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8

消失的古城图书

SSAPID:101-3309-8199-50
ISBN:978-7-5201-3423-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消失的古城》提供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细节,讲述了成都这座城市从传统生活进入现代的故事。它为我们精心描绘了听戏、泡茶馆、逛庙会、节日庆典、街头政治、改良与革命等活动,以及乞丐、苦力、小贩、工匠、挑水夫、算命先生、剃头匠等各种身份的人,在这座城市中为生活而挣扎。本书从微观史的角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让我们看到成都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并留下深刻的思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笛
编 辑:张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文前插图

 图片来源

 后记

 成都还有味道吗?

 1 成都——三座城墙的城市

 2 中国城市的自治传统

 3 老成都的邻里关系

 4 小商小贩的自由世界

 5 让穷人有一条生路

 6 老成都的“红灯区”与妓女改造

 7 老成都的街头娱乐活动

 8 20世纪初城市妇女的行为和形象

 9 妇女挑战男人的世界

 10 百年前怎样过春节

 11 城市底层穷人与“弱者的反抗”

 12 小商小贩给城市带来活力

 13 新旧交错的“改良时代”

 14 20世纪初的城市“现代文明”

 15 改良时代的新娱乐

 16 西方物质文化的传入改变了日常生活

 17 警察的出现

 18 改正乱撒尿的习惯经过了长期的努力

 19 在成都,打麻将曾经是犯罪

 20 穷人靠什么活下去?

 21 人们是怎样失去自由自在的城市生活的?

 22 清末民初的性骚扰与流氓罪

 23 贫穷使人没有尊严

 24 过去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歧视非常普遍

 25 下层民众的革命

 26 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政治

 27 为什么人民对革命不满?

 28 生活在恐慌年代

 29 市民的自卫

 30 从和尚街到崇德里:一步之遥,而长路漫漫

“我喜欢过去大慈寺后面的和尚街的味道,但是现在那里变成太古里了。”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和城市革命带来了便利,也带走了古城成都的风貌,地方文化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好在,我们可以通过撰写历史来找回这座城市的记忆。《消失的古城》提供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细节,讲述了成都这座城市从传统生活进入现代的故事。它为我们精心描绘了听戏、泡茶馆、逛庙会、节日庆典、街头政治、改良与革命等活动,以及乞丐、苦力、小贩、工匠、挑水夫、算命先生、剃头匠等各种身份的人,在这座城市中为生活而挣扎。本书从微观史的角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让我们看到成都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并留下深刻的思考。

巴金:《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32年初版。

陈浩东、张思勇主编:《成都民间文学集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陈宽:《辛亥花市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1911年,第150~151页。

陈茂昭:《成都的茶馆》,载《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1983年,第178~193页。

陈三:《纱帽冠盖何处寻》,《龙门阵》1988年第4期,总第46期,第95~98页。

陈三:《旧蓉城艺人忆片》,《龙门阵》1989年第5期,总第53期,第59~61页。

陈祖湘、姜梦弼:《成都劝业场的变迁》,载《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2年,第144~59页。

成基、何淳:《神摸,苦骗,理骗》,《龙门阵》1982年第2期,总第8期,第119~22页。

《成都风物》第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成都日报》,成都,1904~1911年。

《成都市市政公报》,1930~1932年。

《成都市市政年鉴》,1927年。

《成都文史资料选辑》,1960年代~90年代,成都。

成都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成都通讯志》,1984~1988年。

《重修成都县志》,载《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崔显昌:《旧蓉城的市声》,《龙门阵》1982年第4期,总第10期,第86~92页。

崔显昌:《旧成都茶馆素描》,《龙门阵》1982年第6期,总第12期,第92~102页。

戴文鼎:《城隍庙杂记》,载成都市群众艺术馆(编.):《成都掌故》第2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第380~387页,1998年。

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迪凡:《成都之洋琴》,《四川文献》1966年第5期,总第45期,第22~23页。

定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四川人民出版社,第59~69页。

方崇实、石友山:《“墨状元”智折周孝怀》,《龙门阵》1989年第1期,总第49期,第15~19页。

方旭:《花会竹枝词十二首》,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144~145页。

费著:《岁华纪丽谱》,载《墨海金壶》第3函,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

冯家吉:《锦城竹枝词百咏》,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85~95页。

冯誉骧:《药王庙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142~143页。

傅崇矩:《成都通览》,8卷,成都通俗报社印,1909~1910年;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重印,为上下两册。本书所用插图取自1909~1910年版,文字引自1987年版。

《国民公报》,1912~1949年。

何满子:《五杂侃》,成都,成都出版社,1994年。

胡天:《成都导游》,成都,蜀文印书局,1938年。

《华阳县志》,1816年,44卷;1934年,36卷,成都。台湾学生书局重印。

荐青:《五月的成都》,《时事周报》1932年第7期,第2~3页。

姜蕴刚:《清末成都之社会建设》,《旅行杂志》1943年第10期,第10页。

李伯雄《洋房子走路——汽车初到成都的故事》,《龙门阵》1988年第6期,总第48期,第29~31页。

李劼人:《市民的自卫》,载李劼人《好人家》,上海,中华书局,1947年,第124~135页。

李劼人:《暴风雨前》,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李劼人选集》第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75~662页。

李劼人:《大波》,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李劼人选集》第2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1631页。

李乔:《敬惜字纸的习俗》,《龙门阵》1990年第1期,总第55期,第128~130页。

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林文洵:《成都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刘可继:《“九里三分”的饭摊子》,《龙门阵》1996年第4期,总第94期,第98~101页。

刘师亮:《成都青羊宫花会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96~99页。

刘沅:《蜀中新年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1790年,第125~130页。

陆兆钺:《陕西会馆的蝎子》,《龙门阵》1988年第3期,总第45期,第83页。

罗尚:《茶馆风情》,《四川文献》1965年第10期,总第38期,第21~23页。

罗子齐、蒋守文:《评书艺人钟晓凡趣闻》,《龙门阵》1994年第4期,总第82期,第58~61页。

马尼爱:《马尼爱游成都记》,《渝报》1898年第9期。

闵昌全:《辛亥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1911年,第156页。

彭懋琪:《锦城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31页。

彭其年:《辛亥革命后川剧在成都的新发展》,载《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59~172页。

钱廉成:《廛间之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前人:《续青羊宫花市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99~107页。

乔曾希、李参化、白兆渝:《成都市政沿革概述》,载《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1983年,第1~22页。

《启蒙通俗报》,1902年,成都。

秦楠:《蜀辛》,载隗瀛涛、赵清(主编)《四川辛亥革命史料》上册,第365~375、533~568页。

庆余:《成都月市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181~184页。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载《沙汀选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0~156页。

沙汀:《祖父的故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

《省垣警区章程》,《四川警务章程》卷2。原件无日期,但根据内容判断是晚清制定的。原件藏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东亚图书馆。

施居父:《四川人口数字研究之新资料》,成都,民间意识社,1936年。

石体元:《忆成都保路运动》,载《辛亥革命回忆录》第3册,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第42~67页,1962年。

舒新城:《蜀游心影》,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

《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成都,1911年。

《四川成都第一次商业劝工会调查表》,成都,1906年。

《四川官报》,成都,1904~1911年。

《四川教育官报》,成都,1907~1911年。

四川省文史馆(编):《成都城坊古迹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四川省政府社会处档案》,民国时期,四川省档案馆,全宗186,案卷1431。

《四川通省警察章程》,1903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巡警部档案,1501号,第179卷。

《四川文献》,台北,1960年代~1970年代。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成都,1960年代~1990年代。

《四川学报》,成都,1905~1907年。

《四川咨议局第一次议事录》:载隗瀛涛、赵清(主编)《四川辛亥革命史料》上册,1910年,第2~151页。

孙彬、张友霖、李万春、刘石父、熊小雄、潘培德、谢可新:《老成都》,长卷历史画,2000年。

谭韶华:《三庆会》,《龙门阵》1984年第4期,总22期,第118~121页。

《通俗画报》,成都,1909,1912年。

《通俗日报》,1909~1911年。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王笛:《晚清警政与社会改造》,载《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93~209页。

王庆源:《成都平原乡村茶馆》,《风土什》1944年第1期,总第4期,第29~38页。

王天寿:《旧成都刑场见闻》,《龙门阵》1991年第2期,总第62期,第50~53页。

汪青玉(编):《四川风俗传说选》,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

王再咸:《成都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133~34页。

王志行:《资中木偶戏今昔》,载《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1987年,第66~75页。

隗瀛涛:《四川保路运动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隗瀛涛(主编):《四川近代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隗瀛涛、赵清(主编):《四川辛亥革命史料》上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文枢、吴剑洲、崔显昌:《旧成都的人市》,《龙门阵》1984年第2期,总第20期,第15~27页。

文闻子(编):《四川风物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吴好山:《笨拙俚言》,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1855年,第69~77页。

吴剑洲、吴绍伯:《〈这儿也有个奇迹王朝〉补遗——补记旧蓉城的乞丐故事》,《龙门阵》1989年第6期,总第54期,第26~31页。

吴晓飞:《卖水人与机器水》,《龙门阵》1994年第3期,总第81期,第9~14页。

吴虞:《吴虞日记》上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晓晗:《成都商业场的兴衰》,《龙门阵》1986年第6期,总第36期,第36~48页。

锡良:《申明警政白话告示》,成都,1905年。

锡良:《锡良遗稿》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邢锦生:《锦城竹枝词钞》,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164~166页。

秀清、侯少煊、熊卓云、米庆云:《解放前成都的扬州妓女》,《龙门阵》1988年第5期,总第47期,第56~65页。

徐式文:《青羊宫外骗神仙》,《龙门阵》1983年第4期,总第16期,第95~99页。

徐心余:《蜀游闻见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薛绍铭:《黔滇川旅行记》,重庆,重庆出版社,1936年初版,1986年再版。

杨槐:《神童子与满天飞》,《龙门阵》1982年第1期,总第7期,第65~70页。

杨武能、邱沛篁(主编):《成都大词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

杨燮(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百首》,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42~59页。

姚蒸民:《成都风情》,《四川文献》1971年第5期,总第105期,第17~21页。

叶春凯:《解放前成都棺材铺一条街》,《龙门阵》1996年第1期,总第91期,第96~101页。

易君左:《锦城七日记》,载《川康游踪》,中国旅行社,1943年,第177~210页。

苑罕:《市声琐记》,《龙门阵》1992年第4期,总第70期,第108~11页。

《渝报》,1898年。

韵陶:《四川哥老会的内容大纲》,《时事周报》,第4年第15期,第15~16页;第4年第17期,第15页,1933年。

张达夫:《高把戏》,载《成都风物》第1集,1981年,第109~112页。

张放:《川土随笔》,《龙门阵》1995年第3期,总第87期,第95~98页。

张集罄:《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张秀熟:《五四运动在四川的回忆》,载《五四运动回忆录》第2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59年初版,1979年再版,第868~887页。

张学君、张莉红:《成都城市史》,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年。

《赵尔巽档案》,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案卷507,1909年。

正云:《一副对联的妙用》,载《成都风物》第1集,1981年,第82~83页。

郑蕴侠、家恕:《旧时江湖》,《龙门阵》1989年第3期,总第51期,第1~11页;第4期,总第52期,第25~37页;第5期,总第53期,第69~79页。

钟士秀:《读〈同志会日报〉有感竹枝词》,载《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第25号,1911年。

钟茂煊:《刘师亮外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周传儒:《四川省》,上海,上海印书馆,1926年。

周善培:《辛亥四川争路亲历记》,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年。

周询:《芙蓉话旧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36年初版,1987年重印。

周止颖:《新成都》,成都,复兴书局,1943年。

周止颖、高思伯:《成都的早期话剧活动》,载《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1987年,第53~65页。

Bird,Isabella.1987[1899].First published by John Murray in 1899.Reprinted by Beacon Press,1987.

Brace,Brockman(ed.).1974a.Published for the Canadian School Alumni Association.

Brace,Brockman.1974b.“Kites,”225-227,in Brace)ed.),1974.

Cunningham,Alfred.1895..Shanghai:Shanghai Mercury Office.

Davidson,Robert J.and Isaac Mason.1905..London:Headley Brothers.

Duara,Prasenjit.1988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tune,Robert.1853..2 vols.London:John Murray.

Geil,William Edgar.1911..Philadelphia & London:J.B.Lippincott Company.

Graham,David C.1927.“Religion in Szechuan Province.”Unpublished dissert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Grainger,A.1917a.“Chinese New Year Customs,”WCMN 1:5-11.

Grainger,A.1917b.“Chinese Festivals,”WCMN 4:5-12.

Grainger,A.1917c.“Various Superstitious,”WCMN 9:10-15;11:9-15.

Grainger,A.1918a.“Street Preaching,etc.,”WCMN4:5-13.

Grainger,A.1918b.“Popular Customs in West China,”WCMN 6:5-8.

Hartwell,G.E.1921.“Reminiscences of Chengdu,”WCMN 8 & 9:5-27.

Hubbard,George D.1923..Oberlin:Oberlin College.

Liao T'ai-ch'u.1947.“The Ko Lao Hui in Szechuan.” XX(June):161-173.

Polo,Marco.1961[1271-1295]..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

Sewell,William G.1971..South Brunswick and New York:A.S.Barnes and Company.

Sewell,William G.1986.Drawings by Yu Zidan.York:William Sessions Limited.

Storch,Robert D.1982b.“Introduction:Persistence and Change in Nineteenth-Century Popular Culture,”1-19 in Storch 1982a.

Strand,David.1989.Berkeley and Los Ang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orrance,Rev.T.1916.“The History of the Chengtu Wall,”WCMN 10:14-19.

Vale,J.1904.“Sz-Chuan Police Force,”WCMN 3:56-59;4:82-86;5:106-111;6:125-127.

Vale,J.1906.“The Small Trader of Szchuan,”WCMN 10:237-238;11:255-262.

Vale,J.1907.“Beggar Life in Chentu,”WCMN 4:8-11;7:7-10:9:6-7;10:7-11.

Vale,J.1914.“The Art of the Startler,”WCMN2:28-30;3:28-30;8:12-14.

Wallace,Edward W.1903 and 1907..Toronto:Methodist Mission Rooms.Two editions.

Walmsley,Lewis.1974.“Szechuan-That Green & Pleasant Land,”1-8 in Brace(ed.),1974.

Wang,Di.1998a.“Street Culture:Public Space and Urban Commoners in Late-Qing Chengdu.”24.1:34-72.

Wang,Di.1998b.“Street Culture:Public Space,Urban Commoners,and Local Politics in Chengdu,1875-1928.”Ph.D.diss.,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Wang,Di.1999.“The Rhythm of the City:Bamboo-Branch Poetry and Public Life in Late-Qing Chengdu.”,22.1(June 2003):33-78。

Wang,Di.2000.“The Idle and the Busy:Teahouses and Public Life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engdu.” 26.4:411-437.

Wang,Di.2003..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CMN).1899-1943.Chongqing and Chengdu.

Wilson,Ernest H.1929.. Boston:The Stratford Company.

Yeh,Wen-hsin.1995.“Corporate Space,Communal Time:Everyday Life in Shanghai's Bank of China.” 100.1:97-116.

Yerkovich,Sally.1977.“Gossiping as a Way of Speaking.” 27.1:192-196.

遅塚麗水『新入蜀記』東京、大阪屋號書店、1926年。

筧文生『成都重庆物語』東京、集英社、1987年。

神田正雄『西淸事情』東京、農事雑報社、1905年。

神田正雄『四川省綜覧』東京、海外社、1936年。

井上红梅『支那風俗』東京、日本堂、1921年。

內藤利信『住んでみた成都—蜀の国に見る中国の日常生活』東京、サイマル出版会、1991年。

中村作治郎『支那漫遊談』東京、切思會、1899年。

西澤治彦「飲茶の話」『GSたのしい知識』第3卷、東京、冬树社、1985年、第242~253頁。

西澤治彦「現代中国の茶館—四川省成都の事例から—」『風俗』1988年第4期、卷26、第50~63頁。

鈴木智夫「清末江浙の茶館について」『歴史における民衆と文化—酒井忠夫先生古稀祝賀記念論集』東京、国書刊行会、1982年、第529~540頁。

竹内実『茶館—中国の風土と世界像』東京、大修館書店、1974年。

東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誌』第5卷『四川省』東京、東亚同文会、1917年。

東亚同文会『新修支那省别全誌』第1~2卷『四川省』東京、東亚同文会、1941年。

山川早水『巴蜀』東京、成文館、1909年。

米内山庸夫『雲南四川踏查記』東京、改造社、1940年。