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3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7年第1期 总第10期)图书

Studies on 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2017 Number1 Volume10)

SSAPID:101-3570-5528-82
ISBN:978-7-5201-2047-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连续出版的研究集刊,集中反映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和政策主张。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袁易明
编 辑:高雁;王春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编委会

 思想自由飞翔的天空

 学术委员会

 经济特区发展范式研究

  论雄安新区与中国道路

  以开放促改革:一个中国成功发展的经验

   一 以开放促改革: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

    1.改革开放的先锋——深圳等经济特区成立,为以开放促改革树立了标杆

    2.引进外资及港澳台资,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3.加入WTO倒逼改革

    4.沪港通等开放举措倒逼资本市场进行改革

   二 开放也是改革:对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一种新的概括和总结

    1.成立上海自贸区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改革举措

    2.“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

    3.开放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和建立若干国际性金融机构

   三 探寻有效落实改革举措和进一步有序开放的新思路

    1.以经济全球化引领国内市场一体化,彻底打破区域市场分割

    2.以“负面清单”管理为突破口,简政放权,转变政府审批职能为监管职能

    3.外资的国民待遇可以惠及民营企业,并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国有、民营优势互补的国民经济发展新格局

    4.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的改革也可以通过金融开放来加以推动

  中国经济特区开放发展范式对“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启示价值*

   一 探寻目标经济体制和发展路径是两大任务

   二 中国经济特区的开放发展范式

   三 以开放发展范式创造“一带一路”经济体共同发展能力

 “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研究

  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地缘环境建设

   一 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回顾

    (一)地缘因素深刻影响国际合作

    (二)全球地缘矛盾和风险依然严峻

   二 “一带一路”倡议面临较大地缘风险

    (一)“一带一路”倡议地缘风险:多维视角

     1.传统地缘矛盾

     2.地区热点冲突与恐袭

     3.政策障碍

     4.基础设施瓶颈

     5.大国争夺

     6.文明与价值观冲突

    (二)“一带一路”地缘风险:国别视角

   三 改善地缘环境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若干思考

    (一)健全风险预防顶层设计

    (二)建设风险评估预警与危机处理系统

    (三)提升企业机构应对外部风险能力

    (四)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和妥善处理焦点难点问题

    (五)强化法律规制保障

    (六)加强与各种多边机制的合作

    (七)加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中蒙俄经济走廊与环阿尔泰山次区域经济圈建设研究

   一 引言

   二 环阿尔泰山地区资源丰富、互补

   三 建设环阿尔泰山次区域经济圈具备良好基础

   四 “环阿尔泰山次区域经济圈”的发展方向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间合作研究

   一 汇聚新疆西去的三大经济走廊

    (一)新欧亚大陆桥:从莫斯科-喀山高铁起步

    (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1.哈萨克斯坦:光明的丝绸之路

     2.吉尔吉斯斯坦:酝酿、纠结20年的铁路

     3.塔吉克斯坦:帕米尔路,还是“阿赖-拉什特”道

    (三)中巴经济走廊

   二 面对南北板块的不同领域的合作

    (一)北部:后苏联空间大区域合作

     1.困惑与疑虑

     2.合作的机遇

     3.“对接”:中俄合作现实的问题

     4.大欧亚:欧亚全面伙伴关系

    (二)南部:跨境安全合作

     1.暴恐、跨境“圣战”

     2.毒品、跨境贩毒

     3.四国机制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探究*

   一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背景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二)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三)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需要

   二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探索和实践

   三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合作机制探究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一带一路”建设

    (二)“一带一路”环境保护平台建设

     1.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

     2.“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三)“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合作网络

     1.政府引导

      (1)发展绿色贸易

      (2)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

      (3)推动绿色资金融通

      (4)推动绿色对外援助

      (5)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

      (6)推动环境技术和产业合作基地建设

      (7)推动地方环保能力建设

      (8)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合作领域

     2.企业承担

      (1)发挥企业环境治理主体作用

      (2)推动基础设施运营企业的绿色化管理

      (3)强化产业园区的环境管理

     3.社会参与

      (1)推动环境保护社会组织交流合作

      (2)加强生态环保智库交流合作

    (四)“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合作的共通保障

 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研究

  硅谷与深圳:一个历史比较分析

   一 引言

   二 硅谷简史

   三 深圳经济特区的电子发展历史概况

   四 硅谷经济的驱动力

   五 深圳经济的驱动力

   六 比较

   七 结论

  深哈合作机制研究

   一 对口合作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对口合作模式的概念和特征

    (二)对口合作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 国际上通行的区域政策模式分析

   三 我国对口支援向对口合作的转变

    (一)传统对口支援模式及其局限性

    (二)对口支援模式向对口合作模式的转变

    (三)新型对口合作机制的特征及其优越性

   四 新形势下的深哈合作模式

    (一)深哈两地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

    (二)深哈合作的特点、机遇和挑战

   五 推动深哈对口合作模式发展的政策建议

  深圳与北京、上海金融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一 金融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金融业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体系的构成

    (二)金融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三)金融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二 金融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取及运用步骤

    (一)金融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取

    (二)因子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三 深圳与北京、上海金融业竞争力量化比较分析

    (一)深圳与北京、上海金融业竞争力单项指标比较分析

     1.深圳与北京、上海金融业发展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2.深圳与北京、上海金融业发展水平竞争力比较分析

    (二)深圳与北京、上海金融业竞争力综合比较分析

     1.与北京和上海相比,时下深圳金融业的总体竞争力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2.与北京和上海相比,未来深圳金融业竞争力提升的潜力可能更大

 湾区发展研究

  全球视野下的湾区经济发展战略

   一 湾区经济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源头在英国

   二 湾区经济主要分布于发达国家,呈不均衡状态

   三 湾区经济是现代化的加速器,中国正在进入湾区经济时代

  “湾区经济”的上海启示

   一 湾区经济的代表区域

   二 湾区经济的要素特征

   三 湾区经济的上海启示

  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历程回顾与推进策略研究*

   一 文献回顾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三)关于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的研究

   二 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历程

   三 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推进策略研究

    (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淡化以GDP为首要目标的地区竞争

    (二)探索构建跨区域协作治理体系,打破深莞惠行政区经济束缚

    (三)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机制,多层次助推深莞惠一体化

    (四)完善都市圈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推进深莞惠协作发展

    (五)发挥深圳的中心城市功能,联系港澳打造开放型深莞惠大都市圈

 动态与评述

  近十年中国经济特区研究综述*

   一 研究总体概述

   二 经济特区理论研究

    (一)经济特区的内涵与性质

    (二)经济特区的功能与使命

    (三)经济特区成功的经验与成因

    (四)国内经济特区的比较

    (五)中外经济特区的对比

    (六)经济特区与中国制度变迁

   三 经济特区实践研究

    (一)经济特区的产业发展

    (二)经济特区的科技创新

    (三)经济特区的城市建设

    (四)经济特区的环境资源

    (五)经济特区的文化精神

    (六)经济特区的社会治理

   四 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2017年世界经济特区(哈尔滨)发展论坛:“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自贸区建设与深哈合作学术会议综述

 Academic Committee

[1]《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7-04/01/c-1120741571.htm,2017年4月1日。

[2]Gunner Myrdal,An American Dilemma:The Negro Problem and Modern Democracy(New York:Harper & Row,1944);Gunner Myrdal,“Economic Thero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 Gerald Duckworth,1957.

[3]吴南生:《经济特区的创立》,《广东党史》1998年第6期,第13页。

[4]A.O.Hirschman,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

[5]R.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No.80,pp.170-207.

[6]高洪深:《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第125页。

[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7,第1141页。

[8]张秀生、卫鹏鹏主编《区域经济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60~61页。

[9]John Friedman,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Cambrige:MIT Press,1966).

[10]鄢洪斌、袁媛:《城乡经济联系与互动理论及其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7期。

[11]〔英〕伯特兰·罗素:《怀疑论集》,尹既澄译,商务印书馆,1933。

[12]J.G.Williamson,“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13,1965,pp.3-45.

[1]罗雨泽:《“一带一路”:和平发展的经济纽带》,《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1期,第50~52页。

[2]袁易明:《中国经济特区的动态演化与实践使命》,《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年第4期。

[1]周平:《“一带一路”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及其管控》,《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期。

[2]凌胜利:《“一带一路”战略与周边地缘重塑》,《国际关系研究》2016年第1期。

[3]王志民:《“一带一路”战略的地缘经济政治分析》,《唯实》2015年第4期。

[4]黄凤志、金新:《地缘政治学理论的困境与创新》,《国际论坛》2012年第3期。

[5]林坚、柳亦博:《“一带一路”国家的治理风险与应对之策》,《国家治理》2017年第9期。

[6]林跃勤:《新丝路带构想与欧亚经济联盟共享发展关系辨析》,《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7]《郭宪纲:五大措施应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12/28/c_129423934.htm,2016年12月28日。

[1]《专访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劭锋:“一带一路”沿线38个国家的环境绩效评估》,21世纪经济报道,http://epaper.21jingji.com/html/2015-06/01/content_9956.htm,2015年6月1日。

[2]《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5年度报告》,中国科技部遥感中心,2016。

[3]〔美〕弗·卡特、〔美〕汤姆·戴尔:《表土与人类文明》,鱼姗玲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4]曹嘉涵:《“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对接》,《国际展望》2016年第3期。

[5]《刘结一: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取得积极进展》,中国经济网,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707/20/t20170720_24337389.shtml,2017年7月20日。

[6]《联合国官员:“一带一路”倡议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完美和谐》,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522/c1002-29292372.html,2017年5月22日。

[7]孟东军、张清宇:《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5/0624/c210121-27201595.html,2015年6月24日。

[8]《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网,http://politics. people.com.cn/n/2015/0929/c1024-27644905.html,2015年9月29日。

[9]《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515/c1002-29274975. html,2017年5月15日。

[10]《“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网站启动》,《中国环境报》,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2016-09/28/content_26924406.htm,2016年9月28日。

[11]《环保部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新华网,http://www.bj.xinhuanet.com/bjyw/2017-05/16/c_1120979879.htm,2017年5月16日。

[12]董战锋等:《“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战略实施框架》,《中国环境管理》2016年第2期,第31~35页。

[1]朱天舒、秦晓微:《国家支持与对口支援合作:我国区域平衡发展模式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6期。

[2]李国平、彭思奇、李恒炜:《关于推进对口援建向对口合作转变的对策思考》,《农村经济》2011年第1期。

[3]《对口支援:中国特色的区域合作机制》,《中国民族教育》2015年第6期。

[4]钟开斌:《对口支援:起源、形成及其演化》,《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5]刘祖云:《政府间关系:合作博弈与府际治理》,《学海》2007年第1期。

[6]张紧跟:《试论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7]赵展慧:《东北与东部,对口咋牵手?》,《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2期。

[8]姜伟、曹玉姣:《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中国卫生》2016年第10期。

[9]丁忠毅:《对口支援边疆民族地区中的府际利益冲突与协调》,《民族研究》2015年第6期。

[10]李瑞昌:《界定“中国特点的对口支援”:一种政治性馈赠解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第4期。

[11]柳建文:《地方合作转型、治理重构与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12]王俊敏:《完善对口支援互动机制刍议》,《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

[13]王宗涛:《地方政府间财税关系法治化研究——以地方政府间的财税合作为例》,《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4]伍文中:《从对口支援到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文献综述及未来研究趋势》,《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15]郑春勇:《从对口合作到区域合作:后援建时代地方合作的应然转变》,《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5期。

[16]郑春勇:《建立地方政府间长效合作机制的思考——基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实践》,《中国国情国力》2011年第8期。

[17]赵明刚:《中国特色对口支援模式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18]俞晓晶:《从对口支援到长效合作:基于两阶段博弈的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第5期。

[19]李庆滑:《我国省际对口支援的实践、理论与制度完善》,《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

[20]刘铁:《从对口支援到对口合作的演变论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基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考察》,《农村经济》2010年第4期。

[21]王玮:《中国能引入横向财政平衡机制吗?——兼论“对口支援”的改革》,《财贸研究》2010年第2期。

[22]胡佳、郝小龙:《地方合作模式与未来走势前瞻》,《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6期。

[23]占晓林、宁学军、阴佶:《当前我国东西合作历史、问题及发展对策》,《经济地理》2006年第S1期。

[24]David Cameron,“The Structures of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01,53(167),pp.121-127.

[1]王澎波、于涛、王旺平:《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第1期。

[2]罗苑玮、乔博:《广西城市金融竞争力实证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3]樊向前、范从来:《城市金融竞争力影响因素和评估体系研究——基于金融地理学的信息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4]陈文新、祝艳梅:《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节点城市金融竞争力水平评价》,《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

[5]赵丹妮:《中国主要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中国商论》2015年第10期。

[1]〔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冬初阳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

[2]〔美〕保罗·肯尼迪:《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沈志雄译,人民出版社,2014。

[3]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梁琦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梅俊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5]魏家雨等:《美国区域经济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6]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海湾志》,海洋出版社,1997。

[7]许勤:《加快发展湾区经济,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人民论坛》2015年第6期。

[8]申勇、马忠新:《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的实证分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9]谭刚、申勇:《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湾区经济新高地》,《深圳特区报》2017年3月14日。

[1]柯世源:《硅谷和旧金山湾区的科技经济》,《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2年第8期。

[2]毕斗斗、方远平:《世界先进海港城市的发展经验及启示》,《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第5期。

[3]刘艳霞:《国内外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与启示》,《城市观察》2014年第3期。

[4]《对标世界著名湾区,环珠江口崛起世界级城市群》,《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5月8日。

[5]《发展湾区经济,都市圈规划是核心》,《解放日报》2017年7月11日。

[1]任声策、宣国良、刘浩然:《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一个整体框架》,《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6期。

[2]林先扬、陈忠暖、蔡国田:《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热带地理》2003年第l期。

[3]Friedman,J.R.,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Cambridge:MIT Press,1996).

[4]张京祥、邹军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城市规划》2001年第5期。

[5]杨建荣:《论中国崛起世界级大城市的条件与构想》,《财经研究》1995年第6期。

[6]罗明义:《中国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思想战线》1999年第3期。

[7]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商务印书馆,1999。

[8]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9]刘君德、舒庆:《论行政区划、行政管理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地理》1993年第1期。

[10]杨勇、罗守贵、高汝熹:《都市圈的发展演化阶段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5期。

[11]《深莞惠一体化助推产业升级》,《财经》2016年1月16日。

[12]王圣军:《大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机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3]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4]《推进深莞惠一体化 拓展发展空间调研报告》,深圳市政府办公厅“推进深莞惠一体化拓展发展空间”课题组,2010。

[15]张紧跟:《新区域主义: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新思路》,《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6]袁义才、梁雪辉:《深莞惠区域治理体系现代化刍议》,《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年第5期。

[17]Gottmann J.,“Megalo Polis: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Geogra Phy,1957,33(7):31-40.

[18]Ullman E.L.,American Commodity Flow(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57).

[19]Lynch K.,Good City Form(University of Harvard Press,1980,pp.35-79).

[20]〔英〕J.B.麦克劳林:《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王凤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1]〔日〕高桥伸夫等编《日本三大都市圈:变化中的空间结构及未来展望》,古今书院,1994。

[22]Krugman,P.,GeograPhy and Trade,Leuven:Leuven University,1991.

[23]魏达志:《“深莞惠经济圈”的战略定位与探讨——基于深圳“一区四市”城市定位的延伸与思考》,《特区经济》2009年第11期。

[24]聂新平:《珠江东岸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研究(上)》,《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1年第1期。

[25]查振祥:《深莞惠经济一体化前景研究》,《特区经济》2012年第6期。

[26]胡刚、孙钰佳:《深莞惠城市融合途经探索》,《开放导报》2012年第2期。

[27]刘璟、陈恩、冯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及空间布局分析——以深惠莞为例》,《产经评论》2012年第6期。

[1]俞可平、倪元辂主编《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特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罗海平:《海外中国经济特区研究综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16~22页。

[3]李春来:《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国经济特区》,《传承》2011年第27期,第8~10页。

[4]何宝峰:《海外邓小平经济特区理论研究述评》,《前沿》2015年第2期,第8~13页。

[5]Malini L.Tantri,“China’s Policy for Special Economic Zone:Some Critical Issues,” India Quarterly,2012,68 (3),pp.231-250.

[6]Ezra Vogel,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

[7]张继海、李发毅:《经济特区作为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50~54页。

[8]〔美〕刘海善:《中国经济特区:从深圳到上海的特区政策变迁与现代化新路径》,陈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韩〕朴贞东:《中韩经济特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0]袁晓江:《经济特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特区实践与理论》2012年第1期,第7~11页。

[11]樊纲:《中国经济特区的独特价值与作用——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角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1年第1期,第3~12页。

[12]牛君:《试论经济特区的功能定位与厦门特区的发展取向》,《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第18~22页。

[13]高尚全:《新形势下深圳经济特区的新使命》,《开放导报》2015年第5期,第5~7页。

[14]张岩鸿:《特区新使命呼唤政府谋划发展新路径》,《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年第5期,第9~12页。

[15]谭刚:《经济特区的新使命与新探索》,《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年第4期,第26~32页。

[16]苏东斌、钟若愚:《中国经济特区的时代使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9~21页。

[17]林毅夫:《中国经验对新兴经济体的启示》,《人民日报》2016年4月24日。

[18]《循序渐进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因素——访饿中友好协会主席季塔连科》,新华网,2008年10月9日。

[19]孔泾源:《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验探索》,《改革》2014年第5期,第10~12页。

[20]陶一桃:《从沿海开放到沿边开放——开放拓展战略的意义及喀什经济特区发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88~93页。

[21]袁易明:《中国经济特区的动态演化与实践使命》,《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年第4期,第46~50页。

[22]曲晓华:《中俄经济特区比较研究》,《商业时代》2010年第32期,第51、57~58页。

[23]何宝峰:《从中印经济特区对比看我国自贸区发展》,《理论月刊》2015年第2期,第135~140页。

[24]陶一桃:《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22~26页。

[25]袁易明:《开放优先——喀什经济特区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49~51页。

[26]陶一桃:《制度创新是经济特区的使命》,《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年第5期,第4~5页。

[27]黄卫平、郑超:《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与发展的政治意义》,《理论视野》2010年第5期,第33~37页。

[28]陈家喜、刘王裔:《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大部制改革:模式与趋势——深圳、浦东、滨海的比较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63~67页。

[29]陶一桃:《深圳印证中国道路》,《南方论刊》2014年第6期,第13~15页。

[30]袁易明:《中国经济特区产业发展路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21~24页。

[31]曾智华:《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如何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新金融》2011年第5期,第15~21页。

[32]李文玉:《中国经济特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异质性研究》,《求实》2011年第S2期,第102~105页。

[33]易永胜:《深圳自主创新领先成功的经验探索》,《特区经济》2012年第10期,第29~31页。

[34]陈金梅、马虎兆:《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比较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第107~113页。

[35]叶琴、曾刚、王丰龙、陈弘挺、周灿、陈思雨:《上海浦东新区、北京海淀区、深圳市创新创业环境比较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第117~124、129页。

[36]张健、张东生:《滨海新区创新型城区建设阶段评价刍议》,《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第82~85页。

[37]袁晓江:《深圳“国际化城市”的提出及战略意义》,《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年第4期,第36~40页。

[38]谭刚:《特区一体化与城市均衡化》,《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年第4期,第6~8页。

[39]杨上广、吴柏均:《城市新区发展、空间演变与发展策略思考——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7期,第82~89页。

[40]符国基:《海南生态省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方法的应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第1期,第11~16页。

[41]姚海燕、赵蓓、刘娜娜:《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海洋通报》2012年第3期,第341~346页。

[42]岳世平:《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总结》,《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3年第6期,第22~26页。

[43]袁易明、姬超:《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转型路径——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0期,第75~86页。

[44]何静:《价值观演变与特区创新经济》,《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40~42页。

[45]邵汉青、查振祥、郭万达、刘斐:《创新文化:深圳成功企业的最重要基因》,《开放导报》2010年第5期,第15~18页。

[46]刘志山、兰美荣:《移民文化与深圳特区的发展》,《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1~4页。

[47]李凤亮:《深圳前海自贸区文化创新定位与路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31~33页。

[48]沈承诚:《经济特区治理困境的内生性: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的动力衰竭》,《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第27~36页。

[49]杨立勋:《深圳社会建设新模式的探索之路》,《开放导报》2011年第1期,第16~19页。

[50]仇立平:《上海社会阶层结构转型及其对城市社会治理的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45~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