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7

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2012)图书

DEVELOPMENT REPORT ON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 (2012)

SSAPID:101-3393-0962-59
ISBN:978-7-5097-3591-6
DOI:
ISSN:
关键词:

工业化 信息化 融合

[内容简介] 《报告》从“中国现实”、“区域评价”、“案例分析”等诸多方面实证分析了中国2011年“两化”融合的进展情况,同时进行了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2012年“两化”融合的推进策略进行了展望,视野开阔,论及广泛,思路清晰,分析可信。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两化”融合蓝皮书
作 者: 曹淑敏
编 辑:李舒亚;陈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两化”融合蓝皮书编委会

 摘要

 皮书数据库

 法律声明

 BⅠ 总报告

  B.1 2012“两化”深度融合:中国现实

   一 “两化”融合总体状况

    (一)总体状况

     1.横向比较

     2.纵向比较

    (二)支柱分析

     1.融合硬度

     2.融合软度

     3.融合深度

    (三)政策保障

     1.顶层设计引领

     2.产业政策指导

     3.财税金融政策

     4.人才培养支持

   二 “两化”融合区域分析

    (一)基本评价

     1. 2011区域“两化”融合进展

     2. 2010~2011年区域“两化”融合变化

    (二)梯度分析

     1. 2011年“两化”融合综合指数梯度分析

     2. 2011年“两化”融合硬度指数梯度分析

     3. 2011年“两化”融合软度指数梯度分析

     4. 2011年“两化”融合深度指数梯度分析

    (三)聚类分析

     1. 2011年“两化”融合综合指数聚类分析

     2. 2011年“两化”融合硬度指数聚类分析

     3. 2011年“两化”融合软度指数聚类分析

     4. 2011年“两化”融合深度指数聚类分析

   三 2012年“两化”融合趋势展望

    (一)中国特色:从“硬融合”逐步迈向“软融合”

     1.实现“两化”硬融合跨越发展

     2.逐步迈进“两化”软融合阶段

    (二)“两化”融合趋势展望

 BⅡ 理论框架

  B.2 “两化”融合的运行机制

   一 “两化”融合的宏观机制——三大支柱

    (一)融合硬度——“两化”融合的基础标志

    (二)融合软度——“两化”融合的核心标志

    (三)融合深度——“两化”融合的质量标志

   二 “两化”融合的微观机制——投入产出分析

    (一)投入角度

     1.劳动的融合——“两化”融合的隐性支柱

     2.资本的融合——“两化”融合的实体保障

     3.信息技术的融合——“两化”融合的动力所在

    (二)产出角度

     1.产品和业务流程

     2.产业视角

    (三)投入—产出

     1.“两化”融合的投入产出模型

     2.新产业衍生

  B.3 “两化”融合的评估体系

   一 指标设定

    (一)融合硬度的指标设定

     1.工业规模

     2.工业结构

     3.工业效益

    (二)融合软度的指标设定

     1.基础设施

     2.产业发展

     3.环境支撑

    (三)融合深度的指标设定

     1.应用数字化

     2.交易电子化

     3.保障平台化

   二 具体指标

   三 评估方法

    (一)赋权方式

    (二)数据处理

    (三)计量模型

    (四)计量方法

    (五)数据来源

 BⅢ 区域评估

  B.4 北京市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深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二)深化信息服务领域融合,着力打造“北京服务”品牌

    (三)加快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增强经济网络辐射能力

  B.5 天津市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以大项目推动产业高端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三)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产业持续发展

  B.6 河北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三个层面加速“两化”融合进程

    (二)在深度融合上下工夫

    (三)政策保障

  B.7 山西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改造提升山西传统产业

    (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山西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三)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为山西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B.8 内蒙古自治区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加快信息化工程建设

    (二)积极推动电子政务,提高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加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B.9 辽宁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聚焦传统优势行业,以“两化”融合推动工业转型

    (二)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设备保障服务功能

    (三)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以信息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B.10 吉林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发挥工业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融合先导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服务体系

    (三)建立和完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体系

  B.11 黑龙江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深化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三)建立“两化”融合评估体系,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

  B.12 上海市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聚焦关键技术融合,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

    (二)强化服务领域融合,助力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凭借高技术产业基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

  B.13 江苏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大融合力度

    (二)加强信息服务载体建设,服务工业发展

    (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创新

  B.14 浙江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以信息技术为助推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发挥信息产业集聚效应,保障现代产业和服务体系构建

    (三)实施软件产业振兴工程,切实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B.15 安徽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产业化能力

    (二)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两化”融合深度

    (三)推进电子商务应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B.16 福建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产业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三)重点发展工业软件,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B.17 江西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加强省内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两化”融合软度

    (二)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省“两化”融合深度

    (三)重点发展软件产业,夯实“两化”融合基础

  B.18 山东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通过信息技术改变工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完善并升级信息基础设施,为信息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三)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两化”融合过程

  B.19 河南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工业优化升级

    (二)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和普及化应用

    (三)注重实用高效,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B.20 湖北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加快技术创新,构建多层次软件产业体系

    (二)强化资源配置,壮大信息领域主导优势产业

    (三)深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两化”融合进程

  B.21 湖南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流通服务领域,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

    (三)公共服务领域,以信息技术促进民生服务的信息化

  B.22 广东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深化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化发展

  B.23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强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B.24 海南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加快旅游业和信息化融合,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二)加强通信网络建设,建设信息智能岛

    (三)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化,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B.25 重庆市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打造长江上游信息中心,加强工业集聚效应

    (二)强化服务领域融合,以信息技术推进服务业高端化

    (三)以典型“两化”融合项目为抓手,为全面“两化”融合提供经验

  B.26 四川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搭建新型服务平台

    (三)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创新型战略发展进程

  B.27 贵州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立足关键环节,推动深度融合

    (二)开展试点示范,促进产业集群“两化”融合

    (三)培育新兴业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B.28 云南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建设“两化”融合平台,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

    (二)以昆明“两化”融合试验区为抓手,推动云南“两化”融合进程

    (三)凭借信息化成果,促进烟草等支柱产业发展

  B.29 西藏自治区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

    (二)加快企业信息技术普及,完善农牧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三)推动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三产的健康发展

  B.30 陕西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二)强化服务领域融合,提升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

    (三)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加快发展信息经济

  B.31 甘肃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聚焦支柱产业,推进“两化”融合

    (二)以数字城市为依托,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信息化

    (三)紧盯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B.32 青海省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两化”融合顺利开展

    (二)构建政企信息系统,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两化”融合提供始推力

  B.33 宁夏回族自治区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提高科研效率、争取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二)推动信息产业规模化经营,提升互联网普及水平

    (三)积极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和产业对接平台

  B.3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 区域经济概况

   二 综合评估分析

   三 三大支柱评述

    (一)融合硬度

    (二)融合软度

    (三)融合深度

   四 融合推进建议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二)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切实服务地区发展

    (三)提高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渗透率

 BⅣ 案例解读

  B.35 南京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一 南京市“两化”融合总体情况

    (一)纵向比较

    (二)横向比较

   二 南京市“两化”融合具体进展

    (一)加快对传统企业的改造升级

    (二)突出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

    (三)实施重点工程带动工程

     1.产品智能化工程

     2.过程自动化工程

     3.系统集成化工程

     4.管理信息化工程

     5.商务电子化工程

    (四)加强信息化载体建设,搭建工业经济发展新平台

   三 南京“两化”融合的推进建议

    (一)强化财政投入导向作用

    (二)充分利用区域优势

    (三)加快工业服务业发展,提升工业经济软实力

  B.36 沈阳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一 沈阳市“两化”融合总体情况

    (一)纵向比较

    (二)横向比较

   二 沈阳市“两化”融合具体进展

    (一)建设十大信息服务平台,提升融合服务水平

    (二)成立云计算与物联网联盟,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三)设立专项资金拓宽渠道,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三 沈阳市“两化”融合的推进建议

    (一)以知识服务促进工业效益增长

    (二)加强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

    (三)稳步推进电子商务

  B.37 昆明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一 昆明市“两化”融合总体情况

    (一)纵向比较

    (二)横向比较

   二 昆明市“两化”融合具体进展

    (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企业示范项目

    (二)搭建信息化平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

    (三)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分类推进“两化”融合进程

   三 昆明市“两化”融合的推进建议

    (一)突出“内培外引”,着力扩张工业总量

    (二)继续强化园区建设,着力提高产业集聚度

    (三)深化交流合作,促进滇中产业一体化和州市产业合作

  B.38 兰州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一 兰州市“两化”融合总体情况

    (一)纵向比较

    (二)横向比较

   二 兰州市“两化”融合具体进展

    (一)支撑体系得到加强

    (二)建立产业联盟,加大科研工作

    (三)实施信息产业成长工程

   三 兰州市“两化”融合的推进建议

    (一)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二)提高信息化对中小企业的支撑作用

    (三)加大财政资金和金融支持力度

 BⅤ 国际借鉴

  B.39 国际上“两化”融合发展经验

   一 美国“两化”融合发展经验

    (一)美国信息化与工业转型升级

     1.信息化促进工业升级

     2.信息化促进服务经济的转型

    (二)美国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经验

     1.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发展战略

     2.政府加大投入,引导信息化发展

     3.持续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4.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二 日本“两化”融合发展经验

    (一)日本信息化与工业转型升级

     1.推动制造业跨越性赶超

     2.促进服务经济的高速发展

     3.形成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4.促进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建设

    (二)日本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经验

     1.加强对“两化”融合的规划与引导

     2.开展先进设备与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

     3.独特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4.重视职工信息技术培训

   三 印度“两化”融合发展经验

    (一)印度IT产业取得巨大成就

    (二)印度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经验

     1.确立大力发展软件业的国家战略

     2.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示范作用

     3.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B.40 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

   一 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

    (一)产品构成层的融合

    (二)工业设计层的融合

    (三)生产过程控制层的融合

     1.生产管理自动化

     2.生产过程自动化

     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层的融合

    (五)经营管理与决策层的融合

   二 信息技术与服务业融合

  B.41 国外经验对推进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启示

   一 清晰的战略规划引导

   二 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

    (一)制定完善的推动信息技术与网络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加快风险投资立法

    (三)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设

    (四)进一步加快电信立法,推进电信和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 全面的产业政策扶持

   四 强化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创新

   五 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六 “自由的”市场制度与环境

   七 重视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本建设

 BⅥ 推进策略

  B.42 “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方向

   一 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融合硬度

    (一)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二 加快信息化进程,提高融合软度

    (一)构建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二)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

    (三)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三 加快一体化进程,提高融合深度

    (一)加快提升工业企业应用数字化水平

    (二)大力发展工业企业电子商务

    (三)积极搭建“两化”深度融合保障平台

  B.43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十大黄金法则”

   一 统筹实施“两化”融合发展规划

   二 加强“两化”融合产业政策引导

   三 健全“两化”融合法律法规体系

   四 强化“两化”融合体制机制建设

   五 加大“两化”融合财税金融支持

   六 提升“两化”融合自主创新能力

   七 深入推广“两化”融合试点示范

   八 支持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发展

   九 加强“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

   十 全面推进“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B.44 主要参考文献

 Abstract

 主编简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引领人类生产方式的新变革,正成为一种全面、动态、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重塑全球化时代国家产业竞争的新优势。“两化”融合蓝皮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国际比较和区域评估等实证分析方法全面解读我国及地区“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并在案例研究和国际借鉴基础上,提出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方向和推进策略。总报告、理论框架、区域评估、案例解读、国际借鉴和推进策略等6部分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在总报告中全面剖析了我国“两化”融合在全球的地位、自身发展脉络以及取得的一系列融合成果,深入评估了我国31个省份“两化”融合发展程度及其基本特征,系统阐述了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及主攻方向。在理论框架部分,明确了“两化”融合的三大支柱(融合硬度、融合软度和融合深度)及其现实体现(工业化、信息化和一体化),构建了包含三个层级61项指标的区域“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在区域评估部分,依据所构建的评估体系,对我国31个省份的融合进程及其三大支柱进行了详尽阐述。在案例解读部分,对南京、沈阳、昆明、兰州等四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进行了深度评析。在国际借鉴部分,不仅总结归纳了美、日、印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更从中提取出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发展亮点,充分吸收并转化为对我国推动“两化”融合的启示与借鉴。在推进策略部分,基于对我国“两化”融合的现实判断,提出了推进“两化”融合的战略方向,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十大黄金法则”。本书立足区域“两化”融合评估,可为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企业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时性决策参考,亦可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Readings in Price Theory. Chicago:Irwin Inc. 1952.

Asimakopolous. Microecono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Baumol and Blind. Economics-Principles and Policy. Seventh Ed. New York:Dryden Press,1997.

Durnbush and Fischer. Macroeconomics. 7th Ed.,Mcgraw-Hill Inc.,1998.

Ferguson. Microeconomics Theory. 3rd Ed.,Irwin Inc.,Homewood Illinois,1972.

Keynes,John Maynard,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and Money,1936,London:Macmillan.

Mankiw.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New York:Dryden Press,1998.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8th Ed.,London:Macmillan,1920.

Samuelson. and Nordhaus. Economics. 16th Ed.,McGraw-Hill Inc.,New York,1998.

Schumpeter.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Harverd University Press,1962.

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London:Dante Inc.,1995.

Putterman and Rueschemeyer. State and Market in Development,London: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2.

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周宏仁:《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周宏仁:《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冯飞等:《迈向工业大国——30年工业改革与发展回顾》,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吴胜武、沈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王云平:《工业结构升级的制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甘中达:《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与道路选择》,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倪鹏飞等:《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等译,三联书店,1995。

杨学山:《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展望》,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邹生:《信息化十讲》,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10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工业》,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11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