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1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8图书

report on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No.8

SSAPID:101-3960-8385-77
ISBN:978-7-5097-3802-3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结集研究成果,集中反映该所的整体研究水平,是展示农村发展研究所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的窗口。该报告内容丰富、覆盖广泛,涵盖了中国农村发展的诸多方面;文章理论有创新、观点有突破;文章注意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并重,充分地应用统计数字及最新调研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决策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编 辑:林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测量评价研究

  一 城乡统筹发展测量评价体系建立涉及的几个问题

   (一)城乡统筹的含义

   (二)城乡统筹的实质

   (三)指标的时间选择

  二 城乡统筹发展测量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测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与思路

    1.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2.指标体系建立的逻辑与思路

   (二)城乡统筹发展测量指标体系的说明*

    1.指标说明

    2.指标体系的不足

  三 城乡统筹发展的测量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测量方法

    1.城乡比值法

    2.实际值和目标值比较法

   (二)权重的确定方法

    1.层次分析法

    2.主成分分析法

    3.因子分析法

    4.专家打分法

   (三)测量评价结果

    1.测量评价体系各指标赋值

    2.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测量计算

  四 几点结论

   1.城乡统筹发展整体状况较差,省际存在明显差距

   2.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统筹发展状况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3.城乡统筹发展状况的区域差异显著

   4.各省市自治区城乡统筹发展状况改善重点各有不同

  五 政策建议

   1.稳步推进城市化发展

   2.加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努力缩小城乡、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4.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二元体制的非公正性与矫正路径*

  一 若干概念的含义

   1.效率

   2.平等

   3.社会稳定

   4.公正或正义

   5.二元体制

   6.城乡一体化

  二 二元体制下效率与平等同时受损的可能性

  三 二元体制的非公正性

   (一)二元体制产生效率的巨大损失

    1.劳动要素使用的效率损失

    2.土地要素利用的效率损失

    3.宏观经济的效率损失

   (二)二元体制牺牲社会平等

    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不平等

    2.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不平等

    3.土地要素交易的不平等

   (三)二元体制不利于政治稳定

    1.城乡分割的土地制度不利于中产阶层的形成,不利于社会和谐

    2.城乡分割体制不利于民主政治发育

  四 城乡一体化路径

   (一)城乡一体化目标

   (二)实行积极的城镇化战略

   (三)推进以土地改革为核心的要素市场改革

   (四)把乡村治理转化为城市治理,实现社会治理一元化

 林业改革30年的进展与评价

  一 中国农村改革的进展及其评价

   (一)中国农村改革的进展

   (二)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

   (三)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经验

  二 改革以来中国林业的发展

   (一)林地配置的进展

    1.绿化宜林荒山荒地

    2.开展边际农地造林

    3.发展城市森林

   (二)公益林配置的进展

    1.建设防护林体系

    2.建设自然保护区体系

    3.建设公益林体系

   (三)用材林配置的进展

    1.营造速生丰产林

    2.调整培育与利用方式

    3.保护天然用材林

   (四)林业增长与结构提升

    1.林业产值增加与结构提升

    2.非木产品增长与结构提升

    3.木材产品增长与结构提升

    4.推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

  三 林业改革的进展

   (一)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1.推行政企分开的改革

    2.木材价格双轨制

    3.林业生产承包制

   (二)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1.实施森林分类经营

    2.构建权利公平与效率优先相结合的林业发展机制

    3.构建旨在促进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激励机制

    4.促进产业林业发展竞争机制

    5.构建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转移支付机制

   (三)林业改革的总体评价

  四 几点思考

 中国农村改革以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状况*

  一 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状况分析

   (一)劳动力转移的统计数据描述

   (二)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总量的变动状况

   (三)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变动状况

  二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状况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动状况

   (二)农业劳动力下降趋势的微观数据视角

   (三)农村本乡镇地域内的非农企业就业状况

   (四)农村本地社区的劳动力市场情况

 中国小额信贷政策法律环境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引言

  一 国外关于小额信贷政策法律问题的研究与立法概况

  二 我国小额信贷的定义和分类

   (一)我国小额信贷的定义

   (二)我国小额信贷的分类

    1.公益性小额信贷

    2.互助性小额信贷

    3.商业性小额信贷

  三 我国小额信贷政策法律环境的发展

   (一)发展过程

   (二)发展特点

    1.政策先行,法律滞后

    2.重商业,轻公益

  四 公益性小额信贷政策法律环境的现状

   (一)法律地位

    1.非营利组织

    2.非金融机构

    3.合法性来源

   (二)资金来源

    1.目前的资金来源

    2.批发资金

   (三)监管

   (四)税收

  五 商业性小额信贷政策法律环境现状

   (一)法律地位

   (二)股权结构

   (三)注册资本

   (四)资金来源

   (五)经营地域

   (六)利率

   (七)贷款额度和风险集中度

  六 互助性小额信贷政策法律环境现状

   (一)农村资金互助社

   (二)国际组织或政府支持的农村社区互助资金

   (三)农民自发的互助资金

  七 我国小额信贷政策法律环境前景

   (一)可能的变化与挑战

    1.公益性小额信贷

    2.商业性小额信贷

    3.互助性小额信贷

   (二)建议

    1.树立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理念

    2.制定小额信贷的专门法律规范

    3.建立公益性小额信贷的法律框架

    4.为公益性小额信贷转制提供通道

    5.调整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股权结构限制

    6.放宽互助性小额信贷的限制

  结语

 小额信贷影响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

  一 样本与数据

   (一)抽样过程

   (二)样本的实际构成

  二 收入构成和不平等程度

   (一)收入构成

   (二)收入不平等程度

    1.收入分布

    2.计算收入的基尼系数

   (三)影响收入不平等的因素

    1.要素分布与收入不平等

    2.信贷分布与收入不平等

  三 变量描述和建立模型

   (一)概述

   (二)变量统计特征

  四 收入决定函数

   (一)农业纯收入方程的估计

   (二)家庭非农经营收入方程的估计

   (三)工资性收入方程的估计

   (四)家庭纯收入方程的估计

  五 结果的讨论和政策含义

   (一)结果的讨论

    1.重复使用贷款与增加收入

    2.家庭非农经营与增加收入

    3.要素之间相互依赖与增加收入

   (二)政策含义

   (三)政策建议

    1.健全市场激励机制,诱导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度和技术创新

    2.区别对待小额信贷实现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目标的功能与实现扶贫目标的功能

    3.完善要素市场,发挥农村劳动力自我就业的潜力

 农民地权与资源开发冲突的法理分析*

  一 农民地权与资源开发冲突的原因考察

  二 私权自治与资源开发关系的调整

  三 地权理论对资源开发和农民地权冲突的影响

  四 收益分配机制的完善和财产权利观的调整

  五 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

  一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和实施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总体发展呈现加速态势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阶段的发展特点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

  三 大户领办和控制的合作社在一些地区已成为合作社的主要形式

  四 “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或是内部化于合作社之中,或是公司越来越多地利用合作社作为中介与农民交易

  五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社区组织将交错、融合

  六 结语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中小企业经营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调查的基本情况与样本特征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样本的特征

  三 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村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农村中小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总体情况

    1.订单和销售额方面:订单锐减,生产受限,开工率下降,销售额缩减

    2.生产经营成本方面:受多重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被大幅度推高*

    3.资产运营能力与质量方面:应收账款和期末存货略有上升,资产周转速度明显放缓,资产减值损失上升,资产质量下降

    4.赢利能力方面:利润下降,赢利空间受到挤压,赢利能力受到抑制

    5.资金流方面:营运资金从紧,企业(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凸显

   (二)金融危机对不同类型农村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1.从市场需求特征看,外向度高、出口导向型企业所受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

    2.从企业投入要素性质看,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受影响最大,技术密集型企业所受影响最小

    3.从企业所属行业性质看,传统制造业企业所受影响最大,高新技术企业所受影响最小

    4.从经济区域看,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中小企业所受的影响要大于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企业*

    5.从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看,处于业务萎缩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所受影响最大,一年前处于产品结构调整或产业升级阶段的企业所受影响相对较小

  四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设置与模型选择

    1.变量设置

    2.模型选择

   (二)计量结果与分析

    1.企业自身特征对农村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2.企业创新特征对农村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3.行业特征对农村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4.地理区位特征对农村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五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启示

 社会组织在减缓贫困中的作用*

  一 国际上NGO在扶贫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三 非政府组织的比较优势

   1.对扶贫对象的直接瞄准

   2.非政府组织提供了一条渠道,使贫困问题被外界社会所认识

   3.非政府组织投入的扶贫资金弥补了政府扶贫财力的不足

   4.非政府组织在扶贫中表现出了相当的创新能力,能够创新性地探索扶助最贫困人口的新模式,也促进了政府扶贫效率的提高

   5.非政府组织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6.非政府组织往往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四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扶贫中的作用

   1.大量的研究和宣传提高了社会对穷人的理解和支持

   2.小额信贷证明了穷人的信贷能力和信用度

   3.扶贫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贫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4.通过赋权使妇女和儿童的福利得到改善

   5.参与式方法和能力建设启动了贫困户和贫困社区的内在发展动力

   6. NGO的扶贫缓解了不公平的制度对穷人造成的歧视

  五 结论与建议

 乡镇治理和农民参与

  导言

  一 尖锐冲突和治理崩溃

  二 干部与农民建立共生合作关系

  三 还权于民和财政民主

  四 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互动

  五 结论

   国家、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

   社会认同和意识形态的重塑

   地方民主化和民间社会

   对于税费改革后中国基层政府职能和国家建设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与合作社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与合作社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合作社发展初期

   (二)合作运动全面兴起时期

   (三)20世纪后期

  二 政府与合作社关系演变背后的决定性因素

   (一)自由经济主义时代

   (二)国家干预经济时代

   (三)经济全球化时代

  三 启示

 美国农业谈判的目标、策略及其影响因素

  一 美国农业提案及其现实和理论基础

   (一)农业提案的核心目标和主要内容

    1.市场准入

    2.国内支持

    3.出口竞争

    4.其他议题

   (二)发展农产品出口的现实需要

   (三)推进美国商品贸易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 美国农业政策与农业谈判策略

   (一)2002年农业法案出台的背景

   (二)新农业法调整的主要内容

   (三)美国农业谈判策略的分析

  三 美国农业谈判的贸易政治因素

   (一)政治体制与贸易政治强化了农业集团利益

   (二)单边主义思维削弱美国农业谈判灵活性

   (三)美国国会施加压力影响了农业谈判的进程

 论棉花滑准税的政策影响*

  一 基本形势

   (一)现有的贸易政策

   (二)价格波动

  二 滑准税的实施与效果

   (一)背景与现状

   (二)滑准税的效果

  三 可能带来的问题

  四 基本判断

   (一)不能轻易放弃滑准税

    1.土地种植刚性

    2.宏观调控与国家战略需要

   (二)当前棉花进口符合国家利益

    1.纱线替代问题

    2.不进口棉花不等于万事大吉

 灌溉水价改革对灌溉用水、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一 引言

  二 理论与方法

  三 调查区域基本情况、数据来源与选择

   (一)调查区域基本情况

   (二)数据来源与选择

  四 估计结果

   (一)农作物种植面积方程

   (二)田间灌溉需水方程

   (三)农作物单产方程

   (四)灌溉水价改革影响的情景分析

  五 结论与政策含义

 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一 转基因技术及其在农业和食品中的应用

  二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

  三 欧盟与美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一)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二)美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三)欧盟模式与美国模式的比较

  四 伦理与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政治经济学

   (一)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与伦理

    1.生命伦理

    2.生态伦理

    3.科技伦理

    4.经济伦理

   (二)各利益相关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影响

    1.国内生物技术产业

    2.农业生产者

    3.消费者

    4.第三部门

    5.政府

    6.国外利益相关者

  五 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一)安全评价制度

   (二)生产、经营和加工环节的许可和审批制度

   (三)标识制度

   (四)进出口管理制度

  六 改进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

   (一)更加积极地支持转基因技术研发和应用

   (二)加强对研发阶段风险评估的管理

   (三)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

   (四)改革中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五)改进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

 自然保护中的产权变动与当地居民福利补偿*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基于产权理论的分析框架

   (一)概念设定

    1.产权及其性质

    2.产权与福利

   (二)自然保护对当地居民的福利影响

  三 自然保护中的产权变动

   (一)法律意义上的产权变动

   (二)经济意义上的产权变动

   (三)当地居民因受限制而得到的补偿

  四 朱鹮保护区数据的初步检验

   (一)关于自然保护的措施及其影响

   (二)关于扶持措施及其益处

   (三)补偿能否弥补损失

  五 总结与政策含义

   (一)总结

   (二)政策含义

 盐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 引言

   (一)盐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 盐城滨海地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状况

   (一)自然资源

   (二)盐城滨海地区社会经济状况

    1.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2.区域产业优势

  三 盐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分析

   (一)湿地类型划分

   (二)盐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

   (三)盐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1.供给服务

    2.调节服务

    3.支撑服务

    4.文化服务

   (四)盐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评估

  四 盐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一)完善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制度建设

   (二)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机制

   (三)将湿地生态建设纳入区域综合发展规划

   (四)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五)开展湿地产权界定和交易

   (六)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湿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 No.8》编辑委员会

 前言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结集研究成果,集中反映该所的整体研究水平,是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的窗口。本报告内容丰富、涉及广泛,涵盖了中国农村发展的诸多方面;理论有创新,观点有突破;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并重,充分应用统计数字及最新调研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决策参考价值。

1.马一民:《论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1期。

2.刘炜、黄忠伟:《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制度构建》,《改革》2004年第4期。

3.陈锡文:《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改革与理论》2003年第3期。

4.顾益康:《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国财政》2005年第1期。

5.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1期。

6.马晓河:《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的五大失衡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7.漆莉莉:《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度的综合评价与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8.童玲玲、梁雪春、刘艳:《江苏省城乡统筹评价体系评估及探讨》,《特区经济》2007年第10期。

9.张华瑛:《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第1期。

10.吴永生、高珊、杨晨:《江苏省城乡统筹空间格局动态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第4期。

11.付海英、郝晋珉、朱德举、安萍莉:《市域城乡统筹现状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关联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5期。

12.高珊、徐元明、徐志明:《城乡统筹的评估体系探讨——以江苏省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第4期。

13.王婷:《浙江省城乡统筹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第3期。

14.杨振宁:《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研究——基于时间序列》,《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1期。

15.陶浪平:《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第10期。

16.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第2期。

17.许玉明:《城乡统筹评价体系的构建:重庆市九龙坡区实证》,《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8.邓玲、王彬彬:《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成都市温江区的实证应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

1.国家林业局:《2007中国林业发展报告》,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贾治邦:《积极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大作用》,《求是》2008年第4期。

3.许勤、刘建杰、林业:《2007 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年鉴社,2008,第121~126页。

1.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2.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中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3月第2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国家统计调查制度(2005)》。

4.国家统计局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新中国五十年农业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6.唐平:《农村劳动力现状、就业结构及问题》,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7.盛来运、彭丽荃:《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数量、结构及特点》,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编《全国农产品成本资料汇编(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编《全国农产品成本资料汇编(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10.刘建进:《中国农村就业基本状况》,蔡眆主编《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2:城乡就业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11.刘建进:《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近年是否绝对数量回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12.刘建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中国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第3卷第1期。

1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14.《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工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总报告》,《改革》2009年第2期。

15.《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 外出就业已基本恢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2009-09-16,http://www.nmpx.gov.cn/zonghexinwen/biaotixinwen/t20090916_68144.htm。

16.《200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国家统计局2009-03-25 09:19:42,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090325_402547406.htm。

1. J.D.冯匹斯克等编著《发展中经济的农村金融》,汤世生等翻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

2. 德尔·W.亚当斯编著《农村金融研究》,张尔核译,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

3. 速水佑次朗著《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 W.G.科克伦著《抽样技术》,张尧庭等译,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

5. 林毅夫著《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 朱玲、蒋中一著《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 张杰主编《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8月。

9. Adams,D.W.,D.H. Graham,and J.D. Von Pischke.“Undermining Rural Development with Cheap Credit”,Westview Press. Boulder,Col.,1984.

10. 汪三贵:《信贷扶贫能够帮助穷人吗?》,中国农村贫困与扶贫政策研讨会会议材料,2000,北京。

11. Elizabeth Littlefield,Jonathan Morduch & Syed Hashemii:《小额信贷是一种实现新千年发展目标的有效方式吗?》,《小额信贷研究》2003年4期。

12. Paul Mosley(2000),《控制组方法在小额信贷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CGAP培训中心翻译资料,2003。

13. Colin Kirkpatrick and Christopher Green,“Finance and Development: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2.

14. Khandker,Shahid. 2001. Dose Micro-finance Really Benefit the Poor?Evidence from Bangladesh. Paper delivered at Asia and Pacific Forum on Poverty:Reforming Polocies and Institutions for Poverty Reduction held by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Manila.

15. Shahidur R. Khandker,“Micro-finance and Poverty:Evidence Using Panel Data from Bangladesh”,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945,January 2003.

1.黄锡生、杨熹:《设立自然资源物权之初探》,《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宋旭明:《我国自然资源物权化理论及立法模式评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崔建远:《准物权的理论问题》,《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4.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修订版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张雷:《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工业化》,商务印书馆,2004。

6.谭庆康、潘智慧:《论我国村的民事法律地位——对我国农村产权制度的构想》,《法学》2003年第3期。

7.赵万一:《论我国物权立法中的平等保护原则》,《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8.高富平:《平等保护原则与私人物权制度的检讨》,《法学》2007年第5期。

9.孙宪忠:《中国物权法制定的现实性与科学性》,《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0.徐祥民:《环境权——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1.朱谦:《环境权问题:一种新的探讨路径》,《法律科学》2004年第5期。

12.顾向一:《环境权保护在我国物权立法中的体现》,《理论月刊》2006年第10期。

13.侯怀霞:《关于私法环境权问题》,《理论探索》2008年第2期。

14.吕忠梅:《沟通于协调之途——论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郭朝先:《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及其出路》,《经济要参》2008年第74期。

2.郭朝先:《从东莞合俊厂倒闭看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型》,《领导之友》2009年第1期。

3.姜长云:《当前农村中小企业的新问题、新趋势及对策》,课题组调研报告(打印稿),2009年。

4.姜长云、刘明轩:《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启示——对安徽凤阳、四川南部、广东三水区农村中小企业的问卷分析》,课题组调研报告(打印稿),2009年。

5.陈斌、陈华敏:《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影响分析》,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2009年6月。

6.黄速建、刘建丽、王钦:《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影响》,《经济管理》2009年第4期。

7.陈丽金:《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和对策分析》,《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6期。

8.秦兴方:《复杂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安排——扬州市百家企业调研报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9.黄溪:《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的战略困境与出路》,《企业导报》2009年第3期。

10.李子彬:《2009中国中小企业蓝皮书——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技术创新、国际化经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年。

11.梁达:《多管齐下 让中小企业尽快走出困境》,2008年9月27日《上海证券报》。

12.秦宁、陈福、赵俊:《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诚信》,《新财富》2009年第8期。

13.盛来运、王冉、阎芳:《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9期。

1. Edwards & Hulme,D.1995:editors,NGO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beyond the Magic bullet. London:Earthscan,3-16.

2. Gina Port,2003,“NGOs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a globalizing world:perspectives from Ghana”,Progress in Development Studies 3,2(2003)p.141,Downloaded from http:// pdj.sagepub.com.

3. Nadia Masud & Boriana Yontcheva,2005,“Does Foreign Aid Reduce Poverty?Empirical Evidence From Nongovernmental and Bilateral Aid”,IMF WORKING PAPER,MAY 2005.

4. Rose-Ackermann,Susan,1996,“Altruism,Nonprofits and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34(June),pp.701-728.

5.Suharko:the Role of NGOs in Rural Poverty Reduction:the Case of Indonesia and India,2007,Discussion Paper No.160.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国际开发研究所。

6. World Bank,2000,“World development report:attacking poverty”。

7.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8.吴国宝等:《农村扶贫开发资金需求研究》,打印稿,2004年4月。

9.吴国宝等:《“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综合影响评价》,《中国农村发展报告No.7》。

10.李静等:《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桂西农村综合发展项目绩效评价报告》,2009年5月。

11.韩伟、杜玲:《NGO与政府合作扶贫的探索》,《中国农村经济》2009增刊。

12.〔美〕里夫金:《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重庆出版社,2006年9月。

13.腾讯网·腾讯评论。

14.程恩江:《中国非政府组织(NGO)扶贫:小额信贷案例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增刊。

15.李周:《社会扶贫的作用与趋势的思考》,2009年11月18日。

16.苏国霞:《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扶贫领域的合作》,《中国农村经济》2009增刊。

17.汪三贵、匡远配:《中国民间组织参与扶贫开发:比较优势、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中国农村经济》2009增刊。

18.《中国非公募基金会高速发展》,《财经网》,2009年07月04日。

19.黄锫坚,李翔:《条例出台重塑基金会 “有钱”基金会获得准生》,http://finance.sina.com.cn,2004年04月17日,《经济观察报》。

20.新华社:《我国现有2768家民间环保组织,从业22.4万人》,2006-10-11。

21.申宏磊等:《国际扶贫援助项目在中国》,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22.《中国发展简报》网站。

23.腾讯网。

24.凤凰网。

25.百度百科。

26.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1.〔美〕查尔斯·蒂利:《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陈周旺、李辉、熊易寒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美〕道格拉斯·C.诺斯、巴里·R.温格斯特:《宪法与承诺:17世纪英格兰治理公共选择制度的演进》。

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4.金耀基:《中国政治与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5.〔美〕罗伯特·H.贝斯(Robert H.Bates)等:《分析性叙述》,熊美娟、李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7.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8.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6。

9.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互动》,《社会学研究》2005~4。

10.荣敬本、崔之元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1.托尼·塞奇:《盲人摸象:中国地方政府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4期。

12.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3.熊万胜:《面对面的紧张:民众与低层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载《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上)》,2004。

14.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5.郑永年:《地方民主、国家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模式: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现实估计》,《当代中国研究》1997年第2期。

16.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7.邹谠:《中国革命再解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18.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

19.王振耀:《农村基层政权结构的演变和政策选择》,《改革面临制度创新》,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

20.史华慈:《德性的统治——文化大革命中领袖与党的宏观透视》,许纪霖、宋宏主编《史华慈论中国》,新星出版社,2006,第140~157页。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第1版。

2.C.弗雷德·伯格斯坦主编《美国与世界经济——未来十年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朱民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第1版。

3.王勇:《中美经贸关系》,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第1版,第260页。

4.胡国成、韦伟、王荣军:《21世纪的美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第1版,第139页。

5.农业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新一轮农业谈判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第1版。

1. Martin,W.:Some Tariff Policy Options for Cotton in China,World Bank,2007.

2.程国强:《评估入世后中国棉业的发展》,中国国际棉花会议,2007。

3.卢锋:《中国棉花国际贸易“贱卖贵买”现象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02期。

4.卢锋:《比较优势结构与开放型棉产业发展——中国棉花贸易政策面临十字路口选择》,《管理世界》2006年第11期。

5.谭砚文、温思美:《滑准税对中国棉花市场的影响分析》,中国国际棉花会议,2007。

1. Moore,R. Michael;Noel,R. Gollehon and Carey,Marc B.:Multicrop Production Decisions in Western Irrigated Agriculture:The Role of Water Pric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76(4):859-874,1994.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中国水利部网站(www.mwr.gov.cn),2004年。

3.王浩、阮本清、沈大军:《面向可持续利用发展的水价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年。

4.顾浩:《中国治水史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

5.廖永松:《农业水价改革的问题与出路》,《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年第3期。

6.廖永松:《灌溉效率增长潜力分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年第1期。

1.陈洁君:《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与商品化前景分析》,《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年第9期。

2.金振蓉:《我国初步建立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技术体系》,2006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

3.秦晖:《第三部门、文化传统和中国改革》,网易商业频道(http://biz.163.com),2005年9月2日。

4. Applegate,S. John:The Prometheus Principle:Us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to Harmonize the Regulation of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Indian Journal of Global Legal Studies,Vol.9,2001.

5. Brookes,et al.,GM Crops:The First Ten Years—Global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ISAAA Briefs No.36,www.isaaa.org,2006.

6. James C.:Global Status of Commercialized Biotech/GM Crops:2005,ISAAA Briefs 34,http://www.isaaa.org/briefs,2005.

7. Kessler,C. and Economidis,I.:EC-Sponsored Research on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A Review of Results,2001.

1.李周等:《中国天然林保护的理论与政策探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农林工会联合调查组:《“生态难民”: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林业经济》2002年第3期。

3.〔美〕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陈昕:《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刘伟、李风圣:《产权通论》,北京出版社,1998。

5. Cheung S.,The Structure of a Contract and the Theory of a Non-Exclusive Resource [J],Journal of Law Economics,1970,Vol. 13,No.1,pp. 49-70.

6.〔美〕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澳〕黄有光:《福利经济学》,周建明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8.范毅:《中西国家财产征用制度之宪法学比较》,《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春季号。

9.李累:《略论我国宪法财产征用制度的缺陷》,《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2期。

10.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1期。

11.高平、温亚利:《我国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贫困特征、成因及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年第25期。

12.傅晓莉:《西部自然保护区社区贫困及原因探讨》,《林业经济》2006年第8期。

13.罗荣淮:《以社区村民为主体的自然资源共管》,《绿色中国》2004年第10期。

14.刘薇、金大刚:《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情况调查》,《市场论坛》,2004年第1期。

15.孙若梅:《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对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林业经济问题》1994年第2期。

1.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湿地管理与研究方法》,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湿地国际:《湿地经济评价》,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3.崔丽娟、宋玉祥:《湿地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地理科学》1997年第17期。

4.欧维新:《江苏盐城海岸带湿地资源价值及其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与管理》,博士学位论文,2004。

5.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价值评估》,《生态学报》2001年第21期。

6. Costanza,R. 1998.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J]. Ecological Economies.

7. Costanza,R. et a1. 1997.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8. Daily G.C. 2000. Management objective for the protec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