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7

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5)图书

Report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ompetitiveness (2015)

SSAPID:101-3867-5080-59
ISBN:978-7-5097-8271-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14年全球133个国家的环境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书中通过对全球各国环境竞争力的深入分析,揭示全球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环境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国的环境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着力为全球各国提升环境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借鉴。并通过专题深入研究剖析了当前环境发展中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全球环境竞争力绿皮书
编 辑:曹长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皮书数据库

 全球环境竞争力绿皮书编委会

 Abstract

 文前辅文

 GⅠ 总报告

  G.1 全球环境竞争力总体评价与比较分析

   一 全球环境竞争力总体评价

    1.1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1.1.1 全球环境竞争力综合排名

     1.1.2 全球环境竞争力综合得分情况

    1.2 全球环境竞争力要素得分及贡献率

    1.3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梯队得分情况

   二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区域分析

    2.1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均衡性分析

    2.2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区域评价分析

    2.3 全球区域环境竞争力专题评价分析

     2.3.1 亚洲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3.2 欧洲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3.3 非洲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3.4 大洋洲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3.5 北美洲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3.6 南美洲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3.7 G20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3.8 金砖国家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三 全球资源环境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3.1 全球资源环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3.2 全球资源环境竞争力的要素得分及贡献率

   四 全球生态环境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4.1 全球生态环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4.2 全球生态环境竞争力的要素得分及贡献率

   五 全球环境承载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5.1 全球环境承载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5.2 全球环境承载竞争力的要素得分及贡献率

   六 全球环境管理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6.1 全球环境管理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6.2 全球环境管理竞争力的要素得分及贡献率

   七 全球环境协调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7.1 全球环境协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7.2 全球环境协调竞争力的要素得分及贡献率

   八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

    8.1 环境竞争力是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反映和均衡作用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全球各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

    8.2 环境承载竞争力的得分贡献率最高,生态环境竞争力、环境管理竞争力、环境协调竞争力是导致各国环境竞争力得分差异的主要因素

    8.3 发达国家的环境竞争力平均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环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8.4 环境竞争力得分的区域间差异较小,但排位的差异较大: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国家的排位比较靠前,而非洲、亚洲国家的排位比较靠后

    8.5 全球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有所上升,其中发展中国家上升较快;但从占比和人均量来看,发达国家消耗了大量能源,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给全球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

    8.6 全球各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总的来看全球各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发达国家的表现尤为明显

   九 提升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9.1 提升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1.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是提升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基础

     2.包容性是提升全球环境竞争力的主线

     3.绿色转型是全球环境竞争力提升的导向

     4.改革创新是全球环境竞争力提升的动力

    9.2 提升全球环境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新思路

     2.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着力形成低碳经济发展新气象

     3.加快提升环境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引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新常态

     4.有效推动国际环境合作,努力寻求全球环境治理新突破

     5.多措并举强化组织机制建设,展现全球环境治理框架新面貌

 GⅡ 分报告

  G.2 第1章 阿尔巴尼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 第2章 阿尔及利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 第3章 安哥拉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 第4章 阿根廷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 第5章 亚美尼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 第6章 澳大利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 第7章 奥地利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 第8章 阿塞拜疆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 第9章 孟加拉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 第10章 白俄罗斯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 第11章 比利时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 第12章 贝宁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4 第13章 玻利维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5 第14章 波黑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6 第15章 博茨瓦纳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7 第16章 巴西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8 第17章 保加利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9 第18章 柬埔寨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0 第19章 喀麦隆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1 第20章 加拿大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2 第21章 智利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3 第22章 中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4 第23章 哥伦比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5 第24章 刚果(布)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6 第25章 哥斯达黎加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7 第26章 科特迪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8 第27章 克罗地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9 第28章 古巴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0 第29章 塞浦路斯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1 第30章 捷克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2 第31章 丹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3 第32章 多米尼加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4 第33章 厄瓜多尔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5 第34章 埃及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6 第35章 萨尔瓦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7 第36章 厄立特里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8 第37章 爱沙尼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9 第38章 埃塞俄比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0 第39章 芬兰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1 第40章 法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2 第41章 加蓬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3 第42章 格鲁吉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4 第43章 德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5 第44章 加纳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6 第45章 希腊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7 第46章 危地马拉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8 第47章 几内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9 第48章 海地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0 第49章 洪都拉斯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1 第50章 匈牙利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2 第51章 印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3 第52章 印度尼西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4 第53章 伊朗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5 第54章 伊拉克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6 第55章 爱尔兰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7 第56章 以色列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8 第57章 意大利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9 第58章 牙买加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0 第59章 日本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1 第60章 约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2 第61章 哈萨克斯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3 第62章 肯尼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4 第63章 韩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5 第64章 科威特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6 第65章 吉尔吉斯斯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7 第66章 拉脱维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8 第67章 黎巴嫩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9 第68章 莱索托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0 第69章 利比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1 第70章 立陶宛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2 第71章 卢森堡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3 第72章 马其顿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4 第73章 马达加斯加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5 第74章 马来西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6 第75章 马里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7 第76章 毛里塔尼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8 第77章 毛里求斯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9 第78章 墨西哥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0 第79章 摩尔多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1 第80章 蒙古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2 第81章 摩洛哥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3 第82章 莫桑比克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4 第83章 缅甸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5 第84章 纳米比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6 第85章 尼泊尔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7 第86章 荷兰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8 第87章 新西兰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9 第88章 尼加拉瓜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0 第89章 尼日尔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1 第90章 尼日利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2 第91章 挪威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3 第92章 阿曼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4 第93章 巴基斯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5 第94章 巴拿马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6 第95章 巴拉圭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7 第96章 秘鲁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8 第97章 菲律宾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9 第98章 波兰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0 第99章 葡萄牙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1 第100章 卡塔尔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2 第101章 罗马尼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3 第102章 俄罗斯联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4 第103章 沙特阿拉伯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5 第104章 塞内加尔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6 第105章 塞尔维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7 第106章 新加坡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8 第107章 斯洛伐克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9 第108章 斯洛文尼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0 第109章 南非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1 第110章 西班牙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2 第111章 斯里兰卡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3 第112章 苏丹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4 第113章 瑞典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5 第114章 瑞士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6 第115章 叙利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7 第116章 塔吉克斯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8 第117章 坦桑尼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9 第118章 泰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0 第119章 多哥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1 第120章 突尼斯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2 第121章 土耳其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3 第122章 土库曼斯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4 第123章 乌克兰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5 第124章 阿联酋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6 第125章 英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7 第126章 美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8 第127章 乌拉圭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9 第128章 乌兹别克斯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0 第129章 委内瑞拉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1 第130章 越南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2 第131章 也门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3 第132章 赞比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4 第133章 津巴布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Ⅲ 专题报告

  G.135 专题1 全球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分析

   1.1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环境影响

    1.1.1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1.1.2 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2 国际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状况

    1.2.1 世界能源储量和生产现状

    1.2.2 国际能源消耗的变化趋势与比较分析

    1.2.3 碳排放的趋势和国际比较分析

     1.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和国际比较

     2.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和国际比较

     3.人均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和国际比较

   1.3 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及其取得的成效

    1.3.1 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的演变

    1.3.2 部分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运行成效

     1.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EUETS)

     2.澳大利亚碳排放交易制度(NSW)

     3.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

     4.英国碳排放交易制度(UKETS)

     5.日本自愿交易体系(J-VETS)

    1.3.3 国际碳减排合作面临的困难

     1.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各国的艰难博弈

     2.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的操作性困难

     3.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的成本效益不匹配

   1.4 节能减排政策的国际经验和比较分析

    1.4.1 发达国家节能减排的经验

     1.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2.高效的能源管理体制

     3.充分的资金与技术支撑

     4.灵活的市场机制

    1.4.2 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的经验

     1.加强节能减排宣传

     2.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扶持

     3.加大替代能源技术研发力度

    1.4.3 节能减排经验的国际比较

     1.节能减排管理方式层面

     2.节能减排政策目标层面

     3.节能减排政策主体层面

     4.节能减排法律框架层面

   1.5 加快全球节能减排的途径与政策建议

    1.5.1 完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加强国际能源合作

    1.5.2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5.3 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5.4 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水平

    1.5.5 加强教育和宣传,引导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

  G.136 专题2 全球可持续消费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2.1 可持续消费引领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

    2.1.1 可持续消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保证

    2.1.2 可持续消费是带动可持续生产的重要引擎

    2.1.3 可持续消费是引领可持续生活方式、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1.4 可持续消费是改善全球贸易状况、缓和南北矛盾的重要途径

   2.2 全球可持续消费的发展状况

    2.2.1 全球可持续消费发展历程*

    2.2.2 主要国家和区域可持续消费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实践

     1.欧洲及其主要国家可持续消费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实践

     2.北美及其主要国家可持续消费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实践

     3.亚洲及其主要国家可持续消费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实践

     4.拉丁美洲及其主要国家可持续消费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实践

    2.2.3 主要国家和区域促进可持续消费的相关经验总结

     1.明确可持续消费的战略定位,完善可持续消费政策体系是促进可持续消费的基本保证

     2.健全的可持续消费约束机制是推进可持续消费的重要保障

     3.树立可持续消费自觉意识是推动可持续消费的必要环节

     4.制定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指标体系是指导可持续消费具体实践的有效工具

   2.3 全球可持续消费面临的现实困境

    2.3.1 宽松的消费环境与消费政策不利于可持续消费

    2.3.2 经济快速增长与现代科技引致的“新型消费”促进了消费的不可持续

    2.3.3 世界消费格局与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公平性致使各国在可持续消费诉求上存在分歧

    2.3.4 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技术垄断阻碍了全球可持续消费的实现

   2.4 全球可持续消费前景展望

    2.4.1 绿色生产与可持续消费从理念到行动的步伐将逐步加快

    2.4.2 行之有效的全球可持续消费约束联动机制将逐步建立

    2.4.3 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建立将推进全球可持续消费的实现

    2.4.4 可持续消费引领生产新趋势与新的经济增长

  G.137 专题3 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与战略选择

   3.1 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演进过程与特征分析

    3.1.1 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演变历程

     1.全球环境治理的舆论导向阶段

     2.全球环境治理的形成阶段

     3.全球环境治理的发展阶段

     4.全球环境治理的分化阶段

     5.全球环境治理的调整阶段

    3.1.2 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变化特征

     1.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超脱性

     2.全球环境治理的自觉性

     3.全球环境治理范围的无界性

     4.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内部的矛盾性

     5.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多维性

   3.2 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现实困境及原因

    3.2.1 全球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

     1.全球环境持续恶化,弱化了民众对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信心

     2.全球环境治理机制落后,难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动力

     3.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形成一致对外的治理合力

     4.全球环境治理的要素支撑不足,影响了全球环境治理效力的持续性

     5.全球环境治理的主体单一,抑制了全球环境治理的创新活力

    3.2.2 全球环境治理体系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1.责任缺失

     2.利益冲突

     3.监督缺位

     4.协调不畅

   3.3 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下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重构

    3.3.1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导向下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重构

     1.CDR原则的演化历程及“南北”分歧

     2.CDR原则导向下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重构

    3.3.2 法治原则下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重构

    3.3.3 非政府组织与全球环境治理体系重构

     1.非政府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及面临的困境

     2.非政府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主体资格的构建

    3.3.4 全球协调视野下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重构

   3.4 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下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主权国家的战略应对

    3.4.1 发达国家的战略应对

    3.4.2 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应对

  G.138 专题4 全球绿色经济融资的发展现状与战略路径

   4.1 绿色经济融资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4.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意义

     1.发展绿色经济融资,有利于引导绿色生产与消费

     2.发展绿色经济融资,有利于推动产业绿色升级

     3.发展绿色经济融资,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2 全球绿色经济融资的现状分析

    4.2.1 从绿色经济融资总额看,绿色能源投资不断增加

    4.2.2 从绿色经济融资国别结构看,发展中国家地位逐渐凸显

    4.2.3 从绿色经济融资方式看,资产融资仍占主体

     1.资产融资

     2.小规模融资

     3.公开市场融资

     4.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

     5.研发投资

    4.2.4 从绿色经济融资政策看,融资激励措施趋于多样化

    4.2.5 从绿色经济融资效果看,绿色转型效应日益显现

   4.3 全球绿色经济融资存在的问题

    4.3.1 绿色融资市场发育不完全,政府依赖性较强

    4.3.2 绿色融资需求差异性小,盲目投资问题显著

    4.3.3 绿色融资体制不完善,资金流动性不足

   4.4 积极推动全球绿色经济融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4.4.1 引导私人资金积极参与,拓宽绿色经济融资渠道

    4.4.2 创新绿色金融业务,实现融资需求多样化

    4.4.3 加强国际绿色发展合作,促进融资便利化

    4.4.4 完善绿色投融资配套体系,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G.139 专题5 全球环境竞争力提升的中国贡献与中国经验

   5.1 提升环境竞争力:中国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战略课题

    5.1.1 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加大

    5.1.2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

    5.1.3 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居高不下

    5.1.4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仍显不足

    5.1.5 环境治理机制还不够完善

   5.2 中国应对环境变化的原则立场:始终如一的积极建设性态度

   5.3 中国提升环境竞争力的切实行动: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

    5.3.1 从自然资源要素保护到工业污染计划性治理的转变阶段(1949~1977)

    5.3.2 从点源治理到集中控制的行政性环境治理制度形成阶段(1978~1990)

    5.3.3 从污染控制到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实施阶段(1991~2000)

    5.3.4 总量控制与节能减排相结合的多元化生态文明建设阶段(2001~2010)

    5.3.5 以健全制度和科学布局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强化攻坚阶段(2011年至今)

   5.4 中国提升环境竞争力的发展路径和经验总结

    5.4.1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4.2 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持续深化环保领域的改革事业

    5.4.3 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改革

    5.4.4 坚持在全球环境治理语境下加强国际合作,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GⅣ 附录

  G.140 附录1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要素构成

   1.1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1.1.1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概念

    1.1.2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内涵

   1.2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1.2.1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2.1.1 生态环境竞争力

     1.2.1.2 资源环境竞争力

     1.2.1.3 环境承载竞争力

     1.2.1.4 环境管理竞争力

     1.2.1.5 环境协调竞争力

    1.2.2 全球环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

  G.141 附录2 全球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

   2.1 全球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2.2 全球环境竞争力模型的建立

   2.3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判定方法

    2.3.1 全球环境竞争力评价时段和区域范围的界定

    2.3.2 指标的排位区段

    2.3.3 各级指标得分的分析

  G.142 附录3 全球环境竞争力指标选择说明和数据来源

  G.143 附录4 全球133个国家环境竞争力及二级指标评价分值

  G.144 参考文献

  G.145 后记

 专家评议摘要*

 摘要

 主要编撰者简介

 前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逐渐超越国界,从地方性问题演变为区域性和全球性问题,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各国纷纷将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作为突破口,积极参与、推动国际环境问题谈判和开展全球合作,确保为我们的地球及今世后代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全球环境竞争力是在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加剧背景下提出的全新的竞争力衡量方式,涵盖了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环境管理、环境影响和环境协调等五个方面,突出强调环境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作用,注重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也充分考虑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经济、科技、行政等多种手段综合反映和体现一国的环境发展能力,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全书共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选取全球有代表性的133个国家作为评价对象,旨在从整体上评价分析2014年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发展状况,揭示全球各国环境竞争力的优劣势和变化特征,提出增强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基本路径和对策建议,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分析依据与政策参考。第二部分为分报告,分别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揭示全球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环境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为全球各国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加快绿色经济转型和提升环境竞争力提供重要的决策借鉴。第三部分为专题报告,通过分析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的全球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全球可持续消费、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全球绿色经济融资、全球环境竞争力提升的中国贡献等问题,对这些环境发展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第四部分为附录,简要介绍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构成、全球环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以及全球环境竞争力指标选择说明和数据来源,同时还附上2014年各国环境竞争力及二级指标评价分值,以便读者进一步查询。

[1]王绍武、罗勇等:《IPCC第5次评估报告问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年第11期。

[2]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3]Stern Review.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2006.

[4]杨春瑰:《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制度生成与演化发展》,《求索》2011年第12期。

[5]Finus,M.,The Enforcement Mechanisms of the Kyoto Protocol:Flawed or Promising Concepts. Letters in Spatial and Resource Sciences,2008(1).

[6]郝海青:《欧美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

[7]王遥:《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8]彭水军、张文城:《国际碳减排合作公平性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9]Grief,Avner,“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Ex-change:A Research Agenda i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2000(4).

[10]Stern,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rn Review,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2007.

[11]王璟珉、魏东:《〈京都议定书〉的缺陷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2]陈伴勤、曲建升等:《气候变化应对战略之国别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13]黄海峰、徐明、陈超德:《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4]黄德林、邵月、艾希:《中西方节能减排政策比较研究》,《资源与产业》2012年第4期。

[15]张焕波:《中国、美国和欧盟气候政策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俞海山:《可持续消费模式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周梅华:《可持续消费理论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法〕埃德温·扎卡伊:《可持续消费、生态与公平贸易》,鞠美庭、展刘洋、薛菲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4]林文诗、刘尊文、曹磊等:《欧洲可持续消费政策对我国的实施启示》,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5]李霞、彭宁、周晔:《国际可持续消费实践与政策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5期。

[6]赵金亮、杨丽梅:《当代我国可持续消费问题研究综述》,《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7]Heishanen E,Pantzar M. Toward Sustainable Consumption:Two New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1997,20(4).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UNEP,Global Environmental Outlook 5(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p.10,转自UNEP官方网站,http://www.unep.org/geo/pdfs/GEO5_SPM_English.pdf。

[3]UNEP,UNEP Year Book 2010:NEW Science and Developments in Our Changing Environmental,p.59,转自UNEP官方网站,http://www.unep.org/geo/pdfs/yearbook/ yb2010/PDF/GYB2010_English_full.pdf。

[4]卢静:《当前全球治理的制度困境及其改革》,《外交评论》2014年第1期。

[5]寇丽:《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演进、属性与功能》,《法律科学》2013年第4期。

[6]石晨霞:《联合国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问题与应对》,《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3期。

[7]郑艳、梁帆:《气候公平原则与国际气候制度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6期。

[8]陈贻健:《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演变及我国的应对——以后京都进程为视角》,《法商研究》2013年第4期。

[9]刘晗:《气候变化视角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0]刘冰:《环境非政府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1]杨威:《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刘海江:《国际法治视野内国际非政府组织问责机制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13]李宏涛、程天金、温源远等:《2013年全球主要多边环境协定动态概述——全球环境与发展2013年度动态系列综述之一》,《世界环境》2014年第6期。

[14]张敏、江时学、曹慧等:《欧洲所学者笔谈:对欧盟“2030气候和能源政策目标”的看法》,http://www.eri.org.cn/news_zj.php?cid=59&aid=2676,2014-02-18。

[15]钟卉:《利马气候大会终于闭幕,谈成了啥》,http://qjwb.zjol.com.cn/html/2014-12/15/content_2915119.htm?div=-1,2014-12-15。

[16]蓝煜昕、荣芳、于绘锦:《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与NGO参与:国际经验借鉴》,《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年第1期。

[17]王联合:《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识、影响与问题》,《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1期。

[18]辛闻:《3年来中国累计安排2.7亿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http://news.china.com.cn/2014-11/25/content_34144125.htm,2014-11-25。

[1]〔英〕大卫·皮尔斯等:《绿色经济的蓝图》(第4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UNEP(2011). Towards a Green Economy:Pathwa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504-506. Nairobi:UNEP.

[3]UNEP(2009). Global Green New Deal-A Policy Brief. p.4.

[4]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之统一》,2014。

[5]马俊:《未来我国对绿色投资需求每年达两万亿》,《金融时报》2014年7月12日。

[6]李晓西、夏光:《中国绿色金融报告2014》,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7]Frankfurt School-UNEP Centre. Global Trends in Renewable Energy Investment 2015.

[8]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 Who’s Winning the Clean Energy Race?2012 Edition.

[9]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2014). Resource-Efficient Green Economy and EU Policies.

[10]Low Carbon Green Growth Road Map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Fact Sheet-Green Finance.

[11]Green European Foundation(2014). Money for Change:The Financial Sector in the Gree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1]周生贤:《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成效》,中国环保网,2013年7月9日。

[2]中国环保部:《2013年环境统计年报》。

[3]中国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

[4]杨朝飞:《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和环境保护若干问题》,中国人大网,2012年11月23日。

[5]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及思考——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学术论坛上的演讲》,《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6]杰拉德·陈:《中国的环境治理:国内与国际的连结》,《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7年第11期。

[7]王玉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与环境投资形势分析》,《第三届中国环境投资大会》,2010。

Anastasios Xepapadeasa and Aart de Zeeuw.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Competitiveness:The Porter Hypothesi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Capit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9(2).

Birgit Friedl,Michael Getzner. Environment and Growth in a Small Open Economy:An EKC Case-study for Austrian CO2 Emissions. Discussion Paper of The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Klagenfurt,Austria,2002.

BP.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4.

Cainelli G,Mazzanti M,Zoboli R. Complementarity in Eco-innovation:Concepts and Empirical Measurement,The 16th Annual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Conference 2010,Hong Kong,May,2010a.

Cainelli G,Mazzanti M,Zoboli R. “Environmentally-Oriented Innovative Strateg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Services. Micro-evidence from Ital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2010b.

Cainelli G,Mazzanti M,Zoboli R. Structural and Dyna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s and Manufacturing Firms’ Growth,mimeo(previous version published in Mazzanti M),2010c.

Costantini V,Mazzanti M,Montini A.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pillovers. Nota di lavoro FEEM 108,FEEM,Milan,2010.

Costantini V.,Mazzanti M.(2010),On the Green Side of Trade Competitiveness?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Innovation in the EU,Nota di lavoro FEEM 94,FEEM,Milan.

Emerson,J.,D. C. Esty,M.A. Levy,C.H. Kim,V. Mara,A. de Sherbinin,and T. Srebotnjak. 2010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New Haven: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January 2010. http://epi.yale.edu.

Finus,M. The Enforcement Mechanisms of the Kyoto Protocol:Flawed or Promising Concepts. Letters in Spatial and Resource Sciences,2008(1).

Folke C,Jansson A,Larsson J,et al. “Eco-system Appropriation by Cities”. Ambio,1997,26(3).

Grief,Avner,“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Ex-change:A Research Agenda i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2000(4).

Hannes Egli,Are Cross-Country Studies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Misleading?New Evidence from Time Series Date for Germany. Discussion of Ernst-Moritz-Arndt University of Greifswald,2001,10.

Hardp,Bargs,HodgeT,etal.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s. Oecasional Papernumber17,1997,11(HSD).

Hilton FGH,Levinson A. “Factor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Vidence from Automotive Emiss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8.

Horst Siebert. 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nt:Theory and Policy(Seventh Edition).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2008.

Hunter Colin.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the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02(1).

IEA.2014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4.

Jaekyu Lim.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Some Empirical Evidences from South Korea.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1997.

Joseph Alcamo. “The GLASS Model:A Strategy for Quantify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Securit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2(4).

Lester R Brown. “Redefining National Security”. World watch Paper No.14 1977.

Litfin Kt. “Constructing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Glob Gov,1999,5(3).

Marco Trevisan. “Nonpoint-Source Agricultural Hazard Index:A Case Study of the Province of Cremona”.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0,26(5).

Marcus Wagnera and Stefan Schaltegger.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Choi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n Competitivenes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 of EU Manufacturing”.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4(5).

M atthew A,Luck GD Jenerette,J Wu,NB Grimm. “The Urban Funnel Model and the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systems,2001,4(8).

ME Porter,C Van der Linde.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

Montini A.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Innov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Routledge,London,2010.

Myung Jin.Jun “A Metropolitan Input-Output Model:Multisectoral and Multispat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Income Forma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4,338(1).

Panayotou,T.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Working Paper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2000.

Porter,M.E 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 In:On Competition,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Renato J. Orsato. “Competi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When does It Pay to be Gree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6(2).

Selden T,Song 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Development:Is There a Kuznets Curve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

Stern Review: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2006.

“UN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United Kingdom. London:HMSO,1994.

E.库拉:《环境经济学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H.G.弗雷德·克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M.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

M.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

阿特金森等:《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

陈滨荣:《可持续消费与清洁生产:同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产业与环境》2002年第4期。

陈德敏:《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陈洪波、朱绍广:《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环境安全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5期。

陈贻健:《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演变及我国的应对——以后京都进程为视角》,《法商研究》2013年第4期。

陈英旭:《环境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陈迎:《联合国2015年后全球发展议程:从理念到实践》,《当代世界》2015年第4期。

程声通:《环境系统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英〕大卫·皮尔斯等:《绿色经济的蓝图》(第4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德国推动节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节能与环保》2008年第12期。

“可持续消费与绿色发展”课题组:《可持续消费与绿色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年第4期。

郝海青:《欧美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

黄德林、邵月、艾希:《中西方节能减排政策比较研究》,《资源与产业》2012年第4期。

黄海峰、徐明、陈超德:《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杰拉德·陈:《中国的环境治理:国内与国际的连结》,《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7年第11期。

寇丽:《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演进、属性与功能》,《法律科学》2013年第4期。

雷曼誉:《2015,让我们与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天天见》,新华网,2014年12月30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2/30/c_127349210.htm。

李宏涛、程天金、温源远等:《2013年全球主要多边环境协定动态概述——全球环境与发展2013年度动态系列综述之一》,《世界环境》2014年第6期。

李建平等:《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李建平等:《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李建平等:《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李建平等:《全球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李建平等:《“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李建平等:《“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李建平等:《“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李建平等:《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闽榕等:《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李鹏博:《金融危机中消费券的经济效应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李霞、彭宁、周晔:《国际可持续消费实践与政策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5期。

李晓西、夏光:《中国绿色金融报告2014》,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之统一》,2014。

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气象出版社,2001。

刘尊文、岳文淙、余建军等:《可持续消费发展历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年第9期。

卢静:《当前全球治理的制度困境及其改革》,《外交评论》2014年第1期。

马骧聪:《俄罗斯联邦环境保护法和土地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彭水军、张文城:《国际碳减排合作公平性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钱新:《瑞士环保理念值得我国借鉴》,《环境研究与检测》2012年3月。

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中国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新华出版社,2002。

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及思考——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学术论坛上的演讲》,《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权威调查:中国可持续消费总体状况较好》,中国新闻网,2013年1月21日,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1-21/4507619.shtml。

任雪萍、杨素群:《论当前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南北矛盾》,《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年第5期。

任彦:《发展中国家成西方电子垃圾倾倒场》,新华网,2014年6月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6/09/c_126592788.htm。

石晨霞:《联合国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问题与应对》,《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3期。

时桂珍:《意大利环保点滴》,《科技信息》2002年第8期。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宋芳:《借鉴国外经验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瑞士发展经济的主要做法和启示》,《财会研究》2007年第10期。

《透视网络消费背后浪费:去年双十一买的零食还没吃完》,新华网,2014年11月11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12/c70731-26007698.htm。

童国庆:《瑞士环境污染治理》,《水利水电快报》2008年第5期。

王璟珉、魏东:《〈京都议定书〉的缺陷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王宽、秦书生:《发达国家发展绿色消费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资源环境与发展》2013年第1期。

王萍:《德国的环境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2期。

王韶华、苏颖、李贵宝:《中国环境保护与俄罗斯环境保护之对比》,《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1期。

王遥:《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韦海莉:《德国也拟发消费券刺激国内消费 抵抗衰退》,全景网,2008年11月25日,http://www.p5w.net/kuaixun/200811/t2026916.htm。

魏磊:《英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启示》,《节能与环保》2008年第12期。

萧代基、郑惠燕等:《环境保护之成本效益分析》,台湾俊杰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辛闻:《3年来中国累计安排2.7亿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http://news.china.com.cn/2014-11/25/content_34144125.htm,2014-11-25。

熊飞:《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建立完备的环保执法体系》,《科技创新导刊》2010年第18期。

徐冬青:《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6期。

杨春瑰:《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制度生成与演化发展》,《求索》2011年第12期。

杨晓燕、贺姣佼:《德国的可持续消费政策及其调整》,《消费经济》2015年第1期。

叶江:《浅析联合国2015年后全球发展议程新动向——兼谈中国的应对之道》,《当代世界》2015年第4期。

于汶加、王安建:《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零增长”现象解析》,《商业时代》2009年第12期。

于汶加、王安建、王高尚:《中国能源消费“零增长”何时到来》,《地球学报》2010年第10期。

俞懿春:《“绿色亚太”建设彰显巨大潜力》,《人民日报》2015年5月22日。

喻雪红:《可持续消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原雅娟:《欧洲各国环境保护措施》,《商业经济》2012年第7期。

曾凡银、冯宗宪:《基于环境的我国国际竞争力》,《经济学家》2001年第5期。

张桂敏:《亚洲仍是全球化肥消费大户》,《农资导报》2008年3月21日,第A03版。

张红凤、陈淑霞:《环境与经济双赢的规制内在机理和对策》,《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3期

张焕波:《中国、美国和欧盟气候政策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章轲:《可持续消费:消费大国的绿色改革之路》,《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11月13日,http://www.yicai.com/news/2013/11/3106405.html。

赵金亮、杨丽梅:《当代我国可持续消费问题研究综述》,《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赵萍、关利欣:《奢侈品消费期盼回归理性》,《国际商报》2011年9月5日,第A02版。

赵萍:《可持续消费如何实现》,《光明日报》2014年4月24日,第13版。

郑艳、梁帆:《气候公平原则与国际气候制度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6期。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政策研究室:《国外刺激汽车消费的主要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盖世汽车网,2009年12月29日,http://auto.gasgoo.com/News/2009/12/070813211321136879532.shtml。

《中国网络购物的网民数量超过3.32亿》,中国报告大厅,2014年9月10日,http://www.chinabgao.com/stat/stats/37176.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联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瑞士的环境保护》,2004年12月2日,http://ch.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412/20041200313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