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11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风险及其应对图书

Study on Ecological Risk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Industrialization

SSAPID:101-3787-1003-32
ISBN:978-7-5097-9266-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工业化与生态风险的关系、生态风险治理思想及其借鉴意义、中国工业化面临的生态风险及其治理等角度,根据风险社会理论、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风险治理思想等现有理论,剖析了传统工业化破坏环境的本质,批判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污染转移,关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本书从工业化的本质与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两方面,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世书
编 辑:高振华;王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X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章 生态风险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风险概念的厘清与历史考察

   一 风险概念的历史考察

   二 风险概念界说

   三 风险问题的历史转换

    1.前农业文明时代的风险问题

    2.农业文明时代的风险问题

    3.工业文明时代的风险问题

  第二节 生态风险的概念界定与危害分析

   一 生态风险概念的界定

   二 生态风险的特征

    1.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生态风险都是人为的

    2.生态风险较为完整地展现了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3.生态风险的影响具有“平等性”

    4.生态风险的存在方式具有跨越时空的特征

    5.生态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三 生态风险危害分析

    1.生态风险直接危害人的生存

    2.生态风险危害人类社会的运行

   四 生态风险发生原因分析

    1.生态风险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2.主体性的过分张扬、科技理性的过度使用导致生态风险发生

     (1)人与自然关系失去和谐

     (2)自然“去魅化”引发生态风险。

     (3)科学技术负效应引发生态风险

    3.全球化加速了生态风险在全球蔓延

 第二章 风险社会理论与生态风险

  第一节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

   一 两种主要的风险社会理论

    (一)贝克、吉登斯等人的“制度主义”观点

    (二)斯科特·拉什等人提出的“风险文化”理论

   二 风险社会的本质与特征

    (一)风险社会的本质

    (二)风险社会的特征

     (1)风险社会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风险社会是“人造风险”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3)风险社会中风险具有高度复合性与复杂性

     (4)风险社会对传统的风险应对方式提出了挑战

  第二节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中的生态风险及其治理

   一 生态风险是现代社会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风险之一

   二 现代生态风险的发生具有多重原因

    (一)人类经济活动及其“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放任了生态风险的发生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负效应加剧了生态风险危害的发生

    (三)现代性内在悖论导致了生态风险的发生

   三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中的生态风险治理

    (一)建设生态政治

    (二)发展“基层民主”,解决生态风险与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性问题

    (三)实施全球治理,应对全球性生态风险

  第三节 风险社会理论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一 风险社会理论的积极意义

    (一)风险社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常态社会的新视角

    (二)风险社会理论对风险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的分析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

   二 风险社会理论的局限

 第三章 工业化与生态风险

  第一节 工业化的本质及其局限

   一 工业化的概念

   二 工业化的本质

   三 工业化的局限

    1.工业化生产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在地球上是有限的

    2.人类的负价值:工业化的反自然性

    3.工业化生产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限度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双重效应

   一 工业化的积极贡献

    1.工业化扩大了人类生存的自由度

    2.工业化发展为人类应对生态风险提供了新途径

   二 工业化加剧了环境问题

    1.工业化具有不利于环境的鲜明特征

    2.工业化进程中消费主义盛行

    3.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

   三 工业化引发生态风险

    1.工业化引发了生态领域风险的发生

    2.工业化浪潮加剧了人类面临的生态风险

  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业化及其生态风险*

   一 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制度缺陷

    1.资本主义大工业造成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断裂

    2.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存在“二重矛盾”与“二重危机”*

    3.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必然引发生态风险

   二 资本主义社会面临严重的生态风险现实

   三 生态资本主义难以奏效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风险

  第一节 中国工业化进程及其基本特征

   一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一)工业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二 中国目前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转移环境污染产业的目的地

   三 粗放型增长方式特征明显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与生态困境

   一 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

    (一)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原因

    (二)工业生产方式本身的原因

    (三)政策与体制的原因

    (四)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复杂的国际背景

   二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一)能源资源日趋短缺

    (二)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第三节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巨大的生态风险

   一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生态风险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致使生态系统运转不良,引发系统性风险

    (二)生态环境恶化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境恶化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潜在的风险

    (四)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安全风险

   二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风险发生原因分析

    (一)现代性与生态风险

    (二)市场经济与生态风险

    (三)资源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引发生态风险

    (四)经济活动尤其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加剧了生态风险的发生

    (五)管理和监督存在“漏洞”致使当前生态灾难与风险事故频发

 第五章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风险的治理

  第一节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风险治理面临挑战

   一 制度缺失是目前我国生态风险治理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 在全球化时代,我国生态风险治理面临重大挑战

   三 正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严峻的生态风险

  第二节 构建规避生态风险的伦理文化约束机制

   一 确立环境伦理约束机制

   二 提升公众生态意识,提高全社会生态行动自觉性

    1.大力开展全民生态启蒙教育

    2.加强环境教育

    3.加强社会风险与危机教育,培育风险意识

    4.通过风险知识传播向公众普及风险文化

  第三节 建立健全生态风险管理体制

   一 建立健全高效的生态风险评估、预警机制

    1.生态风险预警机制概念

    2.建立生态风险评价制度

    3.建立生态风险预警机制

    4.实现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之间的多元合作

   二 运用经济手段防控生态风险

    1.“利用资本”与“超越资本”相结合

    2.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手段,有效化解生态风险

   三 构建科学的生态风险防控法律体系

   四 积极参与生态风险的“全球治理”

 第六章 确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关于新工业革命的设想与实践

   一 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的生态学意义

    1.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

    2.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有助于深刻认识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

   二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三 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发展的新方向

    1.科学发展观提出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科学发展观追求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对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反思

  第二节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 西方工业文明批判

   二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革命性反思与超越

   三 工业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应协同并进

   四 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是实现生产方式生态化

  第三节 中国未来工业化道路选择——新型工业化

   一 中国需要继续工业化

   二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三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

    1.发展循环经济

    2.建设“两型”社会

 后记

 摘要

发展与风险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两大主题。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要生存就要发展,而要发展就会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发生,就会面临多重风险。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人类总会战胜诸多灾害和跨越诸多风险。风险社会理论以及现代西方哲学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的角度对现代性风险(其中包括生态风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理论家有关现代性风险的相关论述为我们理解生态风险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人口在继续增长,资源需求、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中国工业化是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一部分,中国工业化长期以来一直实行“赶超式”发展模式,粗放型工业化特征明显。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严重,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风险。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风险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生态系统损害风险;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风险;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社会稳定风险和生态安全风险等。破解发展难题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对中国工业现代化化进行整体规划与战略调整。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目标的确定,为应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生态风险提供了新思路、新战略。正确认识、合理防范和科学治理生态风险的实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变革不合理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施生态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和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确保生态安全,最终建成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文明。全书共有六章,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的内容组成:第一章,生态风险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从全球化视野出发,借鉴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成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生态风险的多重内涵、基本特征和实践生成。一是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风险问题的历史转换;二是具体分析了生态风险概念的内涵和特征;三是概括了生态风险的形成原因与具体危害。第二章,风险社会理论与生态风险。对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有关生态风险治理设想进行批判性审视。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评价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理解其在预防与治理日益迫近的全球性生态风险问题上的合理性思想。高度评价风险社会理论运用社会科学分析社会转型期的生态风险问题的开创性意义,分析评价风险社会理论的生态政治、基层民主和全球生态治理等主张所具有的重要借鉴意义。第三章,工业化与生态风险。分析研究工业化与生态风险的本质关系。一是分析论述了工业化的“双重效应”:一方面,工业化增加了生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强度;另一方面,工业化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物质手段,提高了人类预防与化解生态风险的能力。二是具体审视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风险问题的根源和实质,分析认为资本主义“资本的逻辑”具有反生态的本性,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引发的生态问题积重难返,“生态资本主义”只是一种“幻象”。第四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风险。中国作为“后发式”国家,需要继续工业化,但同时,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风险问题也日渐凸显。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粗放式发展模式的高消耗、高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在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承接世界高污染产业的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并加剧了中国目前面临的生态风险。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分析认为,目前中国面临的生态风险主要有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损害风险、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风险、社会稳定风险和生态安全风险等。第五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风险的治理。立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殊历史背景,针对中国工业化及其发展的实际,从伦理约束、风险意识培养、风险文化建设、预警机制建设、经济法律管理体制优化等多个方面,探索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风险的有效规避机制与治理策略。第六章,确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探讨工业化、生态风险、科学发展、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理念、制度与实践三重层面提出生态风险的防范、规避和化解新思路。科学发展观提出新工业革命的设想并付诸实践,提出中国应该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并进的发展之路。走科学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新型工业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通过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有效规避和化解工业化生态风险。这是中国应对全球性生态风险的新思路、新战略。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炎译,新华出版社,1996。

阿诺德·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晏可佳、张龙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李惠斌、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人民出版社,2001。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三联书店,1998。

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弘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

奥尔利欧·佩西:《世界的未来——人类未来一百页》,王肖萍、蔡荣生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

奥特弗利德·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邓安庆、朱更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芭芭拉·亚当、乌尔里希·贝克、约斯特·房·龙:《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赵延东、马缨译,北京出版社,2005。

白志鹏、王珺、游燕:《环境风险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朱进东、陆月宏、胡发贵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毕军、杨洁、李其亮:《区域环境风险分析和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布赖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曾建平译,重庆出版社,2007。

陈学明:《生态文明论》,重庆出版社,2008。

褚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崔德华:《风险社会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周红云、陈家刚、褚松燕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刘颖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梅俊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李涛、王志勇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载《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高清海:《新世纪:“人性”革命时代》,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共产党宣言》,外文出版社,2004。

郭根山、祝念峰:《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及其中国化进程》,人民出版社,201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2006年6月。

哈尔·赫尔曼:《真实地带——十大科学争论》,赵东静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哈拉尔特·舒曼、汉斯-彼得·马丁:《全球化陷阱》,张世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哈斯其其格:《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韩利琳:《中国西部生态安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

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何怀远:《发展观的价值维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贺培育、杨畅等:《中国生态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红旗出版社,2009。

胡元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郇庆治主编《环境政治学:理论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劳伦斯·W.麦克康门斯:《什么是生态学》,余淑清等译,江苏科技出版社,1984。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主编《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李瑞昌:《风险、知识与公共决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李世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理查德·布隆克:《质疑自由市场经济》,林季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林兵:《环境伦理的人性基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刘思华:《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总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刘岩:《风险社会理论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鲁道夫·吕贝尔特:《工业化史》,戴鸣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罗兹·墨菲:《亚洲史》,黄磷译,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阿诺德·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晏可佳、张龙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93。

马尔库塞:《工业社会与新左派》,任立译,商务印书馆,1982。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译,上海三联书店,1898。

马书琴、李桃、路淑珍:《经济全球化经济与生态风险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

玛丽·科利斯·珀尔:《生态与环境》,载理查德·W.布利特等著《20世纪世界史》,陈祖洲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梅扎罗斯:《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下)》,郑一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米伊哈罗·米萨维克、爱德华·帕斯托:《人类处于转折点——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刘长毅等译,三联书店,1987。

皮特·斯特赖敦:《风险社会中的冲突与民意》,载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钱纳里等:《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王松宝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邱耕田:《发展哲学导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1997。

塞尔日·莫斯维科奇:《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庄晨燕、邱寅辰译,三联书店,2005。

孙承叔:《真正的马克思——〈资本论〉三大手稿的当代意义》,人民出版社,2009。

唐奈勒·H.梅多斯等:《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赵旭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王明美:《新发展阶段: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王树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治》,科学出版社,2007。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郗卫东译,载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

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吴神保:《循环经济建设初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吴永林、叶茂林:《风险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谢尔顿·克里姆斯基、多米尼克·戈尔丁:《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徐元玲、孟毓焕、徐玲译,北京出版社,2005。

徐艳玲:《整合与发展: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视角》,济南人民出版社,1998。

薛晓源、李惠斌:《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2005~2006》,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薛秀军:《直面风险:现代性困境与当代中国求解》,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杨东平:《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杨京平:《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话语 中国视野》,重庆出版社,2007。

杨雪冬等:《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俞正梁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袁初明:《发展风险的哲学审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第109页。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约翰·格雷:《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张敦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

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

詹姆逊·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张劲松等:《政府关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郑玉歆:《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理论、方法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周大地:《2020年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庄友刚:《超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庄友刚:《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环境风险处理方法比较及启示》,《制度建设》2008年第21期。

白屯:《气候变化、生态风险与当代地学思维推新》,《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12期。

毕军、曲常胜、黄蕾:《中国环境风险预警现状及发展趋势》,《环境监控与预警》2009年第1期。

蔡华:《环境风险处理方法比较及启示》,《制度建设》2008年第21期。

陈柳钦:《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期。

程新英、柴淑芹:《风险社会及现代发展中的风险》,《学术论坛》2006年第2期。

崔德华:《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崔德华:《我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化解》,《理论探索》2008年第2期。

邓翠华:《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钭晓东:《生态文明、风险社会与环境法的功能进化》,《学术月刊》2008年第1期。

费多益:《科技风险的社会接纳》,《自然辩论法研究》2004年第10期。

冯招荣:《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经济学研究》2008年第7期。

冯志宏、杨亮才:《当代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生态风险及其治理》,《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8期。

付在毅、许学工:《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2期。

韩民青:《21世纪的全球文明走向》,《哲学研究》2000年第11期。

韩民青:《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大自然主义》,《东岳论丛》2010年第6期。

韩民青:《改革开放的若干哲学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韩民青:《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新模式》,《理论学刊》2010年第1期。

韩民青:《论工业文明的本质》,《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韩民青:《论中国现代化的生态建设战略》,《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韩民青:《全球调适性工业化和新工业化发展道路》,《东岳论丛》2008年第2期。

韩民青:《全球新工业化议程》,《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韩民青:《新工业化的历史必然性与中国的新工业化发展道路》,《济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韩民青:《中国面临潜在的工业危机》,《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韩民青:《中国新工业化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韩沛伦、马中英:《贝克“风险社会”理论批判》,《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胡鞍钢:《中国经济实力的定量评估与前瞻(1980~2020年)》,《文史哲》2008年第1期。

郇庆治,《21世纪以来的西方生态资本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2期。

黄顺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

金碚:《中国工业化的资源路线与资源供求》,《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2期。

金太军、陈锡进、赵珊珊:《论长三角地区政府预防生态风险的机制的完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赖章盛、胡小玉:《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辩证关系解析》,《商业时代》2012年第9期

赖章盛、胡小玉:《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辩证关系解析》,《商业时代》2012年第9期。

劳车燕:《风险社会与变动中的刑法》,《中外法学》2014年第4期。

李合敏:《生态文明:对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李瑞昌:《现代性与社会政治分析范式发展》,《人文杂志》2006年第3期。

李霞、张忠潮、尹满萍:《风险社会理论对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启示》,《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9期。

刘岩:《风险文化的二重性与风险责任伦理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8期。

刘岩、孙长智:《风险概念的历史考察与内涵解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龙柏林、潘丽文:《生态风险生成的三重追问》,《党政干部学刊》2014年第6期。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世界历史》2000年第6期。

牛桂敏:《循环经济:从超前性理念到体系和制度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欧阳恩钱:《风险社会、生态文明与经济法哲学基础拓新》,《当代法学》2012年第3期。

潘斌:《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的哲学反思》,《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潘斌:《风险社会与生态启蒙》,《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潘岳:《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环境保护》2005年第6期。

曲靖:《〈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环境教育》2007年第6期。

萨拉·萨卡:《资本主义还是生态社会主义——可持续社会的路径选择》,《绿叶》2008年第6期。

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王武龙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汪伊举:《试论生态与政治》,《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5期。

王成艳、张格杨:《也谈工业化的本质》,《调研世界》2005年第8期。

王发明、蔡宁:《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进行的对策研究:以浙江为例》,《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8期。

王发明、蔡宁:《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进行的对策研究:以浙江为例》,《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8期。

王如松等:《对我国生态安全的若干科学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年第3期。

王治河:《中国式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生态文明的构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1期。

魏传光:《建构和谐社会应对的现代性风险际遇》,《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3期。

乌尔里希·贝克:《“9·11”事件后德全球风险社会》,《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第2期。

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王武龙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政治学》,刘宁宁、沈天霄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失语状态下的思考》,王武龙编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

夏光:《中国的生态环境风险及其应对》,《绿叶》2014年第8期。

夏友富:《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产业研究》,《新华文摘》1999年第9期。

夏玉珍、郝建梅:《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解读与讨论》,《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0期。

徐瑞萍:《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与危机教育》,《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6期。

薛晓源:《全球化的绿色忧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4期。

薛晓源:《生态风险、生态启蒙与生态理性——关于生态文明研究的战略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1期。

薛晓源:《生态风险的现象学展现》,《学习时报》2009年3月9日第6版。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杨丹辉:《中国工业化进程与绿色转型》,《绿叶》2012年第8期。

杨亮才、张仲宁:《现代性问题探微》,《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亦冬:《生态文明: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攀登》2008年第1期。

袁初明:《生态风险与人和自然的关系》,《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9期。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失败的制度: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世界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6期。

张劲松:《风险社会的生态政治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张孝德:《生态文明模式:中国的使命与抉择》,《人民论坛》2010年第2期。

章国锋:《“全球风险社会”:困境与出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章海丰:《反思的现代化——乌尔里希·贝克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1期。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经济学》2005年第2期。

周宏春:《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第6期。

周劲夫、吴舜泽、洪亚雄:《我国环境风险现状及管理对策》,《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第5期。

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求是》2008年第4期。

周涛:《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述评》,《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4期。

周战超:《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引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周战超:《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引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朱国芬:《生态风险与生态德育》,《教育评论》2008年第3期。

朱林、刘爱莲:《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替代——基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现代化两种方案的考察》,《求实》2010年第5期。

祝光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2005年第3期。

庄友刚:《风险社会与反思现代性: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审视》,《江海学刊》2004年第6期。

Andre Gorz,Ecology As Politics(Boston:South End Press,1980).

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Barbara Adam,Ulrich Beck and Joost Van Loon edited,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 Ltd,2000).

Claude Allegre and Vincent Courtillot,Revolutions in the Earth Sciences(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Biological Sciences,1999).

Karl Marx,Early Writings(London:Penguin,1974).

Luhmann,N.,Risk:A Sociological Theory(Berlin:de Gruyter,1993).

Piet Strydom,Risk,environment,and society:ongoing debates current issues,and future prospects(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

Ulrich Beck,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