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8

文化资本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图书

Cultural Capital and Beijing Creative Industries

SSAPID:101-5052-8978-60
ISBN:978-7-5201-3512-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文化资本”是描述文化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地位作用的重要术语之一,近年来在国外理论界得到广泛应用,并开始进入大众传媒。文化问题被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所重视,利用文化资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本书从文化资本理论出发,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成果,指出北京应当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本书回顾了北京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程,梳理文化资本储备情况,分析北京利用文化资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案例和不足,并提出了提升路径。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文化研究丛书
作 者: 陈镭
编 辑: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致谢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框架和方法

 第一章 文化资本

  一 资本与文化

   1.资本的一般概念

   2.资本的类别

   3.作为资本的文化

  二 国外文化资本理论

   1.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2.古尔德纳的文化资本家理论

   3.文化资本理论的延伸

   4.文化产业研究中的文化资本理论

  三 国内文化资本理论

   1.基础理论研究

   2.社会学、教育学领域的应用

   3.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的应用

   4.城市学领域的应用

   5.文学和艺术批评领域

   6.对当前文化资本研究的评价

  四 文化资本的性质和再生产

 第二章 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一 文化创意产业兴起

  二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

  三 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运行

   1.政策调控

   2.企业形态

   3.创意活动

   4.市场营销

   5.技术创新

  四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述评

   1.文化产业的理论流变

   2.文化创意产业理论

 第三章 文化资本与文化创意产业

  一 文化资本与文化生产

   1.文化生产场域

   2.文化资本给产品带来双重价值

   3.知识产权是被保护的文化资本

   4.文化资本决定文化消费方式

   5.文化资本参与收入分配

  二 文化资本与创意阶层

  三 文化资本与创意企业

  四 文化资本与创意城市

 第四章 文化资本与文化体制改革

  一 中国文化体制机制的主要特点

   1.中国文化体制的时代特征

   2.中国文化行政机构的职能

   3.与发达国家文化体制比较

  二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演变

   1.改革初期:“以文养文”“以文补文”“多业助文”

   2.1992~2002年:增加文化财政投入和市场化加快

   3.2003~2010年:从试点推行到全面铺开

   4.2011年至今: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三 北京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现状

   1.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

   2.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3.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调整结构布局,提高文化竞争力

  四 北京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演变

 第五章 北京的文化资本储备

  一 城市文化的“资本化”

  二 物质形式的文化资本

   1.城市景观

   2.历史遗存

   3.文化设施

  三 精神形式的文化资本

   1.城市精神

   2.节庆文化

   3.市民文化素质

   4.文化艺术

   5.非物质文化遗产

   6.人文社会科学

  四 制度保证的文化资本

   1.国际社会的制度保证

   2.国内的制度保证

   3.“老字号”文化品牌

 第六章 北京利用文化资本发展文化

  一 旗舰项目:北京奥运会

   成功案例

   文化资本的利用

  二 历史街区:南锣鼓巷

   成功案例

   文化资本的利用

  三 工业遗存:798艺术区

   成功案例

   文化资本的利用

  四 科技融合:水晶石公司

   成功案例

   文化资本的利用

  五 体制改革:朝阳文化馆

   成功案例

   文化资本的利用

 第七章 北京利用文化资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与不足

  一 物质形式的文化资本:局部开发过度,整体利用不足

   1.作为城市基体的文化资本没有充分利用

   2.城市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有待提高

   3.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文化资本没有充分利用

  二 精神形式的文化资本:保护利用不够,内容创新不足

  三 制度保证的文化资本:文化品牌大而不强

  四 文化资本利用的主体:创意阶层面临困境

   1.基层文化创意者的收益问题

   2.创意阶层的创作自由问题

   3.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困境

 第八章 北京利用文化资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路径探讨

  一 科学规划管理,提高产业化效率

   1.统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

   2.统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规划

  二 拓宽社会力量参与的领域和渠道

  三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机制

  四 文化资本利用的品牌化、国际化

  五 培育创意阶层,凸显智慧价值

『文化资本』是描述文化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地位作用的重要术语之一,近年来在国外理论界得到广泛应用,并开始进入大众传媒。文化问题被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所重视,利用文化资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本书从文化资本理论出发,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成果,指出北京应当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本书回顾了北京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程,梳理文化资本储备情况,分析北京利用文化资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案例和不足,并提出了提升路径。

阿尔文·古尔德纳:《新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未来》,杜维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比尔·马丁、伊万·塞勒尼:《超越文化资本:走向一种符号支配的理论》(1987),载《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卜长莉:《文化资本的多寡决定财富分配高低——布尔迪厄文化资本投资的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2期。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9。

布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布迪厄:《艺术的法则》,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刘晖译,商务印书馆,2015。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布尔迪厄:《资本的形式》,载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布尔迪约、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邢克超译,商务印书馆,2002。

储小平:《中国“家文化”泛化的机制与文化资本》,《学术研究》2003年第11期。

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德里克·罗宾斯:《布迪厄“文化资本”观念的本源、早期发展与现状》,《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傅敬民:《圣经汉译的文化资本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高波:《文化资本、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浙商与粤商成长经验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海伦娜·韦伯斯特:《建筑师解读布迪厄》,林溪、林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皇甫晓涛:《文化资本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蒋萍:《企业文化资本扩张性及扩张力度探析》,《企业研究》2006年第3期。

乐国林:《文化资本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李建盛:《智慧资本、表征资本、产业资本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李沛新:《文化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厉无畏:《文化资本与文化竞争力》,《文汇报》2004年5月24日。

马特·莱特:《文化资本的政治表现》,载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宁凌、李丽:《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资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牛宏宝:《文化资本与文化创意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欧阳强:《文化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2005年中国第五届经济学年会论文。

任勇:《现代国家治理中的文化整合——基于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考察》,《长白学刊》2010年第3期。

孙远太:《文化资本与家庭地位、教育分层——以上海居民为例》,《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7期。

王宗起:《论企业文化资本的培育》,《化工技术经济》1998年第2期。

徐明生:《我国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徐望:《文化资本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论》,中国石化出版社,2017。

徐文燕:《论城市文化资本的积累与利用》,《世纪桥》2008年第14期。

许德金、冯捷蕴等:《后奥运时代北京文化资本与城市形象》,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

姚俭建、岑文忠:《试论文化资本的积累机制探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约翰·杰洛瑞:《文化资本:论文学经典的建构》,江宁康、高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张鸿雁:《城市文化资本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张劲松:《论知识资本参与社会收入分配的制度建设》,《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布尔迪厄的社会学诗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朱国华:《习性与资本: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蔡庆同:《研究文化也是研究产业》,台北《新闻学研究》第89期。

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杨幼兰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张菲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王志标、张峥嵘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哈特利主编《创意产业读本》,曹书乐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孔建华:《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嬗变——北京文化经济发展述评(1996—2006年)》,载景体华主编《中国首都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孔建华:《文化经济的融合兴起与北京想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再研究》,《艺术与投资》2009年第3期。

李雪梅:《北京798从军工厂到艺术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6年第6期。

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关于一个新阶层和城市的未来》,司徒爱勤译,中信出版社,2010。

刘友金、胡黎明、赵瑞霞:《城市发展与创意产业的互动关系及其耦合演化过程研究》,载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09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红旗出版社,2010。

斯图亚特·坎宁安:《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涵义》,载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杨会军:《英国创意产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驻英使馆经商处官网,2011年4月15日。

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洪庆福、孙薇薇、刘茂玲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赵继新、楚江江:《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经商处:《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系列调研报告》(2006,2010)。

艾伦·J.斯科特:《城市文化经济学》,董树宝、张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艾瑞克·洪伯格:《纽约地标:文化和文学意象中的城市文明》,瞿荔丽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贝尔纳·米耶热:《传播思想》,陈蕴敏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戴维·鲁斯克:《没有郊区的城市》,王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

赫尔南多·德·索托:《资本的秘密》,王晓冬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陈强、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刘小枫:《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之间的个体学术》,载《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罗钢、王中忱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罗兰·罗伯逊、扬·阿特·肖尔特:《全球化百科全书》,王宁主编,译林出版社,201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3。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张凤林《西方资本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赵勇、杨玲:《大众文化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黄士钧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单霁翔:《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

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黄鹤:《文化规划:基于文化资源的城市整体发展策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黄鹤:《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西方城市运用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相关经验和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6年第21期。

李建盛:《北京文化6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李建盛、陈玲玲主编《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惠民工程建设》,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王列生、郭全中、肖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王强编《北京市历史文化资源若干典型案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杨宏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编《文化产业发展典型60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年鉴》(1990—1993年),中国城市出版社。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年鉴》(1994—2017年),北京年鉴出版社。

金元浦主编《北京:走向世界城市》,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李建盛主编《北京文化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2005年以来各卷。

刘牧雨主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刘牧雨主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马朝军主编《发展中的北京文化产业调查与研究》,红旗出版社,2012。

牛维麟、彭翊主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以来各卷。

张京成、王国华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张晓明等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以来各卷。

《电影营销细分市场 小公司也有大作为》,《北京商报》2013年5月23日。

龚亮:《北京文化创意人才遭遇到什么?》,《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3日。

霍金斯:《知识产权是新世纪的“货币”》,《每日经济新闻》2009年10月27日。

金元浦:《努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光明日报》2010年10月26日。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转移》,《光明日报》2006年1月20日。

裴钰:《明十三陵的“懒思维”》,《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11日。

陶东风:《北京精神是一种文化氛围》,《光明日报》2012年1月18日。

王少杰:《文化产业发展进度失衡“超前”战略需深度积淀》,《中国产经新闻》2010年12月30日。

王一川、肖永亮等:《文创人才培养缺乏清晰定位》,《北京商报》2012年1月5日

张萧然:《制造业“给银行打工”折射出经济畸形发展》,《中国产经新闻》2012年9月6日。

张晓明:《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正当时》,《光明日报》2010年8月25日。

《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到来》,《湖北日报》2008年4月25日。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0。

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黄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王云:《中国文化资本估算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赵丽娜:《文化资本对城市宜居性的提升功能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Berkes,Fikert,Carl Folke,“A Systems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Natural,Human-Made and Cultural Capital,” Ecological Economics,5(1),1992.

Bourdieu,Pierre,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Society and Culture,London:Sage,1990.

Bourdieu,Pierre,The Love of Art:European Art Museums and Their Public,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Bourdieu,Pierre,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Legitimate Language,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Blackwell,1991.

Bourdieu,Pierre,“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G. Richardson,Westport,eds.,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CT:Greenwood Press,1986.

Chartrand,Harry Hillman,& Claire McCaughey,“The Arm's Length Principle and the Art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Past,Present and Future,” in Who's to Pay? For the Arts:The International Search for Models of Support,M.C. Cummings Jr. & J. Mark Davidson Schuster (eds.),American Council for the Arts,N.Y.C,1989.

Coy,Peter,“The Creative Economy,” Businessweek,Issue 3696,2000.08.08.

DiMaggio,Paul,“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e Participation on the Grades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7(2),1982.

Friedman,Jonathan,“Being in the World: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Vol. 7,No. 2,1990.

Gouldner,A.,The Future of intellectuals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Class,New York:Macmilan Co,1997.

Grabher,Gernot,“Cool Projects,Boring Institutes:Temporary Collaboration in Social Context,” Regional Studies,36(3),2002.

Harker,R.,C.Mahar,and C. Wilk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Pierre Boudieu,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0.

Lamont,Michele and Annette Lareau,“Cultural Capital:Allusions,Gaps and Glissandos in Rec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Sociological Theory,Vol. 6,No. 2,1988.

Pratt,Andy,“The Cultural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A Case Study of Employment Change in Britain,1984-91,”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9 (11),2008.

Robbins,Derek,“The Origins,Early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Bourdieu's Concept of Cultural Capital,” The British of Sociology,Vol.56(1),2005.

Scott,Allen,“The Craft,Fashion,and 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ies of Los Angeles:Competitive Dynamics and Policy Dilemmas in a Multispectral Image-producing Complex,”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86(2),2015.

Wynne,Derek,The Culture Industry:The Arts in Urdan Regeneration,Ash Gate Publishing Company,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