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1

财产与风险:马克思财产理论的逻辑与方法论自觉图书

Property and Risk: The Logic of Marx's Property Theory and Methodological Consciousness

SSAPID:101-3681-5887-66
ISBN:978-7-5201-3781-2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资本和权力逻辑、市场关系、自由主义理念所引致的现代财产问题,探讨财产权利与社会风险防控关系,揭示现代风险和财产治理的一般方法论原则。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进程中,形成高度的马克思财产理论方法论自觉,有助于抵御绝对平均主义、全盘私有化、纯思辨化、财产关乎罪恶等价值理念的冲击,正确认识、全面把握中国财产问题实质,进而为科学社会主义财产价值观的树立、现代风险的防控和当代中国财产问题的有效治理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
作 者: 刘长军
编 辑:王小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第七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编委会及编辑部成员名单

 索引

 序言

 Abstract

 摘要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马克思“财产”范畴界定

    2.马克思财产理论逻辑

    3.关于财产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经济伦理学视野中的马克思财产理论)

    4.关于马克思财产创造源泉、创造机制、财产效率思想研究(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马克思财产理论)

    5.马克思财产分配思想的研究

    6.财产与人、社会、制度、历史问题的研究(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财产理论)

    7.关于财产问题的治理研究

    8.关于马克思财产理论的意义和贡献

   (二)国内研究现状

    1.财产范畴的界定

    2.关于财产观、财产道德认识和财产价值取向上的研究(伦理学视野中的马克思财产理论)

    3.“资本逻辑”与西欧社会财产问题之间的关系

    4.关于财产创造、财产创造源泉、财产衡量尺度、财产创造机制动力机制的研究(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马克思财产理论)*

    5.关于马克思财产分配问题(财产占有、使用和分享剩余)的研究

    6.财产与人、社会、历史、制度、文明的关系(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财产理论)

    7.关于马克思私有财产、私有制和公有财产、公有制(个人所有制、社会所有制)在起源、历史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里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辩证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8.关于马克思的财产权利清晰界定及其积极作用的研究

    9.马克思财产理论的当代启示

  三、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1.西欧财产现实与财产理论的“双重批判”

    2.马克思财产理论的历史逻辑

    3.马克思财产理论的内在逻辑

    4.马克思财产理论的哲学意蕴

    5.马克思财产理论的当代启示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欧社会财产现实与理论诠释的失效

  第一节 关于西欧现代财产问题的元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二、自由放任主义的财产哲学批判

    (一)自由放任主义的现代财产效率内蕴

    (二)自由放任主义的内在限度

     1.自由放任主义本质:现代资产阶级利益的辩护士

     2.自由放任主义现象:放任资本逐利逻辑、引致社会弊病重重

   三、化解现代财产灾难的路径思考

    (一)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二)资产阶级有计划的社会变革(“和平的和合法的”手段)

  第二节 西欧各类社会思潮诠释财产现实的失效

   一、古典经济学的劳动财产理论

    (一)财产的本质

    (二)促进财产的快速增长

    (三)古典经济学劳动财产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黑格尔的意志财产理论

    (一)财产范畴

    (二)财产的作用

    (三)现代社会贫困问题的必然性与解决的可能性

     1.现代社会贫困问题的必然性

     2.现代社会贫困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四)黑格尔意志财产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三、空想社会主义财产理论

    (一)劳动与财产的分离与对立

    (二)天才地构思出联合劳动、共同占有财产的理想社会

    (三)空想社会主义财产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章 马克思财产理论的历史逻辑

  第一节 现代财产问题的初始追问

   一、对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

    (一)报刊自由的缺失:物质利益问题的畅通表达机制

    (二)行政治理的失效

   二、对市民社会财产问题的追问

   三、现代财产问题往何处去

    (一)现代社会财产问题“从何处来”

    (二)德国式现代财产问题“往何处去”

  第二节 哲学解答路径:现代财产问题的唯物史观解答

   一、现代财产分化的异化劳动根源及其历史归宿

   二、现代财产问题的唯物史观解答

    (一)对财产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双重属性的初步考察

    (二)对人类社会财产所有制关系的初步考察

    (三)现代财产问题的唯物史观解答

   三、初创的马克思财产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一)揭示隐含在财产背后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向

    (二)初创的科学的财产理论的公开问世及其进一步深化

  第三节 科学的财产理论的最终形成

   一、对资本财产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

    (一)关于资本的本质内涵及其历史起源的考察

    (二)关于资本生产属性(价值增殖属性)的考察

    (三)资本的生产极限与资本的必然灭亡

   二、对财产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

    (一)关于未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阶段

    (二)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向未来社会所有制财产过渡的探讨

    (三)马克思探讨了未来社会财产制度的本质规定以及由此引致的社会生产的变化

    (四)关于对未来社会的财产分配问题的探讨

 第三章 马克思财产理论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马克思“财产”范畴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一、马克思“财产”概念辨析

    (一)马克思的财产概念

    (二)不同视角下的财产概念观

     1.从经济学和法学的视阈来审视财产的概念

     2.从哲学的视阈来审视财产的概念

    (三)财产的历史形态

   二、财产的属性和尺度

    (一)财产的属性

     1.有用性

     2.稀缺性

     3.可界定性

    (二)财产的尺度及其哲学意蕴

     1.财产的劳动时间尺度

     2.财产的自由时间尺度

     3.两种财产尺度的关系及其实现路径

   三、财产与财产权利、财富概念辨析

    (一)财产权利的基本概念

    (二)财富的基本概念

    (三)财产与财产权利、财富概念辨析

     1.财产与财产权利范畴辨析

     2.财产与财富范畴辨析

  第二节 马克思财产理论的基本逻辑框架

   一、财产“原本”批判和财产“副本”批判

   二、科学财产理论的建构

 第四章 马克思财产理论的哲学意蕴

  第一节 马克思“资本”“劳动”论说中的财产辩证法

   一、资本财产的自我扬弃

   二、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争取自身财产权利的斗争

   三、未来社会的财产规定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财产规定

     1.资本自我扬弃的具体形式

     2.无产阶级专政下的财产规定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财产规定

  第二节 马克思市场经济二重性论说中的“可扩展空间”

   一、市场经济内蕴的哲学思考

    (一)市场经济的内容:财产一般与财产特殊

    (二)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二、发展和驾驭市场经济的非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论

  第三节 马克思财产效率论说的“人本”意蕴

   一、财产稀缺

    (一)财产稀缺性的根源

    (二)财产稀缺性的特性和表现

   二、财产效率问题:财产效率是应对财产稀缺的现代逻辑

   三、马克思财产效率观的“人本”意蕴

  第四节 马克思“流通”论说的伦理意蕴

   一、市场流通的前提性规定:所有权、平等和自由

    (一)市场流通的所有权前提

    (二)市场流通的平等规定

    (三)市场流通的自由规定

   二、市场流通的契约意蕴

   三、市场流通的信用意蕴

  第五节 马克思“自然人道”财产权利界说

   一、古典财产法权理论探源

    (一)劳动财产论

    (二)自然法权论

   二、“自然人道”财产法权论

    (一)现代社会法权:契约考察

     1.财产人格化的现代商品社会

     2.市场的契约精神与法律的契合

    (二)批判现代“启蒙立法”主张“自然人道法权”论说

 第五章 马克思财产理论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从财产权利入手解析社会风险

   一、转型期社会风险

   二、财产权利界说

   三、财产权利正当性的复归

  第二节 当代中国财产治理的方法论自觉

   一、当代中国财产问题的出场

   二、当代中国财产问题的实质

   三、财产治理的方法论原则

    (一)批判性介入现实财产的问题意识

    (二)财产问题治理上的“世界历史”视野

    (三)树立科学的财产价值观

  第三节 中国有序财产关系的法治化治理

   一、有序财产关系维系的法制利器

    (一)财产法律体系的建设进程

    (二)当前我国财产法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财产法律规范法典化的建设蓝图

   二、权利与财产关系的法治化思考

    (一)新中国艰难的财产关系法治化进程

    (二)财产关系法治化治理的要件

    (三)财产关系法治化治理的前景:任重而道远

   三、“自然人道”财产法权与人为财产法权的衡平

  第四节 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财产创造模式

   一、传统财产创造模式弊病重重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财产创造模式

   三、科学的财产创造路径探析

    (一)完善法治型市场经济

    (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第五节 当代中国财产收入差距治理研究

   一、当前我国居民收入现状:从平均主义到拉开差距

   二、理性看待收入差距问题

    (一)理性看待“适度的”财产收入差距

    (二)警惕无序性财产收入差距

   三、收入差距无序化治理的出路分析

 后记

 文后辅文

古往今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财产既是安定、繁荣、富强、有序、文明的晴雨表,也是暴力、革命、战乱、动荡、冲突的指示器。两千多年来,传统中国财产权利是相当“贫困”的:哲学意义上财产理念不清晰、财产权界不明确,思想文化意义上重义轻利,经济学意义上物的稀缺匮乏,法学意义上权利不完整不完全、财产法律制度不健全和司法保障救济不畅,社会学意义上财产关系不稳定不协调,政治学意义上财产权利难以摆脱行政权力的频繁渗透干预侵蚀和掠夺,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虽然,人性的塑造和道德的教化遏制了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从而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稀缺匮乏,专制集权所颁布的法规政令和旧式纲常名教一定意义上调和了财产关系,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复杂变迁和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贫困”的财产权利终究带来了重重风险:丛林法则盛行、暴力革命不绝于缕、王朝更替周而复始,祸乱天下恶性循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对经历了曲折的认知和不一样的感怀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来说,“财产”蕴含着特别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复杂的感情,因而一直是民众、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时至今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财产理念、财产逻辑与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关系上所存在的种种误读与误解,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模糊的、片面的、不科学的认识,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掣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国人思想观念的每一次解放、改革开放事业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最终实现,都与超越对这一问题原有认识中的藩篱息息相关。其一,在改革开放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和苏联教条主义的影响,人们往往不加辨析地把“私有财产”等同于资本主义,把“公有财产”等同于社会主义,把马克思财产理论与“消灭私有财产”画上等号,甚至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作为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一个重要标准。这种理论上的重大误区,导致了我们实践中的重大失误,社会经济不能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其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重新界定、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利益关系结构的变革和财产数量的激增,一方面,人们的财产观念认识与财产占有事实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财产与罪恶相关到财产正当性和财产权利的复归;从几乎没有个人财产的观念到追求财产欲望的释放和创造财产意识的不断增强;从占有、支配财产到财产性收入的形成以及个人财产的急剧分化;等等。另一方面,在财产的归属、价值诉求、意义、治理路径以及最终指向方面又出现了一系列的混乱,财产的制度安排和出路等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鉴于此,回到马克思原初语境,“批判与超越”既有域内外财产现实与理论,对财产问题进行深入的前提性审视和“元思考”,建构以马克思财产理论为基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有机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产理论体系正当其时。“财产与风险:马克思财产理论的逻辑与方法论自觉”既是一个科学社会主义财产理论层面上的跨学科的新的重要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重大现实问题,其理论实质是梳理资本逻辑、市场关系、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理念所引致的现代财产问题“从何处来”和“往何处去”的逻辑,探讨现代财产权利与社会风险防控治理之间的关系,揭示现代风险防控和财产治理的一般方法论原则。无疑,这一内在逻辑与方法论原则对阐明“资本在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经济社会转型、财产权利“贫困”的传统资源以及突破一定程度上由此而来的当下中国财产治理困境,规避关于中国财产问题实质及其解释上的或被纯思辨化,或被西方化,或被错误的财产价值理念所扭曲的倾向,有效抵御绝对平均主义、全盘私有化等各种“左”和右的财产观的冲击,进而为科学社会主义财产观的树立、风险的防控和当代中国财产问题的有效治理,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应当承认,在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历史进程中,在封建等级特权的废除、私有财产权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一定意义上圈地运动的蓬勃兴起、自由放任主义财产逻辑滥觞等因素综合作用下,资本主义仿佛使用法术一样从地下唤出巨大财富,西欧实现了持续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在社会财富总量、经济结构、人均实际收入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细微察之,保护和增进现代财富的自由放任主义理念,虽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社会的普遍诉求,但其反映资产阶级利益诉求、为资本主义经济保驾护航的本性,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绝对的和失控的资本权利,致使贫困、疾病、异化与现代财富相伴,动荡、暴力、罪恶与社会秩序联姻。遗憾的是,面对19世纪上半叶西欧现代社会财产问题及其所引致的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内在矛盾和冲突“从何处来”和“往何处去”,进入“终结阶段”的德国传统“思辨性”财产理论学说,沦落为资本辩护士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粗陋的、平均主义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财产改良学说,以及根本否定现代生产力和财产效率的浪漫主义,保护关税、拒斥“资本逻辑”的民族主义,傲慢的民粹主义,极端的国家主义,庸俗经济学、重商主义、重农主义、激进主义、复古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等财产学说,却不能做出深刻的元思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失语”“失效”“错位”状态。显而易见,“财产与风险:马克思财产理论的逻辑与方法论自觉”就是对西欧财产现实“原本”与理论“副本”“批判与超越”的结晶,这一“批判与超越”的有机统一直接体现在马克思财产理论的建构过程中。从总体上看,马克思对这一重大财产现实与理论问题的“批判与超越”也是一个逐渐深化、逻辑递升、不断精确的过程。其一,对现代社会财产问题的哲学追问。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物质利益问题表达机制不畅,特别是自由报刊的缺失、近代“开明立法”对贫民习惯权利的剥夺、官僚行政治理的失效等旧制度的弊端与现代国家本身的缺陷综合作用,导致了普鲁士市场化初期摩塞尔河沿岸地区“贫困状况的普遍性”,进而昭示出争取财产的历史权利(政治解放)和实现人的权利的终极价值归宿(人的解放)。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对现代财产问题“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与法”的哲学追问与解答,开辟了从政治经济学入手解剖现代社会的理论致思路径。其二,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问世,马克思实现了对现代财产问题的唯物史观解答。对现代财产分化的异化劳动根源及其归宿的揭示以及在唯物史观构建过程中对现代财产问题的方法论阐释,是科学的财产理论初步创立的标志。马克思阐明了“财产”范畴与现实财产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为科学的财产理论初步创立的最终完成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其三,马克思的财产逻辑与方法论系统的建构。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运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系统,揭示了人类社会财产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现代社会财产运动的特殊规律,从内容到形式上与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全面、科学地回答了包括西欧社会财产问题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财产问题“从何处来”和“往何处去”。在马克思的财产理论看来,只有透过现象层面物或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深入本质层面人与人间的关系,才能正确把握财产的本质;正确把握财产的属性和尺度,既可以阐明财产的有用性、稀缺性与可界定性等本质属性,又可以揭示财产尺度从劳动时间向自由时间转化及其哲学意蕴;只有全面分析财产与财富、财产权利之间的关系,才能揭示财产运动的特点、规律及其趋势。关注西欧社会财产现实,反思批判对其形形色色的理论回应,科学回答西欧现代社会财产问题“从何处来”和“往何处去”,在对财产现实“原本”和理论“副本”“批判与超越”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下,马克思建构起科学的财产理论学说。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进程中,对存在“类似语境”“人类共有性社会财产问题”的当代中国来说,形成高度的马克思财产理论方法论自觉,有助于正确认识、全面把握中国财产问题实质,树立科学的财产价值观、去财产理论学说上的“中心主义特别是西方中心主义”,批判性介入财产现实,“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规避中国财产问题出路探讨上的或被纯思辨化,或被西方化,或被错误的财产价值观所扭曲的倾向,进而实现对当代中国财产问题的有效治理。显而易见,如果说批判前人类社会的私有财产,特别是批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财产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构成马克思财产理论学说的逻辑基点;那么,超越资本主义社会财产现实与逻辑,探讨带有其脱胎而来的旧社会的痕迹,从而必然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在“资产阶级法权”框架内的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关于财产一般和市场经济一般等方面的界说,关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驾驭资本逻辑、调节财产关系和对市场经济手段的运用(为发展生产力),构建广义的政治经济学,就构成了马克思财产理论学说的价值归宿。其“超越”主要有三:一是关于市场经济的二重性与社会主义发展和驾驭市场经济的界说。在马克思的原初语境中,市场经济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属性:一方面,市场经济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形成和最终确立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变发展密切相关。市场经济的双重属性昭示,处于从资本主义向未来共产主义过渡进程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既要保留、利用和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又要警惕市场经济要素的资本属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处理市场与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时,要尽可能把市场经济的规则限制在经济生活领域,限制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方面,最大限度规避其负面效应。二是关于财产效率视域中的“人本”意蕴方面的内容,亦即财产稀缺与财产效率、财产快速增加过程中财产利益关系协调、财产效率所蕴含的重视财产源和价值归宿上的“人本”内蕴。在资本还占据统治地位的世界历史时代,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降低发展的成本,减少社会因财产急剧增加而引起的动荡。为此,不仅要发展生产、扩大流通、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平等竞争等,以扩大财产的总量,而且要特别注意财产快速增加过程中财产利益关系的协调。所以,必须把发展财产尤其是发展股份制形式的财产与遏制作为资本的财产对劳动产权利益的侵害有机统一起来,把向资本主义学习与超越资本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把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平衡“金山银山”财富与“绿水青山”财富、财富的“人本”价值归宿之间的关系)有机统一起来,走出一条“驾驭资本逻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关于市场伦理意蕴,以及构建和完善合理的财产流通秩序方面的内容。在现代社会大工业革命进程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市场流通同资本关系密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资本因素,特别是体现出劳动与资本交换这一不合理的一面。但是不应该否认,“流通,就它的每个因素来说,尤其是就它的总体来说,是一定的历史产物”,因而市场流通具有一定的自然历史属性。鉴于此,我们既不能否定市场流通的资本属性的一面,从而把市场流通限定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方面;也不能否定市场流通的革命性作用:市场流通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要,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和交往,而且推进了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在“突破特权、等级、地域和人身束缚,瓦解古代共同体,促进世界交往的形成,扬弃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和呼唤人的个性与自由全面发展的新社会”方面发挥着革命性作用。清晰界定市场流通的内在属性(自由、平等、所有权),厘清市场流通秩序的伦理意蕴(信用、契约),可有效规避虚假市场行为,从而更好地发展和驾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唯此,才能提出和解释“财产与风险”这一横亘在人类社会的时代课题。毫无疑问,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财产理论学说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当代中国,特别是在有序财产关系法治化治理、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财产创造模式、财产利益关系的有效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就步入新时代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而言,端正发展理念、健全经济体制、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改革中冲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滞,有效协调财产快速增加过程中财产利益关系,构建和完善合理的财产流通秩序,从而真正实现在财产生产、占有、分配和流通方面的公平正义,是最大的现实。虽然我们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GDP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社会财富总量大幅度增加,但同时也存在着经济和财产良性发展的羁绊:财产法权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财产占有、控制、交易和收益等行为还没有被纳入法治化治理轨道上来,以致存在一些侵权、权钱交易、内部人控制、权力与资本联姻等非法非正常“致富”途径,从而导致市场经济秩序和财产秩序混乱;经济快速发展、财产快速增加的方式不科学,在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作用界定不清晰不协调,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绿色发展理念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全要素生产率意识特别是人力资源要素生产率优先意识有待强化,等等;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问题,社会财产总量快速增加之后的财产利益关系不和谐、不协调以及由此而来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等等。问题的提出就是对问题的解答。对存在资本在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类似语境”和“人类共有性社会财产问题”的当代中国来说,在中国化的马克思财产理论指导下,从财产权利入手解析社会风险,实现有序财产关系法治化治理,不断协调财产利益关系,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财产创造模式,把“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财产制度建设和财产法治治理的各个方面,才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0卷,人民出版社1956—1985年版。

[2]白暴力:《劳动创造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曹钢:《产权经济学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曹天矛主编《劳动产权与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李建立:《经济分析的伦理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刘金海:《产权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刘诗白:《主体产权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刘伟:《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产权制度解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刘亚建:《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探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刘志国:《政府权力与产权制度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2]鲁照旺:《产权制度与企业治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彭诚信:《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周一良:《世界全史——新编世界经济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15]苏小方、程保平:《马克思企业产权结构模式及应用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汪利娜:《中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7]魏小萍:《追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吴晓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9]徐亦让:《人类财产发展史》,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岳福斌:《现代产权制度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21]张世贤:《西方经济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22]朱春燕:《〈资本论〉产权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英]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4][法]艾蒂安·巴利巴尔:《马克思的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美]艾里克·拉斯缪森:《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美]艾瑞克·菲吕博顿:《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美]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9][英]彼得·甘西:《反思财产:从古代到革命时代》,陈高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0][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1][英]弗朗西斯·惠恩:《马克思〈资本论〉传》,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32][英]葛德文:《论财产》,河清新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3][澳]海因茨·沃尔夫冈·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4][德]海因里希·罗门:《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姚中秋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3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6][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7][法]拉法格:《财产及其起源》,王子野译,三联书店1962年版。

[38][美]理查德·派普斯:《财产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法]路易·阿尔都塞:《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40][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年版。

[41][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42][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43][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44][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5][美]斯蒂芬·芒泽:《财产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7][美]斯坦利·布鲁:《经济思想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48][南]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蒋琳琦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9][德]乌尔里希·杜赫罗、弗朗兹·J.欣克拉麦特:《资本全球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0][爱尔兰]约翰·莫里斯·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51][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2][美]詹姆斯·布坎南:《财产与自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Georg Simmel,The Philosophy of Money,London:Routledged & Kegan Paul Ltd.,1978.

[54]Jeremy Waldron,The Right to Private Proper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55]J. W. Harris,Property and Justice,Oxford:Claredon Press,1996.

[56]Marx Weber,Economy and Socie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57]Svetozar Pejovich,Th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Towards a Theory of Comparative System,Klumer Academic Publishers B. V.,1990.

[58]Y.Barzel,An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蔡宝刚:《法律与经济:马克思论财产关系及其经济意义》,《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

[2]陈实:《国家职能与财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和现代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第3期。

[3]陈晓枫:《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财产性收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程言君:《马克思产权理论与我国多种产权形态体系的构建》,《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5期。

[5]丁任重、杨慧珍:《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6]董君:《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国内研究综述——兼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7]何凡、杨立升:《论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形态、过程及体系》,《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8]黄莹、林金忠:《产权制度变迁动因理论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学派》,《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9]家鲁:《马克思产权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10]柯宗瑞:《马克思的财产关系理论与技术入股》,《湖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1]李怀:《产权福利安排、产权替代效率的理论比较和制度启示——基于马克思产权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2]李惠斌:《谈谈财产性收入问题——从十七大报告到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

[13]李杰:《试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分歧》,《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4]李强:《马克思的财产起源理论及其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5]林岗、张宇:《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6]倪娜:《私有财产与人类解放——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5期。

[17]牛德生:《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思考与回望》,《经济问题》1996年第3期。

[18]彭五堂:《论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形成过程》,《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3期。

[19]时珍、韦奇:《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社会主义产权理论的源头》,《财经研究》1994年第10期。

[20]孙飞:《解析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三个关键点》,《经济纵横》2010年第2期。

[21]谭芝灵:《财产、产权与所有权辨析——从马克思价值理论视域》,《理论探讨》2008年第1期。

[22]王三兴:《论新制度经济学派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异同》,《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3]王振平:《对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思考》,《财经科学》1997年第4期。

[24]魏明:《自由与财产:权利主体的主要面向》,《法律与社会》2006年第10期。

[25]魏小萍:《“所有制”与“财产”:关系概念与实体概念的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文阅读带来的初步释疑》,《哲学动态》2007年第10期。

[26]魏小萍:《私有财产与异化现象的关系——对马克思早期关注问题的辨析》,《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年第5期。

[27]魏小萍:《外化、异化与私有财产:并非产生于翻译的概念理解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概念背后的理论问题研究》,《哲学动态》2005年第8期。

[28]吴易风:《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29]吴振球:《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比较——基于私有产权起源和产权制度演进动力视角》,《经济问题》2007年第11期。

[30]徐启智、朱旗:《关于马克思产权理论若干问题的研究》,《财经研究》1992年第3期。

[31]徐永平:《关于私有财产的历史作用——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32]杨波:《产权思想到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嬗变:条件、过程与启示》,《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6期。

[33]杨慧珍:《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6期。

[34]杨秋宝:《马克思的产权理论论纲》,《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年第3期。

[35]杨瑞龙、陈放鸣:《论马克思产权观与现代产权体系的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第2期。

[36]姚德利:《论财产权利及其社会本质》,《求索》2010年第8期。

[37]叶险明:《马克思哲学的话语革命与中国哲学的话语危机——兼论“中国问题意识”》,《哲学研究》2012年第12期。

[38]叶险明:《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与当代中国的全球发展路径》,《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39]叶祥松:《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经济经纬》2000年第4期。

[40]禹国峰、高加军:《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对马克思学说一项争论的考察》,《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41]院合宽:《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科学分析及启示意义》,《理论导刊》2007年第11期。

[42]张艳、王新安:《股份制财产是“社会财产”——试论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股份制的论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3]张燕喜:《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争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前沿》2007年第15期。

[44]张英洪:《财产权利、个人自由与国家繁荣》,《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45]张宗新:《对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几点探讨》,《长白学刊》1997年第3期。

[46]钟建勤、罗裕才:《马克思产权理论与国有资本经营研究》,《江汉论坛》1997年第4期。

[47]周嘉昕:《从私有财产批判到生产方式分析——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

[48]朱春燕:《马克思产权理论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6期。

[49]Corey Venning,“Hume on Property,Commerce,and Empire in the Good Society:The Role of Historical Necessit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37,No.1(Jan.-Mar.,1976).

[50]G.E.Aylmer,“The Meaning and Definition of‘Proper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Past & Present,No. 86 (Feb.,1980).

[51]Harold Demselz,“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 1967.

[52]John E. Roemer,“Property Relations VS. Surplus Value in Marxian Exploitation,”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11(1982).

[53]Shannon C.Stimson,Murray Milgate,“Utility,Property,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James Mill on Democratic Reform,”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7,No.4(Dec.,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