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Ⅲ图书

SSAPID:101-3571-9850-88
ISBN:7-80149-959-X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政治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结合的视角,探讨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过程中的执政思维、体系、方式等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黄卫平 汪永成
编 辑:徐逢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相关链接

 后记

 2003年中国政治发展分析

  一 宪法的新发展:保护公民合法的私人财产权

  二 人大制度的四项进步

   1.公民旁听制度

   2.立法助理制度

   3.向宪法宣誓制度

   4.代表辞职制度

  三 行政制度创新: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普及

  四 公民政治参与行为

 善政*:走向善治*的关键

  1.善政要求我们有一个“民主政府”

  2.善政要求我们有一个“责任政府”

  3.善政要求我们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简称“服务政府”

  4.善政要求我们有一个“优质政府”

  5.善政要求我们有一个“效益政府”

  6.善政要求我们有一个“专业政府”

  7.善政要求我们有一个“透明政府”

  8.善政要求我们有一个“廉洁政府”

 走向现代国家:对改革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解读

  一 现代社会与现代国家:马克思的理论

  二 中国国家成长的历史逻辑

  三 国家权力与社会改造:改革前的中国政治

  四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与现代社会发育

  五 市场经济与中国政治形态转型

  六 走向现代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趋向

   1.政治逻辑的现代性

   2.国家权力的公共性

   3.政治过程的合理性

   4.法理权威的普遍性

   5.政治建设的开放性

  七 结论

 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的政治转型

  1.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混合民主政体

  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优选之路:渐进式政治改革

  3.政治转型中的创造性体制转换:双轨政治体制

  4.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动力:危机推动加利益驱动

  5.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阶段、进展和问题

  6.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前景:改革与革命赛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内容、特征与展望

  引言

  一 九十年代前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简要回顾

  二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三 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与策略

  一 在方式上:寓政治体制改革于经济发展之中

   1.以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是治国手段的重要更新

   2.中国改革全局切入点的战略权衡

   3.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就包含着政治体制改革

   4.经济建设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诉求的手段

  二 在目标序列和切入点上:从党内到党外、从基层向高层逐步推进

   1.通过发展党内民主以推动人民民主

   2.通过发展基层民主以逐步推进高层民主

  三 在内容上:从边缘向核心逐步深化

   1.从操作层到制度化层的深化

   2.“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从边缘向核心迂回发展

  四 在发展模式上:渐进调试

   1.“摸着石头过河”

   2.政策的策略性传承发展,通过积累式制度创新来突破旧体制

   3.短期次优与长期最优的统一,通过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以时间换空间

  五 结语

 法定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建设

  一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1.政党的领导人一般通过党内的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定

   2.政党的各级干部的遴选主要通过竞选,但党的领导人对干部的选拔也起重要作用

   3.党的组织结构比较复杂

   4.党内出现重大政见分歧和派系矛盾的解决机制一般是在党内会议上表决,但领导人往往起重要的最高协调人的作用

  二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架构及运作机制

   (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架构

    1.德国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架构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大体上的整齐划一性

    2.英国的保守党和工党的组织架构,不论是在中央组织还是地方组织均差异很大

    3.法国左右翼政党的组织机构各不相同

    4.日本自民党的中央组织结构严谨,运作规范,基层组织的活动则相对松散

    5.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是典型的“权力集中型”政党

   (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资产阶级政党内部运作机制及其变革趋势

    1.党内的集权趋势有所弱化

    2.政党内部运作逐步法制化

    3.党内民主运作不断制度化

    4.党的基层组织和外围组织建设日趋强化

  三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资产阶级政党内部运作机制的启示

   启示之一:人民的要求和最终选择是一个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外在动力,我们党作为法定执政党必须始终保持和持续开发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启示之二:内部民主机制关系到竞争性政党的竞争力,对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启示三:党内民主必须制度化,必须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水平

    1.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2.创新权力监督、制衡制度

    3.严格任期制度与弹劾罢免制度

   启示之四:以程序正义保证实体正义,不断提高党内民主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1.提高民主制度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

    2.增强党内选举的竞争性和选择性

    3.提高党的监督机构的相对独立性

   启示五:现行文本制度必须得到普遍的服从和执行,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激活现有制度中的民主因素,使“文本”性民主制度实际性运转起来

    1.维护党内民主制度和程序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实施对违反党内民主制度的行为问责性

    3.转变纪检机构的职能,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的严肃性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转变

  一 “革命党”与“执政党”的执政思维比较

   1.在哲学理念上,革命党的政治哲学是“一分为二”,而执政党的政治哲学是“一分为三”

   2.在理论基础上,革命党的理论基础是阶级分析方法,而执政党以利益分析方法为其理论基础

   3.在价值形态上,革命党处于革命的“应然”状态,而执政党处于建设的“实然”状态

  二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执政思维转型的历史变迁

  三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执政思维转变的几个根本性突破

   (一)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现时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客观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建设小康社会

   (三)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发展目标

   (四)实现了社会分层“以经济地位为依据”向“以法律为准绳”的跨越

   (五)解决了党在新时期执政合法性获取途径制度化的重大课题

   (六)肯定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价值

  结语

 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的转型

  一 由包揽一切、高度集权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转变

  二 由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向分工合作、协调规范转变

  三 由以党的政策代替法律向严格依法执政转变

  四 由仅仅凭经验、独断决策向主要靠科学、民主决策转变

  五 由依靠掌握人、财、物实权来控制社会向依靠党的先进性和公信力来引导社会转变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型

  一 党的指导思想:从“封闭僵化”走向“开放创新”

  二 党的方略步骤:从“偏狭激进”走向“兼容渐进”

  三 党的力量构成:从“片面强调阶级性”走向“特别注重广泛性”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取向与执政党的发展

  一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状况和政治取向分析

   1.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价值取向和政治态度分析

   2.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参与情况分析

   3.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执政党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分析

   4.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入党意愿与动机分析

  二 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与执政党面临的新挑战分析

   1.执政党能否不断提高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对党的认同性

   2.执政党能否占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所在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这块日益重要并不断拓展的阵地

   3.执政党能否将新的社会阶层中的精英分子吸纳到自己的组织内部

   4.执政党如何使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真正从思想上加入党的组织

   5.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入党后,如何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教育和监督

  三 新的社会阶层兴起条件下执政党发展的方向

   1.执政党功能的发展:通过强化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功能,更好地代表和实现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2.执政党政策发展:通过政策的调整与创新,代表和实现好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

   3.执政党组织的发展:通过健全执政党的组织管理体系,不断扩大党在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工作覆盖面

   4.执政党党员构成的发展:通过积极稳妥地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逐步增强新的社会阶层中党的力量

   5.执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的发展:通过改进党的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提高新的社会阶层中党组织活动的质量和效能

 政治参与:政治信任的重建

  一 引子:乡村选举中出现的“信任票”

  二 服从“失灵”:重建政治信任的背景

   1.政治隔阂

   2.政治冷漠

   3.政治抵制

   4.政治抗争

  三 以参与促进政治信任和管理转型

   1.开放性

   2.沟通性

   3.责任性

   4.绩效性

 论中国政治领域开放进程中宪政民主与基层民主的协调发展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基层民主优先突破与宪政民主相对滞后

  三 以基层民主与宪政民主协调发展推动政治领域的进一步开放

 人大代表竞选的群体效应:北京与深圳比较

  一

   1.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及其演进是公民自主参政的经济基础

   2.社会利益多元化与多元利益表达政治化是公民自主参政的社会基础

   3.民主与法治建设的长足进步,领导层执政理念与施政方式的转变,为公民自主参政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和合法性空间

   4.开放、互动的公共舆论空间的初步形成为公民自主参政提供了话语平台和精神支持

  二

   1.制度环境

   2.竞选氛围

   3.竞选者的背景及参选动机

   4.竞选方式与策略

   5.竞选者与官方的互动

  三

 政府高官腐败案例分析

  受贿罪是主要罪名

  为行贿人牟取何种利益

  边贪边升官

 在一致与歧见之间

  一 事实与价值的疏离

  二 发生学歧见

  三 “全球”价值,还是全球“价值”

  四 底线特质

 现代民主社会的政治共识

  一 现代民主社会的政治共识的涵义

   1.基本价值的共识

   2.程序共识

  二 现代民主社会的政治共识的作用

  三 现代民主社会的政治共识的达成

   1.妥协让步

   2.诉诸常识

   3.存而不论

 论政治哲学的性质、内容和功能

  一 政治哲学是对政治思维的前提性反思

   1.政治哲学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但是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

   2.人类反思活动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政治哲学的反思不是对所有政治问题的反思,它是一种对政治思维的前提性反思

   3.就政治学理论的整个结构而言,政治哲学居于最高层面,是其他层面的基石

   4.政治哲学的这种反思应当是一种对正当性和应然性的追求,应当体现道德和伦理的属性

   5.就具体的反思内容来看,政治哲学所反思的是人类生活所面临的困境问题

  二 政治哲学所关注的是人类不可能一劳永逸解决的困境问题

   1.自然观

   2.人性论

   3.国家观

   4.政府观

   5.正义观

   6.理想国

  三 政治哲学的功能

   1.政治哲学的功能是塑造政治理念,或者说,政治哲学是政治理论建立的基础

   2.政治哲学的功能就是批判,其目的是为了发展政治理论

   3.政治哲学的功能就是培养如何进行政治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论

 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

  一 民营化的经济性损失

  二 民营化引发公平性问题

  三 民营化引发腐败与私人垄断问题

  四 民营化带来公共责任缺失

  五 民营化带来新的社会稳定问题

  六 民营化可能引发政府管理危机

 地区发展竞争背景下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 地区发展竞争与地方政府职能定位的困惑

  二 内生型改革的成功与外推型改革的失败

  三 改革目标模式的不确定性及带来的问题

  四 从地方政府部门的“反职能”行为看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五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未来路向探析

 论科学发展观下的政绩评价

  一 科学发展观对政绩评价创新提出了要求

   1.压力型体制无法胜任科学发展观综合协调发展的要求

   2.压力型体制无法胜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

  二 政绩评价主体设定: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制度性互动

  三 政绩评价标准选择:关键指标及量化与行为描述

   (一)责任导向的关键指标设定

   (二)进行量化与行为描述

  四 政绩评价结果定位:评价与发展并重

 美国政府公关的发展对中国政府形象建设的启示

  一 政府公共关系的引入

  二 开展政府公关树立政府形象的必要性

   1.分析研究舆论民情的机制亟待健全

   2.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态度亟待改进

   3.改革带来的种种关系及其矛盾需要运用公关手段加以协调

  三 美国政府公关的相关经验借鉴

  四 对中国政府形象建设的启示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绩效

   2.加强上下左右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3.精简机构,减少工作人员,建设廉价政府

   4.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5.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作者简介

 邓小平同志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做出了不朽贡献(代前言)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Ⅲ》是由深训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组织专家学者撰写而成的。全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中国政治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有机结合,深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过程中的执政思维、执政体系、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基础、执政目标、执政战略等问题。是党政领导决策层、各级党组织负责人、高等政治院校及党校师生的必读材料。

1.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胡鞍钢主编:《中国挑战腐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吴敬琏:《中国腐败的治理》,《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廖为建:《公共关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顾铮铮:《从舞台形象谈到政府形象》,《党政论坛》,1999年第5期。

张勤:《政府形象——社会关注的新焦点》,《新视野》,1998年第2期。

杨俊波:《关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思考》,《党建论坛》,2001年第3期。

李近维:《塑造有能力的廉洁的地方政府形象》,《科学社会主义》,1999年第2期。

顾杰:《行政意识观和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第2期。

张延黎:《论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7期。

刘旭涛:《公共服务市场化: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向》,《新视野》,1999年第1期。

杨剑利:《塑造政府形象与政府公关》,《党政干部学刊》,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