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3

需求与介入图书

NEED AND INTERVENTION

SSAPID:101-3977-9038-08
ISBN:978-7-5097-4301-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作者们五年的“行”,直面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基本状况,探求他们的点滴需求,不断摸索、尝试、开拓满足其需求的社会工作支持模式的过程,展示了一间社区民间组织——农民工社区服务站——在整个项目中的经历和得失。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庄勇 何昕
编 辑: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附件1 贵阳市进城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附件2 贵阳市农民工子女需求状况调查问卷

 后记

 导论

  一 缘起

  二 农民工政策演进与实践模式

   (一)农民工政策演进历程

    1.禁止与限制农民流动的政策阶段

    2.松动的人口流动政策阶段

    3.关注农民工诸问题的政策阶段

    4.积极构建农民工权益体系的政策阶段

   (二)农民工政策的实践形态

    1.“宁波”模式

    2.“洞新模式”

    3.“义乌模式”

    4.“中铁四局模式”

  三 农民工问题的相关研究及范式转换

   (一)相关研究

    1.关于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研究

    2.关于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

    3.关于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影响因素研究

    4.关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二)农民工研究范式的转换

    1.社会结构分析范式

    2.社会网络分析范式

    3.主体—实践范式

    4.社会排斥分析范式

 第一章 行动研究:进城农民工子女社工介入模式的探索

  第一节 行动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 行动研究

   二 理论视角

    (一)增能理论

    (二)社会支持理论

    (三)生态系统理论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实务资源

   一 农民工社区服务站

    (一)服务站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二)服务站在社区的作用

     1.服务站产生的体制背景

     2.服务站的定位

     3.服务站服务范围

     4.服务对象选取

   二 农民工子弟学校

    (一)G市X学校

    (二)G市Y学校

   三 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人才队伍

    (一)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组织出现的背景

     1.社区社会工作者出现的背景

     2.志愿者组织出现的背景

    (二)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状况分析

     1.机构社区社会工作者现状分析

     2.志愿者的人才队伍状况

  第三节 行动研究视野下的农民工子女服务

   一 服务行动

    (一)服务框架与内容

     1.直接资助类服务

     2.常规服务

     3.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二)工作团队建设

    (三)资源脉络整合

     1.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2.社会工作推进社区资源整合的作用

   二 服务特色与创新

    (一)服务的特色

     1.本土化特色

     2.实践特色

     3.理论特色

    (二)服务的创新

     1.以专门的服务机构为服务载体开展介入性服务

     2.“活动式服务+专业化社工服务”相互结合

     3.项目式服务嵌入社区服务机构及学校

     4.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关注弱势中的弱势群体

 第二章 需求:G市进城农民工子女境遇调查

  第一节 进城农民工家庭状况

   一 研究背景

    (一)以初中文化的青壮年为主

    (二)以自发性外出为主

    (三)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就业为主

    (四)以到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为主

    (五)以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为主

   二 调查研究的设计

   三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农民工的自然特征

     1.性别

     2.年龄

     3.婚姻状况

     4.来源地

     5.受教育程度

    (二)G市农民工收入的基本情况

     1.从事职业

     2.收入总体状况、具体分布及存在问题

    (三)G市农民工真实生存状况

     1.居住状况

     2.衣、食、行消费状况

     3.医疗保障状况

     4.文化精神生活状况

     5.权益保障状况

     6.社会关系状况

  第二节 农民工子女的需求*

   一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基本状况

    (一)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

     1.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数量

     2.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性别比

     3.不少农民工子女转学、辍学频繁

    (二)在家表现、兴趣爱好及社交情况

     1.近一半学生做家务

     2.较少上网和看课外书,知识面窄

     3.交友更看重感情

    (三)家庭关系和受教育方式

     1.沟通交流与教育方式影响成绩

     2.父母期望值很高

    (四)在校表现

     1.缺乏自信,渴望改变命运

     2.自主性学习要求强烈

     3.需要外部的认同与肯定

    (五)对老师的评价

    (六)对未来的思考

   二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需求

    (一)教育方面的需求

     1.农民工子女对当前学校教育的期望:平等与接纳

     2.对学校期望:温暖与和睦

     3.对老师期望:关爱与支持

     4.对同学期望:友好与尊重

    (二)丰富课外娱乐活动的需求

    (三)心理需求

    (四)社会融合的需要

    (五)多元化社会支持的需求

 第三章 介入:社会工作支持模式

  第一节 驻校社工

   一 个人及家庭层面的介入

    (一)个案一:我的理想是当背篼

     1.个案描述

     2.社工介入

     3.介入方式

     4.介入效果

    (二)个案二:我想要变好

     1.个案描述

     2.社工介入

     3.社工评估

    (三)个案三:我不要当女孩

     1.个案描述

     2.社工介入

     3.介入方式

     4.介入效果

   二 群体介入

   三 学校其他层面介入

  第二节 社区服务

   一 院落服务

   二 低龄儿童的照顾

    (一)社区儿童安全知识活动

    (二)活动室的开放

    (三)院落活动的辅助

   三 辍学、失学青少年的照顾

  第三节 能力建设

   一 义工精神培训

    (一)培训

    (二)实践

   二 团体活动

  第四节 社区行动

   一 快乐假期系列活动

   二 健康卫生

    (一)社区卫生宣传活动

    (二)甲流预防知识宣传

    (三)卫生保健知识宣传

    (四)社区卫生传染病宣传防治工作

   三 法律服务

   四 社区融合

    (一)Y学校紧急服务及“我们是一家人”融合计划

    (二)“与国同庆 构建和谐社区”国庆联欢活动

  第五节 直接支持

   一 学费资助

   二 优秀学子奖学金

   三 疾病救助

   四 生活必需品救助

    (一)食物救助

    (二)衣物救助

  第六节 资源整合

   一 志愿者

   二 媒体及社会组织

   三 社区居民

   四 其他NGO

 第四章 社工眼中的一百个农民工家庭*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 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前景的展望

  二 公益社会服务组织的展望

  三 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机构“自助”是留住专业人才的首要条件

   2.重视团队建设,提高专业社工的职业成就感和待遇福利

   3.多渠道招募,壮大志愿者的队伍

   4.建立健全志愿者的培训机制

   5.建立和完善志愿者的激励机制

  四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展望

本书通过作者们五年的“行”,直面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基本状况,探求他们的点滴需求,不断摸索、尝试、开拓满足其需求的社会工作支持模式的过程,展示了一间社区民间组织——农民工社区服务站——在整个项目中的经历和得失。

1.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外出务工女性”课题组编《农民流动与性别》,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

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王春光:《社会流动和社会重构——京城“浙江村”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5.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

7. Room,G.Observatory on National Policies to Combat Social Exclusion: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nunity,1992.

8.〔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夏铸九、黄的玲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陈郁、罗华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0.郑增财:《行动研究原理与实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

11.张洪英:《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美〕里瓦斯等主编《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第三版),李江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4.甘炳光、陈伟道、文锦燕:《坚守信念——给社工学生的30封信》,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6。

15.曾家达、高鉴国、游达裕:《微光处处——28位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6.许临高:《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理论与技巧》(上、下册),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17.王巍:《社区治理结构变迁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8.翟桂萍:《公共空间的历史性建构:社区发展的政治学分析》,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19.〔美〕罗斯:《青少年团体治疗——认知行为互动取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0.〔美〕科瑞:《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七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1.〔美〕米尔·腾伯格尔:《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石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2.〔美〕克瑞尔:《心理调适实用途径》,张清芳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3.Michael P.Nichols,Richard C.Schwarts:《家庭治疗基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5.宋丽玉、曾华源:《社会工作理论:处理模式与案例分析》,台湾洪叶出版社,2002。

1.段成荣、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

2.段成荣、杨舸:《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人口学刊》2008年第6期。

3.郑金洲:《行动研究: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上海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

4.姚上海:《中国农民工政策的回顾与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5.潘泽泉:《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解释社会的可能性及其效度》,《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5期。

6.王汉生:《“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7.周大鸣:《外来工与“二元社区”——珠江三角洲的考察》,《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8.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9.甘满堂:《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0.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农民工问题研究》2010年第13期。

11.项飚:《从“浙江村”到中关村》,《中国企业家》2000年第6期。

12.傅红梅:《论农民工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思路》,《中国集体经济·下》2011年第3期。

13.朱考金:《城市农民工心理研究——对南京市610名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青年研究》2003年第6期。

14.冯丽婕、时方:《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儿童个案实践及反思》,《社会工作理论探索》2010年第9期。

15.葛忠明:《人与环境介入方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6.赵栋昌、周腊梅:《对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的法律保障思考》,《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第36期。

17.时立荣:《透过社区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新视野》2005年第4期。

18.姚华平等:《城市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及其相关性因素分析》,《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3期。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