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7

产业经济热点问题研究 (2010)图书

hot problem studies on industrial economy

SSAPID:101-3625-0719-23
ISBN:978-7-5097-3716-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待定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物资学院产业经济研究学术文库
作 者: 赵娴
编 辑:许秀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前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总序

 后记

 专题一 聚焦“十二五”规划关注新能源产业

  一 背景分析

   (一)“十二五”规划对于新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支持

    1.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2.政府对相关产业的扶持政策

    3.金融机构的融资优惠条件

   (二)全球能源发展趋势

    1.世界能源消费现状

    2.世界能源消费趋势

   (三)我国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出台

  二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市场环境

    2.产业规模与增长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基本特点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政策导向日趋明朗

    3.建立产业联盟成为企业战略亮点

    4.产业发展区域特征明显,城市战略作用显著

   (三)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结构分析

    1.产业链概况

    2.产业特征

     (1)产业链长。

     (2)受工业影响大。

     (3)对外依存度高。

    3.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结构的变革

     (1)产业链生命周期分析。

     (2)产业链价值流动分析。

   (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府管理不完善

    2.产业发展失衡

     (1)产业链失衡。

     (2)投资失衡。

     (3)城乡失衡。

    3.成本居高不下,政府负担过重

    4.技术开发能力薄弱

  三 我国新能源产业具体行业发展现状

   (一)太阳能

    1.太阳能热水器

    2.光伏产业

   (二)风能

   (三)生物质能

    1.燃料乙醇

    2.生物柴油

  四 新能源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影响

   (一)洁净煤

   (二)智能电网

   (三)分布式能源系统

   (四)新能源汽车

  五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展望

   (一)全球新能源发展趋势

    1.美国:对外积极参与减排,对内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2.欧盟:建设统一的区域能源市场,以法律法规保障产业发展

    3.日本:坚持运用产业政策引导新能源产业发展

    4.我国对于国际经验的借鉴

   (二)技术创新趋势

    1.太阳能

     (1)聚焦式热发电技术。

     (2)分布式发电技术。

     (3)光伏光热综合利用技术。

    2.风能

     (1)大容量风机。

     (2)新型机组。

     (3)海上风力发电。

     (4)小型风机系统。

     (5)低风速风力发电技术。

     (6)涡轮风力发电机。

    3.生物乙醇

    4.生物柴油

   (三)产品应用趋势

    1.太阳能

     (1)太阳能建筑。

     (2)太阳能电池。

    2.风能

    3.生物乙醇

     (1)乙醇汽油。

     (2)纤维素乙醇。

    4.生物柴油

  六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

   (二)政府发展规划建议

    1.完善产业准入标准,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2.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4.形成一整套完备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5.实施配额管理制度

    6.建立并完善国内绿色能源交易市场

    7.建立新能源的资金保障体系

   (三)企业发展方向建议

    1.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

    2.坚持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

    3.运用期权等方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4.加强和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专题二 三次铁矿石谈判的经验与教训

  一 世界铁矿石市场的供求状况

   (一)全球铁矿石资源分布与钢铁生产布局不平衡

   (二)全球铁矿石供给方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三)全球铁矿石资源需求方呈现出竞争激烈的态势

  二 国际铁矿石贸易谈判历程的回顾

  三 铁矿石价格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经济状况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

   (二)市场供需关系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

   (三)谈判能力及经验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以中国为例

  四 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及其对中国铁矿石产业的影响

   (一)长协定价机制

   (二)季度定价机制

    1.季度定价加剧了钢材价格短期的波动性、延长了波动周期

    2.铁矿石的季度定价与钢厂和下游的定价机制不一致

    3.目前的季度指数定价机制存在缺陷

  五 中国铁矿石定价权缺失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中国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定价权缺失的原因分析

    1.中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过高

    2.国际铁矿石价格高度垄断

    3.主管部门对定价权不够重视

    4.缺乏谈判技巧

    5.钢铁产业集中度较低、组织混乱

    6.企业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优势

   (二)中国铁矿石进口定价权缺失的影响

    1.控制价格的能力减弱、财富被迫转移

    2.不利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3.对下游行业有一定的影响

  六 提高中国铁矿石定价权的措施和建议

   (一)及时调整和不断完善现行法律法规

   (二)制定具有远见的国家、行业和企业发展战略

   (三)加大对中国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积极参与国际铁矿石的开采合作

   (四)大力整顿国内铁矿石进口秩序,增加谈判的贸易手段

   (五)加快行业整合,增强行业协会在铁矿石进口中的作用

   (六)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七)推行集约化采购方式

  七 结论

 专题三 房产新政对楼市的影响

  一 近五年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及其影响

   (一)2005~2009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回顾

   (二)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三)近五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对市场的影响

  二 北京房地产市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北京房地产市场的特征

   (二)宏观经济形势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三)宏观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土地政策对当前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2.税收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3.金融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4.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

     (1)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2)住房结构将更为合理。

     (3)赢者的诅咒。

   (四)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等微观因素的影响

    1.房地产市场供求及房价分析

     (1)土地因素。

     (2)需求因素。

     (3)房屋租赁价格。

    2.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1)投资投机需求旺盛。

     (2)房地产市场供求矛盾一直没能有效解决。

  三 房产新政对地产市场的政策效应分析

   (一)房产新政的特点

    1.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强,精确度高

    2.调控政策的力度大

    3.多管齐下,各部门协调作战

   (二)房产新政对开发商的影响

    1.房产新政出台后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供给情况

     (1)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供给情况。

     (2)北京市房地产资金供给情况。

    2.房产新政对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的影响

     (1)房产新政对房地产开发商自有资金的影响。

     (2)房产新政对房地产开发商资金供给的影响。

   (三)房产新政对购房者的影响

    1.新政实施后购房者心理有所变化

    2.“限购令”对购房者的影响

    3.加息对购房者的影响

     (1)加息对购房自住者的影响。

     (2)加息对购房保值者的影响。

     (3)加息对购房投资、投机者的影响。

  四 房产新政对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幅提速

   (二)调控政策延续

   (三)扶持逐步收回

   (四)行业整合加剧

 专题四 家电下乡

  一 家电下乡政策的背景

   (一)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

   (二)家电下乡政策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拉动农村消费

    2.有利于促进行业发展

    3.有利于改善民生

    4.有利于落实节能减排

    5.有利于完善农村生产和流通服务体系

   (三)家电下乡政策的创新之处

  二 家电下乡有效地拉动了内需

   (一)农村蕴藏着巨大的消费空间

   (二)家电下乡在拉动内需方面取得的具体成效

    1.拉动内需明显,多方实现共赢

    2.刺激消费潜能,家电销量猛增

    3.引发农村消费升级,挖掘农村消费新趋势

  三 家电下乡完善了农村流通体系

   (一)中国农村流通体系现状

    1.农村流通网络残缺不全

    2.农村市场不规范

    3.农村物流尚处萌芽

    4.农村流通环境不良

   (二)构建现代农村流通体系的重大意义

    1.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是适应农业自身特点,提高农村流通组织化程度的必然要求

    3.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三)家电下乡促进了农村流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1.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城市化进程开辟道路

    2.引导农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企业对农村市场的关注,完善面向农村的生产流通网络

  四 家电下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别下乡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二)政府补贴程序烦琐

   (三)限价产品档次较低

   (四)与家电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落后

   (五)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

  五 对家电下乡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一)保证家电下乡顺利实施的战略思考

    1.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监管,确保补贴及时到位

   (二)对家电下乡政策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并健全市场监管机制

    2.简化补贴手续

    3.强化质量保证,完善售后服务

    4.加强家电下乡产品的补贴与限价

  六 结论

 专题五 低碳经济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正当其时

  一 研究背景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和由来

   (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三)分析前提:关注各部门的碳排放问题

   (四)中国政府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解读

  二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气候恶化亟须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气候异常,已经严重破坏生态

     (1)对农牧业的影响。

     (2)对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

     (3)对水资源的影响。

     (4)对海岸带的影响。

    2.气候异常以及自然灾害频发,给中国带来巨大损失和灾难

   (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

    1.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能源资源濒临枯竭,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2.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国际贸易和竞争,迫使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路线

    1.当今国际贸易中,低碳逐渐成为一项竞争手段

    2.中国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以及对世界的承诺

   (四)中国用实践和成果证明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

    1.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2.大力提高能源效率

    3.优化能源结构

    4.中国低碳模式的发展潜力

  三 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动向和实践以及与中国的互动

   (一)低碳经济立法

    1.英国低碳经济立法现状

    2.日本低碳经济立法现状

    3.德国低碳经济立法现状

    4.美国低碳经济立法现状

    5.中国低碳经济立法现状

   (二)低碳财税政策

    1.英国低碳财税政策

    2.日本低碳财税政策

    3.美国低碳财税政策

    4.中国低碳财税政策

   (三)各国的低碳金融创新

    1.碳交易

    2.碳基金

    3.绿色信贷

   (四)各国对低碳产业所作出的努力

  四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之路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1.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经济障碍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技术障碍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体制障碍

     (1)没有真正意义的碳交易市场。

     (2)缺少碳排放测量系统。

     (3)缺乏完善的碳税制度。

     (4)不合理碳排放权分配方式。

   (二)中国现有政策存在的问题

    1.部门利益和行政管理条块分割

    2.地方利益和中央意志矛盾

    3.过于依赖行政手段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专题六 欧盟国家过度财政赤字的相关分析

  一 绪论

   (一)欧盟与欧元区概述

   (二)财政赤字及其影响因素

   (三)财政赤字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 欧盟国家财政政策评析

   (一)欧盟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

   (二)欧盟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欧盟国家过度财政赤字原因的理论综述

   (一)从经济因素的角度考虑财政赤字的原因

   (二)从政治因素的角度考虑财政赤字的原因

   (三)从制度因素的角度考虑财政赤字的原因

  四 欧盟国家过度财政赤字的对策及启示

   (一)欧盟国家过度财政赤字的影响

    1.欧盟国家过度财政赤字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2.欧盟国家过度财政赤字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3.国家过度财政赤字导致欧盟内部矛盾加深

   (二)欧盟各国解决过度财政赤字的现实对策

   (三)欧盟过度财政赤字对中国财政政策的启示

    1.不能完全走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

    2.不能忽视房地产市场波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3.不能高估地方政府的债务承受能力

    4.不能草率建立或加入亚洲共同货币区

 专题七 主权债务危机令世界再添阴霾

  一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发生过程的简要回顾

   (一)危机的爆发

   (二)危机的蔓延

  二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因素

    1.靠虚拟经济拉动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

    2.高福利模式造成政府债台高筑

    3.财政预算管理不善导致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

    4.为进入欧元区“债务造假”掩盖了本国经济问题的严重性

   (二)国际因素

    1.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是次贷危机的延续和深化

    2.欧元区的体制性缺陷是希腊等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制度性根源

    3.华尔街与国际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加速了危机的爆发

   (三)小结

  三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对欧洲经济的影响

   (二)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影响

   (三)对中国等发展中国的影响

    1.对中国汇率制度的影响

    2.对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影响

    3.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4.对中国出口政策的影响

   (四)小结

  四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

   (一)建立欧洲金融稳定机制

   (二)加强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

  五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专题八 高盛“欺诈门”的警示与反思

  一 引言

  二 高盛“欺诈门”事件的回顾

   (一)事件描述

   (二)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高盛“欺诈门”事件的始作俑者

    1.CDO交易简介

    2.CDO分类及风险

   (三)高盛“欺诈门”事件背后的经济学理论

    1.羊群效应理论

    2.寻租理论

    3.外部效应理论

  三 金融危机前的高盛

   1.强大的内控系统

   2.合伙文化

   3.全方位的业务

   4.民主的内部决策及严谨的财务纪律

  四 高盛“欺诈门”的影响及其辐射效应

   (一)道德破产导致华尔街遭遇声誉危机

   (二)高盛“欺诈门”事件导致投资者信心下降,股票和期货市场遭受重挫

   (三)高盛“欺诈门”事件折射出公司治理中的重大问题

    1.股东缺位

    2.董事会监督职能虚化

    3.管理层控制日益强大

    4.外部董事“花瓶”化

    5.内部管控薄弱

    6.缺乏科学的业绩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五 出台监管法案,加强金融监管

   (一)美国政府与高盛的密切关系

   (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起诉高盛带有政治目的

   (三)出台金融监管法案,推动金融监管改革

    1.新的监管权力

    2.新的监管机构

    3.沃尔克规则

    4.衍生品交易

    5.联邦法律优先原则

    6.强化美联储权利,强调增强美联储的权威性

 专题九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经济学分析

  一 背景分析与事件回顾

  二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经济学分析

   (一)相关理论研究

    1.跨国并购理论综述

    2.竞争优势理论综述

   (二)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的背景分析

    1.并购背景与动机

    2.并购目标的选择

   (三)横向收购理论在吉利收购中的运用

    1.从收购成本角度分析

    2.从兼并的动机角度来分析

    3.从国际化角度来分析

   (四)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对其竞争优势的提升

    1.吉利从沃尔沃中获得了多种资源

     (1)商誉资源——获得沃尔沃品牌及其销售渠道。

     (2)技术资源——获得沃尔沃的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

     (3)人力资源——获得沃尔沃的研发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4)基础结构资源——学习到沃尔沃先进的管理经验。

    2.形成和加强了吉利的核心竞争力

     (1)品牌。

     (2)市场。

     (3)并购和整合能力。

  三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的产业影响分析

   (一)对国内汽车市场的影响

   (二)对国际汽车市场的影响

   (三)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对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1.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对于中国汽车产业产生正外部效应

    2.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对于我国汽车产业集中群的影响

   (四)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

    1.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2.加强形成区域产业园区

  四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在并购秩序方面的市场启示

   (一)收购时机的把握

   (二)政府的扶持

   (三)专业团队的建设

    1.投资银行的作用

    2.法律顾问的作用

    3.财务和税务顾问的作用

    4.公关公司的作用

   (四)杠杆融资

   (五)并购整合

    1.文化整合

    2.技术整合

    3.人员整合

    4.外部沟通

    5.品牌整合

  五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对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启示

   (一)加快产业集中度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通过集成创新等多种形式创建自主品牌

   (三)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

   (四)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进程

 专题十 产业振兴计划解析

  一 产业振兴计划提出的背景

   (一)金融危机爆发对世界及中国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十大产业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十大产业振兴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提出及其概述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及特点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据

    3.实行七大新兴产业规划的必要性

    4.发展七大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

  二 发达国家实施产业振兴计划的相关经验

   (一)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二)日本的“产业振兴计划”

    1.经济恢复期

    2.产业振兴期

    3.经济高速增长期

    4.石油危机以后的时期

   (三)芬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后危机时代美欧日韩的产业振兴

  三 中国新兴产业的特点及优势分析

   (一)新材料的产业优势

    1.国家政策和资金大力扶持,促使新材料获得较快发展。

    2.新材料发展已经初步实现规模化。

    3.中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材料工业体系。

    4.中国材料产业已经在部分领域具备了一定市场优势。

    5.中国材料产业在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二)新材料产业对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1.新材料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2.新材料对技术的带动作用。

  四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科研成果转化困难,与现实需求相脱节

   3.单个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企业投入力度明显不足

   4.产业链不够完善,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效率低下

   5.资源浪费严重

  五 推进新兴产业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战略部署,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管理和监督体制

    1.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的支持与必要的规制决定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

    2.完善相关管理和监督体制,确保市场有序健康的发展

   (二)掌握核心技术,重视主流技术的升级

    1.发展新兴产业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

    2.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三)优化产业结构

    1.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2.通过产业补贴和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新兴产业发展的硬环境

    3.在现有的财政体制下,要考虑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

 专题十一 节能减排

  一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中国产业结构现状

    1.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

    2.“中国制造”处于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

    3.过度依赖出口和增长动力衰减

    4.资本深化与就业吸纳能力下降之间的矛盾

    5.产能过剩有所抬头

    6.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二)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目标

    1.落实科学发展观

    2.重视充分就业

    3.推进产业升级

    4.增强竞争优势

  二 节能减排目标提出的背景分析与目标解读

   (一)节能减排的含义

   (二)节能减排目标提出的背景分析

    1.资源与环境问题使“节能减排”目标迫在眉睫

    2.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

    3.结构调整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

   (三)中国“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解析

  三 中国节能减排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中国节能减排的现状分析

    1.电力行业

    2.钢铁行业

    3.有色金属行业

    4.建材行业

    5.石油和化工产业

   (二)中国在实施节能减排战略中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发达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相关经验

    1.制订规划、明确目标、控制碳排放总量

    2.调整政策、经济鼓励、降低碳排放强度

    3.转变观念、戒除嗜好、转向低碳型生活

   (四)中国节能减排的对象分析

    1.转变模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

    2.健全法制,强化节能减排的监督管理

    3.完善政策,形成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4.强化科技,提高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能力

  四 节能减排是进行新一轮产业调整的主线

   (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内在必然要求

   (二)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推进节能减排的主要因素

   (三)在节能减排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新挑战

    1.在国际上以绿色科技为标志的产业科技竞争加剧的条件下,如何发挥国内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2.在低成本比较优势开始减弱,同时发达国家推进所谓“再制造化”的条件下,如何加快培育我们自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3.在产能过剩压力加大的条件下,如何改变对产业规模扩张的过度依赖

    4.在我国内部实现产业转移的同时,如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专题十二 房地产业:“馅饼”还是“陷阱”

  一 家电巨头投资房地产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房地产行业的高额利润驱使

   (二)家电业羸弱的赢利能力拖累了企业自身的创新力度

   (三)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导致家电行业生产成本增加

  二 制造业民企投资房地产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制造业民企投资房地产业的现状——以雅戈尔为例

   (二)制造业民企投资房地产的原因分析

  三 家电业巨头和制造业民企投资房地产业的风险

   (一)我国近四年来房地产政策回顾

   (二)我国房地产业近四年来的发展状况

   (三)综合分析影响我国房地产业的主要因素

    (1)存款装备金率和房地产消费信贷。

    (2)人民币汇率。

    (3)消费心理。

   (四)展望房地产业的前景

    1.长期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将持续繁荣,发展前景良好

     (1)宏观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增加购房需求和住宅消费。

     (2)人民币升值导致外来资本涌入房地产市场。

     (3)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提升居民的现实消费需求。

    2.短期来看,国家要加强调控,平抑房价

     (1)调控资本市场,提升房地产业融资结构。

     (2)调控土地市场,降低住房建设成本。

     (3)增加保障性住房,从供给角度抑制房价。

   (五)家电业巨头和制造业民企投资房地产的风险

  四 家电业巨头和制造业民企投资房地产的影响

  五 结论和建议

   (一)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相关建议

   (二)关于家电业和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建议

    1.国家应加大对家电和制造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2.家电和制造业自身应加大科研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力度

    3.加快产业内部整合,提升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专题十三 CPI创新高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一 引言

  二 认识CPI

   (一)CPI的定义

   (二)CPI的作用

    1.CPI是度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指标

    2.CPI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

    3.CPI用于契约指数化调整

    4.CPI是宏观经济分析与决策的重要指标

   (三)CPI发布和编制总体情况简介

    1.CPI发布时间及内容介绍

    2.CPI编制的总体情况介绍

  三 CPI指数8月份高增长原因分析

   (一)翘尾因素是造成CPI指数上涨的主要原因

   (二)食品类价格及居住类价格也是拉动CPI大幅上涨的主要因素

  四 食品类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供给不足和需求过盛是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

    1.造成供给不足的因素

     (1)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资料供给短缺,导致农产品供给不足。

     (2)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对自然依赖度高的农业生产大幅减产。

     (3)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供应。

    2.造成需求过盛的因素

   (二)囤积居奇和炒作因素导致部分农产品价格短期内急剧上升

   (三)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助推国内市场价格上涨

  五 居住类产品与服务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房价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二)房价与CPI关系的实例分析

    1.日本CPI与房价关系的实例分析

    2.美国CPI与房价关系的实例分析

    3.中国CPI与房价关系的实例分析

  六 政策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是造成CPI上涨的深层原因

   (一)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求量,从而使得CPI涨幅过高

    1.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间关系的分析

    2.货币供应量过多的原因

     (1)高额外汇储备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多。

     (2)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大增。

     (3)内需不足,储蓄所占比重过大,银行体系资金来源充裕,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二)经济结构长期不合理是导致CPI大幅上涨的深层原因

 专题十四 ECFA框架下的两岸物流合作前景探索

  一 引言

  二 两岸物流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相关理论

   (二)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理论

  三 两岸物流合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两岸经济合作的历史问题

    1.两岸区域经济的政策促进

    2.两岸经济贸易活动迅速发展

    3.台商到大陆的直接投资不断增长

   (二)两岸经济合作中的物流业发展

    1.海峡两岸物流业合作模式的发展

    2.海峡两岸物流业和电子商务的联动发展

    3.海峡两岸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三)两岸物流合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两岸物流观念、物流体制和法律体系存在差异

    2.大陆物流人才严重短缺

    3.大陆物流市场准入门槛过高

    4.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并不完善

  四 ECFA框架下的两岸物流合作

   (一)ECFA对两岸物流合作的意义

    1.ECFA简介

    2.ECFA对两岸物流合作的意义

     (1)推动两岸物流业的优势互补。

     (2)促进两岸物流合作的现代化发展。

   (二)ECFA下的两岸物流合作的经济效应

    1.加速两岸农产品的流通

    2.提高内地制造业的竞争力

    3.带动海西航空业的升级

    4.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 ECFA下的两岸物流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两岸物流园区合作

    1.物流园区合作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1)信息和经验的交流不足。

     (2)园区的网络化程度不高。

     (3)物流企业信用咨询服务不够完善。

     (4)园区的经营主体和运营模式多样化,还没有找到深入合作的切入点。

    2.深化两岸物流园区合作的建议

     (1)保证物流园区联盟会议的顺利开展。

     (2)每年组织一次或几次调查研究。

     (3)建设联盟的领导机构。

     (4)联盟要收集各成员单位主要信息资料,并向成员单位发布。

   (二)相关产业带动物流业协调发展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保持金融业稳定与市场化

     (1)两岸在保险业的合作将更加灵活。

     (2)两岸在证券业的合作将朝着直接、双向、全面的方向发展。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相关法律的完善

    1.物流产业结构法

    2.物流产业组织法

    3.物流产业行政监管法

    4.现代物流行为法

    5.物流信用管理法

  六 结论

 专题十五 城市群

  一 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城市化的现状分析

    1.城市化的定义

    2.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人口集聚较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

    2.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3.城市中出现大量贫困人口,给政府带来很大的压力

    4.一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失当行为

    5.城市贫困问题

    6.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不协调问题

   (三)城市化的趋势分析

    1.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发展趋势:城市群和大都市的出现

    2.分散化与集聚化并存

    3.城市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二 打造城市群,加快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群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二)城市群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城市群推动城市化向高级形态发展

    2.城市群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化进程

     (1)城市群可以使城市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2)城市群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

     (3)城市群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

    3.城市群有利于不同模式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

    4.城市群有利于统筹规划,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 城市群形成对城市化的新探索

   (一)城市群战略内涵分析

   (二)长三角城市群的现状

   (三)长三角城市群促进城市化的实证分析

    1.“龙头”城市

    2.空间发展

    3.产业整合

    4.基础设施建设

   (四)长三角城市群促进城市化的定量分析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设计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化发展主成分分析

    3.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测定的相关指标的聚类分析

  四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群体系的构建

   (一)区域发展规划的出台

   (二)城市群的带动效益——促进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三)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四)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群体系的构建

    1.以城市群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形态,促进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2.以产业集群为支撑,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布局

    3.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为构建区域城市群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4.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出发,制定推动区域城市群发展的共同对策

本书主要讲述2010年的世界经济,在震荡中缓慢复苏。中国的经济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也面临巨大的压力,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恢复缓慢,会对中国的外需市场造成什么影响?生机勃勃的繁荣盛景之下,需要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有那些?经济增长面临着哪些难以跨越的障碍?企业如何在"从紧"的宏观经济形势之下实现"转型发展"?……《产业经济热点问题研究(2010)》将对此一一进行剖析。

[1]袁庆华:《2009年全球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名评述》,《冶金管理》2010年第6期。

[2]杨丽梅:《国际铁矿石谈判机制的特点及走势预测》,《商业时代》2009年第12期。

[3]杨金鑫、郝文波:《铁矿石定价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企业导报》2010年第2期。

[4]廉正、张永庆、于洪蕾:《国际铁矿石定价角力模型及我国钢铁行业应对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2期。

[5]郭梨、杨震、卢才武:《中日钢铁企业在铁矿石资源竞争上的博弈分析》,《中国矿业》2010年第3期。

[6]侯运炳、杨娟、杨华、李维明:《我国经济增长与铁矿石进口的协整分析》,《资源与产业》2010年第2期。

[7]赵薇:《从三井物产铁矿石采购看关键采购策略》,《科技资讯》2010年第3期。

[8]石奇:《产业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吴佩勋:《社会主义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展望》,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10]汪露:《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分析》,《当代经济》2009年第1期。

[11]赵福中:《家电下乡:销售商的苦恼》,2009年3月3日《工人日报》。

[12]程国强:《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4期。

[13]周茂荣、骆传朋:《欧盟财政可持续性的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06年第12期。

[14]王保安:《欧盟财政政策与启示》,《财政研究》2009年第4期。

[15]尹振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面临的困境与启示》,《中国金融》2010年第9期。

[16]赵晋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的国际经济形势展望与我国的对策》,《国际贸易》2010年第7期。

[17]王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影响与启示》,《财政研究》2010年第5期。

[18]魏越:《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3期。

[19]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课题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由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欧洲研究》2010年第4期。

[20]张茉楠:《试析发达经济体的主权债务危机风险》,《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

[21]刘亮:《罗杰斯的预言是否会成为现实?——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再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8期。

[22]陈西果:《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及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32期。

[23]张五常:《货币战略论》,花千树出版社,2010。

[24]陈晓冬:《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根源、影响和启示》,《特区经济》2010年第8期。

[25]黄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第8期。

[26]艾仁智、林文杰:《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对欧洲的影响》,《中国金融》2010年第11期。

[27]姜大鹏、顾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27卷第17期。

[28]张天维、胡莺:《新兴产业的战略性体现、相关问题及对策》,《学术交流》2010年第7期。

[29]张敏谦:《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评析信息技术的魅力》,《未来与发展》1994年第2期。

[30]凌捷、苏睿:《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6期。

[31]薛亮:《日本产业政策的几个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1991年第9期。

[32]周菲、王宁:《芬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对外经贸实务》2010年第2期。

[33]黄蕾、武晓鹏:《中国新材料产业与开发区共同成长》,《新材料产业》2007年第3期。

[34]綦成元、任志武、周廉:《实现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年第1期。

[35]唐见茂:《培育新兴新材料产业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中国材料进展》2009年第2期。

[36]徐坚:《中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发展十二五展望》,《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第1期。

[37]薛伟贤、董维维:《我国外贸依存度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第5期。

[38]易宪容:《扩大内需的短期政策与长期规划》,2009年1月10日《华夏时报》。

[39]赵涛:《产业振兴规划出炉旨在防经济下滑》,《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第1期。

[40]陈圣杰:《新能源车主宰未来车市》,《长江商报汽车周刊》2008年第9期。

[41]罗少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复旦大学,2008。

[42]万钢:《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的思考与探索》,《交通与运输》2008年第2期。

[43]庾晋:《新能源汽车的机遇与挑战》,《太阳能》2008年第3期。

[44]杨海霞:《新能源汽车的中国机遇》,《中国投资》2008年第9期。

[45]Michael E Porter,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9,(3-4):1-10.

[46]Michael E. Porter,The Five Competitive Forces That Shape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1):79-93.

[47]许光建:《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计算方法探讨》,《中国物价》1997年第2期。

[48]陈燕:《通货膨胀理论分析及当前中国的对策》,《亚太经济》2010年第1期。

[49]刘嗣明、郭晶:《正确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形势,适度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与节奏——对CPI上升、房价过快上涨、调结构三大问题的理论认识与调控建议》,《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50]钟新式:《浅析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成因及抑制对策》,《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第4期。

[51]茹启玲:《如何正确解读CPI》,《经济师》2009年第7期。

[52]乜玉平、庞如超:《我国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分析》,《价格天地》2008年第6期。

[53]胡洋、周景宏、张启平:《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分析》,2010年10月《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54]成学真、田英:《对我国当前CPI变动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CPI构成的视角》,《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4期。

[55]邓伟、张成:《我国CPI上涨原因的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5期。

[56]姚丽芳:《认识成长中的中国CPI》,《江苏商论》2010年第4期。

[57]金三林:《食品和居住价格将主导2010年我国CPI走势》,《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11期。

[58]潘文荣、宋迎迎:《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期。

[59]谢明辉:《ECFA签订后两岸经贸大趋势》,《中国金融》2010年第17期。

[60]朱险峰:《8月份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市场动态》2010年第10期。

[61]黄阳洋、张红燕:《我国外汇储备高增长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辽宁经济》2010年第9期。

[62]卢峰、彭凯翔:《中国粮价与通货膨胀关系(1987~1999)》,《经济学》2002年第7期。

[63]李素芳:《价格传导机制探析——北京市CPI、PPIMPI、传导关系》,《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期。

[64]张雪慧:《对我国CPI构成的探讨》,《价值工程》2010年第2期。

[65]范言慧:《看不懂的CPI——价格指数与你的生活》,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

[66]郎咸平:《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东方出版社,2010。

[67]师振华:《从CPI编制看CPI上涨》,《中国统计》2008年第7期。

[68]张玮、苏王君:《中国货币供应量的产出、通货膨胀效应实证分析》,《经济问题》2010年第5期。

[69]高茵:《财政刺激计划、货币供应量、公众预期与通货膨胀——中国1996~2008年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

[70]宋晓玲:《外汇储备与价格水平的协整分析》,《价格月刊》2010年第9期。

[71]李谦、杨志柯:《货币供应量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价格月刊》2010年第10期。

[72]陈幼红:《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对策研究》,《中国物价》2010年第10期。

[73]陈灿煌:《我国小宗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影响及对策》,《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9期。

[74]彭美秀:《小宗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格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9期。

[75]李亚飞:《国际金融危机对两岸经济关系影响分析对策》,《理论动态》2009年第9期。

[76]魏澄荣:《ECFA对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的作用》,《亚太经济》2010年第5期。

[77]魏家福:《ECFA助推两岸航运物流业更加繁荣》,《中国远洋航务》2010年第5期。

[78]朱春明:《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79]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0]杜肯堂、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1]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82]《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物流技术》2001。

[83]赵习频:《基于区域经济的区域物流体系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3。

[84]刘洪深:《第三方物流发展模式研究》,湖南大学学位论文,2002。

[85]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5期。

[86]王超:《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分析及实践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5。

[87]刘万强:《顾客导向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07。

[88]Alesina,Alberto(1987). Macroeconomic policy in a two-party system as a repeated gam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2(3),651-678.

[89]Balassone,Fabrizio and Maura Francese(2004). Cyclical asymmetry in fiscal policy,debt accumulation and the Treaty of Maastricht. Banca d’Italia,Termi di Discussione del Servizio Studi 531.

[90]Edin,Per-Anders and Henry Ohlsson(1991). Political determinants of budget deficits:Coalition effects versus minority effect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5,1597-1603.

[91]Hibbs,Douglas(1977). Political parties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1(4),1467-1487.

[92]Lindbeck,Assar(1976). Stabilization policy in open economies with endogenous.

[93]politicia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66(2),1-19.

[94]Mink,Mark and Jakob de Haan(2005). Has the 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 impeded Political Budget Cycles in the European Union?CESifo,Working Paper 1532.

[95]Nordhaus,William(1975).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42(2),169-190.

[96]Perotti,Roberto and Yianos Kontopoulos(2002). Fragmented fiscal polic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86,191-222.

[97]Tujula,Mika and Guido Wolswijk(2004). What determines fiscal balanc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determinants of changes in OECD budget alances.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Working Paper 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