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图书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s Midwes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SSAPID:101-3596-8587-91
ISBN:978-7-5097-8368-9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发展失调既有全国层面的制度政策因素,也有中西部的区域因素。中西部的改革开放本相对滞后,中西部山地丘陵地带的农业自然条件缺少国际比较优势,面对全球化尤其是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既要克服全国层面的制度障碍,还要针对中西部的特殊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本书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中西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向。

相关信息

丛书名: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丛书
作 者: 樊明
编 辑:于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摘要

 代序 全球化时代的全球化思维

 后记 全球化:无选择与选择

 本书学生作者

 本书调查者

 第一章 研究主题、方法及数据

  第一节 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 中西部范围的界定

   二 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三 中西部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及问题

   四 中西部工业化的现状及问题

   五 中西部城镇化的现状及问题

  第二节 研究主题及方法

   一 本书主题

   二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调查与数据

   一 问卷调查

   二 三个群体的收入差距

   三 基于收入对数据可靠性的检验

  第四节 以后各章要览

 附录1-1 城镇居民经济活动调查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附录1-2 农民工经济活动调查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附录1-3 农户经济活动调查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二章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基本理论及路线图

  第一节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路线图

 第三章 现代农业生产组织与制度

  第一节 现代农业土地制度

   一 农业土地私有制:现代农业基本的土地制度

   二 中国农业土地制度

   三 现行中国农业土地制度的问题

   四 农业土地私有化的民意基础

  第二节 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一 欧美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化

   二 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基本特征

   三 中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化

  第三节 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功能

   一 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 关于农民经济人理性

   三 一些强调政府干预农业的理论似是而非

    (一)农业的弱质性

    (二)农业的外部性

   四 对政府在粮食流通领域干预的思考

   五 中国粮食质量问题

   六 基本观察

  第四节 土地承包及流转研究

   一 中国农地流转的背景

   二 中国土地流转的实践

   三 国外土地流转

    (一)美国

    (二)法国

    (三)日本

   四 目前中国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租赁

    (二)土地股份合作制

 第四章 中西部农业自然条件及农业生产

  第一节 中西部农业自然条件国际比较优势分析

   一 农业条件的国际比较优势的概念

   二 中西部平原农区

   三 西北黄土高原农区

   四 西南山地农区

   五 基本观察

  第二节 中西部生态环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一 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

    (一)降水减少

    (二)极端天气增加

    (三)土地退化

   二 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三 基本观察

  第三节 中西部农区的地下水位变化

   一 中西部地下水位下降——以河南省为例

   二 地下水位下降的反思

    (一)地下水使用量

    (二)天气干旱

    (三)公地悲剧

    (四)水利设施管理体制

   三 他山之石

   四 农业灌溉用水节约之难

  第四节 中西部农产品结构变化及影响

   一 中西部农产品结构的变化

   二 引起中西部农产品结构变化的因素

    (一)政策环境

    (二)自然环境

   三 中西部农产品结构变化的未来趋势

  第五节 中西部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

   一 粮食生产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

   二 粮食生产存在规模经济:中西部农户数据

   三 基本观察

  第六节 中西部农业机械化研究

   一 中国农业机械化历史回顾

    (一)晚清到民国时期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二 中西部农业机械化调查及分析

    (一)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购置成本

    (二)农户家庭使用农机具情况

    (三)农户家庭农机具大小

   三 中西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农户因素

    (一)农户农业收入

    (二)地形

    (三)对外交通条件

    (四)亩均劳动力

    (五)农户耕种亩数

    (六)农户耕种块数

    (七)户主受教育程度

 第五章 中西部农村劳动力研究

  第一节 中西部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结构

   一 中西部农村人口年龄性别结构

   二 中西部农村劳动力结构

    (一)职业结构

    (二)年龄结构

    (三)性别结构

    (四)平均年收入水平

    (五)农村劳动力非农行业分布

    (六)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

  第二节 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

    (一)微观方面

    (二)宏观方面

   二 农村劳动力未转移的个人因素

    (一)未外出打工原因

    (二)外出打工又返乡原因

    (三)深层分析

   三 “刘易斯拐点”论争

    (一)“刘易斯拐点”的命题

    (二)文献回顾

    (三)本书观点

  第三节 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意愿研究

   一 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意愿的个人因素分析

    (一)性别

    (二)年龄

    (三)婚姻状况

    (四)受教育程度

    (五)农业生产技能

    (六)健康状况

    (七)村庄农业条件

    (八)村庄的交通条件

   二 回归模型及结果

  第四节 中西部城镇农民工留城意愿研究

   一 文献综述

   二 农民工留城意愿的个人因素分析

    (一)性别

    (二)年龄

    (三)婚姻状况

    (四)受教育程度

    (五)打工技能

    (六)工资水平

    (七)工作层次

    (八)就业歧视

    (九)城镇融入度

    (十)健康状况

   三 留城意愿回归方程

  第五节 中西部农村家庭结构及婚姻状况调查

   一 中西部农村家庭结构的调查

    (一)家庭结构及其结构类型

    (二)中西部农村家庭结构类型

    (三)农村家庭结构问题

   二 中西部农村的婚姻状况调查

    (一)中西部农村的婚姻现状

    (二)性别与婚姻状况

    (三)男性收入与婚姻状况

    (四)男性受教育程度与婚姻状况

   三 基本观察

  第六节 中西部农民工培训研究

   一 政府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

   二 基于2014年问卷数据对农民工培训效果的研究

   三 基于2015年问卷数据对农民工培训效果的研究

  第七节 中西部农民农业专职化选择

   (一)性别

   (二)年龄

   (三)受教育程度

   (四)健康状况

   (五)农户劳动力人均耕种亩数

   (六)机械化程度

   (七)农业生产技能

  第八节 农民工子女照看及接受教育调查

   一 农民工子女照看状况及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

    (一)留守、流动儿童的照看状况

    (二)流动儿童在城镇接受教育状况

   二 农民工子女照看状况的父母个人因素

    (一)年龄

    (二)受教育程度

    (三)收入水平

    (四)工作小时

    (五)健康状况

    (六)与照看者的关系

    (七)打工区域

   三 回归分析及结果

 第六章 农业合作社探讨

  第一节 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及模式

   一 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 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基本模式

    (一)市场主导专业合作社

    (二)市场主导综合合作社

    (三)政府主导专业合作社

    (四)政府主导综合合作社

   三 对国外合作社模式的思考

  第二节 农业合作社理论的探讨

   一 农业合作社文献回顾

    (一)西方农业合作社的理论发展概要

    (二)从交易费用理论视角看农业合作社

    (三)合作社的规模

    (四)合作社的定价

   二 农业合作社vs.企业

    (一)组织目标和回报方式

    (二)决策方式

    (三)农业生产资料购买

    (四)农产品销售

    (五)农产品深加工

    (六)组织发生腐败的概率

   三 农业合作社:专业vs.综合

   四 农业合作社:市场主导vs.政府主导

  第三节 中国农业合作社的现状及展望

   一 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始发阶段:1984~1992年

    (二)加速阶段:1993~2006年

    (三)法制化阶段:2007年至今

   二 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三 中国农业合作社调查

    (一)农业合作社出现比例的区域分布

    (二)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比例

    (三)农业合作社对农民的帮助

   四 中国农业合作社的问题

   五 对中国农业合作社的思考

    (一)农业合作社的评价标准

    (二)政府对农业合作社补贴问题

    (三)精英俘获和行贿受贿问题

    (四)合作社可降低交易风险,提高农民收入

    (五)农业合作社延长产业链问题

    (六)“小农户,大市场”的问题

    (七)合作社的内部机制问题

   六 对中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展望

 第七章 农业现代化研究

  第一节 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

   一 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二 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必然性

   三 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挑战

  第二节 中国与美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

   一 中国与美国农业制度比较

    (一)农地制度

    (二)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

    (三)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化

    (四)农业补贴

   二 中国与美国农业自然条件比较

    (一)土地数量

    (二)土地肥沃度

    (三)农地地貌

   三 中、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差距

    (一)资本投入

    (二)劳动力

    (三)企业家才能

    (四)农产品价格

    (五)农业劳动生产率

   四 抉择

  第三节 粮食安全观的全球化思考

   一 如何理性解读中国近代史

   二 如何正确看待当今的国际关系

   三 基本观察

  第四节 农业现代化道路:普世选择还是国别选择?

   一 农业现代化的主流模式

   二 其他农业现代化模式

    (一)日本、韩国模式

    (二)印度模式

    (三)中国模式

   三 农业现代化主流模式的普世意义

   四 国别选择的意义和局限

   五 结论

  第五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路线图

   一 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二 中国农业现代化路线图要点

    (一)农业生产领域

    (二)农产品流通领域

 第八章 中西部工业化研究

  第一节 中西部工业化的演化及启示

   一 晚清时期

   二 民国时期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

    (二)改革开放后

   四 工业化的历史启示

  第二节 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兴衰

   一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 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兴衰

   三 乡镇企业兴衰的基本观察

  第三节 中国香港产业转移的经验及启示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三次产业转移

   二 中国香港产业承接

   三 香港产业转移

   四 基本观察

  第四节 中国台湾产业转移的经验及启示

   一 台湾对大陆的产业转移

   二 基本观察

  第五节 东、中、西部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启示

   一 东、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二 中西部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中西部的要素成本优势削弱

    (二)东南亚国家低成本的竞争

    (三)“再工业化”

   三 基本观察

  第六节 创新精神形成的个人因素

   一 影响创新精神形成的个人因素分析

    (一)性别

    (二)受教育程度

    (三)年龄

    (四)城镇就业技能

    (五)工资收入

    (六)工作满意度

    (七)创业愿望

    (八)学习时间

    (九)上网程度

    (十)区域因素

   二 回归模型及结果

  第七节 城镇居民创业态度的个人因素

   一 城镇居民的创业现状

   二 影响创业态度的个人因素分析

    (一)性别

    (二)婚姻状况

    (三)受教育程度

    (四)工龄

    (五)收入

    (六)工作层次

    (七)工作满意度

    (八)就业技能

    (九)健康状况

    (十)创新精神

    (十一)学习时间

    (十二)上网频繁程度

    (十三)就业区域

   三 回归模型及结果

  第八节 农民工创业行为研究

   一 农民工创业行为的个人因素分析

    (一)工龄

    (二)受教育程度

    (三)就业技能

    (四)政治身份

    (五)健康状况

    (六)融入城镇程度

    (七)行业

   二 回归模型及结果

 第九章 中西部城镇化研究

  第一节 中西部城镇化发展

   一 晚清时期

   二 民国时期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二)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四 基本观察

  第二节 城镇化的经济分析

   一 城镇化的经济动力

   二 中部农民城镇打工的区位选择

   三 城镇发展的经济动力

   四 中国未来城镇化率的增长趋势

  第三节 劳动市场萨伊定律

   一 劳动市场萨伊定律的推导

   二 城镇化对劳动市场需求的影响

   三 延迟法定领取养老金年龄对劳动市场需求的影响

   四 讨论及政策隐含

  第四节 农民工劳动市场歧视研究

   一 影响农民工劳动市场歧视的因素分析

    (一)性别

    (二)年龄

    (三)健康状况

    (四)受教育程度

    (五)工资收入

    (六)工作层次

    (七)就业技能

    (八)行业

    (九)打工区域

   二 回归模型及结果

  第五节 中西部城镇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

   一 贫民窟的基本特征

   二 贫民窟形成的文献回顾

   三 中西部城镇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风险

   四 中西部贫民窟的防治

  第六节 农民工融入城镇的个人因素

   一 农民工融入城镇现状

   二 农民工融入城镇个人因素分析

    (一)性别

    (二)年龄

    (三)婚姻状况

    (四)政治身份

    (五)受教育程度

    (六)就业技能

    (七)打工区域

    (八)收入

    (九)工作层次

    (十)健康状况

    (十一)就业歧视

   三 回归模型及结果

  第七节 农民工打工距离研究

   一 文献回顾

   二 农民工打工距离模型设定

   三 农民工打工距离选择的个人因素

    (一)性别

    (二)年龄

    (三)婚姻状况

    (四)受教育程度

    (五)政治身份

    (六)收入

    (七)健康状况

   四 回归模型及结果

  第八节 农民工打工区域选择研究

   一 中部地区

   二 西部地区

   三 中西部农民工到沿海地区打工的基本走向

 第十章 局部区域户籍制度改革探讨

  第一节 国家层面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二节 局部区域户籍制度改革设计

   一 户籍制度改革的误区

    (一)户籍制度能否限制城镇人口的增加

    (二)地方政府财政负担是否过重

    (三)如何对待农民工子女在城镇接受教育

    (四)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应如何处理

    (五)户籍制度改革是否应在局部区域分散进行

   二 局部区域户籍制度改革的可能

    (一)收回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

    (二)放宽积分落户制度

    (三)积极做好基础设施调节

    (四)暂时冻结学区制度

 第十一章 贫困区的形成及扶贫政策选择

  第一节 贫困空间聚集的理论模型

   一 贫困及贫困区

   二 贫困空间集聚的理论模型

   三 中国贫困区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扶贫政策评析

   一 中国扶贫政策的演变

    (一)临时救济阶段(1949~1986年)

    (二)现代扶贫阶段:1986年至今

   二 中国扶贫政策评析

  第三节 扶贫政策的选择

   一 扶贫政策理论

   二 扶贫政策的选择

    (一)建立统一高流动性的要素市场

    (二)提高贫困区人口素质

   三 扶贫悖论

   四 市场导向型扶贫政策VS.政府导向型扶贫政策

 第十二章 中西部“三化”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中西部“三化”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

 作者分工

 同学感言

 总序

中国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发展失调既有全国层面的制度政策因素,也有中西部的区域因素。中西部的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其山地丘陵地带的农业自然条件缺少国际比较优势,面对全球化尤其是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既要克服全国层面的制度障碍,又要针对中西部的特殊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本书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中西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向。从根本上来说,中西部乃至全国的“三化”发展失调是市场经济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解决问题的基本出路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中西部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在局部地区率先推进市场化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