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3

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图书

Community-based Integrative Social Work Practice: Theories,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 of Lvgeng

SSAPID:101-3500-3292-08
ISBN:978-7-5097-9802-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为第一次全面系统梳理和总结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绿耕)过去十五年中国城乡社区社会工作(尤其是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经验的专著。书中关于社区社会处境的剖析、实务理论及方法策略的介绍和案例分析等是绿耕人对西方社会工作“植入”中国的本土化探索,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发展意义重大。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工作硕士专业丛书·实务系列
作 者: 张和清 杨锡聪
编 辑:胡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附录

 后记

 文前辅文

 鸣谢

 第一章 导论

  一 绿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一)绿耕理论与实践的渊源

   (二)绿耕在实践中对理论和实务的拓展

  二 绿耕理论与实务模式的本土化建构

   (一)将西方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植入”本土社区进行大胆探索

   (二)行动过程的本土化反思与社区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模式

   (三)本书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第二章 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

  一 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

   (一)全球化中国与社区衰败

    1.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许多城乡社区居民仍然处于贫困的状态,他们的生计和生活面临下列四个方面的问题

    2.伴随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一些城乡社区出现公共场所私有化、民主选举形式化,文化遗产商业化的社会现象,严重影响着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社会互助和文化认同

    3.30年来GDP主导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投资拉动内需的跨越式增长模式,消费主导的城市化生活方式,已经造成中国社会人与环境关系的“新陈代谢断裂”

   (二)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

  二 整合的社区工作方法

   (一)整合的社区社会生态视野

   (二)整合的社区工作方法

    1.整合的社工角色定位

    2.整合的社区资产评估

    3.整合的社工方法

  三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

  一 “资产为本”背后的理论思维

   (一)财富分配两极化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二)全球化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三)需求为本模式的困局

   (四)优势视角

  二 资产为本的基本概念

   (一)“ABCD”的基本概念

   (二)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

  三 资产理论的实践策略与方法

   (一)“ABCD”

    1.“ABCD”常用的三个行动策略

    2.“ABCD”的工作步骤

    3.“ABCD”最常用到的工具——资产地图

   (二)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经验

    1.社区营造的过程

    2.社区调查:社区资源图

    3.台湾地区经验在大陆乡村的初步尝试:社区藏宝图

  四 总结

 第四章 文化行动与社区工作

  一 文化行动的意涵:从“半农半X”的两个婆婆说起

   (一)芝原婆婆

   (二)烹制豆瓣酱汤的老婆婆

   (三)“半农半X”对文化行动的启示

  二 文化行动的理论和价值观

   (一)行动的教育学

   (二)多元主义

   (三)边缘化

   (四)文化行动的原则与策略

  三 文化行动的实践

   (一)“慢食运动”与“慢食协会”

   (二)“慢食运动”的实质与核心议题

   (三)“慢食运动”的政治脉络

  四 总结

 第五章 社会性别、赋权与农村妇女公共参与

  一 社会性别与农村妇女公共参与

   (一)社会性别理论

   (二)社会性别视角下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

    1.农村妇女进入公共经济领域后的公共参与

    2.国家制度化安排下的农村妇女公共参与

  二 妇女赋权

  三 “长舌妇”“女社员”和“半边天”: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路径

   (一)“长舌妇”:个体自助式公共参与

   (二)“女社员”:社区互助式公共参与

   (三)“半边天”:走出边缘

  四 结论与讨论

   (一)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政治

   (二)作为赋权者的社会工作

 第六章 农村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分析与社会工作介入

  一 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生产性污染

   (二)现代化生活方式带来的生活性污染

   (三)乡镇企业产生的工业污染

  二 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剖析

   (一)社会结构与环境问题

   (二)价值观与环境问题

   (三)市场化运作策略

  三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问题:以绿耕为例

   (一)绿耕与农村环境议题的介入

   (二)绿耕所在村庄的环境问题简述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分析及社工的应对

    1.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及社工的回应

    2.“二元对立”和“消费主义”价值观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及社工的回应

    3.市场化运作策略对环境的影响及社工的回应

  四 总结

 第七章 从组织培育到社区增能

  一 案例分析的理论框架

   (一)有关社区社会工作的几个实务概念

   (二)社区社会工作实务策略框架图

  二 案例概况

   (一)仙娘溪-乐明村基本情况

   (二)项目简介

    1.村民组织建设

    2.资产建设与生计发展

    3.打造公共空间、推动全民参与

  三 案例分析

   (一)扎根社区

    1.建立社工站、到村民中间去

    2.共同劳动、一起吃饭、一起玩

   (二)组织与能力建设

    1.以妇女为核心的组织建设

    2.多个村民互助组织的培育和能力建设

   (三)资产建设

    1.仙娘溪-乐明村优势资产盘点

    2.资产重塑与城乡合作

   (四)社区参与

  四 总结与反思

   (一)“驻村模式”与社工角色的拿捏

   (二)城乡合作的愿景与合作的不平衡问题

   (三)社区参与不足与意识提升滞后

 第八章 农村妇女赋权的社会工作实践

  一 案例分析框架

   (一)赋权的内涵

    1.权力

    2.权力缺失

    3.赋权

   (二)赋权的实践

  二 案例分析

   (一)村情与青梅小组简介

   (一)农村妇女权力缺失的现状

    1.个体层面的权力缺失:缺少控制生活的资源

    2.人际关系层面的权力缺失:孤立无援

    3.社区参与层面的权力缺失:公共参与的边缘者

     (1)村庄正式组织“缺位”

     (2)村庄公共生活“缺席”

   (二)农村妇女赋权的社会工作实践

    1.个体层面的赋权实践

    2.人际关系层面的赋权实践

    3.社区参与层面的赋权实践

  三 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二)反思

    1.同行的伙伴关系

    2.社工作为赋权者准备好了吗

 第九章 以儿童为切入点建设互助共融的生态村

  一 案例的分析框架

   (一)儿童成长与社区环境

   (二)妇女组织

   (三)社区活动

  二 对远山项目的分析

   (一)项目概述

   (二)儿童服务切入

   (三)妇女组织的发育和发展

   (四)社区变革

  三 对远山项目的反思

   (一)项目的螺旋式发展

   (二)社区视野与整合方法

 第十章 资产建设与社区发展的本土实践

  一 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辨析

   (一)基于缺乏视角的反思

    1.缺乏视角容易将农村“问题化”

    2.缺乏视角使得服务过程演变成一种权力转换,服务对象被客体化

    3.缺乏视角必然制造缺失

    4.削弱在地民众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同时给社工带来解决问题时的无力感

    5.难以生根的服务模式

   (二)一条可能的路——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

   (三)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二 案例介绍

   (一)集思公益项目——农村妇女经济互助组织培育成长计划

   (二)转变:走向社区再造

  三 行动过程及反思

   (一)资产辨识与活化

    1.资产普查——绘制资产地图

    2.资产活化

    2.行动反思

   (二)叙事式建构

    1.欣赏性视角

    2.聚焦于点点滴滴成功的经验

    3.尊重和使用在地化的语言和叙事方式让建构变得生活化

    4.寻找社区集体正向的记忆

    5.引发展望

   (三)聚焦社区经济发展

    1.入股还是不入股?

    2.是市场经济还是社会经济?

    3.挖掘村民的能力,创造及保育社会资本

    4.以社区为本,推动全民参与

   (四)以社会关系作为焦点

    1.社区组织与社区组织化

    2.小组主体意识的唤醒与能力培育

    3.关注小组内部的关系构建

    4.联结小组与社区的关系

  四 结语

本书为第一次全面系统梳理和总结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绿耕)过去十五年中国城乡社区社会工作(尤其是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经验的专著。书中关于社区社会处境的剖析、实务理论及方法策略的介绍和案例分析等是绿耕人对西方社会工作“植入”中国的本土化探索,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发展意义重大。

阿玛蒂亚·森,2002,《以自由看待发展》,任颐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埃尔潘,尼古拉,2005,《消费社会学》,孙沛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鲍晓兰,1995,《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

波伏娃,西蒙娜·德,1998,《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Becket,Chris,2012,《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整合运用取向》,洪敏琬译,(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陈德树,2003,《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第5期。

陈树强,2003,《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野》,《社会学研究》第5期。

程玲,2010,《互助与增权——艾滋病患者互助小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Christians,C.G.,2007,《定性研究中的伦理与政治》,载于《定性研究(第2卷):策略与艺术》,Denzin,N.K. & Lincoln,Y.S.主编,风笑天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Evans,R.A. & Kennedy,W.B.,1987,“Pedagogies for the Non-poor,” Maryknoll,NY:Orbis,参见Christians,C.G.,2007,《定性研究中的伦理与政治,载定性研究(第2卷):策略与艺术》,Denzin,N.K. & Lincoln,Y.S.主编,风笑天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范斌,2004,《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学术研究》第12期。

方进莲,2008,《从女权主义到社会性别理论——美国史学家琼·斯格特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冯华,2004,《网络、关系与中国的社会地位获得模式》,《广西社会科学》第1期。

福斯特,约翰,贝拉米(约翰·贝拉米·福斯特),2006,《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刘仁胜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Freire,P.,2001,《被压迫者教育学》,方永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Friedmann,J.,1992,“Empowerment:The Politics of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Oxford:Blackwell,参见Gardner,K.、Lewis,D.,2008,《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张有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盖笑松、张婵,2005,《走向生态化的儿童研究:聚焦中国儿童成长环境》,《东北师大学报》第4期。

甘炳光,1996,《社区工作一般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甘炳光、梁祖彬等,1998,《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台北)中文大学出版社。

高小贤,2005,《“银花赛”:20世纪50年代农村妇女的性别分工》,《社会学研究》第4期。

高小贤,1993,《中国现代化与农村妇女地位变迁》,《妇女研究论丛》第1期。

龚瑨,2016,《〈阴道之道〉:女权主义身体故事剧场的行动研究》,载古学斌、龚瑨编著《与弱者同行——性/别与社会工作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古学斌,2013,《文化、生计、妇女与农村发展:一个云南村落的实践案例》,载《农村社会学研究》(第1辑),中国农业出版社。

古学斌、龚瑨,2016,《与弱者同行——性/别与社会工作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郭安,2011,《关于社区服务的涵义、功能和现有问题及对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第25卷第2期。

郭伟和、徐明心,2013,《从抗逆力到抵抗:重建西方社会工作中的优势视角》,《思想战线》第39卷第5期。

郭于华,2002,《“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读书》第7期。

郭于华,2003,《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Gardner,K. & Lewis,D.,2008,《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张有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哈德凯瑟,戴维·A.,2008,《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夏建忠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何宇飞,2015,《另类农村发展路在何方:以中国南部某村的乡村旅馆项目为例》,内部资料。

贺雪峰,2010,《组织起来——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洪大用,1999,《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教学与研究》第8期。

洪大用,2001a,《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洪大用,2001b,《当前中国环境公平问题的三种表现》,《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

洪大用、马芳馨,2004,《二元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4期。

黄瓴,2012,《从“需求为本”到“资产为本”——当代美国社区发展研究的启示》,《室内设计》第5期。

黄西谊,1990,《中国当代社会变迁中农村妇女经济身份的转换》,《社会学研究》第6期。

黄彦宜(台湾),2014,《环境问题在社会工作观点的转移: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意含》,《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刊》第2期。

纪骏杰、萧新煌,2003,《当前台湾环境正义的社会基础》,《国家政策季刊》第3期。

贾西津,2015,《勿用国安思维管理境外组织》,http://prize.appku.org/work/5853/。

蒋美华,2004,《社会转型期的妇女社会工作》,《妇女研究论丛》第5期。

金一虹,2006,《“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社会学研究》第1期。

金一虹,2009,《主体的寻找——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妇女》,《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第3期。

Korten,D.“Getting to the 21st Century:Voluntary Action and the Global Agenda,” West Hartford,CN:Kumarian,1990,参见凯蒂·加德纳、大卫·刘易斯,2008,《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雷扬,2012,《我国妇女政治权利虚化问题探析》,《江西社会科学》第3期。

李定龙、常杰云,2006,《环境保护概论》,中国石化出版社。

李伦,2012,《社区居家养老中老年人照顾者的弱能探究》,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李强、许松,2010,《走向赋权的妇女发展——西方妇女赋权理论研究述评》,《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3期。

梁丽清,2006,《“赋权”与妇女工作:理论范式的转移》,载梁丽清、陈锦华等主编《性别与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廖卫东、王万山,200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江西人民出版社。

林超英,2010,《天地变何处安心》,(香港)快乐书房出版。

林万亿,2002,《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刘徽,2010,《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我国女性参政》,《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刘伟,2012,《“三农”问题的旧与新》,《南风窗》第2期。

卢福营,2004,《论村民自治运作中的公共参与》,《政治学研究》第1期。

路明,2008,《农村环境污染根在城乡二元结构》,《人民论坛》第9期。

毛泽东,196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南储鑫,2014,《赋权农村妇女的一个良好范本》,《中国妇女报》4月8日,第B02版。

牛桂芹,2014,《“科技下乡”概念刍议》,“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哈尔滨。

潘毅,2011,《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九州出版社。

潘毅、卢晖临、张慧鹏,2011,《大工地上——中国农民工之歌》,商务印书馆。

潘岳,2007,《中国该如何面对环境危机?》《中国企业家》第18期。

裴谕新,2011,《性、妇女赋权与集体疗伤——关于四川地震灾区刺绣小组的个案研究》,《开放时代》第10期。

Rahnema,M.,1992,“Participation”,in W.Sachs(ed.),The Development Dictionary:A Guide to Knowledge as Power,Londen:Zed,pp.116-132,参见Gardner,K.、Lewis,D.,2008,《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张有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斯科特,琼·W.,1988,《性别:历史分析中的一个有效范畴》,刘梦译,载佩吉·麦克拉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斯科特,詹姆斯·C.,2013,《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

斯科特,詹姆斯·C.,2007,《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等译,译林出版社。

宋丽玉等,2002,《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台湾地区)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苏景辉,2009,《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台湾地区)巨流图书公司。

苏杨、马宙宙,2006,《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2期。

孙立亚,2006,《中外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过程比较研究》,载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孙莹,2006,《我国政府对社团的增权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孙正娟,2003,《专业家庭社会工作:未来家庭的需求》,《湖北社会科学》第4期。

Saleebey,Dennis,2004,《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李亚文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Sawicki,J.,1991,“Disciplining Foucault:Feminism,Power,and the Body,” New York,London:Routledge,参见Chambon,A.S.等,2005,《福柯与社会工作》,王增勇、范燕燕等译,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hrough Bardon-Chinese Media Agency。

Sen,Amartya,2002,《以自由看待发展》,任颐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Stepney,Paul、Popple,Keith,2011,《社会工作与社区——实践的批判性脉络》,邓湘漪、陈秋山译,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Susan,T.,1987,“Gender,Work and World Capitalism:Third World Women’s role in Development,” in Beth B.,Hess and Myra Marx Ferree(eds.),Analyzing Gender,Beverly Hills.参见鲍晓兰,1995,《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

田原史起,2012,《日本视野中的中国农村精英:关系、团结、三农政治》,山东人民出版社。

佟新,2010,《劳动力市场、性别和社会分层》,《妇女研究论丛》第5期。

王俊秀,2014,《国家发展的生态不伦与环境不义》,《生态台湾》第44期。

王宁,2010,《从节俭主义到消费主义转型的文化逻辑》,《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王思斌、李洪涛,2010,《社会工作专题讲座(第十四讲)——家庭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版)》第31期。

温铁军、程存旺、石嫣,2013,《中国农业污染成因及转向路径选择》,《环境保护》第14期。

文军、黄锐,2008,《论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6期

谢若登,迈克尔,2005,《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建国译,商务印书馆。

许宝强,2010,《限富扶贫:富裕中的贫乏》,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许传新,2009,《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回顾与前瞻》,《人口与发展》第6期。

许敏敏,2002,《走出私人领域——从农村妇女在家庭工厂中的作用看妇女地位》,《社会学研究》第1期。

闫广芬,2010,《妇女社会工作》,天津大学出版社。

盐见直纪,2006,《半农半X的生活:顺从自然,实践天赋》,苏枫雄译,(台北)天下远见。

杨静,2014,《社区关系重建和生活意义重塑——行动研究在村改居社区工作的运用》,《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第1期。

杨善华、柳莉,2005,《日常生活政治化与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以宁夏Y市郊区巴村为例》,《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杨锡聪、张和清、古学斌,2013,《绿耕农村社会工作探索之路》,《中国社会工作》第6期。

叶至诚,2013,《农村社会工作》,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尹春涛,2014,《乡村重建与城乡协作》,载社区伙伴主编《落地生根:社区支持农业之甦动》,社区伙伴出版。

袁正、曹曦,2001,《生态环境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代经济研究》第9期。

曾华源,2011,《扩大志愿服务内涵以落实社区参与》,《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论坛》,中山大学。

曾建平,2013,《环境公正:中国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曾璐,2013,《国际发展援助视角下的妇女公共参与》,《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第4期。

曾仁杰,2013,《增强权能之助人关系的形成历程与策略:以优势观点为基础的处遇模式》,《嘉南学报》第39期。

曾旭正,2007,《台湾的社区营造》,远足文化事业股份公司。

曾旭正,2013,《台湾的社区营造:新社会、新文化、新“人”》,(新北市)远足文化事业股份公司。

张和清,2006,《知识哲学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的实践属性——人文-实践取向的专业课程设计》,载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2008,《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与资产建设为核心的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社会学研究》第6期。

张和清,2008,《农村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2008,《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社会学研究》第6期。

张和清,2010,《国家、民族与中国农村基层政治:蚌岚河槽6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和清,2011,《社会转型与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思想战线》第4期。

张和清、裴谕新、古学斌、杨锡聪等,2011,《灾害社会工作——中国的实践与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和清,201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问题与农村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战线》第8期。

张和清,201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问题与农村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战线》第8期。

张和清,2015,《知行合一: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历程》,《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第4期。

张和清,2016,《通向社会赋权的社会工作社区减贫实验》,未发表。

张李玺,2008,《妇女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良广,2010,《妇女:个人成长—组员互助—社区行动——基于佛山D村妇女社会工作的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第1期。

张时飞,2005,《组员参与社会支持和社会学习的增权效果——以上海癌症自助组织为例》,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晓宇、张作俭,1997,《生态主义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第6期。

张玉林、顾金土,2003,《环境污染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战略与管理》第3期。

赵维生,2003,《弱势社群的赋权探讨》,载赵维生、赵雨龙、黄昌荣主编《赋权——社会工作新视界》,五南图书出版。

折晓叶,2008,《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社会学研究》第3期。

郑广怀,2004,《伤残农民工:不能被赋权的群体》,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郑杭生主编,2003,《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郑震,2012,《当代西方社会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以核心理论问题为研究路径》,《天津社会科学》第5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5/indexch.htm。

周林刚,2006,《激发权能理论:一个文献的综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周秀平、周学军,2007,《社会支持网络与农村妇女发展——女村长与村落发展的案例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第1期。

Bension,P.L. 1997. All Kids are our Kids:What Communities must do to Raise Caring and Responsibl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Dominelli,Lena. 2012. Green Social Work:From Environmental Crises to Environmental Justice. N.P.:Cambridge:Malden,MA:Polity Press.

Freire,P. 1972. Cultural Action for Freedom. Harmondsworth,Eng.:Penguin.

Freire,P. 1973. Education:The Practice of Freedom. London:Writers and Readers Pub. Cooperative.

Freire,P. 1996. Pedagogy of Hope. New York:Seabury.

Freire,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Seabury.

Froland,C.,Pancoast,D.L.,Chapman,N.J. and Kimboko,P.J. 1981. Helping Networks and Human Services. London:Sage.

Giddens,Anthony. 1999. Runaway World: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London:Profile Books

Gray,T.,M. and Coates,J. 2012. Environmental Ethics for Social Work:Social Work’s Responsibility to the Non-human Wor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Gutierrez,L.M.,Parsons,R.J. & Cox,E.O. 1998. “A Model for Empowerment Practice.” in L.M.Gutierrez,R.J.Parsons,E.O.Cox,eds.,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A Source Book. Pacific Grove: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Heather Boetto and Karen Bell. 2015.“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An Online Initiative to Encourage Global Citizenship.”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Hoff,M.D. and McNutt,J.G.(eds.). 1994.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Crisis:Implications for 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Work. Aldershot:Ashgate Publishers.

Howe,David.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Theory. Ashgate.

Jean Francis East and Susan J.Roll. 2015.“Women,Poverty,andTrauma:An Empowerment Practice Approach.” Social Work Volume 60,Number 4.

Johnson,Louise C. 1998. Social Work Practice:A Generalist Approach. Boston:Allyn and Bacon.

Kluckhohn,C.K. and others,(1962,[1951]),“Values and Value Orientation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In T.Parsons and E.A.Shils(Eds),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Fifth Printing(338-433).

Kretzmann,John P.,and Mcknight,John L. 1993. Building Communities from the inside out. Evanston,IL.

Lena Dominelli. 2014.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ustice through Green Social Work Practice:A Key Challenge for Practitioners and Educators.”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2014,57(4):338-345.

Malcolm Stuart Payne. 1997.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 Pubilished by Macmillan.

McKnight,J.L. 1995. The Careless Society:Community and its Counterfeits. New York:Basic Books.

Miller,Shari E.,Hayward,R.Anna,Shaw,Terry V. 2012.“Environmental Shifts for Social Work:A Principles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2012,21(3):270-277.

Motesharrei,Safa.,and Rivas,Jorge. and Kalnay,Eugenia. 2014.“Human and Nature Dynamics(HANDY):Modeling Inequality and Use of Resources in the Collapse or Sustainability of Societies.” in Ecological Economics 101.

Oxfam International. 2016. An Economy for the One Percent. Oxford:Oxfam.

Payne,Malcolm. 1997.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Pellow,David N. & Brehm,Hollie Nyseth. 2013.“A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39(1):229-250.

Petrini,Carlo. 2015. Food & Freedom:How the Slow Food Movement is Changing the World through Gastronomy. New York:Rizzoli Ex Libris.

Petrini,Carlo. 2007. Slow Food Nation:Why our Food should be Good,Clean,and Fair. New York:Rizzoli Ex Libris.

Popple,K. 1995. Analyzing Community Work:Its Theory and Practice. Thomas Y.Crowell Co.

Rappaport,J. 1987.“Terms of Empowerment/Exemplars of Prevention:Toward a Theory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27-148.

Sherraden,Margaret S. and Ninacs,William A. 1998.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Work. New York:Haworth Press.

Simon,Barbara Levy. 1994. The Empowerment Tradition in American Social Work:A Histor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olomon.B.B.Black. 1976.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in Oppresses Communit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erry V.Shaw. 2013.“Is Social Work a Green Profession?An Exam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Belief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T.Gray,M. and Coates,J. 2012.“Environmental Ethics for Social Work:Social Work’s Responsibility to the Non-human Wor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Waters,M. 1995. Globalization. New York: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