案》,《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2期。

[38]何平:《加入WTO对中国社会保障的影响与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39]安增龙、罗剑朝:《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需求和供给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5期。

[40]赵建国、韩军平:《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因素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8期。

[41]孙涛、黄光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模式构建及创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期。

[42]米红、颜艺璇、王鹏:《基于分群体非均衡推进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创新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年第4期。

[43]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之路》,《湖湘论坛》2003年第1期。

[44]丁元竹:《界定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几个问题》,《社会保障制度》2010年第8期。

[45]袁志刚、李珍珍、封进:《城市化进程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研究》,《社会保障制度》2010年第4期。

[46]夏育文:《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节点》,《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12月2日。

[47]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09-09/04/content_1409216.htm。

[48]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18号),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11-06/13/content_1882801.htm。

[49]民政部规划财务司:《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民政部,2010年6月10日,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201006/20100600081422.shtml。

[50]Giles John,Wang Dewen and Zhao Changbao,“Can China’s Rural Elderly Count on Support from Adult Children?Implications of Rural-to-Urban Migration”,The World Bank,2010-12-01,http://www-wds.worldbank.org.

[51]McCarthy,F.Desmond and Kangbin Zheng,“Population Aging and Pension Systems:Reform Options for China”,The World Bank,1996-5-31,http://www-wds.worldbank.org.

[52]ILO,“Social Protection for Rural Population:Needs,Limitations,Possibilities”,ISSA,2004-09-12,http://www.issa.int/library/read/14620?url_back=/library/read/14620.

[53]The World Bank,“The World Bank Pension Conceptual Framework”,The World Bank,2008-09-01,http://www-wds.worldbank.org.

[54]ILO,“Providing Coverage in Times of Crisis and Beyond”,World Social Security Report,2010-11,http://www.issa.int/chi/Resources/Resources/ILO-World-Social-Security-Report-2010-11/(language)/eng-GB.

[55]ISSA,“Dynamic Social Security:Secur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2010”,http://www.issa.int/Resursy/ISSA-Publications/Dynamic-Social-Security-Securing-social-stability-and-economic-development.

[56]SSA,“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World:Asia and the Pacific”,2011-03,http://www.ssa.gov/policy/docs/progdesc/ssptw/2010-2011/asia/index.html.

[57]Robert Holzmann,“Social Protection of the Rural Population:The Need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ISSA,2004,http://www.labournet.com.cn/28jie/report.htm.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人民出版社,2008。

[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人民出版社,2008。

[3]唐钧等:《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华夏出版社,2003。

[4]蔡昉、王德文:《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格致出版社,2008。

[5]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上、下),新星出版社,2008。

[6]彭华民:《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7]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8]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9]冯英、聂文倩:《外国的社会救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0]林义:《社会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第二版。

[11]李忠林、崔树义:《我国农村低保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东岳论丛》2009年第8期。

[12]张时飞:《农村低保对象不等于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中国社会保障》2007年第5期。

[13]张时飞、唐钧:《辽宁—河北两省农村低保制度研究报告》,《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

[14]蔡昉、都阳:《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9期。

[15]关信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建与发展》,《民主》2009年第3期。

[16]关信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发展》,《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7]关信平:《论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条件、原则及运行机制》,《文史哲》2007年第1期。

[18]关信平:《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原则及模式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1期。

[19]张时飞、唐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最新进展》,《红旗文稿》2008年第3期。

[20]张时飞、唐钧:《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中国社会保障》2007年第1期。

[21]张时飞:《把加强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24期。

[22]王延忠、张时飞:《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期。

[23]徐月宾、张秀兰:《我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若干问题探讨》,《东岳论丛》2009年第2期。

[24]徐月宾、张秀兰等:《中国农村贫困状况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5]关信平:《论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构建的意义和主要议题》,《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回顾与展望》,2009。

[26]岳经纶:《地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广东的案例》,《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回顾与展望》,2009。

[27]杨立雄:《贫困线计算方法及调整机制比较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5期。

[28]杨立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研究》,《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9期。

[29]杨立雄:《物价波动、收入增长和地区差距对中国贫困线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

[30]丁建定:《建立合理的城市居民低保标准调整机制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1]童星:《农村低保及其配套政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32]王增文:《农村低保救助水平的评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期。

[33]黄晨熹:《城市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研究:基于“救助生涯”的视角》,《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6期。

[34]周凤华:《社会救助对象瞄定:方法与实践》,《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35]关信平:《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建构九大议题》,《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第9期。

[36]韩君玲:《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制现状若干问题探讨》,《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7]关信平:《完善我国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38]姚建平:《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统一问题探讨——以消费支出比例法为例》,《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39]姚建平:《我国城市贫困线与政策目标定位的思考》,《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40]彭宅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救助对象的劳动激励:“中国式福利依赖”及其调整》,《社会保障研究》2009年第2期。

[41]彭宅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就业促进:问题与政策调整方向》,《中国劳动》2009年第1期。

[42]方菲、李华燊:《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5期。

[43]冯瑛:《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总支出的研究》,《前沿》2010年第12期。

[44]米红:《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模型创新与实证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45]方菲:《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失范效应研究》,《中州学刊》2010年第2期。

[46]韩君玲:《我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法制现状与完善》,《法学》2008年第1期。

[47]曹清华:《德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反贫困效应研究》,《德国研究》2008年第3期。

[48]杨海涛:《联邦德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9]W.Adema,D.Gray and S.Kahl,“Social Assistance in Germany”,OECD Labor Market and Social Policy Occasional Papers,No.58,OECD Publishing,2003.

[50]Willem Adema,“Social Assistance Policy Development and the Provision of a Decent Level of Income in Selected OECD Countries”,OECD Working Paper,No.38,2006.http://www.oecd.org/dataoecd/9/54/29730499.PDF.

[51]Changes in Living Conditions of Elderly Brazilians:The Unexpected Results of the Increacingly Widespread Coverage of Rural Non Contributory Pensions Social Assist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atabase,Version 2.0,March 2006.

[52]Helmut Schwarzer and Ana Carolina Querino:Non-Contributory Pensions in Brazil:The Impact on Poverty Reduction.

[53]IPC Evaluation Note,No.1,December 2007,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Brazil’s Bolsa Familia:Cash Transfer Programm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54]Non-Contributory Pensions and Poverty Preven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Brazil and South Africa,September 2003.

[55]Limiting Child Labor through Behavior-Based Income Transfers: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he PETI Program in Rural Brazil,June 18,2002.

[56]Document of the World Bank:Eradicating Child Labor in Brazil,December 6,2001.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都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报告》,内部资料。

[2]重庆市和成都市有关城乡社会保障的相关文件。

[3]蒋晓川:《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试验区社会保障制度探讨》,《农业经济》2010年第11期。

[4]成都市政协课题组:《关于成都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5]侯小川:《加快完善重庆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的思考》,《新重庆》2009年第9期。

[6]李友根:《重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探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

[7]重庆市社会保险局:《重庆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改革试点经验及启示的调研报告》,内部资料。

[8]井文豪:《发挥中央政府主导作用 推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农业经济》2010年第12期。

[9]张列加:《建立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2008年年会暨第二届和谐社会与医疗保险论坛上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