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48

国企改制与东北振兴:构建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互动机制图书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structuring and Economic Regeneration in the Northeast China: Constructing Interactive Mechanisms Between the Trade Union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SAPID:101-3351-2212-28
ISBN:978-7-5097-9575-0
DOI:
ISSN:

[内容简介] 在国企改制过程中,职工权益经历了哪些变化?如何在国企改制中维护职工的权益?如何让国有企业职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本书揭示了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的变化特点,并结合六个东北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典型的维权事件,对改制后国有企业职工权益的变化情况,从产权权益、社会保障权益、劳动报酬权益、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劳动发展权益五个方面做了细致而深入的剖析,揭示了改制企业职工的境遇变迁以及权益的受损情况。

相关信息

丛书名:田野中国
作 者: 卜长莉
编 辑:胡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国企改制与东北振兴:构建工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互动机制》一书写作分工情况说明

 第一章 问题和理论探讨

  一 问题的提出

   (一)国企改制与职工权益维护

   (二)国企改制后中国社会劳动关系的变化特点

    1.劳动关系由利益一体化向拥有独立利益主体的市场化转化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是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

     (2)改制后形成独立的利益主体和权利主体的劳动关系

    2.职工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明确、深入和规范化

  二 在中国自上而下兴起两种维护职工权益的运动

   (一)中国工会组织维权角色的定位、缺失与回归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缘起、核心内容与行为标准是维护劳工权益

   (三)工会的维权角色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价值一致性

    1.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给工会维权角色的回归带来契机

    2.工会维权角色回归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三 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本书的研究思路

   (二)本书的研究对象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

    2.典型案例分析法

    3.过程追踪法

    4.个案访谈法

    5.参与观察法

    6.文献法

 第二章 国外的工会组织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 美国的工会组织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美国工会组织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1.美国工会的发展历程

    2.美国工会的组织结构

    3.美国工会的现状

   (二)美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1.美国企业社会责任萌芽于西方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

    2.20世纪早期的美国企业社会责任

    3.20世纪晚期是美国企业社会责任蓬勃发展时期

   (三)美国工会与企业在互动中维护职工权益

    1.美国工会与政府通过法制手段与企业进行合作,减少冲突,促使企业维护职工权益

    2.美国企业通过允许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方式,实现企业与工会的合作,共同维护职工权益

    3.美国工会与企业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的方式来维护职工的权益

    4.美国通过三方协调机制实现工会与企业的合作,维护职工权益

  二 欧洲的工会组织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欧洲工会的发展概况和特点

    1.欧洲工会的发展历程

    2.欧洲工会的组织构成

    3.欧洲工会的职能

   (二)欧洲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概况和特点

   (三)欧洲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在互动中维护职工的权益

    1.欧洲工会通过法制化和制度化手段促使企业履行对职工的权益责任

    2.欧洲工会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给予职工体面劳动

    3.欧洲工会联盟通过推广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来改善欧洲劳工的状况

    4.工会与企业在劳资双方集体谈判中实现冲突性互动

    5.创造政府、工会和雇主三方的协商谈判机制来维护工人权益

    6.工会与企业在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中实现合作性互动

    7.工会通过参与政府和企业制定决策,对企业施加影响,促使其履行对职工的权益责任

  三 日本的工会组织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日本工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1.日本工会的发展历程

    2.日本工会的现状

    3.日本工会发展的特点

   (二)日本的企业社会责任状况和特点

    1.关于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含义的探讨

    2.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状况

    3.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

   (三)日本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在合作中维护员工权益

    1.通过法律协调企业外部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

    2.企业内部工会,通过稳定的雇佣关系构筑工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3.劳资纠纷通过劳资集体协商制度来解决

    4.由劳、资、公益方三方代表组成的中央和地方的“劳动委员会”,处理纠纷,维护职工权益

    5.日本工会通过“三方协调”机制与企业、公益方合作,参与制定法律法规,进而维护员工的权益

    6.日本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现工会与企业的合作

   (四)日本工会与企业合作维护职工权益的特点及启示

    1.具有日本特色的工会组织结构,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劳资关系

    2.提高企业工会的独立性和执行力

    3.维护中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利益

    4.设置经济与工会问题专门研究机构

 第三章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职工权益保护

  一 产权视角下的职工权益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职工产权权益的内容

   (二)维护职工产权权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体现

    1.企业社会责任产权视角分析的必要性

    2.产权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二 国企改制中职工产权权益的缺失

   (一)T厂的三次改制历程及其矛盾冲突

   (二)国企改制中职工产权权益缺失的表现

    1.职工劳动力产权权益的受损

    2.职工劳动者集体产权权益的受损

  三 国企改制中职工产权权益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忽视职工的产权权益

   (二)工会的主体性缺失导致职工的集体产权缺失

    1.工会维护职工权益主体性意识的缺失

    2.工会维护职工权益主体性地位的缺失

    3.工会维护职工权益主体性组织的缺失

    4.工会维护职工权益主体性方式的缺失

  四 产权制度变革中对职工权益的维护

   (一)推动企业履行对职工的产权责任

    1.完善劳动报酬制度,积极补偿改制企业职工历史劳动债权

    2.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维护职工劳动报酬权

    3.完善职工持股制度,确保职工剩余索取权

   (二)工会角色回归,维护职工的产权权益

    1.强化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科学理念

    2.强化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律地位

    3.改善工会维护职工合法利益的组织构建

    4.完善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方式

 第四章 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职工权益保护

  一 国企改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

   (一)独立于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确立

   (二)国企改制与职工身份转换

   (三)工会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四)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职工社会保障权益

  二 用社会行动维护职工社会保障权益

   (一)X企业的改制过程

    1.医疗保险问题

    2.住房公积金问题

    3.采暖费问题

    4.独生子女费问题

   (二)职工的维权之路

    1.零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势

    2.维权队伍结构的变化

    3.“以理维权”的集体抗争

    4.将维权抗争进行到底,并取得胜利

   (三)工会在职工维权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三 “买断工龄”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缺失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S国有建筑公司的改制过程

    1.突然的改革重组令

    2.内部重组,恢复原来格局

    3.深化改革,全员买断

   (三)国企改制中职工社会保障权益的流失

    1.不情愿和不对等的买卖

    2.对国企的眷恋

    3.沉重的养老医疗保险负担

    4.再就业的困境

   (四)工会在职工维权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1.国企改制前的工会作用

    2.国企改制中工会作用的缺失

  四 国企改制过程中职工社会保障权益受损的原因

   (一)企业没有履行保障职工权益的责任

   (二)工会没有发挥维护职工社会保障权益的作用

   (三)地方政府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

   (四)职工缺乏对国家政策和企业改制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五 在国企改制中建立职工的社会保障维权体系

   (一)推动企业履行对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责任

    1.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体系

    2.政府官员走出思想误区,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3.加强企业自律,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4.职工自身努力,提高维权意识

    5.建立舆论导向,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二)推动工会在职工维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增强工会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2.构建以工会为核心的社会化维权体系

    3.工会立足国家政策摆脱依附性

    4.重塑职工利益代言人的工会形象

 第五章 企业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与职工权益保护

  一 我国劳动报酬权益分配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企业工资分配制度的历史

   (二)分配制度改革中职工劳动报酬权益的变化

  二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吉林C厂

   (二)研究方法

  三 改制前后吉林C厂职工的劳动报酬状况

   (一)C厂职工劳动报酬中存在的问题

    1.职工的工资普遍较低

    2.工资增长缓慢——17年没变

    3.工资差距较大

    4.福利逐步减少

    5.补偿标准过低

    6.欠工资的现象在破产的那段时间比较明显

   (二)C厂职工劳动报酬问题的影响因素

    1.企业负担能力超负荷

    2.地区和行业导致收入差距过大

    3.职工对企业的过分依赖

  四 改制前后吉林C厂的工会角色

   (一)改制前后C厂工会的职能和作用

   (二)改制后C厂工会的角色状况

    1.工会主席角色错位

    2.工会职能错位

    3.工会工作阶段性错位

  五 企业与工会无力维护职工的劳动报酬权益

   (一)企业无力履行维护职工劳动报酬权益的责任

   (二)工会无法在维护职工劳动报酬权益中发挥作用

    1.工会仅仅被看成是职工的福利组织,职工遇到困难不知道找工会

    2.职代会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工会组织依附于企业组织,不能独立地行使权利

  六 维护职工劳动报酬权益的对策和建议

   (一)积极推进国企改制,促使工会角色回归

    1.工会在国企改制中民主参与角色的回归

    2.工会在国企改制中职工利益维护者角色的回归

    3.工会在国企改制中民主监督角色的回归

    4.工会在国企改制中促进职企共赢角色的回归

   (二)在国企改制中把对职工的责任放在首位

    1.完善有关维护职工权益的政策法规

    2.政府部门加强对职工劳动报酬权益的维护

    3.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要将维护职工权益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

 第六章 国企改制与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保护

  一 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一)保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工会应发挥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的作用

  二 理论背景与研究视角

   (一)“古典二元论”下的工会研究

   (二)多元主义理论下的工会研究

   (三)从古典二元论到多元互动论

  三 从制度化“维稳”到“情景化维权”

   (一)1000多名职工集体中毒事件始末

   (二)一些人士认为,企业忽略或规避对职工的安全生产卫生责任

   (三)企业工会:从“听从指示”到“摆平理顺”

   (四)企业社会责任与工会维权的作用双重失灵

  四 结论与启示

   (一)延伸性讨论:是“夹缝中生存”还是“双重代表”

   (二)结论与展望

 第七章 国企改制与职工劳动发展权保护

  一 劳动发展权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一)劳动发展权的内涵和特点

   (二)劳动发展权益与企业社会责任

  二 理论依据和研究对象

   (一)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黑龙江国有大型企业D厂

  三 企业职工劳动发展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职工接受职业培训状况

    1.职工参训机会不平等

    2.培训内容与职工实际需求差距大

    3.职业培训激励的有效性不足

   (二)职工休息休假权益状况

    1.休息休假时间不足

    2.不兑现职工加班酬劳

  四 工会在保护职工劳动发展权中的作用和局限

   (一)工会在维护职工劳动发展权中的作用

    1.工会对维护职工培训权的作用

    2.工会对职工休息休假权的作用

   (二)工会的角色局限:先维护了谁的发展?

  五 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在保护职工权益中的双重失灵

   (一)工会角色错位和缺位的根源

    1.工会多重职能的制度安排

    2.工会对企业的依赖性

    3.政府角色缺失

   (二)企业没有履行维护职工劳动发展权责任的根源

    1.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2.企业培训机制不完善

    3.企业违规违法成本低

  六 改革方向和对策建议

   (一)发挥工会维护职工劳动发展权益的作用

    1.工会职能的单一化设置

    2.工会组织独立性的制度安排

    3.政府加强法律法规监管和执行的力度

   (二)推动企业履行维护职工劳动发展权益的责任

    1.企业应提高维护职工劳动发展权益的责任意识

    2.完善企业培训机制,建立与职工有效的沟通渠道

    3.加强对企业维护职工劳动发展权益的监管,完善追责机制

 第八章 工会与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互动机制构建

  一 改制中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对职工权益维护不足

   (一)改制过程中职工权益受损的状况

   (二)改制中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双重失灵

    1.在改制中,工会与企业在维护职工的产权权益方面功能缺失

    2.在改制中,工会与企业在维护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方面功能缺失

    3.在改制中,工会与企业在维护职工的劳动报酬分配权益方面功能缺失

    4.在改制中,工会与企业在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益方面功能缺失

    5.在改制中,工会与企业在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劳动发展权益方面功能缺失

  二 国外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互动的经验与启示

   (一)通过法治手段维护职工利益,实现工会与企业的合作

   (二)允许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现工人与管理者的合作

   (三)工会与企业通过集体协商方式来维护职工的权益

   (四)通过三方协调机制实现工会与企业的合作,维护职工权益

  三 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互动维护劳动者权益

   (一)加强工会组织建设,促使工会组织角色回归

    1.巩固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律地位

    2.强化工会组织构建,立足国家政策,使工会摆脱依附性

    3.完善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方式

    4.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制度,维护职工集体谈判权

    5.政府加强法律法规监管和执行的力度

   (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管理,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1.要加强社会环境建设,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加强法制法规建设,用法制的手段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3.加强企业自律,增强企业内部的伦理调控机制建设

    4.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报告机制

   (三)实现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互动合作

 序

 后记

安远超,2001,《日本的劳动法律与工会参与》,《工会理论与实践》第1期。

卜长莉,2009,《社会资本与东北振兴:对东北地区142家工业企业的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卜长莉,2012,《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互动机制的构建》,《学习与探索》第11期。

白青锋、王娇萍,2010,《“三工”调查:维权:寻找新视角——义乌市总工会打造企业社会责任“义乌标准”的新闻调查》,《工人日报》4月21日。

〔美〕巴泽尔,1997,《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鲍盛华、王建威、杜学静,2005,《东北360万原国有身份产业工人平稳着陆》,新华网9月13日。

鲍盛华、公磊,2002,《首钢柴油机厂第七任厂长为何不辞而别》,新华网7月12日。

〔法〕布迪厄、〔美〕华康德,2004,《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美〕保尔·钱佩因、马克·查德温,1984,《美国工人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劳资联合委员会》,《外国经济与管理》第6期。

常凯,2002,《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中国社会科学》1期。

常凯,2004,《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常凯,1995,《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陈莹,2000,《“维权”是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第4期。

陈迅、韩亚琴,1995,《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及其应用》,《中国工业经济》第9期。

陈奕平,2002,《美国工会现状分析》,《工会理论与实践》第3期。

陈峰,2003,《在国家与劳工之间:市场经济下中国工会的角色冲突》,《中国季刊》第4期。

陈骥,1999,《改革中的工会和工会的改革》,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陈实,2004,《集体劳权与中国工会》,《工人日报》4月2日。

车驾明,2002,《美国员工持股计划及其运用》,《企业导报》第1期。

程延园,2004,《集体谈判:现代西方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安排》,《教学与研究》第4期。

曹天予,2004,《劳动产权、现代经济学和市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5期。

曹越、赵西卜,2009,《企业社会责任的产权分析》,《商业研究》第8期。

初玉岗、李艳丽,2007,《企业社会责任与产权边界》,《江汉论坛》第1期。

邓旭贤,2009,《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买断工龄(职工身份转换)政策》,载吴忠民、韩克庆等著《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及问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1994,《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载《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鄂璠,2010,《王珉的吉林五年》,《小康》第1期。

冯彦君,2003,《劳动权论略》,《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冯钢,2006,《企业工会的“制度性弱势”及其形成背景》,《社会》第3期。

〔美〕弗里曼,2006,《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冯同庆,2006,《从劳工权益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第3期。

范省伟、白永秀,2003,《劳动力产权的界定、特点及层次性分析》,《当代经济研究》第8期。

葛意生,1995,《日本职工持股制度考察》,《中南财经大学学报》第1期。

郭爱萍,2007,《劳资关系与政府协调作用的若干思考》,《江西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工人出版社编,1957,《车间工会主席谈工会工作》,北京:工人出版社。

高书生,2006,《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峰,2005,《解除关系莫入“买断工龄”的误区》,《中国劳动保障报》2月8日。

高爱娣,2008,《中国工人运动史》,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郭璟、吴宁,2004,《人本理念:SA8000标准与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社会》第10期。

郭继强,1996,《劳动力产权与劳动产权之辨析》,《经济体制改革》第2期。

郝晶,2008,《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韩恒,2005,《关注工会系统的自主利益——对基层企业工会的调查与思考》,《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40期,7月31日。

何明修,2008,《没有阶级认同的劳工运动:台湾的自主工会与兄弟义气的极限》,《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72期。

何华裕,2008,《对改进“买断工龄”行为的几点思考》,《知识经济》第4期。

黄政、任荣明:2008,《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给我国的启示》,《上海管理科学》第6期。

黄良军,2007,《企业改制中“买断工龄”的若干问题探讨》,《南京财经大学学报》第2期。

侯钧生主编,2001,《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河北省总工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调研组,2010,《关于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情况的调查报告》,《工运研究》第13期。

淮行舟,2007,《关于当前加强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中国工运》第3期。

胡建国,2011,《劳资关系治理与工会绩效——基于中国私营企业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胡维鼎,2006,《美国工会怎样维权?》,《工友》第5期。

黄政、任荣明,2008,《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给我国的启示》,《上海管理科学》第6期。

黄如安,2008,《企业社会责任的产权理论分析》,《科技创业月刊》第6期。

〔美〕哈里·布雷弗曼,1979,《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方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姜列青,2005,《工人参与和工会(中)欧洲企业委员会在工人参与中的权限和作用》,《工人日报》9月23日。

贾康,2010,《劳动报酬占比:需要客观分析》,《理论参考》第7期。

金碚,2010,《论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中国工业经济》第4期。

姜国钧,2004,《吉林统计年鉴(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姜凯文,1996,《工会与党-国家的冲突: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工会改革》,《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8期。

计洪才,2002,《不建工会吃亏的是企业》,《工人日报》9月12日。

劳动部政策法规司,1997,《关于1996年全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进展报告情况的通报(劳动部办公厅)》,《劳动政策法规专刊》第4期。

赖若愚,1987,《目前工会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北京:档案出版社。

雷颐,2010,《工会角色的历史追溯》,《经济观察报》6月28日。

李国正,2014,《工会职能改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经济视角与政治视角的综述》,《管理观察》第35期。

李锦峰,2013,《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国家与工人阶级:结构变迁及其文献述评》,《社会》第3期。

李培林等,1992,《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李培林、张翼,2000,《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兰芬,2008,《企业提高劳动报酬的民生责任》,《江西社会科学》第3期。

李琪,2003,《改革与修复:当代中国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李曙光,2009,《国企改革就是取得利益和心理平衡的过程》,《经济观察报》8月31日。

李珂、许晓军,2006,《论我国工会新型维权机制的建构》,《工会理论研究》第2期。

李炳安,2005,《我国〈公司法〉的完善与职工权益的保护》,《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

李惠斌,2004,《劳动产权概念:历史追溯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5期。

梁祖彬、颜可亲,1996,《权威与仁慈:中国的社会福利》,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刘玉方主编,2005,《分化与协调——国有企业各职工群体及其利益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文,2007,《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发挥好工会作用》,《新重庆》第5期。

刘彦昆,2010,《吉林国企改制调查》,《小康》第1期。

刘爱玉,2003,《国有企业制度变革过程中工人的行动选择》,《社会学研究》第6期。

刘宝发、杨庆芳,2004,《企业培训模式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第4期。

刘世昕、崔丽,2011,《收入分配改革从何起步》,《中国青年报》3月12日。

刘道静,2009,《枣矿集团工会依法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鹰、殷格非,2006,《欧洲工会在企业社会责任推进中的作用》,《WTO经济导刊》第11期。

刘文,2012,《日韩工会发展比较及启示》,《东北亚论坛》第2期。

刘忠华,2008,《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建仓,2005,《论劳动债权的优先性》,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伟青、张立凯,2010,《河北省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国工运》第9期。

林泽炎、孙殿义、李春苗等,2005,《激活知识型员工——转制及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林燕玲,1996,《日本的集体谈判》,《工会理论与实践》第3期。

卢昊,2011,《中国人工资变化史:1986年全国年平均工资1271元》,《瞭望东方周刊》10月11日。

卢代富,2002,《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

林芳、冯丽丽,2011,《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履行方式·评价框架》,《财会月刊》第35期。

林曦,2011,《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欧洲经验与启示》,《学习与实践》第11期。

马克思、恩格斯,19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禹权,2005,《欧洲工会运动的现状、问题和前景》,《国外理论动态》第5期。

〔美〕迈克尔·布若威,2008,《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李荣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永堂,2012,《国外三方协商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中国行政管理》第4期。

慕嘉烜,2008,《150职工炒了董事长》,《东方今报》5月30日。

彭巧霞,2010,《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人民论坛》第26期。

〔日〕平泽克彦,2009,《欧盟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工会——欧洲和德国的经验》,《国外理论动态》第5期。

齐香真,2003,《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益》,《经济经纬》第6期。

戚成,1999,《特殊安置下岗老职工 解除劳动关系将补偿——下岗职工问题中央已有安排》,《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第8期。

祁华清,2002,《国外工业民主模式与我国职工参与制度选择》,《中州学刊》第3期。

〔美〕乔纳森·特纳,2006,《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七版)》,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钱洁,2008,《欧盟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及其启示》,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钱卫清,李智慧,2005,《成功改制:企业改制操作与诉讼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

屈晓华,2003,《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性行为反应的互动研究》,《管理现代化》第5期。

全总国际部,2001,《发达国家工会组织结构的特点》,《中国工运》第8期。

任荣明、朱晓明编,2009,《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孙少岩,200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亚论坛》第4期。

孙少岩,2003,《深化国企改革 促进人的解放》,《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4期。

孙彤编著,1986,《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孙志东、曹艳春,2003,《关于雇员参与公司管理的探讨》,《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沈原,2007,《市场、阶级与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苏晓红、侯朝轩,2004,《中外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比较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苏海南、刘秉泉,2008,《我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工人日报》10月28日。

宋钰,2003,《浅谈职业安全、职业卫生的现状与发展》,《中国公共卫生管理》第5期。

唐任伍、赵国钦,2009,《我国劳动与资本要素报酬差异及其对策建议》,《改革》第4期。

〔美〕托马斯·唐纳森、托马斯·邓菲,2001,《有约束力的关系》,赵月瑟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汤春来,2006,《美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流变及其启示》,《法学论坛》第3期。

田虹、吕有晨,2006,《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代日本经济》第1期。

田思路,2011,《日本劳资集体谈判中“春斗”的发展与启示》,《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韦森,2009,《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学》第2期。

王天仁,2008,《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北京:研究出版社。

〔美〕华尔德,1996,《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王晓晖,2010,《劳动过程理论:简史和核心理论》,《前沿》第10期。

王益英主编,2001,《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向前,2004,《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劳动》第12期。

王玉普,201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组织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贡献智慧和力量》,《工人日报》1月21日。

王贤森,2003,《西方国家工会集体谈判经验研究——兼论对我国工会的启示》,《工会理论与实践经验》第6期。

王东静,1999,《也谈劳动力产权》,《经济经纬》第1期。

王海杰,2006,《“劳动产权”概念辨析》,《当代经济研究》第9期。

王建新,1996,《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劳动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想》,载王建新主编《中国劳动年鉴(1992~1994)》,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王持栋等编著,1999,《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操作指南》,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王久高,2009,《完善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思考与建议》,《理论前沿》第6期。

王天义,2010,《收入分配改革的深水考验 提高劳动报酬是改革重点》,《中国报道》第11期。

王爱文,1993,《社会劳动关系:演变过程的考察与分析》,北京:红旗出版社。

闻翔、周潇,2007,《西方劳动过程理论与中国经验:一个批判性的述评》,《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尉健行,1999,《积极推行厂务公开 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全国厂务公开经验交流会议上的讲话》,中国邮政集团工会网4月19日。

魏众,2010,《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及对策分析》,《经济学动态》第8期。

文跃然、刘昕编著,1993,《现代管理制度·程序·方法范例全集:工资管理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吴晓锋、严丹丹,2006,《代表职工维权 工会如何角色回归》,《法制日报》11月15日。

吴红列,2008,《集体协商机制中工会法律地位的再思考》,《集体协商机制中工会法律地位的再思考》第4期。

吴清军,2008,《“守法”与“维权”的边界:外企工会组建与运行模式的分析》,《学海》第5期。

习近平,2015,《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4月29日。

习近平,2010,《在2010’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新华网2月25日。

许晓军、吴清军,2011,《对中国工会性质特征与核心职能的学术辨析》,《人文杂志》第5期。

许晓军、李珂,2006,《职工眼中的企业工会——企业工会现状调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2期。

信卫平,2002,《公平与不平——当代中国的劳动收入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徐新星,2015,《国企改革要有工会的“声音”和“身影”》,《中国职工教育》第11期。

徐之河、徐建中,1992,《中国公有制企业管理发展史(1927~1965)》,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徐小红,2001,《劳动力产权制度的国有制与市场化变迁》,《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期。

谢国雄,1997,《纯劳动:台湾劳动体制诸论》,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杨琳、秦亚洲,2008,《工资集体协商迎难推进》,《瞭望新闻周刊》5月5日。

杨洪常、丁秀玲、奚国泉,2004,《中国企业培训管理现状研究综述》,《科学管理研究》第1期。

姚先国、郭东杰,2004,《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第5期。

叶正茂、洪远朋,2001,《关于劳动力产权的探索》,《财经研究》第1期。

于桂兰、郑秀芝,2010,《工人权利受损原因的产权经济学分析》,《制度经济学研究》第3期。

于立、孟韬,2004,《国有企业“买断工龄”的问题与规范》,《社会科学战线》第6期。

张一鸣,2016,《国企改革与产业重组结合助推东北振兴》,《中国经济日报》1月21日。

张冀,2002,《国有企业的家族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莉、罗绍德,201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沟通的内容、途径及策略选择》,《商业时代》第6期。

张允美,2003,《理顺与冲突:中国工会与党-国家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网络版9月30日。

张暎硕,2004,《当代中国劳动制度变化与工会功能的转变》,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张锐,2013,《中国工会:保护劳动者权益是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工人日报》11月21日。

张静,2001,《利益组织化单位:企业职代会案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尚,2009,《欧洲社会模式下的欧洲工会联合会》,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丽,2011,《关于日本工会组织及劳资关系的考察报告》,《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第1期。

张鸣雨,2006,《基于工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基本立场的对策思考》,新浪博客7月10日。

张坚民,2000,《劳动力产权实现的关键:剩余索取权》,《工会理论与实践》第5期。

张银、唐斌尧,2011,《中国文化情景中的专业社区工作》,《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湛泳、刘长庚,2005,《论劳动产权的形成》,《求索》第1期。

湛泳、饶晓辉,2004,《劳动产权与联合产权制度》,《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4月2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3月21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计课题组,1993,《企业社会保障职能的独立化》,《经济研究》第11期。

中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展研究课题组,2009,《中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中央人民政府,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人民日报》6月29日。

中国企联雇主工作部社会责任课题组,2005,《社会责任及其标准认证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与对策分析报告》,中企联合网2月。

中华全国总工会,1996,《中国工运》第6期。

中华全国总工会,2003,《中国工会十三大文件汇编》,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中华全国总工会,1998,《中国工会十四大文件资料汇编》,北京:华龄出版社。

钟宏武,2008,《日本企业社会责任》,《中国工业经济》第9期。

郑秉文,2008,《改革开放30年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上海证券报》12月13日。

郑也夫、沈原、潘绥铭编,2006,《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郑功成,2009,《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郑莉、于宛尼,2010,《中国工会会员达2.26亿人 全国基层工会组织达到184.5万个》,《工人日报》2月24日。

郑桥、佘云霞,1999,《世界工会概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郑曦,2007,《美国工会对美国政府对外经贸政策影响的分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曾煜,2008,《工会在参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3期。

赵海忠,2007,《欧洲国家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做法》,《学习与研究》第12期。

赵玮,1997,《美国的集体谈判》,《工会论坛》第2期。

赵琼,2004,《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话》,《经济日报》2月14日。

周其仁,1996,《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第6期。

周正言,2008,《德国工会如何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保障职工体面劳动》,《工会理论研究》第6期。

周树平,2006,《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视角下中国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朱海龙,2014,《论美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法律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政治与法律》第2期。

朱海珅,2011,《日本学者视野里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代日本经济》第5期。

朱斌,2004,《19世纪以来欧洲工会运动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工会博览》第5期。

朱艳圣,2000,《冷战以后的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国际政治研究》第4期。

钟武强,2009,《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中国化:联合产权理论的核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钟武强,2010,《联合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研究》,湘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Beadles II,Nicholas A.,Scott,Clyde. 1961. “Labor Law-Secondary Products Picketing Under the Labor Management Relations Act”,Journal of Collective Negotiations in the Public Sector,No.4. Vol.21.

Burawoy,Michael. 1985. 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Factory Regimes under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 The Thetford Press Ltd.,pp.10-80.

Chen Feng. 2003. “Between the State and Labor:The Conflict of Chinese Trade Unions’ Dual Institutional Identity”,The China Quarterly 176.

Ceung Wook Back. 2000. “The changing trade union i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Issue 1,Vol.30,p.47.

Derek Curtis Bok and John Thomas Dunlop. 1970. Labor and the American Community. Simon and Schuster,p.425.

Friedman,Andrew L. 1977. Industry and Labour:Class Struggle at Work and Monopoly Capitalism. London and Basingstoke:The Macmillan Press Ltd.

Harbisch,A.J.,Jonder,M. Wegner and R.Schmidpeter. 2005.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ross Europe. Berlin:Springer.

J.T.Dunlop. 1958. 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Press.

Lee,Ching Kwan. 1998. Gender and The South China Miracle:Two Worlds of Factory Wom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Pye. 1985.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xVan Manen. 1990.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 Ontario:SUNY Press.

Ron Bean. 1994. Comparative Industrial Relation:An Introduction to Cross-national Perspectimves,2nd edition. London:Routledge.

Richard Powers. 1996. “The Labor-Management Relationact of 1947:A Topical Digest”,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No.1,Vol.15.

Thompson,Paul. 2000. The Nature of Work(2ndEditi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Tara J. Fenwick. 2000. “Perspectives on Workplace Learning”,in 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A. Wilson and E. Hayes (Eds.),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Tompson P. and K. Newsome. 2004. “Labor Process Theory,Work and the Employment Relation”,In B.E.Kaufman(Eds.),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Work and the EmploymentRelationship,p.141. U.S.A.:Industrial Relations Research Association.

Van Manen. 1990.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 Ontario:SUNY Press.

Wheeler David,Sillanpaa Maria. 1997. The Stakeholder Corporation:A Blueprint for Maximizing Stakeholder Value. London:Pitman Publishing,p.167.

Zhao,Minghua and Nichols,Theo. 1996. “Management Control of Labor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Cases from the Textile Industry”,The China Journal,No.36.

大臣官房統計情報部雇用·賃金福祉統計課,平成24年,《労働組合基礎調査結果の概況》,《政府統計》,総務省統計。

法政大学大原社会問題研究所編,1999,《1955年春闘の開始》,《日本の労働組合100年〈事典辞典〉》,旬报社。

高橋伸夫,2004,《日本型年功制のどこか悪いというのか》,《虚妄の成果主義-日本型年功制復活のススメ》,日経BP社。

高田一樹,2007,《社会的責任投資と企業社会的責任に関する参考文献·資料》,《立命館大学大学院先端総合学術研究科》データベース。

厚生労働省大臣官房統計情報部,平成13年,《労働組合基礎調査結果速報》,《推定組織率は低下傾向が続き20.7%》,厚生労働省統計局。

厚生労働省,平成25年,《第3章労働市場における人材確保·育成の変化》,《労働経済分析》,厚生労働省。

厚生労働省,平成21年,《労働組合基礎調査概況》,《労使関係総合調査(労働組合基礎調査)》,厚生労働省网站(統計調査結果報道発表資料)。

厚生労働省,平成25年,《労働組合基礎調査概況》,労働組合及び労働組合員の状況《政府統計》,厚生労働省网站(統計調査結果報道発表資料)。

厚生労働省,平成25年,《労働組合基礎調査概況》,産業別の状況《政府統計》,厚生労働省网站(統計調査結果報道発表資料)。

厚生労働省,平成25年,《労働組合基礎調査概況》,企業別(民営企業)の状況《政府統計》,厚生労働省网站(統計調査結果報道発表資料)。

厚生労働省,平成25年,《労働組合基礎調査概況》,主要団体への加盟状況《政府統計》,厚生労働省网站(統計調査結果報道発表資料)。

厚生労働省,平成25年,《労働組合基礎調査の概況》,《労使関係総合調査(労働組合基礎調査)》,厚生労働省网站(統計調査結果報道発表資料)。

内閣府,平成25年,《第2部子供·若者育成支援施策の実施状況》,《子ども·若者白書(全体版)》,内閣府网站(統計調査結果報道発表資料)。

厚生労働省,平成25年,《労働組合基礎調査概況》,主要団体別労働組合員数《政府統計》,厚生労働省网站(統計調査結果報道発表資料)。

総務省統計局,平成25年,《労働力調査(基本集計)》,《労働力調査年報》,総務省統計局。

日本大百科全書,2001,《日本の企業別組合》,小学館。

樫村志郎,1992,《労使紛争解決システム-法社会学の視覚角から》,《日本労働法学会誌》80号,日本労働法学会,83~101頁。

藤村博之,2011,《日本の労働組合—過去·現在·未来》,《日本労働研究雑誌》,No.606/January。

野村正實,1994,《終身雇用制議論の陥穽》,《危機の中の日本企業》,岩波書店。

総務省統計局,平成25年,《労働力調査(基本集計)》,《労働力調査年報》,総務省統計局。

山城章,1949,《経営の社会責任》,《経営評論》,経営評論社。

Goydero·Georget著、垣見陽一訳,1959,《企業の社会的責任》,郁文社。

菅谷重平,1959,《経営者の社会的責任》,《現代の経営者》,日本新聞社。

Goydero George著(1961),The Responsible Company、喜多了祐訳,1963,《第三企業体制:大企業の社会責任》,春秋社。

Hodges,L.H.著(1963)The Business Conscience、日本経済新聞社訳,1964,《ビジネスの良心》,日本経済新聞社。

Petil Thomas,A.著(1967)The Moral Crisis in Management,土屋守章訳,1969,《企業モラルの危機·会社は何を問われているか》,ダイヤモンド社。

高田馨,1970,《経営の倫理と責任》,千倉書房。

櫻井克彦,1970,《現代の経営理念と企業の社会責任》,経済科学。

対木高英,1979,《社会的責任と企業構造》,千倉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