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4

面试学:理论与实践图书

Interview

SSAPID:101-3911-9936-70
ISBN:978-7-5097-1835-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面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在人才测评过程中标准的确立和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并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所选人的要素进行评估。本书详细介绍了面试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以及和面试中应注意事项。同时,也介绍了公务员和企业招聘过程中面试的运用。

相关信息

丛书名:深圳大学学术文库
作 者: 马欣川
编 辑:徐红;王莉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后记

 第一章 面试学导论

  第一节 面试学的对象

   一 面试学研究什么

   二 面试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

  第二节 面试学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三节 面试学的研究方法

   一 理论研究方法

   二 经验分析的方法

   三 科学实证方法

  第四节 面试学同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 面试学的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基础

    (一)面试主考的心理状态

     1.第一印象效应或首因效应

     2.晕轮效应或哈罗效应

     3.负面效应和相似效应

     4.对比效应

     5.刻板印象

    (二)人才测评的应用

     1.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2.个人特点的稳定性

     3.心理的可测性

   二 面试学的社会学基础

    (一)印象管理

     1.概念的界定

     2.应聘者印象管理策略

     3.应聘者印象管理行为对面试过程的影响

     4.应聘者印象管理行为对面试结果的影响

    (二)面试作伪行为

     1.面试作伪行为的种类

     2.面试作伪的控制策略研究

   三 面试学的管理学基础

   四 面试学的生理学基础

    (一)“观人”

    (二)“察人”

 第二章 面试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西方人才测评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一 人才测评与考试的渊源

   二 心理测验的产生

   三 心理测验在人才测评中的应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新移民涌入美国为智力测验的产生和普及打下了哲学基础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军队中的人才选拔促成了团体测验的编制

   四 人才测评技术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渊源

   一 上古至春秋战国

    (一)孔子

    (二)孟子

    (三)庄子

    (四)鬼谷子

    (五)《吕氏春秋》

   二 秦汉时期隋

    (一)察举制

    (二)九品中正制

    (三)刘劭《人物志》

   三 隋唐至清末

  第三节 中国人才测评兴起和发展

   一 萌芽与停滞时期(20世纪20~70年代)

   二 复苏阶段(1980~1988年)

   三 初步应用阶段(1989~1992年)

   四 繁荣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

  第四节 人才测评的现状

   一 人才测评市场龙蛇混杂

   二 人才测评专业人员紧缺

   三 本土化测评工具缺乏

   四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五 误用、误解人才测评

 第三章 面试学的技术基础

  第一节 基于胜任力的面试技术

   一 胜任力

    (一)胜任力的含义

    (二)胜任力的结构

   二 胜任力模型

    (一)胜任力模型的含义与组成

    (二)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三)胜任力模型在国内外的发展

   三 胜任力模型在面试中的运用

  第二节 面谈技术

   一 提问技巧

    (一)无效提问

     1.答案易造假

     2.问题过于概括

     3.缺少规范的答案

     4.问题与要考查的能力没有直接联系

    (二)面试提问的艺术

     1.掌握面试的提问策略

     2.注意面试的提问方式

   二 观察肢体语言

    (一)肢体语言的含义

    (二)在招聘过程中如何解读肢体语言

     1.结合不同身体部位进行联系性分析

     2.关注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一致性

     3.结合不同时间段进行系统分析

   三 倾听技巧

  第三节 面试的决策

   一 决策偏差研究

    (一)相似性偏差

    (二)验证性偏差

    (三)印象管理

   二 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研究

   三 信息利用角度和个体差异研究

   四 应试者匹配研究

  第四节 面试质量评价

   一 面试的信度分析

    (一)信度

    (二)面试信度的分析方法

   二 面试的效度分析

    (一)效度

    (二)预测度及构想效度

     1.预测效度

     2.构想效度

   三 提高面试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第四章 面试的一般问题

  第一节 面试的一般界说

   一 面试的概念分析

   二 面试的分类

    (一)按所借助的介质分类

    (二)按标准化程度分类

     1.结构化面试

     2.非结构化面试

     3.半结构化面试

    (三)按面试中提问的类型分类

     1.情境面试

     2.行为描述面试

     3.压力面试

    (四)按面试人数分类

     1.个别面试

     2.小组面试

   三 面试的评分方法

    (一)协议法

    (二)统计法

   四 面试存在的误区

    (一)面试滥用

    (二)面试万能论

  第二节 面试的性质

   一 面试的特点

    (一)面试以谈话和观察为主要手段

    (二)面试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

    (三)面试内容灵活性

     1.面试内容因应聘者的个人经历、背景等情况的不同而无法固定

     2.面试内容因工作岗位不同而无法固定

     3.面试内容因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不同而无法固定

    (四)考察内容的全面性

    (五)面试对象的单一性

    (六)面试交流的直接互动性

    (七)面试评价的主观性

   二 面试的优势和不足

    (一)面试的优势

     1.灵活性

     2.双向沟通性

     3.直接性

     4.人性化

    (二)面试的缺点

     1.成本高

     2.可能存在各种偏见

     3.结果难以数量化

     4.面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较难把握

   三 面试的信度、效度问题

  第三节 面试的三边

   一 应聘者

    (一)面试作伪行为及其分类

     1.轻微形象创造

     2.深度形象创造

     3.形象保护

     4.刻意讨好

    (二)减少面试作伪的应对方法

     1.情境控制技术

     2.事后识别技术

   二 面试内容

    (一)个人修养与礼仪

    (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三)工作实践经验

    (四)口头表达能力

    (五)综合分析能力

    (六)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七)人际交往能力

    (八)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稳定性

    (九)工作态度

    (十)上进心、进取心

    (十一)求职动机

    (十二)业余兴趣与爱好

    (十三)单位介绍与回答应聘者问题

   三 面试考官

    (一)面试考官需具备的素质

    (二)面试考官的基本职责

    (三)面试考官应掌握的基本技巧

     1.建立亲密合作和谐的气氛

     2.提问的技巧

     3.倾听、分析的技巧

     4.维护考生自尊的技巧

     5.评定成绩的技巧

    (四)面试考官易出现的问题和评价偏差

     1.重复提问

     2.遗漏重要信息

     3.提出无关问题

     4.面试官对面试情况没有及时记录或记录不全

 第五章 结构化面试

  第一节 面试法概述

   一 传统的面试方法

    (一)定义

    (二)传统面试进行的程序

     1.传统的面试过程

     2.传统面试中会产生的误差

     3.面试的效度和信度

    (三)如何改进传统的面试方法

   二 面试法的类型

    (一)根据面试内容的构成方式:非结构化面试和结构化面试

    (二)根据面试中提问的类型:情境面试、行为面试和压力面试

    (三)根据面试官的多少:个别面试和小组面试

   三 结构化面试概述

    (一)结构化面试的含义

    (二)结构化面试主要特点

     1.面试测评要素的确定要以工作分析为基础

     2.面试的实施过程对所有的应考者相同

     3.面试评价有规范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4.考官的组成结构

     5.结构化面试兼具面试与笔试的优点

    (三)结构化面试的要求

     1.对面试应考者的要求

     2.确定面试测评要素的要求

     3.对面试考官的要求

     4.对面试考场的要求

     5.制订面试实施方案的要求

     6.对面试考官小组组成的要求

     7.公务员录用面试还需遵守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二节 面试的设计

   一 行为描述性面试的设计

    (一)基于胜任力的工作分析

     1.关键事件技术

     2.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胜任特征推断

    (二)确定胜任特征的权重

    (三)形成面试问题

     1.确定问题

     2.询问每天活动

     3.回顾性问题

   二 情境性面试的设计

    (一)基本假设

    (二)情境性面试程序的开发

    (三)情境性面试问题的开发

    (四)为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制定得分点

    (五)检查问题

  第三节 结构化面试的实施过程

   一 结构化面试准备及相关程序

    (一)面试的组织与操作的程序流程简述

    (二)结构化面试前的具体准备工作

    (三)结构化面试的组织实施

     1.挑选考官

     2.选择和布置面试会场

     3.选定相关的记分员、监督人员

     4.面试的具体操作运行程序

     5.评委打分、记分员录分

    (四)面试的几种组织模式

     1.面试的组织以谁为主

     2.面试中以谁为主

   二 公务员招录结构化面试成绩的评定

    (一)制定标准前有可能产生的误差

     1.应考者因素

     2.考官因素

     3.录用比率对面试评价的影响

    (二)面试评价标准的制订

     1.什么是面试评价标准

     2.如何制定面试评价标准

     3.面试评分表的制订

   三 面试评价结果的确定

    (一)面试成绩的评定方法

    (二)面试总成绩的确定

     1.协议法

     2.统计法

     3.如何填写面试评语

     4.如何把握面试评分的客观公正

  本章案例

 第六章 无领导小组讨论

  第一节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概述

   一 什么是无领导小组讨论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内涵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分类

     1.无情境性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和有情境性的无领导小组讨论

     2.不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和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

     3.竞争型无领导小组讨论、合作型无领导小组讨论和竞争合作型无领导小组讨论

     4.与工作相关情境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和与工作无关情境的无领导小组讨论

     5.需要得出一致结论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和无须得出一致结论的无领导小组讨论

   二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特点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点

     1.构架表现的舞台和测评的平台

     2.提供科学全面的观察和评价

     3.贴近实际工作,表面效度高

     4.尽量减少应试者掩饰自己特点的机会

     5.考察的内容广泛,获取的信息更多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缺点

     1.编制题目的难度比较高

     2.对评价者的要求较高

     3.应试者的分组以及不同的测评情境都可能影响测评结果

     4.应试者的行为仍有伪装、表演的可能性

   三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适用范围及主要功能

  第二节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设计

   一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总体设计

    (一)确认要评估的胜任特征

    (二)分析能够利用的资源

    (三)选择或设计合适的题目及甄选标准

    (四)制定详细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实施方案

    (五)加强与所有参与人员的充分沟通

    (六)培训并协调评价者

    (七)监督并评估执行的过程

   二 题目设计的原理及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三)典型性原则

    (四)熟悉性原则

    (五)具体性原则

    (六)适宜性原则

    (七)辩论性原则

    (八)平等性原则

   三 题目类型

    (一)根据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的讨论结果

     1.开放式题目

     2.意见求同型题目

    (二)根据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的内容

     1.两难式题目

     2.多项选择型题目

     3.操作型题目

     4.资源争夺型题目

   四 题目设计的步骤

    (一)工作调查及素材收集

    (二)案例收集、筛选

    (三)设计题目

    (四)题目的检验及完善

  第三节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施

   一 实施前的准备

    (一)设置施测场地

    (二)选择观察方式

    (三)有关材料和人员的准备

    (四)制作桌签

   二 具体实施流程

    (一)开始阶段

    (二)讨论阶段及观察评分

    (三)结束阶段

   三 评分与决策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测评要素及指标

     1.组织协调能力

     2.综合分析能力

     3.言语表达能力

     4.团队意识

     5.说服能力

     6.倾听能力

     7.参与程度

     8.影响力

     9.扮演的角色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计分与决策

     1.计分方式

     2.评分方法

   四 施测中的注意事项

    (一)主考官应注意的事项

    (二)评价者应注意的事项

    (三)应试者应注意的事项

  本章案例

 第七章 评价中心

  第一节 评价中心概述

   一 什么是评价中心

    (一)评价中心的由来与发展

    (二)评价中心的定义

    (三)评价中心的特点

     1.综合性

     2.针对性

     3.动态性

     4.情境模拟性

     5.预测性

     6.标准化

     7.高效性

     8.高费用

   二 评价中心的主要形式

    (一)管理游戏

    (二)角色扮演

    (三)演讲

    (四)案例分析

    (五)事实判断

    (六)模拟面谈

   三 基于胜任力的评价中心

    (一)评价中心与胜任力模型

    (二)与传统评价中心的不同之处

     1.预测效度高

     2.操作流程标准化,具有较强实用性

     3.运用灵活,可为人力资源管理多方面的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三)问题与改进

     1.开发与实施成本高,操作复杂

     2.评价中心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评价中心的质量很难鉴定

  第二节 评价中心的设计

   一 评价中心的测评原理

   二 设计步骤

    (一)进行战略性工作分析,建立胜任力模型

    (二)测评指标的甄选

     1.甄选指标的原则

     2.确定指标类别

     3.确定指标数量

    (三)整合情境演练工具

     1.甄选演练工具

     2.确定演练的数量

     3.具体设计单个演练工具

     4.优化组合

    (四)设计指标权重

    (五)设计评分方法及评分标准

     1.设计评分方法

     2.设计评分标准

  第三节 评价中心的实施

   一 准备程序

    (一)测评师的选择和培训

    (二)时间、地点的安排

    (三)作有关方面的简要说明

   二 正式实施

    (一)观察计分

    (二)综合评价

     1.汇总报告

     2.初步评分

     3.最终评价

    (三)报告撰写

    (四)结果反馈

   三 实施注意事项

  本章案例

   案例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评价中心

   案例2 办公供应系统(OSS)的案例

 第八章 面试命题

  第一节 面试的命题原则

   一 科学性

   二 内容有明确目的性

   三 重点性

   四 共性和个性共存

   五 可评价性和透视性

   六 形式的包容性

   七 题目内涵的丰富性

   八 题目新颖性与启发性结合

   九 其他原则

  第二节 面试命题的准备

   一 工作分析,确认要评估的胜任特征

   二 分析能够利用的资源,搜集相关资料

   三 制定详细的面试命题方案

  第三节 面试命题的基本范式

   一 理论性范式

   二 情境性范式

   三 行为范式

  第四节 面试命题的基本技术

   一 角色扮演

    (一)角色扮演的含义

    (二)角色扮演的事前准备

     1.明确目的

     2.设定场景

     3.设定角色

     4.准备扮演情境

     5.设定时间

     6.设定重点

   二 情境模拟

    (一)情境模拟及其形式

    (二)情境模拟开发程序研究

     1.情境模拟设计的基本程序

     2.不同组织所采用的情境模拟测评在开发程序上各有特色

     3.提出情境模拟测评的操作过程的步骤

   三 投射

    (一)投射的起源及含义

    (二)投射心理机制的特性

     1.投射源于人类心灵外显与对象化的需求

     2.投射心理通常是潜在的,而且是可以诱发的

     3.投射心理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并且在创作活动中有重要意义

     4.投射的实现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5.投射心理是个性化的,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投射

     6.投射是一个动态的整体过程

    (三)投射心理机制的功能

     1.投射是现代人无意识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2.投射是通向客体被认同状态的桥梁

     3.投射潜在制约着主体知觉对客体的注意、选择、重组和变形,帮助主体认知世界

 附录一 结构化面试下的首因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有关面试的研究概况

    (一)面试的信度研究

    (二)面试的效度研究

    (三)影响面试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1.测评工具因素

     2.应聘者因素

  第二节 研究的构思和总体设计

   一 研究目的与构思

   二 研究总体设计

  第三节 研究一:结构化面试下首因效应的发生和特点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方法

    (一)被试

    (二)实验设计

    (三)实验材料

    (四)实验程序

   三 结果

    (一)自变量的实验处理效果检验

    (二)首因效应的检验

     1.应聘者总体能力素质得分显著性检验

     2.应聘者面试前半段与后半段题目表现得分情况的微观分析

     3.应聘者面试前三项题目得分和后三项题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分析

    (三)应聘者总体能力素质得分与外在表现的个体差异检验

     1.三个应聘者总体能力素质得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三个应聘者外在表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四 讨论

  第四节 研究二:面试首因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方法

    (一)被试样本

    (二)实验设计

    (三)实验材料

    (四)实验方法和程序

     1.自变量的操纵

     2.实验程序

   三 结果

    (一)培训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二)评价策略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四 讨论

  第五节 讨论及结论

   一 讨论

    (一)结构化面试与首因效应

    (二)应聘者的外在表现与首因效应

    (三)评价者培训与首因效应

    (四)评价策略与首因效应

   二 结论

 附录二 容貌吸引力对模拟考官甄选行为的影响及其内隐机制

  第一节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丰富国内招聘情境下的甄选行为研究

     2.丰富国内容貌刻板印象研究的相关内容

    (二)实践意义

     1.为政府解决就业歧视行为提出理论依据

     2.为人力资源工作者科学选才提供参考

     3.为求职者制作简历提供参考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容貌吸引力

    (一)容貌吸引力的影响因素

     1.容貌特征对容貌吸引力的影响作用

     2.情境因素对容貌吸引力的影响作用

    (二)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

     1.社会认同理论

     2.社会认知理论

     3.社会环境影响理论

    (三)关于刻板印象加工过程的研究

     1.刻板印象的自动过程是固定的和不可避免的

     2.刻板印象是可以控制的,它的自动化过程是有条件的

     3.刻板印象的激活是自动的,刻板印象的应用是可控的

    (四)容貌刻板印象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二 总体设计

   三 数据处理

  第四节 实证研究

   一 实验材料筛选

    (一)照片筛选

     1.研究目的

     2.被试

     3.实验程序

     4.结果分析

    (二)特质词汇筛选

     1.研究目的

     2.被试

     3.实验程序

     4.结果分析

    (三)应聘职位筛选

     1.研究目的

     2.被试

     3.实验程序和结果

    (四)求职简历编制与筛选

     1.研究目的

     2.被试

     3.实验程序

     4.结果分析

   二 实验一:职场现象——容貌吸引力对甄选行为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方法

     1.被试

     2.设计

     3.工具

     4.实验步骤

    (三)实验结果

     1.胜任力评价情况

     2.共事意愿评分情况

     3.甄选情况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

     1.结论

     2.讨论

   三 实验二:现象后的心理机制——内隐和外显容貌刻板印象

    (一)研究目的

    (二)实验方法

     1.被试

     2.实验设计

     3.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

     4.实验步骤

    (三)数据处理

    (四)实验结果

     1.内隐容貌刻板印象

     2.外显容貌刻板印象

     3.自我容貌满意度与内隐容貌刻板印象的关系

     4.自我容貌满意度与外显容貌刻板印象的关系

     5.内隐容貌刻板印象与外显容貌刻板印象的相关

    (四)结论与讨论

     1.结论

     2.讨论

   四 实验三:避免偏见的压力与容貌刻板印象对甄选行为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方法

     1.被试

     2.实验设计

     3.实验材料与实验设备

     4.实验程序

    (三)实验结果

     1.两种背景条件下容貌刻板印象的激活情况

     2.两种背景条件下容貌刻板印象对甄选行为的影响

    (四)结论与讨论

     1.结论

     2.讨论

  第五节 对一些印象的探讨

   一 容貌刻板印象探讨

    (一)内隐容貌刻板印象与外显容貌刻板印象的分离

    (二)自身容貌满意度对内隐容貌刻板印象的影响

    (三)内隐容貌刻板印象的激活难以受到意识性的控制

    (四)IAT的使用

   二 招聘情境下甄选行为的探讨

    (一)容貌吸引力对甄选行为的影响

    (二)避免偏见的压力与容貌刻板印象对甄选行为的影响

[1]Campbell Dunnette. Managerial Behavior,performance and effectiveness[M]. New York:McGraw-Hill,1970.

[2]Gary Dessle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9th),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Latham G.P,Wexley K.N.,“Behavioral observation scales for performance appraisal purpose”,Personnel Psychology,1977,30(2):255.

[4]Lewis R. Aiken著《心理测量与评估》,张厚粲、黎坚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Wiersma,Latham G.P.,“The practicality of behavioral observation scales,behavioral expectation scales,and trait scales”,Personnel Psychology,1986,39(3):619-628.

[6]安妮·安娜斯塔西、苏珊娜·厄比纳著《心理测验》,缪小春、竺培梁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陈全明:《员工素质测评》,海天出版社,2003。

[8]陈天祥:《绩效考评的主要方法》,《人事天地》2003年第1期。

[9]邸树彦、沈平:《我国人才测评的发展现状》,《经济师》2003年第1期。

[10]范荟、董素芬:《传统绩效考评方法及其创新》,《企业技术开发》2005年第11期。

[11]范剑光:《部门KPI在佳美公司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2006。

[12]范魏、王国舟、阳浙江:《基于效度的Biodata测量构思和开发操作机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15期。

[13]方建新:《绩效考评的理论与实务》,厦门大学,2001。

[14]费英秋:《管理人员素质与测评》,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5]葛鲁嘉:《西方心理学的思想历程与发展趋势》,《心理科学》1998年第2期。

[16]顾晓敏:《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工事业部绩效考评体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2。

[17]韩洪增:《中小型火力发电厂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重庆大学,2006。

[18]韩淼、宋长生:《实施一次有效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第14期。

[19]韩瑜:《胜任力测评在ST公司的应用》,华中科技大学,2005。

[20]何成洋:《JF公司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研究》,重庆大学,2007。

[21]何志工、李辉:《基于胜任素质的招聘与甄选》,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2]赫永言:《关于对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绩效考核问题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7。

[23]洪瑞斌、刘兆明:《基于管理才能的传记式问卷发展》,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

[24]胡炳东:《通过胜任力模型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华北电力大学,2007。

[25]胡月星:《评价中心与结构化面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26]金瑜:《心理测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7]凯温·R.墨菲、查尔斯·O.大卫夏弗著《心理测验原理与应用》,张娜、杨艳苏、徐爱华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8]寇家伦:《人才测评》,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29]雷霆:《ZZ电信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研究》,郑州大学,2007。

[30]李树喜:《成才、选才、用才之道——中国人才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

[31]李涛:《科学管理有效进行绩效考核》,《管理天地》2007年第5期。

[32]李英武、车宏生:《Biodata——一种有效的人事选拔方法》,《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

[33]李英武、车宏生:《人事选拔方法——Biodata测量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6年第9期。

[34]李永鑫、杨涛杰、赵国祥:《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初探》,《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5]李智伟:《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的结构分析》,《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36]廖三余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师(中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7]林泽炎:《规范发展中国人才测评业的几点建议》,《人才资源开发》2007年第1期。

[38]刘海峰:《中国考试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9]刘锦山:《人才测评:领导人才、选人、用人、驭人指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40]刘远我:《人才测评——方法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1]马成功、王二平、林平:《基于行为的绩效评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第4期。

[42]马德顺:《面试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3]马德顺:《面试考试题解》,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4]马金焕、刘耀中:《心理测验在人员素质测评中的应用》,《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2期。

[45]马克·A.休斯理德:《员工记分卡》,商务印书馆,2005。

[46]苗枫林:《中国用人思想史》,齐鲁书社,1997。

[47]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8]彭志忠、王水莲:《人才测评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49]乔治·C.桑顿三世:《评鉴中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0]邱祝军:《潍坊莺都公司绩效考核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7。

[51]任建:《“关键事件”与员工诚信》,《企业文化》2005年第1期。

[52]申林、刘建洲:《人机对话测评的理论、方法及其问题——谈信息时代的人才测评》,《学术论坛》2003。

[53]时堪:《结构化面试》,中国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

[54]司文:《JS公司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重庆大学,2006。

[55]宋官东:《传记数据——一种心理测量方法》,《心理科学》1996年第19期。

[56]苏永华:《2007~2008人才测评的回顾和展望》,《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第1期。

[57]孙大强、李军素:《计算机情境模拟技术在人才测评中的应用》。

[58]唐宁玉:《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9]唐忠明:《无领导小组讨论应用模式与评价者研究》,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3。

[60]田效勋、柯学民、张登印等:《竞聘上岗》,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61]王垒、姚宏、廖芳怡、肖敏:《实用人事测量》,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2]王陕菊:《谈人才测评的发展及前景》,《才智》2005。

[63]王小玲:《湖南平和堂公司员工绩效考评方案的研究与设计》,中南大学,2006。

[64]吴保国:《2003年干部竞争上岗面试指导(修订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65]吴能全、许峰:《胜任能力模型设计与应用》,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66]吴志明:《招聘与选拔实务手册(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7]萧鸣政:《现代人员素质测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68]肖翔、王重鸣:《电子化人事测评研究现状》,《类工效学》2004年第2期。

[69]熊苹、何骏:《绩效评估的选择》,《企业管理》2003年第6期。

[70]许铎:《履历分析测评技术在选拔招聘人才中的应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第10期。

[71]许铎:《计算机辅助测评技术在人才选拔招聘中的应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10期。

[72]杨鹏、胡月星:《履历分析技术在领导人才选拔中的应用》,《新东方》2006年第4期。

[73]杨鹏、胡月星:《用履历分析法筛选合适人才》,《中国人才》2006年第7期。

[74]俞文钊:《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5]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6]张爱卿:《人才测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7]张进辅:《现代人才测评技术与应用策略》,重庆出版社,2006。

[78]张润芝:《中国应用人才测评的困境与途径》,《前沿》2005。

[79]赵春清:《人才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80]赵燕斌:《E化人才测评》,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HR经理人版),2007。

[81]种锦刚:《浅谈员工绩效评价的实施》,《甘肃科技》2004年第20期。

[82]周文:《员工招聘与选拔》,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3]周子惟:《凯达公司战略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研究》,中南大学,2006。

[84]朱庆芳:《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面试指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