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改革开放与中国县域发展图书

SSAPID:101-3630-3338-75
ISBN:978-7-5201-3826-0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而策划制作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宗教所、边境所、工经所、经济所、考古所等的专家基于调研资料协作完成,收入本书中的是其中在减贫、传承传统文化、协同发展等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40个县(区),将他们的发展及创新经验总结提炼出来,可以为全国其他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相关信息

丛书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丛书
作 者:《改革开放与中国县域发展》编写组
编 辑:杨桂凤;谢蕊芬;张小菲;胡庆英;杨阳;佟英磊;赵娜;隋嘉滨;任晓霞;胡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出版说明

 北京海淀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

   一、海淀区创新发展的定位和地位

    (一)战略定位

     1.电子一条街时期:1978~1987年

     2.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时期:1988~1998年

     3.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期:1999~2008年

     4.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期:2009~2015年

     5.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时期:2016年至今

    (二)资源地位

     1.科研资源优越,高端人才集聚

     2.金融资本丰厚,服务体系完善

     3.新兴产业密集,地理空间拓展

     4.机制改革明晰,政策体系健全

   二、海淀区创新发展的成就和效应

    (一)科技创新成就

     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多、营收增

     2.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广、效益升

     3.高新技术企业投入大、产出高

     4.高新技术企业活力足、前景广

    (二)创新发展效应

     1.新动能逐渐集聚

     2.新经济多点开花

     3.新业态层出不穷

     4.新布局优化完善

     5.新辐射作用显著

   三、海淀区创新发展的轨迹和演进

    (一)从“跟跑阶段”走向“并跑阶段”

     1.思想创新

     2.体制创新

     3.管理创新

     4.科技创新

    (二)从“并跑阶段”走向“领跑阶段”

     1.创新生态体系优化

     2.新型城市形态演变

     3.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4.文化科技创新融合

   四、海淀区创新发展的特点和经验

    (一)创新发展特点

     1.从引领中国创新到埋根世界创新

     2.从生产方式创新到生活方式创新

     3.从布局国内创新到布局全球创新

    (二)创新发展经验

     1.大创新融合

     2.大管理体制

     3.大生态建设

   五、海淀区创新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一)重大挑战

     1.环境不确定性

     2.物理空间约束

     3.利益共享机制

     4.创新主体统筹

     5.政策更新换代

    (二)对策建议

     1.使命进一步大担当

     2.思想进一步大解放

     3.布局进一步大优化

     4.发展进一步大统筹

 北京通州

  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

   导言

   一、通州城市功能定位的历史沿革

   二、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三、城市副中心建设基本情况和成效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强市区联动

     1.建立领导机构,明确市、区政府职责

     2.组建工作专班,加强市区联动

     3.加强属地对接,强化属地责任

    (二)以规划为统领,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水平

     1.健全规划编制的领导和工作机制

     2.创新工作制度,高效、高质、科学编制规划

     3.“多规合一”,搭建统筹综合的规划体系

     4.推动政策创新,规划建设更加注重减量提质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1.健全完善重大事项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2.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一会三函”投资审批制度

     3.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政务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4.创新多元治理方式,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

    (四)主副结合,以功能定位统领城市建设

     1.全面服务保障北京市级机关搬迁入驻

      (1)全力推动行政办公区建设

      (2)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2.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合作示范作用

     3.发展经济和产业,疏解承接中心城产业转移

      (1)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产业结构优化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整体提升副中心城市功能

      (1)大气治理方面

      (2)水环境建设方面

      (3)园林绿化方面

     5.加强科技创新,打造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新增长极

     6.加强文化建设,提升首都文化中心功能

    (五)建管并举,创新城市综合管理体制

     1.建立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体制

     2.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

     3.完善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建设

      (1)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改革

      (3)加强监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4.完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

    (六)加强法治建设,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

     1.以法治引领和保障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2.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3.创新矛盾纠纷化解的法治化机制

    (七)坚持党建引领,为城市副中心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示范区的几点经验

   五、改革再发力,更高水平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科学规划谋创新 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亦庄建设的背景、历程与现状

    (一)筹建基本背景

    (二)发展历程演进

     1.初创期重点吸引有实力的外资企业

     2.扩张期围绕骨干企业布局产业链

     3.整合期高标准择商远离房地产炒作

     4.转型期腾笼换鸟打造“高精尖”阵地

    (三)发展现状与成就

     1.规模体量

     2.发展质量

   二、亦庄汇聚科技创新主体的主要优势

    (一)丰富齐全的创新要素

    (二)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

    (三)相对充裕的发展空间

    (四)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五)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三、支撑“高精尖”产业的创新生态体系

    (一)依托产业集群,汇聚创新主体

    (二)创新激励机制,吸引领军人才

    (三)配置金融资源,助推企业发展

    (四)健全科技中介,完善创新服务

    (五)强化政府服务,营造创新氛围

   四、支撑亦庄发展成就的主要经验

    (一)勇于开拓,以改革推动发展

    (二)坚守定位,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着眼长远,高标准规划建设

    (四)立法保障,坚持行政法制化

    (五)主动作为,承担战略性重任

   五、亦庄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

    (一)拓展发展空间面临客观约束

    (二)产城融合亟须强化社会管理

    (三)功能疏解与人才流失的矛盾

    (四)税制及监管不利于企业创新

   六、中国道路视角下的亦庄模式经验再思考

    (一)亦庄成就与经开区模式的成功

    (二)亦庄模式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三)新时代下亦庄经验与中国道路

    (四)亦庄模式经验与雄安新区建设

 北京延庆

  生态领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一、延庆基本情况与改革开放成就

   二、延庆40年发展历程回顾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年):以发展工农业为主要目标

    (二)“冷凉”战略(1986~1995年):利用气候环境,发展优势产业

    (三)实施“三动”战略(1996~2004年):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四)实施生态文明战略(2005~2012年):坚定可持续发展路线

    (五)进入新时代(2012年以后):提出“用生态赢得主动、用生态赢得优势、用生态赢得未来”,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三、延庆生态领先模式(LEADERSHIP)

    (一)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Leader)

    (二)坚守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定力(Strategy)

    (三)先行先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Institution)

    (四)持之以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Environment)

    (五)实施严格的环保产业限制政策(Restriction)

    (六)转型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Eco-friendly)

    (七)精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Habitability)

    (八)以人为本促进生态惠民(Advocation)

    (九)切实走好生态群众路线(People)

    (十)发扬一往无私的奉献精神(Devotment)

   四、关于延庆生态领先模式的进一步思考与建议

    (一)延庆生态领先模式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议:宣传延庆生态模式,推动延庆创新发展

     1.大力宣传延庆生态领先模式,弘扬延庆精神——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责难,抵得住诱惑

     2.实现创新驱动,将延庆发展推向新高度

 天津和平

  百年底蕴与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与成就

    (一)“百年金融”历史底蕴及发展现状

    (二)“百年商贸”基本情况及发展成就

    (三)“百年航运”历史底蕴及发展成就

    (四)五大道百年高档社区基本情况

   二、典型经验与特色做法

    (一)百年金融发展经验和特色

     1.结合天津市“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金融聚集区

     2.提高有利于金融产业发展的高品质营商环境

    (二)百年商贸发展经验和特色

     1.重点打造核心街区,提高商业集客能力

     2.秉持以文兴商理念,深挖历史文化价值

     3.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推动商业转型升级

     4.不断优化服务供给,提升顾客消费体验

     5.促进社区商业发展,便利居民日常消费

     6.充分调动多方资源,以开放视野办商业

    (三)小白楼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特色

     1.注重政策创新

     2.重视招商引资

     3.重视搭建基础设施

     4.打造行业龙头地位

     5.重视部门协调联动

     6.吸取多方经验

     7.发展“互联网+”新业态

    (四)百年高档社区发展经验和特色

     1.秉承“保护和传承”的精神,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

     2.在政府主导基础上,重视市场机制在保护开发中的运用

     3.深度挖掘五大道历史文化价值,聚力打造五大道特色文化品牌

     4.推动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实现业态优化和品位提升

     5.大力发展洋楼经济及高雅文旅产业

     6.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力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

   三、“百年产业”发展瓶颈或问题

    (一)制约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1.营商环境仍有待提升

     2.高端金融专业人才仍较为缺乏,人力资源存在短板

     3.政策协调存在改进空间

    (二)商贸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

     1.地区商贸中心多元并存发展

     2.居民消费需求正在不断升级

     3.核心街区大型商业网点略显过剩

     4.零售创新效果有待逐渐显现

     5.老字号企业发展需要新动力

     6.国有商业企业改革相对滞后

    (三)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四)高档社区优化利用的瓶颈

     1.产权性质复杂,影响了整体的保护与开发

     2.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3.历史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存在如何平衡的难题

     4.历史建筑街区综合改造提升的资金压力巨大而直接经济收益相对较小

     5.区域内部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

     6.部分社区居住生活条件较差

   四、“百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三)打好“百年产业”文化牌,增强区域吸引力

    (四)把握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1.在天津市层面统筹全域金融业布局,提高政策协调性,在中心城区落实“金融城”规划

     2.面向国内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金融企业入驻和平区

     3.充分发掘运用和平区“百年金融”历史底蕴,多管齐下打造金融软实力

    (五)统筹促进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

     1.商旅文协同发展吸引客流人气

     2.多管齐下提升老字号企业活力

     3.调整商业网点布局与经营结构

     4.推动商业服务品质与层次提升

     5.不断优化商业企业所有制结构

    (六)汇集航运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建议天津市政府把自贸区政策辐射到和平区,通过完善政策体制,推进管理模式创新,积极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高端品牌和优质企业集聚

     3.构建航运产业网络

     4.做大做强传统航运服务业

     5.积极引进航运服务产业链的高端企业和金融机构,构建“航运+金融+进出口贸易”产业体系

     6.搭建线上航运信息平台,推进“互联网+航运服务”综合平台建设

    (七)提高高档社区分类保护和优化利用效率

     1.借鉴中外文明发展经验,对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进行高规格定位

     2.进一步做好高品质分类利用规划,促进高品质开发利用与保护

     3.理顺产权归属与保护利用的关系,争取相关政策支持与补助

     4.深度挖掘五大道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讲好“五大道故事”,将五大道打造成天津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

     5.找准差距,上下合力,加快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6.在高端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洋楼经济,活化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再造历史街区鲜活面貌

     7.建设好特色主题街区,增进人文体验休闲氛围

 天津武清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一、武清区概况

   二、改革开放以来武清区的发展成就

    (一)经济发展水平节节攀升

    (二)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

   三、武清区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规划就是生产力”

    (二)“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

    (三)“跳出武清看武清”

   四、武清区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一)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放眼长远,以规划指导发展

    (三)着眼全局,以融合助力发展

    (四)艰苦奋斗,以实干推动发展

   五、发展建议和前景展望

    (一)抓住机遇,争当协同发展先锋

    (二)增强活力,创新引才引智模式

    (三)突出特色,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四)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叠加优势

 河北正定

  “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与主要经验

   导言

   一、正定的历史变迁

    (一)正定的文化历史底蕴

    (二)正定的资源禀赋优势

   二、习近平对正定经济发展的探索

    (一)减轻粮食征购任务,率先推行“大包干”

    (二)创新招贤纳士模式,为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三)推行“半城郊型”经济,找准县域经济发展定位

    (四)加强农工副业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组合拳”

    (五)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助力第三产业发展

    (六)做好顶层设计,为正定擘画发展蓝图

   三、正定经济发展和主要特色

    (一)正定经济状况和地位

     1.改革开放以来,正定经济飞速发展

     2.正定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正定产业发展模式

     1.工业发展现状

     2.产业发展布局

     3.产业资源整合

     4.产业转型的“结构性失业”隐患

    (三)正定旅游发展模式

     1.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文化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

    (四)正定生活模式

     1.宜居的生活环境

     2.公平的教育机会

     3.融洽的政民关系

     4.“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四、正定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需要作为出发点

    (二)做好发展战略,找准经济发展定位

    (三)立足本地禀赋优势,走创新发展之路

    (四)树立大农业观,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五)念好“人才经”,以开放思想引才招智

    (六)注重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

 河北沧州渤海新区

  推动绿色发展的四个维度

   一、绿色港口建设

    (一)生态化建设港口基础设施

    (二)智能化提升港口运营效率

    (三)科学化转变港口体制机制

    (四)绿色港口建设的经济成效

   二、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建设

    (一)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

    (二)培育新兴高端产业

    (三)打造循环经济

    (四)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建设成效

   三、绿色城市建设

    (一)全面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二)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推进创新驱动绿色城市发展

    (四)绿色城市建设的社会成效

   四、多方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建设

    (一)政府领导绿色发展

    (二)企业转型绿色发展

    (三)公众参与绿色发展

   五、体会与思考

 山西右玉

  从荒漠之地到塞上绿洲的生态奇迹

   一、改革开放以来右玉县生态建设的历程

    (一)实施荒漠绿化,生态效益初显期(1978~1989年)

     1.抓住战略机遇,推动植树造林

     2.引进优良树种,创新造林模式

     3.造林与管护并举,推动小流域治理

     4.全民广泛参与,开展义务植树

     5.注重人才培养,强化科技应用

     6.确定林草权属,调动农民积极性

    (二)推动生态建设,生态效益提升期(1990~1999年)

     1.出台优惠政策,推动林业建设

     2.乔灌草立体混栽,提高系统稳定性

     3.多措并举,提高小流域治理的科学性

     4.全民动员,推动造林工程

     5.完善制度,加强林业管护

    (三)加强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期(2000~2009年)

     1.生态建设提档升级,构建生态屏障

     2.建立体制机制,加强生态建设成果管护

     3.发挥生态优势,生态产业起步发展

    (四)巩固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协调期(2010~2015年)

     1.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夯实“绿水青山”

     2.生态建设历程孕育“右玉精神”

     3.实施五大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提升生态效益,生态经济共享期(2016年至今)

     1.坚持不懈,厚植生态优势

     2.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3.多措并举,推进生态富民

   二、右玉县生态建设的成效

    (一)推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1.林地面积不断扩大,绿化率持续提高

     2.有效降低了大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

     3.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二)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三)推动了产业多元化发展

     1.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2.战略布局发展新能源产业

     3.鼓励现代化产业项目发展

    (四)推动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1.精准脱贫工作有序推进

     2.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3.医疗卫生事业较快发展

     4.绿化历程再塑边塞文化

   三、右玉县生态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一)始终坚持党对生态建设的领导

    (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公仆本色

    (三)始终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

    (四)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

    (五)始终坚持科学的生态建设路径

   四、右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夯实绿水青山基础

    (二)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科学布局生态产业

    (三)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支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五)明确建设重点,全面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内蒙古满洲里

  我国最早开放的最大边境陆路口岸发展之路

   一、改革开放40年民族特色经济与文化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经济社会与地方特色文化取得长足发展

    (二)旅游产业在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1.独具特色的草原边疆口岸旅游文化

     2.打造出草原边疆特色的口岸旅游商贸产业小城

     3.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打造出旅游产业同经济社会、国际商贸往来间的协同发展模式

    (三)服饰文化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与时俱进

     1.日常生活服装种类及数量不断增加

     2.人生仪礼服饰和外来服饰日趋丰富

    (四)饮食文化在改革开放中发生的巨大变化

     1.依托4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满洲里市逐步形成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欧亚大陆特色的饮食文化

     2.饮食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多样化与国际化趋势

     3.饮食结构不断改善,丰富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4.改革开放带来的饮食文化对当地的民间习俗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丰富与繁荣

     1.满洲里市中心广场以及其他一些文艺演出场所发展迅速

     2.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文艺活动得到长足发展

     3.群众文艺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六)日趋丰富的语言文化交流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1.语言教学及取得成就,主要体现在民族学校的蒙古语教学以及俄语和英语授课等方面

     2.商贸交流语言的开发及取得的成就

     3.英语交流得到普及

   二、改革开放40年民族文化市场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文化发展方面

    (二)民族服饰文化方面

    (三)饮食文化方面

    (四)文艺工作方面

    (五)旅游文化方面

    (六)语言文化交流方面

    (七)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三、对策与建议

    (一)总体方面

    (二)服饰文化方面

    (三)餐饮文化方面

    (四)文艺团体方面

    (五)旅游文化方面

    (六)语言文化建设方面

    (七)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

   一、基本情况和成就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2.自然条件

     3.历史沿革

    (二)改革开放40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基础设施建设瓶颈突破,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2.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促进各民族团结融合

     3.特色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发展质量

     4.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在一个战场上实现双赢

    (三)探索以民族传统文化优势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道路

   二、典型经验与特色做法

    (一)改革开放40年文化建设发展变化、特色做法和成就

     1.全力推进文化服务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3.努力实施文化扶贫

     4.倾力用好文化滋养

    (二)中旗文化建设形成特色的缘由与条件

     1.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约束和挑战

     2.具有文化建设的禀赋优势和基础条件

    (三)中旗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

     1.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组织优势,确保文化建设做实做细

     2.坚持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引领能力和服务能力

     3.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扶贫新模式,创新扶贫脱贫工作机制

     4.积极探索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互动发展,巩固发展成果

     5.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新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和责任

    (四)中旗文化建设对当地综合发展的贡献

     1.群众思想转变,农牧民素质提升

     2.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发展质量提升

     3.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地方品牌影响力提升

     4.精准扶贫成效显著,脱贫步伐加快

    (五)中旗文化建设经验对全国其他区县发展的借鉴意义

     1.文化也是生产力

     2.民族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

     3.民族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性发展

     4.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实践

   三、建议与展望

    (一)新时期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1.产业基础薄弱,行业集中度过高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辐射范围较窄

     3.品牌附加值较低,现代经济元素缺乏

     4.文化产业外部性较强,地方财政能力有限

    (二)新时期发展的基本思路

    (三)加快繁荣发展的政策建议

     1.确立社会主义文化强旗战略,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

     2.完善文化生产经营体系,多渠道拓展内部供给和市场需求对接

     3.加大对落后地区扶持力度,更加注重平衡协调发展

     4.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夯实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基础

     5.整合各级各部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辽宁金普新区

  “神州第一开发区”引领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一、金普新区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一)发展历程

     1.艰苦创业,奠定基础(1984~1994年)

     2.开拓奋进,振兴发展(1995~2009年)

     3.凤凰涅槃,振翅腾飞(2010年至今)

    (二)辉煌成就

     1.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2.经济外向型程度不断提高

     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5.自贸区建设不断迸发新动能

     6.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二、金普新区发展举措与经验启示

    (一)发展举措

     1.创新驱动,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2.立足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3.转型升级,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4.产城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5.凸显特色,发挥外企工会党组作用

    (二)经验启示

     1.始终重视发展机遇

     2.始终坚持规划引领

     3.始终坚持创新驱动

     4.始终保持“闯”字精神

   三、金普新区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

    (一)全球范围内经济下行,稳定增长压力加大,与类似区域发展模式同化严重,竞争压力增大

    (二)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亟须中央各类政策的大力扶持

    (三)区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四)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均衡,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仍有短板

   四、金普新区发展建议与展望

 辽宁北票

  从困境走向新生

   导言

   一、北票概况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

    (一)北票概况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

   二、北票的资源枯竭与经济转型

    (一)资源枯竭的形成与表现

     1.“煤尽而转”:北票资源枯竭城市的表现

     2.“由煤到铁”:北票首次转型的探索与得失

    (二)北票的深层次经济转型

     1.经济开发区引领的体制创新

     2.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三、北票的综合转型之路:城市建设与民生保障

    (一)沉陷区治理与棚户区改造

    (二)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建立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

     1.社会保险与保障体系建设

     2.健全的养老体系

    (四)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

     1.“1+4”产业扶贫模式

     2.“442”生态产业扶贫模式

   四、北票转型发展的经验总结、建议与展望

    (一)经验总结

     1.始终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2.坚持以民为本,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

     3.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

     4.依托本地特点,走综合发展之路

    (二)建议与展望

     1.更新发展观念,从“因物而兴”走向“因人而兴”

     2.依托本地特色,抢抓发展机遇

     3.充分发掘利用多种旅游资源,开展城市全面转型

     4.继续争取国家、地方的政策支持

 吉林集安

  立足边疆实际,秉持绿色发展 戮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导言

   一、集安的历史变迁与基本现状

   二、集安绿色发展转型之实践与探索

    (一)抓好生态规划,谱写生态发展篇章

    (二)立足生态优势,狠抓生态经济发展

     1.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

     2.集安市发展生态经济的成功经验

    (三)力促生态旅游,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1.集安市旅游发展概况

     2.生态旅游的成功经验

    (四)培育生态文化,筑牢和谐共生基石

    (五)打造美丽乡村,实现农村绿色发展

     1.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2.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六)推动城市善治,促进治理循道而为

     1.城市治理的经验做法

     2.城市善治方面的经验

   三、坚定绿色发展之路,夯实生态文明之基

    (一)以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推动绿色发展

    (二)以精准规划和工匠精神推动城市建设

    (三)“功成不必在我”与“功成必定有我”

   四、思考与建议

    (一)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二)促进生态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吉林珲春

  自力更生:边境开放转化就地发展

   一、珲春概况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

    (一)东北亚核心位置与祖国最东端的边境城市

     1.珲春市的地理位置

     2.珲春市的自然条件

     3.珲春市的历史和行政沿革

    (二)“珲老八”翻身记

     1.从农业县到工业市:珲春市产业结构变迁

     2.归去来兮:珲春人口和居民生活的变迁

     3.从无到有:珲春市的外贸与民营经济

     4.珲春市的跨境交通与内陆交通

   二、珲春市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与特色做法

    (一)边境开放转化就地发展:珲春特色

     1.对外开放:东北的“深圳”

     2.创新:外贸与资源优势转化就地发展

     3.全国唯一的县级“外国人服务中心”

    (二)珲春市边境开放转化就地发展的缘由与条件

     1.边境开放转化就地发展的缘由之一:应对邻国局势变动

     2.边境开放转化就地发展的缘由之二:东三省口岸城市间的竞争

     3.边境开放转化就地发展的条件之一:长吉图开发的国家战略

     4.边境开放转化就地发展的条件之二:国内的大市场

    (三)珲春市边境开放转化就地发展的典型案例

     1.金鹰木业

     2.海外的村民小组会议

    (四)珲春市边境开放与就地发展对当地综合发展的贡献

     1.15年义务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

     2.居民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3.居民住房水平提升

     4.赴韩国务工人员的返乡潮

     5.对东三省地区人才的吸引力

    (五)珲春边境开放转化就地发展的经验对边境县市的借鉴意义

     1.依托边境优势和国内市场,发展地方加工业

     2.投资商业软环境,经营口岸无形资产

   三、诗和远方:珲春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一)珲春未来发展的着力点之一:内贸外运

    (二)珲春未来发展的着力点之二:有为政府

    (三)珲春未来发展的突破口之一:国内国外双向开放

    (四)珲春未来发展的突破口之二:现代物流与互联网+

 黑龙江富锦

  立足资源优势,推动主导产业,发展与保护并重

   一、“富锦经验”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一)粮食生产安全

    (二)粮食储备安全

    (三)粮食质量安全

    (四)粮食生态安全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富锦市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回顾

    (一)起步探索时期(1979~1991年)

    (二)市场经济转轨时期(1992~2002年)

    (三)保护提质时期(2003~2012年)

    (四)改革创新深化时期(2013年至今)

   三、农业现代化转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一)以延伸拓展产业链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1.立足资源禀赋优势

     2.依托现代农业规模优势

     3.突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优势

     4.发挥现代农业品牌优势

     5.延伸拓展产业链

    (二)以产权改革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三)以资源保护夯实农业现代化转型基础

     1.黑土资源保护成效初显

     2.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举

    (四)乡村收入结构现代化与县域经济现代化循环良性互动

     1.土地经营权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

     2.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

     3.参与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股份分红收入

    (五)乡村文化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转型相互促进

     1.乡村文化传承促动乡村自治

     2.村规民约规范乡村治理

     3.文艺活动丰富乡村业余生活

    (六)为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2.多主体并举支撑农村产业发展

     3.良好的政治生态促进地区发展

     4.农村党员成为乡村建设和治理的依靠力量

   四、展望与建议

    (一)未来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1.农业现代化转型富锦经验的实践和推广价值

     2.“富锦经验”的可持续性及其关键因素

     3.近期富锦市农业现代化转型面临一些挑战

    (二)相关政策建议

 上海徐汇

  新时代 新家园

   一、四十年波澜壮阔

    (一)经济社会治理——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

    (二)文化环境治理——构建具有海派之源魅力的文化发展体系

   二、献华章亮点纷呈

    (一)历史与当下之汇:文化传创

     1.重塑中西交汇的“徐家汇源”

     2.打造荟萃古今的“魅力衡复”

     3.建设世界级的“艺术西岸”

    (二)本土与世界之汇:滨江未来

     1.世界级滨水开放空间

     2.亚洲最大规模艺术区

     3.国际创新创意产业群

    (三)科技与人本之汇:智能政务

     1.“家门口、指尖上、一体化”

     2.服务的人工智能化

    (四)个人与公共之汇:邻里汇

     1.暗合区域历史文脉,集聚社区人文共鸣

     2.政府搭台、社会唱戏

   三、新时代再创辉煌

    (一)重构家园意识,重塑家国情怀

    (二)创新人文环境,建设幸福家园

     1.创新徐汇:率先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打造上海创新驱动示范区

     2.人文徐汇:彰显文化独特魅力,打造全球城市的人文功能核心区

     3.美丽徐汇:成为生态、绿色、宜居的典范

     4.幸福徐汇:生活、居住、就业的模范区

 上海嘉定

  开放、创新、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导言 高质量发展的嘉定现象

   一、嘉定的历史人文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嘉定发展

    (一)上海卫星城(1958~1978年):改革开放前史

    (二)县域经济振兴(1978~1992年):乡镇工业显活力

    (三)产业结构调整(1993~2003年):城市经济再出发

    (四)产城融合(2004~2012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

    (五)创新驱动(2013年至今):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三、改革开放以来嘉定高质量发展成就

    (一)汽车嘉定:迈向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区

     1.上海大众牵手嘉定,汽车产业迅速壮大,成为国内汽车产业发展高地

     2.国际汽车城落子嘉定,推动产业向两端和高端延伸,形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3.汽车产业再出发,紧扣“四化”发展方向,迈向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区

    (二)科技嘉定: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

     1.科研实力雄厚,创新资源内涵丰富

     2.重大创新工程集聚,创新产业项目抢占先机

     3.创新主体活力充沛,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三)教化嘉定:文化创新发展构筑城市竞争力新优势

     1.传统文化“滋养心灵”,涵育教化之风

     2.公共文化“触手可及”,满足文化需求

     3.产业文化“点石成金”,释放文化活力

     4.文明创建蔚然成风,提升文化品位

     5.党建引领睦邻建设,激发基层社会活力

    (四)健康嘉定:构建活力乐居社会

     1.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持续改善健康环境

     2.以公共服务体系改革为重点,日益完善健康服务

     3.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核心,积极培育健康人群

    (五)美丽嘉定: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宜业魅力之城

     1.制度先行,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2.治理精细,着力优化水系生态环境

     3.全民参与,高品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四、嘉定高质量发展的样本意义

    (一)影响县区发展的五个维度

    (二)嘉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动力学机制

     1.汽车产业作为引擎,逐步升级形成全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为高质量发展并实现区域创新不断演化提供动力

     2.坚持科技创新为本,形成多元的创新驱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3.阶梯型产业转型和模式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4.奋发有为的政府为嘉定高质量发展提供引领和保障

     5.优良的营商环境,充沛的市场和社会活力,有力推动经济活动的高效开展

     6.多样的公共空间和平台建设为创新活动提供了网络支撑

     7.睦邻友好的居住环境和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支持

    (三)嘉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五、结语和未来展望

 江苏江阴

  中国县域经济领跑者

   一、江阴巨变: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一)经济实力突飞猛进,连续多年称雄县域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力转型升级

    (三)规模企业实力凸显,“江阴板块”独树一帜

    (四)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外贸外资齐头并进

    (五)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均收入县域领先

    (六)生态江阴美丽宜居,人文精神培育名城

   二、强县之路:江阴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敢为人先,抢抓发展机遇,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1.以开放的心态学人之长,创己之新

     2.敢为人先,抢抓机遇,领先发展

     3.在遇到困难时勇于担当、主动求变

    (二)心无旁骛,专注发展制造业,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1.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确定了工业立市的总目标

     2.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从工业大市跃升到经济强市

     3.精准发力,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提升工业化水平

    (三)政企同心,发挥政府、市场和企业合力,保持经济发展长盛不衰

     1.坚持不懈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2.努力把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企业主动三者较好地结合起来

    (四)创新驱动,注重高质量发展,建设绿色生态

     1.逐步转变传统要素驱动模式,淘汰落后、低端产能,倒逼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2.把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放在创新驱动上,全面推动动力变革

     3.加快从“江阴制造”向“江阴智造”飞跃,推动新旧动能的有序转换

    (五)共享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1.“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

     2.“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

     3.以城乡一体化促进共享发展

    (六)上下协力,以党建为统领,完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1.加强党的建设,为江阴经济发展提供思想和组织上的保证

     2.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为江阴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3.实施网格化管理,构建新型管理和服务体系

   三、新时代:迈向“强富美高”的新江阴

    (一)加快实现“六个高质量”,奋力当好高质量发展领跑者

    (二)全面打响“五大品牌”,探索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

 江苏吴江

  新发展理念引领“苏南发展新模式”

   一、吴江概况

    (一)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

    (二)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二、“苏南模式”的形成与转型

    (一)“苏南模式”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

     1.以改革和企业家精神为动力的现代化之路

     2.以乡镇企业发展为引擎的农村工业化创举

     3.以小城镇复兴为载体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二)“苏南模式”的转型(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十八大前)

     1.以企业改革改制为发展的新动力

     2.以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为双轮驱动的增长方式

     3.以“区镇合一”为抓手的城乡统筹发展

   三、新发展理念引领“苏南发展新模式”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非公经济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1.整体推进集成式改革

     2.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3.探索工业智能化的吴江模式

     4.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

     5.培育“新地标”企业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区域一体化与完善社会治理

     1.融入苏州接轨上海

     2.规划引领区镇协调发展

     3.资源合理流动助推城乡要素一体化

     4.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1)德法融合形成社会化治理系统

      (2)应用信息技术助推社会治理智能化

      (3)提高智慧服务专业化水平

      (4)以党建为统领,形成多元参与的共治格局

     5.以先进文化引领特色传统文化创新型发展

      (1)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美丽村镇建设

     1.践行“两山理念”,不断强化生态环境治理

      (1)全面治水、治气、治土壤,补偿生态环境历史欠账

      (2)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任务,走出人与自然协调的永续发展之路

     2.以人民福祉为导向,不断加强美丽村镇建设

     3.创建工业资源集约利用平台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1.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2.创新传统工艺的国际化发展

     3.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吴江社会和谐

     1.坚持统一规划引领,突出基础设施先行

      (1)突出目标引领,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性服务平台

      (2)交通发展先行,建设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

     2.创新统筹平台服务,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全面夯实社会基础

      (1)努力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弱有所扶

      (2)不断完善农村服务设施

     4.以市场性融入为先导,不断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

      (1)放手新市民的市场性融入

      (2)促进新市民的公共服务包容

      (3)推动新市民的制度性接纳

   四、思考与体会

 江苏张家港

  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县域样本

   一、基本情况与成就

    (一)经济发展重质重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城乡一体化,推动民生各业全面提升

    (三)贯穿始终,特色鲜明的“张家港精神”

   二、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张家港经验与特色做法

    (一)经济建设:以“三大两强”为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路径

     1.“三大两强”:张家港经济发展的创新特色

     2.经济转型:两次飞跃后的精准创新模式探索

    (二)政治建设: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改革与服务需求

     1.解放思想,强化党建的引领作用

     2.实施系统化管理,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

    (三)社会建设:以制度建设为导向,网格化治理彰显成效

     1.实施新市民积分管理,解决流动人口同城化待遇

     2.试点推行社区协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3.夯实社会治理根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文化建设:“人文港城”理念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1.探索实施“一中心、双总分、数字化”模式,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2.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以文化人,文明引领

     3.多途径建构文化品牌,积极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五)生态文明建设:以宜居、美丽为导向的持久战

     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2.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宜居环境

     3.倡导低碳生活,厚植生态文化

     4.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三、体会与思考

 浙江嘉善

  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县域经验与启示

   一、基本情况与成就

    (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二)统筹发展,城乡融合达到新高度

    (三)接轨上海,开放合作形成新格局

    (四)优化环境,绿水青山展现新面貌

    (五)共建共享,民生建设取得新成绩

    (六)善育化人,社会文明彰显新风尚

   二、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绘制发展蓝图

     1.做好“三篇文章”,建设“三区一园”

     2.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四区一园”

     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嘉善示范点升级版

    (二)以统筹发展为导向,做好全域统一规划

     1.制定产业转型规划,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

     2.制定城乡统筹规划,打造城乡统筹先行区

     3.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创建生态文明样板区

     4.制定区域开放规划,建立开放合作先导区

     5.制定公共服务规划,共铸民生幸福新家园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交通先行,沪善同城初现雏形

     2.“飞地抱团”,腾退转出发展空间

     3.引大育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4.科创引领,激活发展新动力

    (四)以“三生融合”为目标,打造美丽精致的江南水乡

     1.“三改一拆”,腾空间换新颜

     2.“五水共治”,城乡共享同质水源

     3.“五气共治”,清洁空气天常蓝

     4.“四美建设”,和谐共享美丽嘉善

    (五)以人民的获得感为旨归,建设民生幸福新家园

     1.强村计划促增收,城乡收入差距小

     2.社会保障全覆盖,公共服务均衡配

     3.智安小区保平安,网格管理精细化

     4.重心下沉效率高,基层治理模式新

    (六)以培育“善文化”为抓手,发展地域特色文化

     1.打造“善文化”品牌:善文化节

     2.完善公共文体设施:文化礼堂和体育馆

     3.丰富文化生活:农民画、田歌和辣妈宝贝舞蹈队

     4.做强文化产业:唱响西塘和大云IP

    (七)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实现从政府善政到县域善治

     1.创新理论学习平台,抓牢基层党建堡垒

     2.发挥党员干部先锋作用,建设服务型政府

     3.弘扬党员志愿精神,推动多元协同治理

     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凝聚民心促民风

   三、建议与展望

    (一)发挥国家级县域规划的先行优势,不断激发改革活力,为全国县域在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提供示范

    (二)发挥接轨上海第一站的区位优势,不断拓展开放纵深度,为长三角一体化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

    (三)发挥土地整治的经验优势,突破土地资源约束,为县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示范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为打造县域善治模式提供示范

 浙江安吉

  践行“两山”理念的先行者

   一、安吉县基本情况

   二、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突出成就

    (一)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美丽乡村形成品牌影响力

    (二)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绿色产业成为主导和支柱产业

    (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高,城乡收入差距小

    (四)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安吉模式的探索形成历程

    (一)牺牲环境,换取经济超常规增长(1978~1998年)

    (二)主动求变,确立生态立县的绿色发展道路(1999~2005年)

    (三)积极探索,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吉模式(2006年以后)

   四、安吉模式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发展思路一以贯之,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

    (二)科学规划、标准引领,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1.全域规划引领

     2.标准规范引领

    (三)全域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

     1.发挥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美丽经济

     2.三级联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3.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开展乡村经营,发展新业态

    (四)立足优势资源禀赋,构建生态绿色主导产业体系

     1.白茶产业

     2.竹产业

     3.椅业

     4.生态休闲旅游业

     5.新兴产业

    (五)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培育民众生态文明意识、理念

     1.建立全国首个生态日

     2.培养少年儿童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

     3.建立展示和宣传平台,宣传生态文化

     4.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方式

     5.普及生态文明理念

    (六)创新、健全体制机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1.打破行政界限,建立“集成”管理制度

     2.实施乡镇差异化分类考核制度

     3.建立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离任生态责任审计制度

     4.建立项目环境评价刚性制度

    (七)建立全民参与机制,构建社会共治绿色行动体系

     1.开展“集中推进日”活动

     2.推行“老干部”督查制度

     3.创新“河长制”和“五级路长制”

     4.发挥志愿者队伍的重要作用

     5.发挥乡贤组织的作用

   五、安吉模式的重要启示

    (一)安吉模式与生态文明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

     1.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生态文明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3.绿水青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安吉模式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1.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2.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

     3.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形式

     4.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5.绿水青山也是践行“两山”理念最重要的目标

     6.领导力、执行力和创新力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的必要条件

    (三)安吉模式对县域发展的启示

     1.坚持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道路

     2.区域融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3.释放农村内生动能,以乡促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六、建议

    (一)推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建立全国生态日

     2.推出绿色GDP核算体系

     3.制定生态补偿标准和办法

     4.实行有区别的分类考核制度

    (二)进一步推动安吉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充分发挥品牌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2.鼓励资源整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3.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补齐智力发展短板

     4.深化跨区域合作,提升开放兴县新水平

 浙江诸暨

  “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时代标杆

   一、“枫桥经验”的基本背景与发展脉络

    (一)浙江省诸暨市基本状况

    (二)“枫桥经验”的演进与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诞生阶段:探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

     2.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提供社会治安综治和平安建设的样本示范

     3.新时代的深化阶段:破解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发展难题

   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改革与创新

    (一)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各项改革

     1.强化多级多要素联动,健全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

     2.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实现基层基础全覆盖

     3.发挥大调解联动优势,精细化对接群众新需求

    (二)强化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1.坚持法治引领提升人民调解队伍法治化素质

     2.坚持司法诉讼与人民调解相辅相成、相互衔接

     3.坚持法治引领推动城乡治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利用互联网新技术优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1.推动信息化建设,化解社会治理碎片化

     2.借力互联网+模式,优化社会治理新流程

     3.加强平台开发利用,创新群众工作新方法

    (四)推进“三治融合”,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1.发展城乡社会组织,培育多元自治主体

     2.坚持党建示范引领,提升社会服务质量

     3.坚持传统文化引领,夯实乡村德治基础

   三、“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及启示意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二)主动回应时代变革,契合国家形势发展之需

    (三)就地化解矛盾,保持基层社会长效稳定

    (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

    (五)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发展

 浙江义乌

  “国际小商品之都”崛起的经验与启示

   导言

   一、义乌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

    (一)义乌——“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

    (二)义乌——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崛起

   二、义乌的发展经验

    (一)义乌发展经验的探索

    (二)义乌经验的新内涵

   三、主要挑战及政策建议

    (一)义乌发展的新机遇

    (二)义乌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义乌未来发展的建议

 安徽凤阳

  从“大包干”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

   一、家庭承包经营在凤阳县的形成与发展

    (一)率先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凤阳县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主要经验

    (一)承认和相信农民的创造力

    (二)干部应有担当精神

    (三)坚持与时俱进

   三、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

    (一)对农户家庭经营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认识不足

    (二)对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认识存在偏差

     1.集体与农户之间的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新一轮承包期继续定为30年

     2.农民集体对新一轮土地承包是否重新调整发包土地拥有自主决策权

    (三)对统一经营的目标和形式的认识存在误区

    (四)承包地“三权分置”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

     1.农户土地承包权不稳定

     2.农户土地承包权的权能不完整

     3.农户土地经营权权利的实现存在障碍

    (五)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能力不足

    (六)对返乡创业群体的创业服务不足

   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继续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

    (二)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

     1.土地承包期到期后,直接顺延

     2.允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签订跨越承包期的土地租赁或入股合同

     3.建立和完善向失地、少地农民倾斜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建立和完善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1.培育和发展多种类型的服务主体

     2.探索多样化的服务方式

     3.改善小农户的生产条件

 安徽金寨

  传承红色基因、推动老区脱贫振兴

   一、金寨基本县情

    1.金寨的自然环境

    2.金寨的历史沿革

    3.改革开放40年金寨的巨大变化

   二、金寨的红色文化和特色产业

    1.金寨的红色文化

     (1)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3)《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地

    2.金寨的特色产业

     (1)农业

     (2)“红绿蓝”生态旅游模式

   三、改革开放40年金寨扶贫攻坚的历程

    1.扶贫历程

    2.党的十八大前的主要做法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金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实践

    1.党建统领、目标导向,构建责任工作机制

    2.抓主要矛盾,重点实施“5+1”、“十个一”脱贫攻坚工程

    3.聚焦攻坚重点,多措并举、稳步推进

   五、改革开放40年金寨扶贫的根本经验

   六、启示、问题与建议

    启示一:脱贫攻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体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对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巨大牺牲的老区人民庄严承诺的真诚兑现

    启示二:脱贫攻坚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主义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充分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巨大彰显

    启示三:脱贫攻坚是广大贫困地区最大的政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充分展示,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水乳交融的生动写照

    启示四:脱贫攻坚是当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迸发的一场“人民战争”

    启示五:脱贫攻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发起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一战,是着眼推进伟大事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战略抉择

 福建晋江

  中国特色县域现代化的成功探索

   导言

   一、晋江县域基本情况

   二、县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工业化带动下的县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进程

     1.初步探索阶段(1978~1985)

     2.起步发展阶段(1986~1998)

     3.加速跃升阶段(1999~2008)

     4.转型提质阶段(2009年至今)

    (二)晋江县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四大重点

     1.坚守实体经济,营造产业生态

     2.构建创新体系,壮大经济动能

     3.立足国际战略,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4.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三、全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

    (二)新型城镇化基本做法

     1.坚持以人为本,以外来人口市民化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

     2.促进产城融合,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3.完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城市

     4.坚持“全市一城、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5.突出文化传承,发展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城镇

     6.注重生态优先,实现城市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7.快速稳步推进,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高效化

   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一)民生事业发展突出,居民福祉提升迅速

     1.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了充分就业

     2.实施“一个不能少”的均等化普惠教育

     3.扩大保障房供给和保障对象,确保“住有所居”

     4.率先实现户籍人口养老保障全覆盖,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区化

     5.扩大新农合参保范围,开通异地结报窗口

     6.传统慈善与现代慈善相互融合,助力化解社会问题

    (二)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动社会组织发展

    (三)和谐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建设中得以实现

   五、以党的治理现代化引领县域治理体系现代化

   六、县域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一)晋江成功的县域现代化表明,一个基础薄弱的县是可以通过“借用”一定的技术、资源和组织形式来实现现代化的

    (二)晋江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始终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让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三)认识自身优势,充分挖掘自己的人文、社会资源,是晋江现代化成功的另一个密码

    (四)一县同城、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是晋江县域现代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

    (五)社会建设是县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县域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

    (六)现代化的营商环境,特别是“亲”“清”政商关系是晋江现代化走向成功的又一重要“神器”

    (七)现代化营商环境和“亲”“清”政商关系的营造与建构,离不开党的治理现代化

   七、推动晋江县域现代化更好、更稳发展的政策建议

 福建长汀

  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导言

   一、长汀县基本情况与成就

    (一)地理条件

    (二)历史沿革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

     1.环境改善

     2.经济发展

     3.观念转变与制度创新

   二、水土流失治理的典型经验与特色做法

    (一)水土流失原貌与成因

     1.原貌

     2.成因

      (1)自然因素

      (2)近代人为因素

      (3)现代人为因素

    (二)习近平同志五次调研批示与历史成就

     1.五次调研

     2.五次批示

     3.三次重要指示

    (三)特色做法

     1.领导主责,政府规划

     2.一区一品,多方参与

     3.科学施策,循序渐进

     4.依法治理,注重宣教

    (四)主要经验

     1.理念先行、久久为功

     2.平衡发展、绿富共赢

     3.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4.因地制宜、多策并举

   三、建议与展望

    (一)对长汀的建议

     1.对长汀下一步水土治理建议

     2.对长汀今后发展的定位与思路建议

    (二)长汀经验对全国的启示

     1.政府主责,规划先行

     2.科技支撑,持之以恒

     3.转变思路,主动塑造

    (三)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国家崛起战略

 江西井冈山

  不忘初心 率先脱贫

   一、井冈山市的基本情况与取得的成就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二)人口与民俗

    (三)历史沿革

    (四)取得的成就

     1.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2.脱贫攻坚实现战略性目标

     3.城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4.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二、井冈山市扶贫工作历程与扶贫攻坚成效

    (一)扶贫工作历程

     1.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

     2.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

     3.“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4.村级扶贫攻坚阶段(2001~2010年)

     5.扶贫攻坚决胜阶段(2011~2020年)

    (二)脱贫攻坚成效

     1.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2.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加

     3.贫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井冈山市精准扶贫的模式与创新举措

    (一)“五个起来”的扶贫模式

     1.“有能力”的“扶起来”,实现家家有致富产业

     2.“扶不了”的“带起来”,实现个个有资产性收益

     3.“带不了”的“保起来”,实现人人有兜底保障

     4.“住不了”的“建起来”,实现户户有安居住房

     5.“建好了”的“靓起来”,实现村村有面貌提升

    (二)精准扶贫的创新举措

     1.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脱贫攻坚规划

      (1)坚持内生为主与外力为辅相结合

      (2)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

      (3)坚持整体提升与分类扶持相结合

      (4)坚持扶贫攻坚与市域发展相结合

     2.强化责任担当,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3.突出精准为先,找准扶贫工作发力点

      (1)精准识别:变“面上掌握”为“精准到人”

      (2)精准施策: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

      (3)精准管理:变“固定受益”为“精准进退”

     4.坚持产业为根,解决收入上的可持续问题

     5.凝聚各方力量,激发社会扶贫潜力

      (1)探索社会帮扶新形式

      (2)深化定点帮扶

      (3)积极拓宽社会帮扶渠道

      (4)创新开展“三联”活动

      (5)开拓多方筹措扶贫资金的渠道

   四、井冈山市率先脱贫的意义与启示

    (一)率先脱贫的意义

     1.井冈山市率先脱贫,是历史责任和时代呼唤

     2.井冈山市率先脱贫,是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具体行动

     3.井冈山市率先脱贫,是必须向老区群众兑现的庄严承诺

     4.井冈山市率先脱贫,为“决战2020”扫除了部分潜在障碍

     5.井冈山市率先脱贫,为世界反贫困斗争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井冈山市率先脱贫的启示

     1.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党员的先锋作用,这是中国扶贫模式的根本特色

     2.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产业经济,这是中国农村脱贫的根本出路

     3.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这是中国扶贫开发的主要保障

     4.坚持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并举,这是中国扶贫开发的指导战略

     5.注重村民参与,在扶贫开发中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完善

     6.注重乡风文明,在扶贫开发中培育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价值体系

   五、建议与思考: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需进一步理顺的关系

    (一)政府角色与市场作用的关系

    (二)扶贫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三)产权明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四)乡村振兴与城市化(城镇化)的关系

 江西婺源

  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

    (一)基本情况

     1.地理区位

     2.历史沿革

     3.土地面积、行政区划与人口

     4.资源禀赋

    (二)发展历程

     1.社会经济发展历程

      (1)1978~1998年:以农业为基础

      (2)1999~2006年:以工业为过渡

      (3)2007年至今:以旅游业为特色

     2.旅游业发展历程

      (1)1993~2000年:起步

      (2)2001~2006年:成长

      (3)2007~2011年:发展壮大

      (4)2012年至今:转型升级

   二、成就与经验

    (一)全域旅游: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

     1.旅游景区从“散弱”到“精品”

     2.旅游品牌从“默默无闻”到“驰名中外”

     3.旅游产业规模从“小而弱”到“大而强”

    (二)美丽乡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家家户户农旅闲”

     1.乡村生产从“传统农业”升级为“农旅融合”

     2.乡风建设从“事不关己”转向“全民参与”

     3.乡村治理从“放任自由”跨越到“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

     4.乡村生活从“顿顿想肉吃”转变为“吃素身体好”

   三、问题与建议

    (一)问题

     1.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和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动尚欠深入

      (1)围绕旅游发展的产业链尚未完全成型

      (2)通过旅游发展增强“造血”功能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3)通过全域旅游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2.旅游业发展“大而不强”、“富而不均”问题比较严重

      (1)来自旅游业的直接税收体量较小

      (2)居民从旅游发展中的获益并不均衡

      (3)当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同质竞争问题较为突出

     3.在旅游资源开发上没有兼顾“引资”和扶持本土旅游企业发展的关系

      (1)注重引进大企业,对本土旅游经营者的扶持力度不够

      (2)对旅游企业的发展瓶颈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4.没有形成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迁跃的长效机制

      (1)全域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

      (2)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正向交互作用尚未显现

    (二)建议

     1.尽快完善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2.培养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强内生“造血”功能

     3.弥补发展短板,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社会基础

     4.搞好“开源节流”,使“富民”与“强县”有机统一

     5.多管齐下,切实让居民从发展旅游中得到好处

     6.挖掘潜力,不断丰富、优化当地旅游产品和结构

     7.提高效率,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外资”和“内资”的平衡

     8.突出重点,解决制约当地旅游发展的难点与瓶颈问题

     9.通过全域旅游加强乡村治理,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四、体会与思考

    (一)几点体会

     1.婺源之变,折射出我国乡村千年未有之变局,可窥见乡村振兴之未来

     2.重视乡村内在价值,通过旅游加以有效转化,是婺源成功变迁的关键

     3.围绕“最美乡村”进行长期系统建设,方有婺源“旅游强县”之今日

     4.面对现实问题,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不断突破发展瓶颈

     5.“人”是乡村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根本,“为了谁”、“依靠谁”是核心命题

     6.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引导和规范并举

    (二)若干思考

     1.如何发挥乡村发展主体的自主性,并不断培育新主体?

     2.如何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共生、共建、共享、共赢?

     3.如何理解并放大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发展的综合效应?

     4.如何避免旅游开发的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如何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实现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迁跃?

     6.如何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山东曲阜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曲阜市改革开放40年历史成就和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

    (一)改革开放40年来曲阜的发展

     1.起步与探索阶段

     2.快速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阶段

     3.改革开放40年经验总结

    (二)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的助推作用

     1.总体经济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2.产业结构优化明显,城镇化稳步提升

     3.人均收入水平明显提升,教育、就业情况表现稳定

     4.优秀传统文化构成曲阜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曲阜经验

    (一)家庭与村落

     1.发挥人情礼仪乡规民约的教化功能,强化文化活动的组织作用

     2.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供给,发展农村经济,奠定文化发展物质基础

     3.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基层领导的作用

     4.用“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二)企业与产业

     1.推动企业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主体

     2.以“融合发展”和“全域化”理念重点培育特色产业

    (三)政府与社会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重大文化项目建设

     2.践行“诚信曲阜”理念,打造诚信品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3.探索“干部教育+儒家文化”,倡导以德为政

     4.在基础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5.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学堂等大兴教化文明之风

   三、思考与体会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以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文化的内核同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需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作用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1.协同文化发展和经济增长

     2.以高质量发展理念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

    (四)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1.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

     2.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补齐商业文化和基础设施短板

    (五)以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振兴

     1.儒家思想与乡村善治的内在逻辑一致

     2.合理利用乡村治理模式实现乡村振兴

 河南兰考

  “兰考之问”的新时代答卷

   导言

   一、基本情况与成就

    (一)历史上的兰考

    (二)改革开放前的兰考

    (三)改革开放后的兰考

    (四)新时代的兰考

     1.实现率先脱贫目标,奔向小康二次创业

     2.城乡巨变,协调发展

     3.产业转型,打造产业支撑体系

   二、典型经验与特色做法

    (一)贯彻习近平“三个起来”重要指示:为兰考实现脱贫奔小康指明发展方向

     1.弘扬焦裕禄精神是习近平关注、重视并牵挂兰考发展的初心

      (1)任何时候都要弘扬焦裕禄精神

      (2)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3)按照“三个起来”指示探索兰考县域发展新模式

      (4)抓常、抓细、抓长,建设党员干部良好工作作风

     2.以“三个起来”重要指示作为兰考发展的根本遵循,破解新时代的“兰考之问”

      (1)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脱贫攻坚奔小康

      (2)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督察考核保落实

      (3)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统筹城乡促发展

    (二)探索兰考发展治理模式:聚焦民生、勇于改革、不断创新,以新时代焦裕禄精神凝聚实现超常规发展的不竭动力

     1.政治改革:提高站位,建章立制,开创县域治理的新模式

     2.经济发展:紧扣供给侧改革,立足特色,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强化创业就业扶持

      (2)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动乡镇专业园区建设

      (3)健全金融扶贫机制,推动企业做优做强

      (4)推动行业扶贫,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5)探索“1+3”模式,着力推进社会扶贫

     3.文化建设:聚焦焦裕禄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4.社会治理: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服务贯穿治理,把改善民生作为县域治理的最终目标和核心要务

     5.生态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共建美丽乡村,通过生态改造建立群众的生态文明获得感

    (三)激发党员干部为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兰考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成功秘诀

     1.组织机制是养成兰考党员干部“精气神”的重要保障

     2.制度激励是激发兰考党员干部“精气神”的外在动力

     3.责任自觉是保持兰考党员干部“精气神”的内在根本

     4.党风政气是保持兰考党员干部“精气神”的生态营养

   三、建议与展望

    (一)在县域干部任用退养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保护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重视兰考干部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评价,在成绩面前不能自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塑造新兰考的美好形象

 湖北大冶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一、大冶市基本情况与显著成就

    (一)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

     2.地理位置

     3.自然条件

     4.发展概况

    (二)转型发展的主要成就

     1.经济发展稳步前进,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县

     2.乡村治理渐入佳境,基层基础更加巩固

     3.城乡发展日益协调,民生福祉稳步提升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矿冶城市转型为国家园林城市

     5.文明创建蓬勃开展,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二、大冶市转型发展的历程

    (一)1978~1995年:积累发展时期

    (二)1995~2006年:快速发展时期

    (三)2006~2012年:转型发展时期

    (四)2012年至今:绿色发展时期

   三、大冶市转型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一)经济转型

     1.优化产业结构

     2.发展民营经济

     3.推动科技创新

     4.大力发展替代产业

    (二)社会转型

     1.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2.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

     3.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加快发展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

    (三)文化转型

     1.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2.发展文化产业

     3.挖掘大冶特色文化

     4.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四)生态转型

     1.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2.全面实施“治山、治土、治水、治气”工程

     3.开展“五小”企业整治

     4.积极开展环保绿色创建活动

    (五)机制转型

     1.推进投融资改革

     2.深化党建领域改革

     3.深化“放管服”改革

     4.推进工作机制创新

   四、大冶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启示

    (一)推进转型发展,要有持续精神

    (二)推进转型发展,要有突破精神

    (三)推进转型发展,要有牺牲精神

    (四)推进转型发展,要有追求精神

    (五)推进转型发展,要有落实精神

 湖南长沙

  兴产惠民高质量发展领跑中西部

   一、基本情况与成就

   二、长沙县高质量发展特色做法与典型经验

    (一)特色做法和成就

     1.创建园区平台,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2.振兴实体经济,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3.统筹城乡发展,“强南富北”振兴新农村

     4.推动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

     5.着眼群众需求,建设民生幸福新工程

    (二)高质量发展形成特色的缘由与条件

     1.自主改革,自我加压,做好顶层设计

     2.独特而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自然、人文资源

     3.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和产业转移带来的战略机遇

    (三)典型经验

     1.坚持以党的领导强化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基础

     2.坚持以项目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3.坚持以改革创新优化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4.坚持以绿水青山厚积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

     5.坚持以富民惠民赢得高质量发展的群众基础

    (四)长沙县高质量发展经验的启示

     1.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学谋划

     2.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求真务实

     3.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产业强实

     4.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

     5.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挑战与困难

     1.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仍任重道远

     2.开放型经济体系刚刚起步

     3.城乡融合发展质量仍需大力提高

     4.一些重要的体制机制尚待理顺

   三、建议与展望

 湖南韶山

  红色圣地的不忘初心和与时俱进

   一、韶山市基本情况

    (一)韶山市的自然条件与历史沿革

    (二)韶山市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性巨变与成就

     1.经济显著发展,经济结构有所改善

     2.以全面小康为目标,改善民生

     3.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民众获得感

   二、立足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一)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韶山名片

    (二)狠抓基层党建,引领全面发展

   三、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

    (一)以观念和机制创新促进红色旅游大发展

    (二)以创新举措提高旅游管理水平

    (三)以韶山乡为抓手,以经济发展弘扬革命传统

    (四)发展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加强革命历史教育

   四、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全面小康

    (一)发展新型工业,促进就业安置

    (二)加快城乡建设,建立文明宜居家园

    (三)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革命接班人

    (四)以红色基因指引发展方向的典型:毛家饭店

   五、实践红色精神,兴农富农助振兴

    (一)产业富农: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

    (二)科技兴农:以现代科技驱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三)金融支农:推动资本下乡,解决农户融资困境

    (四)制度促农:深化农村制度改革,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健康惠农:实施健康扶贫,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忧虑,增强农民的幸福感

    (六)生态靓农:全域宜游,生态宜居,建设美丽乡村

   六、狠抓基层党建,输送红色动力

    (一)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建资源,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凝聚力

    (二)以“党建标准化”推动“党建科学化”,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

     1.党建领航经济发展

     2.党建领航基层治理

     3.党建领航公共服务

    (三)以“再组织”重构基层“新秩序”,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动员力

   七、展望与建议

 湖南花垣

  精准扶贫之路

   一、花垣县基本情况与精准扶贫取得的成就

    (一)花垣县基本情况

    (二)精准扶贫工作的成就

   二、精准扶贫典型经验与特色做法

    (一)精准识别是基础

    (二)产业扶贫是核心

    (三)扶志:思想道德建设是保证

    (四)扶智:教育扶贫是根本

    (五)全县干部深度参与是关键

   三、建议与展望

    (一)突出地方特色,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提升产业品质

    (二)加强电商平台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借助互联网,融入大世界

    (三)要把精准扶贫开发与农村就地城市化建设结合起来

 广东南沙

  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成功范例

   一、建区13年来取得的成绩

    (一)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二)社会事业与民生工程覆盖全部人口

    (三)立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五)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六)在服务港澳与周边地区的过程中发展自己

   二、确定错位发展思路的过程

    (一)放弃传统开发思维,挖掘自身竞争优势

    (二)放弃眼前利益,认清自身发展条件

    (三)以错位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

   三、以“人”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思路

    (一)服务于人口活动的交通设施

    (二)服务全人口的优质医疗服务体系

    (三)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的高水平基础教育体系

   四、建设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一)审批权的承接与下放释放政策红利

    (二)对标国际标准的商事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高效的港口通关服务体系已然建立

    (四)国际化的仲裁服务激发了新的市场活力

   五、南沙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深入研究,准确定位

    (二)根据自身条件,界定新的发展意涵

    (三)根据时代主题,及时调整发展模式

    (四)不断突破,勇于创新改革

   六、下一步要突破的方向

 广东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导言

   一、背景分析:前海发展金融科技的基础条件

    (一)新形势下前海战略定位清晰明确

     1.“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战略对前海的战略定位

     2.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前海的战略定位

     3.国家自贸试验区战略对前海的战略定位

    (二)前海拥有良好的金融体制创新基因

    (三)前海具备良好的营商政策环境

    (四)与香港紧密合作、协同联动

    (五)法治创新为前海保驾护航

   二、深圳及前海自贸区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

   三、深圳及前海自贸区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支持手段

    (一)立足科技创新特点和优势,构建现代化和国际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二)凭借高新技术优势,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发展。

    (三)借助金融科技创新和理念,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四)利用监管科技手段和方法,防范和化解金融(经济)风险

   四、深圳及前海自贸区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生态圈建设与完善

    (一)通过政策和立法顶层设计,打造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生态圈

    (二)以制度创新为抓手,营造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环境

    (三)以金融科技手段和方法,促进金融创新和服务实体经济

    (四)以建设金融(科技)创新中心为手段,促进金融与科技生态圈演化

   五、深圳及前海自贸区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实践与案例

    (一)微众银行: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探索者与先行者

     1.人工智能技术

     2.区块链技术

     3.云计算技术

     4.大数据技术

    (二)招联金融:以金融科技促进消费和服务实体

     1.利用金融科技打造核心竞争力

     2.运用先进技术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三)平安集团:依靠“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助力农村金融服务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总结

 广东顺德

  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精神催生的发展奇迹及启示

   一、基本情况与成就

   二、顺德精神的具体体现、由来及影响

    (一)顺德精神的三次集中体现

     1.率先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实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形成“三个为主”的顺德模式

     2.居安思危、主动求变,率先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3.主动“拆庙减员”,率先深化县级综合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机制

    (二)顺德精神之渊源

     1.顺德精神鲜明地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说到底是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时代的产物

     2.顺德精神的倡立,关键在于有一批有远见、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优秀党员干部

     3.人民群众对脱贫致富的向往是改革开放的原动力,也是改革的深厚民意基础

     4.独特的文化土壤和文化基因,为顺德精神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养料

    (三)顺德精神的深远影响

     1.乡镇企业遍地开花,顺德从农业县转为工业县

     2.产权制度改革石破天惊,顺德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3.综合体制改革迎难而上,为顺德发展持续释放活力

   三、关于顺德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一)顺德40年来的探索实践与中国道路

     1.共同富裕是顺德念兹在兹的一大发展理念

     2.甘于奉献是顺德干部群众共有的精神

     3.担起社会责任构成顺德企业的共同信念

     4.精神文明建设在顺德有着生动展示

    (二)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新气象

 广西东兴

  跨境经济助力兴边富民

   一、东兴概况

   二、东兴跨境经济发展情况及成就

    (一)跨境贸易

    (二)跨境加工

    (三)跨境旅游

    (四)跨境金融

    (五)跨境电商

    (六)跨境劳务

   三、东兴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经验

    (一)立足区位优势,打造支柱产业

    (二)注重开放包容,彰显发展优势

    (三)勇于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四)围绕兴边富民,实现安边稳边

    (五)加强社会治理,确保安全稳定

    (六)密切对越交流,巩固传统友谊

   四、进一步发展东兴跨境经济的建议与展望

    (一)进一步发挥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二)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跨境产业转型升级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四)进一步加强治理,维护边境安全与社会稳定

    (五)进一步深化合作,增强对越南和东盟的影响力

    (六)进一步加大支持,实行更多有利于边疆发展的政策

 海南琼海

  机遇之下的先行

   一、政策机遇

    1.博鳌亚洲论坛

    2.乡村振兴战略

    3.医疗旅游先行区特殊政策

    4.全岛自贸区、自贸港

   二、医疗旅游先行区

    1.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已建和在建项目的情况

    2.园区综合效应明显

    3.先行区的设立对于周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特色风情小镇

    1.特色风情小镇建设的实际成效

    2.琼海特色风情小镇

    3.琼海模式

    4.从美丽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

   四、生态文明、旅游会展等其他成就

    1.生态文明主要成就

    2.旅游会展成就

    3.基础设施建设成就

    4.调查见闻——课题组成员以普通游客身份感受琼海

   五、问题与思考

 海南澄迈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强做优特色产业

   导言

   一、县情概况

   二、重大成就与突出表现

    (一)生态理念引领全县发展,彰显“澄迈速度”

     1.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2.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倾力打造“生态人生”

    (二)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三大产业齐头并进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提升产业层次

     2.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做精做特现代农业

     3.实施生态工业工程,做大做优新型工业

     4.实施生态旅游业工程,做新做活休闲低碳旅游业

    (三)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人地和谐共生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乡村

     2.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创造绿色GDP

     3.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确保环境质量安全

     4.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

     5.夯实民生基础,共建幸福家园

   三、经验和做法

    (一)确立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和机制

     1.绿色发展的总体布局

     2.建立绿色发展保障机制,推进生态现代化建设

    (二)依托资源优势,主攻特色高效农业

     1.农业农村工作基本情况

     2.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做强做优热带高效特色农业品牌

    (三)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做强特色新型工业

     1.认真贯彻“生态立县”的战略部署,积极调整工业结构

     2.创新政策推动绿色发展方式——以海南生态软件园为例

     2.创新政务服务模式

     3.创新资源整合新格局

     4.创新园区建设模式

     5.创新吸引人才政策

    (四)结合地区实际,做大特色第三产业

     1.低碳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

     2.现代集约物流业生机蓬勃

   四、建议与展望

 重庆江北

  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发展

   一、江北区改革开放巨大成就

    (一)江北区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二)从经济增长到社会治理的整合治理模式

   二、改革开放以后江北区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后江北区经济治理的历程

     1.第一阶段:政府主导,推动经济改革

     2.第二阶段:政府瘦身,助推经济快速增长

     3.第三阶段:政府创新,引领经济新的增长极

    (二)城市改造与空间治理的做法

     1.1978~1997年:生产为主的新区开发

     2.1997~2012年:直辖之后的空间升级

     3.单体空间改造:打造全国商圈转型样本

    (三)环境与生态:先污染,后治理

     1.1978~1996年:“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主导

     2.1997~2011年:局部推进生态治理

    (四)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及其初步应对

     1.社会矛盾转换期(1978~1996年)

     2.社会矛盾凸显期(1997~2012年)

   三、十八大以来江北区区域治理的做法和经验

    (一)企业转型及产业治理的过程

     1.科学开发,创新管理,创建中央商务区

     2.顺势而为,简政放权,推动供给侧改革

     3.“行业协会+专业运营公司”,网商平台推进经济协同治理

    (二)城市改造与空间治理的做法

     1.民生设施空间改造的加强

     2.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定位转化,重新打造都市商圈

     3.江北区空间转型的阶段经验

    (三)环境治理与生态养成的实践和做法

     1.通过产业生态化,不断强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

     2.通过集中治理水污染,实现环境生态化

     3.建立排水GIS系统,实现排水管理智能化

     4.通过生态产业化,实现滨水空间景观化

    (四)多元共治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做法

     1.推广“老马工作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2.实践“三三制”,推动街道社区协同治理

     3.创建综治特邀委员制度,做实公众参与

     4.创新应用领先科技,实现城市管理服务智能化

   四、调研结论和启示

    (一)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发展的整合治理经验

    (二)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发展整合治理的具体经验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推动政府职能转型;深化“放管服”改革,真正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1)推动政府职能转型,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2)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2.以创新为动力,促进经济、空间、环境高质量发展

      (1)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同时,不断塑造城市的亲和力与品质

      (3)以空间改造为契机,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环境生态化和景观提升

     3.积极应对经济、空间、生态转型,发挥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促进共同体形成

      (1)党建引领,发挥党政的主导作用是推进社会治理的核心

      (2)动员居民,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是推进社会治理的基础

      (3)多元主体,发挥各群体的共同参与是推进社会治理的关键

      (4)制度建设,机制的创新完善是推进社会治理的保障

 重庆渝北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生态圈建设

   一、渝北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和40年来发展成就

    (一)渝北区概况

    (二)渝北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三)渝北区40年来发展成就

     1.“农业县—工业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变迁:经济高速发展,民生不断改善

     2.渝北区作为全市总量最大的经济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潜力巨大

     3.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双转型

   二、渝北区产业转型发展的探索、攻坚工作: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生态圈建设

    (一)产业转型面临的挑战与思路

     1.近年来产业概况与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超前谋划、错位发展,明确规划与行动计划

    (二)构建多层生态圈:多方联动、点面结合,共建有机联系的“创新生态圈”

     1.规划引领、招商引智,打造专业园区生态圈

     2.借助外力、加强孵化,构建产业集群生态圈

     3.多元经营、智能提升,催生企业主体生态圈

    (三)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以消费升级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智慧农业

     2.创新驱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

     3.促进多产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有效发挥政策扶持作用

     1.采取差别化的财政、金融、土地政策

     2.优化配套服务与营商环境,引资、引智

    (五)产业转型成绩显著,发展潜力大、前景看好

     1.各类企业成功转型、产业升级成绩显著

     2.创新生态圈初步建成,发展前景乐观

    (六)对全国其他县市的借鉴意义:改革创新为引领,坚持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

     1.转变发展理念、因地制宜谋长远,科学规划、有序开发、从容建设

     2.建平台、优环境、聚人才,促进产业集聚、产业融合、产城融合

     3.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活力,形成“闭合”创新生态圈

     4.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方式,有效发挥引领、杠杆作用

   三、建议与展望

    (一)体会

     1.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改善营商环境

     2.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3.坚持六个原则,因地制宜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特色支柱产业不足

     2.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独角兽”企业

     3.部分企业改造升级意愿不强,仍存等待“政策红包”现象

     4.政府摊子铺得有些大、产业关联与协同较弱,体制机制改革仍需继续加强

    (三)初步建议

     1.加强战略研究和系统谋划,建立园区间的产业联动、协同发展机制,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经济

     2.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因地制宜促发展

     3.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引导创新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

     4.加强政策前期论证和后期评估,更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更有效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四川南江

  绿色发展打通秦巴山区脱贫振兴之路

   一、“蜀道”南江的千年之变

   二、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

    (一)绿色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1.交通条件改善

     2.水利设施优化

     3.易地扶贫搬迁

     4.绿色理念铸魂

     5.绿色产业造血

     6.乡土人才培元

    (二)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1.绿色产业兴旺

     2.美丽生态宜居

     3.醇厚乡风文明

     4.创新体制机制

     5.统筹城乡发展

   三、绿色发展的协同治理

    (一)党政统合

    (二)企业实施

    (三)社会组织参与

    (四)人才保障

    (五)外部协同

   四、山区县域绿色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目标定位:先打赢脱贫攻坚战,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二)前提条件: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下好脱贫振兴“先手棋”

    (三)实现路径: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引领三产融合发展

    (四)战略重心: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五)制度保障: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五、关于未来推进绿色发展的若干建议

 四川汶川

  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典范

   导言

   一、奋进与重生

    (一)汶川县情

    (二)震前30年的改革奋进(1978~2007年)

     1.经济增长位居四川民族地区前列

     2.民生水平领先西部民族地区

     3.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独具特色

    (三)震后10年的浴火重生(2008~2018年)

     1.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2.社会治理形成新格局

     3.各族人民脱贫攻坚奔小康

     4.“大健康体系”独具特色

     5.羌山岷水绘就生态文明

   二、救灾与重建

    (一)灾难突袭,震惊世界

    (二)中央统筹,多方救援

     1.党中央科学决策、统筹部署

     2.各级党委和政府紧急动员、火速行动

     3.汶川群众自力更生、积极自救

     4.人民军队和公安民警冲锋在前、勇挑重担

     5.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全国人民无私援助

    (三)实事求是,科学重建

     1.立足分级管理,制定政策法规

     2.中央财政主导,多种筹资并行

     3.开展对口支援,实施专业帮扶

     4.坚持群众路线,发挥堡垒作用

     5.加强心理辅导,共建精神家园

    (四)汶川答卷,人类典范

   三、经验与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成功应对自然灾害的根本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成功应对自然灾害的制度保障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成功应对自然灾害的根本遵循

    (四)改革开放为成功应对自然灾害奠定物质基础

    (五)科学的应急管理和规划体系是成功应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方法

    (六)新发展理念为灾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实践先导

   四、建议与展望

    (一)构建可持续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体系

    (二)重点发展红色旅游及康养产业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四)深入发掘保护优秀藏羌民族文化

    (五)升级东西部协作机制

    (六)建设美丽新汶川

    (七)改革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八)弘扬抗震救灾与重建精神

 贵州湄潭

  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生态化

   导言

   一、调查之座谈概述部分

   二、调查之实地考察部分

    (一)湄潭茶产业调查

     1.茶传统创建生态人居环境

     2.茶产业辅助扶贫战略

     3.茶文化打造生态旅游资源

    (二)兴隆镇田家沟和“七彩部落”调查

     1.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组

     2.兴隆镇金花村大清沟组

    (三)马山镇红豆杉种植基地调查

    (四)湄潭县“河长制”调查

     1.制度建设

     2.组织体系与职责

     3.工作推进情况

     4.创新点:生态修复

   结语

 贵州万山

  绝地重生,强势转型

   一、基本情况与成就

    (一)万山转型发展的历程

     1.资源储量丰富时的辉煌发展与突出贡献期(1958~1978年)

     2.资源逐渐枯竭时寻求接续替代产业的迷茫试错期(1978~2001年)

     3.贵州汞矿关闭破产后“三个重点”和“三个带动”的初步探索期(2001~2008年)

     4.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产业原地转型和城市异地转型的发展期(2009年至今)

    (二)万山转型发展的成就

     1.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扶贫攻坚效果显著

      (1)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

      (2)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扶贫攻坚效果明显

     2.产业原地转型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农业实现从传统手工农业转变为现代科技农业的大突破

      (2)工业实现从传统资源型工业转变为现代新型工业的大提升

      (3)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大跨越

     3.城市异地转型效果凸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4.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民生得到明显改善

      (1)多管齐下促进就业,失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并扩大社保覆盖面,社会环境稳定

      (3)加强居民住房保障,住房条件显著改善

      (4)强化医疗卫生服务,健康需求逐步得到满足

      (5)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5.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绿色协调发展稳步推进

     6.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民满意度不断提升

      (1)基于城市居民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2)基于农村居民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二、特色做法与典型经验

    (一)特色做法

     1.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实现产业原地转型发展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惠民

      (2)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强区

      (3)借助旅游业促进服务业全面提升

     2.实施城市异地转型战略,拓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空间

     3.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多举措促进民生发展

      (1)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充分就业

      (2)完善社保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3)加强住房保障,实现住有所居

      (4)改善医卫服务,实现病有所医

      (5)加大教育投入,注重教师能力培养

     4.坚守生态底线改善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1)实施大型综合治理工程,整合资金修复生态环境

      (2)多途径培育森林资源,扩大森林覆盖面积

      (3)开展各项培训督导活动,加大环保监察力度

    (二)典型经验

     1.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始终将扶贫攻坚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

     2.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根据区情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3.以创新为引领,把握市场需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发展

     4.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大力引进人才,提高干部能力素质

     5.坚持绿色发展思想,秉持经济绿色结合理念,推广“绿色惠民”

   三、建议与展望

    (一)政策建议

     1.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2.继续扎实推进“两个转型”发展战略,持续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

     3.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万山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5.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二)未来展望

 贵州瓮安

  民生为本强改革,共建共治促发展

   一、瓮安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二、“6·28事件”之前瓮安的改革与发展

    (一)经济发展及存在问题

     1.农业经济主产业

     2.工业

    (二)社会管理服务及问题

     1.社会治安

     2.基层组织建设

     3.教育

     4.干部作风

    (三)引爆问题的导火索:“6·28事件”

   三、“6·28事件”之后瓮安的改革与治理

    (一)突出党的核心地位,选优配强干部

     1.发挥县级领导干部“关键少数”重要作用

     2.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二)狠抓干部作风建设,修复干群关系

     1.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2.干部与群众关系建设

    (三)全力开展专项整治,稳定社会治安

     1.惩防违法犯罪

     2.提升政法工作

    (四)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群众诉求

     1.矛盾预防和处理

     2.群众诉求回应

    (五)多重保障群众需求,弥补民生欠账

     1.教育与医疗

     2.安居与乐业

    (六)全面规范行政行为,建设法治政府

     1.机构改革

     2.政务服务

    (七)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决胜脱贫攻坚

     1.城乡统筹

     2.绿色脱贫

    (八)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构筑精神高地

     1.瓮水长歌

     2.瓮安经验

   四、瓮安社会治理取得的重要成效

    (一)基础扎牢,党在基层的组织阵地进一步夯实

    (二)干群和谐,党和政府威信提高

    (三)治安转好,群众安全感大幅提升

    (四)民生改善,群众更具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经济更强,社会实现繁荣大发展

    (六)素质提升,干部群众更自信

   五、体会与思考

 云南腾冲

  内陆“极边”县市如何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导言

   一、对外开放从历史的深处走来

   二、40年对外开放的历史回眸

    (一)1981~1991年:恢复和起步阶段

    (二)1992~2012年:快速发展阶段

    (三)2013年至今:转型升级阶段

   三、探求腾冲以大开放实现大发展的成功奥秘

    (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外合作与竞争的软实力

    (二)扬长避短,善于挖掘和发挥对外开放的比较优势

    (三)不断解放思想,推动对外开放事业与时俱进

    (四)践行“睦邻、亲邻、富邻”的理念,实现互利共赢

    (五)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对外开放始终,实现宁边固边

    (六)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为扩大对外开放提供必要支撑

    (七)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对外开放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四、对外开放的历史曲线如何美丽地向未来延伸

    (一)正确认识新时期腾冲开放、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二)从国家层面应支持腾冲进一步扩大开放

    (三)腾冲自身应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练好对外开放的内功

 西藏卡若

  走向脱贫可持续之路

   一、卡若区的基本情况与成就

    (一)卡若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二)卡若区的历史变迁

    (三)卡若区的社会文化生活

    (四)卡若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

   二、卡若区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坚持脱贫攻坚工作导向,压实责任促脱贫

    (二)强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促脱贫

    (三)做好生态建设大文章,生态富民促脱贫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改革促脱贫

    (五)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夯实基础促脱贫

    (六)坚持基层党建和扶贫攻坚深度融合,强化保障促脱贫

    (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促脱贫

    (八)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力量促脱贫

   三、关于卡若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设想与展望

    (一)要更加精准地加大投入

    (二)要因地制宜落实政策和出台具有操作性的配套政策

    (三)要高度重视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四)要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更加关心爱护广大干部

    (五)要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六)要高度重视和解决边缘贫困人口问题

 西藏米林

  西南边疆地区稳藏固边、富民兴边的启示

   一、基本情况与成就

    (一)中华民族大团结,党、政、军、警、民同心协力,共同固边、稳藏,国防更加稳固

    (二)边关党旗红,党建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有效,奠定了米林稳定发展的政治基础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民生改善夯实了物质基础

    (四)因地制宜,创新观念,大力发展藏医药、旅游等特色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活力

    (五)重视发展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六)综合施策,创新社会治理,社会保持总体稳定,县域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二、典型经验与特色做法

    (一)米林县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治藏方略;感党恩,勇于进取,奋发图强,以热血、生命守卫神圣国土,以智慧、汗水建设美丽家园;以安全、稳定保障发展,以发展促进安全、稳定,把固边、稳藏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结合本县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执行中央政策、方针和西藏自治区的部署

    (三)加强民族团结,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各民族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四)富民兴藏,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让各族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对口援藏为米林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米林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使米林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分享了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六)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绿水青山,米林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三、建议与展望

 陕西富平

  绿色发展之路

   一、富平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二)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3.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四城联创”稳步推进

     4.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

     5.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6.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效,开放发展取得新突破

    (三)谱写新时代“三个富平”建设新篇章

   二、乡村绿色振兴

    (一)富平农业发展基本历程

    (二)美丽乡村建设基本成就

     1.农村垃圾处理有序推进

     2.农村卫生改厕进展迅速

     3.造林绿化工作超额完成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情况

     1.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释放乡村新动能

     2.农村“三变”改革激发农村新活力

     3.“党建+”模式营造绿色制度生态

     4.推行驻村规划师制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工业绿色发展

    (一)富平工业发展基本历程

    (二)近年来富平工业绿色发展主要做法

     1.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2.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建设

     3.完善工业绿色发展机制

    (三)发展绿色高效智慧能源的案例——神华富平热电联产项目

   四、生态基础设施

    (一)全面开展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

    (二)开展北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三)重视水资源管理和合理使用

    (四)实施富平县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五、体会与思考

 甘肃敦煌

  以文化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敦煌市基本情况与文化旅游的历史演变

    (一)敦煌概况

     1.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历史文化名城

     2.敦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巨变

    (二)敦煌文化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

    (三)敦煌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

     1.敦煌发展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

     2.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

   二、多方合力推动下的文化旅游发展

    (一)转变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

    (二)发挥国有企业优势,推进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

    (三)深化体制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发展格局

     1.骆驼户

     2.特色林果和蔬菜

     3.农家客栈和宾馆

     4.旅行社

     5.户外运动

     6.民用航空

     7.研学机构

     8.演艺公司

   三、以文化旅游为契机的社会全面发展

    (一)敦煌的城市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风貌

     2.智慧城市的打造

    (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三为而农”的方针

     2.农家旅游的发展

    (三)党建工程的活力

    (四)文化事业的推进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2.群众文化生活的多样化

    (五)社会福利事业的创新

   四、对策建议与前景展望

    (一)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二)平台优势的充分落实

    (三)新兴文化业态的进一步培育

    (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

 甘肃民勤

  治沙治贫实践与可持续发展探索

   一、改革开放以来防沙治沙与生态变化

    (一)地理环境及生态演变

    (二)防沙治沙情况及措施

     1.政府关怀民勤的生态发展

     2.成立防沙治沙专业性机构和部门

     3.面向未来制定防沙治沙长期规划

    (三)生态综合治理与系统构建案例: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

   二、治沙过程中的产业发展与治贫成效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二)以生态治理为基础的治贫脱贫之路

    (三)沙产业和生态型产业发展

     1.治沙的同时,大力发展沙产业

     2.促进生态经济复合发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

     3.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业,培育红旗谷等生态旅游村

   三、治沙治贫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因素分析

    (一)牢记中央嘱托,“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二)政府主导下多方合作,探索治沙与治贫共赢模式

     1.政府以项目形式对防沙治沙进行增量资源投入,政府投资、企业承包、群众获益脱贫确保了生态脆弱带的逐步恢复

     2.推进民间志愿者组织的建设,将“爱故乡”作为防沙治沙的切入点,积极帮扶当地有为青年的创新性项目

    (三)创新意识与理念,注重调整种植业结构

     1.发展特色林果业,不仅提高了干旱地区的土地价值和经济效益,也能保护生态环境,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以高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2.蔬菜大棚和集约化蔬菜种植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节水增收的重要模式,对落实生态安全战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科学治沙并“用沙”,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1.为抵御风沙、保护农田,沙区群众在风沙沿线压沙、种梭梭,再尝试在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探索既治沙又增收的致富之路

     2.沙漠观光旅游业成为近年来的新兴产业,充分利用独特的沙漠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以沙漠生态、沙漠文化为主题开通沙漠绿洲旅游线路

    (五)作为“中国肉羊之乡”,力促相关产业链和技术提升

    (六)在严重缺水条件下,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1.采取严格的用水分配办法和人均耕地面积配水控制办法

     2.谋求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结构,提高用水效益,通过科技手段积极探索节水增收途径

     3.有序推进农业终端水价,充分发挥水价调节作用,促进各行业节约用水和全县产业结构调整

   四、未来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建议

    (一)尊重自然规律,实现防沙治沙科学化、合理化发展

    (二)聚力经济产业与社会民生发展,巩固扶贫成果

    (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确保防沙治沙与脱贫攻坚顺利推进

 青海互助

  四策并举,打赢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攻坚战

   一、互助的历史变迁

   二、互助的生产生活状况

    (一)生产方式

     1.主要粮食作物

     2.药材、油菜种植

     3.蔬菜种植

     4.牲畜养殖

     5.本地打工

     6.劳动力输出

     7.手工刺绣

     8.青稞酒酿造

     9.文化旅游项目

    (二)生活方式

     1.饮食

     2.穿衣

     3.居住

     4.出行

     5.交易

     6.医疗

     7.教育

    (三)精神文化生活

     1.看电视和上网

     2.文娱活动

     3.宗教信仰

    (四)村风民俗

     1.节日

     2.婚嫁

     3.乐于相助

     4.爱护自然

     5.民族和睦

   三、互助特色脱贫之路

    (一)以产业发展为带动

    (二)以生态扶贫为助力

    (三)以易地搬迁为突破

    (四)以民生保障为支撑

   四、脱贫攻坚贵在精准

    (一)精准缘于为民情怀

    (二)精准依托制度创新

    (三)精准成于队伍过硬

    (四)精准激活内生动力

   五、体会与建议

    (一)体会

     1.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

     2.脱贫攻坚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3.民族地区扶贫脱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攻坚战

     4.脱贫攻坚具有重要世界意义

    (二)若干建议

     1.着力在市场和产业发展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着力提升人力资源整体水平

     3.着力加大科技智力扶贫力度

     4.着力强化扶贫脱贫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

 青海化隆

  “拉”出幸福人生

   一、改革开放与化隆拉面

    (一)贫穷与迷误

     1.贫穷

     2.迷误

    (二)改革与出路

     1.化隆与拉面

     2.拉面经济帷幕的拉开

    (三)奋斗与致富

     1.创业的艰辛

     2.拉面人、拉面村、拉面乡

     3.“拉”出幸福人生,“拉”活一个贫困县*

    (四)服务与管理

     1.服务

     2.管理

    (五)变革与创新

     1.产品变革

     2.产业变革

     3.思想变革

    (六)故乡与他乡

     1.拉面人与故乡

     2.拉面人与他乡

    (七)拉面与做人

     1.诚信经营

     2.友爱助人

     3.知恩图报

     4.拾金不昧

     5.奉献社会

   二、分析与思考

    (一)化隆拉面经济的理论意义

     1.化隆拉面经济,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2.化隆拉面经济,是人民创造历史的成果

     3.化隆拉面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

    (二)化隆拉面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1.品牌知名度不够高,应加强品牌建设

     2.面临巨大同业竞争压力,应紧跟市场,保持行业竞争力

     3.人才不足,管理模式老旧,应坚持个体经营与规模经营同步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产业链不完整,应完善和扩大产业链,扩大投资范围,解决就业和劳动力转移问题

    (三)展望

     1.化隆人的前途

     2.拉面经济的前途

 宁夏盐池

  金融扶贫的做法与启示

   一、盐池扶贫工作简介

   二、金融扶贫:盐池扶贫亮点

    (一)创造性地解决了扶贫本钱来源问题

     1.完善诚信体系,创新担保模式

     2.扩大贫困户评级授信覆盖面

    (二)创造性地解决了扶贫成效的巩固和可持续问题

     1.坚持政府引导,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2.“1+4+X”解决扶贫手段单一的问题

     3.加大金融扶持,破解产业融资难题

     4.打造产业链,解决农户过于分散问题

    (三)创造性地破解扶贫工作中的返贫难点问题

     1.量身定做“扶贫保”产品

     2.建立健全机制,确保扶贫保险健康发展

    (四)创造性地让贫困群众有尊严地脱贫致富

     1.立足扶贫先扶志,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2.立足治穷先治愚,筑牢脱贫富民根基

     3.立足脱贫先脱旧,架起乡村振兴支点

    (五)创造性地发挥党对扶贫攻坚的领导作用

     1.凝聚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筑牢组织基础和服务基础

     3.汇集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

     4.增强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

   三、盐池金融扶贫经验的启示

    (一)落实中央扶贫要求,关键在于咬牙真干、科学会干

    (二)落实中央扶贫要求,关键在敢于无私担当、大胆创新

    (三)落实中央扶贫要求,关键在于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四)落实中央扶贫要求,关键在于精准识别、突出重点

    (五)落实中央扶贫要求,关键在于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六)落实中央扶贫要求,关键在于抓好基层党建、加强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