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学习性就业图书

Employment of Learning as the Goal

SSAPID:101-3503-7703-67
ISBN:978-7-5097-9751-8
DOI:
ISSN:

[内容简介] 如何实现充分就业?怎样在发展中引入先富带后富的机制?作者以令人信服的逻辑在阐明科技进步有净减少生产岗位、净增加学习劳动中,提出学习性就业,从而为实现充分就业开辟出更多的有意义的就业岗位。通过供给侧改革将过剩产出分配给广大学习性就业者,使不利后富的因素变为成就后富的机会。本书深入透彻地揭示事物本质使您茅塞顿开,开辟经济学研究新领域、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破解发展中难题,值得您一看究竟。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邱引强
编 辑:丁凡;高启;王凤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后记

 引言 紊乱的经济

  引言 紊乱的经济

   一 经济学的困惑

    (一)自由市场经济的作用和危机

    (二)计划经济的尝试和改革

    (三)国家干预的滞胀

   二 刺激需求乱象丛生

    (一)战争和军备被激活起来

    (二)乞讨来的白条

    (三)提前消费的危机

   三 国进民退之殇

   四 诸多两难选择

    (一)宏观调控的两难

     1.货币松紧难以掌控

     2.货币结构难以合理调控

     3.财政政策难以全身而退

     4.介入和退出时机难以抉择

     5.政策工具引起诸多两难

    (二)平等和效率的两难

    (三)房地产调控的两难

   五 促进就业的无奈之举

    (一)过分强调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二)过度发展第三产业

    (三)限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四)通过政策措施促进就业

 第一篇 生产力与学习性就业

  第一章 生产力及其目的和职能

   一 人类改造自我的生产力

    (一)人类改造自我是一项生产力活动

    (二)改造自我成为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三)不间断接受教育改造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 发展生产力的两种目的

    (一)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为目的

    (二)以追求自由劳动为目的

     1.劳动条件不断获得改善

     2.生产活动空间不断扩展

     3.从事更有意义的生产活动

     4.自由活动和自主劳动时间不断增加

    (三)两种目的的相互关系

   三 修正生产力概念

   四 发展生产力的两种职能

    (一)生产消费品的职能

     1.数量上的有限性

     2.品种上的丰富性

     3.质量上的更好性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职能

     1.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2.奠定了物质基础

     3.创造更有意义的体现自由劳动的岗位

    (三)两种职能相互促进、互为条件

  第二章 生产性就业结构转换

   一 生产性就业结构转换的一般规律

    (一)一般规律的生成

    (二)霍夫曼定理的佐证

    (三)刘易斯对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具体说明

   二 对配第—克拉克定理再认识

    (一)收入弹性差异不是导致劳动力发生转换的原因

    (二)投资报酬差异造成劳动力发生转移的原因不成立

   三 生产性就业结构转换的制约因素

    (一)外在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与生产性就业结构非同步转换的制约因素

     2.市场不完善和有缺陷的制约因素

     3.政策制度的制约因素

    (二)内在制约因素

  第三章 潜在生产就业率的下降趋势

   一 潜在产出与潜在生产就业率

    (一)潜在产出的内在依据

     1.潜在产出等于瓶颈要素充分利用边界

     2.潜在产出不等于充分就业

    (二)潜在生产就业率

    (三)影响潜在生产就业率的分子分母

     1.影响潜在生产就业率的分母

      (1)自然失业率变化的影响

      (2)社会劳动力人口变化的影响力

     2.影响潜在生产就业率的分子

   二 潜在产出值与潜在人均产值增速比较

    (一)潜在产出值增速由快到慢

     1.边际消费总量递减趋势

     2.边际产出总量递减趋势

    (二)潜在人均产值相对增速由慢到快的推力

     1.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

     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外在压力

     3.机器劳动优势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吸引力

     4.机器人的应用发展前景

    (三)减力与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 潜在生产就业率的历史下降趋势

    (一)劳力经济时代

    (二)产业扩张时代

    (三)知识经济时代

   四 生产性失业率及其递增趋势

    (一)生产性失业的含义

    (二)生产性失业原因及与其他失业的区别

    (三)生产性失业率递增趋势的显现及曲折性

   五 科技进步对生产性就业影响的不同观点

  第四章 学习性就业及相关教育问题

   一 教育个人收益和教育社会收益

    (一)教育个人收益递减趋势

     1.人力资本价格决定教育个人收益

     2.教育个人收益递减的历史趋势

    (二)教育社会收益的递增趋势

     1.人力资本使用价值外溢决定教育社会收益

     2.教育社会收益的递增趋势

      (1)教育的直接社会收益递增趋势

      (2)教育的间接社会收益递增趋势

    (三)教育个人收益递减与教育社会收益递增的关系

   二 终身教育的发展与矛盾

    (一)终身教育的提出和传播

    (二)终身教育时间不断延长

     1.学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

     2.社会教育时间不断累加延长

     3.终身教育时间逐渐超过生产就业时间

    (三)时间不断延长的终身教育难以持续

   三 学习性就业及客观要求

    (一)学习性就业概念

    (二)学习性就业的历史客观要求

    (三)学习性就业的内外在客观要求

   四 学习性就业与生产性就业相互转换

   五 正确认识过度教育

    (一)绝对过度教育观不成立

     1.受教育者的经济收入下降说明不了绝对过度教育

     2.知识失业不等于绝对过度教育

     3.高技术工人从事低技术工作的伪命题

    (二)相对过度教育及相对不足教育投资

 第二篇 顶层设计与资金问题

  第五章 学习性就业的顶层设计

   一 相对过剩人力

    (一)相对过剩人力的含义

    (二)相对过剩人力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区别

     1.相对面不同

     2.产生的时机及表现形式不同

     3.研究的角度不同

   二 可投入的人力物力

    (一)可投入的人力

    (二)可投入的物力

   三 学习性就业的过渡阶段

   四 一般规定和要求

    (一)专业的设置

    (二)首选的人群

    (三)工资和奖励

    (四)学制的确定

    (五)坚持市场化运作

    (六)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

  第六章 学习性就业的资金问题

   一 学习性就业的再分配要求

    (一)潜在生产力的要求

    (二)就业社会化的要求

     1.自由择业社会化的要求

     2.自由选择学业社会化的要求

     3.提高就业综合素质社会化的要求

     4.构建学习竞争机制社会化的要求

    (三)教育的个人收益递减、社会收益递增的要求

   二 现行税收体制无法满足资金需求

    (一)周期性反比关系说明难以满足资金需求

     1.国债导致税收收入的减少

     2.财政支出在繁荣期的增加

     3.需要付出高昂的利息成本

    (二)趋势性反比关系显现会造成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三 非税收收入不足以弥补学习性就业资金缺口

    (一)国有资产收益不足以弥补资金缺口

    (二)收费收入弥补资金缺口微不足道

   四 教育基金也不是解决资金问题的办法

 第三篇 货币、税收与学习性就业

  第七章 货币的本质、发行及均衡

   一 货币的本质

    (一)货币债权论

    (二)充当债权货币材料的演变过程

    (三)货币金属论难以自圆其说

    (四)货币名目论也未触摸到本质

   二 货币的发行方式及改进

    (一)货币发行的方式

    (二)发行基础货币的流程

   三 货币供求均衡

    (一)货币供求的均衡要求

    (二)判断货币供求均衡的标准

    (三)能动地调节货币供求

   四 货币流通结构及均衡要求

    (一)货币纵向流通结构与均衡要求

     1.货币纵向流通结构的形成

     2.均衡要求

     3.对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关系的认识误区

    (二)货币横向流通结构及均衡要求

     1.货币横向流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2.均衡要求

    (三)货币纵横流通结构之间的均衡交会关系

  第八章 货币纵向流通结构的非均衡倾向

   一 纵向非均衡

    (一)投资货币和消费货币的来源渠道

     1.投资货币的来源渠道

     2.消费货币的来源渠道

    (二)均衡的条件

     1.国民收入全部用于消费的条件

     2.达到潜在国民收入水平的条件

    (三)国民收入难以全部用于消费

   二 纵向非均衡的根本原因

   三 纵向非均衡等式及其中的相互关系

   四 纵向非均衡演变为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能量聚集

     1.投资建设期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

     2.投资首先带来投资品需求的增加

     3.增加消费可以引致更大比率的投资

     4.价格上涨引起投资增加

    (二)建设高峰向投产高峰转换形成周期性经济危机

    (三)危机特征与投产前后转换的逻辑关系

     1.往往在高速增长中爆发

     2.表现为生产过剩

     3.集体犯错

     4.资本品价格大幅震荡

   五 对经济危机的不同解释

    (一)不承认经济危机的萨伊定律

    (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1.把消费和投资作为无差别的需求看待

     2.投资不足论的依据不实

    (三)马克思的危机论

    (四)消费不足危机论

  第九章 货币横向流通结构的非均衡倾向

   一 横向非均衡的根本原因及特征

    (一)市场分配是导致横向非均衡的根本原因

    (二)横向非均衡的一般特征

     1.历史性

     2.趋势性

     3.波动性

     4.不可逆转性

   二 横向非均衡演变为失业危机

    (一)失业危机的特征

     1.生产性就业弹性下降加剧

     2.经济从萧条中走出越来越难

     3.生产性失业率上升使失业结构趋于恶化

     4.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5.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二)失业危机与经济危机的不同及相互影响关系

     1.主要矛盾不同

     2.主要表现形式不同

     3.失业的性质不同

     4.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

   三 现行宏观调控的缺失

    (一)缺少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调控工具

    (二)难以拉动足够的消费需求

     1.调控政策难以促进足够的消费

     2.利用赤字政策拉动政府过度消费的不可为性

     3.凯恩斯渴望消费需求的无奈之叹

    (三)政府干预的负面效应

     1.干预的低效率

     2.干预中掺杂着个人政治利益倾向

     3.政府干预有膨胀倾向

     4.干预中潜伏着寻租

    (四)过度转移支付会造成新的分配不公

    (五)社会福利能高不能低成为反周期调控的绊脚石

  第十章 发行税改革与学习性就业

   一 供给侧分配体制的改革要求

   二 发行税及其他税

    (一)发行税产生的缘由

    (二)发行税与其他税的区别

     1.发行税与征收税的区别

     2.发行税与铸币税的区别

   三 发行税额度的确定及时效

    (一)发行税额度的确定

     1.负缺口值的测算

     2.发行税额度的计算确定

    (二)发行税额度的时效

   四 发行税专项用于学习性就业

    (一)用于学习性就业符合交换价值的条件

     1.培养人力资本的价值

     2.传承的价值

     3.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

     4.培养公民良好道德素质的价值

    (二)用于学习性就业符合公共产品支出条件

    (三)用于学习性就业的专项使用要求

   五 发行税的收支调节

    (一)可调节的弹性及方法

    (二)可调节的边界

     1.调节的供给底线边界

     2.调节的额度最大边界

     3.调节可投入的人力规模边界

   六 确保发行税再分配收入用于消费

   七 对货币购买力的影响

    (一)发行税有促进货币购买力真实的保值增值作用

    (二)发行税有利币值稳定

     1.实现等价交换

     2.保持同步交易

     3.促进结构合理

    (三)发行税可抑制流动性过度炒作

 第四篇 价值作用和实践探讨

  第十一章 学习性就业的价值作用

   一 为供给侧改革开辟出一条新的基本路径

   二 可实现充分就业

    (一)两类就业此消彼长是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制保障

    (二)学习性就业低门槛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群众基础

    (三)在解决结构性失业中促进充分就业

    (四)科技进步与实现充分就业相向而行

    (五)以积极的意义促进充分就业

   三 成为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

    (一)根除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二)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

     1.额度时效制可克服随意扩大学习性就业规模

     2.专项支出可避免挪用发行税收入

     3.通过市场化操作提高效率

     4.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健康发展

    (三)在摆脱两难选择中实现既定的目标

    (四)在促进合理消费中抑制需求乱象

   四 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一)更有利于满足知识经济的再教育要求

    (二)为知识经济提供更多的人才供给

    (三)在扫除现代文盲中创优发展环境

    (四)在解决知识结构性问题中推动知识经济发展

   五 破解了共同富裕的难题

    (一)贫富差距仍在扩大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难题

    (三)用学习性就业破解共同富裕的难题

     1.消费财富的贫富差距趋于缩小

     2.投资财富转化为名义财富

     3.体现共同富裕的财富、效率、特征和公平

   六 促进自由劳动梦想成真

    (一)实现人们游走于生产与学习之间的就业岗位

    (二)放手发展物化劳动,争取更多白领岗位及休暇时间

    (三)在更大限度上满足人的个性化劳动要求

    (四)有利于促进人自由劳动的全面发展

  第十二章 中国现阶段开展学习性就业的要求和可能

   一 学习性就业可解决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一)有形成先富带后富的机制

    (二)可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公有制经济

    (三)社会主义利用市场经济更具说服力

   二 以学习性就业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为去产能、去库存找到了对应的方法

    (二)可促进去杠杆、降成本

    (三)补人力资本供给不足的短板

    (四)满足了农民市民化改造的城镇化发展需求

    (五)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可有效促进教育扶贫力度

    (七)促进了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

    (八)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 现有的过剩人力

    (一)对现阶段失业人口的估算

    (二)按原有经济发展常态劳动力供给趋向短缺

    (三)未来劳动力过剩的潜力

   四 现存的过剩产出

    (一)负缺口的过剩值

    (二)对外输出的过剩

    (三)发行税额度的估数

   五 战略规划及配套措施

    (一)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二)以贫困群体为优先吸收对象

    (三)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营造学习性就业公平环境

   六 做好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工作

 前言

如何实现充分就业?怎样在发展中引入先富带后富的机制?作者以令人信服的逻辑在阐明科技进步有净减少生产岗位、净增加学习劳动中,提出学习性就业,从而为实现充分就业开辟出更多的有意义的就业岗位。把货币分为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发现市场因消费货币不足而过剩。通过供给侧改革将过剩产出分配给广大学习性就业者,使不利后富的因素变为成就后富的机会。书中以更多的新观点、新思想冲击着现有的思维定势;深入透彻揭示事物本质使您茅塞顿开;开辟经济学研究新领域、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破解发展中难题,值得您一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