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5)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Civic Philanthropy Development (2015)

SSAPID:101-3537-3838-67
ISBN:978-7-5201-036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公民公益的战略理论,围绕着“法治化、专业化与行业化”的主题,从公益行为、公益组织、公益政策、公益文化四个维度,立体展现了2015年度中国公益慈善领域最新的发展状况,梳理了2015年度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十大发展趋势,并揭示出其对未来几年内我国慈善事业的转型方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关信息

丛书名:公益蓝皮书
作 者: 朱健刚 胡小军
编 辑:单远举;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法律声明

 中国皮书网

 公益蓝皮书编委会

 子库介绍

 皮书数据库

 序言

 主编简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Ⅰ 总报告

  B.1 从法治化到行业化:2015年中国公益慈善的十大发展态势

   一 公益慈善的法治化进程步入快车道

   二 公益慈善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 公益学院和公益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

   四 公益筹款和公益传播的职业化趋势越发明显

   五 社会企业发展迅速,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六 社区基金会日益兴起且政府逐渐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七 公益组织联盟运动继续加深公益慈善的行业化

   八 移动互联网助推公益慈善的技术创新

   九 环境保护、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成为公益慈善关注的热点

   十 公益慈善的国际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Ⅱ 专题报告 ·公益行为篇·

  B.2 国内居民个人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状况调查报告

   一 研究背景及主要问题

   二 数据及主要概念

   三 分析结果

    (一)全国居民慈善行为总体参与情况

    (二)慈善行为的领域分布情况

    (三)慈善捐赠的自主性情况

    (四)不同特征居民慈善行为参与情况

     1.城乡地区居民慈善行为参与情况

     2.性别

     3.年龄

     4.政治面貌

     5.工作单位类型

     6.个人收入

     7.受教育程度

     8.社会组织及团体参与情况

    (五)慈善行为与幸福感

   四 结论与讨论

    (一)两类慈善行为参与程度整体不高,其中志愿服务参与程度更低

    (二)慈善行为领域单一化现象明显

    (三)自主性的捐赠是主流

    (四)慈善行为的参与存在较明显的城乡差异

    (五)老年居民在慈善活动参与上具有一定潜力

    (六)需要保障居民具备一定的资源以促进慈善行为的发生

    (七)《慈善法》的颁布对促进两类慈善行为的重要意义

  B.3 中国互联网劝募发展报告

   引言

   一 中国互联网劝募发展概况

    (一)中国互联网劝募发展历史

     1.萌芽期

     2.成长期

     3.成熟期

    (二)中国互联网劝募发展现状

   二 互联网劝募平台分析

    (一)捐赠平台

     1.基于商业平台的网络捐赠平台

     2.独立的网络捐赠平台

      (1)现金捐赠平台

      (2)非现金配捐平台(PC及移动端)

    (二)公益众筹平台

    (三)公益网店平台

   三 互联网劝募主体分析

    (一)慈善组织在互联网劝募平台上的筹款表现

    (二)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互联网劝募分析

     1.官方网站

     2.自媒体: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

     3.第三方平台使用情况

      (1)新浪微公益:社会名人的劝募影响力较大

      (2)腾讯公益:2015年爆发式增长

      (3)阿里巴巴:多元化的劝募平台

      (4)蚂蚁金服:筹款流向集中

    (三)慈善组织互联网劝募案例观察

     1.中国扶贫基金会:迎接互联网公益时代的尝试

      (1)管理层的战略共识

      (2)制度上的保证和持续投入

      (3)积极开展多种尝试

      (4)注重组织的持续学习

     2.壹基金:移动互联网改变月捐人的获取方式

      (1)流量巨大,具有平台优势

      (2)蚂蚁金服公益平台对壹基金捐赠人服务系统的支持

      (3)壹基金月捐产品设计巧妙

      (4)良好的机构品牌形象

      (5)捐赠便利

      (6)机构的资源投入

     3.免费午餐:机构的第二官网——公益网店

      (1)善于借势借力

      (2)注重品牌积累

      (3)注重与捐赠人的双向沟通

      (4)注重提高捐赠人续捐率

      (5)注重专业的志愿者团队建设

     4.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线上线下联动的劝募尝试

   四 互联网捐赠人群分析

    (一)性别

    (二)地域

    (三)年龄

    (四)学历

    (五)单笔捐赠额度

    (六)捐赠频次

    (七)捐赠领域

    (八)阿里巴巴公益宝贝捐赠买家分析

   五 后《慈善法》时代互联网劝募的发展趋势

    1.从腾讯“9·9公益日”到法定“9·5慈善日”,全民参与慈善时代开启

    2.移动互联网势头强劲,移动端捐赠成为主要方式

    3.互联网劝募平台形态将更加多元

    4.慈善组织应注重发展独立劝募平台

     (1)充分利用但不过度依赖大型第三方平台

     (2)发展独立劝募平台,维护和服务捐赠人

    5.提升劝募能力,迎接公募权放开

  B.4 书信陪伴:社会组织参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介入

   一 研究背景

   二 方法介绍

    (一)服务群体

    (二)社会问题

    (三)项目设计

    (四)项目流程

   三 结果与分析

    (一)量化分析

     1.研究方法

     2.主要结论

      (1)通信显著强化了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2)通信显著提高了留守儿童的支持利用度

      (3)支持利用度成为通信强化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中介

     3.统计学推算过程

      (1)两组留守儿童在适应水平上的统计学分析

      (2)两组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上的统计学分析

      (3)通信对留守儿童适应水平的影响以及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二)案例分析

     1.案例收集

     2.主要结论

      (1)促进留守儿童与家长和老师的情感互动

      (2)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互相理解

     3.书信作用成效的理论基础

      (1)表达可以消减负面情绪

      (2)通过书写可以帮助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

      (3)来自依赖和权威所带来的力量

      (4)信件的私密性和一对一,更有利于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建立

     4.书信作用的机理模型构建

      (1)机理模型构建

      (2)已有论文研究对该作用机理的支持

      (3)通信前后的模型量化推算

   四 讨论

    (一)留守只是一种状态:从优势视角看留守群体

     1.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

      (1)留守儿童更为早熟,具有更强的独立能力

      (2)留守儿童在倾诉方面具有更强的欲望,信任关系一旦建立就非常持久

     2.打工父母并非“只生不养”

      (1)外出打工是经理性算计的家庭策略

      (2)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保持紧密联系

      (3)因为有一种离开的内疚感,打工父母对孩子问题更为紧张

     3.留守老人或留守的其他监护人,并非无力承担监护责任

    (二)留守群体“污名化”现象的逻辑学分析

     1.相关性和因果性的混淆

     2.总体现状描述和个体异质性的混淆

    (三)从保护因子看留守儿童服务工作

     1.留守儿童向问题儿童转化的影响因素

     2.留守对亲子关系的正向影响

     3.项目规划需发挥留守群体的主体性

     4.从保护因子而非“问题范式”开发服务项目

   五 建议与启示

    (一)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陪伴项目的启示

     1.与服务对象建立起信任关系

     2.相信服务对象具有自我改变生活的能力

     3.以明确项目约定来提升短期项目的积极影响

     4.项目设计重视“社会支持”等正向因子

    (二)关于留守儿童国家政策的建议

     1.留守儿童强制汇报制度的作用有限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成为教师负担

     3.推动社会力量和本土力量的参与

    (三)对于留守儿童议题的公众认知的启示

     1.留守只是一种状态:留守儿童并非困境儿童或者弱势群体

     2.从优势视角看待和帮助留守家庭

     3.在投身留守儿童服务前做好承受无力感的心理准备

 Ⅱ 专题报告 ·公益组织篇·

  B.5 2015年国内民间公益组织公信力发展状况报告

   一 引言

   二 数据、方法与框架

   三 结果分析

    (一)民间公益组织公信力各主要维度情况

     1.组织合法性

     2.组织内部治理

      (1)理事会情况

      (2)组织员工保障

     3.透明度

     4.组织绩效

      (1)服务对象参与程度

      (2)组织项目的评估实施

    (二)对增强组织公信力的理解

    (三)组织负责对象

    (四)组织公信力与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

     1.相关研究回顾

     2.合法性与资源获取

     3.内部治理与资源获取

     4.透明度与资源获取

     5.绩效与资源获取

   四 结论与讨论

    (一)近年国内民间公益组织公信力在多个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二)服务对象参与程度有所下降,向上负责的趋势有所增强

    (三)受访组织增强自身公信力的策略与外界要求增强公信力的需求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四)公信力建设水平较高的组织在资源获取上整体更具有优势

    (五)《慈善法》对提升民间公益组织公信力的影响

  B.6 环境治理创新与环保社会组织参与

   一 引言

   二 调研结果

    (一)草根环保组织

     1.组织当前发展基本状况

     2.组织项目及活动开展情况

     3.组织社会支持与协作网络

    (二)环境学会(研究会)类组织

     1.组织当前发展基本状况

     2.组织项目及活动开展情况

     3.组织社会支持与协作网络

     4.组织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行业协会及技术类组织

     1.组织当前发展基本状况

     2.组织项目及活动开展情况

     3.组织社会支持与协作网络

     4.组织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环保类基金会及资助机构

   三 主要结论和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广东省基本形成了一个组织类型多元、工作领域多样、健康有序发展的环保社会组织体系

     2.环保社会组织区域发展不平衡,组织参与区域环境问题解决及环境治理的专业能力不足

     3.环保社会组织的支持体系建设仍不完善,特别是珠三角以外地区环保组织的培育和支持措施较为缺乏

     4.环境科学学会及行业协会等发展历史较长的环保社会组织的改革创新相对缓慢,发展的动力不足

     5.环保社会组织在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协作平台与机制缺乏,在环境议题设置、行业推动等方面的影响力小

    (二)具体建议

     1.草根环保组织发展建议

     2.环境学会(研究会)类组织发展建议

     3.行业协会及技术类组织发展建议

     4.环保类基金会及资助机构发展建议

  B.7 用商业激活公益*

   一 社会企业的概念界定

   二 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崛起

    (一)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脉络

    (二)社会企业在中国崛起的影响因素

     1.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2.非营利组织的财务自主性需要

     3.从业者的社会创新精神

     4.资助方的慈善创新

     5.政府的政策扶持

     6.普通公众消费观念的改变

     7.国外机构的推动

     8.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三 用商业激活公益:广东省社会企业的经验研究

    (一)调查数据分析

     1.基本情况

     2.人力资源

     3.业务模式

     4.财务状况

     5.信息传播

     6.挑战与期望

    (二)典型案例比较

     1.案例基本情况

      (1)沃土工坊

      (2)麦子烘焙

      (3)木棉花开

      (4)残友软件

     2.案例比较分析

      (1)发展理念

      (2)业务模式

      (3)财务状况

      (4)组织架构

      (5)人力资源

      (6)内部治理

      (7)困境与挑战

   四 结论与建议

 Ⅱ 专题报告 ·公益政策篇·

  B.8 “宽进严管”新时代

   导言

   一 国家立法层面社会组织的法律政策发展趋势

    (一)准入标准

    (二)内部治理

     1.内部治理架构

     2.社会组织的财务管理

     3.社会组织的志愿者管理

    (三)监管与法律责任

   二 地方实践中关于社会组织法律政策的发展趋势

    (一)上海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1.社会组织登记的基本制度

     2.社会组织的外部监督制度

      (1)社会组织的评估

      (2)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记录

      (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改革

    (二)北京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三)广东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三 社会组织的法律政策发展趋势的学理分析

    (一)公司法对社会组织立法的借鉴意义

     1.公司的设立制度变迁

     2.公司内部治理发展

     3.对公司的监管与法律责任

    (二)国外社会组织对中国社会组织的借鉴意义

     1.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

     2.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

      (1)社会组织的治理结构

      (2)社会组织的财务管理

      (3)社会组织的人员管理

     3.社会组织的监管

   四 总结

  B.9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三)理论基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二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实践分析

    (一)D市基本情况

    (二)D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主观偏差行为的表现形式

     1.政府“变通性”执行政策

     2.残联“选择性”执行政策

     3.用人单位“替代性”执行政策

   三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主观偏差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代表的是整体利益

    (二)残联和用人单位代表的是特定利益

    (三)残疾人代表的个人利益

   四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主观偏差行为的防治对策

    (一)政策直接执行主体角度

     1.促进直接执行主体的政策认知

     2.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和政策执行的文化创新,增强政策认同

     3.加强直接执行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调

    (二)政策间接执行主体角度

   五 结论与讨论

  B.10 残疾人就业困境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 研究背景

   二 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概况

   三 残疾人的就业

   四 研究方法

    (一)焦点小组座谈会

    (二)深度访谈

   五 残障人士就业服务状况分析

    (一)肢体残疾人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1.社会排斥对就业的影响

     2.挂靠难以落到实处

    (二)视力残疾人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1.职业培训面窄

     2.挂靠形式化

     3.工作权益保障力度需要加大

    (三)精神和智力残疾人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1.精神残疾、智力残疾群体挂靠难

     2.集中就业模式急需发展壮大

    (四)听力残疾人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1.就业方向与发展受限

     2.创业支持政策的落实和完善力度不够

   六 总结与政策建议

 Ⅱ 专题报告 ·公益文化篇·

  B.11 2015年中国公益报道与公益媒体年度观察

   引言

   一 “停办潮”之后公益媒体再度扬帆

    (一)传统公益媒体继续面临转型

    (二)新闻众筹成为支撑公益报道的创举

   二 公益传播和社交媒体携手助力社会化劝募

   三 公益传播将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

   结语

  B.12 中国文化保育研究报告

   一 “文化保育”:一个概念的既成印象

    (一)概念由来:香港故事

    (二)保育对象的范围讨论

    (三)实践主体的民间色彩

   二 历史溯源:概念化以前的早期实践

    (一)欧美早期实践

    (二)中国早期实践

     1.文博脉络

     2.建筑学脉络

   三 当代中国文化保育的实践脉络

    (一)恢复期(1978~1995年):前期脉络的恢复与发展

    (二)中兴期(1995~2008年):市场力量与社会组织的崛起

    (三)兴盛期(2008年至今):民间组织的迅猛扩张

   四 当代民间文化保育组织的类型与发展趋势:以广东省为例

    (一)以本土认同为基础的保育组织

    (二)不局限于本土认同的保育组织

    (三)民间文化保育组织的发展趋势

   五 结语

 Ⅲ 附录

  B.13 2015年中国公益慈善十大热点事件

   1.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及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胜诉

   2.雾霾深度调查片《穹顶之下》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空气质量

   3.公益筹款人联盟在北京成立

   4.国内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尼泊尔地震国际救援

   5.贵州毕节四兄妹服毒自杀再度引人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6.中央对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作出整体部署

   7.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构开启试点脱钩

   8.“9·9公益日”打造我国首个互联网公益节

   9.中美慈善家联合创建我国首家国际公益学院

   10.国内著名社会企业深圳残友集团正式在新三板上市

 摘要

 Abstract

从法治探索到行业成形,2015年是中国公益慈善承上启下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公益慈善发展的专业化、行业化、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逐步推进的法治化进程,以及日益完善的政策环境,为中国公益慈善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逐渐成形的公益生态圈促进了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模式和运营技术日臻成熟,从而提升了中国公益慈善的专业化与行业化程度。此外,随着国内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尼泊尔地震国际救援以及设立海外办公室,中国公益慈善的国际化趋势得到进一步深化。本报告延续了2011年公益蓝皮书的整体框架,继续研讨“公民公益”的战略理论。围绕着“法治化、专业化与行业化”的主题,全书梳理出2015年度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十大发展态势。其一,公益慈善的法治化进程步入快车道。2015年,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法治化进程得到进一步推进,公益组织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社会转型与公益转型的内在联系得到初步显现。其二,公益慈善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15年,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政策文件,这不仅直接推动我国社会组织更广泛地参与到扶贫济困、救灾应急、养老助残等公益事业之中,而且促使我国公益慈善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其三,公益学院和公益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2015年,国内各类公益学院、公益人才培训以及相关认证课程发展迅速,有力地助推了国内各类公益专门人才的培育。其四,公益筹款和公益传播的职业化趋势越发明显。2015年,各类关于公益筹款和公益传播的培训计划、认证课程甚至高校硕士项目逐渐增多,促进国内公益组织的筹款和传播更加专业和成熟,跨界特征也更为明显。其五,社会企业发展迅速,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中国社会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如深圳残友集团在新三板上市、首届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召开、国内由民间力量制定的首份社会企业认证标准出台等。但其在现阶段仍然面临着政策、资源和行业标准等方面的挑战。其六,社区基金会日益兴起且政府逐渐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2015年,中国社区基金会继续快速发展。如上海市、南京市分别出台推动社区基金会发展的实施方案和指引,掀起了地方政府支持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的新浪潮。其七,公益组织联盟运动继续加深公益慈善的行业化。2015年,公益组织联盟运动继续发展,多家公益慈善行业联盟或联合会先后成立,公益慈善的行业生态日益完善。其八,移动互联网助推公益慈善的技术创新。国内互联网劝募第三方平台发展迅速,并且不再局限于商业劝募平台,而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立捐赠平台。由此,中国互联网劝募整体上将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劝募平台也将为捐赠人及公益机构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其九,环境保护、残疾人、留守儿童等成为公益慈善关注的热点。2015年,相关公共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残疾人、留守儿童等议题的广泛关注。例如,我国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胜诉、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的印发以及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身亡事件等。其十,公益慈善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通过积极参与尼泊尔地震国际救援以及设立海外办公室,国内公益慈善组织在2015年大步迈出国门、走向世界。除此之外,公信力和透明度的逐步提升也助推了2015年我国公益慈善的专业化和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