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3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0

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图书

China,East Asia and World in Modern Time

SSAPID:101-5090-0915-55
ISBN:978-7-5097-0250-5
DOI:
ISSN:

[内容简介] 这是全面展示2006年8月在山东日照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研究成果的论文集,它既是近年来近代中外关系研究最新成果的大展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今后研究发展的风向标。近代中国是列强在东方汇聚的最大舞台,中国与列强之间、列强彼此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牵连互动,相互影响和制约。任何双边关系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多边关系的关注,惟有在宽阔的视野下,研究将更为深入,判断将更为准确。本论文集的一个显著的特色是,对多边关系及国际体系的研究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这一学术趋势将会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
作 者: 栾景河 王建朗
编 辑:范明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前言

 东亚地域秩序:超越帝国,走向东亚共同体

  一 三个帝国与东亚秩序

  二 中华帝国与小中心

  三 日本帝国失败的“大东亚共荣圈”

  四 冷战时期美帝国的亚太秩序

  五 脱中心的东亚秩序的探索

 《奉使朝鲜日记》之研究

  前言

  一 《奉使朝鲜日记》的记述

  二 《奉使朝鲜日记》和《使韩纪略》

  三 关于《使韩纪略》

  四 《使韩纪略》的影响

 近代东亚国际体系转型期理念研究

  一

  二

  三

 李仙得与日本第一次侵台

  序言

  一 李仙得与台湾的渊源

  二 李仙得为日本政府提供的“征台策略”

  三 李仙得助副岛种臣取得征台的“口实”

  四 李仙得与征台之役

  五 李仙得与中日的交涉

  小结

 甲申事变前后黎庶昌的琉球策略

  一 甲申事变前“存球祀”之努力

   (一)割南岛附首里案

   (二)修约·球案并议案

   (三)与松方会谈

   (四)中法战争时期

  二 甲申事变及琉球·朝鲜交换论的提出

  三 琉球·朝鲜交换论的发展、放弃及日清同盟说的提出

  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至甲辰日俄战争期间东北亚局势

  一

  二

  三

  四

  五

 晚清中央视学制度建立的尝试

  一 从中央到地方三级视学制度的建立

   1.学部视学官

   2.省视学

   3.县视学

  二 主要国家视学制度概述

  三 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的视学——日中比較

  四 学部派遣视学官

  五 视察报告比较

  结语

 日本大阪内国劝业会与清末中国博览会的兴起

  前言

  一 日本举办大阪内国劝业会

  二 清政府派遣众多人员赴会

  三 中国人士对劝业会的观察

  四 中国对内外博览会的重视

  结论

 大正初期的涩泽荣一与中国

  一 日本财界对中国的扩张与涩泽荣一的作用

   1.明治晚期日本财界的对华政策

   2.辛亥革命时期日本财界的对华政策

   3.民国初期日本财界的对华政策

  二 涩泽荣一与中国和他的中国观

   1.涩泽荣一与中国革命

   2.涩泽的中国观

   3.作为儒家的涩泽荣一

  结语

 20世纪初美日在中国的利权协调与竞争

  前言

  一 1900年美国租借三都澳风波

   1.日本的福建不租借要求

   2.美日三都澳租借交涉

  二 日本购买三都澳土地

  三 中美间海军三都澳借款事件

   1.三都澳借款协定

   2.日本的反对

  四 “二十一条”之中国沿岸及福建权益条项的形成

  结论

 对近现代日本霸权政策形成的再探讨*

  一 东亚国际秩序的混乱与日本

  二 华盛顿体制与日本

  三 区域性霸权政策的确立

 面对日本挑战的美国对华政策

  一 20世纪初的美国与日本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的对策

   1.对东北利益的争夺

   2.对中日有关“二十一条”要求的谈判

   3.对中国参战的问题

   4.对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

  三 从1920年代到1930年代中期美国的对策

   1.华盛顿会议

   2.“九一八”事变

   3.对“七七”事变

  四 太平洋战争前后美国的对策

   1.对“帕奈号事件”的反应

   2.对“东亚新秩序”主张的反应

   3.对日德结盟

   4.对日本偷袭珍珠港

  五 美国对利益的权衡

 留日学生与南京政府时期的对日关系*

  一

   1.人数多

   2.政治性强

   3.双重日本观

  二

   1.“七七”事变前留日学生的反日斗争

   2.“七七”事变后归国留学生的奋力抗战

  三

   1.最高决策集团中的归国留日学生

   2.最高国家机关中的留日归国学生

   3.外交官中的归国留日学生

   4.掌握对日外交实权的几乎全是留日学生

   5.留日学生日本观及外交思想指导了南京政府外交方针的制定

 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中国东北人民族主义话语辨析

  序 东北的殖民地化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双重性

  一 流亡关内的东北人的“抗日复土”运动与“流亡民族主义(diaspora-nationalism)”

  二 流亡京沪东北人民族主义——中国国民党“东北协会”为主

   1.1934年《黑白半月刊》的国际形势认识

   2.《东北主人起信论》中的东北人认同意识

   3.张学良的“游欧经验”与转变为“全国民族主义”的渠道

  小结 1934年3月《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稿》的领土规定

 日本外务省的黄郛对策:自塘沽停战协议缔结到1935年1月黄郛南下

  前言

  一 外务省的华北问题路线以及有吉公使的北上问题

  二 李际春军与山海关海关问题

  三 外务省支援黄郛方针的确立与实行

  四 通车、通邮等交涉中的外务省黄郛对策

  结论

 1931~1935年丁文江对中日关系的观察

  一 独立社和创办《独立评论》

  二 日本的动向

  三 中国的对策

   (一)不唱高调

   (二)“国内政治实较外交为重要”

 雾里看花

  一 日本人关注“蓝衣社”的目的

  二 “蓝衣社”的起源和组织结构

  三 “蓝衣社”的性质和纲领

  四 “蓝衣社”的组织结构和代表性人物

  五 “蓝衣社”的“安内攘外”理论和实践

  六 “蓝衣社”与中国法西斯主义的关系

  结论

 “西安事变”与日本的对华政策

  一 “西安事变”以前日本对华政策的全面确立和初步实施

  二 “西安事变”期间日本的对策与态度

  三 “西安事变”以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与再确立

 中国问题与日本1941年的开战决策

  一 对华目标与“中国问题优先”方针

  二 围绕对华条件的日美对立

  三 德苏战争爆发后的再选择

  四 中国的价值与“最低限度要求”

  五 东条英机的“心脏”论与日本当局的孤注一掷

  小结

 中国抗日战争与中美英关系的演变*

  一 中国全面抗战前中美英传统关系的延续

  二 中国全面抗战与中美英传统关系的开始改变

  三 中国抗日战争与战时中美英战略关系

 盟国对日委员会的建立、运作及衰微

  一 “盟国对日委员会”在争议与妥协中建立

  二 “盟国对日委员会”的低效运作

 国际和平运动与中国抗战

  序论

  一 “国际和平联合”的成立及其初期活动

  二 国际和平联合与中国抗日救国运动(1936~1937)

  三 国际和平联合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结论

 侵华日军暴行与纳粹暴行原因比较研究初探

  一 德国军队战争暴行的原因

  二 日本军队战争暴行的原因

  三 德日军队战争暴行原因比较的结论

 国际法视野中的战争赔偿及历史演变

  一 国际法的诞生与战争赔偿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赔偿的新概念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赔偿的若干变化

  结语

 建立面向未来的共同历史认识

  一 历史认识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在哪里?

   1.部分政治家否认侵略战争责任的态度

   2.民间层面关于战争印象的不同及战后60年来历史认识的风化

   3.教育制度与教科书制度的差异

  二 相互理解在解决中日历史认识问题上的作用

   1.在战争已经结束60年后的今天,建立共同的历史认识对于东亚国际关系的正常化与向和平的方向发展十分必要与重要

   2.明确历史观与历史认识、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首先为历史事实的共有而努力

   3.促进不同国家间历史事实的共有,解决历史认识的差异,是实现历史学的功能,也是历史学者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前景

《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论文集,既是近年来近代中外关系研究最新成果的大展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今后研究发展的风向标。近代中国是列强在东方汇聚的最大舞台,中国与列强之间、列强彼此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牵连互动,相互影响和制约。任何双边关系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多边关系的关注,惟有在宽阔的视野下,研究将更为深入,判断将更为准确。本论文集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对多边关系及国际体系的研究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这一学术趋势将会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简 介:《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是由两岸近代史学界第一次合作撰写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论述了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展示了自1980年以来近代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为晚清卷,分上下两册,上册为通史,下册为专题史,涉及时段为1840~1911年。在注重学界过往比较重视的政治、经济、外交史研究的同...

作者: 王建朗 黄克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