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23

缔造大同图书

Create Datong: On "Datong + Communism" of Qianxuese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SSAPID:101-3328-3306-21
ISBN:978-7-5201-0977-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钱学森“世界大同+共产主义”理想以及关于全球趋势的研究报告和理论文章,对钱学森一系列重大科学构想作了系统总结和创造性阐发,通过对“世界社会”“政治一体化”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凝练出作者称之为“钱学森六段论”“全球双层结构”的基础理论成果,归纳出中华文明的“天下”→“大一统”→“大同”集体精神“原型”、集体心理图谱等重要观点,从大战略的视域观察人类社会的现状与未来,对世界政治一体化及其演进方式、基本途径等进行深入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曦恒
编 辑:单远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文前彩插

 致谢

 原序*

 上编

  一种观察共产主义理想的新视角(总论)*

   一 世界社会:对人类社会历史阶段的新认识

   二 世界社会论丰富和发展了“历史五段论”

   三 全球治理正在为共产主义的世界性场所准备条件

  钱学森“世界大同+共产主义”理想研究(一)

   一 对社会历史阶段进行新的认识和新的划分,提出“世界社会”新思想

   二 共产主义必然实现并将在大约200年后实现,其基础将是新的社会革命以及“第二次文艺复兴”

   三 实现共产主义必须经过艰苦的斗争

   四 以国家大战略推动实现世界大同共产主义

   五 以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推动实现世界大同共产主义

  钱学森“世界大同+共产主义”理想研究(二)

   一 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

   二 20世纪思想家对“世界大同”的共同预见

   三 “世界大同”的两种前景和前途

  钱学森“世界大同+共产主义”理想研究(三)

   一 丰富、创新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 丰富和发展了共产主义理想内涵,赋予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钱学森“世界大同+共产主义”理想研究(四)

   一 提出“世界系统”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全球战略构想,为党和国家勾绘21世纪战略远景

   二 提出实现“世界大同共产主义”的战略思路

   三 提出了以内政为主、政治战略为重,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筹划思路,并为此积极准备

    1.预见并呼吁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也就是创造生产力的社会革命做好思想和理论准备

    2.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设计部”这一党和国家组织体系变革“最最重大的事”

    3.提出了内政为主实现“世界大同共产主义”的大战略思路

  钱学森“世界大同+共产主义”理想研究(五)

   一 组织开展对未来百年的世界历史总体趋势的研究

   二 组织对“世界社会”进行深入研究、论证

   三 制订和启动“国家战略总体规划”研究计划

    (一)国家战略体系研究

    (二)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研究

   四 组建专门的钱学森研究机构或“世界社会”研究机构

  附:新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大同

   引言 历史终结论的失败

   一 超越民族国家:“同时胜利论”与“一国胜利(建成)论”

   二 营造世界社会形态:全球经济、产业革命与新的联合

   三 世界大同共产主义:由去“分”而去“私”

   结语 新型全球化与共产主义的未来

 中编

  全球社会的双层结构与演化方向(一)

   一 影响久远的四大历史趋势

   二 全球社会的“双层结构”及其影响

  全球社会的双层结构与演化方向(二)

   上篇 TPP的法律本质

    一 TPP的本质和法律属性

    二 欧洲商人阶层与商人法的演变

    三 新商人法兴起并向世界法、全球法演变

    四 TPP、TTIP的本质及其未来走向

   下篇 世界大势中的美国国家战略动向

    一 美国国家战略调整的基本背景

    二 美国国家战略的演变和调整

     (一)美国的全球战略轨迹

     (二)影响美国国策的重要战略思想

      1.“民主和平”论

      2.“文明冲突”论

      3.“大棋局”理论

      4.新保守主义

      5.“软实力”理论

    三 美国国家战略的总目标

    四 美国国家战略的新动向与演化方向

    五 美国的战略调整与世界的未来

  附:对美国大选的观察和预见

  全球社会的双层结构与演化方向(三)

   一 世界历史上的大一统及其统治形式

    1.罗马帝国

    2.夏、商、周王朝

    3.秦、汉王朝

    4.欧洲联盟

   二 中华统一王朝与世界帝国的共同之处

   三 天下王朝与世界帝国的经济基础差异

   四 天下王朝与世界帝国的地理空间差异

   五 天下王朝与世界帝国精神结构的异同

    1.罗马帝国的精神特质

    2.夏、商、周到秦、汉王朝的精神结构

   六 中华民族的三大核心理念

    1.“天下”理念

    2.“大一统”理念

    3.“大同”理念

   七 对东西方世界帝国异同的总结

  附:对“英国脱欧”的观察与预见

  全球社会的双层结构与演化方向(四)

   一 认识未来的“世界统一”中应破除的思维定式和观念

    1.未来的世界统一,不是秦灭六国式的统一

    2.未来的世界统一,不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无产阶级革命在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行动

    3.未来的世界统一,不会按民族国家—区域整合—洲际整合—全球联合的阶段划分和演进次序推进

    4.未来的世界统一,包含但不会是出自某个特定阶层或组织集团的设计、规划

   二 世界统一正在具备的若干社会条件

    1.共享经济正在为未来世界统一的经济基础准备条件

    2.知识产权制度坍塌预示未来私有制的消亡

    3.阶级阶层的全球性变化带来全球革命的可能

    4.全球社会“自组织”现象大规模涌现导向统一

    5.全球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意识日渐深入人心

    6.社会主义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存在

    1.以全球双层结构为基本框架

    2.以主要大国一致为核心与关键

    3.以网络状全球治理为基本内容

    4.以全球一体、四海一家为核心理念

    5.以解决全球危机与冲突为合法性基础

    6.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

  全球社会的双层结构与演化方向(五)

   一 世界社会不同阶段的社会性质

   二 “多种社会制度并存”阶段的世界社会性质

    1.全球化与主权民族国家的矛盾

    2.全球资产阶级与全球无产阶级大众的矛盾

    3.主权国家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矛盾

   三 世界政治一体化及其社会主义方向的历史必然性

    1.“多元”向“一体”演变的未来前景

    2.“世界社会”走向的历史必然性和演变过程

   四 “世界大同”的历史之路和决定性因素

  全球社会的双层结构与演化方向(六)

   一 “世界大同+共产主义”的历史定位与战略方向

    (一)三个历史时期的最高理想与政策目标比较

    (二)新的历史方位认识及未来新目标的确立

   二 确立有内在衔接的党内、社会及全球意识形态体系

   三 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历史六段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关系

    (二)世界社会理论框架下的未来前景

   余论:通向“世界大同+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由之路

 下编

  国际形势中长期演变方向问题研究*

   一 世界形势演变的基本趋势与方向

   二 世界走向统一的根本原因

   三 关于世界统一的高潮何时到来及对当前的政策意义

   四 制定和实施我国世界战略的若干建议

  国际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演变前景及政策建议

   一 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一)世界历史基本趋势决定全球金融危机必然爆发

    (二)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和当前国际金融体制是危机的货币金融制度根源

    (三)社会生产的所有制形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是产生危机的内生性和结构性原因

   二 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方向、前景和影响

    (一)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将持续深入发展,并将在今后频繁、持久地出现和发作

    (二)金融和经济危机将与全球贸易战、金融战、经济战交织出现,形成广泛、复杂的互动

    (三)以金融危机为标志,世界进入全球化深入调整时期

    (四)世界的“春秋战国”时代来临,局部战争很可能呈全球化态势

    (五)经济危机和未来世界格局的演变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当前将采取的战略与政策

   三 政策建议

    (一)以深入推进世界一体化(统一),建立我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制度为根本,以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为目标,研究制定主导世界货币体制的战略与政策

    (二)全力谋划和推动对外开放的全面战略转型,更加注重国家发展的经济安全,更加注重对国际经济体系的改造和构建,以主导推进世界一体化(统一)作为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模式

    (三)调整经济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以科学发展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以世界一体(统一)为目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解决人民币汇率波动问题的新思维(上)

   一 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根源

   二 破解“特里芬两难”,解决汇率争端的理论新思考

    (一)“特里芬两难”源于货币职能的内在矛盾

    (二)货币的二重化形式和“货币的货币”的产生是货币发展的必然

    (三)“货币的货币”有可能由一国创造和推行

   三 “一国二币”的政策构想和建议方案

    方案一:定值货币——“和谐元”与黄金挂钩的办法和运行机理

    方案二:定值货币——“和谐元”与一篮子物品挂钩的办法和运行机理

    方案三:“和谐元”定值基准用国际比较项目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办法

   四 “一国二币”的核心价值

   五 相关问题

  解决人民币汇率波动问题的新思维(下)

   一 国外学者的论述和分析

    1.罗伯特·蒙代尔(“欧元之父”,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009、2011年的论述)

    2.莫里森·庞帕斯(世界单一货币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系成立成立于2003年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总部设在美国。以下是2009年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的论述)

    3.世界单一货币委员会的计划表(2003年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的非政府组织)

    4.本·斯泰尔(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国际经济部主任,2005年以来的有关论述)

    5.杰弗里·加滕(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和金融学教授,前总统克林顿的经济顾问,2009年9月以来的论述)

    6.保罗·沃尔克等的有关言论(摘自和讯网——单一世界货币主页,该主页现在已经消失)

   二 国内部分专家学者的论述和观点

    7.余永定(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委员会前委员,2008年11月的论述)

    8.葛华勇(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执行董事,2009年1月的论述)

    9.唐双宁(光大集团董事长,2008年11月在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发表的观点)

    10.金柏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2008年10月在其《建立世界央行》文章中的论述)

    11.宋鸿兵(金融学者、畅销书《货币战争》作者,2009年、2011年的论述和预测)

    12.曹钟勇(上海市党政领导干部考试中心、上海市经营者资质评价中心主任,经济学者,著有《财富本源与世界统一货币》)

    13.袁兴昌(阿根廷宏诺南美经贸咨询公司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研究员,2005年以来的论述)

  奇正相生 以应无穷

   一 关于战略领导体制问题

   二 关于“顶层设计”以何种形势判断为基础

   三 关于国家战略总体研究计划的构想

 附录

  “+”号蕴涵了历史分期

   一

   二

   三

  探隐抉微说“过渡”

   一

   二

   三

   四

  冒进抑或倒退?“左”?右?

   一

   二

   三

   四

   五

 前言 不确定时势中的历史必然

 序言 一部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有重要创新的作品

 自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86。

《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9。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

《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

《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从一大——十七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人民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2。

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4月8日。

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人民日报》2013年9月6日。

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10月4日。

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9日。

《钱学森文集》(1~6卷),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钱学森书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钱学森书信选》,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钱学森:《创建系统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糜振玉编《钱学森现代军事科学思想》,科学出版社,2011。

王成斌、刘兆世:《钱学森总体设计部思想初探》,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

苗东升:《钱学森哲学思想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

北京大学现代哲学与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编《钱学森与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12。

司马迁撰《史记》,顾颉刚点校,中华书局,1982。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徐元诰撰《国语集解》,王树民等点校,中华书局,2002。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

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中华书局,1986。

李学勤主编《礼记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康有为:《大同书》,古籍出版社,1956。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

田昌五等:《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金景芳:《名师讲义:金景芳先秦思想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林剑鸣:《秦国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谭其骧:《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2013。

钟肇鹏主编《春秋繁露校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张金光:《秦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

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

雷海宗:《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中华书局,2005。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编《雷海宗与21世纪中国史学》,中华书局,2005。

郭荣芳、许宁编撰《天人之际》,西安出版社,2012。

韩星:《天下大同》,西安出版社,2012。

宋玉波:《天下大同》,学习出版社,2014。

田昌五:《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中华书局,2011。

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11。

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庞卓恒:《从世界历史看文明兴衰规律》,载国家图书馆编《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史谏卷)》,北京出版社,2010。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许倬云:《历史的分光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赵汀阳:《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赵汀阳:《天下体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信出版社,2016。

韩毓海:《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九州出版社,2012。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三联书店,1994。

葛剑雄:《葛剑雄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何怀宏:《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李曦恒:《国家战略》(第一卷),北京理工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内部印行,2013。

薛暮桥、苏星等:《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出版社,1978。

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49~1957》,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范守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恢复史·1949—1952》,求实出版社,1988。

范守信:《走历史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刘明华:《共产党宣言全球化二重性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

向德忠:《共产党宣言国际战略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赵士发:《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孟宪东:《晚年马克思“跨越”思想研究——兼论东方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黄皖毅:《马克思世界史观:文本、前沿与反思》,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曹荣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林出版社,2012。

张全义:《世界国家生成机理初探——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刘敬东:《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国个案》,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章绍华:《用世界精神化解全球危机——今后40年的世界和中国》,正道集团私人有限公司,2012。

马洪等编《当代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何新:《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时事出版社,2002。

何新:《论政治国家主义》,时事出版社,2003。

何新:《统治世界1》,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何新:《希腊伪史考》,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2013。

苗东升:《系统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国科学院:《2011中国科学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1。

向松祚:《新资本论——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危机和救赎》,中信出版社,2015。

汪尧田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总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

陈安:《国际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朱揽叶:《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贸易纠纷案例汇编》,法律出版社,1995。

沈伟:《国际经济秩序是如何形成的——法律、市场和全球化》,法律出版社,2014。

俞荣根:《道统与法统》,法律出版社,1999。

梁西:《国际组织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俞可平:《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高鸿钧:《全球视野的比较法与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高鸿钧、鲁楠编《法律全球化——中国与世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高鸿钧主编《中国比较法学——法律全球化:中国与世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高祥主编《当代法律交往与法律融合——第一届比较法学与世界共同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3。

陈东晓等:《联合国:新议程和新挑战》,时事出版社,2005。

饶戈平:《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蔡拓:《全球化与政治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任先行等:《比较商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王志乐:《静悄悄的革命——从跨国公司走向全球公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左海聪:《国际贸易法》,法律出版社,2009。

余元洲:《破解国际金融危机》,上海三联书店,2009。

余元洲:《超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2010。

刘慧:《复杂系统与世界政治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杨洁勉等:《体系改组与规范重建——中国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对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杨力主编《二十国集团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庞中英:《重建世界秩序——关于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刘铁娃:《霸权地位与制度开放性——美国的国际组织影响力探析1945—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张贵洪等编《中国、联合国与全球治理》,时事出版社,2015。

王灵桂编《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吴如嵩等:《中国军事通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于汝波等:《中国历代战略思想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编《战略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李际均:《论战略》,解放军出版社,2002。

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修订版),长征出版社,2012。

纽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台湾麦田出版社股份有限责任公司,1995。

洪兵:《中国战略原理解析》,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徐弃郁:《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新华出版社,2011。

叶自成:《中国崛起——华夏体系500年的历史》,人民出版社,2013。

李巍、王学玉编《欧洲一体化理论与历史文献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盛昭瀚等:《社会科学研究计算实验理论与应用》,上海三联书店,2009。

黄楠森、庄福龄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出版社,2005。

高放等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李永清等:《从革命思维到执政思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李延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学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张晓忠:《列宁的全球化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

于光远:《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人民出版社,1996。

鲁书月:《胡乔木晚年对重大政治问题的思考》,人民出版社,2012。

王绍光主编《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三联书店,2012。

萧功秦:《超越左右激进主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费蕙宇等:《决战世界元》,华夏出版社,2009。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中信出版社,2009。

朱云汉:《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孙皓晖:《中国文明正源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孙皓晖:《战国——大争之世》,中信出版社,2016。

郑永年:《再塑意识形态》,东方出版社,2016。

程亚文、王义桅:《天命——一个新型领导型国家的诞生》,中国群言出版社,2016。

许洋、李楠主编《另一半中国梦——何种文明?十字路口的抉择》,中信出版社,2013。

〔意〕但丁:《论世界帝国》,朱虹译,商务印书馆,1985。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美〕保罗·肯尼迪:《联合国过去与未来——联合国与建立世界政府的构想》,卿劼译,海南出版社,2008。

〔德〕康德:《论永久和平》,载《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尤来寅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转型中的世界体系》,路爱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美国实力的衰弱》,谭荣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2001。

〔美〕亨利·基辛格:《重建的世界》,冯洁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林尔蔚、陈江译,商务印书馆,2011。

〔美〕斯皮克曼:《边缘地带论》,林爽喆译,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

〔美〕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战争》,萧啸、昌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美〕乔治·凯南:《美国大外交》,雷建锋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以〕尤锐:《展望永恒帝国——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孙英刚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美〕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徐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法〕让·马克·夸克:《迈向国际法治:联合国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回应》,周景兴译,三联书店,2008。

〔法〕伊夫·夏尔·扎尔卡:《重建世界主义》,赵靓译,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王国卿等译,三联书店,1993。

〔日〕冈田英弘:《世界史的诞生——蒙古帝国的文明意义》,陈心慧译,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16。

〔美〕特伦斯·霍普金斯等:《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发展轨迹:1945—2025》,吴英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

〔美〕小科尼利厄斯·F.墨菲:《世界治理——一种观念史的研究》,王起亮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韩〕李承律:《走向大同——东北亚共同体建设新思维》,金学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美〕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刘青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美〕约瑟夫·S.奈等主编《全球化世界的治理》,王勇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美〕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编《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曹荣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美〕布兰克·米兰诺维奇:《世界的分化——国家间和全球不平等的度量研究》,罗楚亮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美〕迈克尔·巴尼特等:《为世界定规则》,薄燕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挪威〕文安立:《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牛可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新〕马凯硕:《大融合——东方、西方与世界的逻辑》,韦民等译,海南出版社,2013。

〔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潘嘉玢、刘瑞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败:21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王振西等译,新华出版社,2005。

〔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等:《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姚芸竹译,新华出版社,2009。

〔美〕理查德·哈斯:《良机:美国改变历史进程的时刻》,王明侠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美〕罗伯特·卡根:《天堂与实力—世界新秩序下的美国与欧洲》,肖蓉、魏红霞译,新华出版社,2004。

〔美〕托马斯·巴尼特:《大视野大战略——缩小断层带的新思维》,孙学峰、徐进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美〕罗伯特·D.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涵朴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美〕谢尔曼·肯特:《战略情报:为美国的世界政策服务》,刘薇等译,金城出版社,2012。

〔美〕查尔斯·奎格利:《世界政治:走向新秩序?》,夏维勇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意〕安东尼奥·奈格里:《超越帝国》,李琨、陆汉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大同世界》,王行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俄〕安·阿·科科申:《战略领导论》,杨晖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张体伟译,中信出版社,2012。

〔美〕杰里米·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中信出版社,2014。

〔美〕杰里米·里夫金:《同理心文明》,蒋宗强译,中信出版集团,2015。

〔美〕安妮·玛丽·斯劳特:《世界新秩序》,任晓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英〕博文托·桑托斯:《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美〕詹姆斯·J.郝克曼等编《全球视野下的法治》,高鸿均、鲁楠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

〔美〕戴维·卡莱欧:《欧洲的未来》,冯绍雷、袁胜育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英〕巴里·布赞:《人、国家与恐惧: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安全研究议程》,闫健、李剑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美〕约翰·吉林汉姆:《设计新欧洲》,王远河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美〕蒂尔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袁传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比〕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陈国兵译,商务印书馆,2006。

〔美〕弗朗切斯科·迪纳:《自由贸易的社会构建——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及南方共同市场》,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美〕戴维·C.科顿:《当公司统治世界》,王道勇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英〕莱斯利·斯克莱尔:《跨国资本家阶层》,刘欣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美〕许田波:《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徐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美〕威廉·多姆霍夫:《谁统治美国》,吕鹏等译,译林出版社,2009。

〔美〕戴维·罗特科普夫:《超级精英——看6000人如何操纵60亿人的世界》,王林燕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

〔美〕布兰克·米兰诺维奇:《世界的分化——国家间和全球不平等的度量研究》,罗楚亮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美〕费正清、赖肖尔主编《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潘兴明、庞朝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美〕芮乐伟·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梁侃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连玲玲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美〕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汪荣祖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美〕约瑟夫·奈:《软实力》,马娟娟译,中信出版社,2013。

〔美〕约瑟夫·奈:《论权力》,王吉美译,中信出版社,2015。

〔美〕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三联书店,2007。

〔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美〕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中华书局,2011。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刘毅等译,科学出版社,2011。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编《大趋势:2020年的世界》,相蓝欣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编《全球趋势2025:转型的世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译,时事出版社,2009。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编《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学院译,时事出版社,2013。

〔加〕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运用》,林康义、魏宏森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胡长林:《亚历山大帝国与秦帝国集权君主政治的共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郭世钦:《汤因比文明兴衰理论评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

文克成:《论民族凝聚和国家统一的传统观念与历史经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何增科:《全球公民社会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6期。

陈玉屏:《略论中国古代的“天下”、“国家”和“中国”观》,《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刘阳海:《殷商天命思想之人文意识与西周德治观之形成》,《求索》2011年第2期。

王遐见、王勇:《论毛泽东对大同世界理想的追求》,《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2期。

张全义:《全球认同生成路径及其困境分析——世界国家还是国家世界》,《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2期。

夏锦山:《西周分封制与汉初分封制的比较》,《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5期。

尹建东:《天下观念与华夷边界:从先秦到秦汉的认识转变》,《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冯维江:《试论“天下体系”的秩序特征、存亡原理及制度遗产》,《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8期。

陈斌:《从五帝、三王到天下型国家——“天下政治”的历史成立》,《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胡锐军:《儒家政治设计的目标、缺陷及历史价值》,《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李宪堂:《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学术月刊》2012年第10期。

衣长春:《论清雍正帝的民族大一统观——以“大义觉迷录”为中心的考察》,《河北学刊》2012年第1期。

陈浩:《全球化时代下的大一统》,《社科纵横》2012年第6期。

李长春:《春秋“大一统”与两汉时代精神》,《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刘梁剑:《康有为“大同书”与世界政治秩序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辜正坤:《21 世纪人类普世价值观:“家—国—天下主义”》,《人民论坛》2013年第7期。

李泓、金钊:《大同思想与毛泽东的社会理想》,《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

韦兵:《完整的历史经验:天下的“夷狄之维”》,《学术月刊》2013年第6期。

包万超:《天人合一与儒教宪政的哲学基础》,《学术研究》2013年第3期。

唐眉江:《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历史观的创新与大一统思想的重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王庆新:《春秋华夏天下秩序的启示》,PKU法治研究中心,2015年11月。

刘擎:《重建全球想象:从“天下”理想走向新世界主义》,《学术月刊》2015年第8期。

张磊、胡正荣:《帝国、天下与大同: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检视与未来想象》,《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李大龙:《东亚“天下”传统政治格局的形成及演变趋势——以政权建构与族群聚合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2期。

牟钟鉴、翟奎凤:《人类要构筑共同的未来梦想——论礼运大同理想的历史与当代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曹为:《夏商西周一体多元民族格局的演进与特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张兴国:《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及其信仰维度——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辽宁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王一胜:《大同理想与中国梦》,《观察与思考》2015年第4期。

高力克:《世界国家与普世文明——梁启超的新天下主义》,《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吴灿新:《西周的“天德”观及其伦理影响》,《齐鲁学刊》2015年第5期。

吴义雄:《孙中山与近代大同学说的终结》,《北理工国家战略研究中心资料汇编》,2015年12月。

桂珍明:《从“天命恒常”到“天命靡常”——论西周早期天命观念及影响》,《北理工国家战略研究中心资料汇编》,2015年12月。

张志强:《超越民族主义:“多元一体”的清代中国——对“新清史”的回应》,《文化纵横》微信公众号,2016年4月5日。

孙建冬:《冷战后的全球:一体化还是分散化——对“相互依存”理论的再思考》,《国际政治研究》1996年第1期。

唐任伍:《“全球一体化”的神话,发展中国家的陷阱》,《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12期。

赵俪生:《关于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全球一体化——敬与费孝通先生相探讨》,《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1期。

周启杰、宫大宁:《全球一体化思想的历史根源及现实意义》,《北方论丛》2001年第4期。

毛百战:《全球一体化与系统思维观》,《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徐新建:《从边疆到腹地:中国多元民族的不同类型——兼论“多元一体”格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毛百战:《全球化背景下〈共产党宣言〉的现代意蕴》,《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方晓强、邢瑞磊:《欧洲国家的国家认同模式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张康之:《试论全球化与共同体建构》,《探索》2006年第6期。

金应忠:《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兼论国际社会共生性》,《国际观察》2014年第1期。

才金龙:《国家理论与超国家理论——西马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欧洲一体化》,《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3期。

黄德明、卢卫彬:《国际法语境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4期。

刘宗义:《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构建思路》,《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4期。

徐亮:《“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唯实》2015年第9期。

张彪:《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政治经济意义》,《学术界》2015年第11期。

叶小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的软实力支撑》,《人民论坛》2015年第12期。

吕晓勋:《构建适应时代的世界秩序——为全球治理寻找更好答案》,《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7日。

许哲:《共建人类命运的“巴别塔”》,《人民论坛》2016年第1期。

修远基金会:《新全球化时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纵横》2016年第7期。

徐国栋:《行省→省(郡)→总督区→军区——罗马帝国行政区划的变迁及其意义》,《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年第1期。

宫秀华、王允:《罗马国家统治制度的创新——西西里行省制度的建立与运作》,《古代文明》2015年1月第1期。

张文木:《基督教佛教兴起对欧亚地区竞争力的影响(系列)》,《太平洋学报》2013年第8~11期。

李宇、暴景升:《试析基督教大一统世界的建立与瓦解及其对近代自由主义的影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徐祟利:《论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经济法律体制的影响》,《国际商务》1999年第4期。

倪建林:《世贸组织法律和国际贸易法的发展》,《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第8期。

慕亚平:《质疑法律全球化》,《北京日报》2002年7月8日。

朱景文:《全球化与法治国家的历史演进》,《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

徐爱国:《法律全球化的理想与困境》,《法制日报》2008年4月20日。

崔盈:《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当代发展》,《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0期。

高鸿钧:《法律全球化的迷思》,《检察日报》2011年9月1日。

鲁楠:《国家战略下的法律全球化》,《法制日报》2012年5月12日。

泮伟江:《法律全球化的政治效应:国际关系法律化》,《求是学刊》2014年第3期。

崔大沪:《WTO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国际贸易》1996年第2期。

任列:《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贸易自由化展望》,《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7期。

赵仁康:《世界贸易组织面临新矛盾》,《国际商务》1996年第9期。

程宝库:《WTO与GATT在效率、秩序和公正问题上的比较》,《南开学报》1997年第1期。

王运祥:《论战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变革》,《国际经贸探索》1999年第2期。

徐晓静:《商人在商法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中国市场》2011年第35期。

宋阳、左海聪:《论国际商事规则与主权国家立法的关系——从独立到超越》,《天府新论》2010年第10期。

向前:《“新商人法”理论——施米托夫国际商法思想评述》,《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王宏鑫:《施米托夫现代商人法思想评述》,《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郑远民:《现代商人法理论的提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

张晓东、董金鑫:《现代商人法的性质和归属新论》,《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赵旭东:《商法的困惑与思考》,《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

吴庭刚:《现代商人法与中世纪商人法之比较研究》,《企业经济》2013年第1期。

王鹤:《论英国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评析英国政府对欧盟政策》,《欧洲》1997年第4期。

赵怀普:《欧洲一体化经验及时代精神》,《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黄正柏:《权力的让渡和主权的坚持:略析欧洲一体化中的“主权让渡”》,《史学集刊》2009年第2期。

贾文华:《从资本逻辑到生产逻辑——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欧洲一体化的理论解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7期。

卜永光、庞中英:《从主权债务危机看欧元区制度的缺陷与变革》,《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9期。

江时学:《在布鲁塞尔看欧洲债务危机:最危险的时刻已成往事》,《证券日报》2013年2月18日。

付俊伟:《现代商人法与欧盟私法统一》,《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杨丽艳:《欧盟法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对民族主义的作用和影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

李春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战略》,《探索》1998年第6期。

王宏伟:《“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评析——经济全球化是否导致了“超帝国主义”》,《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赵磊:《金融危机的根源并未超越马克思的逻辑》,《光明日报》2009年1月23日。

赵磊:《不应忘却马克思的追问——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1期。

李士珍:《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析评》,《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3期。

杨风禄、徐超丽:《社会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郝丽风等:《自组织团队创新能力的涌现机理探析》,《企业活力》2011年第10期。

蒋同明等:《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7期。

韩蓉、林润辉:《基于自组织临界性理论的知识创新涌现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第4期。

李响、严广乐:《区域治理视野下的公共行政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系统科学学报》2013年第3期。

彭剑锋:《共创、共治、共享——自组织的核心要素》,《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年第8期。

王咏梅:《全球化:矛盾冲突的世界历史进程》,《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马志朝:《经济全球化:矛盾与冲突》,《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周穗明、马志良:《全球化的矛盾与“第三条道路”的失败》,《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3期。

叶良茂:《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经济全球化》,《哲学研究》2002年第7期。

张晓忠、刘忠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性质与未来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理论探讨》2000年第5期。

王传利:《论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现实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论析之一》,《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孙宏健:《毛泽东对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历史贡献》,《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何敬文:《科学认识当代中国人民内部主要矛盾——兼谈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

罗文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赵绪莹:《对过渡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再认识》,《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宝成关:《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兼论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3期。

张月:《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再认识》,《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方圆、方小年:《决定社会性质的是社会主要矛盾》,《当代世界社会主义》2013年第6期。

吴怀友、刘艳:《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与中共对国情认识的变化》,《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年第6期。

董四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理想主义的维度——兼论乌托邦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意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于丽娜、魏良平:《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影响》,《北理工国家战略研究中心资料汇编》,2015年12月。

马武:《过渡时期是东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理论探索》1994年第2期。

付静山:《过渡时期党对国家资本主义的探索》,《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4期。

陈君静:《苏联经验与我党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实践》,《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陈国新:《重新认识列宁对俄国过渡时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云南学术探索》1999年第2期。

信德初:《从过渡时期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9期。

王德中:《列宁过渡时期理论与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理论依据的再认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郑延泽:《论过渡时期总路线》,《殷都学刊》2001年第3期。

方建国:《过渡时期必然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历史阶段》,《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

陈维杰:《布哈林的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理论》,《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韩亚光:《过渡时期是毛泽东坚持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探索社会主义理论相统一的时期》,《理论月刊》2002年第4期。

颜杰峰:《毛泽东对我国过渡时期上下限认识的演化》,《高校社科信息》2003年第5期。

石镇平:《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论论纲》,《理论学刊》2005年第3期。

邵腾、施建辉:《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历史任务理论的再认识》,《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庞松:《党对国家资本主义过渡途径的探索——制定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认识环节》,《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2期。

王凤贤:《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系》,《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汤水清、李小萍:《对中共过渡时期总路线理论基础的历史考察》,《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董军明:《中苏两党过渡时期理论演化之比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刘艳霞:《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关系的再认识》,《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8期。

杨俊:《论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取代新民主主义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8期。

阙光联:《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比较分析》,《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第10期。

王汝秀、刘春晖:《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著名论断再解读——兼论我国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孙代尧、刘洪刚:《马克思过渡时期所有制理论再认识》,《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1期。

孙红林:《探究列宁过渡时期的阶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李卉、高正礼:《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形成中的论争》,《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宋继和:《论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理论的历史贡献》,《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高伯文:《建国前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1期。

马广荣:《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及其特征》,《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朱谐汉:《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历史命运的考察》,《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郭德宏:《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异同》,《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

王智:《跨越的选择——论新民主主义社会模式的必要性》,《理论探讨》2001年第5期。

梁雪征、林德时:《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过渡时期”》,《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崔晓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回归吗?》,《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崔晓麟:《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过渡时期》,《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吴萍鲜:《新民主主义社会与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徐斌、周振飞:《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重新认识》,《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说学版)2004年第4期。

徐成:《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嬗变的客观动因》,《求索》2004年第9期。

王占阳:《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合作》,《理论探讨》2004年第6期。

李亮:《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吗?——对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论述的解读》,《理论学刊》2005年第2期。

项晨光:《共产国际对〈新民主主义论〉中几个观点形成的影响——兼评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论〉进行修正的根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第2期。

陈其胜:《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云梦学刊》2006年第6期。

梅丽红:《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与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认定》,《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2期。

王俊淇:《浅析新民主主义社会两大历史任务的内在联系》,《学术探讨》2011年第2期。

刘霞:《再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前沿》2011年第4期。

宋镜明:《关于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林妙珊:《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沈雁昕:《社会主义改造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党的文献》2013年第3期。

梅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两个重要范畴的考析》,《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12期。

梅定国:《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若干争论的思考》,《探索》2015年第4期。

梅定国:《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系建构》,《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马社香:《我党新民主主义理论向过渡时期理论发展的历史节点》,《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年第6期。

王浩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贡献》,《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司武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视域》,《社科纵横》2011年第7期。

汪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定位》,《理论观点》2011年第10期。

杨勇、冯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时局观的演进历程、变迁特点及其经验启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

吕国忱、郭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个历史转折点》,《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方涛、赵永宏、胡伟:《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历史与经验——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关于实现国家现代化时间为中心的考察》,《南方论刊》2016年第1期。

朱佳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5期。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2010。

沈晗耀、于跃进等:《新金本位制构想》,《金融实务》2009年第1期。

袁兴昌:《关于建立人民币本位国际货币新秩序》,www.conecpian.com.ar。

李睿韦:《论德鲁克目标管理的理论渊源》,《学术交流》2006年第8期。

门洪华:《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

胡鞍钢、门洪华:《中美印日俄有形战略资源比较——兼论旨在富民强国的中国大战略》,《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

门洪华:《关于美国大战略的框架性分析》,《国际观察》2005年第1期。

张自楚:《联邦主义对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影响分析》,《北理工国家战略研究中心资料汇编》,2015。

〔美〕保罗·肯尼迪:《巴西和俄印中2050年会成为光芒四射的大国吗?》,日本《读卖新闻》2004年1月25日。

〔美〕保罗·肯尼迪等:《2031年的世界:“9·11”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英国《独立报》2006年9月11日。

〔美〕《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世界人口增长对美国的安全及海外利益的意义》www.lifesite.net/waronfamily/nssm200/nssm200.pdf。

〔美〕李成:《中国领导层的中期角逐》,2010年6月,原文刊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中国领导层观察》,www.chinaleadershipmoniter.org。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濒临崩溃的全球体系:走向新常态的途径》,《北理工国家战略研究中心资料汇编》,2015。

〔美〕理查德·哈斯:《主权:现有权利和演变中的责任》,2004年1月14日在华盛顿乔治敦大学的演讲,《北理工国家战略研究中心资料汇编》,2015。

〔美〕理查德·哈斯:《在当今世界上进行政策的规划》,2003年5月22日在华盛顿凯南研究所的演讲,《北理工国家战略研究中心资料汇编》,2015。

〔印尼〕帕特里克·迈耶:《为什么中国认为它可以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世界秩序》,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2016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