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9

牡丹花开新时代图书

The New Era of Peony Bloom: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Scheme of AR/VR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Center

SSAPID:101-3762-8697-19
ISBN:978-7-5201-2903-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牡丹集团关于AR/VR智慧工程中心规划方案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书中从多个角度讨论AR/VR智慧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包括AR/VR智慧工程建设背景,AR/VR智慧工程中心设计思想,AR/VR智慧工程中心建设模式,AR/VR智慧工程中心方案特点与创新以及AR/VR智慧工程中心建设条件分析,AR/VR智慧工程中心整体规划方案分析等,并对多地智慧中心行成产业新趋势进行了探讨。全书论证充分,论述全面,图文结合,是一份优秀的规划方案。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家彬 郑国庆
编 辑:宋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编委会成员简介

 牡丹花开新时代前言:让文化和科技的星光闪耀

 《牡丹花开新时代——AR/VR智慧工程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初探》编委会

 1 “天纲运转三元净,地脉通来万物生”

  1.1 AR/VR技术日新月异,或成未来经济主要增长点

   1.1.1 AR/VR技术概述

   1.1.2 AR/VR行业发展概况

  1.2 “互联网+”结合“资源共享”形成经济发展新模式

   1.2.1 “互联网+”促进产业升级

   1.2.2 “资源共享”促进经济发展

   1.2.3 二者结合引领经济发展新模式

  1.3 科技成果转化遭遇瓶颈,科研产业化发展需要新形态

   1.3.1 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和意义

   1.3.2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

   1.3.3 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与机遇

  1.4 “双创”汇聚经济新动能,“众创空间”打造发展新引擎

   1.4.1 “双创”和“众创空间”的内涵与概念

   1.4.2 促进双创发展的政策利好

   1.4.3 “双创”对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

 2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2.1 AR/VR智慧工程中心的功能分析

   2.1.1 牡丹智慧工程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 带动企业发展的创新平台

   2.1.3 多方科技成果的展示基地

   2.1.4 促进“双创”发展的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2.2 AR/VR智慧工程中心的设计目标

   2.2.1 AR/VR智慧工程中心的总体设计目标

   2.2.2 AR/VR智慧工程中心的企业战略目标

   2.2.3 AR/VR智慧工程中心的地方促进目标

   2.2.4 AR/VR智慧工程中心的产业发展目标

  2.3 AR/VR智慧工程中心的设计理念

   2.3.1 利用科技发展不平衡性,将科研过程转变为旅游资源

   2.3.2 为“双创”人员提供肥沃土壤,促进不成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2.3.3 整合多方科技资源,利用产业联盟形成产业集聚效果

   2.3.4 方案设计实施规范化,将工程中心变为科技产品

  2.4 AR/VR智慧工程中心的设计原则

   2.4.1 AR/VR智慧工程中心的科技成果应该具有先进性

   2.4.2 AR/VR智慧工程中心的运营内容应该具有强制娱乐性

   2.4.3 AR/VR智慧工程中心的建设成果应该具有可复制性

 3 “山形春到添高秀,瀑溜冰消转沸腾”

  3.1 类PPP模式的投资模式

   3.1.1 PPP模式简介

   3.1.2 AR/VR智慧工程中心的投资模式

  3.2 基于五要素的实施模式

   3.2.1 建设场地的选择

   3.2.2 运营设备的选择

   3.2.3 科研工具的选择

   3.2.4 研发内容的选择

   3.2.5 科技人才的选择

  3.3 多点开花的盈利模式

   3.3.1 模式一:影业公司与硬件厂家联合

   3.3.2 模式二:游戏公司与硬件厂商合作

   3.3.3 模式三:硬件厂商独占开发应用

   3.3.4 模式四:内容公司独占开发应用

   3.3.5 模式五:旅游行业场景还原

 4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4.1 AR/VR智慧工程中心方案设计中的特点

   4.1.1 跨界融合与资源共享

   4.1.2 多方参与和主体多元

  4.2 AR/VR智慧工程中心方案设计中的创新

   4.2.1 科研过程的环境创新

   4.2.2 成果转化的机制创新

   4.2.3 产业发展的定位创新

   4.2.4 旅游盈利的模式创新

 5 “日宫座外何攸见,五色云飞万岁光”

  5.1 渤海镇的地理环境分析

   5.1.1 渤海镇的基本情况

   5.1.2 渤海镇的地理环境

  5.2 渤海镇的资源

   5.2.1 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

   5.2.2 特色小镇的优势

  5.3 渤海镇的旅游业及发展策略

   5.3.1 旅游业

   5.3.2 渤海文创策略

  5.4 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

   5.4.1 “十三五”规划要点

   5.4.2 “十三五”规划关键在落实

   5.4.3 道路先行

  5.5 建设场馆的具体情况

   5.5.1 场馆项目情况

   5.5.2 建设场馆设计、建设的基本情况

 6 “饱餐霁月风光趣,似读晴烟暖雾诗”

  6.1 分区规划

  6.2 研究方向规划

  6.3 应用开发平台规划

   6.3.1 立体展示开发平台

   6.3.2 虚拟现实交互平台

   6.3.3 软件开发平台

  6.4 科研合作单位规划

   6.4.1 中科院自动化所

   6.4.2 北京邮电大学

 7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7.1 场地规划设计

  7.2 参观路线设置

  7.3 体验设备选型

   7.3.1 AR/VR头戴显示器

   7.3.2 AR/VR综合交互设备

   7.3.3 显示设备

  7.4 实际设计效果

 8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8.1 场地规划设计

  8.2 参观路线设置

  8.3 体验设备选型

   8.3.1 VR/AR头戴显示器

   8.3.2 显示设备终端

   8.3.3 创意空间设备

  8.4 实际设计效果

 9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川形势阔复长”

  9.1 VR/AR智慧工程中心+农业

   9.1.1 AR农业接地气

   9.1.2 VR虚拟农业及农业管理虚拟系统

   9.1.3 VR/AR与农业自动化

  9.2 VR/AR智慧工程中心+工业

   9.2.1 不受制约触摸虚拟生产设备

   9.2.2 利用APP进行流程和现场施工管理

   9.2.3 业务管理与远程指导平台

   9.2.4 机械工业技术培训与实时反馈

  9.3 VR/AR智慧工程中心+教育

   9.3.1 VR可以提供沉浸式场景

   9.3.2 VR可以提供亲临现场感

   9.3.3 VR能够还原三维立体形象

  9.4 VR/AR智慧工程中心+文娱

 10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0.1 智慧工程中心线上联动

  10.2 智慧工程中心线下互通

 11 附录

  11.1 附录1:牡丹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IMS)简介

   11.1.1 IMS的概念与内涵

   11.1.2 IMS的整体架构及核心功能

   11.1.3 IMS的基础设施系统简介

    应用场景1——企业云视频会议场景

    应用场景2——政府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3——远程教育培训

   11.1.4 IMS的重点应用系统介绍

  11.2 附录2:牡丹智慧工程中心支撑机构简介

   11.2.1 合作联盟介绍

   11.2.2 合作国家工程和重点实验室介绍

   11.2.3 合作园区——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介绍

   11.2.4 合作孵化器(众创空间)介绍

   11.2.5 合作标准平台介绍

 版权页

 牡丹集团简介

 序言 牡丹花开新时代00序言 牡丹花开新时代

牡丹智慧工程中心以科技和文化融合为先导,以牡丹IMS 智慧+ 云平台为依托,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支撑,结合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孵化器等产业资源,将创新创业、开放共享、融合发展的理念有机结合,开创科研开发和创新发展的新形式,探索一条科研成果加速产业化的新途径,打造首都高精尖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经验。AR/VR 智慧工程中心是牡丹智慧工程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牡丹智慧工程中心在增强和虚拟现实领域的重要探索,是牡丹智慧工程中心在上下游产业链整合中的重要实践,将为牡丹智慧工程中心发挥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许仕林:《重大利好:国家发改委将AR/VR技术纳入“互联网+”建设专项》,http://www.heix.cn/news/a2097.html。

仲昭川:《互联网六大悖论》,《中国信息化》2014年第8期。

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远程教育杂志》2015年第4期。

张迪:《增强现实(AR)应用介绍》,《上海工艺美术》2012年第3期。

苏静:《海格引领客车行业进入免费互联网时代》,《人民公交》2014年第7期。

王飚、李建红:《中国动漫产业:从成长到成熟》,《传媒》2011年第4期。

张杰:《互联网视频产业发展要素》,《互联网天地》2013年第1期。

《武隆喀斯特获2017年度智慧旅游创新奖 系重庆唯一入围景区》,http://www.sohu.com/a/228181739_101949。

范小庆:《共享经济深度研究报告(一):从共享到经济》,http://www.yopai.com/show-4-33493-1.html。

彭燃:《互联网艺术是人民艺术的新形式》,《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马化腾:《腾讯:互联网经济下走向开放和共享》,《广告导报》2011年第3期。

李晓莉:《跨医院看病怎样不重复检查?“互联网+医疗”打破信息孤岛》,http://kb.southcn.com/m/content/2018-04/28/content_181681155.htm。

《2017年“AR+”将逐步代替“互联网+”》,https://www.sohu. com/a/122819692_518137。

《科技成果转化》,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7%91%E6%8A%80%E6%88%90%E6%9E%9C%E8%BD%AC%E5%8C%96/4539771?fr=aladdin。

吴康宁:《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shizhengyaowen/201603/t20160303_234439.html。

王若飞:《浅谈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和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国务院:对因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现金奖励给予税收优惠》,http://finance.ifeng.com/a/20180419/16136367_0.shtml。

黄河:《快递是下一个“互联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年第11期。

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吴贵生、王毅:《技术创新管理》(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美〕Daniel L.Babcock,〔美〕Lucy C.Morse:《工程技术管理学》,金永红、奚玉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邓观利:《旅游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尹建伟:《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制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仲伟俊、梅姝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

李坤:《科技创新驱动理论与实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

张良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赵井卫:《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国公路》2017年第17期。

陈乐、张健:《关于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的研究》,《科技传播》2016年第6期。

栾茹、阴振勇:《让设计性综合实训成为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试验田》,《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年第7期。

方燕翎、毛义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思考》,《天津科技》2017年第11期。

华正伟:《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王贤文:《中国区域科技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刘凇麟、杨蕾颖:《浅析企业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构建》,《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1期。

赵晖:《科技成果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李淑、赖明勇:《制度、高科技产业集聚与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赵猛:《大屏幕多人沉浸式立体显示系统》,大连海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曹雨:《虚拟现实》,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常勇:《基于空间数据的户外增强现实技术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

陈辉:《PPP模式手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理论方法与实践操作》,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陈青松、梁冠亮、齐峰:《PPP模式:风口之上的公私合作实战指南》,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

曾建超、俞志和:《虚拟现实的技术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丰艳:《增强现实系统虚实无缝融合相关问题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洪炳镕、蔡则苏、唐好选:《虚拟现实及其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胡丽:《城市基础设施PPP模式融资风险控制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娄岩:《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马伦:《增强现实》,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石教英:《虚拟现实基础及实用算法》,科学出版社,2002。

宋海秋:《基于PPP模式下的廉租房建设融资可行性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王涌天、陈靖、程德文:《增强现实技术导论》,科学出版社,2015。

韦有双、杨湘龙、王飞:《虚拟现实与系统仿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吴启迪:《系统仿真与虚拟现实》,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杨宝民、朱一宁:《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0。

张金钊、张金锐、张金镝:《X3D增强现实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2。

张茂军:《虚拟现实系统》,科学出版社,2001。

张秀山:《虚拟现实技术及编程技巧》,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PPP产业大讲堂:《PPP模式核心要素及操作指南》,经济日报出版社,2016。

〔爱尔兰〕马丁·克里纳:《跨界与融合:互联网时代企业合作模式与商业新机遇》,赵晓囡、徐俊杰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虚拟现实(VR)行业研究报告》,2016。

洪振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

孙德林:《互联网+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多样化研究——基于信息化创业促进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视域》,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周志敏、纪爱华:《互联网+驱动企业跨界融合与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透彻的解读》,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赵兰香:《完善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中国科学报》2017年11月27日。

陈强、鲍悦华、常旭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王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理与对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

张文忠:《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8。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8)》,科学出版社,2018。

杨春梅:《中国冰雪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6。

乔跃山:《VR产业的瓶颈与未来趋势在哪里》,http://www.sohu. com/a/203647659_369297。

朱迎春:《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1期。

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新路径探讨》,http://caa.gkong.com/content.asp?id=77647。

王春月:《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的意义与路径》,http://hebei. hebnews.cn/2014-10/22/content_4260629.htm。

张颢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科技研发方式的转变》,《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厦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厦门市VR/AR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2年)》,http://www.xmjxj.gov.cn/zwgk/zfxxgkml/jxjxxgkml/jxjgfxwj/201708/t20170822_1759333.htm。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联合调研组:《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新趋势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第1期。

刘爱雄:《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述评》,《商业时代》2012年第1期。

黄雨:《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着力点研究——以宜宾市为例》,《当代经济》2015年第14期。

马千芸:《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创新研究》,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曹凤刚、王蓉、曹轶昕:《哈尔滨布局规划发展虚拟现实(VR)产业的研究》,《决策咨询》2017年第2期。

刘旸、郭全中:《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交相辉映》,《互联网经济》2017年第12期。

肖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高红波:《中国虚拟现实(VR)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现代传播》2017年第2期。

温晓君、徐永健、赵燕等:《虚拟现实行业前景展望》,《中国经济报告》2016年第10期。

李佐军:《十九大发出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号召》,《中国报道》2017年第11期。

王春法等:《关于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中国领导科学》2017年第7期。

闵祥鹏:《基于全球主要学科评价标准的分析》,《教育现代化》2016年第15期。

于洪业:《科技成果转化所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建议》,《科技与企业》2015年第7期。

周颖:《以物联网、新硬件制造等为重点深化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科学发展》2017年第9期。

曹岩柏、谭军:《牡丹江印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

王玉玺:《牡丹江民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文化牡丹江》,牡丹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1。

刘沛东:《大唐渤海国》,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关治平:《宁安文史资料》,宁安市政协文史委员会,2007。

宁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镜泊湖畔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0。

刘文波:《风情牡丹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王林晏:《渤海国问题百答》,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

张万林、朱文光:《宁安红色旅游景点巡礼》,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12。

关治平、朱文光:《宁古塔文化丛书》,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9。

石教英:《虚拟现实基础及实用算法》,科学出版社,2002。

Brooks F.P.,What's Real About Virtual Reality?,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1999.

〔美〕Dave Shreiner、Graham Sellers、John Kessenich等:《OpenGL编程指南》,王锐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Salmon R.,Slater M.,Computer Graphics:Systems & Concepts,Addison-Wesley Longman Publishing Co.Inc.1987.

孙家广:《计算机图形学》(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吴福朝:《计算机视觉中的数学方法》,科学出版社,2008。

张茂军:《虚拟现实系统》,科学出版社,2002。

韦有双、杨湘龙、王飞:《虚拟现实与系统仿真》,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阳化冰:《虚拟现实构造语言VRML》,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

杨宝民、朱一宁:《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0。

William R.Sherman、Alan B.Craig、舍曼等:《虚拟现实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林柏纬:《PC架构的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及其应用》,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Preece J.,Rogers Y.,Sharp H.,Beyond Interaction Design:Beyo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John Wiley & Sons,Inc.2001.

孟祥旭、李学庆:《人机交互技术: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吴国斌、李斌、阎骥洲:《KINECT人机交互开发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Nardi B.A.,Activity Theory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Context and consciousnes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6:241-255.

董建明:《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刘璞:《正交偏振3D显示系统的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黎国进:《基于虚拟现实的三维音效与力反馈技术研究与实现》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于明卓:《基于DV视频的动作捕捉系统研究》,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王路:《面向移动终端的指套式力触觉交互系统设计》,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黄进、韩冬奇、陈毅能等:《混合现实中的人机交互综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6年第28期。

江军、李玥庆:《虚拟现实的交互方式分析》,《集成电路应用》2016年第33期。

李基沛:《虚拟现实技术在微创手术培训机中的应用》,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李苏旻:《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姚雄华、李磊、张杰:《虚拟现实技术在飞机设计中的应用》,《航空制造技术》2013年第423期。

〔日〕新清士:《VR大冲击:虚拟现实引领未来》,张葹译,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

崔晋:《数字交互展示艺术》,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耿舒畅、李涛:《展示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苏凯、赵苏砚:《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的技术原理与商业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谢郑凯:《设计未来:VR虚拟现实设计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周晓成、张煜鑫、冷荣亮:《虚拟现实交互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王赓:《VR虚拟现实:重构用户体验与商业新生态》,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王斌:《VR+:融合与创新》,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卢博:《VR虚拟现实商业模式+行业应用+案例分析》,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梁玉多:《渤海国经济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

崔晋:《数字交互展示艺术》,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耿舒畅、李涛:《展示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苏凯、赵苏砚:《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的技术原理与商业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曹雨:《虚拟现实:你不可不知的下一代计算平台》,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郭宇承、谷学静、石琳:《虚拟现实与交互设计》,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方浩、静波:《虚拟现实VRP深度交互实例精解》,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

王寒、王赵翔、蓝天:《虚拟现实:引领未来的人机交互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宋海涛、陈韵林、安乐、文钧雷:《虚拟现实+:平行世界的商业与未来》,中信出版社,2016。

李苗:《AR:场景互动神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张克发:《AR与VR开发实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段新昱:《虚拟现实基础与VRML编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龚建华、林珲:《虚拟地理环境:在线虚拟现实的地理学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本社:《智慧建筑、智慧社区与智慧城市的创新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黄心渊:《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科学出版社,1999。

基珀:《增强现实技术导论》,科学出版社,2015。

李丽红:《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研究》,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

李乃祥:《仿真与虚拟农业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刘祥:《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建筑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卢博:《VR虚拟现实:商业模式+行业应用+案例分析》,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汤跃明:《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2007。

劳飞、朱玉业:《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14期。

徐兆吉、马君、何仲等:《虚拟现实:开启现实与梦想之门》,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周晓成、张煜鑫、冷荣亮:《虚拟现实交互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周祖德、陈幼平:《虚拟现实与虚拟制造》,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朱定局:《智慧数字城市并行方法》,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