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3辑)图书

SSAPID:101-3779-2511-21
ISBN:978-7-5097-2408-8
DOI:
ISSN: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第3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根本要求、实现路径、方法论原则等作了全方位研究,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模式转换、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道路、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创新思路与制度安排作了深入探讨。书中一组关于如何撰写一部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哲学的访谈录,则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该书对于申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及社会发展理论与道路的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编 辑:范迎;陈桂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本期特稿

  世界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 时代和历史方位问题

   二 中国人民的正确历史选择问题

   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 世界金融危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命运问题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救中国

    (二)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的教训、特别是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证明,马克思主义这个武器是丢不得的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巨大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但能够救中国,而且能够发展中国

   二 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坚持什么?

    (二)怎样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三 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三)学习借鉴外国和独立自主相结合

   四 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充满活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走向

   一 中国共产党90年的根本经验

   二 实践观点是“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与马克思共同的哲学倾向

   三 “实践的唯物主义”: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主要标志

   四 实践是历史的:回归既是历史观、更是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实现的“三个突破”

   一 实践哲学的突破

   二 价值哲学的突破

   三 人的哲学的突破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辩证思考

   一 要把伟人思想研究和平民思想研究结合起来,并特别注意加强平民思想新成果研究

   二 要把理论发展研究同实践创新研究结合起来,并特别注意加强创新实践的理论提炼研究

   三 要把理论成果研究同成果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并特别注意加强理论成果的实践应用研究

    1.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践应用价值

    2.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通俗化和大众化研究

    3.切实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4.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四 要把理论成果内容研究同理论成果体系研究结合起来,并特别注意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与发展的历史经验*

   一 坚持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思想方法论

   二 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与强大动力

   三 坚持执政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根本基点与价值目标

   四 坚持科学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与政策导向

   五 坚持从严治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问题与特点

   一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进程

   二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主要特点

    1.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格局

    2.强调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注重文本解读和实地考察

    4.重视心理分析

    5.强调整体结构研究

    6.重心随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

  简论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

  恩格斯的新哲学观及其时代价值

   一 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及其新哲学观

    (一)从“完全的意义”上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

    (二)从哲学观的高度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完全的意义”

   二 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终结”

    (一)对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该如何理解、评说

    (二)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矛盾”该如何理解、评说

    (三)对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的真实具体的含义如何理解与评说

   三 从新哲学观看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伟大哲学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哲学自身的形态转变

    (二)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哲学思维总体范式的转变

    (三)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一般与特殊“一体化”的哲学变革

   四 从恩格斯的新哲学观的视野思考现代哲学发展的路径

    (一)善于从一般与特殊的统一思考哲学的任务和功能问题

    (二)牢牢把握哲学基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哲学同科学的关系

    (三)善于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四)把握现代哲学的开放性,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超越及其方法论意义

   一

   二

   三

   四

  从哲学到政治

   一 “多元决定”与“归根到底”

   二 “认识论断裂”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三 阶级斗争与矫枉过正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和谐世界

   一 全球化、世界历史与人类交往

   二 普遍交往与和谐世界

  价值哲学方法的新探索

   一 价值哲学方法的本质及其界别

   二 价值哲学方法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法哲学的历史考察与学科定位

   一 法哲学概念的历史考察

   二 哲学对法的根本性问题的关注

    (一)法哲学对于法的实然与应然的区分与发展

    (二)康德、黑格尔对传统法哲学的批判

   三 法哲学的学科定位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发展

   一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科学发展的学问

   二 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科学发展

   三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民生、和谐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 民生问题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之根本

   二 以改善民生为抓手,促进社会和谐

  自由与平等:形式与实质的矛盾及其解决

   一

   二

   三

  发展成果共享:人民主体性的最佳体现*

   一 发展成果共享: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

   二 发展成果共享:彰显人的主体性

   三 发展成果共享: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四 发展成果共享:通往幸福生活之路

  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的若干辩证关系

   一 文化服务与文化引导

   二 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

   三 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

   四 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与文化建设

  “领导权”的张弛

   一 领导权思想的内涵

   二 中国共产党探索“领导权”的历程

    1.新中国成立前(1921~1949)

    2.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1949~1978)

    3.改革开放以来(1978~ )

   三 中国共产党未来“领导权”走向

    1.要切实握紧政治领导权,与彻底民主化思潮作斗争

    2.不可漠视文化领导权,要建立自己的知识分子群体

    3.政治领导权和文化领导权的关系走向

  管理与执政

   一 管理是执政的必要基础

   二 不可忽视的历史教训

   三 提高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

  福利特企业融合统一理论的辩证法

   一 企业管理的根本任务:企业成为融合的统一体

   二 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以及管理者之间冲突的融合

   三 权力融合:管理者与员工的权力共在、权力共享

   四 管理方式其他维度的各自统一

   五 企业统一体辩证法思想的重要贡献

  战略创新:一个演化的观点

   一 战略的构成要素

    (一)环境

    (二)战略目标

    (三)战略主体

    (四)策略

    (五)信息结构

   二 战略创新

    (一)环境选择创新

    (二)战略目标创新

    (三)战略主体的创新

    (四)策略创新

    (五)信息结构创新

   三 战略演化

    (一)战略均衡

    (二)学习机制

    (三)演化机制

    (四)共同演化

 《新大众哲学》访谈录

  《新大众哲学》要有时代感

  关于编写《新大众哲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体,以哲学发展史为主要线索

   2.全书的结构和布局

   3.在内容阐述上要突出代表人物和代表性观点,形成思维发展的逻辑线索

   4.在哲学史的阐述上应兼有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以西方哲学史为主线

   5.力求语言表述上的通俗化

   6.力求将理论内容常识化

   7.力求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融入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脉中去

   8.在价值论等篇章中,应当注重联系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

   9.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联系和阐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写出《新大众哲学》是时代的需要

  对编写《新大众哲学》的一点感想

  编写《新大众哲学》要有对象意识与时代意识

  《新大众哲学》要有思想深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