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9

中国现代文化论争图书

The Cultural Contestation of Modern China

SSAPID:101-3802-9535-78
ISBN:978-7-5097-2971-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中国现代文化论争的学术专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文化史中的重要范畴,是文化延续发展互为因果的两个重要方面。文化冲突通过言论所表现出的不同思想观点的冲突就是文化论争。中国现代文化论争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方方面面。本书仅围绕着白话文与文言文、新文学与旧文学、反孔与尊孔、基督教存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科学与玄学、中国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中医与西医等八个方面的论争展开讨论,探讨不同论争观点提出的背景、动机,论争的内容及其结果,进而展现中国现代文化曲折发展的基本线索。本书史料丰富,见解中肯。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外历史学术丛书
作 者: 焦润明
编 辑:赵薇;徐碧姗;李建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后记

 导论 “欧化时代”与文化论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一章 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论争

  第一节 文言文与白话文论争的时代背景

   一 社会变迁与近代“信息爆炸”

    (一)社会变迁与人际交往的扩大

    (二)西潮涌入与信息爆炸

   二 文言文无法适应巨变时代的信息处理

    (一)古文作家们的努力与失败

    (二)拼音文字的创制与努力

   三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历史趋势

    (一)政治上的有利条件

    (二)“官话”普及与白话作品遗产

    (三)晚清以来的白话文实践

    (四)新文化派的崛起及其认识取向

  第二节 崇白话废文言的主张

   一 白话文为有生命力的活文字

   二 白话文规范易学

   三 白话文表现真实

   四 白话文与时代同步

  第三节 崇文言抑白话的主张

   一 文言文优美简洁

   二 文言文仍是活文字

   三 文言文可与白话文并存

  第四节 围绕着“文言存废”的论辩

   一 林纾与蔡元培之间的论辩

   二 胡适与任叔永之间的讨论

   三 胡适与朱经农之间的讨论

   四 胡适对黄觉僧的回应

   五 其他折中派人士的观点

   六 学衡派对新文化派的批驳

   七 胡适与章士钊之间的论辩

   八 其他白话派人士的观点

    (一)刘半农的观点

    (二)吴稚晖等人的观点

  第五节 白话文的改进与应用

   一 白话文的应用及改进

    (一)减省汉字笔画的方法

    (二)吸收文白各自词法优点的方法

    (三)直用西洋词法

    (四)对欧化白话文的批评

   二 废除汉字的主张

    (一)以一种西文代替汉字汉文

    (二)创制拼音文字以代替汉字

   三 白话文的推广与普及

  第六节 20世纪30年代言文论争的再起

   一 30年代的文白论争

    (一)提倡文言文人士的主要观点

     1.习白话有害于青年作为中国人的基本修养

     2.“不解文言文真不能为一健全的中国人”

     3.语体文没有文言文简洁优美

     4.文言文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

     5.学习文言文仍有现实优越性

    (二)提倡白话文人士的主要观点

     1.白话文体内容的不完善非白话文体本身的不完善

     2.文言文词义含混,文法疏略,早在淘汰之列

     3.要打破文言垄断还要推行国语

     4.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使用白话文

     5.现时代不仅要提倡白话文更要提倡新体文

   二 30年代的白话与大众语论争

    (一)大众语运动的起因与概念讨论

     1.大众语运动的起因

     2.大众语的概念及其论争

    (二)大众语相关问题的论争

     1.大众语有没有阶级性

     2.大众语和方言存不存在矛盾

     3.大众语是否应有自己的标准语

     4.大众语与白话文的关系

     5.大众语的普及

     6.白话文大众语的前途

 第二章 新文学与旧文学的论争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背景缘起

   一 晚清时期的“文学革命”

    (一)诗界革命

    (二)“小说界革命”

    (三)戏剧改良运动

   二 文学革命在美国绮色佳的酝酿与论争

    (一)始于绮色佳的文学革命酝酿

    (二)“一首白话诗引起的风波”

  第二节 文学革命的理论建构

   一 胡适的文学革命理论

    (一)文学革命“八大主张”

    (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三)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四)易卜生主义

   二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

   三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理论

   四 傅斯年的“人化文学”论

   五 罗家伦的白话文学理论

   六 刘半农的文学改良论

  第三节 旧文学的坚守及其对新文学的驳诘

   一 对文学革命理论的驳难

    (一)对“历史的文学观念”的驳难

    (二)对文学革命“八大主张”的驳难

    (三)对“白话为活文学、文言为死文学”观点的驳难

    (四)对“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观点的驳难

   二 对新文学的不成熟及缺陷的讽刺与非难

    (一)对胡适《尝试集》的攻击

    (二)对白话诗的非难

    (三)对新文学用语词汇的批评

    (四)对新文学充满过激思想的批评

    (五)对“语言暴力”及学术失范倾向的批评

    (六)对新文学崇洋与欧化倾向的批评

 第三章 尊孔与反孔的论争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尊孔运动及其主张

   一 民国初年的尊孔运动

   二 民国初年的尊孔主张

    (一)尊孔就是尊中国文化道统

    (二)定孔教为国教体现正统

    (三)孔道倡、邪说息

  第二节 反孔思潮勃兴及其主要观点

   一 反孔——对民初尊孔运动的回应

   二 孔教已成为维护专制的御用理论

   三 尊孔违背民主宪法精神

   四 孔教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五 孔教不能代表全部的中国文化

  第三节 尊孔思潮的主要观点

   一 孔子为中国文明之象征不当废弃

   二 孔教当立为国教

   三 孔子不应承担道德堕落的责任

   四 中国最大病根在于没有推行孔子之教

  第四节 反孔与尊孔论争及对其的评价

   一 反孔尊孔两派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一)激烈的反孔派否定传统文化

    (二)强烈的尊孔派肯定传统文化中的合理要素

   二 关于孔子是否宗教家的论争及其本质

    (一)关于孔子非宗教家的讨论

    (二)关于孔子为宗教家的讨论

    (三)关于孔子是否宗教家问题之本质

   三 反孔与尊孔各派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意义

 第四章 关于基督教存废的论争

  第一节 非基督教同盟运动及其论争

   一 基督教的传入与扩张

    (一)基督教的传入

     1.景教

     2.天主教

     3.耶稣教

    (二)基督教在中国腹地的扩张及其遭遇的反对

     1.基督教在中国腹地的扩张

     2.反基督教的基本线索

   二 非基督教同盟运动及其理论

    (一)1922年的非基督教同盟运动

    (二)1924年的非基督教同盟运动

     1.上海青年重组非基督教同盟之运动

     2.1924年外国传教士辱华事件引发的爱国反基运动

     3.《中国青年》与反对基督教运动

    (三)1930年清华铲除基督教青年团的反基宣传

   三 围绕非基督教同盟运动的论争

    (一)支持非基督教同盟运动的观点

    (二)对非基督教同盟运动褒贬皆有的观点

    (三)对非基督教同盟运动根本反对的观点

    (四)基督教人士对于非基运动的评价及应对

     1.张亦镜对陈秋霖的驳难

     2.其他基督教人士的评价

  第二节 关于中国是否需要基督教的论争

   一 中国需要基督教

    (一)人类离不开宗教

    (二)中国需要适合的宗教

     1.中国需要合于现在生活的宗教

     2.需要拥有大爱的宗教

     3.需要拥有基督人格的宗教

    (三)中国社会改良需要基督教

    (四)中国社会进步需要基督教

   二 中国应如何对待基督教

    (一)对基督教应采取批判与借鉴的态度

     1.著名学者对基督教的态度

     2.知识女性对基督教的态度

     3.普通国民对待基督教应持的态度

    (二)应以时代的眼光理解基督教的问题

     1.基督教能够适应中国环境的变化

     2.宗教界对于新思潮的应对

   三 中国不需要基督教

    (一)否认世界有神论

    (二)信上帝是自我麻醉和自我欺骗

    (三)否认宗教对于维持道德的作用

    (四)批判基督教人格救国说

    (五)教会代表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

  第三节 关于基督教是否为“帝国主义侵略工具”的论争

   一 基督教已成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一)基督教是资本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先锋队

    (二)基督教是资本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

    (三)基督教是软化中国国民性的一种工具

    (四)宗教不能救中国,信教难爱国

   二 基督教不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第四节 “以美育代宗教”的论争

   一 “舍宗教而易之以纯粹之美育”

    (一)美育“实亦有脱离宗教之趋势”

    (二)美育可以代替宗教

   二 美育代替不了宗教

    (一)教育、美术其功能与宗教不同

    (二)最高境界的宗教当然包括艺术

  第五节 “以科学代宗教”的论争

   一 关于基督教与科学是否相冲突的论争

    (一)否认基督教与科学有冲突

    (二)认定基督教与科学相冲突

   二 关于科学可以代替宗教的论争

    (一)宗教在科学时代没有存在的可能

    (二)能救世界的只有科学

    (三)宗教在直觉和信仰上已失去其独有性

   三 关于科学代替不了宗教的论争

    (一)宗教是情感的,科学是理性的

    (二)科学解决不了情感勖慰问题

 第五章 东西文化论争

  第一节 东方文化派的主要观点

   一 梁启超的东西文化观

    (一)梁启超的中国文化观

    (二)梁启超的西方文化观

    (三)中国文化的前途及贡献

   二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

    (一)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1.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2.对西方文化弊病的认识

    (二)对于东方文化的认识

     1.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2.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3.中国文化的“幸”与“不幸”

    (三)“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与未来文化走向

     1.“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及其走向

     2.儒学复兴及其文化价值

    (四)关于东西方文化出路问题的思考

     1.关于对中国文化发展应持的态度

     2.关于西方文化的出路问题

   三 其他人士的东西文化观

    (一)张东荪的东西文化观

    (二)张君劢的东西文化观

  第二节 西方文化派的主要观点

   一 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

   二 陈独秀的东西文化观

   三 胡适的东西文化观

   四 瞿秋白的东西文化观

  第三节 东西两派代表人物的文化观论辩

   一 胡适对梁漱溟的批驳

   二 杨明斋对梁漱溟的批驳

   三 张东荪对梁漱溟的批驳

   四 严既澄对梁漱溟的批驳

   五 梁漱溟对西化派的辩驳

 第六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争

  第一节 科学与玄学论争的起因

   一 一战前“科学万能”思潮的弥漫

   二 一战后对“科学万能”思潮的反思

    (一)一战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二)《欧游心影录》对“科学万能”的怀疑

   三 胡适等人对于科学信仰的坚守

  第二节 玄学派的主要观点

   一 张君劢的观点

    (一)张君劢对科学的认识

    (二)张君劢对人生观的认识

   二 玄学派其他成员的观点

    (一)梁启超对科学与人生观的认识

    (二)张东荪对科学的认识

    (三)林宰平对科学的认识

    (四)范寿康对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认识

  第三节 科学派的主要观点

   一 丁文江的观点

    (一)丁文江对科学的认识

    (二)丁文江对人生观的认识

   二 科学派其他人士的观点

    (一)对科学的认识

    (二)对人生观的认识

  第四节 科学与人生观论争的结果及影响

   一 人生观论争的聚焦点

    (一)关于人生观能否统一的论辩

    (二)讨论的规范性得到论战双方的重视

    (三)关于欧洲文化破产的责任问题

   二 科学与人生观论争的影响

    (一)科玄论战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现代化的看法

    (二)科学的价值进一步受到重视

    (三)科学界内部的分化与对垒

 第七章 “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论争

  第一节 围绕“全盘西化”的论争

   一 全盘西化论的基本主张

    (一)全盘西化论概念的提出

    (二)全盘西化的理由

     1.全盘西化的理由之一:文化是不可分的

     2.全盘西化的理由之二:中国的一切都不如西洋的好

     3.全盘西化的理由之三:自近代以来中国已经部分西化

     4.全盘西化的理由之四:因为文化有惰性

   二 本位文化派对全盘西化观点的批判

    (一)批驳全盘西化派的文化不可分的观点

    (二)批驳全盘西化派提出的西洋文化一切皆好的观点

    (三)全盘西化之不可能成立

   三 西化派内部的文化论辩

    (一)对全盘西化概念提出商榷意见

     1.胡适主张用“充分世界化”代替“全盘西化”

     2.张佛泉主张用“根本西化”来代替“全盘西化”

     3.张熙若、严既澄主张用“现代化”代替“全盘西化”

    (二)对陈序经的文化选择理论提出批评意见

     1.张佛泉对陈序经的批评

     2.张熙若对陈序经的批评

   四 陈序经为“全盘西化”辩护

    (一)对于全盘西化概念及观点的坚持

    (二)与怀疑全盘西化者的论辩

     1.全盘西化不是皮毛西化

     2.全盘西化不是接受西货

     3.全盘西化不是笼统西化

     4.全盘西化超然于“国情”

     5.全盘西化不是奴性与媚外

  第二节 围绕“中国本位文化”的论争

   一 中国本位文化论的提出

    (一)《中国本位文化宣言》与《我们的总答复》

    (二)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座谈会

   二 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内容的论争

    (一)关于中国本位文化概念及内涵的论争

     1.本位文化宣言执笔者的概念界定

     2.相关人士对本位文化内容的看法

    (二)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内容的论争

     1.“文化的领域中已经没有了中国”引起的论争

     2.关于“不守旧”、“不盲从”问题的论争

     3.关于中国本位文化的实质问题的论争

   三 西化派对中国本位文化论的批判

    (一)全盘西化派对于中国本位文化论的批判

    (二)西化派对于中国本位文化论的批判

    (三)本位文化派的回应与论辩

  第三节 各方对于中国文化建设的不同指向

   一 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意向

    (一)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原则

    (二)本位文化建设的标准

    (三)本位文化建设的内容及目标

   二 关于中国文化“西化”的主张

    (一)胡适的“充分世界化”主张

    (二)张佛泉的“根本西化”主张

    (三)王青云的“从根西化”主张

    (四)沈昌晔的西化主张

    (五)张熙若的科学化现代化主张

    (六)熊梦飞的现代化主张

   三 对各派文化选择观的评价

    (一)对西化论的评价

    (二)对全盘西化论的评价

    (三)对中国本位文化论的评价

 第八章 中西医论争

  第一节 废止中医的言论及其论争

   一 废止中医的言论

    (一)余云岫的废止中医主张

     1.余云岫的“医学革命”经历

     2.余云岫“废止中医”的言论

     3.主张用科学方法整理中药

    (二)傅斯年的废止中医的主张

     1.中医无存在价值

     2.中医与近代科学不相容

     3.中医与近代教育不相容

     4.采取逐步废止中医的办法

    (三)其他人的废止中医言论

     1.认为中医理论荒诞落后

     2.认为中医治疗方法简单

     3.认为中医不懂保健卫生

     4.科学可废中医的观点

   二 维护中医的言论

    (一)陆锦燧维护中医的观点

    (二)曾觉叟“哲学医学”的观点

     1.中医是哲学医学

     2.中医处处符合科学

    (三)周禹锡“气化医学”的观点

    (四)张抚之“阴阳综括万有”的观点

    (五)梅竹洲“中医不杀菌而愈病”的观点

    (六)宋爱人“科学不足存废国医”的观点

    (七)伍耀扬保护中医的观点

   三 中西医之间的论争

    (一)对余云岫否定中医观点的驳辩

    (二)傅斯年与陈泽东等人的论辩

     1.傅斯年对于“中医能治愈病人”持否定态度

     2.傅斯年否定中医改良论

     3.陈泽东等人对傅斯年的反驳

    (三)志云与傅斯年的辩驳

    (四)刘学濬与傅斯年的论辩

    (五)批评西医的言论

  第二节 围绕着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生存权的论争

   一 围绕废止中医及中医纳入教育系统的论争

    (一)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

    (二)“中医学校改称传习所”案

    (三)中医学界的请愿与抗争

     1.两次请愿运动

     2.争取中医学校纳入学制系统的抗争

   二 围绕汪精卫废止中医言论的论争

    (一)汪精卫废止中医的言论

    (二)医学界对汪精卫言论的批判

     1.批判汪精卫反中医言论的荒谬

     2.论述中医存在的合理性

   三 围绕《国医条例》及中医争取与西医平等权的论争

    (一)中医条例草案的通过

    (二)中医界争取与西医平等待遇权的论争

  第三节 关于中医科学化的论争

   一 关于中医统一病名的论争

    (一)《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会统一病名建议书》的出台

    (二)对国医馆工作步骤和态度的批评

    (三)对建议书中“依傍西医病名”的批评

    (四)统一病名当以中医病名为主

   二 关于中医科学化的论争

    (一)中医中有许多符合科学的东西

    (二)中医本身就是科学

    (三)中医可以科学化

    (四)中医无科学化价值

   三 关于中西医融合的论争

    (一)玄学医学与科学医学无法融合

    (二)中西医确有沟通的必要

    (三)用中药代西药挽利权

    (四)关于整理中医的方略问题

  第四节 建立国际化的中国新医学

   一 关于中医与西医概念问题的考量

   二 中医仍有存留价值

   三 破除中西医的门户之见

    (一)破除中医界的门户之见

     1.对西医学历史认识的错误

     2.没有看到西医是具有无限发展空间的新事物

     3.没有认识到西医学已成为世界性医学的趋向

    (二)破除西医界的门户之见

     1.如何建立中国的新医学,才是新旧医共同努力的一个目标

     2.新医应该明了自己是中国人,应有为中国学术致力研究的信心

    (三)不忘记建设国际性的中国新医学

   四 中医的自救与改进

    (一)中医的自救措施

    (二)组织中国医药的科学化提炼

    (三)用科学方法改造中医

 出版说明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文化史中的重要范畴,是文化延续、发展中互为因果的两个重要方面。文化冲突通过言论所表现出的不同思想观点的冲突就是文化论争。本书围绕近代以来在中国发生的白话文与文言文、新文学与旧文学、反孔与尊孔、基督教存废、东方化与西方化、科学与玄学、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中医与西医等八个方面的论争,利用丰富的史料系统论述了文化论争的内容及其结果,探讨其中不同观点的背景、动机,并进行了公允的评价,客观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化曲折发展的基本线索。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1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

郑观应:《盛世危言》,《中国启蒙思想文库》(7),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化运动》,中华书局,199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

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乙、丙、丁编,中华书局,1954~1959。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近代史资料》1963年第2期,中华书局,1963。

王忍之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

李妙根编选《章士钊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谭嗣同:《仁学》,《中国启蒙思想文库》(11),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小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编《陈独秀著作选》第1~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钟离蒙、杨凤麟主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辽宁大学哲学系内部印刷,1981。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0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1986。

《孙中山文集》(上、下),团结出版社,1997。

《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

《蔡元培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杨明斋:《评中西文化观》,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蒋梦麟:《西潮》,辽宁教育教育出版社,1997。

王栻编《严复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6。

本店编辑部编《文化建设与西化问题讨论集》上下集,(台)帕米尔书店,1980。

杨深编《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张在同、咸日金编《民国医药卫生法规选编(1912~1948年)》,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以〕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

〔美〕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英〕克莱夫·贝尔:《文明》,商务印书馆,1990。

〔日〕中根千枝:《适应的条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美〕汉森·W.鲍德温:《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德〕卫礼贤:《中国心灵》,王宇洁、罗敏、朱晋平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英〕罗素:《中国之问题》,赵文锐译,中华书局,1924。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文化史》(上、中、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傅长禄:《中国现代文化史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叶青、马怀忠主编《中国现代文化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高军、王桧林、杨树标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华夏出版社,1990。

龚书铎:《近代中国与文化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郑师渠、史革新:《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反思》,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郑师渠总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陈先初:《张君劢思想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郑大华:《张君劢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郑大华:《张君劢传》,中华书局,1997。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雷颐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陈虬:《新字瓯文七音铎》,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张文杰、何兆武:《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河北分会,1982。

邵玉铭:《二十世纪中国基督教问题》,正中书局,1980。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人文书店,1936。

中国与世界编委会:《文化:中国与世界》第5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焦润明:《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中华书局,2006。

焦润明:《傅斯年传》,人民出版社,2002。

焦润明:《梁启超启蒙思想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李少兵:《民国时期的西式风俗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吴晓峰:《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刘贵福:《梅光迪、胡适留美期间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以儒学、孔教和文学革命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李喜所:《经济基础与文化变革:中国近现代“反孔”的深度反思》,《河北学刊》2010年第1期。

桑兵:《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0期。

蔡勤禹:《留美学生与白话文运动》,《民国春秋》1999年第4期。

孙昌熙、史若平:《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胡适的历史作用》,《文史哲》1979年第3期。

张家康:《胡适“逼上梁山”的文学革命》,《文史精华》2005年第12期。

罗志田:《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5期。

武圣强:《近年来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研究综述》,《北京党史》2005年第3期。

郑大华:《张君劢与西化思潮》,《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柴文华:《论张君劢的科学观与人生观》,《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郑大华:《论张君劢对中国现代学术的贡献》,《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

郑大华:《30年代的“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的论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高力克:《重评杜亚泉与陈独秀的东西文化论战》,《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4期。

郑大华:《对保守与激进的辩证思考》,《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

杨振华:《析新文化派的“全盘西化”说》,《东疆学刊》2002年第2期。

蒋书丽:《学衡派和新文化派的错位论争》,《人文杂志》2004年第6期。

郑师渠:《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王先俊:《“五四”时期不同思想派别的文化选择》,《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2期。

高玉:《论学衡派作为理性保守主义的现代品格》,《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尤小立:《20世纪30年代文化论战的现代思考》,《江海学刊》2000年第5期。

卢毅:《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第2期。

郑大华:《重评“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刘长林、李云飞:《试析陈独秀的“以科学代宗教”思想》,《安徽史学》2005年第3期。

杨平:《“美育代宗教说”的论争及其意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徐明军:《蔡元培思想发展的一个环节:从伦理代宗教到美育代宗教》,《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杜卫:《“感性启蒙”:“以美育代宗教说”新解》,《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赵惠霞:《美育与心灵家园建构——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当代意义》,《哲学研究》2002年第9期。

宫承波:《“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当代意义》,《文史哲》2000年第5期。

李丕显:《“以美育代宗教”的现代意义》,《文史哲》2002年第4期。

郭建宁:《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中州学刊》1996年第5期。

马克锋:《试论三十年代中期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宝鸡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

赵立彬:《本位、西化与1935年文化论战》,《福建论坛》2004年第5期。

郝先中:《20世纪初中西医学术地位的演变》,《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第5期。

郝先中:《民初西医学术权威在中国的渗透与凸显》,《医学与哲学》2007年第6期。

郝先中:《孙中山病逝前的一场中西医之争》,《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郝先中:《废止中医派的领袖——余云岫其人其事》,《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6期。

郝先中:《民国时期争取中医教育合法化运动始末》,《中华医史杂志》2005年第4期。

郝先中:《中医缘何废而不止——近代“废止中医案”破产根源之分析》,《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第5期。

郝先中:《1929年上海医界围绕中医存废问题的论战》,《中医文献杂志》2006年第4期。

左玉河:《学理讨论,还是生存抗争——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评析》,《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张婷婷:《近代社会变迁视野下的西医传播与近代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奚霞:《上海民国时期的中西医论争》,《中医文献杂志》2005年第1期。

张爱华、岳少华:《中医兴衰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从“废止中医”案到赤脚医生制度》,《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青年杂志》,1915年创刊,1917年改名《新青年》。

《新青年》,1915年创刊,上海益群书局出版。

《新潮》,1919年创刊,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

《新教育》,1919年创刊,北京新教育改进社。

《现代评论》,1924年创刊,上海现代评论社。

《少年》,1910年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

《学生文艺丛刊》,1923年创刊,上海大东书局。

《玉田季刊》,1924年创刊。出版地北京。

《市一中学生》,1931年创刊,广州市一中学生自治会。

《文哲学报》,1922年创刊,南京高师文学、哲学研究会编辑,上海中华书局印行。

《学衡》,1922年创刊,上海中华书局印刷发行。

《社会月报》,1934年创刊,上海社会出版社发行。

《东方杂志》,1904年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

《公言》,1937年创刊,北平。

《中国青年》,1923年创刊,中国青年社发行。

《清华周刊》,1915年创刊,国立清华大学社发行。

《语丝》,1924年创刊,上海北新书局发行。

《教育丛刊》,1920年创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发行。

《教育杂志》,1909年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

《少年中国》,1919年创刊,少年中国学会发行。

《学生杂志》,1914年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

《觉悟》,1919年创刊,觉悟社发行。

《红叶周刊》,1930年创刊,上海红叶周刊社发行。

《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28年创刊,安徽省教育厅。

《市政公报》,1928年创刊,北平特别市政府秘书处主办。

《河南教育》,1928年创刊,河南教育委员会主办。

《众志月刊》,1934年创刊,北平众志学社主办。

《时代公论》,1932年创办,时代公论社主办。

《中华教育界》,1912年创办,上海中华书局。

《江苏教育》,1932年创办,江苏省教育厅。

《论语半月刊》,1949年创办,上海时代书局。

《新生》,1934年创办,新生周刊社。

《自修》,1938年创刊,上海自修周刊社。

《国文杂志》,1942年创刊,桂林国文杂志社。

《独立评论》,1932年创刊,北平。

《文哲学报》,1922年创办,南京高师文哲学研究会。

《独立周报》,1912年创办,上海英商独立周报社。

《甲寅》,1905年创办,天津,甲寅杂志社。

《自觉月刊》,1920年创办,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大中华》,1915年创刊,上海中华书局。

《爱国报》,1923年创办,上海圣教总会。

《学艺》,1917年创刊,日本丙辰学社。

《生命》,1920年。

《每周评论》,1918年创刊,北平新文化协会。

《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1929年,重庆国立中央大学。

《先驱》,1922年创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

《晨报副镌》,1922年创刊,北京晨报副刊社。

《尽言周刊》,1925创刊。

《哲学》,1922年。

《青年进步》,1917年创刊,上海基督教青年会。

《铎声》,1925年创刊,北平。

《兴华》,1927年创刊,河北保定志存中学。

《科学》,1915年创刊,上海科学社。

《岭南学报》,1929年创刊,(广州)广东。

《国闻周报》,1924年创刊,上海。

《文化建设》,1934年创刊,上海文明之路社编辑部。

《国衡半月刊》,1935年创刊,南京。

《医学周刊集》,1926年创刊,北京丙寅医学社。

《中华医学杂志》,191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

《医药评论》,1929年创刊,上海,医药评论社。

《现代评论》,1924年,上海现代评论社。

《中西医药》,1935年,中西医药研究社。

《华国月刊》,1923年创刊,上海。

《医界春秋》,1926年创刊,上海中华医药书局。

《广东医药月报》,1929创刊,广东新中医学会。

《自由言论》,1933年创刊,上海。

《大公报》,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申报》,上海书店影印,1982年10月影印本

《盛京时报》,《盛京时报》1985年2月影印组辑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