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0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 第16辑图书

Research Reports on the Poli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a

SSAPID:101-3898-5836-59
ISBN:978-7-5201-3565-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辑报告是对中国政治发展与变迁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理论成果。全书整体上分为“政党政治与执政党建设”“比较政治与中国道路”“基层政治与地方治理”“新加坡政治与城市治理”等板块,内容涉及党建标准化、政党组织逻辑、中国国际话语权、地方增长经营型政府的制度逻辑、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综合治理等问题。本辑报告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对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黄金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代前言 长期执政政党面临的挑战与考验

 政党政治与执政党建设

  观念与制度的动态平衡

   引言

   一 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及两者结合的基本认知

    (一)思想建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珍贵法宝

    (二)制度治党是源于对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理性思考和科学总结

    (三)扎实推进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结合,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和关键环节

   二 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及两者结合存在的主要障碍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层面存在几种具有较大负面影响的消极错误观念

    (二)制度机制层面存在设计不周延、执行不简便乃至偏软乏力、扭曲执行等突出问题

    (三)社会现实层面存在影响到党的形象、人的观念及其行为价值取向乃至人心向背的普遍性问题

   三 推进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及两者有机结合的理论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理论思考的聚焦点,主要是围绕观念与制度之间的张力关系,探求党的思想理论创新与制度变革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对策建议的落脚点,主要是紧扣问题、针砭时弊,抓住主要环节、找准突破口,从思想和制度两个层面,逐步完善建党治党思想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

  党建标准化视角下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质量研究

   一 引言

   二 视角与工具:党建标准化

    (一)党建标准化的理论内涵

    (二)机关党建标准化的实践规范

   三 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

    (二)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质量评价指标指数体系

   四 研究发现

    (一)指数测量及绩效表现

    (二)问题分析

   五 结论与讨论

  集体行动组织学视野中的政党组织逻辑

   一 集体行动组织学

   二 集体行动组织学视野中的政党

   三 政党的组织逻辑

    (一)合作对象

    (二)合作方式

   四 政党的再组织逻辑

   五 结论

 比较政治与中国道路

  现代西方民主制度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及对我国制度建设的启示

   一 西方民主制度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二 理论假设状态下现代民主被采用的逻辑原因

   三 经济发展水平与民主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四 信息技术对民主制度的影响

   五 对中国的启示

    (一)新形势下的政府机遇

    (二)新形势下的政府挑战

    (三)政策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福利治理的特点、政府角色变化及实践困境

   引言

   一 20世纪90年代福利治理发展的背景及原因

   二 福利治理的新特点

    (一)福利治理的特点

     1.福利治理的主要原则是分权化、准市场化、社会化

     2.福利治理的主体是多元主体

     3.福利治理的各主体之间网络化合作共担福利责任

    (二)福利治理与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福利多元主义的区别

   三 关于福利治理中政府角色及福利治理模式

    (一)福利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变化

     1.地方政府的福利治理的能力要求及建设

     2.关于政府在福利治理中的行动策略

    (二)福利治理的模式

   四 西方福利治理实践困境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研究综述及其构建逻辑

   一 研究现状

    (一)论文发表情况

    (二)论文核心内容

    (三)论文被引量分析

   二 国际话语权的提出

    (一)时代背景

    (二)争论焦点

   三 中国国际话语权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

    (一)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国际话语权“雏形初现”(1949~1978)

     2.改革开放,国际话语权“韬光养晦”(1978~2001)

     3.全球化浪潮,国际话语权倍受重视(2001~2008)

     4.进入新时代,国际话语权大步跃升(2008~2017)

    (二)现状特点

   四 中国国际话语权面临的现实挑战

    1.西方话语的“霸权地位”

    2.“西强中弱”的传播格局

    3.意识形态的“误解”

    4.话语体系构建的缺失

    5.外交政策的调整

   五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途径

    (一)提高话语意识

    (二)丰富话语内容

    (三)完善话语规则

    (四)搭建话语平台

    (五)培养专业人才

   六 结语

  “中国模式”的研究综述及其论争述评

   一 解读“中国模式”——基于不同视角

    (一)经济视角

     1.经济体制角度

     2.经济学角度

    (二)政治视角

     1.权力视角

     2.政府定位视角

     3.决策与领导视角

     4.政党视角

    (三)文化视角

    (四)制度变迁或改革视角

     1.改革的速度:渐进性

     2.改革的顺序:先经济,后政治和社会;先易后难

     3.改革的来源:内生性

     4.改革的动力:自上而下

     5.改革的条件:稳定优先

     6.改革的先导:行为在先

   二 “中国模式”与其他发展模式的对比

    (一)“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

    (二)“苏联模式”

    (三)“拉美模式”“俄罗斯模式”

    (四)“东亚模式”(“亚洲四小龙模式”)

    (五)“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欧美模式”)、“莱茵模式”

    (六)“印度模式”

   三 “中国模式”的论争主题

    (一)概念分歧

     1.概念相同论

     2.概念不同论

     3.可以提

     4.谨慎提

     5.不该提

     6.话语体系问题

    (二)“中国模式”存在吗?

     1.不存在论

     2.存在论

    (三)“中国模式”的时间跨度问题

    (四)“中国模式”是否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1.不承认社会主义性质

     2.承认社会主义性质

     3.辩证看待“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

    (五)“中国模式”是否具有普遍性?

     1.具有普适性或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

     2.不具有普适性

     3.辩证看待中国模式的普适性

    (六)“中国模式”能否取代“欧美模式”?

     1.可取代论

     2.不可取代论

   四 “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

    (一)国内挑战

    (二)国际挑战

    (三)发展方向

   五 小结

 基层政治与地方治理

  环保考核、官员晋升与环境法律的实施

   一 政治激励、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

    (一)地方官员的政治激励、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困境

    (二)激励机制的转变与环境治理

   二 环境治理、官员考核与法律实施——以《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为例

    (一)环境法律的实施效果转变——以《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为例

    (二)官员考核机制保障下的法律实施

    (三)法律实施与官员考核机制之辩

   三 结论

  城市社区冲突治理域外经验及其启示

   一 国外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的方法与有效实践

    (一)美国的社区调解制度

    (二)英美的社区听证会

    (三)日本的居民参与式社区规划

     1.通过新技术降低门槛:虚拟现实技术

     2.技术之外:积极寻求与居民合作

    (四)韩国的环境冲突管理制度建设

    (五)新加坡的“全国对话”机制

     1.三大特点

     2.三大交流平台

     3.两个阶段

    (六)西方的各种对话方法与机制

   二 国外城市社区冲突治理对中国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因势疏导

    (二)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制度较为完善

    (三)完善组织机构,提高其互联互动性

    (四)强调主体多元化,渠道多样化

    (五)提升冲突治理工作的专业性与社会参与性

    (六)因地制宜,结合实际

  乡镇政府行为研究三十年:脉络与展望

   一 “经营企业”:财政分权体制改革视域中的乡镇政府行为

   二 “经营土地”:分税制改革视域中的乡镇政府行为

   三 “经营服务”?:农村税费改革视域中的乡镇政府行为

   四 总结与展望

    (一)深度个案研究充沛,比较案例研究不足

    (二)农村税改研究丰盈,最新进展研究稀缺

    (三)单一学科视角较多,跨学科视角需尝试

  地方增长经营型政府的制度逻辑

   一 地方增长经营型政府:当代中国地方高效治理的核心逻辑

   二 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历史嬗变:地方增长经营型政府的经济基础

   三 “经营企业”:财政包干制下苏南乡镇工业的发展

    1.改革开放前后苏南乡镇工业的发展

    2.政府经营企业——“苏州模式”初期的财政收益方式

   四 “经营园区”:乡企改制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1.市场结构转变下的乡企改制

    2.外向型经济——地方政府的园区经营

   五 “经营辖区”:择商引资与城市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六 结语

  打工经济视角下中西部留守型村庄社会秩序变迁机制

   一 问题提出与既有研究

   二 社会化供给:传统乡土社会中的丧葬活动组织实践

    (一)经验素描

    (二)组织特征

    (三)社会基础

   三 市场化供给:当前村庄丧葬活动服务供给的最新趋势

    (一)经验素描

    (二)组织特征

    (三)社会基础

   四 基层社会再造的实践路径及其机制分析

    (一)市场机会驱动、人口外流与熟人社会半熟人化

    (二)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力价值化与村社互助体系式微

    (三)村庄空心化、家庭硬需求与市场化服务发育

   五 结语

 城市政治与都市治理

  全球城市视域下的都会想象与文化身份:以朱天文的台北三部曲为例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全球城市与文化想象的内在关联

    (一)全球城市的理论内涵

    (二)城市文化的范式之一:审美经验的维度

    (三)城市文化的范式之二:日常生活的维度

   三 解读朱天文之台北三部曲:草根·怀旧·全球·联结

    (一)草根台北的眷村剪影

    (二)台北回望的怀旧学

    (三)女性欲望空间视角下的全球台北

    (四)理想城市的都会联结

   四 结语

  协商对话与国家治理:新加坡全国对话会的思考与启示

   一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 “协商民主”视野下的对话会:文献检讨

   三 新加坡“全国对话会”的时代背景

    1.代际更替、制度变革与顶层推动:新加坡“全国对话会”的政治背景

    2.重建公民社会:新加坡“全国对话会”的社会背景

    3.外部民主化的压力与2011年新加坡大选:新加坡“全国对话会”的直接背景

   四 新加坡“全国对话会”的机制与实践:以2012年“我们的新加坡全国对话”为例

    1.组织机构与活动范围

    2.对话平台与议程设置

    3.协商结果与对话反思

   五 新加坡“全国对话会”实践的理论内涵

    1.如何定位“全国对话会”:西式“协商民主”的表现形式?

    2.如何定位“全国对话会”:新加坡独特的治理模式?

    3.新加坡“全国对话会”中的治理短板

   六 新加坡“全国对话会”对中国治理的启示

  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综合治理的模式、问题与优化

   一 引言

   二 案例描述:深圳市ZH组织的运作机制

    1.ZH组织的成立背景:深圳市L区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

    2.ZH组织的职责定位与多元主体的联动运行机制

    3.ZH组织的项目运营模式:“法律茶座”与“社区矫正”

    4.ZH组织工作效果评析

   三 ZH组织折射出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综合治理的困境

    1.经营资金不足导致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受阻

    2.“政社互动”造成主体功能交叉和资源浪费

    3.政府“形式导向”考评对社会组织行为的不适当引导

   四 破局:实现更为科学的城市综合治理格局

    1.政府优化资金配置与社会组织拓展资金来源并举

    2.理顺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职能关系,实现同层级功能互补

    3.健全社会组织考评机制,以“顾客导向”“凸出效率”为基本原则

   五 结论与讨论

  单位“社会”中的关系及其基本特征

   一 单位“社会”的理论基础

    1.单位“社会”的实质——关系社会

    2.国家-社会关系范式

    3.市场的作用

   二 国家、市场与单位“社会”关系的理论架构

   三 单位“社会”关系的全景素描:基于LA集团的案例

    (一)单位堡垒——从摇篮到坟墓的设置

    (二)单位“社会”关系的特征

     1.关系的差序性

     2.关系的实践性

     3.单位式关系的连通性

     4.单位关系的弱依附性

     5.单位关系的实用性与私密性

    (三)单位关系的“名”与“实”

   四 讨论与结论:单位变迁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本辑报告是对中国政治发展与变迁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理论成果。全书整体上分为“政党政治与执政党建设”“比较政治与中国道路”“基层政治与地方治理”“新加坡政治与城市治理”等板块,内容涉及党建标准化、政党组织逻辑、中国国际话语权、地方增长经营型政府的制度逻辑、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综合治理等问题。本辑报告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对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蔡守秋:《第三种调整机制——从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资源法角度进行研究(上)》,《中国发展》2004年第1期。

蔡守秋:《论政府环境责任的缺陷与健全》,《河北法学》2008年第3期。

常纪文、刘凯:《新环保法实施,多少成效?多少问题?》,《环境经济》2005年ZA期。

陈海嵩:《绿色发展中的环境法实施问题:基于PX事件的微观分析》,《中国法学》2016年第1期。

陈吉宁:《我国“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成就报告分析》,http://news.xinhuanet. com/fortune/2015-10/10/c_128314031.htm.

冯兴元:《中国的市场整合与地方政府竞争——地方保护与地方市场分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经济发展论坛论文,2005),FED Working Papers Series,No.FC20050096,HTTP://WWW.FED.ORG.CN.

晋海:《论我国环境法的实施困境及其出路》,《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吕凯波:《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带来官员晋升吗?——来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证据》,《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第4页。

马波:《论政府环境责任法制化的实现路径》,《法学评论》2016年第2期。

钱水苗:《政府环境责任与〈环境保护法〉修改》,《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乔坤元:《我国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理论与证据》,《经济科学》2013年第1期。

邱桂杰、齐贺:《政府官员效用视角下的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动力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

孙佑海:《影响环境资源法实施的障碍研究》,《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

孙佑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立法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孙伟增等:《环保考核、地方官员晋升与环境治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陶然等:《经济增长能够带来晋升吗?——对晋升锦标竞争理论的逻辑挑战与省级实证重估》,《管理世界》2010年第12期。

汪劲:《中国环境法治三十年:回顾与反思》,《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王贤斌等:《辖区经济增长绩效与省长省委书记晋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1期。

姚洋河、张牧扬:《官员绩效与晋升锦标赛——来自城市数据的证据》,《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周生贤:《主动适应新常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四梁八柱》,《中国环境报》2014年12月3日,第1版。

仲伟周、王军:《地方政府行为激励与我国地区能源效率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6期。

Alex Wang,“The Search for Sustainable Legitimacy:Environmental Law and Bureaucracy in China,”Harvo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2013,37(2),pp.365-440.

Bai,Chong-En,Du,Yingjuan,Tao,Zhigang,Tong,Sarah Y.,“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63(2),pp.397-417.

Chen Ye,Li Hongbin,Zhou Li-An,“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Turnover of Provincial Leaders in China,”Economics Letters,2005,88(3),pp.421-425.

Lan,Jing,Kakinaka,Makoto,Huang,Xianguo,“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Human Capital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2012,51(2),pp.255-275.

Li H.,Zhou L.,“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Disciplinary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89(9-10),pp.1743-1762.

Minzner,Riots & Cover-Ups,supra note 20,at 58.//转引自Alex Wang,“The Search for Sustainable Legitimacy:Environmental Law and Bureaucracy in China,”Harvo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2013,37(2),pp.365-440.

Oi,Jean C.,“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World Politics,1992,45(1),pp.9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