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2

意识的内在性与超越性图书

The Intrinsics and Transcendence of Consciousness

SSAPID:101-3559-9100-79
ISBN:978-7-5201-1041-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30多年间所发表的研究现象学运动的主要论文,体现了作者对现象学运动的一种认识。现象学运动的创始人胡塞尔毕生追求严密科学的哲学,试图以内在建构的纯粹意识作为本体论的基础;而现象学运动的继承者更多坚持纯粹意识的超越性,力图以胡塞尔晚年关于意识与世界关系的思考,重建现象学的价值和意义。这正是现象学运动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对话的基础。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涂成林
编 辑:周雪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1 世界哲学

 后记

 自序

 胡塞尔现象学对意识的内在性建构

  一 胡塞尔现象学建构的心路历程

   (一)教育和早年生活

   (二)批判与反省

   (三)建立严密科学的努力

   (四)纯粹意识和现象与本质

   (五)笛卡尔式的沉思:先验现象学

   (六)欧洲人的危机与生活世界

   (七)胡塞尔留下的遗产

  二 胡塞尔现象学的前提性批判与方法论建构

   (一)批判历史主义和世界观哲学

   (二)严密科学的哲学主张

   (三)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

    1.现象学还原方法的内容

    2.现象学还原方法的结果与地位

    3.现象学还原方法的得失分析和哲学启迪

   (四)论主体际性与当代哲学的“交往”困境

    1.胡塞尔现象学的唯我论困境

    2.主体际性:“移情作用”(empathy)的主观派生物

    3.从主体际性看当代哲学的交往困境

  三 胡塞尔现象学本体论的内在性建构

   (一)现象学本体论的前提性批判

    1.严密科学哲学主张

    2.批判的反省

    3.方法论的探求

   (二)现象学本体论的内在性建构

    1.胡塞尔自我观的演变

    2.先验自我的构成性

    3.意向性问题

    4.意向相关对象

   (三)现象学本体论的唯我论困境

    1.所谓“新唯心主义”

    2.胡塞尔晚期的哲学“转向”

     (1)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

     (2)生活世界(life-world)

    3.胡塞尔之后现象学的发展趋势

  四 胡塞尔论欧洲科学危机与返回“生活世界”

   (一)胡塞尔论欧洲科学危机

    1.欧洲科学危机就是“欧洲人”的危机

    2.欧洲科学危机是欧洲精神危机

    3.胡塞尔现象学是“济世良方”

   (二)返回“生活世界”与现代哲学趋势

    1.返回“生活世界”的宏观背景

    2.“生活世界”的主旨和内涵

    3.“生活世界本体论”的基本设想

    4.从返回“生活世界”到帕西的“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

 海德格尔、萨特对意识的超越性建构

  五 海德格尔论“此在”和“在世”的超越性

   (一)“此在”的优先地位

    1.存在的遗忘——西方哲学的历史面目

   (二)此在:本体论的优先地位

   (三)有关世界的实在性问题

   (四)海德格尔“在世”的超越性

    1.“在世界中”——存在的敞开状态

    2.操心:此在在世的当下本真状态

    3.“此在之沉沦”——此在在世的非本真状态

    4.畏:本真和非本真存在的交汇点

  六 萨特对意识超越性的研究与本体意蕴

   (一)对胡塞尔纯粹意识结构的反思和超越

    1.批判胡塞尔现象学的唯我论

    2.排除先验自我的理论根据

    3.构造超越的意识结构图式

    4.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的初现雏形

   (二)从情绪到本体意蕴的超越

    1.被动性:批判的导论

    2.情绪的内涵:魔幻行为

    3.阿Q精神与人生劫数

    4.情绪问题的历史透析与理性反思

   (三)从想象到意识的自由超越

    1.对传统想象理论的批判

    2.用现象学重新诠释想象

    3.想象的特征:从自发性到意识自由

  七 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的超越性建构

   (一)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与更新

   (二)《存在与虚无》对现象学本体论的超越性建构

    1.自为是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的核心概念与逻辑杠杆

    2.“自为的绝对自由论”是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内容

   (三)萨特论自在与自为的“原则同格”

   (四)对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的分析

  八 关于萨特现象学-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基调研究

   (一)乐观言辞下的悲观基调

   (二)小资产阶级反抗的悲剧命运

   (三)“不幸意识”与海德格尔困局

 从现象学运动看现代哲学的走向

  九 从启蒙理性到生活世界的重建

   (一)启蒙时代的生活世界图景

   (二)从康德到黑格尔:启蒙哲学的终结

   (三)启蒙“神话”与生活世界的建构

  十 生活世界、知识异化与现代哲学的致思路径

   (一)启蒙理性与“卢梭问题”

   (二)知识异化的外在表征

    1.两种文化的分裂

    2.科学主义对人文价值理念的消解

    3.人类信仰体系的危机

    4.生态的危机与灾难

   (三)生活世界与现代哲学的致思路径

    1.以知识划界来维护哲学的地盘

    2.从哲学批判走向社会批判

    3.通过生活世界重建人本价值体系

    4.消解“宏大叙事”以回归生态社会

  十一 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特点及其借鉴问题

   (一)研究课题的具体性

   (二)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三)哲学体系的开放性

  十二 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研究

   (一)要主动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性研究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一致性问题

    1.中立性色彩

    2.唯心主义哲学实质

    3.反理性特征

    4.相互渗透,交替更生

    5.反马克思主义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性一致性新辨析

    1.究竟如何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一致性

    2.现代西方哲学整体性一致性的理据

  十三 对西方现代反理性主义的再评价问题

   (一)现代反理性主义的历史源流

   (二)现代反理性主义的崛起

   (三)对现代反理性主义再评价

  十四 评价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论原则

   (一)具体分析现代西方哲学产生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具体分析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和哲学家的阶级属性、政治态度与哲学观点

   (三)具体分析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主张及其哲学归宿

   (四)区别对待现代西方哲学在具体科学领域的研究成就与它们得出的哲学结论

   (五)区别对待现代西方哲学提供的思想资料以及它们对这些资料所做的具体解释

   (六)区别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论探索与它们所依据的哲学基础

胡塞尔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真正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既是群星璀璨的西方古典哲学家群体中最后一个体系的建构者和不懈的捍卫者,又是试图追问人类的意义并率先表达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之一。在传统哲学体系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时,他对重构新的哲学体系表现出一种近乎“唐吉诃德式”的执着和热情,而面对现代技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的“侵袭”,他也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终极意义的“牧师般”的情怀。胡塞尔的学术立场的重点,就是对人的意义世界的呼唤,体现了西方思想家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守望立场,他对科学特别是技术的批判,对人类价值危机和返回生活世界的论述,自当别有一番洞天,具有非同寻常的哲学意义。因此,胡塞尔的哲学努力既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智慧钥匙”,又找到了与马克思哲学中“人的实践”的会通焦点。

Andrea Zhok,“Possibility and Consciousness in Husserl’s Thought” in Husserl Studies(2016)32:213.

Cairns,Dorion,“Perceiving,Remembering,Image-Awareness,Feigning Awareness.” In Phenomenology:Continuation and Criticism,Essays in Memory of Dorion Cairns. Edited by Fred Kersten & Richard Zaner. The Hague,Netherlands:Martinus Nijhoff.1973.

Cornford,Francis Macdonald,Before and after Socrates,Cambridge [Eng.]:University Press,1932.

David Harvey,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Wiley-Blackwell,1991.

D. W.Smith,Husserl,2nd revise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3.

D. Zahavi,The Oxford Handbook on Contemporary Phenomenology. 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Encyclopedia of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based on the first edition edited by Wolfgang Bernard Fleischmann,New York:Ungar,c1981-c1993.

Enzo Paci,The Function of the Sciences and the Meaning of Man,Translated by Paul Piccone and James E. Hansen.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0.

Farber,Marvin,The Aims of Phenomenology:The Motives,Methods,and Impact of Husserl’s Thought,Harper Torchbooks,New York,1966.

Fell,Joseph P.,Heidegger and Sartre:An Essay on Being and Plac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

Gadamer,Hans Georg,Truth and method,New York:Crossroad,1982.

Grice,H. P.,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Heidegger,Martin,Basic writings:from Being and time(1927)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San London:Riutledge,1978.

Heidegger,Martin,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Translated by Ralph Manhei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9.

Heidegger,Martin,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Time,Translated by T. Kisiel.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5.

Heidegger,Martin,Poetry,language,thought,Translated and introduction by Albert Hofstadter. New York:Harper & Row,1971.

Heidegger,Martin,Sein und Zeit,Tübingen:Niemeyer,1979.

Heidegger,Martin,The Basic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Translated by A. Hofstadter.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2.

Heidegger,Martin,“My way of phenomenology” in Existentialism:from Dostoevsky to Sartre,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prefaces,and new translations by Walter Kaufmann.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 1975.

Husserl,Edmund,Cartesian meditations:a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Translated by Dorion Cairns. 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71.

Husserl,Edmund,Formal and transcendental logic,Translated by Dorion Cairns. 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69.

Husserl,Edmund,Ideas: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Translated by W.R. Boyce Gibson. New York:Collier,1960.

Husserl,Edmund,Logical Investigations,Vol.1 Translated by J. N. Findlay. London:Routledge,1973.

Husserl,Edmund,Logical investigations,Vol.1,Translated by J.N. Findlay. New York:Humanities Press,1970.

Husserl,Edmund,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a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David Carr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0.

Husserl,Edmund,The Idea of Phenomenology,Translated by Alston,W.P.. Springer Netherlands,1990.

Husserl,Edmund,The Paris lectures,Translated by Peter Koestenbaum with an translated essay. 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75.

Husserl,Edmund,“Phenomen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 Realism and the Background of Phenomenology,by Roderick M. Chisholm,Glencoe,Ill.,Free Press 1961.

Husserl,Edmund,“Philosophy as a rigorous science”,“Philosophy and the crisis of European man” in Phenomenology and the crisis of philosophy. Translated with notes and an introd. by Quentin Lauer. New York:Harper & Row,1965.

Jeff Yoshimi,“The Metaphysical Neutrality of Husserlian Phenomenology” in Husserl Studies(2015)31:1.

John R.Searle,Intentionality,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Jurgen Habermas,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Translated by Christian Lenhardt and Shierry Weber Nicholsen. 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0.

Jurgen Habermas,The New Obscurity:The Crisis of the Welfare State and the Exhaustion of Utopian Energies,Translated by Phillip Jacobs.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J. N.Mohanty,The Philosophy of Edmund Husserl:A Historical Development,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8.

Lévi-Strauss,C.,Structural Anthropology,Translated by Claire Jacobson and Brooke Grundfest Schoepf. New York:Doubleday Anchor Books.1967.

Magee,Bryan,The Great Philosophers: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Philosophy,New York:Viking Press,1979.

Merleau-Ponty,Maurice,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London:Routledge,1981.

Mounier Emmanuel,Existentialist Philosophies:An Introduction. London. 1949.

Murdoch,Iris,Sartre,romantic rationalist,London:Chatto & Windus,1987.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15th ed. Chicago,Encyclopedia Britannica,1985. 32 vols.

Sartre. Jean-Paul,Being and Nothingness:an essay on phenomenological ontology,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azel E. Barnes. London,1972.

Sartre. Jean-Paul,Imagination:a psychological critique,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Forrest Williams.Michigan:The Univ. of Michigan Press,1962.

Sartre. Jean-Paul,Sketch for a theory of the emotions,Translated by Philip Mairet,with a preface by Mary Warnock. London:Methuen & Co.,Ltd.,1962.

Sartre. Jean-Paul,The Psychology of imagination,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1978.

Sartre. Jean-Paul,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an existentialist theory of consciousness,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Forrest Williams and Robert Kirkpatrick. New York:Noonday Press,1957.

Sartre. Jean-Paul,The Words Jean-Paul Sartre Autobiography,Translated by Bernard Frechtman. New York:Braziller,1976.

Shestov,Leon,“In Memory of a Great Philosopher:Edmund Husserl”,i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Translated by George L. Kline. New York,1962,4.

Spiegelberg,Herbert,The context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The Hague:London:Nijhoff,1981.

Spiegelberg,Herbert,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Vol.1,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60.

Stegmüller,Wolfgang,Main currents in contemporary German British,and American philosophy,Dordrecht:D. Reidel Pub.,1969.

Stern,David G.,“Emotion and reality” i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N.10.1949-1950,New York.

Thévenaz,Pierre,What is phenomenology? London:Merlin,1962.

Warnock,Mary,The philosophy of Sartre,London:Hutchinson,1965.

Willian Jame,Essays in Radical Empiricis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6.

阿隆:《阿隆回忆录》,《海外书摘》第1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3卷,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鲍戈莫洛夫等主编《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娄自良、郑开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编译《外国哲学资料》第5辑,商务印书馆,1980。

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

波伏娃:《生活之罪》,转引自丹图《萨特》,安延明译,工人出版社,1987。

波普:《科学发现的逻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1年第1期。

伯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商务印书馆,1958。

伯格森:《形而上学导言》,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1963。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79。

陈衡:《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出版社,1982。

陈嘉明:《意识现象、所予性与本质直观——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有关质疑》,《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杜任之主编《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万俊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

法伯:《第一哲学与世界问题》,《当代美国资产阶级哲学资料》第2集,商务印书馆,1978。

方向红:《时间与存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商务印书馆,2014。

弗洛伊德:《论非永恒性》,《美学译文》第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译丛》1986年第3期。

高宣扬:《存在主义概论》,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79。

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

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欧东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

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孙周兴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孙周兴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2。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黑格尔:《黑格尔通信百封》,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7。

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等译,商务印书馆,1978。

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84。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2。

胡塞尔:《笛卡尔沉思与巴黎讲演》,张宪译,人民出版社,2008。

胡塞尔:《第一哲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6。

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倪梁康译,商务印书馆,2009。

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2000。

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吕祥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M.怀特:《分析的时代》,杜任之译,商务印书馆,1981。

怀特编著:《分析的时代》,杜任之译,商务印书馆,1964。

加罗蒂:《人的远景》,徐懋庸、陈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

卡尔纳普:《哲学和逻辑句法》,傅季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杨光仲、郑楚宣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凯尔伦:《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达到先验现象学归纳的三种途径》,《哲学译丛》1966年第3~4期。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

康德:《对什么是启蒙的答复》,《哲学译丛》1990年第6期。

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

柯尼施:《未来学入门》,孟广均、黄明鲁译,知识出版社,1983。

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莱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俞宣孟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勒内·豪克:《绝望和信心——论20世纪末的文学和艺术》序言,李永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李金辉:《多维视域内的现象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

李天命:《存在主义概论》,学生出版社,1972。

利科:《论现象学流派》,蒋海燕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列宁:《列宁全集》第20、38卷,人民出版社,1959。

列宁:《列宁选集》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柳鸣九主编《魔鬼与上帝》,漓江出版社,1986。

柳鸣九主编《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59。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62。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靳希平译,商务印书馆,2007。

罗克汀:《现象学理论体系剖析:现象学横向研究》,广州文化出版社,1990。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翼》,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56。

梅洛-庞蒂:《辩证法的历险》,杨大春、张尧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

莫诺:《必然性与偶然性》,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尼采:《偶像的黄昏》,周国平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2014。

倪梁康:《意识的向度:以胡塞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让-吕克·马里翁:《还原与给予:胡塞尔、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研究》,方向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让·保尔·萨特:《自我的超越性:一种现象学描述初探》,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01。

让·华尔:《存在主义简史》,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2。

任军:《理解胡塞尔:从自然主义批判到先验现象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徐懋庸译,商务印书馆,1963。

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编,《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

萨特:《境况种种》第1集,转引自加罗第《人的远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

萨特:《青年萨特的自传》,《书林》1987年第3期,上海人民出版社。

萨特:《希望,现在……》,引自《现代外国哲学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1986。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王炳文、王路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裴程译,译林出版社,2000。

斯诺:《两种文化》,纪树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宋祖良:《海德格尔与西方环境保护主义》,《哲学研究》1995年第2期。

孙德文:《现代人的焦虑与希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索科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高秉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泰奥多·德布尔:《胡塞尔思想的发展》,李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王树人:《历史的哲学反思——关于〈精神现象学〉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威廉·詹姆士:《资产阶级哲学资料选辑第五辑: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哲学研究》编辑部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吴国盛:《中国的科学——人文资源何以稀缺》,《方法》1999年第3期。

吴汝钧:《胡塞尔现象学解析》,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1。

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熊伟:《现象学与海德格》,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4。

熊伟:《海德格尔是一个哲学家》,《现代外国哲学论集》第2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72。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1999。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罗马哲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1961。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

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

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李忠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张庆熊主编《现象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14。

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外国文学动态》1983年第1期,译林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组编《当代美国资产阶级哲学资料》,商务印书馆,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